第一篇:诗歌分析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
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三、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四、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西洲曲》,虽经过文人润色,但基本保存了民歌本色,是南朝民歌的突出代表。
《西洲曲》,五言32句。从其内容观之,是写一位江南少女对心上人的执着的思念。写她日夜相思、四季相思,极缠绵、热烈而又极惆怅的情感。《西洲曲》并非写失恋的痛苦,而是着意写她执着的热恋与追求。诗中抒写少女恋情之深的情感递进,主要是以春天里折梅寄远、秋天里采莲怀人以及登高远望、忆郎不至等三个情节贯穿起来。而诗中的情节与举动,如“折梅”、“采莲”、“上青楼”等,也并非是写实,而只是通过女主人公这些想象中的行动,揭示热恋中的女子沉浸在回忆、思念、盼望和等待极炽热的情感之中。如诗的开头两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首句是写少女的回忆,想起往年梅花盛开的季节曾和心上人在西洲赏梅幽会;次句是写此时此刻少女的思念之情,是以“折梅寄远”,旧物寄情的手段表达少女的真情。所以,《西洲曲》调动种种艺术手段,展开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曲折的描写,以揭示少女的深挚的思恋之情。诗中内容上的起伏
跌宕,摇曳无穷的相思情感抒发,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着重字、钩句、谐音双关等手法来完成的,而且诗中还暗点季节时间的变化,来交待女主人公的思念之久。《西洲曲》艺术上的成熟与完美,称得上南朝民歌之上乘。
《木兰诗》(后人又称《木兰歌》、《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张荫嘉《古诗赏析》称:“木兰千古奇人,此诗亦千古杰作!《焦仲卿妻》后,罕有其俦。”《木兰诗》是一首歌颂女英雄替父从军的故事诗。诗中不仅描写了木兰不畏艰险、驰骋疆场的英雄气概,更着意刻画了女英雄的美好的情怀,《木兰诗》是一首心灵美的颂歌。
全诗按事件发展州顷序,繁简得当,精心构思。第一段写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第二段写木兰准备戎装和赴沙场途中的所见所感;第三段仅用六句,写她征战十年,凯旋归来;第四段写木兰拒绝封赏,要求重返家园;第五段写木兰还乡,用三组复叠句式,描述亲人对木兰归家的热情洋溢的欢迎。重在写木兰向往和平生活和她的女英雄本色。第六段,作者以泼辣清新,富有情趣的笔调,赞颂木兰如同好男儿一样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本色。
《木兰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形象。一方面,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另一方面,它的形象所蕴涵的思想意义更为深刻。比如诗歌开篇连用两个问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下面紧接两句答话:“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从诗歌的形式来说,这种问答形式全然是民歌特点,生动、活泼。但是、千万不可忽略,这在诗歌内容上有更深层的含义。在这一问题上、曾有的论者提出,《木兰诗》的前六句是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变化而来,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折杨柳枝歌》有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那是写战争频繁,男子死亡众多,女子常为嫁不出而担忧。而《木兰诗》在这里借用其形式及变化之后,蕴含着木兰并不为儿女之情所忧,所以才回答“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而木兰所叹息的同《折杨柳枝歌》的内容迥然不同,这就是诗歌下文所说“从此替爷征”之所思,闪现出女主人公美好的心灵世界。《木兰诗》重在刻画与揭示女英雄心灵的美好,并以此为中心线索。比如写她赴边所见所感,着重写她对亲人的深情怀念,但又非直抒胸臆,而是以景写情,以声衬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在这驰骋疆场与敌人拼杀的前夜,诗人暂且不去描写女英雄坚强果敢,英勇杀敌的意愿,而用尽笔墨酣畅淋漓地揭示女英雄心地善良、思念双亲的情怀,可以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本色。《木兰诗》的语言,更是朴素自然,生动流畅,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更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北朝民歌那种语言直朴、爽朗,风格粗犷、刚健的特色。而南北朝民歌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五七言绝句体是唐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诗歌形式,而它的源头乃是南北朝民歌。
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是“心在王室”的正义之举,故首四句仍予以肯定。“军合”以下六句一转,写关东诸将各怀异心,不免导致争权夺利的混战。“踟躇”句以“雁行”喻诸军貌合神离,尤其生动。“势利”四句,扣紧“势利”二字,写尽诸将的自私心理。“铠甲”以下四句写战争给军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怀,怜世悯人热肠自见,使本诗更具思想深度。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短歌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操)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
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王粲 七哀诗
本诗主要艺术特点:
一、叙事有序,叙中有情。头两句先交代全诗的背景,也就是诗人离京避难和所见惨象的来由,接着引出诗人离京送别的场景,由离京又写出途中所见的悲惨景象,最后由景到情,以“南登”四句慨叹当时朝政的衰败,回应篇首,并透露出诗人对明君盛世的向往。在叙述中诗人带有强烈的情感,开篇两句,语即愤慨;接下四句虽写离别,而悲恋之情充溢;写出门所见更是悲愤不已,故“不忍听”。从个人流离之痛,看到人民流离之痛,而又从政治高度表现了对衰败朝政的哀痛和对明君盛世的向往。从而使此诗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二、用白描手法写所见。诗人在诗中展现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悲惨图景,同时集中描写了一个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事件,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军阀战争的残暴和人民的苦难给予读者留下惊心怵目的印象,显示了此诗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诗歌的语言质朴,但又处处透出诗人高妙的修辞功夫。如“复弃中国去”
中的“复”字,意味着诗人从眼前的**想到过去的流亡生涯,难以言状的伤
痛和感慨都集中于一个“复”字之中了。又如“白骨蔽平原”,以一个“蔽”
字将积尸盈路、白骨累累的惨景异常鲜明地呈示出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诗人抓住饥妇弃子这一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汉末社会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景况及兵祸的惨毒。尤其是饥妇的申诉,字字血泪,令闻者惨然。
这首诗在处理叙事与扦情的关系上很见功力。此诗以叙事为主,在叙述中
处处透出惨淡之色,在叙完饥妇弃子后,即“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转
入感情的直接抒发,过渡自然。
曹植 七哀
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往往起著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常常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所以当皎洁的明月照著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著无尽哀愁。曹植接著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难怪能成为「建安绝唱」。送应氏
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对洛阳荒芜凄清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憎恨离乱,感伤故都的黍离情怀。气氛悲凉,感情真挚动人,不愧为千古绝唱。
本诗写作层次分明。先以“遥望”引出下文景物的描写。接着以“寂寞”概括洛阳城内景象,然后以五句作具体描绘。这五句先写宫室,次写城市,末则写人,全面写了城内的残破荒废。写完城内之后,“遥望”的视线转向城外,用六句写郊野荒芜:道路被野草淹没,田畴荒芜无人耕种,也认
不出田间小路,真是一片萧条,然后又从景到人,点出“千里无人烟”的荒凉悲惨景象,最后再由景到情,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揭示全诗的中心思想。白马篇
本诗写作层次分明。先以“遥望”引出下文景物的描写。接着以“寂寞”概括洛阳城内景象,然后以五句作具体描绘。这五句先写宫室,次写城市,末则写人,全面写了城内的残破荒废。写完城内之后,“遥望”的视线转向城外,用六句写郊野荒芜:道路被野草淹没,田畴荒芜无人耕种,也认不出田间小路,真是一片萧条,然后又从景到人,点出“千里无人烟”的荒凉悲惨景象,最后再由景到情,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揭示全诗的中心思想。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登池上楼 谢灵运
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诗歌的前八句写他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用“余”、“散”、“澄”、“静”等宇把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生动地传写出来,真有思侔造化之妙。然后诗人把眼光落到那花草繁茂的郊外:“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诗人用“喧”和“覆”字写出了日落时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而“杂”和“满”字则写出了群芳怒放的情形。
在诗人笔下,白日、飞甍、晚霞、江水、喧鸟、杂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诗歌的后半部抒发诗人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情。归期渺茫,日夜恩乡,诗人的头发怎能不斑白呢?诗歌围绕着“望”字着墨,章法严谨。诗歌对仗精工,讲求声津,与唐代律诗相近,所以后人说他“诗变有唐风”。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表现出黄昏时分晚霞与大江互相映衬的优美意境和宁静澄澈的境界。三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第二篇:诗歌分析doc
一、古体诗歌分析的一般流程、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组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具体来说,就是要: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齐全,⑤分析具体,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
二、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四关注”即关注诗题,关注作者.关注注解,关注考题。
关注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我们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鉴赏的诗歌是李华的《春行即兴》,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题材是首写景抒情的诗,“春行”二字就明示了写作对象是描写春景,“即兴”二字又可以看出诗人是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然是写春景,那么主题可能是赞春,也可能是伤春,那我们解读此诗时就会扣住诗歌中的景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度就不是很大。再如自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题中给我们明示了如下信息:写作时间是唐代时重要的节日冬至这一天的晚上,地点是诗人客居的邯郸,要传达的情感是思家,我们的学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本诗是不会有什么隙碍的。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的研读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许多鉴赏诗歌的有效信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人为的难度。
其次要关注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关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例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像的艺术手法,解答此题就不会出现偏差。为此我们要关注作者,要借助你已有的有关诗人的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再次要关注注解。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如鉴赏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下面的注解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一信息对考生很重要,考生扣住了这一信息就自然会把诗人和国家衰亡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思想情感,就不会转向思家思亲人的主题,如不紧扣这一注解很容易转向这些方面,那就和诗人的情感大相径庭了。因此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最后还得关注考题,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例如 2005 年重庆高考卷它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 ”这一题干就明显的暗示诗歌的情感是写“边愁”,这就有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只
须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就可以,而对考生来说最难的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了情感去分析其表现方法应该是不难的。所以说鉴赏古代诗歌关注题干也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标题: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
作者:“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注解: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事迹、典故解析
三、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格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
特点: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体例: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1、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特点: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律诗特点: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字压韵(一可押可不押)、颔颈联对仗(首尾不论)
旧体诗:古典诗、词、曲(与新诗相对)
词: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
.送别赠别诗。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①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②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咏史怀古诗。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如杜甫的《蜀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边塞征战诗。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②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羁旅行役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便不可视作山水诗。这类所表达主旨主要有①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②或者诗人因贬谪以及其它原因被迫流浪,感怀身世,抒发一种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托物言志诗(咏物诗)。常与言志连在一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盛理想。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写景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一致的。如杜甫的《登高》。、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的诗,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①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得。如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瞑》等。②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咏怀述志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弄清楚要鉴赏的诗歌属于哪一类诗,可以快速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怀古类诗歌主旨大致有三:一是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二是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三是借“古”来自喻自况自比,以叙解自己报国无门,楚雄迟暮的个人感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可以直接答题。下面看 2004 年的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一、古体诗歌分析的一般流程、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具体来说,就是要: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齐全,⑤分析具体,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
二、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四关注”即关注诗题,关注作者.关注注解,关注考题。
关注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我们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鉴赏的诗歌是李华的《春行即兴》,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题材是首写景抒情的诗,“春行”二字就明示了写作对象是描写春景,“即兴”二字又可以看出诗人是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然是写春景,那么主题可能是赞春,也可能是伤春,那我们解读此诗时就会扣住诗歌中的景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度就不是很大。再如自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题中给我们明示了如下信息:写作时间是唐代时重要的节日冬至这一天的晚上,地点是诗人客居的邯郸,要传达的情感是思家,我们的学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本诗是不会有什么隙碍的。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的研读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许多鉴赏诗歌的有效信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人为的难度。
其次要关注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关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例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像的艺术手法,解答此题就不会出现偏差。为此我们要关注作者,要借助你已有的有关诗人的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再次要关注注解。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如鉴赏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下面的注解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一信息对考生很重要,考生扣住了这一信息就自然会把诗人和国家衰亡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思想情感,就不会转向思家思亲人的主题,如不紧扣这一注解很容易转向这些方面,那就和诗人的情感大相径庭了。因此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最后还得关注考题,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例如 2005 年重庆高考卷它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 ”这一题干就明显的暗示诗歌的情感是写“边愁”,这就有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只
须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就可以,而对考生来说最难的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了情感去分析其表现方法应该是不难的。所以说鉴赏古代诗歌关注题干也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标题: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
作者:“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注解: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事迹、典故解析
三、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格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
特点: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体例: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1、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特点: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律诗特点: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字压韵(一可押可不押)、颔颈联对仗(首尾不论)
旧体诗:古典诗、词、曲(与新诗相对)
词: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 1 .送别赠别诗。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①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②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咏史怀古诗。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如杜甫的《蜀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边塞征战诗。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②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羁旅行役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便不可视作山水诗。这类所表达主旨主要有①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②或者诗人因贬谪以及其它原因被迫流浪,感怀身世,抒发一种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托物言志诗(咏物诗)。常与言志连在一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盛理想。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写景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一致的。如杜甫的《登高》。、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的诗,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①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得。如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瞑》等。②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9、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咏怀述志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弄清楚要鉴赏的诗歌属于哪一类诗,可以快速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怀古类诗歌主旨大致有三:一是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二是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三是借“古”来自喻自况自比,以叙解自己报国无门,楚雄迟暮的个人感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可以直接答题。下面看 2004 年的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第三篇:舒婷诗歌分析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考查论文
发掘舒婷诗歌中的美与哲思
引言:
舒婷以特有的女性细腻而温柔的文字加以诗意化表达,让诗歌读起来流溢着婉转动人的旋律,如同在聆听一曲优美醉人的笛子,又如同在欣赏一幅自然清新的山水画,在静静地欣赏一条徜徉奔腾的小溪,流动着生命的缤纷色彩。带着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和对生命的无限向往,诗人将生活之中的点滴美好一一道来,以诗歌的形式加以记录留存,赞美和宣扬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带有哲学启发式的诗句引发人们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简洁明了的诗歌语言
诗中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怀着对人生、对爱情、对大自然的炙爱,细致的描摹刻画抒写,展现出她温婉细腻的心思也涌动着生命的激情。
就语言方面来看,舒婷的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在《海滨晨曲》中她写道:“我醒来聆听你深沉的歌声:/ 一次比一次悲壮,/ 一声比一声狂热。”这里使用的“一次”与“一声”重复出现与叠加,简单明亮、循环反复具有明显的音乐性,让诗歌产生了流动音乐一样的变奏,具有了跳动的音乐感,短促而激烈,扣人心弦。
另外,从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中也将诗人的情感直接加以抒发,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在《日光岩下的三角梅》中世人通过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三角梅的性格特点:坚韧、顽强、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不拘墙头、路旁/无论草坪、石隙/只要阳光常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这样顽强的三角梅俨然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来自海岸线遥远的灯塔里发出的一束永恒的光芒。“呵,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则是通过通俗而简朴的语言真切地描写出作者对于故乡的市花的喜爱语无限的眷恋。
无论是描摹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自然之景,都少不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渗透,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无限热爱,这一点在舒婷的散文《多情诸君》中也有展现。
人文关怀的诗意化表达
舒婷诗歌中的心灵美化作是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常常能触及读者内心最为柔软的那一部分。诗句中无不透露出她对生命的怜惜与爱护,对人性之美的歌颂与赞扬。
《致橡树》里,舒婷追求美好而平等的爱情,显示出对人性本真的关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舒婷眼中的真爱是值得一辈子去珍藏和贮存的,是平等而积极向上的,各自保持着独立人格,同时也是灵与肉的真正结合,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温馨而又浪漫,令无数的痴情少女向往。
在《呵,母亲》中诗人这样写道:“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这样的一首充满着人间温情与爱意的诗歌,让我不禁想象着:回到儿时一样,拥抱着母亲,感受来自母亲身体的温暖,把头轻轻靠在母亲柔软的臂弯里,在母亲有节奏的哼唱声中甜甜地进入梦乡。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被人性的温情紧紧地环绕,真真切切地感动着。
她的诗流畅洒脱如溪水般潺潺,给人以美的享受,沁人心脾。而诗歌中自然流露出的对人性中美的关照则令人读来唇齿留香,啧啧称赞。
诗歌里蕴含的哲思之美
舒婷的诗歌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哲思,朦胧但不费解。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将诗歌所要传达的精神娓娓道来,传递着不尽的人生故事与思考。
在《致大海》中体现了辩证的思考,我对大海的一片深情。大海一面是孕育生命的温床,另一方面又是夺走生命的可怕的恶魔:“有过咒骂,有过悲伤”、“有过赞美,有过荣光”。在大海的光辉里,诗人产生了多少的联想却说还休,延绵不绝。大海令人敬畏害怕,又心生向往崇拜,自然地产生一种源自于内心深处的突破一切的渴望,充满了生命的张力。让诗人不自然地想奔向大海,尽情拥抱大海,在汹涌的波涛中搏击,展现生命无穷无尽的力量。
《初春》中以哲理一般的诗句结尾,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春之所以美好、富饶,/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这里的春天如同是黑暗之后的黎明,多少个春秋的轮回,构筑成了这样生生世世,无论悲苦酸甜,世间百态,有相似又有不同,各色各异,各具其味。
《双桅船》中船和岸之间的关系微妙而特殊,“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船对岸有一股深深的依恋情怀,尽管船会在海上漂泊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不论东西南北,日出黄昏,它终有一天要回归到岸边,停靠在岸的安静的怀抱里,寻找这样一弯浅浅的岸,安顿一颗漂泊的心,享受这片刻静谧与安宁。船终归是要回到岸边,岸也翘首以盼着船的到来,两者相映成章,具有了一种心心相印的美好。
由此看来,舒婷的诗作写得不仅楚楚动人,又具有思辩力量,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中,令读者获得心灵上的洗礼与升华。
总结:
舒婷的诗歌以她娴静温柔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诗歌中处处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表达的技巧,通过简单通俗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卷,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也充满了哲学思变的色彩,让人回味无穷,余音袅袅。
参考文献:
[1] 舒婷.双桅船.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4 [2] 舒婷.舒婷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0 [3] 舒婷.你丢失了什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
第四篇:诗歌——分析妙处
分析妙处,应该依次考虑(1)诗句的意思,(2)词类v n(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4)在文中结构的作用,(5)与意境主题情感的作用(6)注意描写的角度有:动静明暗,声光色态,视听触嗅。确定题目类型:翻译型 概括型 归纳型 鉴赏型 情感型 母题1—象征类诗歌 屈原 母题2—愁情类诗歌 母题3—写景意趣类 母题4---叙事类诗歌 母题5—怀古类诗歌 一(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渡 江【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高考考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赏析】 这是一篇出塞怀古之作。这首词苍凉慷慨,内蕴良多,似深含隐怨。上片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其悲慨已见,“今古河山无定据”,起句即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画角”以下便描绘塞外的战事频仍和荒凉萧索,用景语写凄怀。下片“从前”三句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沉思,不停的纷争,不息的战火,将这荒凉的塞上留下了无数的幽恨怨怼,更使这里平添了几多悲凉。最后又以景语作结,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中,含婉深致,耐人寻味。毛泽东批语云:“看出兴亡。(《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点出此篇之旨。吴士昌评价此词时说:“此首通体俱佳。唯换头„从前幽怨‟不叶,可倒为„幽怨从前‟。”(《词林新话》)这是从词的写作技巧上说的。整首词幽隐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风格清新婉丽,不事雕琢,情韵哀婉深长。一时是金戈铁马的滚滚烽烟,一时又是昭君慷慨出塞换来的和平时光,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铁马金戈,青冢黄昏,隐约透示着满清入关以前各族间的战事痕迹。“今古河山无定据”,含而不露,不让人得以指摘。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是世仇,性德虽仕于朝廷,怕还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三.(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 势之大。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 停而轻松的心情; 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解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简析】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他以武学生出身,上疏请杀权相韩诧胃,结果自己被关进了监牢,直到韩倪胃死后才得以出狱做官。后来又策划铲除奸臣史弥远,事败而遭杖杀。他的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饭仃、雕琢习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水湾里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翻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波涛顷刻间卷上了沙滩,轰鸣的瀑布如同十万军队发出喊声。让原先心情悠闲早早出门的牧童慌忙冒雨渡溪,谁知天突然晴了。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四.(陕西)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 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 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 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着眼于诗题中透露的信息;否则容易解读成行客思家,羁旅 之愁。拟写答案时,不但要答出感情,还要具体阐述“怀古”“伤今”之情在诗文中的 具体语句中是如何体现的。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 景、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内在关系),一一排查即可。五.(陕西)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 而》)(2)西当太白有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李 白《蜀道难》)(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者。(欧阳 修《醉翁亭记》)【答案】⑴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⑶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解析】⑴中注意遗漏“焉”“其”;⑵中注意不要写错“峨眉巅”“栈”“钩”;⑶中注 意“暝”不要漏“也” 六.(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 储光羲 [来源:学|科|网]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案】 【解析】分析妙处,应该依次考虑(1)诗句的意思,(2)词类的活用,(3)修辞手法 和表现手法,(4)在文中结构的作用,(5)与意境主题情感的作用。注意描写的角度有: 动静明暗,声光色态,视听触嗅。(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七.(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 【答案】(3分)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 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 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給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暝”,日暮,黄昏。“更”古人入夜会敲更鼓,“更深”即是“夜深”。根据这 两个词可知时间在推移。“人去”“寂静”“酒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可见是以时间来组织情景的。答题时一要答出具体的线索,二要答出线索在组织情节时 具体体现在何处。(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答: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 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 可)【解析】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出作者 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寂”“孤”“ 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 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因为“一切景语即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八.(辽宁)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 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 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 从真景返回画境。【解析】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 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 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 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解析】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2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 思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诗歌赏析】《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作者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他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 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羞耻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诗歌鉴赏】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另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十.(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能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 逸。(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 法?(4分)【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 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十一.(湖南)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 十二.(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 是疾风骤雨。(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 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 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解析】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 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1)要填与“疾风骤雨”相反的词语,结合诗歌即可得出。(2)分析作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答题,内容包括强调的内容和对主题情感的作用,形式包括对题目、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作用。(3)王国维以西方美学崇高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柔刚说而提出:“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若吾人与审美对象无利害关系,又毫无生活之欲存在,则“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我人,而吾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红楼梦》评论)。优美指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其特征是:1)和谐;2)在形式上具有小巧、和谐、精致、轻盈、绚丽、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3)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具有静态、柔性的美,没有冲突、矛盾。壮美是凡事物能使人有崇高、严肃、雄壮之感者。【赏析】 《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元代刘因有一首《村居杂诗》:“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来源:Z§xx§k.Com] 《望海楼晚景》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二首。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纪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十三.(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答案】初春。这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待放,万 物充满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鉴赏评价)。【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意象”进行分析,意象是一首词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往往是词人选择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将它们综合起来,就能构成最典型的 生活场景即画面,从而才能分析词的意境与作者情感。(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 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还要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苏轼 的诗词,并结合苏轼的性格特点进行综合思考。十四.(福建)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匪来贸丝。(《诗经氓》)(2),风雨兴焉。(《荀子劝学》)(3)山气日夕佳。(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4)云销雨霁。(王勃《滕王阁序》)(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6)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1)来即我谋(2)积土成山(3)飞鸟相与还(4)彩彻区明(5)上有 六龙回日之高标(6)惊涛拍岸 【解析】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从时间来看,涉及了先秦、东晋、唐、宋四个时期,涉及了诗、词、文、赋四种文体。今年新要求的背诵篇目在考试中有一定的体现。《诗经》《劝学》《滕王阁序》《赤壁怀古》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本题考查识记能力,需要一字不错,考生失误在于记忆不准或书写出现错漏。【高考考点】默写常见名句名篇 十五.(福建)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选自《清诗选》)[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答:。(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高考考点】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简析】厉鹗写水极具特色。由于阅历的限制,特别是审美情趣偏于柔美,因此,厉鹗的写水之作,更多的是宁静秀美的湖景。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象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厉鹗的山水诗,所写不仅仅是风景画,而是对山光水色的欣赏,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有所思,值得回味。十六.(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 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十七.(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1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遶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7分)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二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答案】B 【解析】B项“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错。文章的内容反映了民间疾苦,生存的艰难,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明白如话,也不是诙谐风趣的特点,选项的解释不符合卖饼儿的心理。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给予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的表露,均语浅而意深。【解析】做此题,审题是关键,答题思路是诗歌“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在文本中的具体依据;拟写答案时,“平实”要从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形式上来作答,“有韵味”要从内容上来探究。13.这首诗是张未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期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第二问:
1、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艰辛,我们要努力学习,竭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2、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珍惜拥有,乐观面对;
第五篇:古代诗歌阅卷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阅卷分析:
本次月考所考的这首徐渭的《龛山凯歌》,从内容上讲不难理解,诗后所给的注释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在阅卷过程中,总结学生的答题情况大体如下:
1.第一小题:题目要求回答第一、二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并简要
分析,学生在作答时出现较多的问题为:(1).答案不够条理,整道题的回答全部写成了一段话,没有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条理化。(2)描
绘场面的词语不够准确,说明平时的训练少,积累的词语不够,(3).对这两句的意思理解有偏差,根据注释对这两句的内容产生误解,认为
所描绘是战后萧条的场面,忽略了诗句中的“暮合围”。(4).在对场面
进行简要分析时语言不够优美,甚至只是摘录了诗句中的几个关键词。
2.第二小题:主要问题如下:(1)答题思路不清晰,不规范,没有在总体
分析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解析。(2)对细节“红”“冷”的分析不
够深入,很少有同学能抓住视觉和触觉的关键点作答。(3)“诗言志”,关于诗人的情感解读很多情况是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没有具体到对辛
苦作战的战士的赞美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