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数学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
2.2 合并同类项
上完这节课的时候感触良多,主要集中在教 学设计,教学过程及语 言组织等方面 教学设计:设计的情境跟书上不太一样,我做了一些改变,因为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探讨同 类项概念的时候,我用了小明为求致富,搞起了养殖,他准备养猪和鱼,请问小明能不能把猪和鱼养在一起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探讨合并 同类项的问题上,我用了求阴影部分面积的问题,更加直观形象,学生更易理解.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 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 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同类项的概念,我首先让学生把很多的单项式进行区分,让学生把这些单项式进行 分类,并观察其特点,找出其相同点:含有相同 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我告诉学生这样的项叫做同类项,然后让学生对一些同类项的例子,进行区分,明确几个项要成为同类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不仅要所含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必须相同,这样通过学生的体验,很快的明白了同类项的意义并且 能够准确地举出同 类项 的例子.再由同一个图形的面积相同,让学生明白把几个单项式合并成为一项就是我们所说的合并同类项,并由此得到合并的方法,只是把系数相加而字母部分不变.再次,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明白合并同类项 只是把系数相加,字母部分不变,对于系数是负数的也 一样,所以就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有理数的加减法一样了.这个过程体现了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语言方面:我的语言用的比较重复,有的地方不够精炼,还需要改进.
第二篇: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1
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
庞口中学
安志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本次授课为第一课时。
2、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代数式的运算,其符号的抽象性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要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如根据对学生的分类得出同类项的概念;利用图形直观地引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等,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与求知欲,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风气。因此,教学中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
3.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教具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受生活:
先出示实物。再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
想一想:给你一堆硬币,有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你能用什么方法最快且准确的算出钱的总数?接着请同学积极发言,说出各自的想法。然后引导:多项式就象许多面值不同的硬币,其中的单项式也可以进行分类、合并。学生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分法,教师要引导,启发.问:这么多的分法中,哪种方法最利于算出钱的总数? 下面就来学习:合并同类项(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
通过实物、生活情景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惊讶:数学就象数硬币这么简单吗?从而为新课创设良好的情境。
㈡直观图片,探究新知: 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1).通过基本图案,你能说出下面三个图形的面积吗? 2).这三个呢?
3).你能说出下面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吗?
4).你能说出第一,二个和第三个的面积或体积关系吗? 5).你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关系吗?
教师启发学生用解答,打开学生思维,鼓励大胆尝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体会解的合理性,同时为导出同类项及法则做准备。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议一议:各类式子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①2x 和 3x ② 3x 和 4x ③ 4xy 和 5xy 设计说明:
针对探究新知中的多项式,通过观察、讨论得出同类项的共同特征是:这些单项式的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从而顺利导出同类项的概念以及注意事项,在同类项的概念教学时,强调大前提与小前提,进一步强化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也为下面的合并同类项时,能顺利、正确地找出同类项创造有利条件。
3.合并同类项的教学:
① 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合并同类项。
2222② 来源:由导入,依据是分配律。③ 法则:(板书:)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④ 举例: 合并同类项:
⑤ 练一练:合并同类项(学生板演)设计说明:
合并同类项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要使学生明白、体会概念、法则其合 理性、正确性。举例的板书书写要规范,练习的设置能进一步使学生巩固新知,正确找出同类项并进行合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4.再次感受生活:
生活情景:现有一堆硬币,一元(100分)的有a枚,五角(50分)的也有a枚,一角(10分)的有b枚。你能用数学式子表示钱的总数吗?
设计说明:
再次通过生活情景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而升华知识点内涵,将新教材的新理念: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原则有机融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总结梳理,知识建构:
让小组总结、代表发言,畅谈本节课各自的收获。学生可能的答案:
① 知道了什么是同类项。② 同类项的特征。③ 如何合并同类项。
④ 懂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⑤ 用数学可以解决许多社会生活问题。
⑥ 要大胆探究,敢于动脑、动口、动手„„..设计说明:
1、让更多的学生发言,总结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深化本节主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冲动。
2、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探究方法,将问题扩展,可以开阔眼界,增强数学的应用能力。
(四)课后作业 设计说明: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外作业既可巩固知识,又能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学生课外有更多的时间去进一步探索相关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业分两类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五)板书设计 合并同类项
1.同类项概念: 例1: 2.合并同类项法则:
3.合并同类项步骤: 学 生 板 演
第三篇:合并同类项的教学反思
合并同类项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探究活动课,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正式、同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探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知识重点,其法则以及去括号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由特殊到一般,又有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因此在讲授这节课时,我采用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让学生判断什么是同类项,思考并回答问题,回忆同类项定义,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再创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实际问题如:我口袋有四元六角,你口袋有三元二角,则我们俩共有多少元钱等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探索欲望,加强学科联系,并联系生活,通过学生熟知的、简单的实例切入课题,步步深入,启发学生思维。
三、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合并同类项,同学们互批互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积极地、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合并同类项的重要性,必要性。
四、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引导学生同类项可以进行合并,不是同类项的不能合并,变式训练,巩固提高、拓展,分组竞争,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这节课,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采用课件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多方面培养学生如:视觉,听觉相互结合,使得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形式多样化。如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知识抢答等。
四、过分的依赖课件,重点内容没有在黑板上板书,导致前面的法则以至于一部分学生记不住。忽视了很多小问题,由于课件知识容量大,增加了后进生的学习难度。今后应加强细节的设计和全面考虑,照顾更多的中差学生。
五、在讨论同类项的法则时,过于慌忙,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深入的交流,就把法则说出来了。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实质是通过乘法分配律运算,这一点没有给学生提到,应继续给学生深入。
六、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按某个字母的升降幂的排列,是为了结果的有序,数学的结果需要简洁有序,这样让学生很清楚,有目的的学习效果总是很好的。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想从以下几点提高自己:
1、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尽量做到老师少讲,学生多练。
2、多设置练习题,让学生演板,把问题直接暴露在课堂上,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做题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3、教学设计要全面,难易适当。既要提高程度好的学生,又要照顾到程度比较差的学生。
4、不过分依赖课件,及时把重点内容板书在黑板上,使学生在回顾知识点时,应用知识点时,能够一目了然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四篇:合并同类项教案及反思[推荐]
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a.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
1、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
2、学会合并同类项。b.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二、教学重点
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教学难点
找出同类项并正确的合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自制卡片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玩游戏:“找一找我的好朋友” 游戏材料:10张卡片,卡片上写着单项式:x2,5x2,2mn,3nm,8a2b3,2b2a3,3,π。
游戏过程:
1、把10张卡片分发给学生。
2、老师随意叫一个同学,这位同学站上讲台并高举自己的卡片。
3、其他同学观察自己手中卡片,若认为是站上讲台这位同学好朋友的,也请站上讲台,并高举自己的卡片。
4、每个同学均是裁判,看看有没有找错朋友的。
提问:你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导入同类项的概念)
(二)自主探究环节
1、给出提示
自学课本P70——P72,解决以下问题: a.在多项式7a3a22a12a233a3中,哪些项是同类项?
b.什么是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依据和方法分别是什么?试合并上题中的同类项,并归纳出解题步骤。c.如何判断两个多项式是否相等?
2、学生自学课本指定内容,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先交流学习心得,老师下组了解下列情况: a.学生是否在讨论所给问题; b.学生讨论的结果如何; c.在讨论中遇到什么难题。
4、交流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师随机点拨,完成下列板书:
一、同类项
1、定义: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如:________与________
2、注意:
a、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b、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二、合并同类项
1、定义
2、方法:把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一加两不变)
3、步骤:
a、找出同类项并标记; b、把同类项放在一起; c、合并同类项;
d、单独的项写在后面。
三、两个多项式相等
5、小结评价
a.评价学生的自学习惯与方法,好的表扬,不足之处给予指导; b.小结知识点
(三)练习点拨环节
基础练习设计
1、在下列各对单项式中,同类项有()
2223(1)x和y
(2)ab与ab
(3)-3pq与3qp(4)bc与ac(5)a与a
2、合并同类项
(1)3xy234xyxy3214yx3 3333(2)mnmn2nm5nm8
3、这两个多项式相等吗? 2x7x5x45x10x3227x5xx12x34x7k23234、k=____时,3xy 与xy 是同类项。
5、在一块长为x,宽为y的草地中间,挖了一个面积为是______
13xy 的水池后,剩余草地的面积 2
6、下列各题合并同类项的结果对不对?若不对,请改正。
2x3x5x2243x2y5xy9ab9ba022 7x23x24分层挑战题 A组
1.请将下面的同类项用线连接起来:
2xxy227xy3x25x 1124x3
2、合并同类项:
(1)p2p2p2(2)a23ab5a23ab7B组
3、如果
a
b
与
3 b
a 是同类项,那么x=___,y=_____
4、当k取何值时,代数式 x23kxy3y23xy8
中不含xy项。x3y4C组
5、已知单项式2x6y2m1 与3x3ny5 的差仍是单项式,求mn 的值。
(四)小结升华环节
1、课堂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课后思考
有这样一道题:
当a=0.35,b=-0.28时,求多项式的值:
332323ab+2a-2ab+3ab+2ab-2a -4ab 有一位同学指出:
题目中给出的条件a=0.35,b=-0.28是多余的.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按着学校推广的“自主导学”模式进行,以游戏导入,让学生整体感知同类项,继而说出什么是同类项,再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相关问题;(1)-ab与2ba,-3与5是同类项吗?(2)如何合并同类项?(3)如何判断两个多项式相等?本节重点是同类项的概念及其合并,难点是找出同类项并正确的合并。所以说,对于概念的掌握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而在初次合并同类项时可要求学生在同 类项的下面做好标记,再将同类项放在一起,继而进行合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游戏中“找一找我的好朋友”,未说明找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可以将这个游戏放在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后再进行,作为一个找同类项的游戏活动。对于创景导入,可重新设计。
2、数学是应该应用于实践中的,对于本节课的习题,在设计上应多与实践相结合。
3、在归纳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时,概括出“一加两不变”,对于这个结论的归纳由学生说出比较好。教师不应过急的说出结论,而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加深学生对合并同类项的理解。
4、在设计合并同类项的习题时,找同类项的过程中可设计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项为同类项,使得习题的设计富有层次性。
5、针对“同类项的概念”的理解,多数同学能掌握,所以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同类项的合并中,在这个方面多加练习。
6、弄清教材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使得自己的课堂设计步步有依有据。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使学生个体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无所不在,体会数学的快乐。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感觉最深的就是教师要用心的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多一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兴趣高了,学习有了动力,学习的效果会好很多。
以后在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努力,把课备好,把题设计好,这样就会使课堂成为一个在欢乐中学习的乐园。
第五篇:《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共)
《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2.2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同类项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一步的运算———合并同类项。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通过探究得出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方法,我从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结合学生的学情,由浅入深,对教学进行了优化设计。
由乘法分配律引入,给出几个简单的同类项和差的式子,师生互动探究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总结值得注意的地方。对一个多项式里,有几种同类项的,先找再合并。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师生互动,例题,巩固练习,层次分明,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理解与应用,更注重学生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格式,策略与方法。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笔者认为,数学的教学活动,要依据实际情况,使学生个体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体会做数学的快乐。
《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2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呈现习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充分利用了宝贵的课堂40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提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的设计比较合理,一开始设置了三个问题,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到数学。首先电脑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葡萄、梨、蘑菇、香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分类,并说明理由;接着,利用元和元,角和角可以相加,为下面同类项可以合并打下基础;最后用一个多项式,让同学们先写出其中的项,再将这些项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分类,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使学生个体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体会做数学的快乐
尝试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就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说,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还需要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组讨论、小组比赛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使学生兴趣主涨,整个课堂比较活跃。
《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3《合并同类项》这节内容主要讲了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合并同类项的应用。我是以观察水果把水果进行分类,让学生做活动找出多项式中有没有相同类型的项,把多项式中相同类型的项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引出《合并同类项》这一课题。通过让学生做活动,思考问题一步步的探究出同类项的条件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接着用练习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这节课的讲解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我感觉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指导的时机和方式欠妥:一是是自己在讲解同类项与字母的顺序无关,没有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迫不及待的去提醒他们,这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利,没有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没有让学生去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二是这节内容应分为两个课时,由于我的分配不当把内容在一个课时讲完了,从而导致内容多,时间紧,语速快,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
2、难点没有突出:难点是合并同类项的应用,通过把给定的字母的值直接带到代数式里计算求得结果和先合并同类项再求值这两种方式对比,出在求代数式值时,应先合并同类项再求值,这样会使计算过程简便。但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有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得出结论。
通过这节课我有很大的收获:
1、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2、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和体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把课堂变成老师的一言堂。
《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4从课程标准看,在前阶段中已经有关于简单方程的内容,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这些基本的、朴素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在前几节的教学中,充分注意方程的现实背景,加深学生对方程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的认识。
本课首先从例3开始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数列、游戏活动中数字排列的规律,确立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分析方程解的合理性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加强了学生对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模型化的认识。
本例是有关数列的数学问题,题要求出三个未知数,与前几节不同的是,问题中没有明确未知数之间的联系,需要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规律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含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时,通常先设其中一个为x,再根据其他未知数与x的关系,用含x的式表示这些未知数。
同时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呈现出来,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使学生培养检验方程的合理性的习惯。
再次选择更结合实际,更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4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移动电话收费问题展开探究,使学生在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答案的合理性的活动,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它们,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使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全面、理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本课内容有点多,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5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同类项、以及如何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太复杂,但其中有些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比较多,尤其在合并同类项这一部分,所以我准备了大量大量的练习,但多没有时间做。虽然课前我做了精心准备,但效果很一般,出乎我的意料。现将这节课的不足总结如下:
1、备课不充分。不论是备教材还是备学生都准备不足,把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所以当学生回答得与自己设想的不一样时,显得手忙脚乱。应变能力比较差。
2、不利于面向全体。由于学生学习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自学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而另一部分学生还在思考,而教师又不可能等到全班学生都想好以后再作交流。结果是中下学生还没想好,就开始讨论,他们只能停下来,听别人说。于是就形成了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唱配角,学困生当群众演员的局面。一节课下来,学困生没有一个问题能解决掉,当然是学习困难越来越多,成了名符其实的学困生。
3、时间把握不够。本节课整体呈现前松后紧,在前段时间因小问题消耗不少时间,以致后面的重点讲解不祥,课堂练习及小结没完成。学生对同类项概念认识上不能完全掌握。
4、作业仍然有不少错,须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