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同步测试:课后达标训练 训练·提升作业 17 桃花源记(苏教版 九上)

时间:2019-05-13 08:3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同步测试:课后达标训练 训练·提升作业 17 桃花源记(苏教版 九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同步测试:课后达标训练 训练·提升作业 17 桃花源记(苏教版 九上)》。

第一篇:语文同步测试:课后达标训练 训练·提升作业 17 桃花源记(苏教版 九上)

桃花源记

一、双基积累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2)欲穷.其林()(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便扶.向路()(5)欣然规.往()(6)后遂无问津.者()(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8)此中人语.云()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4.默写填空。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___。(2)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_____,处处志之。

(3)文中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5.课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

6.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2011·湖州中考)阅读课文,完成8~10题。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不足为外人道也().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文章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1·菏泽中考)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间有豆

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黄发垂髫()(2)甫行数里()..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2)悉如外人().(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自恨不如远甚也().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1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答案解析

1.答案:(1)对„„感到诧异(2)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类(4)沿着(5)打算(6)渡口(7)邀请(8)告诉

2.答案:(1)渔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2)这个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知道的事,(大家)都感叹不已。

(3)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3.【解析】选D。D项正确停顿应为:后遂无/问津者。4.答案:(1)无论魏晋(2)便扶向路

(3)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4)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5.答案: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6.答案: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7.答案:突出强调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世界。8.答案:(1)同“邀”,邀请(2)值得

9.答案:(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可根据文中表现世外桃源的美丽和人们安居乐业的语句进行描述。

答案:示例一: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二: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11.答案:(1)tiáo(2)fǔ

12.答案:(1)交错相通(2)全(3)正在(4)遗憾 13.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4.答案:(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男女老幼都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15.【解析】本题为比较阅读题,考查两段文字所描绘图景的共同点。通读两段文字可知,都描绘了乡村青年人愉快地劳作,老人孩子自得其乐的安宁和谐幸福美好的图景。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附【乙】【译文】

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犬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遗憾自己相比他们还差得远呢。

第二篇:课堂达标训练 训练·提升作业 3.16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堂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选择题

1.南澳岛是历史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主要原因是()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发达

2.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 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 D.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

3.下图是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②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明朝建立 B.迁都北京 C.郑和下西洋 D.明朝灭亡

4.今年(2013年)是郑和下西洋608周年,608年前,郑和从何处出发,开始第一次海外航行()A.福州 B.广州 C.泉州 D.刘家港

5.“中国海军为和谐海洋亮剑/中华勇士/铁血儿男/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10.澳门自1999年回归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殖民者是()A.荷兰 B.日本 C.英国 D.葡萄牙

二、非选择题 11.史海泛舟 材料一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1)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2)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

(3)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有什么本质区别?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松弛,他们经常到我国沿海进行抢劫、烧杀活动,严重威胁了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历史上称之为倭寇之患。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其性质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鉴于此,戚继光被赋予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8.【解析】选D。本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爱国精神。

9.【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说明了当地人民群众抗击倭寇的积极性非常高,显而易见,抗击倭寇,平息倭患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要求。

10.【解析】选D。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进而霸占了整个澳门。1999年,离开祖国四百多年的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D符合题意。

11.【解析】本题立足于郑和下西洋的基础知识考查。第(1)题依据材料一从时间、次数、人数和规模方面比较得出结论。第(2)题属于识记层面的问题,链接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郑和下西洋反映的是中外和平交往,戚继光抗倭反映的是抗击外来侵略。

答案:(1)时间长(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

(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扩大了明朝的影响。

(3)郑和下西洋是友好和平往来。戚继光抗倭是抵御外来侵略。

第三篇:课堂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2.13

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堂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选择题

1.(2012·怀化学业考)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A.造纸术B.火药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

2.2012上海国际印刷周以“绿色展示未来,数字凝聚智慧”为主题,展示了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印刷业的提升和改造。我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 早()

A.500年B.1000年C.约400年D.700年

3.右图是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设立的标志“华夏苍穹”,雕塑最上部是中国古代

发明的指南仪器——司南。下列对司南以及指南针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司南最早发明于商代

②司南是最早的指南仪器

③唐朝时,制成了指南针

④宋元时期,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4.(2012·昆山模拟)以下图片中哪一项发明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术条件

()

5.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B.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C.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是辅助作用

D.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6.史载“„„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步。”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发明的应用()

A.造纸术B.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

7.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事实的艺术加工,其情节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汉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C.宋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D.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8.四大发明在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是()

A.日本的遣唐使B.意大利传教士

C.阿拉伯人D.中国航海家

9.(2012·连云港模拟)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样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字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发无数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他说的“这三样东西”不包括()

A.“麻沸散”B.印刷术

C.火药D.指南针

10.(2012·盐城模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集中在宋代。”我国宋代重大科技成就有()

①造纸术的发明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的广泛使用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却变为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为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新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三大发明有何重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北宋”“刊印的书籍”。A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改进于东汉,B火药明确记载于唐朝,D指南针发明于宋朝,主要用于航海,C活字印刷术由北宋的毕升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故选C。

2.【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判断能力。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约400年。

3【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宋朝时制成了指南针,宋元时期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拓展延伸】由于司南体积大、不易磨制、磁性小、转动不灵活等局限性,没能广泛使用。经过长期实践和努力研制,聪明的中国人终于在北宋发明了一种新的人工磁化法,这就是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钢针就磁化为指南针。这种磁针磁性大,使用方便,因此得以广泛使用。直到19世纪现代电磁铁出现以前,多种多样的磁性指南仪器都是以这种磁针为主体,只是在磁针的形状和装置方法上有些变化。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A是造纸术,B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D是火药,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C是罗盘针,是早期指南针,符合题意。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中的材料。材料的大意: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要辨别方向,夜晚观察星星,白天观看太阳,阴雨天气则观看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是辅助作用。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唐初发明的火药,到宋元时广泛应用于军事,出现了突火枪等武器。

7.【解析】选A。本题创设情境,考查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鞭炮是用火药制成的,火药在唐朝才出现,故汉朝时人们过节不可能燃放鞭炮。纸是在西汉时发明,东汉时改进,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指南针在北宋时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北宋时发明活字印刷术,故B、C、D符合史实。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向西方传播”,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在文字上”“在战争上”“在航海上”等,可知改变世界的这三样东西应指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宋代科技成就。造纸术的发明最先发生在西汉时期,不符合题意。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广泛使用、火药的广泛使用都是宋代科技成就。故选D。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题根据相关图片可确定相关内容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第(2)(3)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和运用能力,以所学知识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总结、归纳的学习习惯,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答案:(1)图一:活字印刷术(或印刷术);图二:指南针;图三:火药

(2)预兆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是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任意答两点即可)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辨析】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示意简图(部分)》 文明的勃兴

昌盛文化承上启下文化高峰灿烂繁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4.17课后达标训练与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淋漓(lín)恬静(tián)戛然而止(ɡō)...B.颤栗(chàn).C.震撼(hàn).D.骤雨(zhòu).飞溅(jiàn).烧灼(zhuó).

大彻大悟(chè).

惊心动魄(pò).渺远(mǎo)奇伟磅礴(bó)..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2)隆隆隆隆的严竣的思索。()(3)落日照大旗,马鸣风箫箫!()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亢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晦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大彻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4)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下列句子。

例句: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B.安塞腰鼓有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

C.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D.本文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为线索,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6.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也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文有改动)10.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做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做简要分析。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句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4.【写法借鉴】本文大量运用排比,语言气势磅礴,感情抒发强烈。如“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铿锵有力。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描摹一个场面(如扭秧歌的场面、运动会的场面等)。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中“戛”应读jiá; B项中“颤”应读zhàn;D项中“渺”应读miǎo。2.答案:(1)躁—燥(2)竣—峻(3)箫箫—萧萧

3.答案:(1)极度兴奋。(2)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3)形容彻底觉悟或醒悟。(4)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4.答案(示例):迷茫和清醒,错过和把握,抛弃和珍惜,都在这飞翔和空气中,相映!重叠!融合!5.【解析】选D。本文的线索不是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而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前、中、后。6.(1)答案(示例):一鼓作气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 欢欣鼓舞 紧锣密鼓

(2)答案:①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与个性;②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③安塞腰鼓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民族激扬的精神,仅靠学习难以挖掘出其中的奥秘。

(3)①答案(示例):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南地花鼓、青海的热巴鼓、云南的水鼓、广西的笙鼓、辽宁满族的腰铃鼓、浙江的红妆鼓等。

第五篇:人教语文七年级(上)狼同步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甚远()屠大窘()苫蔽成丘()弛担持刀()眈眈相向()少时()目似瞑()止露尻尾()狼亦黠矣()

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根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卡片”填写完整。字词 意思 例句 翻译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写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不同含义。(1)止①止有剩骨()②一狼得骨止()(2)意①意暇甚()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敌①恐前后受其敌()②盖以诱敌()(4)前①恐前后受其敌()②狼不敢前()(5)乃①屠乃奔倚其下()②乃悟前狼假寐()

(6)之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久之()③又数刀毙之()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①盖以诱敌古义:今义: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今义:

5.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②其一犬坐于前。6.文学常识填空。

①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字,号,(朝代)著名。

②《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名;“志异”的意思是。7.写出三个带“狼”字的成语。

8.学习本文后,班级开展以“狼”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①写出几个与狼有关的成语。说说看,从成语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有着怎样的认识?

②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如何理解的?

③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的:“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了发条一样。”请联系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②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

昧爽③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④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⑤之,是可笑也!(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注释]①欻(xū):忽然,突然。②蚤:通“早”。③昧爽:拂晓,黎明。④逡(qūn)巡:有顾虑而徘徊不前。⑤罹(lí)遭遇祸患。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屠人货肉归()②瞰担上肉()③随屠尾行数里()④仰首细审()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屠惧,示之以刃,少却。

②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

11.[甲][乙]两文中的两只狼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12.[甲][乙]两文中的两个屠户,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13.[甲][乙]两文的最后一段都是什么表达方式?都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1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甲]文: [乙]文: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人狼情 黄山

那是1964年10月,我们在滇西北地区普查找矿。

一天下午两点多钟,面对路面上半尺厚的积雪,汽车终于显得无能为力了,喘着粗气,车轮飞转,就是不能前进。我们的人,包括搭车的纳西族老乡,一起下来推车,并找些干树枝打眼,汽车艰难地一步步前进。

正在这时,我们几乎同时发现,在我们车后200米的路上,一群褐黄色的东西慢慢向我们靠近。纳西族老乡急喊:“上克(去),上克,赶紧上车克,这是一群饿狼。”

我们不禁大惊失色,急慌慌爬上车,司机小王赶紧发动车,加大油门,前后加力,车还是在原地空转,真急死人了。这时狼群已靠近汽车,好家伙,一共8只,个个都像小黄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后腿显得更细。

战士小吴抄起冲锋枪转向后门,纳西族老乡大喝一声:“干那亚(干什么)!”他一手夺下小吴的枪,高声道:“绝不能开枪打,打也打不到,枪一响,它们或钻到车底下或拐进树林,我们可就完了。狼群会不顾一切把车胎咬坏,把我们看起来,然后召集更多的狼和我们拼命。”

我说:“那可怎么办?”老乡说:“别急,有办法。雪封山了,狼找吃的东西难了,一个个饿疯了,车上可有吃的?”我们几乎同声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给它们吃。”老乡像是下达命令。

我们七手八脚把从丽江买的准备带回昆明的腊肉、火腿,还有十分珍贵的鹿子干巴,一块块、一串串往下丢。狼群眼都红了,大吼着扑向食物,第一批丢下去的东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但它们不走,狼群排成一排坐下盯着后车门。

直到我们将车上所有的肉品全都甩下车去。我清楚地看到8只狼的肚子已滚圆滚圆,目光开始变得温顺。其中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又朝车前方跑去,其余7只狼没动。不一会儿,那只狼又跑回来,带着那7只狼朝松林钻去。

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正在这时,我们看见那8只大狼又钻出松林,跳到公路上。奇怪的是每只狼的口里叼着一根大树枝,不知它们又想干什么?我们只得又爬上车,警惕地观察着。

只见8只大狼把口里叼着的树枝分别放到汽车两个后轮下面。“哈哈,狼给汽车打眼了!”我高兴地大叫起来。狼见我大叫,只是朝我望了望,我也发现狼的眼光里没有了敌意。接着8只狼一齐钻到车底,我正不解其意,却见汽车两侧积雪飞扬,一部分雪飘到山下,一部分雪堆向路边。不一会儿,8只狼又从车底钻出来,跑向车的前方,头朝前,尾朝车头一字排开,嘴一齐拱到雪里,朝前拱去,然后又头对头一边4只,一齐用强有力的后腿向后扒雪,路面渐渐露了出来。

我眼里滚动着泪花,大呼小王:“狼帮我们扒雪了,赶快发动车。”车果然启动了。有希望了,纳西族老乡也激动得和我们紧紧抱在一起。

先打眼,后扒雪,就这样每重复一次,汽车就前进一段。如此重复了十来次,车向前行进了一里多地,也就到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

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可是这8只可爱的狼似乎没有什么反应,只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地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选自《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年第1期》

15.请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

16.从文中看,搭车的纳西族老乡是一个怎样的人?

17.文中的“我”面对狼群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各用四个字回答)初遇狼群:;对峙狼群:;狼群复来:;走出困境:。18.文章是篇颇令人心动的记叙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一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作简要点评。

19.狼在我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凶残、贪婪、狡诈的形象,读了上面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

三、写作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周日,你和同学高翔到某生态原林穿林赏景,行至密林深处时,突听一声狼嚎,举目四望,一只野狼横卧在前面一个土堆旁„„

根据这一情节,发挥你的想象,以《我与狼》为题,编写一个故事。要有生动的描写,注意叙述的详略。不少于500字。【参考答案】

一、1.ZhuìJiǒngshànchídāndānshǎomíngkāoxiá 2.①旧,原来;骨头已经没有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像狗似的;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面前。③打洞;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攻击屠户。3.(1)①副词,通“只”,仅。②动词,停止。(2)①名词,神情。②动词,打算。(3)①动词,攻击。②名词,敌方,敌人。(4)①名词,前面。②动词,向前。(5)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6)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②凑足音节,无实义。③代词,狼。④助词,的。

4.①古义:原来是。今义:盖子,覆盖。②古义:多少。今义:学科名称。5.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②其一/犬坐/于前。

6.①蒲松龄留仙柳泉居士清初文学家。②书斋;记述奇异的故事。7.示例:狼狈不堪引狼入室鬼哭狼嚎。

8.①示例: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关于狼的成语,没有一个褒义词。中国人自古就在接受敌视狼的教育,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狼有一种厌恶的态度。②人类破坏生态环境,使得狼等一些重要物种濒临灭绝。③应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养,建立与狼等动物和谐相处的环境。

二、(一)9.①卖。②窥视。③紧跟着走。④仔细观看。10.①屠户很害怕,拿出刀来吓狼,狼稍微退后了几步。②不如把肉挂在树上到第二天早上来取。11.相同点:贪婪。不同点:[甲]文中的狼狡猾阴险;[乙]文中的狼愚蠢。

12.示例:喜欢[甲]文中的。因为[甲]文中的屠户具有勇敢、机智、顽强的斗争精神。他通过自己的拼搏与奋斗夺得了最终的胜利,其精神给人以教益。而[乙]文中的屠户虽然也获利了,但只是坐享其成,其教育意义远没有[甲]文那么积极而深刻。13.议论;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14.[甲]文: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一定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乙]文:不能过分贪婪,不能为了某种利益而不计后果。

(二)15.普查小组汽车雪地抛锚遭遇饿狼群,狼群得到食物后做出感恩之举帮助推车,绝望中的人们得以最终走出困境。

下载语文同步测试:课后达标训练 训练·提升作业 17 桃花源记(苏教版 九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同步测试:课后达标训练 训练·提升作业 17 桃花源记(苏教版 九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