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代“山水记”的教学

时间:2019-05-13 08:4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古代“山水记”的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古代“山水记”的教学》。

第一篇:例谈古代“山水记”的教学

例谈古代“山水记”的教学

内容摘要:“记”是古代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的“记”占了很重的份量。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记”,从内容上来看:既有山水游记,又有亭台楼记,还有杂记;从时代上看,有魏晋的、唐宋的、明清的,含盖了“记”从肇始到走向成熟,直至繁荣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但是,从所有选入中学教材的“记”来看,笔者以为《游褒禅山记》在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学山水游记“章法”的极好范本。如果能教好《游褒禅山记》的章法结构,那么对于整个初、高中“记”的教学来说则具有沟通既往,开启未来的意义。

关键词:“山水记” 《游褒禅山记》

“记”是古代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的“记”占了很重的份量。从高中到初中,先后选入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记”达到二十多篇,既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等这类长期以来一直占据各种版本语文教材重要地位的名家名篇,也有《黄州快哉亭记》、《天目山游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等虽为名家所做,但只是在某一版本教材中偶尔一见的篇目。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记”,从内容上来看:既有山水游记,又有亭台楼记,还有杂记;从时代上看,有魏晋的、唐宋的、明清的,含盖了“记”从肇始到走向成熟,直至繁荣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但是,从所有选入中学教材的“记”来看,笔者以为《游褒禅山记》在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学山水游记“章法”极好的范本。如果能教好《游褒禅山记》的章法结构,那么对于整个初、高中“记”的教学来说则具有沟通既往,开启未来的意义。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早年的代表作,是一篇“游记式”的说理文章。作者以游山作比喻,阐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文章以叙事记游为基础,以议论为归旨,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脉络清晰,结构井然,可以说是古代“记”的代表作。

《游褒禅山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王安石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古文观止》说此文“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 “借游华山洞,发挥道学。或叙事、或诠解、或摹写、或道故,意之所至,笔亦随之。逸兴满眼,余音不绝。可谓极文章之乐”。几句评论,话虽不多,但的确搔到了此文的痒处。

文章开头两段全是记游。第1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重在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既体现了作者的游踪,又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充分凸现了王安石作为考据家的长处。第2段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游者越深越少,再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文章中间两段集中议论。第3段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一个“叹”字承上启下。作者先托古人说事,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然后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接着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最后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第4段可以说是上一段议论的余绪,作者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阐发“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和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总体来看,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循理布事,把常人心智都可理解、领略的“理趣”用“记游”来表达,融记游、说理、考据、才情为一体,可以说是宋代山水“记”的典型代表,把“记”的章法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要明确这一点,我们必须先来梳理一下宋代以前的山水游记。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早在先秦时代的作品之中就有发端,但是无论是《诗经》、《论语》、《楚辞》,还是其他诸子作品都不以山水为主或专写山水,而是以山水作比兴,用山水来烘托气氛;往往是以山水作背景,或以之喻德,或情景相生,来加强抒情、喻德的力量。到了汉代,才有了专写山水的文段,但是仍然没有超出以山水喻心性、比德行的范畴,山水只是德、性、情的表现手段和附庸,大概只有到了晋朝,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游记。因此,晋代是我国山水游记的肇始时期。

魏晋时代,中国文学真正进入了“自觉时代”,士大夫开始把老庄的哲学意识和诸子的伦理意识转变为“审美情趣”,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中国文人从此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欣赏自然。他们将山水人格化,把山水看作是有生命的,从对山水的欣赏中赋予山水以情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摹写山水的散文,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和《与施从事书》等。而且这个时候,以状山水、记游踪内容特征的山水“游记”业已出现。根据钱钟书先生的说法,最早的山水游记当推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而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最为有名“三峡”,据说也是抄自刘宋盛弘之的《荆州记》。这些描摹山水的文章,不仅写景真切自然,而且开始在写景记事之中逐渐融入了人的情感,并且有了自己的名称“记”。但是,这个时期只是山水游记形式内容都相对简单,只是真切地“模山范水”,所以只能算是“记”的肇始时期,真正使山水游记走向成熟的是唐代的柳宗元。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可以说是继魏晋之后,在吴均和《水经注》的基础上把山水游记推向了成熟。柳宗元因改革而遭遇贬斥,心中孤愤郁积而不得舒展,便恣情于山水来排遣,所以能深入领略山水的情韵。他的山水游记无论是《小石潭记》、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西小丘记》等,不仅善于勾画山水情貌,工笔描绘其眼中充满灵性的山山水水,更重要的是他借记山水来营造气氛,寄寓情怀,抒泄孤愤,寻求安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在对景物的摹写之中。他记山水精细入微,道心境与“万化冥合”,心境和情景相合,写出另一种境界,另一种气象,确立了山水游记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典型范式,把山水游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宋代,由于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文人大多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一开口便是国计民生,同时宋代学术探讨气氛兴盛,文人往往长于考据,擅长议论,再加上禅宗的广为流行,士大夫大多喜好“理趣”,这些风气也直接影响到了山水记的写作,把山水游记的章法内容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达到了高峰。

辨析《游褒禅山记》的章法结构,或者其他诸如欧阳修的《丰乐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我们都不难看出宋代的“记”,无论是山水游记,还是亭台楼记,往往在记游、写景之外好发议论,即表现“理趣”,而且大多是以议论国计民生为主,记游山水情韵为辅,把常人心智都能理解、甚至都可领悟的道理借记游来表现。同时,宋代的“记”在发表议论时,常常喜欢借考据来表达,借山水记游来显示“学识”,表现“理趣”。苏轼的《石钟山记》、《喜雨亭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陆游的《入蜀记》大抵上都属于此类。

这种“景”之中,凸现“论”,“文”之外,引入“学”的写法,使“记”在表现“理趣”时不仅避免了议论的空浮,而且使“理趣”表现自然而幽微,让人心悦诚服。这种写法直接影响了清代的桐城派古文家,他们提出的所谓义理、考据、辞章的学术术语,或许也受了此种写法的影响,从姚鼐的《登泰山记》中我们分明就可看出其中的影子。

综合上面两部分的分析,笔者认为《游褒禅山记》的章法结构是继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后又一篇在形式上有创造的“记”,也是最能凸现宋代“山水记”章法的文章。当前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选型教材,而且很多版本中课文的组织也都以“主题单元”型为主,这种教材的一大缺陷就是常常让学习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教师能在适当的时候,依据合适的范本,从文学史或文章学的角度对古代章法相对定型的各种文体作以梳理,那么就可以构筑起学生心中的“森林”。就《游褒禅山记》而言,教好这篇文章的章法结构,对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记”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不仅是对初中所学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记”的总结,对以后学习或阅读诸如苏轼的《石钟山记》、费伯雄的《游黄山记》都有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平原 《中国小说散文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周振甫 《文章例话》 中国青年出版社.相正平,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教师。

第二篇:古代散文教学设计例谈

古代散文教学设计例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散文“文”“言”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要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又要鉴赏优秀作品,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能使学生触摸先人们的思想,体验他们的情感,触摸他们的心灵,感受他们深沉的人格魅力,用古人健康的、智慧的心灵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心智,使之获得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有益启示。然而,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古代散文文体意识的缺失

入选高中教材的古代散文内容中等偏难,情感复杂,部分学生不喜欢选文或者认为注释偏少,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中重“言”而轻“文”,恪守“字字落实、句句讲清”的八字真言,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翻译疏通,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的特殊用法一一道来。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割裂了教与学的关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参与,使课堂变得沉闷枯燥,而且使情文并茂的古代散文变成了学生眼中的“天书”,令他们望而生畏。

文言文,虽然以“文言”呈现,却终还是“文”,“言”的学习更多是为了赏识“文”。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尤其是古代散文,大都文质兼美,体现了或显或隐的文体特性,展现了作者个性化的哲思,极具艺术表现力。文体意识缺失的教学,不仅会导致古代散文教学千篇一律,而且也会掩盖了一部分散文背后的文化内涵,难以使学生深入到文学和文化层面。

殊不知,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功能、语体和结构特征。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受到文体的制约。因为古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对特殊的文体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文体中包含着社会环境和作者特殊的心路历程,有着各自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家借用这些文体表达自己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充分考虑文体特征,联系作者的用意来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二.古代散文的文体特征的界定

古代散文的概念十分广泛,凡韵文、骈文之外的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可称之为散文。古代散文的文体种类有不少分法。根据散文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古代散文大致分为记叙类散文、山水游记类、议论类散文和抒情类散文。

记叙类散文源自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是纪传体、国别体和编年体三类,而《史记》《战国策》《左传》被看作是古代记叙类散文的典范。记叙类散文的文体特征是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或以人为线,或以物为线,或以时空为线记叙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

山水游记类散文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类散文源自于先秦的诸子散文。议论类散文大多运用准确、概括、鲜明、连贯的语言阐释说理、分析议论,在规范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说理通俗易懂。议论类散文能灵活调用一系列修辞手法,恰当穿插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技巧,并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或寓理于象,或融情于理,或缘事析理,使议论形象生动,新鲜活泼,深入浅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抒情类散文是古代作家对自己所处时代及个人生活境遇的观照、反思和表达,是通过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意志的一种文学样式。优秀的抒情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而古代抒情类散文也大多具备借物、人、景等来抒情的文体特点。常见的抒情散文通常表现为托物言志。表面看来,作者所赞美或咏叹的是这种东西本身,实际上是借以比况或寄托自己的意志。

三.从文体特征入手,重设古代散文教学的尝试

《项脊轩志》中的“志”,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作者借记叙“项脊轩”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人、事连缀成篇,其中包括家道中落、母亲遗忆、祖母厚望、与妻情深以及自己少年苦读、科举不利、中年漂泊,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

《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类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因此,抒发感情、表现怀抱才是作者建构文本的基础。基于对托物言志类散文文体特征的把握,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2.体悟作者情怀,学习文中表达感情的手法。教学方法主要选用诵读法、涵咏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的设置主要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明确、归纳文言知识,并学会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学习作者借外物抒情、借细节抒情、借语言抒情、借对比抒情等表达感情的技巧和方法,体悟作者蕴含文中的复杂情感。

鉴赏的第一步是整体感知。阅读古代散文,要把它当做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读,而不仅仅把它当做古汉语材料来阅读,不是首先死扣字、词、句,而是要先整体理清文章的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在阅读本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把握本文的行文的情感线索“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梳理作者围绕项脊轩记载了那些“可喜”“可悲”之事,初步感知蕴含其中的感情,体会散文作品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点。

第二步是知人论世。古代抒情散文是作家依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而创作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抒情散文,必须了解作家和他所处的时代。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有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作品也就各有其思想和艺术特点。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而科举不顺,加之幼年丧母,妻子早逝,经历坎坷,所遭惨恻,这些人生影像会折射在他的作品当中。不仅如此,归有光从小爱读司马迁的《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而《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第三步是反复诵读。抒情散文的抒情性与散文语言的“情调”有很大关系,而散文语言的“情调”又与句式、韵律的选用紧密相连。作者根据文章感情的变化,句子或短或长,长短相间,整散结合。在教学中,选择范读、齐读、诵读比赛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句意,读出语调、读出顿挫、读出情感,尤其要体悟到文章是如何在写景和叙事中,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

第四步是品味涵泳、体悟情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和手法。1.借景抒情。作者在文中渲染了一幅“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的清幽境界,体现了作者醉心读书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2.借物抒情。作者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3.借细节抒情。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感人的细节中,也深深地浸润了作者早年丧母的伤痛和对亡母的深切思念之情。祖母看望孙子时的三个动作“以手阖门”“自语”“持一象笏至”,写出了祖母对孙儿殷切的希望,写出了对祖母的思念,更写出了自己一直科场不利、有负祖母希望的愧疚和痛楚之情。4.借炼字抒情。“明月半墙”中的“半”字生动再现了明月只照到墙的一半那种朦胧的美感;“小鸟时来啄食”中的“时”字写出了庭院的寂寂,更写出了小鸟对庭院的喜爱。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句,“始”“已”“凡”“再”几个词语的准确运用,不仅再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叔伯隔阂程度由浅入深,家道不断衰微的事实,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悲慨、怨恨和无奈之情。5.借对比抒情。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平实的语言中,无限的思念和伤感之情溢于言外。

对古代散文文体的研究使我们发现每种文体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关注文体特征,重设古代散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文体知识概念的传授,而是进行语言的品读、整体风格的把握;重视文体意义,也不是僵化地进行文体教学,而是引导学生更多地领略到古代散文中的“美”,使他们爱上古代散文,从而完成古代散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

胡慧娟,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第三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1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因此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因此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常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老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因此,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就被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无偿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经受,躬身告饶,引起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谒折断了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谒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谒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因此重新喝酒,我喝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嘛?”因此,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黯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哪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追记东山之行。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因此再次搁笔。但是相对奥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2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①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琅玡,从者暮之,遂去。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②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③,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莳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④门生,古心远矣。予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参考译文】

辛丑那年面君回来,由于两亭(丰乐亭、醉翁亭)官员接待我,让我住下来(游玩)。适逢有公文,命令催促我尽快赴任,我洒脱放逸的兴致全被阻断了。我打算趁癸卯年入朝见君的机会,定要游玩一下丰乐醉翁亭。我们骑快马登上丰乐亭,门生孙教、举人养冲氏反复地请我饮酒。观赏苏东坡书写的“丰乐亭记”,笔力雄健超拔飘逸可爱。登保丰堂,拜谒五贤祠,却不如门额之开阔。登上醒心亭,读曾子固《醒心亭记》,放眼望去庭外古树枝丫层层叠叠,倒也深邃值得探看,而我内心并不想旁及其它景点,因此走过薛老桥,登上酿泉井台,品尝酿泉之水。不一会儿直入欧门,登上醉翁亭。又游玩了意在亭,途中观看了梅亭,观赏玻璃亭,而最后到了老梅亭,梅是东坡亲手栽植的。我认为丰乐亭醉翁亭两亭是名胜古迹,此外断不可以再建亭子。一个官员就建一座亭子,一座亭子就有一个牌匾,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是想和欧阳修争高下吗?如果有人又建一座解酲亭,来效仿古代反驳文章成名的圈套,就迂腐鄙陋令人厌恶了。返程时拜访了智仙庵,想拜进开化寺,在琅玡纵情游玩,随行的人认为天色已暗,就离开了。

滁水北岸的群山,跟我家乡的山崖沟壑相比,只不过是几处小土丘而已,(然而)有欧阳修、苏东坡二老涉足骋目其间,就可以与天下胜景比千古价值,难道不是名人效应吗?读欧阳修《醉翁亭记》,白发太守与老人孩童一起高兴游玩,差不多就是上古理想之国的风采,这定是有欢乐游玩的原因而后才能欢乐游玩的啊。先生贬谪到茶陵的时候,寻找《史记》,不能读下去,非常怨恨议罪之辞的荒唐,所以先生用来治理滁州的理念,定不在闲适欢乐昏然无知之内啊。全部升官或者降职,都把它当做转换旅舍(写:移置),那些(所谓)贤能的人在烟云水石前作诗饮酒,然而叫骂怨恨叹息酒酣耳热之后,最终还是不能忘怀。先生以中央大臣身份暂时治理滁州,淡然忘记自身处境,好像是管理自己的家园那样,这种忘怀得失没有物我区分的表现,襟怀气度哪像被贬之人?再说用丰乐夸赞他的老百姓,这是现任官为自己立碑啊。醉翁可修建亭子吗?亭匾墨迹初干,可是轻浮急躁的议论已经到来矣。先生难道不可以(为自己)辨正名分(正、方:使动用法)吗,(题名)却反而不嫌“乐”、不忌讳“醉”。他修筑的亭子的原因,不是为了超越别人,不是为了敛名,所以他给亭子命名就不嫌弃不忌讳了。而崔文敏还议论这些,认为是不教育百姓栽种,却诱导他们喝酒。哎!先生地下有知,岂不是要笑脱了下巴?苏东坡领悟了欧先生的见解,所以特书大书,表明自己是先生门下的学生,不可以推辞题写亭名。他们师生双方,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太深远了啊。我与养冲君在这次游玩中终于醒悟了这些道理。

第四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这两篇散文的异同

《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苏轼的代表作。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为了寻找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点,我把两篇作品联系起来阅读,互为参照。两篇文章通过一样的赤壁景色,一样的方式,一样的题材,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后《赤壁赋》都以秋江夜月为景,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以叙事写景为主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前赋以情感浸润景物,浸透着喜悦,相思,失落,超然,具有诗的抒情性。即言愁到解愁,悲愤到超然。后赋的山石高峻怪异之景,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

前赋以哲理升华境界,其人生虚幻,抱负成空之感慨,始终紧扣写景自然生发,因像得意,具有诗之理趣。后赋展现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却在结尾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的不知所踪。我认为,《后赤壁赋》中的孤鹤形象,说明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坚 毅精神、超越态度,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苏轼在逆境中能够依然保持着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

苏轼文风的绮丽华美,挥洒自如,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面对逆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慨。人生的风风雨雨,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让人感觉人世间的无常,但是苏轼的心态是坦然的,谁怕?一蓑烟雨便笑看风云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如浮萍,漂泊...——听完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你已然胸纳须弥,意满乾坤。文章留名千古,岁月遗芳,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人生哲理。3.王羲之陶渊明和苏轼三人的不同处世风格 王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是个性格极具魅力的人,堪称亦儒亦道的中华文化继承较为完美的人。是个沉稳、敦厚又不失潇洒超脱的人,对人对己都很有分寸,理性大于情感,是个既懂生活有懂艺术的人,具有战略眼光也不失战术的人,站得高看得远,个性寓在时代的共性中,办事周全,是个实至名归的群体领袖。对人对事果敢、有魄力,待人热情,思想活跃,富感染力,敢作敢为,为人正直、忠贞,胸纳百川,很有城府,很有耐心,能言善变,胆大心细,能动也能静的人。顺应自然,崇尚自由,对人对事不刻意,较喜欢散淡的生活,不老于世故,感情丰富但较为内敛,家庭生活幸福。克己,不会感情用事,行为达观而不斤斤计较。内心较为和谐,人生态度积极,行间距较宽,很能慎独,胸怀宽广。缺点:性格倔强不圆滑,考虑事情过于周密,内心矛盾来自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当遇到挫折时,反抗意识不强,容易随遇而安。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

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采橘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晋陶渊明,大家是顶熟悉的了,他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的代表,在官场腐朽,民怨载道的封建社会里,陶渊明能自守清节,出而不染,实在不是易事。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茶、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是那个“采橘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晨兴理荒,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记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陶渊明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你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本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在黑暗凸现一缕光芒,却终不得愿。心被困住了,衷心被阻挡在大墙之外。官场中,你被谗言所绕,最终你抛弃了高管厚禄,选择了归隐田园豆南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一把锄头打破那堵世俗之墙。于是有了五柳先生,以柳为宅,与菊为侣,南山为伴卧五柳之下,吸菊中清气,你是那个时代的“叛徒”,魏晋五百年,你以品格突围,征服了一个时代,一束光穿破了官场的围墙。这墙是官场的黑暗。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厥,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苏轼,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是超人,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的赦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你是否羡慕过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乐游赤壁,醉饮山林,写下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然而,你是否看到他内心的累累伤痕?作为一个人,他肩负着出将入相,封妻萌子的期许,却接连惨遭贬。他的不平,他的郁闷,他的痛苦,他的无奈,你看到了吗?苏东坡,豪气冲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也曾面临过弯道,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倒霉的贬往黄州的迁客。但黄州这个弯道,这个在众人眼中的 荒凉小镇,给苏轼带来人生的坦途。在黄州,他感到难言的孤独,正是这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浮华。他勇敢面对,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美——山水,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哲——先贤。所有这一切不顺与苦难,反而使他彻底脱胎换骨,使他真正走向成熟。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了。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仗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也豪迈?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他渐圆满。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视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他只是一个纯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后赤壁赋,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的传诵。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锋芒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月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现代处世,重视交往情感,本性的回归,看重思想的解放,人的解放,处世已成为生存的重要手段。让你的生活更丰富更美丽。生活的一杯水,可以是平平淡淡;生活中是一碗浓汤,可以是酸甜苦咸,无论生活是什么,都在于你自己调理和掌握。我们要做到不在叹息中丧失勇气,不在活得太累。要知道,不利之事可以转化为有利,用妙法让人活得逞心如意。

第五篇:教学设计例谈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

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

“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

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篇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2015年春季备课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

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

(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

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

下载例谈古代“山水记”的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古代“山水记”的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和雪的名句[最终定稿]

    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

    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最终版)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考点解读】 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

    《认识垂直》教学例谈

    《认识垂直》教学例谈 伴随教育改革的步伐,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学生不再是机械被动的受体,而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成为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学习不......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例谈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例谈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职教中心 杨东红 摘 要: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基础。学生是否兴趣盎然,是否印象深刻,是概念教学成......

    例谈生活数学教学

    例谈“生活数学”教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

    例谈数学有效教学

    各位老师: 大家辛苦了!感谢教研室领导,感谢董老师和在座的各位同仁给我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和大家一样,是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虽然我们的岗位略有不......

    荷叶母亲教学例谈

    《荷叶母亲》教学例谈 杨树莲 《荷叶母亲》备课时,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希望通过公开课倡导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由于许多环节都是课堂上即时生成,便多了一些不可......

    《一诺千金》教学设计例谈

    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课 ----《一诺千金》教学设计例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借助情节图简要叙述故事大意。 2.学会质疑,能在对比阅读中体会课文对比手法的妙用。 3.感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