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关于神经调节的教学反思》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教学反思
大桥高级中学 高二生物 吴俊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一部分内容。本部分是必修三,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安排了两课时。
《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的接受能力,我将本部分新授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3.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4.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基础。其中,教学重点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教学难点是:
1.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及成因;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第一课时: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神经元结构,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是我没有花过多的时间。我通过展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知识,很好地复习归纳了神经元的结构,分类和功能。
然后讲授兴奋的传导过程。
首先展示了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特点图,讲述了离子通道,离子运输有关问题,再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分析理解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特点和兴奋状态动作电位的特点,最后用动画展示了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是如何形成局部电流的,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了兴奋的传导过程以及双向传导的特点。通过用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接受度较高。和用静态图教学相比,提高了学习效率。
接下来,展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讲授突触的结构组成和递质的作用,再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由学生讨论、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第二课时:
首先对兴奋的传导进行了拓展。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利用电流计去测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以及电流计指正偏转问题。然后我通过画图分析归纳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思考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更加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然后我利用 了学案进行练习巩固,学生的正答率比较高。
对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内容,学生在初中以及学过,因此并没有花过多的时间。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属于反射,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属于反射现象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掌握“反射”这个概念的情况,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反射”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我们的生活随处都有“反射”。这有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反射”的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我举出了一些例子,让学生去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我用常见的“缩手反射”为例,学生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实践,归纳了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及其功能。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得到了以下体会:
1.要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准备充分。在备课时,不光要备内容,还要准备充分的教具,图片,动画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学生的基础如何,学生能接受何种教学方法,学生会出现哪些问题等等。
2.我发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必有疑,疑必有思,只有促进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上课时,提问的对象主要是成绩中下的学生,设问时需要由浅入深,态度可亲,语带鼓励,尽量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进行启发诱导,直到答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3.知识点是“死”的。我们要努力将“死”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在课堂上要做到讲练结合。练习,能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得到解题方法,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路;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开展后面的教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合理地设置情境,有效地分层引导,起到主导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提问,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神经调节教学反思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教学反思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安排了两课时。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的接受能力,我将本部分新授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3.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4.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基础。其中,教学重点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教学难点是:
1.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变化及成因;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教学过程为: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神经元结构,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我没有花过多的时间。通过展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知识,很好地复习归纳了神经元的结构,分类和功能。然后讲授兴奋的传导过程。首先展示了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特点图,讲述了离子通道,离子运输有关问题,再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分析理解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特点和兴奋状态动作电位的特点,最后用动画展示了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是如何形成局部电流的,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了兴奋的传导过程以及双向传导的特点。通过用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接受度较高。和用静态图教学相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接下来,展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讲授突触的结构组成和递质的作用,再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由学生讨论、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第二课时:首先对兴奋的传导进行了拓展。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利用电流计去测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以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然后我通过画图分析归纳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思考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更加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然后我利用学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比较高。对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因此并没有花过多的时间。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属于反射,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属于反射现象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反射”这个概念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反射”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我们的生活随处都有“反射”。这有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反射”的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我举出了一些例子,让学生去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我用常见的“缩手反射”为例,学生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实践,归纳了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及其功能。
通过教学,我得到了以下体会:1.要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准备充分。在备课时,不光要备内容,还要准备充分的教具,图片,动画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学生的基础如何,学生能接受何种教学方法,学生会出现哪些问题等等。2.我发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必有疑,疑必有思,只有促进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上课时,提问的对象主要是成绩中下的学生,设问时需要由浅入深,态度可亲,语带鼓励,尽量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进行启发诱导,直到答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3.知识点是“死”的,我们要努力将“死”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活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在课堂上要做到讲练结合。练习,能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得到解题方法,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路;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开展后面的教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合理地设置情境,有效地分层引导,起到主导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提问,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神经调节教学反思
篇一:神经调节教学反思
《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神经调节》一课的内容要求是: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的接受能力,我将本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3、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其中,教学重点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由于本节课较为抽象,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
1、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及成因;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展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知识,很好地学习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知识点。
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理解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变化。经过这样的知识迁移过程,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接受度较高。再改变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位置,也就很容易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特点了。
接下来,展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讲授突触的结构组成和递质的作用,再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由学生讨论、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学案进行练习巩固,学生的正答率比较高。主要的出错点集中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和局部电流的方向分析上。对此,需要教会学生利用画图的方法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画下来,然后再结合图示进行直观的分析,要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解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必有疑,疑必有思,只有促进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上课时,提问的对象主要是成绩中下的学生,设问时需要由浅入深,态度可亲,语带鼓励,尽量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进行启发诱导,直到答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如果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就需要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促进他们积极思考、探究,更上一层楼。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合理地设置情境,有效地分层引导,起到主导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提问,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二:神经调节教学反思
多媒体将 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 集于一体,如果合理使用 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地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能更好地提高课堂 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神经调节训练总结
神经调节训练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有血糖、生长激素、抗体等
B.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C.糖尿病患者尿多,是因为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正常人多
D.血浆中的每一对缓冲物质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
2.多巴胺是某些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一种递质,它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其作用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巴胺的释放要依赖膜的选择透过性不消耗能量 B.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C.可卡因可阻止多巴胺回收,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D.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干扰信息传递
3.某人因外伤而成“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也只能依靠鼻饲,人工往胃内注入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
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5.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人类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时,伤者将不能讲话
B.反射弧中联系传入、传出神经的中间环节叫中枢神经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从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
D.突触前膜上的受体可将神经递质运至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内 6.根据下面的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⑤上都可发生神经递质的活动
B.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2次偏转,且方向相反的
C.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不会影响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细胞内的传导 D.④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试卷第1页,总2页 7.图中所示为测定A、B两个神经元之间电流传递的实验装置,图中ab=cd。用微电极分别刺激b、c处,电流表的变化是
A.刺激b点,B神经元上电位由“外负内正”迅速变为“外正内负” B.刺激c点,A神经元上电位由“外正内负”迅速变为“外负内正” C.刺激b点,灵敏电流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发生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8.如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A.刺激a处,会导致b处兴奋或抑制,c处不会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b处,该细胞兴奋在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传给兴奋部位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 D.刺激a处,b、c同时兴奋或抑制
9.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为:从__________(兴奋,未兴奋)区域流向__________(兴奋,未兴奋)区域。
(2)图2表示的结构名称是,在传递信号时,实现了电信号→ → _____的转换和传导。其中的1表示_________________,1中物质的释放使突触后膜________________。
(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_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_作用。
(4)一男童听到一声巨响后,立即趴下。试把下列名词连成一流程图,显示该男童趴下时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用字母和“→”连接)
A.大脑皮层 B.脊髓 C.耳 D.传入神经 E.传出神经 F.骨骼肌
试卷第2页,总2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血糖、生长激素和抗体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故A正确;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新陈代谢,表现为协同作用,故B正确;糖尿病患者尿多是因为糖分随尿排出,带走大量的水分,故C错误;血浆的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对应的强碱盐组成,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C 【解析】
试题分析: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其释放是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但需要消耗能量,故A错误。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的是兴奋,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故B错误。由图可知可卡因可以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的回收,进而使突触后膜神经元持续兴奋,故C正确。可卡因不是与多巴胺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神经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提取能力。3.A 【解析】
试题分析:该“植物人” 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正常,两中枢位于脑干;处于完全昏迷状态说明大脑不能工作,所以大脑以下中枢正常,所以选A。考点:本题考查大脑、脑干和脊髓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4.D 【解析】
试题分析: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A正确;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B正确;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习和记忆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5.A 【解析】
试题分析:人类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时,伤者将不能讲话,但能听话和看书,A正确;反射弧中联系传入、传出神经的中间环节叫神经中枢,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从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C错误;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6.ABD
答案第1页,总3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
试题分析:①如果是突触后膜,其上可有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⑤可释放递质,A正确;刺激A点,电流计将出现2次不同方向的偏转,B正确;神经冲动的传导消耗能量,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可影响传导,C错误;④是突触小泡,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兴奋的传递和传导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7.C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b点,A神经元兴奋,灵敏电流计只发生1次偏转;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给B神经元后,B神经元上电位由“外正内负”迅速变为“外负内正”,灵敏电流计又发生1次方向相同的偏转;所以A不正确,C正确。刺激c点,A神经元上电位无变化,所以B不正确。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只发生1次方向相同的偏转,所以D不正确。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理解神经调节中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8.B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有3个突触,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存在突触延搁现象。刺激a处,会导致b处兴奋或抑制,c处也会发生电位变化,A错误;刺激b处,该细胞兴奋在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传给兴奋部位,B正确;刺激c处,a不兴奋,b处会发生兴奋,C错误;刺激a处,b先于c兴奋或抑制,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9.(1)由负变为正 未兴奋 兴奋(2)突触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突触小泡 兴奋或抑制
(3)兴奋 抑制(4)C→D→A→B→E→F 【解析】 试题分析:(1)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由静息动物变为动作电位,其膜内电位变化为由负变为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形式向前传导,细胞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细胞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2)图2表示的结构名称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在传递信号时,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和传导。其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3)(3)当有刺激时,Y处有来自感受器的兴奋,其兴奋会传至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从而使效应器做出反应,若要使效应器不做出反应则就要抑制,其由大脑皮层(X)发出。
答案第2页,总3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4)一男童听到一声巨响后,立即趴下。显示该男童趴下时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耳→传入神经→大脑皮层→脊髓→传出神经→骨骼肌。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答案第3页,总3页
第五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本节课是围绕“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及“反射的类型”展开的。如何形象、生动地使学生了解反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以活动开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反射”以词。接着以“膝跳反射”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反射。对于反射的概念,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而是分解成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回答问题同时自然归纳出反射的定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处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关于“反射弧的组成”,与课堂开头的活动互应,引导学生思考“手是先感觉到疼还是先缩回”这个问题,要解答它应先了解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自己总结出反射弧的组成。另外,学生通过分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进一步巩固了反射弧的组成知识。
复杂反射的建立是通过“狗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反射”为例来讲解的。“小狗做算术”这道思考题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复杂反射的建立过程,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能否理解文字、数字的含义”,进而得出结论:对于某些语言刺激,能形成复杂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是第一次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包括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到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