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体的神经调节”优质课教学展播及评析》
认真回顾《“人体的神经调节”优质课教学展播及评析》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
《人体的神经调节”优质课教学展播及评析》这门课,课程中导入和教学反思这一观点印象最深。能不能上出一堂优质课,能不能创造性地完成概念教学,导入是关键。刘老师以“挑战游戏”形式作为引入,这样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期待开始学习,并激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展开作了铺垫。最后,刘老师的新课结尾还与导入设计首尾呼应的,这与导入发挥了最大的效能,让全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
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的话,学生是主演,教师是编剧、导演同时又兼观众。教师不能抢学生风头,把时间和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学生自学、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学生评价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关注学生体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嘴说、动脑想,自主建构知识。
听了刘老师这节创新课后,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在不断地影响着和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教师的课堂正逐渐走向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发展,一种使学生们健康成长、聪明发展的课堂氛围正在形成。
所以这一节创新课让我真正了解什么是评课、评课的基本教学理念和方法,明确评课的内容、标准、技巧与思路;通过观摩评课,学
会运用评课的手段和方法,结合教学实践片段,开展评课活动,撰写评课稿,强化教师基本功,提高教研水平。
所以,在教学中应正确又去的导入和总结好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第二篇:《人体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2
《人体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
一、课题:人体的神经调节
选自: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 第二章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二、设计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明确的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在实施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动力,促进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与价值是教师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些理念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我们失去了聪明的学生。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差,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如麻醉药的作用机理等问题的探究,都体现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三、教材分析
《人体的神经调节》是苏教版初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一部分知识,本章总共有四节,就人体的稳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四个方面进行学习。此部分内容──人体的神经调节,介绍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兴奋的传导过程。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作为积极思维内容,最后讲述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及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既是教学重点又是
教学难点。神经调节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对生物知识有一些了解,但是八年级的知识学生接触的少,研究生命科学的,有很大的难度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非常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也很弱,所以需要教师主导下的定向引导教学活动。
五、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层次以及脑、脊髓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
3、说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以及反射弧的组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教学难点:神经元的结构特征以及反射弧的结构。
六、学法指导
同学在掌握此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相关模式图和动画,并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和探究。
七、教学方法设计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结合多媒体演示直观教学
八、教学用具
电脑动画:反射弧模式图;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突触结构模式图;
九、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教师(分发给每位学生一枚硬币):今天上课以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请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纸,用笔沿着硬币的外轮廓在纸的不同位置上画10个圆,给这些圆分别标上10个数字。随意写出这些数字,不要按照顺序。然后再拿起硬币,把它放到圆圈上,按照数字次序依次摆放。
学生:完成活动。
教师:这是一项非常简单的活动,这项活动涉及到那些器官?
学生:(回忆活动的过程)手,眼睛、脑等。
教师:即使一个很简单的活动也需要这么多的器官参与,而且各器官之间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好像受到统一的指挥,你知道身体内的这个指挥官是什么吗?
学生:神经系统。
教师:我们的身体之所以如此协调,做出许多精细的活动,主要是神经系统在起调节作用。神经系统为什么有这么完善的调节作用呢?这与神经系统的组成有关。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师:我们知道人体由许许多多细胞构成,如肌肉细胞、血细胞等(屏幕显示不同细胞)。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叫神经细胞。(展示神经细胞模式图)神经细胞和前面几种细胞有那些区别?
学生:细胞体上有许多长短不等的突起。
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自己的纸上结合神经元挂图画出神经元的结构草图,并要求注明结构名称。
教师: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一个神经元结构图并说明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教师:简单介绍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神经的概念,点出神经元的突起末梢相连接,有利于传导神经冲动。
教师再提示:神经元还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问:兴奋是怎样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
1.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细胞体
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的小分枝叫神经末梢。
3.神经末梢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4.感觉神经末梢接受来自体内或体外刺激,产生兴奋,又称感受器。
十、课堂练习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应激性
2.下列神经活动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A.北雁南飞 B.望梅止渴
C.老马识途 D.谈虎色变
3.下列活动不属于反射的是()。
A.眼睛突然遇到强光会闭上 B.天热时出汗
C.婴儿一出生便会吃奶
D.受伤流血后,血液凝固
4.下列有关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B.条件反射必须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才能发生
C.条件反射是暂时的,可以消退,而非条件反射是永久的 D.条件反射比非条件反射更重要
5.下列生理活动中,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是()。
A.排尿和排便 B.呼吸中枢
C.心血管运动 D.谈虎色变
6.下列反射活动中,哪一项不是人类特有的反射()。
A.聋哑学校的老师用手语给学生“讲故事”,学生感动得流泪
B.看了感人的电影,同学们都哭了
C.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士兵们立刻缓解了饥渴
D.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7.下列各项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A.马戏团的小狗会表演节目 B.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
C.山羊会表演简单的计算 D.小儿看到护士就哭
8.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沸水烫手,立即缩回 B.叩击膝下韧带,小腿前踢
C.预铃响,学生进教室 D.强光刺激,瞬间闭眼 9.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是()
A.脑和脑神经
B.脑和脊髓
C.脑和脊髓灰质
D.脑、脊髓和神经
10.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神经元
B.神经纤维
C.反射弧
D.神经 11.以下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A.碰到针尖立刻缩手
B.吃杏时,唾液腺分泌大量唾液
C.婴儿吮吸奶头
D.见到青杏便分泌唾液
第三篇:人体的神经调节_第一课时_的教学设计解读
“人体的神经调节”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邵绍元(江苏省如皋市实验中学226500)摘 要
以神经元和脑的结构与功能为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模型制作、概念图制作、小组合作竞赛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关键词 神经系统 神经元 脑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15章“生命活动的 调节” 的第1节为“人体的神经调节”,教学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包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三方面的内容。由于神经元和脑的结构与功能是第二课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与下一章“运动与行为”以及高中生物学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学习基础,应作为教学重点;加之教材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对于结构比较抽象的神经元、脑和脊髓,以及术语较多、难于记忆内容,也成为教学难点。为此,对本节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显微镜观察、模型制作、概念图制作和小组合作竞赛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建构神经元、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说出脑和脊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2.2 能力目标
通过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的永久装片,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神经元的模型、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概念图的制作,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养成主动思考的
良好习惯和团队意识,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3教学过程设计 3.1 创设情境,激起责任心 播放校园小记者调查采
访学生、教师和校长对神经系统疾病(抑郁症、偏头痛、老年痴呆症和眩晕等)知晓的视频,激起学习欲望,趁势邀请全班同学当科普小能手。设置问题:①一般说,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②引起上述疾病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③神经元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播放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调查视频,学生感知大众对神经系统疾病知晓匮乏,并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责任心、好奇心及求知欲。3.2 活动体验:观察神经元 用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装
片,亲眼体验真实的神经元结构。然后将神经元装片
进行显微投影,在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后,显示“红细胞、白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和神经元形态结构图”。提出问题:神经元与人体其他细胞在结构上有区别吗?神经元的这些特点与它的功能相关吗?
设计意图:显微观察是研究神经元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对神经元装片的观察,对神经元的形态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对神经元突起的特点留有深刻的印象。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归纳:神经元和其他细胞在结构上主要区别是具有大量突起。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新知识同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3.3 活动体验:动手制作神经元模型 对照神经元结
构模式图,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神经元模型,交流设计方案。利用材料袋中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神经元模型(1组:卡纸,海绵手工纸、胶水;2组:卡纸、橡皮泥、橡胶管、毛线;3组:卡纸、水彩笔;4组:卡纸、乒乓球、橡胶管、毛线)。模型制作完毕后,小组代表将神经元模型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并描述神经元的结构。提出问题:神经元的树突与轴突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
设计意图:在设计神经元模型过程中,因选择不同的材料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制作神经元模型时,神经元结构形象且直观,可加深对树突和轴突特点的记忆;在模型不断改进、完善中,也使神经元的结构在不断构建。通过对问题分析得出:树突和轴突都属于突起,数条短而呈树枝状是树突,一条长而分支少是轴突。
3.4活动体验:制作神经元概念图将神经元、轴突、突起、树突、细胞体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小组讨论后,将神经元概念图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神经元的结构。设计意图:概念图的制作能有效呈现思维过程及知识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神经元知识的构建,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对所学过的概念加以编织及整理,使知识结构更完整。3.5 活动体验:动画引导,概括神经元的功能 课件
演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动画,尝试概括神经元的功能。提出问题: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对信息的接收和传递有什么作用?
·
23·2013年(第38卷)第5期 “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设计 王晓红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116011)
摘 要
本节教学在学案导学的基础上,从课题“伴性遗传”引出三个问题式的教学目标,建立课堂框架,并以目标作为驱动,带领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新知的获取。关键词 伴性遗传 学案导学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3 节“伴性遗传”论述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的相关知识和规律。本节内容承担着知识的深化转承作用:一方面,将该内容作为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说明伴性遗传在本质上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并进一步总结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说明性染色体作为特殊的同源染色体,其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补充深化。同时,与后续“人类遗传病”和“基因突变”
等内容的学习紧密联系。在本节课前学生通过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染色体组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等相关知识,并接触到了伴性遗传的实例,对本节内容具备自学的能力和基础。据此,教师提供学案辅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再将学案与预习成果在课上进行整合运用,可突破教学重难点,构建高效课堂。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性别决定的方式;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2.2能力目标
能运用遗传方式进行判断,并进行相 关计算。
2.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类遗传病患者和性别决 定有正确认识。3教学过程 3.1 简洁导入,展示目标 展示色盲检测卡,以红绿
色盲遗传病导入。学生已经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不必过多铺垫,结合图片辅以问题:红绿色盲这种遗传病在遗传时类似我们刚刚学过的果蝇红白眼色的遗传而区别于常见的白化病,主要特点是什么?简洁点题,直接切入。教师简介红绿色盲病,让学生对此病有正确的认识。
从课题“伴性遗传”引出三个问题,即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①所研究的情境中性别是如何决定的?②为什么会伴随性别遗传?③遗传时有何规律特点,如何应用?展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点明本节重点内容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设计意图:演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动态画面,让学生体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导的过程,概括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的同时,将兴奋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从而加深神经元突起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3.6小组合作:观察神经系统组成,制作神经系统概念图
观察家兔的神经系统组成浸制标本,说出家兔 的神经系统组成。将脑、脑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脊髓、中枢神经系统、脊神经、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表示。
设计意图:观察浸制标本,直观体验家兔神经系统组成,再推导出同属于哺乳类人体的神经系统的组成;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构建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图,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进一步梳理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3.7 小组合作:探讨脑和脊髓的结构 提出问题:①
大脑灰质、白质分别位于大脑的什么部位?由什么构成?②大脑皮质上的沟和回有什么作用?③指出小脑
和脑干的位置,两者有什么功能?④脑和脊髓在灰质和白质分布有什么异同?让学生阅读教材,利用脑和脊髓的模型,独立思考,在小组内讨论,分工合作,互教互学。最后组织小组必答题和抢答题竞赛。必答题:说出①调节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②有“生命中枢”之称的结构;③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抢答题:在一次聚会上,某位男子酒过三巡,出现了语无伦次的现象,又有几杯酒下肚后,跌跌撞撞去了厕所,半路上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检查发现,其呼吸心跳均已停止。亲人们觉得不可思议,请来医学专家进行鉴定,鉴定后发现,该男子脑部多处受到伤害。请你试着当“小医生”找出受伤害部位,并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讨论、动手拆装模型,成员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较高;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必答题强调双基,抢答题与脑功能的应用有关,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在竞赛中梳理脑和脊髓的结构与功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3·2013年(第38卷)第5期
第四篇:神经调节教学反思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教学反思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安排了两课时。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的接受能力,我将本部分新授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3.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4.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基础。其中,教学重点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教学难点是:
1.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变化及成因;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教学过程为: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神经元结构,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我没有花过多的时间。通过展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知识,很好地复习归纳了神经元的结构,分类和功能。然后讲授兴奋的传导过程。首先展示了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特点图,讲述了离子通道,离子运输有关问题,再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分析理解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特点和兴奋状态动作电位的特点,最后用动画展示了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是如何形成局部电流的,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了兴奋的传导过程以及双向传导的特点。通过用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接受度较高。和用静态图教学相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接下来,展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讲授突触的结构组成和递质的作用,再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由学生讨论、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第二课时:首先对兴奋的传导进行了拓展。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利用电流计去测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以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然后我通过画图分析归纳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思考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更加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然后我利用学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比较高。对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因此并没有花过多的时间。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属于反射,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属于反射现象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反射”这个概念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反射”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我们的生活随处都有“反射”。这有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反射”的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我举出了一些例子,让学生去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我用常见的“缩手反射”为例,学生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实践,归纳了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及其功能。
通过教学,我得到了以下体会:1.要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准备充分。在备课时,不光要备内容,还要准备充分的教具,图片,动画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学生的基础如何,学生能接受何种教学方法,学生会出现哪些问题等等。2.我发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必有疑,疑必有思,只有促进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上课时,提问的对象主要是成绩中下的学生,设问时需要由浅入深,态度可亲,语带鼓励,尽量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进行启发诱导,直到答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3.知识点是“死”的,我们要努力将“死”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活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在课堂上要做到讲练结合。练习,能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得到解题方法,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路;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开展后面的教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合理地设置情境,有效地分层引导,起到主导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提问,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神经调节教学反思
篇一:神经调节教学反思
《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神经调节》一课的内容要求是: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的接受能力,我将本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3、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其中,教学重点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由于本节课较为抽象,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
1、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及成因;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展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知识,很好地学习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知识点。
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理解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变化。经过这样的知识迁移过程,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接受度较高。再改变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位置,也就很容易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特点了。
接下来,展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讲授突触的结构组成和递质的作用,再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由学生讨论、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学案进行练习巩固,学生的正答率比较高。主要的出错点集中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和局部电流的方向分析上。对此,需要教会学生利用画图的方法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画下来,然后再结合图示进行直观的分析,要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解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必有疑,疑必有思,只有促进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上课时,提问的对象主要是成绩中下的学生,设问时需要由浅入深,态度可亲,语带鼓励,尽量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进行启发诱导,直到答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如果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就需要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促进他们积极思考、探究,更上一层楼。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合理地设置情境,有效地分层引导,起到主导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提问,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二:神经调节教学反思
多媒体将 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 集于一体,如果合理使用 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地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能更好地提高课堂 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