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图像学角度分析周P绘画(推荐)
从图像学角度分析周P绘画
摘要:图像学一词由图像志发展而来,它用来研究绘画的主题、意义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图像学最早是由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学者马莱提出,但最有影响力的却是由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它不仅适用于研究西方绘画,而且对于中国绘画也同样适用。从图像学角度出发,以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来分析周?P《挥扇仕女图》中所蕴藏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图像志;图像学;潘诺夫斯基;挥扇仕女图
一、对“图像学”的认识
图像学一词由图像志发展而来的,它用来研究绘画的主题、意义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目的是研究和解释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是20世纪西方主要的艺术研究方法之一。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引进国内,之后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美术史研究的发展。
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将图像志与图像学区分开来,指出图像学关心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事件或意义。他将图像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图像志描述”,即视觉上识别的东西,属于基本的形式;第二层是“图像志分析”即结合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对作品特定主题的阐释;第三层是“图像学解释”图像作品更深的文化内涵,内在意义或内容,即更为深层的意义[1]。由潘诺夫斯基提出的现代图像学研究影响非常大,在二战后的西方形成了美术史所谓的“图像学时期”。
而随着图像学的引入,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随之扩大,用图像学分析中国绘画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发展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从图像学角度分析《挥扇仕女图》
众所周知,《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述宫中嫔妃生活哀愁的绘画,它打破了六朝之前具有浓厚鉴戒意义的烈女、孝妇等题材的束缚,描绘了宫中嫔妃的真实生活状态。这在绘画技法以及其他各方面都取得非常大的艺术成就,就《挥扇仕女图》中各种图像,笔者从图像学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一)前图像志描述
如果先不考虑作品本身的内在含义,对作品再现的自然意义进行分析,看画面直观呈现的一些内容,一眼便知作品传达给我们的基本信息:全卷总共十三人,分为五个段落。有独坐、抚琴、对镜、刺绣、休憩五组,起卷一组四人,为“独坐”。一位头戴莲花冠、身着红色花裙的妃子纨扇慵坐,左侧是两位持梳洗用具的侍女,静站于画面左侧,右侧是一身穿紫色长袍的女官,两手挥扇,为妃子消暑。“抚琴”一组为一女子抱琴,另一女子为其解囊抽琴。“对镜”一组有两人,一人拿着镜子,另一人则对镜在梳理发鬓。“刺绣”一组为三人围绣床而坐于地毯之上,一女停扇作锁眉沉思状,另两女在引线绣花。最后一组“休憩”,一女背向而坐,手挥小扇,眼睛眺望于远处,另一女背倚梧桐,若有所思。画面通过对几组人物情景意态的描绘,使画中人物既相互分离又统筹在一个整体当中。此作品直观呈现的绘画内容便是应对了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第一个层面。
(二)图像志分析
其次,对于作品第二个层面的理解,即“图像志分析”潘诺夫斯基认为,这是图像学真正起作用的地方,是更深层次的意义。
《挥扇仕女图》从构图上来看,作者横向注意画面疏密、松紧的变化,通过孤零零的梧桐和纨扇加深了宫中妇女幽怨的情绪,透露出当时妇女所遭遇的任人拾弃的生活。纵向错落有致的层次变化,使画面看起来协调有序,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在设色上,画中色彩丰富,主要以朱色为主,兼有青、绿、灰、紫等色。冷与暖相互衬托,突出了人物肌肤的娇嫩以及着装的华贵。在用笔上,衣纹的线条勾勒圆润有力,准确地画出了人物的各种体态。在造型上,身体的丰腴也给人一种温柔之感。以上我们运用图像学理论从构图、色彩、笔法、造型等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通过对作品更深一层次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画家通过对各情景意态的描绘,反映出深宫内院秋风将入庭院的深夏,宫中妇女哀愁、苦闷和不自由的生活。
(三)图像学解释
相对于第一层次的直白,第二层次的深入分析,我们将作品带入到潘诺夫斯基第三个层次分析里,即“图像学解释”。它着重强调的是对作品的内在意义与内容的把握,这是图像学第三个层面的“最终目标”。与第一和第二个层面不同,作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一个时代的流行风尚等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体现在其画面中,陪衬、烘托主题。这些虽都是无意识的,但正是因为这些无意识的存在,使我们可以管窥到除作品本身的主题之外,图像所传递给我们的其他意义。
首先,张萱所处的时代已时至中唐,美学风格已经发生了转变,周?P的《挥扇仕女图》相比张萱的仕女画已经没有了那种骄奢欢快的气氛,更多的是描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和“哀愁”。而从张萱到周?P的转变又是时代变化的必然,周?P画贵族妇女着重于挖掘其精神上的空虚与愁苦,从而进一步反映了贵族奢侈生活背后的精神困绕,深刻地反映了实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出唐代后期审美意趣由富丽转向了委婉。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时代精神已不再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2]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繁荣昌盛的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
其次,仔细看这幅图中仕女拿的团扇,细心的人可能留意到,最右边挥扇的女官所拿的团扇上面绘着一龙一凤,龙与凤除了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封建社会的皇权象征之外,也有着龙凤结合,繁衍生命的含义。而龙凤组合在一起则体现了和谐、对称和阴阳之美,中国自古也有龙凤呈祥之说,秦末儒生孔鲋在《孔丛子?记问》中说:“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祥。”[3]因此“龙凤呈祥”多形容夫妻之间比翼双飞、相濡以沫的爱情。画中龙与凤的和谐呈祥与贵妇人的黯然心情形成对比,与画家所要表达的哀怨主题相吻合。而除此之外,从扇面上的龙凤图案不难看出,在唐代绘画与制扇工艺已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扇子的装饰性大大提高。另外,此贵妇自己手拿团扇而自然垂落,旁边还有一女侍对她挥扇,可见她自己所拿的扇子只是一个装饰而已,由此不难看出,扇子在唐代实用功能被大大的消减,而更多地只是装饰。唐代王建《调笑令》词曰“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4]也验证了这一点。
再看地毯,地毯在唐代出现在画中并不奇怪,从画中地毯的设计以及上面的一些花纹和图案上可以看出,以御寒为主的地毯价值也悄然地发生了转变,地毯在唐代的装饰性大大提升,这点从唐代孙位的《高逸图》中,便可看出。而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红线毯》中写道:“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5]从这些诗句中便可看出,地毯已经摆脱了最初御寒的功用,进而开始演变为装饰、富丽和权力的代名词。
而从唐朝开始,农业的飞速发展也促使地毯的品种越来越多。地毯编织技术也从新疆等偏远地区逐渐地传入到了中原地区,形成做工精致,色彩均匀靓丽,质地优良且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古代中国地毯艺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就曾记录过一千多年前当地地毯业兴盛的情况[6]。
唐代绘画与制造工艺的结和,大大促进了团扇以及地毯工业的飞速发展。扇子被普遍用于女子遮面、装饰,而男子所用的折扇则在宋之后才逐渐流行起来。另外,在我国民间也有将扇子作为订亲信物、联系友谊纽带的象征,唐代时,扇子与地毯还曾作为礼品赠送给邻边国家。
再看贵妇的座椅,这种座椅叫月牙椅(俗称腰椅),设计十分精致和讲究。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没有这种腰椅出现,而我们从北齐《校书图》,还有《维摩洁像》上看到的也只是床榻和屏风床。《挥扇仕女图》中腰椅是唐代家具里所独有的,这种腰椅在《宫乐图》中也有出现,其精致的雕琢和独具匠心的设计,体现出唐代富丽华贵的国风,可以说唐代家具设计的高度发达,恐怕连现代家具设计师也望尘莫及。
另外从“对境”一组当中也可看出唐代工艺品的高度发达,镜子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也是身份高贵的一种象征,从女官所拿的饰以金银珠宝的铜镜便可看出这一点。这也进一步反映出唐代镜子的华丽富贵与奢华,而镜子和扇子地毯一样也曾作为礼品送于外邦,作为联系彼此友谊纽带的象征。白居易曾作《以镜赠别》:“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岂如王匣里,如冰常澄澈。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7]这首诗便是以镜喻友情万古长青。
最后,我们再看图中的绣床,绣床出现在唐代的绘画当中,说明在唐代,服装刺绣也开始盛行。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人有700多人”[8],这说明在宫中,贵妃公主参与刺绣非常普遍。而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刺绣之所以在绘画中出现,除了刺绣在唐代非常普遍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在封建社会的唐代,女孩基本从小就学习“女红”,学习掌握刺绣的技能。所以,即使是贵妃公主,也把刺绣当做她们消遣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活动。
因此,从图像上来讲,在《挥扇仕女图》中除了描绘了唐代宫中妃嫔“哀怨”“哀愁”的生活,以及她们奢侈生活背后的精神困境外,我们更可以看到,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唐代,除了绘画技艺高超之外,工艺品和绘画紧密结合的工艺制造业也飞速发展。这些在图中的扇子、地毯、椅子、铜镜和绣床等上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通过图像学对周?P《挥扇仕女图》自然意义、特定主体的解释,以及其更深层次地分析,对挥扇仕女图中出现的特定主题和唐代的社会气象及制造业等方面有了大致地了解。而图像学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也极其普遍,它大大地推进了中国美术研究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图像学的学习,运用图像学知识对这幅作品进行简单分析,希望可以有助于人们对《挥扇仕女图》进行更深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平著.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185.[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41.[3][清]纪晓岚总撰,林之满主编.《四库全书精华》子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10.[4]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9:24.[5]张春林编.白居易全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34.[6][唐]玄奘撰,辩机编次.大唐西域记[M].余全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7]张春林编.白居易全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88.[8]汪高鑫,李传印.《二十四史》下[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8:373.作者简介:
郑蓓蓓,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理论研究。
第二篇:从读者角度分析
从读者角度分析,本人从网上摘抄如下文字
(1)首次上市,主要的传播对象是针对那些有猎奇心理的读者,对于这类读者向他们提出一种全新的概念“财商”,并通过海报、主流媒体等制造出一种热销的局面,把他们的好奇心提升到最高状态,促使他们去购买。
(2)接着是针对那些持观望态度的有怀疑心理的读者,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既想买又拿不定主意。为此需要打消他们的疑虑,采取专题新闻发布会与专家推荐的方式促销。
(3)第三个层面是针对那些自我控制心理强的读者,这类群体对图书有自己的看法与选择,他们不会轻易受媒体或其他传播方式影响。对于他们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让他们自己认为读此书是有益的、有价值的,因此采取了书评、书摘等类似的评介活动,让他们了解此书的价值所在。
(4)针对那些从众心理强的读者,这类群体的人数很多,他们往往是看别人是否拥有,是否很多人都拥有。因此借助读者交流、作者访谈、图书排行榜等形式向他们传递图书热销及销售业绩的信息来促使他们行动。
(5)针对持有教育心理的读者,提出理财教育的观念,并通过“对话”栏目等形式进行理论探讨与交流,对现行的大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与缺陷进行评说,指出要想变得富有,就得接受理财教育。
(6)针对富有上进心理的读者,采取各种研讨会、培训班的形式,来扩大图书的销售,提升图书的品牌形象。
在营销传播里值得重视对作者的包装宣传。据调查,影响读者购书的原因中,作家知名度占36%,作品内容占12%,作品形式占10%。美国图书音像行业的资深顾问在长期研究后发现,一些出版社之所以成功,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明星的力量,明星的魅力与出版物的融合造就了一批畅销书。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花大力气包装作者,作家明星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作者的包装宣传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本身已经是名人,一种是作者还不是名人。前者显然对宣传更有利。但是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名人也需要宣传。有人认为已经是名人了就不用再做过多宣传。其实名人一旦淡出被媒体关注的视野,读者对其作品的关注也就大为降低。国外的出版业在对作品进行推介时将读者对作家作品的认知程度作为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非常注重对作者的宣传,即便是对于某些不爱抛头露面的大腕级作家,出版商们也有高招:连续地做新书广告,每当作者生日、获奖或有其他重大事件时刊登广告做宣传,在新书上市之前将巨幅样书、作家画像大量悬挂在书店周围,以此加深作者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刺激购书。事实上,大众对名人有天然的关注,据业内人士透露,名人出的书,封面上有作者头像的普遍比没有头像的卖得更好。
二是对作者的媒体形象的塑造。对名人媒体形象的塑造作得最好的当数娱乐界,他们打造一个明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塑造这个形象,而这个标准为大众量身定做的。对作者的包装也应如此。余秋雨塑造公众文人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余秋雨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他与其他畅销书作家不同之处是他的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所以他的历次媒体亮相都是在向公众传递这个信息,这个身份又始终和他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余秋雨共著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他的公众文人形象和他的作品相得益彰,使他在大量的争议中仍然是首屈一指的大众文化畅销书作家。
将一位不出名的作者包装成明星是一项很有潜力的工作,并且在作者身上寻求卖点是畅销书一贯的炒作手法。在国外,大力宣传包装新作者,从而带动其作品知名度的提高,使之成为自己出版社的招牌作家是很多出版社的营生之道,造成名人效应这种宣传方式往往比单独宣传一本书成效更显著。在国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方面的工作还相当薄弱。也有个别作得比较好的案例。比如中信出版社对《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的包装。出书时成君忆不是名人,出版社策划了以书带人的宣传方式。先是大力宣传该书的独特性,然后让幕后作者浮出水面,接着是大量的宣传采访,作者在各种媒体出现,俨然成为本土管理的代言人。书火了,作者也火了,紧接着,又推出成君忆的《孙悟空是个好员工》,这本书一面世也立即上榜,成君忆显然已经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畅销书作家。
第三篇:从孩子角度分析
从孩子的角度部署移民计划|案例分析
2016-07-11侨通资讯
办EB-5的,EB5Sir接触过的家庭,都是为了孩子,今天来看一篇Peng & Weber律师的文章,就是谈如何围绕孩子做规划的问题,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中国大陆的移民和别的国家的移民相比,有它非常特殊的地方,即移民美国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前途。中国父母日益担心填鸭式教育制度、漫长的学习时间和竞争激烈的考试制度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永无止尽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越来越糟糕的污染继续促使有经济能力的中国父母亲想尽办法移民海外。简言之,中国大陆的许多父母希望子女在美国得到西方式的教育、新鲜的空气以及安全的食品。这意味着孩子的需要往往是决定父母如何选择移民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个基于真实情况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在移民规划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I.中国家庭移民美国的几种常见选择
一般来说,目前还在中国的家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以雇佣关系或投资为基础的移民方式:
* 直接投资移民(Direct EB-5)
* 区域中心的投资移民(Regional-Center EB-5)
* EB-1C :跨国公司的高管(Multinational Executives or Managers)
1.直接投资移民:
投资人投资50万或100万美元到一个新的商业企业,产生10个全职的工作机会。虽然直接投资移民也有积极的方式(投资者自己经营和管理)和间接的方式(投资者只是有限合伙公司的有限合伙人,自己不参加日常经营和管理),但大部分的直接投资移民的人都是希望自己掌控资金,希望自己参加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所以选择直接移民 方式的投资人大多是自己经营和管理企业。
2.区域中心投资移民:
投资人把50万或100万美元投资到一个移民局事先批准的区域中心里,投资人不直接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10个工作机会可以是10个全职员工,也可以是10个间接的工作机会(通过经济模型来计算)。一般来说,现在市场上所有的EB-5项目都是在目标就业区的5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
3.L-1A to EB-1C跨国公司高管移民:
在中国的公司担任高管职位一年以上,被派到美国的子公司,分公司或附属公司继续担任高管职务,只要美国公司已经在美国经营业务一年以上,即可以通过EB-1C办绿卡。如果美国的公司是刚刚成立或者在美国经营生意还不到一年,则只能先申请一年的L-1A签证,等美国公司经营了生意一年以后再申请绿卡。EB-1C的非移民签证是L-1A签证。虽然L-1A签证和EB-1C的法律要求相同,只是EB-1C要求美国公司已经经营业务一年以上。但实际上,移民局对EB-1C案件的审理比起L-1A来说要严格和苛刻许多。
与EB-5投资移民相比,EB-1C的优势如下:
* 申请人不需要证明投资资金的合法来源 * 法律没有规定投资的最低额度 * 目前还没有必要等移民配额 * 所获得的绿卡为永久绿卡 * 不需要雇用固定数额的员工
与EB-5投资移民相比,EB-1C有以下缺点:
* 不确定性:通过EB-1C申请绿卡,美国公司必须有良好的业绩和足够数量的雇员。虽然法律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几个雇员,但移民局经常以公司规模小,公司组织结构太简单而拒绝小公司的EB-1C申请。所以小型公司的EB-1C申请结果很难预测。
* 移民局的严格审查:移民局对于此类案件的审查非常严格,尤其是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更是如此。因此,申请人往往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和证据,以证明公司的业绩和发展状况以及申请人作为管理人员的职权范畴。这种提供材料的过程非常繁琐,也带来很多的律师费用。
* 移民局对于EB-1C的拒绝率很高。虽然移民局并没有公布对EB-1C的批准率,但根据笔者的了解,移民局对于EB-1C案件的拒绝率远远高于EB-5案件。
* 与大家的理解相反,通过EB-1C申请绿卡的投入往往不止50万美元。这并不是一个省钱的拿绿卡的方式。恰恰相反,通过EB-1C花的钱一般不仅不少于50万美元,而且非常费时间和精力。这不是一条又省钱又省事的办绿卡的途径,而是一条又花钱又费心又曲折的办绿卡的途径。
在投资人对于企业的控制和管理上,与EB-5区域中心项目相比,EB-1C有以下明显的不同之处。即 EB-5区域中心的投资人只是有限合伙公司的有限合伙人,虽然对企业有着制定政策权,但并不参加企业的日常管理,这是与EB-1C的最主要的区别。在这一点上,EB-1C和EB-5直接投资移民比较相像,即投资人自己控制资金和管理企业,尽管在某些情况下,EB-5直接投资移民也有点像EB-5区域中心的移民,投资人不直接参加日常管理。
II.决定中国家庭移民美国的选择的因素
一般来说,在为客户作移民计划时,移民律师应该在和客户首次见面时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仔细了解客户的情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询问客户的情况,以帮助客户设计出最合适的移民方案: * 移民的目的是什么?自己想移民或者只是为了孩子?家里有几个孩子?孩子的年龄多大?孩子现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如果孩子在中国,希望孩子什么时间去美国上学? * 父母能拿出多少钱来办移民?
* 父母想来美国经营生意吗?如果是,父母现在是否已经在美国做生意?如果不办移民,父母也想在美国做生意吗?
* 如果父母想来美国经营生意,父母能够花时间在美国居住,至少花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美国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上来?
* 父母想在美国的生意中起积极的管理作用还是间接的作用?
* 父母对美国文化,语言以及生意经营的了解程度如何?父母可以自己经营生意或是单纯地依靠朋友来帮忙?
III.案例分析
案例一:L-1和EB-1C办绿卡
周先生和太太在中国上海有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他们经常在美国雇佣建筑设计公司帮助设计工作。现在周先生有两个孩子,大孩子15岁了,想来美国上高中,小孩子12岁了,想来美国上初中。周先生和太太都有澳大利亚的建筑专业学士学位。周先生和太太希望尽快把孩子送到美国来上学。同时,也想在美国开展一些建筑设计业务。周先生和太太讲流利的英文,也有生意需要在美国开公司,这样可以把承包给美国公司的建筑业务拿到自己的美国公司来做。但目前在美国还没有正式的公司。周先生和太太估计在美国公司开业后一年之内可能需要3-4个雇员,两年之内可能到6个员工左右,但不能肯定,要依业务发展情况而定。周先生希望在美国自己开公司发展建筑设计业务,同时也办好几个孩子的绿卡身份,因为周先生希望自己开公司做生意,所以他只能在 EB-5直接投资移民和EB-1C之间选择。
在分析了周先生的情况后,我们认为EB-5直接投资移民不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第一,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如果办EB-5需要几年时间才可能以临时绿卡的身份登陆美国(I-526申请的审理时间加上等移民配额的时间需要几年),周先生和太太希望孩子能尽快来美国上学。虽然他们可以先让孩子申请F-1学生签证来美国上学,但是只能上私立寄宿学校,两个孩子的学费加起来就接近10万美元。周太太虽然可以拿B-2旅游签证来美国陪读,让孩子不上寄宿学校,省一些费用,但B-2旅游签证只能一次在美国停留半年,而且多次进出美国很有可能被拒绝入境。
第二,以周先生和周太太的生意角度来说,做EB-5直接投资移民也不合适。周先生的公司属于专业服务公司,不需要投资50万美元的资金,而EB-5直接投资移民必须最少投资50万美元。且周先生的公司 选择的不是目标就业区(TEA),所以需要投资100万美元。另外,EB-5直接投资移民需要在两年之内请10个 员工才可以拿到正式绿卡,周先生对这一点没有充分的信心,因为这完全取决于公司的发展情况。从公司的业务发展来看,周先生可以肯定的是,两年之内可能请6个雇员。
分析了周先生的情况后,我们认为L-1签证和EB-1C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为周先生和太太办了L-1签证,两个星期顺利批下来,两个孩子以L-2身份顺利进入美国,在公立学校上学。因为是新公司,第一次拿的是一年L-1签证。在公司业务经营一年之后,美国公司请了4个雇员:三个建筑设计师,加上一个行政人员。L-1延长顺利批下来。L-1延长批下来之后,周先生以EB-1C办了第一优先的绿卡,全家人仅仅两年多一点就拿到了绿卡。
案例二:EB-5区域中心投资移民办绿卡
李先生在上海有一个经营了10多年的公司,做传媒业务的,公司有20多个员工。公司与国外没有任何业务来往。李先生有一个独生女儿在美国上大学二年级,已经19岁了。女儿很喜欢美国,想在毕业后留下来。女儿学的是艺术专业,毕业以后听说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美国的雇主也不一定愿意办H-1B工作签证。就算是雇主愿意办H-1B工作签证,也不一定能抽上签。因为H-1B每年一次抽签,中签率只有30%左右。女儿非常希望有美国绿卡身份,这样毕业以后不管是找工作或自己做自己的艺术创造工作都很方便。
李先生在中国听说L-1和EB-1C办绿卡又快又好,所以希望在美国开公司,做生意。李先生办个L-1签证,女儿也可以拿L-2签证(因为女儿还不到21岁),然后通过EB-1C办绿卡。通过和李先生的仔细交流,我们发现L-1和EB-1C对李先生并不合适。李先生在中国工作繁忙,并且年轻,他和太太都不想来美国工作和生活,只是想开个公司给女儿办绿卡。公司成立起来以后,最多也只能每年来美国一两次,不可能在美国经营管理业务。
而且,他们对在美国经营管理业务也没有一点头绪,对美国的商业情况都不甚了解。他们对于在美国经营管理公司也没有强烈的愿望,因为他的生意的重心还是在中国,中国的业务非常兴旺。如果女儿不办绿卡,他们根本就不会在美国开公司。只是在中国听说过L-1是一条省钱又快的办绿卡的途径。
仔细了解李先生的情况后,我们认为李先生为女儿 办绿卡的最好的途径是通过EB-5区域中心来办绿卡。
首先,L-1签证和EB-1C不合适,虽然李先生可以在美国开个公司并租个办公地点,写个经营计划以申请获得最初一年的L-1签证,但一年以后要延长签证以及办绿卡都会非常困难。虽然移民法并没有规定一定要雇佣几个雇员,但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公司在一年之内不能请4 个员工,一般来说,很难获得L-1延长的批准,更谈不 上通过EB-1C申请绿卡(除非公司的雇员是专业人员,如工程师之类,则可以不需要4名雇员)。因为李先生要从头开始在美国把业务开展起来,在一年之内请上至少4个员工并不是一件易事。他有语言文化的障碍,再加上本人没有时间来美国经营管理公司,所以他的L-1签证可能很难延长,更谈不上最终拿绿卡。
另外,EB-5直投也不是一个适合他的方式。因为他本人没有时间在美国经营管理他的企业,他的企业很难在美国发展起来以至于两年之内雇上10个员工。虽然李先生提到可以请朋友帮忙经营公司,但根据笔者的经验,这种请朋友帮忙的生意大多都很难成功地经营下去,最后经常以不欢而散结尾。因为李先生的主要目的是为女儿办个绿卡,并不是因为有生意必要在美国经营生意。
因此,EB-5区域中心移民是最适合他的方式。他可以把50万美元以礼物赠给女儿(因为李先生和太太不希望要绿卡),女儿可以主申请人的身份办绿卡。这样李先生不需要花时间来顾及美国的生意,女儿可以安心读书。等女儿拿到公民之后,如果李先生和太太改变主意想来美国,女儿可以以家庭团聚来申请父母绿卡,程序非常简单,时间也不到一年。
案例三:EB-5直接投资移民办绿卡
刘先生有个25岁的儿子在美国上研究生,学的是工商管理硕士专业(MBA)。刘先生自己本人是中国一个大公司的老板。因为受父亲的影响,刘先生的儿子从小就对经营管理和商业感兴趣,因此上大学就选了商业管理学位,来美国又攻读MBA课程。因为有儿子在美国,刘先生很想把业务发展到美国来,在美国成立一个分公司,让儿子通过EB-1C来办绿卡,这样两全其美,既开展了业务又为儿子拿了绿卡,而且还能锻炼儿子的经商能力,让儿子来管理公司,这样他也放心。刘先生明确指出不愿意通过EB-5区域中心办绿卡,因为他要到美国开展业务,而且他很希望儿子在美国有一些经商的经验。
我们分析了刘先生的情况后,认为EB-1C对他并不合适。
首先,他儿子已经超过21岁,儿子已经不能作为附属申请人通过EB-1C办绿卡。另外,儿子大学毕业以后来美国上学,没有在刘先生的公司工作过一年,因此也不能以儿子的身份来办EB-1C。当然,儿子可以回中国去到父亲公司工作一年担任高管职务以后再办EB-1C,但刘先生的儿子不愿意回中国去父亲公司工作一年。
我们给刘先生指出:为儿子办绿卡的办法只有EB-5区域中心移民和EB-5直接投资移民。刘先生不愿意办EB-5区域中心移民,因为他很有信心他在美国的公司会在两年之内至少请10个人,他希望儿子来开办和管理这个公司。因为儿子正在MBA毕业有OPT实习的工作许可,儿子可以来管理经营生意。刘先生最后选择了EB-5直接投资移民的方式,他把50万美元资金作为礼物赠给了儿子,儿子在美国成立了公司,经营和管理生意。
但是,因为中国投资移民有几年的等待期限,儿子的OPT只有一年,一年以后,儿子还需要转成学生身份继续上学以保持身份。但刘先生认为到时公司已经有一年的运转时间,儿 子可以雇佣别的人来继续公司的运转。
虽然儿子一年以后不能工作,但毕竟在美国,还是可以通过雇佣美国管理人员来维持公司业务正常运转的。虽然刘先生选择了这种直接投资移民的方式,但根据笔者的经验,这种方式的投资移民一般来说并不适合中国的大多数留学生。因为大多数孩子在美国年纪很轻,缺少商业经验,很难把生意做好。加上投资移民有几年的等配额期间,在拿临时绿卡之前,孩子必须有合法身份在美国工作几年以经营管理生意,这实际上不是一件易事。因此这个办法只是极少使用,确实要因人而异。
IV.总结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移民的途径一定要根据客户的个人情况而酌情处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定,因而一定要全部了解客户的情况再建议合适的移民途径。总之,在选择EB-1C和EB-5的途径时,一个基本原则是:如果客户到美国办公司的唯一目的是绿卡,没有绿卡就不会到美国办公司的话,EB-1C一般是不合适的。即便通过EB-1C拿到绿卡,客户所付的资金代价也一般不会少于50万美元。
如果客户的唯一目的是绿卡,EB-5区域中心往往是最省事和最简单的途径。因为EB-5直接投资移民和EB-1C有不少相同之处,因为同样的原因,如果投资人不适合办EB-1C的话,一般来说也同样不适合办EB-5直接投资移民。况且,因为中国投资移民配额有排期,在拿临时绿卡之前的几年投资人如果无法拿到合法的工作许可来经营他的生意,会对生意的经营带来极大 困难。因此,对绝大多数有移民意愿的中国大陆人士来说,EB-5区域中心移民一般来说还是最合适他们的移民道路。
第四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内容摘要】在今天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同的电视节目会获得不同效果的传播影响,从电视收视率的高低上可以看出其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而《百家讲坛》从其开播到现在的十年间,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到现在的大红大紫,可谓跌宕起伏---诞生、发展、低谷、转型、突起、成功。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百家讲坛》,浅析其成功的原因。
【Abstract】In today's “mass media age”, television, a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s media, has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spread, and different TV programs will get the spread of different effects from the impact, TV ratings can tell the spread on high effect and influence.While the CCTV lecture room from its premiere of ten years until now, from the initial unpopular to now bright red, it hit ups and downs-birth and development, slow, transformation, bumps, success.This paper from the view of communication analyzing the success of CCTV lecture room and spread influence.【关键词】传播学 《百家讲坛》 电视传播
【Keywords】Communication 《Lecture Room》 Television Broadcast
《百家讲坛》在央视10 套科教频道播出,是典型的科教文化类电视节目。自2001 年开播以来,《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以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媒体为平台,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讲解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其主要内容,传播传统历史文化。节目引发了学习古典名著的热潮,并进而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学习热潮。在人们心中,《百家讲坛》早已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传播的权威电视平台,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也刺激了地方电视台效仿兴办专家讲坛类节目的热潮。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百家讲坛》,通过分析它的传播模式、主要受众、文化抉择和品牌形象建设,来浅析它从乏人问津到大红大紫的原因。
一、百家讲坛的概况
《百家讲坛》是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播出,其首播为上午12:45,重播为当晚22:40和次日早上6:40。后来,CCTV4增设了海外版,面向欧洲的首播时间为11:15,重播时间是当天22:10;面向亚洲的是16:15播出。
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栏目初办时,栏目组的初衷是办一个“开放式的大学”,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进入大学的遗憾。
但最初这个良好的动机却并不被观众买账,原因是听不懂那些过于专业的知识,收视率极低。于是在形式上尝试改变,比如由一个人主讲变成几个人座谈,但社会反响仍然没有改观。后来,央视栏目改革,各频道、各栏目以收视率为指标竞争,实行末位淘汰制。在严峻的形势下,栏目编导们开始着力研究观众和市场。终于取得成效,从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主持制作的《清十二帝疑案》起有了较大的改观。在这个《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变化的拐点上,万卫担任了该栏目的制片人,重在研究市场,而且抓住、抓准了市场,漂亮地完成了“胜利大逃亡”,收视率一跃从垫底上升到了前列。一批专家学者也借助栏目影响力一炮而红,实现了电视节目和主讲人的双赢。
二、百家讲坛的传播模式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百家讲坛》收视率的逐步提高和其所使用的传播模式有密切关系。和其他电视传播一样,《百家讲坛》也是一个“传播者(电视节目)——信息——接受者(观众)”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大众传播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存在于电视节目内外。电视节目内的人际传播,指的是电视谈话节目把意见领袖(嘉宾)和部分观众(现场观众)请到电视节目(演播室)里,从而将人际传播引入到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中,这是人际传播的影响主要是在电视节目内;电视节目外的人际传播主要存在于荧屏之外的观众之间,而《百家讲坛》的传播就是属于电视节目外的人际传播。
另一方面,《百家讲坛》在“5W” 传播模式下对每个环节都把握的十分恰当。“5W”传播模式是拉斯韦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提出的构成传播的5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一一对应到《百家讲坛》这个栏目:Who(谁————讲坛嘉宾),Says what(说了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以史为主),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电视),To whom(向谁说———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反映强烈,节目火爆)。
三、百家讲坛的主要受众:面向最广大普通人民的受众定位
受众如何定位?作为电视节目,这也许是节目制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百家讲坛》起初定位是“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这一精英人群。但收视率并不理想, 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首先精英群体的范围较小;其次, 这个群体对于节目的深度和专业度有很高的要求。而电视媒体本身的低参与性和易逝性使得它不适合传递过于专业和复杂的信息,这些因素都成为收视率的障碍。《百家讲坛》对受众的重新定位以及节目转型正是媒介产业化背景下, 遵循市场规律的结果。在充分研究受众市场之后,节目的受众定位在精英人群之外拓展了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爱学习的女性。她们四十岁左右,那种爱学习的欲望与文化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她们一般不太爱看电视娱乐节目,或很少看电视。她们有一个比较和睦的家庭,心境平稳。她们喜欢看书,但对历史不太了解。她们爱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她们认为它有值得一看的价值,能够填补她们对文化历史知识的需求。
第二类是众多的老年知识分子。这一类人不分男女,他们的家庭比较简单,有书,爱看电视连续剧、新闻,以此消磨时光。他们一辈子都渴望学习,但学的知识都比较杂,缺乏系统性。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喜欢看《百家讲坛》。
第三类是一些文化不太高,甚至相当低的人。据了解,中原地区有很多农村人爱看《百家讲坛》。他们生活很单调,在闲暇之余需要调剂品。他们也许知道很多历史故事,但来源于民间的口头传说。而《百家讲坛》中讲的东西与他们知道的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而且讲得通俗易懂,有故事的趣味性,顿时就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四、百家讲坛的文化抉择
《百家讲坛》在传播精英文化的途径上借助的是大众媒体, 这就决定了栏目必须兼顾精英和大众两个层面, 融合精英和大众两种文化。这也造就了栏目面临着难以兼顾学术品位和观众接受度的两难境地,在节目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彷徨挣扎过,而后一步步找到准确的文化定位,走出困境。
《百家讲坛》诞生时,整个栏目就像一部电视版的“百科全书”, 涵盖知识领域的方方面, 同时充满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观众群是被锁定于“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的。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等一大批知名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等专家学者陆续走上《百家讲坛》。所讲内容包罗万象, 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学科, 乃至饮食起居、养生保健, 只要与学术领域沾边,均在选题之列。令人不解的是,旨在“建构时代常识, 享受智慧人生”的《百家讲坛》, 在打造阳春白雪般的精英文化道路上却无奈地走进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定位高端的《百家讲坛》难以吸引电视观众, 更难以培养他们的忠诚度, 收视率持续低迷, 频繁遭遇“黄牌”警告。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百家讲坛》在文化抉择方面放弃了原来的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式”的选题理念,开始将栏目的内容选择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讲述,毕竟,这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引发共鸣的文化。于是,随着《品读〈水浒传〉》、《清十二帝疑案》、《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明十七帝疑案》、《说聊斋》、《品读〈三国〉》、《汉代风云人物》、《明亡清兴六十年》、《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王立群读〈史记〉》等一系列专题的推出,《百家讲坛》收获了巨大成功,引发了一场持久不衰的收视高潮。因为这些专题不仅有着鲜明的人文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且还紧扣时代的脉搏,抓住了人们最感兴趣, 也最具新鲜感、最能吸引人的话题。另一方面,《百家讲坛》栏目在对专家的讲述方式和演讲人员的筛选标准方面进行了定位和调整。作为一档学术品位和文化品位兼具的电视栏目, 思想与叙述并重是《百家讲坛》着力打造的特色, 登上《百家讲坛》的演讲者不但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功底, 而且还要具备将枯燥严谨的学术知识转化成通俗的故事式讲述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凡是在《百家讲坛》受欢迎的专家学者, 无论是阎崇年、纪连海, 还是刘心武、易中天,几乎都有过做中学老师的经历。《百家讲坛》把专家从象牙塔里请出来,他们在语言叙述上, 摒弃了在大学课堂一板一眼、讲究逻辑、严谨规范的“讲课”话语系统, 采用比较平民化的视角, 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拟, 从纷繁杂乱的历史资料和教科书里提炼精华, 抓取要点, 深入浅出。把学问当评书讲, 把历史当故事说,同时大量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曲艺评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提高观众的收看兴趣。在文化性、学术性和大众性、娱乐性之间, 《百家讲坛》的讲述方式与叙述语言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该栏目把精英文化的内容定位和大众群体的对象定位结合起来, 把本属知识阶层的小众化的“珍馐佳肴”做成了大众化的“家常便饭”。
五、百家讲坛的品牌形象建设
作为电视节目,品牌形象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后盾,是栏目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影响力就是收视率的保证。品牌形象体现了观众的认可和接受,乃至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打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是电视节目梦寐以求的目标,《百家讲坛》也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着。
在品牌形象的认知上,以及如何打造电视品牌形象,国内的电视从业人员还是比较模糊的。2006年1月开始,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试点栏目,《百家讲坛》与有关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了一次长达一年的品牌专项研究。当时《百家讲坛》栏目经过五年的摸索,已经在传播内容、主讲人,以及节目形态等主要元素上找到了定位,收视率、影响力正处于上升阶段,阎崇年、刘心武、纪连海已受到观众的喜爱和社会的关注,易中天也崭露头角。一切都表明,《百家讲坛》即将成为品牌标识。
栏目组研究后决定以具有突出人格化表现特征的品牌身份为核心来组织。构建人格化品牌身份的出发点在于观众对于任何电视节目的感知最终能归结成一个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这要求电视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观众感受、尊重观众意见、依据观众心理需求制作节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栏目组从四个方面开始了《百家讲坛》品牌形象的塑造:
(一)、明确主讲人的选择标准和培养方向,品牌就是人,同时人也是品牌
《百家讲坛》在原有的人品和作品的“二品”选人基础上,又建立了三维空间选人制度主讲人不仅要做到表述生动,更重要的是学术根基深厚,还要具备人格魅力,要以优秀的品质作为栏目的“形象代言人”。《百家讲坛》在坚持内容定位的基础上注意强化主讲人个人观点的表达,个性化地解读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所以,在每期的节目中,我们都会看到主讲人会表达三个科学的、新颖的观点,平均每两个悬念点中包含一个观点,每个观点要用2—3个精彩、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这也是《百家讲坛》作为一个文化栏目区别于其他文艺栏目(如评书节目)的重要标志。
(二)、坚持贯彻“蓝海战略”
“战胜竞争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与他们发生正面竞争,而是去开发其未曾涉足且具备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市场。”这是“蓝海战略”的中心理念。作为第一个将“蓝海战略”实施在电视领域的栏目,《百家讲坛》始终关注的是满足观众的新需求,开创无人争抢的收视空间,从关注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关注为别人提供新的价值飞跃,开启观众巨大的潜在收视需求。“蓝海战略”要求《百家讲坛》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要有争第一的精神,要在“蓝海”中不断创造新的“蓝海”,保持领先优势,把竞争对手彻底甩掉。不断的领先和创新让观众相信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值得信赖的品牌,从而进一步对其形成优良的人格化特征的共识,提升品牌形象。
(三)、喊出响亮的口号
准确、响亮的口号可以有效地将自己的理念迅速传达到位,这是塑造品牌形象最简洁的方式。《百家讲坛》很好地使用了这个事半功倍的方法。其口号“百家讲坛 坛坛都是好酒”,喊出了栏目组一贯坚持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汇集百家学养 追慕大师风范”,阐明了《百家讲坛》的品牌身份是大家风范的智者;“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说出了栏目的价值诉求是架起一座“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传播并重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坚持科学研究、科学管理
在品牌认知研究中,根据20项重要发现,栏目组整理了25 个管理要点,发现了4 个存在的问题,制定了3 个发展品牌的重要举措。在接下来的品牌建设中,栏目组继续进行品牌跟踪研究计划,对每一期节目进行跟踪研究,确保《百家讲坛》的每个电视动作都符合成功品牌的要求,符合观众心目中独特的、经典的、生动的、大气的、权威的品牌形象。所有这些都为日后《百家讲坛》栏目成为中国电视界的文化精神品牌打下了科学基础。
《百家讲坛》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不是偶然。栏目牢牢把握了大众传播和电视传播媒介的特性,开拓式地打造电视讲座类文化节目,将学术权威性浓厚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搬上电视,摒弃严谨的学术宣讲,创新地选择故事性和趣味性讲述和影像化呈现,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主讲人的学术素养和个人魅力感染观众,引导人们关注传统历史文化的热情。当然,在节目取得成功的同时,还应立足长远,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价值,避免落入盛极而衰的困境,在未来的日子里争取再迎创新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天、郑爽.《新媒介生态下的电视传播模式——以<百家讲坛>为例》.国际新闻界,2009,(7).[2] 钟文波.《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当代传播,2007,(5).[3] 滕乐.《创造同质化竞争时代的主动受众——浅谈<百家讲坛>品牌形象的建设与维护》.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3).[4] 骆玉安.《精英与大众: 当代传媒的文化抉择——以<百家讲坛>为例》.新闻爱好者.2008,(9).[5] 万卫.《<百家讲坛>品牌形象的建设》.电视研究,2010,(3)。[6] 乜勇、赵大泰.《<百家讲坛>中的教育技术——以曾仕强讲解<易经的奥妙>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1,(3).[7] 张军锋.《信息时代的传播神话——<百家讲坛>由冷到热的传播分析》.电视论文集.
第五篇:从财务角度分析食堂改革方案
从财务角度分析食堂改革方案
第一种方案:食堂归公司管理,人员工资归公司发放。具体操作如下:
1、实行饭票制,饭票由财务部控制,每月由行政部门从 财务部领购饭票,饭票出售的 款项上缴财务部。财务部对领用的饭票进行登记管理。
2、3、员工用现金从行政部购买饭票,凭借饭票用餐。食堂开支款由指定人员定期到财务部支取。食堂收到的 饭票每星期五下午送财务部。财务部对收回的饭票进行登记管理。严紧员工用餐时食堂人员不收票或者收到饭票不送财务部,一经发现,追究其责任,从严处理。
4、食堂人员要严控用餐标准,每人每餐按3.00元标准制作,不得浪费和超标。
5、财务部月底根据 食堂开支和收入来核算用餐标准,按此标准来考核食堂人员。
6、食堂采购的菜、大米及佐料等必须有相关的凭据。凭据需采购人签字报销,行政部负责监督,财务部审核。总经理审批。以此凭据冲销暂支款。采购人员不得多报虚报等弄虚作假行为,行政部和财务部可对其采购行为实施市场调查,一经发现有违反行为将严肃处理。
第二种方案:食堂实行承包制。具体操作如下:
1、食堂承包给个人,由食堂所 产生的 支出和 收入与公司无关,食堂人员工资由承包人发放。
2、食堂承包人和公司签订承包合同,保证员工用餐标准(一荤两素一汤),价格按3.50元一餐。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价格的,需经公司同意方可。
3、员工用餐多支付的1.00元由公司在工资中按实际出勤给予补助。
4、食堂承包人必须保证食品的安全,如发生中毒和其他有损用餐人员身体健康的情况,由食堂承包人负责,与公司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