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笔记[模版]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笔记 国学的概念和定义
国学4要点(规模): 考据之学 辞章之学 义理之学 经世之学
七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发端;把中国图书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
六艺略: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弄;小说家 诗赋略:屈赋;陆赋;荀赋;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问;历谱;五行;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清《四库全书书目》阐明国学分类 经史子集。四类
第一讲:上古神话
myth 神话:
《山海经》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楚辞》屈原 《庄子》
《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精卫填海》;《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Nuwa Mends the Sky始见于《山海经》,较完整成形于汉淮南王刘安等人编撰的《淮南子》Writings of Prince Huainan 《蚩尤轶闻》 南朝梁人 任昉 所撰 《述异记》Strange Accounts
第二讲:先秦寓言 寓言fable;寓意moral 寓言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常以其耐人寻味之故事,借入木三分之讥讽,寓社会人生之哲理。
古希腊伊索寓言;法国 拉封丹寓言;俄国 克雷洛夫寓言
中国寓言始于先秦。画蛇添足The Man Who Draws a Snake and Adds Feet to It(载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Stratagem of the Warring States)《杞人忧天》见于 《列子·天瑞》
《吕梁丈夫》《庄子》Zhuang Zi 借游戏波浪的水中高手和孔子的对话,解释了何谓“故、性、命”
第三讲:诗经风雅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Book of Songs/ Book of Odes 记录了周初到春秋中叶 500多年流传于中原等地的诗歌305首 “毛诗”
诗六艺:风雅颂兴比赋
风雅颂是诗歌分类;兴比赋是创作方法。十五国风;大小雅;
《关雎》 属于 周南: 通过自然界鸟类的求偶行为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与赞美。后来演变为对于后姬之德的歌颂。《君子于役》属 王风:农夫之妻在丈夫被迫外出服役久久不归,时时借助家禽家畜的归来表达了盼郎归的动人情感。P55
《硕鼠》 魏风 借助农人对于老鼠的诅咒,表现了对于剥削者的牙呢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静女》邶风 写青年男女的欢乐爱情; 第四讲 楚辞悲歌 P69 《楚辞》Elegies of Chu 是继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又一辉煌诗集。
《楚辞》 以春秋战国以来在南方江河流域兴盛起来的楚国地方文化为根基而生成的新诗体。
《楚辞》采用比较松散而自由伸展的句式。内容上描写楚地江湖山川和人情风俗习惯,飘洒奇丽。
作者:屈原 战国时楚国没落贵族。代表作《离骚》Grief of Parting 《九章》Nine Elegies 《九歌》 Nine Odes 屈原是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写诗并流芳千古的大诗人。
第五讲 道德之宗 P83 先秦诸子九大流派:儒 Confucianism;墨Mohism;道Taoism;法Legalism;名Logicians;农Agriculturists;杂Eclectics;阴阳Yin-Yang School;纵横Diplomatists
老子《道德经》 The Way and Its Power ; 又名 《老子》 Lao Zi
第六讲 庄周论道
7.儒家 confucianism
《论语》 The Analects 《孟子》 Mencius 《大学》 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 Doctrine of the Mean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天命 decree
8.人性探源 P115 中国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始于先秦。孔子首提”性相近,习相远“;在蒙学课本《三字经》中扩展为“人之初,性本善”的命题,作为启蒙教育的开端。孟子则提出人有”四端“说而力主性善论。荀子性 恶论,倡导”化性起伪“;告子持亦善亦恶说。
孟子四端说:恻隐之心根本;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著名学者,主张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著有《性恶》Man Is Evil by Nature.《福乐智慧》Kutadgu Bilig/Wisdom of Royal Glory 11C 维吾尔族哲学宗教经典,古典长诗。汉人称之为《帝王礼范》,突厥人称之为《福乐智慧》
9.名家论坛
名家Logicians是中国战国时期颇具特色的学派,以名实关系和论辩为主体,讨论逻辑和语言哲学,使中国哲学有了一条极具个性特色的分析思路。公孙龙为代表。《白马论》《名实论》Discourse on Name and Actuality 荀子 还曾对正名问题做出了系统的总结和创造。《正名》 Rectification of Names 10.兵家谋略 P137 兵书的经典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所著的13篇《孙子兵法》 Sun Zi: The Art of War 比西方兵家经典 克劳塞维兹Clausewitz的战争论On War 早2000多年。11.史学绝唱
最早的中国史书是《尚书》 Book of History 左丘明:
我国第一部记事较详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Zuo Qiuming's Commentary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国语》 Sayings of the States
西汉 刘向
《战国策》 Stratagem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战国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
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成书于汉武帝时期
记述了 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初年历时3000余年的历史。
功绩:创立了一种完备的史学体裁。
《史记》列本纪12篇以记帝王事迹和重大事件;世家30篇技术诸侯诸王活动;列传70记载管理、名人以及平民的活动。书8篇记载历代天文地理和典章制度;10篇表格事实史料
“四维”:礼 义 廉 耻为治国之纲。
12.文学传记 Literary biography 魏晋时期 玄学(Metaphysics)盛行,自然主义(Naturalism)之风大兴,促进了人的觉悟和文的醒悟,正好有产生这一文学独特样式的文化氛围之有利局面的行程。于是,文学传记乃大兴。
东晋 陶渊明
自传性质的《五柳先生传》 借助古人言语与古代联想喻其高洁品性,以便抒发其超然于世外的人生理想。
《桃花源记》充满乌托邦理想色彩,代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社会理想和以诗酒精神抒写田园风光的田园诗境界。
魏晋 阮籍 竹林七贤 《大人先生传》 开完全虚拟的文学传记之先河。其超然于物外的道家思想。大人先生,原型是苏门山隐士孙登。
《千字文》 嵇琴阮箫
P169 13.文心文论
文论大兴 文必秦汉 为盛唐“文以载道”开了先河
曹丕 “文以气为主” 《典论·论文》(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Essays)开创了文体论和文气论的先河;
晚年的曹丕,在联想到权力可以世袭而文章的做法难以遗传的时候,甚至有一丝忏悔和焦虑,所谓“建安风骨”,乃寓于期间。
汉魏以来,玄学大兴,前有司马迁的“发奋著述”说,淮南子的形神气“一”论,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文心雕龙》
14.盛唐诗歌
唐诗
从古诗(Poetry in Pre-Tang Style);民歌(folk songs);骈文(rhymed prose)寻求节俭,推陈出新留下诗5万首 诗仙 李白 浪漫主义 讴歌祖国大好河山 诗圣 杜甫 现实主义 表达劳动人民心愿 山水田园诗人(pastoral poet): 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frontier poet)高适、岑参 《唐诗三百首》 清 孙洙(300 Tang Poems)律诗(eight-lined poetry)
王维 以佛教出世精神为诱导,表现了超然于世外,寄情于山水,而又终归眷恋人生的禅宗诗人(Zen poet)风范。绝句(Four-lined Poetry)
15.诗品诗话 诗论
唐 司空图 《诗品》;皎然《诗式》 宋 严羽 《沧浪诗话》 明 王冀德 《曲律》 清 叶斐 《原诗》
《诗大序》 Preface to the Book of Odes 成书于汉代。
司空图《诗品》The Realms of Poetry
16.唐宋散文
兰亭序集 A Sketch of the Gathering at Orchid Arbour 欧阳修 《醉翁亭记》 The Old Drunkard's Arbour 范仲淹《岳阳楼记》 The Story of Yoyang Tower
17.书谱书论
孙过庭 书法家+书论家 《书谱》On the Fine Ar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18.禅宗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曾遇到过两次外来文化的挑战和接触。一 东汉以来印度佛教 Buddhism 二近代欧美民主科学精神伴随着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而近乎强行地输入
南派 六祖慧能大师创立禅宗 Zen Buddhism 禅分南北宗
南 主张顿悟 是主流 代表作 《坛经》 The Platform Scripture of the Sixth Patriarch 北 主张渐悟
偈子 gatha P236关于哲学禅宗词汇
佛经 Buddhist sutra 达摩、规范 dharma
19.两宋词章
词(Ci Poems)本来是能够配乐的歌词,后逐渐脱离音乐而独见诸文字 词牌名 tune 宋理学 Neo-Confucianism
婉约派 subtle and concise 豪放派 powerful and free 水调歌头 Tune: “Prelude to the Melody of Water”
词帝 五代后主李煜 《虞美人》
20.元曲杂剧 P255
1279 忽必烈 灭 南宋 建立 元帝国 元 政治文化特点:
对中原汉人政治统治的加剧 南北民族文化的又一次大融合
废除封建科举制度(使仕途无望,转向民间文学和市井娱乐,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寻求文化心灵的寄托)
元 散曲(Qu Poetry)杂剧(Yuan Drama)或表现男女间情爱,或描写大自然美景,或关心民众疾苦和社会问题 或抒发文人的雅趣与隐逸精神
南曲 北曲 昆曲
元杂剧:叙事体到代言体;角色、演唱、对白、动作、道具。有了序幕和正文、题目和正名
散曲:独立于剧本剧情之外的单独的诗歌作品;与唐诗宋词相比,元曲在已经上体现俚俗世俗。语言上多为口语方言。关汉卿: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非凡的创作才能。18种剧作只是其全部创作的1/3.代表作《窦娥冤》 Injustice to Du E;又名《六月雪》Snow in Midsummer
王实甫 西厢记《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
21.明清小说
明清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章回小说 chaptered novel with couplet titles 罗贯中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施耐庵 英雄传奇 《水浒传》 Outlaws of the Marsh 吴承恩 神话魔幻小说 《西游记》 Journey to the West 曹雪芹 家世悼亡之作 《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老子》著名译本 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水浒》 赛珍珠(Pearl S.Buck)《红楼梦》 霍克斯(David Hawkes)杨宪益夫妇
22.翰墨丹青
石涛(法名)中国绘画史上的奇才。晚年定居扬州,生活拮据,靠卖画为生,开中国艺术品商品化先河。
著 《画语录》 Art of Painting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而深刻的绘画美学著作 中国画分类
山水 始于晋宋的宗炳 《画山水序》;成熟于宋 郭熙 《林泉高致》;大成于清石涛《画语录》 人物 花鸟
23.历代书信
古时,书指信件;信指信使
书信连用 始于《晋书》Book of Jin 唐时普遍 传书之人,称为 “雁足”,“鸿雁” 本于“鸿雁传说”
24.文明演进
游学欧美的爱国志士 严复 林纾 翻译西方文学名著 达尔文进化论 Theory of Evolution 魏源 “器变道不变”
中体西用(张之洞,梁漱溟)传统派 Traditionalists 洋务派 Westernization Group 维新派(Reformists)革命派 Revolutionaries
康有为 又名 康祖诒 广东南海人; 维新运动主要领导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海外;1895“公车上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其思想 经学(New Text School)和佛家思想。
梁启超: 康有为得力助手。广东新会人。著有《变法通议》;《清代学术概论》A Brief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Qing Dynasty(总结了中国清代二百余年的学术思想史)
孙中山 Sun Yat-sen 1866-1925 怀天下为公之大志,首举国民革命之义旗。孙文学说 Memoirs of a Chinese Revolutionary
鲁迅:如果说中山先生是革命的先驱者,那么鲁迅先生便是中国的民族魂
太极(ether)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When the Great Tao prevails, the whole world will work only for the public interests.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the struggle for life of animals, natural selection, the survival the fittest 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Charles Darwin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查尔斯·达尔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Natural selec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fittest.B 本草纲目: Outline of Herb Medicine 本草经集注 Annotations to “Emperor Shen Nong's Materia Medica” 泊秦淮 Lying at Anchor on the Qinhuai River 步辇图 Imperial Carriage 捕蛇者说 The Story of the Snake-catcher 博物志 Records of Myriad Things C 藏书 Book of Holding 茶经 Book of Tea 昌黎先生集 Collected Works of Han Yu 长恨歌 Eternal Grief 长生殿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长相思 Everlasting Love 楚辞 Elegies of Chu 垂老别 The Old Man Returns to War 春秋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春秋繁露 Spring and Autumn Studies 雌木兰 A Girl Named Mulan D 大藏经 The Tripitaka in Chinese 大明历 Daming Calendar 大清律 Code of Great Qing 大唐三藏圣教序 Introduction to the Sacred Teachings of Monk Tripitaka of the Great Tang Dynasty 大同书 The Book of the Great Unity 大学 Great Learning 大学衍义 Interpretation of Great Learning 大学中庸章句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弟子规 Pupils' Rules and Disciplines 典论·论文 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Essays 读通鉴论 Thought and Question, Comments on “History as a Mirror” 短歌行 A Short Song 多宝塔碑 The Pagoda of Many Treasures 多识录 Comprehensive Studies E 阿房宫赋 Ode to the Efang(Epang)Palace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Strange Events Seen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二十一史弹词 Ballad of Twenty-one Dynasties F 法言 Model Sayings 焚书 Book Buring G 高僧传 Biographies of Eminent Buddhist Monks 告誓文 A Pledge of Faith 古文观止 Anthology of Classic Prose 官场现形记 The Exposure of the Official World [Bureaucrats] 归去来兮辞 Come Away Home/ Let's Go Back 国语 Sayings of the States H 海国图志 Illustrated Records of the Maritime Nations 汉宫秋 Autumn in the Han Palace 汉书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Red Chamber] 后赤壁赋 The Second Trip to the Red Cliff 后汉书 History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华严经 Avatamsaka-Sutra 淮南子 Writings of Prince Huainan 浣纱 The Girl Who Washes Silk 黄帝内经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s of Internal Medicine 黄书 Yellow Book J 集史 Collected Histories 谏太宗十思疏 Ten Points of Deliberation Recommended to Emperor Taizong 将进酒 An Exhortation 金刚经 Diamond Sutra 金瓶梅 Flowering Plum in a Golden Vase 江南春 Spring Comes to the South 进学解 The Scholar's Apology 晋书 History of the Jin Dynasty 警世通言 Stories to Warn Men 九歌 Nine Odes 九经 Nine Classics 九章 Nine Elegies 九章算术 Mathematics in Nine Sentinels K 孔子家语 Sayings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L 兰亭序
A Sketch of the Gathering at Orchid Arbor The Story of the Orchid Pavilion The Story of the Get-together at the Orchid Tower 乐 Book of Music 老子注 Annotations to “Lao Zi” 历代帝王图 Portraits of the Emperors 历代史表 A Chronological Chart According to Dynasties 礼记 Book of Rites 离骚 Grief of Parting 礼运 Evolutions of Rites 聊斋志异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 六国论 On Six Fallen States 六经 Six Classics 六韬 Six Tactics 六学 Six Teachings 六艺 Six Disciplines 六月雪(窦娥冤)Sno in Midsummer 六祖坛经 Platform Scripture of the Sixth Patriarch 陋室铭 Inscription on My HUmble Cottage 吕氏春秋 Lu's Almanac 论语 The Analects 论语集解义疏 Exegesis of Collected Comments on the Analects 论语孟子集注 Collected Commentaries on “The Analects” and “Mencius” 洛神赋图 Goddess of the Luo River/ The Goddess of River Luo M 脉经 Classic on Pulse/ Treatise on the Pulse 蒙古秘史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孟子 Mencius 梦溪笔谈 Dream Pool Essay 名实论 Discourse on Name and Actuality 名贤集 Collected Better-Known Sayings 墨辩 Mohist Dialectians 墨经 Mohist Canon 牡丹亭 Peony Pavilion 木兰诗 The Song of Mu Lan N 南柯记 The Southern Tributary State 农桑辑要 The Fundamentals of Agriculture and Sericulture 农书 Agriculture 农政全书 A Complete Treatise on Agriculture 女史箴 Admonitions of the Instructress to the Curl Ladies 女娲补天 Nuwa Mends the Sky 女状元 A Woman Who Passed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Number One P 书画谱 Handbook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琵琶记 Tale of the Lute 琵琶行 A Singsong Girl Q 七略 Seven Categories of Writings 齐民要术 The Manual of Important Arts for the People 千金要方 Book of Precious Precriptions 千金翼方 Supplement to “Precious Prescriptions” 前赤壁赋 The First Trip to the Red Cliff 潜书 Private Thoughts 千字文 The Thousand-Character Text 乔松仙寿图 Pines and Longevity
as 钦定宪法大纲 Imperial Constitution 清明上河图 Riverside Scenes at Qingming Festival 劝世良言 Good Words for Exhorting the Age 秋声赋 The Autumn Sound Lay 阙题两首 The Two Poems Untitled 群英会 The Battle of Wits R 仁学 On Benevolence 日知录 The Daily Accumulated Knowledge 儒林外史 The Scholars S 三都赋 Ode to the Three Capitals 三国志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演义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字经 A Primer in Three-Character Lines/ Three-Character Primer 山茶霁雪 Camellias in Thawing Snow 山高水长图 Towering Mountains and Long Rivers 山海经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伤寒论 Treatise on Fevers 尚书 Book of History 神农本草经 Emperor Shen Nong's Materia Medica/ Sheng Nong's herbal classic 慎言 Careful Speech 神童诗 Wonder Child Poems 碑 Tablet 师说 Esteem Teachers 世说新语 New Anecdotes 诗经 Book of Odes [Songs] 诗品(司空图)The Realms of Poetry 诗品(钟嵘)Critique of Poetry 十三经 Thirteen Confucian Classics 石壕吏 The Shihao Official 拾遗记 Supplementary Notes 史记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史记·天官书 Chapter on Astronomers in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氏族志 Clan and Family Gazette 授时历 Time-Telling Calendar 蜀道难 The Steep Road of Shu 述学 On Learning 水浒传 Outlaws[Heroes] of the Marsh(es)/ Water Margin 说卦传 Treatise of Remarks on the Trigrams 说文解字 Explanation of Script and Elucidation of Characters 说苑 The Garden of Anecdotes 思问录 Unauthorized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Changes” 四部医典 Pharmacopoeia in Four Divisions 四景山水 A Landscape in Four Seasons 四库全书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es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Critical Catalogue of Complete Writings in the Four Divisions 四书 Four Books 四书大全 The Complete Works of the Four Books 四洲志 Four Continents 宋书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宋论 Comments on the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搜神记 Stories of Immortals 搜神后记 More Stories of Immortals 孙膑兵法 Arts of War(by Sun Bin)孙子兵法 Arts of War(by Sun Wu)孙文学说 Memoirs of a Chinese Revolutionary(by Sun Yat-sen)T 太极图说 An Explanation of the Deiagram of the Absolute 太平广记 Taiping Miscellany [Extensive Anthologies of Taiping] 太玄 Great Mystery 唐律疏议 Exposition of the Tang Penal Code 桃花源记 The Story of the Peach Blossom Source 天工开物 Exposition of the Works of Nature 陶庵梦忆 Reminiscence of Tao An 天论 A Discussion on Heaven/On Heaven 天问 Questions About Heaven 通典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History 童蒙须知 What Children Must Know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An Illustration of the Copper Man's Acupuncture Points 通书 Explanatory Text(on the Book of Changes)/Almanac 通志 Historical Collection W 万国舆图 Atlas of the World 无家别 The Homeless 五经 Five Classics 五经正义 Annotations to the Five Classics 武经总要 The Outline of Military Science 五柳先生传 The Story of Five-Willow Gentleman 梧桐雨 Rain on the Plane Trees X 西厢记 The Western Chamber/ A Story of the West Chamber 系辞 The Appended Remarks/ The Great Treatise 西游记 Journey [Pilgrimage] to the West 洗冤录 The Cleansing of Wrongs 项脊轩志 A Record of the Xiangji Pavilion 孝经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潇湘奇观图 A Rare Spectacle at Xiangjiang 新婚别 Lament of the New Wife 新乐府 New Folk Songs 新书 New Political Views 新学伪经考 A Study of the Forged Classics 性恶 Evil Nature of Man 性理精义 Essence of Neo-Confucianism 醒世恒言 Stories to Awaken Men 醒世要言 Verse to Awaken the World 六角星形 hexagram 八角形 octagon Tripitaka [宗]三藏(佛教典籍的总称, 义近“全书”)Sequel to the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续汉书 雪梅图 Plums Blossom in Snow 续焚书 Supplement to Book Burning Y 鸭头丸帖 About Duck-Head Bill 雅述 Elegant Narrative 颜氏家训 Yan Family Admonitions 忆江南 Recollections of the South 易说 Comments on the Book of Changes 绎史 An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以太说 On Ether 异苑 The Garden of Marvels 永乐大典 The Yong Le Encyclopedia 游春图 Spring Outing 喻世明言 Stories to Enlighten Man 原道 On the Origin of the Truth 原道醒世训 Doctrines on Awakening the World 原道觉世训 Doctrines on Arousing the World 原善 On the Nature of Goodness 原性 On the Origin of the Nature 月下独酌 Drinking Alone with the Moon 阅微草堂笔记 Notes from Yuewei Cottage 岳阳楼记 The Story of Yoyang Tower Z 增广贤文 The Popular Collection of Wise Sayings 章氏遗书 The Posthumous Works of Zhang Xuecheng 战国策 Stratagem of the Warring States 针灸甲乙经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正气歌 The Song of the Spirit of Righteousness 中观论疏 Commentary on the Madhyamika Sastra 中观学派 [Madhyamika]
宗教 大乘佛教传统的重要学派。其名称意为“中间”,意思取自它是介于说一切有部学派的唯实论和瑜伽行派的唯识论之间。最著名的思想家是龙树。
中庸 Doctrine of the Mean 【Central Harmony】 周髀算经 Mathematical Classic on the Gnomon 周礼 Zhou Rites 周书 History of the Zhou Dynasty 周易 Book of Changes 朱子家训 Zhu Family Admonitions 资治通鉴 History as a Mirror 资政新篇 New Guide to Government 醉翁亭记 The Old Drunkard's Arbour 左传 Zuo Qiuming's Commentary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第二篇: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学号:42120446
哈尔滨师范大学 读书汇报论文
题 目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读书报告 学 生 万晓安 指导教师 毛海燕 年 级 2012级 专 业 英语笔译 系 别 翻译硕士 学 院 西语学院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这本书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和概论概括了典籍英译的理论定界和教学与研究的涉及范围;第二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讨论了文化典籍的文献分类,注释体例与翻译技巧。
中国文化典籍的定界,第一 覆盖文史哲三科,兼顾儒释道三教,坚持开放与全球视野尝试打通与贯穿思路 第二 尝试以汉族文献为主,兼顾其他民族的文献的多元化格局,第三以统一的文明史理念,确定典籍选材的上下限,重点以及思路贯穿的途径。中国文学文焕典籍的外译和英译状况,如何在认真而科学的评论中摆脱中国文化的本位论,破除民族的,语言的,文学的偏见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价值合作方式问题。
绪论的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首先讨论何为国学与国学之要点,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释,如今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关键术语的综合性注释作为译文的正文的必要补充,所谓的综合性注释,就是根据一个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基本含义和所指的意义,编写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条目,说明他的来源,所指和扩充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引申义,以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子,提供一个基本的语义场作为在整个文本和其他地方这一词汇的基础..英文基本术语的对应于阐释明确有序,应考虑到语源知识尽量求的对应,基本定义,搭配关系,语境变异和系统的构建,句子需要明晰而行文晓畅,篇章层次可做必要的调整以求适合性,译文应关注不同文体和表达功能的体现,在知识可靠的基础上讲究艺术性和诗学功能。
本书的正文部分有二十四讲,基本囊括所有的中国文化典籍,第一讲上古神话,首先对神话进行概说,中国神话记载最早且最早见于战国至出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夸父追日》等,选《女娲补天》作为例文翻译,其中很多中国元素,翻译的生动,女娲直译为Nuwa,九州和四极须加以解释,英文用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ky and 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ons.第二讲为先秦寓言,中国的寓言开始于先秦,但是社会动荡,列国争雄,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或借传说故事讥他人之迂腐,寓言大兴。寓言的翻译要点,不外乎以生动流畅的英文来表达其深刻的寓意(moral),然而有些寓言其意明了,或以片言明示之,有的则隐含较深,本例《画蛇添足》,本文涉及朝代的翻译,楚有祀者译为 a native of chu ,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第三讲诗经风雅,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ooks of Songs)记录了周代到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流传于中原等地的诗歌305首,这里选录的为关雎和君子于役分别属于周南和王风。前者通过自然界鸟类的求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与赞美,后来演绎为对于后姬之德的歌颂;后者则写农夫之妻在丈夫被迫久久不归,时时借助家禽的归来表达盼郎归的情感,关雎译成ospreys.第四讲楚辞悲歌,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战国时代楚国没落贵族出身的大诗人屈原。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屈原并不是唯一的作者,这里选录了楚辞离骚,并直译LiSao何方圆之能周兮的疑问句改为直陈语气,方圆暗示君子小人不能显示,只取其意,A circle fits not with a square design.屈心译为I check my heart.第五讲 道德之宗,中国文化之大宗,由先秦诸子所创立儒 墨 道 法 名 农 杂 阴阳 纵横九大流派,经长期的外界内和而归之于儒释道三家,而道家在其中起到了哲学奠基和一以贯之的作用,老子《道德经》(the way and its power)把其道字译成 tao。寂兮缪兮译 为without sound ,without substance.可以为天下母One may think of it as the mother of all beneath Heaven.第六讲庄周论道,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子道的思想《逍遥游》的英译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compiled by W.Theodore de Bary , Wing—TSIT ,Burton Watson ,其译文准确传神,生动且有气势,借用西方神话典故形象,出神入化,而传达出中国道教的思想精髓,英语中运用when the bird rouses itself and flies and when it moves itself in the sea 两个时间状语。天池则译为celestial Lake.第七讲孔丘论语一共二十七篇,是孔丘弟子和后学关于孔丘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主张,伦理观念和品德修养等方面。论语的标题翻译,有音译和译意两种lunyu 和analects 至于Confucius的英译,本于孔夫子而不是孔子有加已改正并派生若干个单词,如Confucian, Confucianism.古文中的子对学人的尊称The master.君子转成形容词 gentlemanly.第八讲人性的概说中国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始于先秦,其中有丰富的思考和讨论,孔子首先提到性相见,习相远的简洁,在蒙学课《三字经》中增广为人之初,性本善。本文选了《孟子。公孙丑上》中关于‘人又四端的论述,人有四端译成four beginnings of human nature ,孟子有专门的译法,Mencius.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采用了直译的方法,all men have a mind which cannot bear to see the surfings of others.见孺子后用about to fall into a well 译将入于井。第九讲名家论坛,名家是中国战国时期一个颇具特色的学派,它以名实关系问题的考察和论辩主题,为逻辑学,语言哲学,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乃至本体论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公孙龙上乘邓析,师承墨子,与惠施同时代,为中国古典逻辑学和语言分析学奠定了基础。荀子 不仅对先秦诸子多有批判继承而独成大儒,而且对正名问题作出了系统总结并有独到的创造。名实论译为 discourse on name and actuality.语其所产译作together with what they produce.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前须加词加意以去开首唐突之嫌。英译前加主语,anything subject to rectification of location 后用条件句 when it is not properly located.第十讲兵家谋略,兵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所著十三篇孙子兵法(sunzi: the art of the war)其产生比西方国家经典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on war)要早两千多年,国之大事译意为与国家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英文中的vital已经有生死攸关之意,以索其情转译为 to assess the outcome of war 和经之以五事译为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five fundamental factors.道;the way 加词I mean moral influence ,意指道德影响力,天加词the effects of 以连文意,阴阳(day and night)地 earth 分为distance ,the terrain ,the land ,the place 再仔细说明颇有次序,独具匠心。法:rules and regulations 并不准确,即刻转为principles,靠近原意,曰则译成find out.兵者,诡道也。译为,war is a game of deception.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颇有警句风格,attack where he is least prepared.take action when he least expects you.庙算:一词乃是典故,又是全篇的归结语词,he who makes full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at the prepare council meeting in the temple.第十一讲,史学绝唱,中国第一部不朽的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历史在以文史哲为宗的中国文化思想有突出地位。最早的中国史书《尚书》,(book of history),《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较详细的编年史书。史记的庞大在客观上增加了对翻译的难度,列传: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译为 I was three times in office and three times thrown out of it by my sovereign.召忽死之:shao hu committed suicide.其为政也;in the matter of government.第十二讲 文学传记 从历史的真是性来看,似乎文学传记的产生逻辑和历史地位应在任务传记之后,单说传记,乃是一个民族的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东晋诗人陶渊明,自然受到竹林七贤啸傲山林的处世方式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超然思想,以五柳先生传为例,五柳先生采用直译,the man of five-willows.先生不知何许人也,the gentleman’s place of birth is not known nor his name or surname.闲静少言,不慕荣利:he is a quiet man ,being of little speech ,he pursues no glory ,nor material gains.家徒四壁his house is bare around.第十三讲文心文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时期文章勃发。此后的魏晋多事之秋,不仅是诗人的时代还是玄学的时代,而且作为两者的结合,也是文论的大兴时代,曹丕,陆机等一代才子,发奋成文,各成一家,不仅为文必秦汉做了理论说明,为盛唐的文以载道开了先河,而且继承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以后,开启了文艺学论文的时代高峰。严格的字面翻译以外,拆字法和和拼字法也是常用的翻译方法,如身体,this body,良史 译为 good historian 荣乐 glory and pleasure。在涉及中国文化专门的词汇时,特别是人名地名和书名的时候,译者不仅在注释中有专门的补充说明,而且利用文本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增加和加注.盛唐诗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三教并用,文化昌盛,为唐代诗歌的昌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们从诗经,楚辞,乐府,古诗,民歌中吸取营养,李唐三百年,留诗五万首。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诗的翻译不徒译意,还要译味,好的诗译,应是形象与音韵俱佳,译诗的忌讳就是呆译,硬凑韵脚,李白的月下独酌,译为Last words ,意在标新立意,而多一般为直译;Drinking alone in the moonlight.首句译诗花间和一壶酒:an arbor of flowers and a kettle of wine.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See the moon---how she glances to my song ,see my shadow –it dances so lightly alone.第十五讲诗品诗歌,中国是一个诗文大国,有习惯吧人品和文心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诗文风貌,本文选录诗大序,这里面要注意到的是志 being intent ,心 mind,言 language 情 affection 形 form,文 pattern 正 correct 得 achievement。第十六讲 唐宋散文 散文诗一个广阔的领域,是一种无可定界的文体。最早的散文是以作者个人为单位会为一集,并且因为没有名称而是用了作者的姓名,是有宴会是文人骚客游乐抒志之记录,其序文常邀请当事名家,几乎成一独立的载体,本文选录了春夜宴桃李园,首句中的inn以中文的逆旅,颇有古典风味,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则译成the floating life 与中文在字面上相合。第十七讲,书谱书论,书法史中华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书法理论如同创作一样。到了唐代,不进书法创作本身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例文之中给出了翻译,zhuanshu looks complaisant and mild.li comes in tight-fitted units.cao flows and goes on forever zhen is succinct and neat.第十八讲 禅宗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闭自足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两次外来文化的挑战和接触,一次是东汉以来佛教和平的传入还有一次就是近世西方欧美民主科学精神随着救亡图存强行的传入,佛教的传入自翻译开始,尤其是大乘般若学在译经传道中演为空中,禅分为南北宗,主张顿悟,与主张渐悟的北派禅宗相对立,大乘 Mahayana 法 dharmas 止 cessation 法门 method 真 genius 如 thusness 心性 the mind nature 一心 the single mind 生灭 production generation and destruction 相 appearance 因缘 causality 三世 three ages 等。善知识 good friends ,being outwardly separated from all forms , this is non-form.第十九讲 两宋词章 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唐朝之后北宋和南宋,国势虽然衰落,但在文学上以词为代表,在成就上逐渐达到了唐诗的高度并与齐名,这里选的是北宋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南宋女诗人李清照人婉约而超之,写闺怨而出奇,今选其名作声声慢。我欲乘风归去,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be as gay.第二十讲 元曲杂剧 隋唐之后战乱不断,朝代更迭,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入主中原。元代的散曲和杂剧把中国传统戏曲推向 崭新的阶段,或表现男女的爱情或表现热爱大自然美景,或关心社会疾苦和社会问题,就来源而论,曲分南北,有北曲和南曲之分这里选录了窦娥冤。
其他四讲也是涉及了古代的文化典籍,所涉及到的中国元素,都巧妙的绘声绘色的翻译过来,如三国演义 等,注释是翻译必不可少的手段。
本书的附录为中国历代文化典籍篇目,说卦传 treatise of remarks on the trigrams 说文解字 Explanation of script and Elucidation of characters.这里汇集了所有的中国要籍,可以借鉴翻译方法和翻译手段。
第三篇:《中国文化概论》小抄笔记
绪
论
“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条:(1)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家财在躲闪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往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2)任用酷吏,惩治那些地方的豪侠;(3)“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
汉武帝时打击匈奴河南战役,元狩二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及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年间,由于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是历史上小农少有的太平日子,史称“文景之治”。
独尊儒术:在西汉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民之策。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
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涅槃学:涅槃意译为“圆寂”,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在中国,涅槃学的代表人物是道生。
《神灭论》:由佛教引起的争论。最富于观念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神灭论》最著名,在诸多争论中也最为激烈。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1)尚武精神。唐朝精良的府兵以北方传统为背景。从北朝带来的尚武精神和能征善战的习性,是唐朝建立赫赫武功的重要原因。(2)开放的民族政策。(3)崇佛教与重诗文。
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施“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两税法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它还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参加者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保守派(司马光为首)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
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理学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回回:它是元朝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
孟德高维诺:孟德高维诺是13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各会士。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萨迦派的领袖,被忽必烈奉为国师,除“做佛事” 儒户: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目“儒户”。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等同等级,可以免除赋役。
利玛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明朝时进入中国传教。
徐光启:明朝著名科学家,有农学著作《农政全书》。
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摊丁入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税监:明朝万历皇帝曾派亲信太监到全国各地做“税监”,所到之处,工商业者被弄得断绝生计,在苏州、潮州、景德镇及锦州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税监的起义。
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具体的表现是国家商税繁重;政治上腐败导致的经济上的以权谋私。
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说,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种理论,明中叶后影响很大。
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更加残酷。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孤臣孽子之心反思宋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反思整个中国历史,著有《船山遗书》。顾炎武曾长期到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其重文献考据的方法,为后来的清朝“乾嘉学派”奠定了基础。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在《原君》一文中,痛斥封建皇帝是万民痛苦之源,显示出可贵的民主色彩。
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五帝”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百家争鸣的特点: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孔子的 “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入世的观点。
道家:重要人物有老子、庄子。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
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
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农书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1)市,即集中贸易的场所,明代以后逐渐形成街市;(2)墟,南方把定期的场所称作“墟”;(3)集,北方把约定俗成日期的贸易场所叫做“集”,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4)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庙会不全是官办的,而是官民合办或民间自发的。赶庙会不仅仅是购物,还有朝圣、游玩、娱乐,带有集体性、类型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
市商贸易的方式:(1)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其中有些是以物易物的、与赢利无关的互惠行为。(2)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到需地销售。靠行商运销,甚至长途贩运赢利。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以至日本、俄国等。(3)坐商经营,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教大的贸易集团。
居住方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土石结构式。
饮食的文化观念(1)民本思想(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
四大发明造纸术东汉时期的蔡伦;印刷术,唐代初年,我国出现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唐朝;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到北宋末年,指南针以被用于航海贸易。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留存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分理中央事务。
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政府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以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代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君主专制制度影响:(1)它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未中绝的文化动力,是中华民族从分裂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2)宗法制度原则与君主制度的结合,也给中国文化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伦理政治的限制之下,人们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个人的一般要求,易于养成唯上、唯书、唯亲的被动性格,人们大多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
九品中正制:在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士族的利益。
行卷: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赏识与推荐,士人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选官制度比较,具有以下三个显明的特点:
一、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试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推荐;
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德望以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科举制作用:立起稳固的文官体制,培育了一个超越地域、家族与军事势力的知识阶层,这一阶层的利益、活动都与中央集权相联系,因此科举考试的价值导向与精神意旨对社会文化形态发生着直接的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动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这是其正面作用。(2)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知识阶层在科举制的牢笼之下,缺乏主体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这是其负面作用。
(商朝的《汤经》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国家法律,西周有《九刑》、《吕刑》,郑国子产铸《刑书》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李悝对诸国的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唐律疏义》: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它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古代法律特色: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重要地位;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
“周公六礼”,古代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1)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一是“天人合一”,提出者为宋代张载;二是“天人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三是“天人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荀子。
(2)“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3)“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二、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三、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四、“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涌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准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中和:意为“经过两端的调整而达到的和谐”。要在“两端”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于知行关系(1)“知易行难”说,提出者为《尚书。说命上》;(2)“知轻行重”说,提出者为荀子;(3)“知先行后”说,提出者为宋代程颐,朱熹继承了这一主张;(4)“知行合一”说,代表人物为王阳明;(5)“行先知后”说,提出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原始宗教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道教的关系:(1)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魂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崇拜、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成的。它的倡导者、创立者为东汉时期的张道陵。(2)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镇。)(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古代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道教丰富了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医疗手段;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
五伦十教:是孟子对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大学》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是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修身”是中心环节、关键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
古代教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2)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3)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4)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诗经》现存305篇,依据不同的音乐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的划分,反映了当时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后世又称楚辞为骚体诗)骚体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楚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其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汉赋和汉乐府民歌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学样式。汉赋是由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汉乐府民歌则比较贴近当时下层人民的现实生活。唐代的格律诗是中国诗歌形式美的极致,这种诗体字数、句数固定,讲究平仄押韵和粘连对仗,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美感。词的起源,再次反映了中国诗歌与音乐密切关联的文化传统。
戏曲:中国戏曲发端于远古时期祭祀鬼神的仪式。后来,经过汉魏时期的百戏,隋朝时期的歌舞。唐代的鼓舞戏和参军戏,已经开始以故事情节为主。北宋时期的“杂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南宋时期,杂剧在宋、金分治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在南宋统治地区出现了以南方曲调作为唱腔的南戏,在金国统治地区则发展成为以北方曲调说唱故事的诸宫调。元杂剧以唱为主,以白为宾,故有宾白之称。元杂剧已经有了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明清两朝,中国戏曲的发展高潮迭起,成果辉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戏曲虽然剧种纷繁、流派众多,但在总体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其表演方式的程式化。表演方式的程式化首先表现为角色的模式化,其次表现为动作的虚拟化。
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在其他艺术的伴随下逐步成长起来的。最初,乐和舞是密不可分的,“乐”时必有 “舞”,“舞”时必奏乐;乐、舞作为一种姊妹艺术相辅相成,并肩发展。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百戏和乐府民歌、隋唐的歌舞,宋代的词曲等,都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产生后,音乐又成了戏曲的必备要素之一。中国音乐发展的另一个特点表现为多民族的融合。周代楚国的地方乐歌就十分流行,并且出现了风格上的高雅与通俗之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后来分别成了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代名词。秦统一六国后,秦地本土音乐和东方六国音乐出现了大融合,胡地音乐也对秦乐产生了一定影响。魏晋至唐代,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进一步与汉族音乐交融,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形态“清商曲”。此时,还出现了中国佛教音乐。绘画:中国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二、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三、与诗书、印密切结合。
“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诗言志”的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乐以教化”: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从很早的时候就与道德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汉语的特点:(1)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词(语素)。
汉字的特点:(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名实”之争: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关系的注意。“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孔子。
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河图”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洛书”说龙马之文画成的八卦是汉字之源。
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认为汉字是远古圣人仓颉所造。
许慎和《说文解字》: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说文解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自解说。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1)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编《千字文》,自隋唐至明清,借被采作儿童教材;(2)北宋初年出现了识字课本《百家姓》;(3)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了《三字经》。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段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段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回文:是指调换词的排列次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析字:是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复叠:汉语中词的重叠形式比较发达,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形成复叠的修辞格,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影响:
(一)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有中国的器物、科技、制造、作物、创造、发明等。
(二)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
(三)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与融合。
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三大主要思潮:“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综合创新论”。
(1)“全盘西化论”:是一些自由主义者的文化主张,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照搬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和极端化倾向。其代表人物有毛子水、吴稚晖、胡适等。
(2)“儒学复兴论”:其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这是一个保守主义的学术思想流派。是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文化建设基本战略的重大问题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这一文化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1)有鲜明的时代性;(2)有浓郁的民族性;(3)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5)有深广的群众性;(6)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第四篇:《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一、选择:
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6.我们可以把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地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煤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
9.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10.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
11.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晋之地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12,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晋的道家及楚词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13,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5,“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21,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留十家”之说,有儒家,到家,发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22,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23,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
24,儒家的影响在道德在事功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25,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26,早期发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俚,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27,后期法家的极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28,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29,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30,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为代表。
31,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和地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
32,董仲舒用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天下感应”说,而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也多为阴阳五刑思维方式下的产物。33,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此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的关系,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
34,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历史上最伟大的高峰,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多时期。
35,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
36,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而佛教的东传,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37,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38,有许多科目,其中孝,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
39,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
40,魏晋以后的门阀制度就从这里开始。
41,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够变成一个事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42,“五湖”之说,即匈奴,鲜睥,翔,实则内迁的人群并不止这些,如卢水胡,山胡,焦胡等。
43,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旋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粥。
44,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淡”,清淡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45,汉武帝同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
46,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
47,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阶段,前期以班若学为主,后期以问心为主。
48,北朝大规模的灭佛有两次,一次是发生于北魏太五帝时期,再一次是北周武帝字文朝时期。
49,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是否影响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50,最富于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神灭论〉最著名。
51,科举制度创始于隋而大兴于唐。
52,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53,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就是唐宋之际,每个时期都是生产开发的高涨期。
54,〈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四部著作中的义理,得到深入的研究和阐明,最终朱惠为四部书作的注释流行开来。5,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商,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56,在中国方面,大约从元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就开始了“下南洋”的历史,大量的华人来到东南亚开展着经济,建立华人社会。
57,朱元璋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
58,在唐宋科举考试一般是把经学作为基本知识来考核的,明朝改用八股文取士,题目就出自朱惠的〈四书章句〉。
59,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正全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及朱戴育的乐律研究,都获得空前的成就。
60,通俗化,平民化是明代乃至清代文学艺术的特征,显示出一代文人特有的社会心态。
61,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痍。
62,清王朝文化政策体现在两件事情上,一是〈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文献的编辑。
63,鄂尔泰等编修〈授时通孝〉,张履祥〈补农书〉等农学水利著作,都有相当高的价值。
64,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
65,在中国的黄河下,下游地区,是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
66,在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寿古学者发掘了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志和公元前四五千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志,可见当时已有农业定居生活。
67,中国早期的农业文化,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68,宋元两代,传统农具发展到高峰期,元王桢在〈农书〉中,设〈农器图谱〉十二卷二十门。
69,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南方农业是稻做行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桑蚕业也很发达,北方农业是麦栗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粒子,高粱,玉米,谷子,豆类,以梨耕为主和渠双灌等。
70,现在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
71,至西汉中期,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立下来,成为统一的立法制。
72,我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要举行开耕议事,俗称“打春牛”。
73,县俯的开耕议事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议事由民间组织主持,从春种到秋收,要举行灌溉仪式,以保证农业收成。74,秋季新谷登场后,各地要举行秋报仪式,迎神塞社,入税冬后举行东藏仪式,感谢天地的恩赐和祈祷来年丰收。75,北朝贾思胰〈齐民要术〉。
76,市商贸易的方式,第一种是农商兼营,第二种是行商经营,第三种是坐商经营。
77,市商的经营之道,市声,牌匾,字号,商幌。
78,我国的经营习惯,敬财神,经销,广告。
79,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宗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80,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和仪式。
81,我国的居住用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干栏式,井干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式。
82,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院墙,院门,庭院。83,我国居室的室内格局,大体分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几块。
84,居住建筑仪式分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
85,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包括以下几点,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
86,我国的群体饮食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仪式饮食,阶层饮食,节日饮食,民间组织饮食,待客饮食,馈赠饮食。87,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原料),形(样式),饰(佩带的饰物)色(颜色)和画(图案)。
88,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第一,衣着,第二,附属装饰品,第三,人体自身的装饰,第四,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
89,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服饰的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
90,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服饰的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
91,在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
92,“五服”,指斩滚,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93,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94,至两汉时期,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定型,至今未有重大改变。
95,黄铺谊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96,在宋代成书的《洗冤录》则是中国,也是世界少见的法医专著。
97,现存最早的医学专书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伸农本草经》。
98,中国传统医学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以神农草药串脉络的药物学医疗体系,和以皇帝,伏薏针砝为脉络的针灸学医疗体系。99,沈括,苏颂等第一流的文化科技人才,他们都是进士出身,科举制对唐宋文化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100,中国俗称“礼仪之邦”,坐卧有礼,它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
101,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礼是贵族等级的规范,礼是乡里庶族的规范,礼是立身处世的准则。
102,天神祭祀包括天旁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中。103,地神祭礼主要包括大专祭祀,社诣祭祀,山川祭祀等。104,祭祀典礼是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重大内容,“国之大事,危机羽绒”,一语道尽了传统中国的政治奥秘。105,冠礼是古代成人礼,冠礼是社会礼仪的起点。
106,先圣师的祭祀自然以孔子为中心。107,《孝经》有“礼不下庶人”之说.108,第五章主要从思维模式,哲学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的。
109,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整体,重体会,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11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111.用中,执中是指必须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112.到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
113.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反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114.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全真派。
115.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即是重要的文化理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116.中国境内有56 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却至少有80多种。
二、名词:
广义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的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方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其他文化事象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丰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总是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形态又称农业文明。二十四节气文化: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所共同发明的,也为两地的共同遵守。
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和鄙农观。
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款,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鄙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地质学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行业组织:又称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行会的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家义务兵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
血缘九族: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向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接系亲属称祖先。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东省义而言,它可
以被界定不在中国农业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阴阳合历:中国传统因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三点一日就是一昼夜“气”分“中气”和“节气”两种。人们克定从冬至点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个回归年朔是日月台票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元旦为阳右年之始春节为阴历年的之始。
中国三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内容不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关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到知识。
宗法制:(1)。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龚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2)到财低渐完备,周王自称为天子王信由嫡长子继承称谓天下大宗(3)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限存留在中国社会之中。
群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群王为核心的中居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公:名为太师太傅太保辅助周王处理中家大政。
六卿:又称为六官即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六卿协助周王分理土地军赋工程,刑罚等政务。
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首六部制的公权形式解决了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中书省门下省、沿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的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到政务传统的丞相权力,至此一分为三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理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录属于沿书省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主义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科举制不公造成就了中国的官阶层,而且还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科举制度,对传统中国文化产后了芤大而深远的影响。五礼: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宾,军,嘉等五种。所谡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揣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各种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性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辨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现象及其变化。
四帝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
《大学》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汉赋:是指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专事铺叙的用竟散文,北赋的根本物色就是发铺第为能事。
六乐: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将这六代的乐舞合为一个六部称为六乐。
语系:是指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先进产不同层次。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群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读是对字形,字音,字义的回避。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到句意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谨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矢格。
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不达意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作成的一种修矢格。
第五篇:外文史笔记1
1.但丁和他的神曲
但丁是意大利的民族诗人,中古到文艺复兴的过渡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他继往开来,在欧洲文学发展中占据一个关键地位。
《神曲》的思想内容:1.神曲是但丁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出路和寓言性的总结.2.神曲在宗教性的构思中反映了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现实生活,而且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反教会的倾向.3.神曲是中世纪文化的总结,又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初萌芽.《神曲》的主要内容:神曲全长14233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主要情节是写诗人梦游三界的故事。
《神曲》主要内容:诗中叙述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即1300年.35岁时.迷失于一个黑暗的森林.他竭力寻找走出迷津的道路.黎明时分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这是普照旅途的明灯.他正一步步朝山顶攀登.忽然三只猛兽(分别象征淫欲.强暴.贪婪的豹.狮.狼)迎面扑来.但丁高声呼救.这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娅特丽丝的嘱托前来帮助但丁走出迷途.并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游历完炼狱后.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贝娅特丽丝出现.贝娅特丽丝责备但丁迷误在罪恶的森林.希望他忏悔.并让他观看表示教堂种种腐败的幻景.饮用忘川水.以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随后.贝娅特丽丝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这里是幸福的灵魂的归宿,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学家和神学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众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见上帝之面.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之一闪.迅即消失.于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
《神曲》影响和地位:这是诗人坎坷一生的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是近代第一部用意大利文写成的伟大诗篇,代表了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2.莫里哀《伪君子》
《伪君子 》简介 〔法国〕莫里哀 【人物提要】,奥 尔 恭 —— 巴黎富商,答尔丢夫 —— 职业宗教骗子,欧 米 尔 —— 奥尔恭之妻,米 斯 —— 奥尔恭之子,丽亚娜 —— 奥尔恭之女,桃 丽 娜 —— 玛丽亚娜之侍女,赖 尔 —— 玛丽亚娜之情人,柏奈尔夫 —— 奥尔恭之母,尔卜特 —— 柏奈尔夫人侍女,雷央特 —— 奥尔恭之妻舅。
内容简介:《伪君子》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答尔丢夫:伪君子》达尔丢夫是剧作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贪婪、狡猾而又凶狠的骗子和恶徒。他本是来自破落贵族阶层的流氓无赖,却给自己戴上一副假面具,装成一位虔诚的信徒,一位抛弃人间一切情欲,一心向着上帝的苦修者,他身上集中了当时教会和贵族社会的假冒伪善和恶德败行。
奥尔恭:奥尔恭刚慑自用,是个顽固横暴的专制家长;他轻信迷信,对达尔丢夫装虔诚深信不疑,把骗子当“圣人”膜拜。他的愚昧导致引狼人室;他的偏狭几乎祸及全家。虽然他最后在事实面前幡然悔悟,但若非英明的君主出面解决矛盾,奥尔恭一家定会是悲剧结局。
桃 丽 娜:女仆桃丽娜是剧作中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个性格十分鲜明的形象。她眼光锐利,思维敏捷,最早发现达尔丢夫的险恶用心;她作风泼辣,不畏强权,敢于当场揭穿达尔嘴脸。在同达尔丢夫的斗争中,桃丽娜是关系胜败的关键人物。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民主倾向。
《伪君子》的主题:
1.揭露了天主教会封建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伪善、狠毒、荒淫无耻和贪婪成性。
2.辛辣地讽刺和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3.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
4.取材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因素和社会批判精神。
《伪君子》艺术特色:
1.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与民间喜剧手法结合。
2.情节结构精巧紧凑、层次分明。
3.打破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严格界。
4.语言生动灵活,富有个性化色彩。
5.以对比夸张手法突出主导性格特色。
3.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主要内容:《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具国际影响的杰作,作品描写了读骑士小说入迷的没落绅士吉哈达,自号堂吉诃德,试图用虚幻的骑士之道还世界以公正与太平,先后三次骑着老马出外行侠。他雇请崇尚实际的农夫邻居桑丘·潘萨作为侍从,与自己一起经历了风车大战、英勇救美、客栈奇遇、恶斗群羊、挑战雄狮、人地穴探奇等等奇特事变。他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不断闹出笑话,被人捉弄,屡遭惨败,直至临终之前才翻然醒悟。小说通过塑造与刻画堂吉诃德这一滑稽可笑、可爱而又可悲的人物形象,成功反映了西班牙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骄奢淫逸,表达了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要求和愿望。
堂吉诃德: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的动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堂吉诃德》艺术成就:《堂吉诃德》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堂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堂吉诃德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
桑丘头脑清醒、务实、老于世故、带几分狡诈,“粗笨”中显出诙谐、幽默,他满身的泥土气,脱口而出的民间谚语都使他的谈吐虽常显粗俗却又不失生动、活泼。
3.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作品: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其悲剧作品中最著名的四部。被人们称为“四大喜剧”的则是《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
主要内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悲剧作品之一,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当时在德国维登堡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哈姆莱特的母亲。哈姆莱特回国后,通过父亲的鬼魂,叙说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嘱咐,决定为父报仇,这时叔父国王克劳狄斯,开始对哈姆莱特产生了怀疑。在大臣波洛涅斯的策划下,利用其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莱特两同学前去打探,都被哈姆莱特识破。哈姆莱特利用剧团在宫廷演戏的机会,准备杀死国王。结果他误杀了情人奥非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哈姆莱特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计用毒剑刺死了哈姆莱特,该剧的结尾,哈姆莱特、国王、王妃、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一、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严肃的主题与曲折生动的情节的有机结合;
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四、生动形象的语言;
五、对“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的运用到达了新的高度。
4.歌德《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一生艺术实践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丰富、主题深刻,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与《伊利亚特》《神曲》《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浮士德》内容简介: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形象分析: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一种“浮士德精神”,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用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同时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够成了其内部的矛盾。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他爹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内动力,靡非斯特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这。样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
靡非斯特形象分析:作者笔下的魔鬼,是作为与浮士德对比的形象二出现的。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
5.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内容简介: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描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