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文解字》无从属字部首浅谈
《说文解字》无从属字部首浅谈
摘 要:《说文解字》中的36个无从属字部首向来被学界看做《说文》编排体例上的一个缺陷。通过仔细研究分析,36个部首中有些是有属字的。文章对36个无属字部进行首归类并分析其产生原因,认为其设置具有合理性,体现了《说文》的系统性和许慎的文字观。
关键词:说文解字;无属字部首;系统性;文字观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83-03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说解字义、分析字形、辨识读音的字典,也是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对9353个小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540个部首,对字典编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文?叙》中说:“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由此可知,许慎按照以形相次和以义相次的原则,把9353个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将540个部首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序协调的整体。作为部首,应该有从属字,但是《说文》中却有36个无从属字部首。它们分别是:凵(去鱼切)、ㄑ、久、才、乇、垂、克、录、?D、?选①睢⒁住⒙省⑷P、能、凵(口饭切)、燕、它、?浴⑷?、四、五、六、七、甲、乙、丙、丁、庚、壬、癸、寅、卯、未、戌、亥。有人认为这36个无属字部首是《说文解字》体例上的缺陷,失去了立部的意义。实际上,通过对这36个部首进行详细的考察和仔细的分析,我们认为有的部首是有属字的,并且这些无字部首体现了说文的系统性和许慎的文字观。
一、无字部首产生的原因
无字部首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现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部下有属字
经过仔细研究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字并不是无属字的,无属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有属字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属字为会意字,按主要义符分部
王宁先生曾提出:《说文》对会意字、会意兼形声字、多义符形声字的入部采取从主不从次的方法。会意字的义符之间也有主次之分,一个字会被分入主要义符做部首的那一类里,那么次要义符形成的部首当然就成为了无字部首了,但实际上这个字仍是与该部首形义相关的属字。
“录”《说文》解释为:“刻木录录也。”段玉裁注曰:按剥下曰。??,刻割也。录的本义是刻镂。“剥”字许慎解释为:“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录亦声。”录和剥形义相通,但是剥字“刀”为主要义符,所以剥入刀部而不入录部。
2.属字为古文
《说文解字?序》:“今叙篆文,合以古籀。”依据《说文》的体例,一字的小篆字形和古文形体相异时,那么依小篆字体入部,古文形体列为重文。假若从属字为古文的话,那么古文不收在部首之下。所以,这就造成了有些字成为无字部首的状况。
《说文》酉下:“?J,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卯部曰:“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
酉、卯二字义通形似,酉字本应归入卯字下,但卯是古文,所以酉单独立部。?炎趾拓弊忠彩钦庵智榭觥?
3.属字因统帅他字而另立部首
说文分部从分不从和,凡一字有其他从属字,一定单独分部。
三、熊、垂字属于这一类。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三字下次以王字,王字解释为:“天下所归往也。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能够将天地沟通起来的人就是王。由此看来,“王”应该归入“三”部,但是由于王字下还有皇、闰、?c等字需要统摄,所以三单独成部。
《说文》释“熊”:“从能,炎声。”那么熊应当归入能部。但是?`、罴二字都“从熊”,为了统辖二字,所以能字成为了无字部首。
(二)作为初文的无从属字部首
许慎重视本义,探求本意的最初形体,并且已经认识到了汉字的古今分化情况和动态的发展,所以将一些字的初文单独立部,以示特殊。
它《说文》解释为:“虫也,从虫而长。象冤屈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它为象形字,象一条三角形脑袋的蛇,一般这种蛇都有剧毒。在远古时代,草深林密,蛇虫很多,人们穴居,所以经常踩到蛇。一旦被蛇咬伤,将有生命危险,人们见面互相问候时首先说:“无它乎?”。它是蛇的初文,所以单独立部。
久为灸的本字。《说文》训久:“从后灸之也。”《说文》训灸:“灼也。今以艾约体曰灸。是其一?Z也。”段玉裁注曰:“灸,古文作久。”灸,就是烧,中医的一种医疗方法。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睡虎地奉墓竹简《封诊氏?贼死》中有记载:男子丁壮,析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久。久,训为灸灼。《五十二病方》、《脉法》、《阴阳十一脉灸经》里都作久字。《孟子?离娄篇》:“今之欲王者,尤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已十分流行。
能为熊的初文。《说文》解释为:“熊属,足似鹿。”段玉裁注曰:“《左传》、《国语》皆云晋侯梦黄能入于寝门。韦注曰:熊似能。凡左传、国语能作熊者,皆浅人所改也。”尹黎云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中也说道:“熊只是能的繁文。以其毛色黄,故增火以足意别字,非从炎省声。”
同理,易、?Z、?远际且谎?的,在此不再赘述。
二、构件能够独立表意单独成部
小篆系统中拆分出来的一些部件是能够独立表义的,所以单独立部。
く是由?w和川拆分出来的。く《说文》解释为:“水小流也。《周?Y》:“匠人???箱?,??V五寸,二???耦;一耦之伐,?V尺、深尺,?^之く。倍く?^之遂;倍遂曰?希槐?显讳?;倍洫曰?w。”《说文??w部》曰:“水流??乙病7桨倮???w,?V二?ぃ?深二仞。”《说文?川部》曰:“?穿通流水也。”《虞??》曰:“?Fく?w,距川。”意思是く、?w的水汇流成为川。
第二篇:《说文解字》部首排列
《说文解字》部首排列
摘要:《说文解字 叙》中“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这段话是理解《说文》540部首排列系联方式的重要钤键。据形系联是《说文》部首排列的表层规则,而在540部首的排列次序的深层结构中意联起主导作用;同时,部首的排列次序还体现了其深刻的哲学思想。而《说文》中每部之字排列的体例主要是按照意义来排列和按照类属来排列。
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部首;每部之字;排列
一、《说文》部首排列体例
(一)杂而不越,据形系联
后世学者多认为5说文6部首主要是“据形系联”,但很多部首排列又无规律可循。现代者周祖谟先生认
为“主要是据形系联,也有按意义系联的”,但同时认为,《说文》的有些部次排列并非完善[2]。许慎《说文》540部首的“据形系联”中有两种基本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一个部首系联一个和它形体相似的部首,这后一个部首又系联一个和它自己箱体相似的部首,这样一直往下系联。比如说:《说文》第一篇“士”部系联的脉络是
第二种方式是,一个部首以它为中心,同时系联几个和它形体相似的部首,例如:以“口”部为中心,同时系联了12个和它形体相似的部首:。
540部首就是以这两种方式为基础,综合交叉在一起的。许慎《说文解字》“据形系联”对于“形”的表针有一下几种情况:
1、后一个部首是前一个部首笔形中的一部分。例如:
2、后一个部首包含了前一个部首的全部或部分笔形。例如:
3、后一个部首是前一个部首的倒体或反形。例如:
4、后一个部首的顾问和前一个部首的笔形相似。
故系于
5、后。
后一个部首和前一个部首部分笔形相似。例如:第四篇
之后。
(二)同条相属,共理相贯:部首排列次序深层结构的意联主导
同条相属,共理相贯,指同一枝条的牵连在一块,共一义理的联接在一起。段注云:“同条共理,谓五百四十部相联缀也。”540部首在排列次序中所反映出来的表层现象是“据形系联”,而深层机理中“同条共理”则起着主导作用。我们不妨简称为“意联”。
一般情况下,据形系联的同时,意联暗贯其中,形联所形成的部首群也往往是相关意义部首群。同时,意联还是形联的补充,当形联收到局限是,意联的原则就凸现出来,甚至有时是意联起作用。
第一,形联的部首中,大都意义相连。上述五种形似部首系联中,前四种方式基本上都是有意义的联系,这是因为540部首皆为象形、指示、会意字,它们的形体都含有一定意义,形联是一环套一环,因此,形联的同时往往就是一个意义群。比如,口部的并列式系联中,意义都和“口”有关,只有第五种情况,只是笔形的相同或相似,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第二,一个部首又几个相似部首可系联是,以意联为准则。也就是说一个部首往往有多个和它类似的别部首,那么,就是在形联的基础上贯之以意联。比如,第六篇部首,系联在“束”后,和“口”部首形体相似,但是它没有系联于“口”后,而是
虽然和“口”相似,但意义上并没有什么联系。第三,部首形体奇特、无形可联时,以意联之。第四,《说文》第十四篇是典型的意联。
(三)立一位端,以究万原;必终于亥,知化穷冥;部首排列的哲学思想 按照据形系联对部首进行分析后,还有个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以“一”开始,终于“亥”,中间的538个部首怎样排列?
540个部首的排列系联首先是立体式的以形系联,穿插以据意系联,但是,这两种系联方式并不是许慎的全部的系联原则,它还有一个重要原则或曰哲学思想,即“立一为端,以究万原;必终于亥,知化穷冥。《说文》云:“一,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亥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二首,六身。”中国的哲学传统是以周易为代表的宇宙哲学观,认为“一”生万物,故许慎将“一”列为部首之首,统领其他539个部首。《易》系辞下云:“亥而生子,复从一起。”始一终亥说明了宇宙的来源及其无穷生化。
二、《说文》每部之字排列体例
《说文》每部之字排列的体例主要是按照意义来排列和按照类属来排列
(一)按照意义来排列,即把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段玉裁指出:“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此。凡每部之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此。《颜氏家训》所谓‘隐括有条例’也。《说文》每部自首自尾,次第井井,如一篇文字,如“一”而“元”,元,始也;始而后有‘天’,天莫大焉,故此以‘丕’,而‘吏’之从‘一’终焉,是也。”
(二)按照类属来排列,即把表同类事物的字排列在一起
黄侃先生指出:“许君列字之次第,大氏先明后事。如玉部自燎以下皆玉名也;自壁以下皆玉器也;自瑳以下皆玉事也。自玼以下皆赋于玉者也;殿之以灵,用玉者也。”
(三)其他
除了把意义相近类属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之外,《说文》每部之字的排列顺序还有一些体例,段玉裁和王筠分别进行了揭示。例如;“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别也。《说文》之列,先人后物。”
“至于每部列文自有条理。与部首反对者,必在部末。叠部首位文字者,必在部末。至于部中字之先后,则先实后虚,先近后远。诸大部无不然者。其或无虚是远近之可言,则以训义美者列于前,恶者列于后。如言、心等部是也。„„凡上讳皆在首,以尊君也,故部复解其义。”
“既竭愚才,惜道之味”。《说文》的540部首的排列以及每部之字的排列,的确是颇费了许慎一片苦心。整个《说文》历时20多年才完成。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仰与追随的。
参考文献:1、2、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陈平,“据形系联”、“杂而不越”,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3)黄侃,《黄侃论学杂著 说文略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第三篇:《说文解字》足部字比较概说
杨 丽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现在能看到的《说文》全本是徐铉校定的《说文解字》(大徐本)与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本文结合《说文解字系传》和《说文解字》比较,对足部字从整体上进行概述。[关键词] 《说文解字》;大小徐本;足部字
中图分类号: H 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7-0024-02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个,分为540部。本文以足部字为例,来分析《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的编排体例、解说体例、说明原音的方法及二者的不同等方面。
一、足部字的编排体例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属皆从足。从足字的解释,可以得出:足字属于会意字。足部字的编排次序是先编排部首足,然后是部里其他字。足是部里其他字的形旁,如,跳,从足;跲,从足;蹩,从足;蹇,从足。
足部字的排序原则是先实后虚,并采用了“以类相从”的原则来编排。部首足字后的五个字是“蹏、跟、踝、跖、踦”。蹏,足也;跟,足踵也;踝,足踝也;跖,足下也;踦,一足也。从这五个字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蹏、跟、踝、跖、踦”是脚或者脚的一部分。“跨、蹋、踄、蹈”等均表示脚的动作。跨,渡也;蹋,踐也;踄,蹈也;蹈,踄也。“跛、蹇、蹁”等表示脚的疾病。跛,行不正也;蹇,跛也;蹁,足不正也。以上几个类别的分析,足部字是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来编排。《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的编排体例相同。《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都是采用了“以类相从”的原则来编排部内字。
二、足部字解说字形的方法
经认真分析,大徐本足部字包括部首共85字,其中83个字是形声字,只有部首“足”字和“路”字是会意字。小徐本足部字包括部首84个字,也是只有部首“足”字是会意字,其余部里字都是形声字。大小徐本解说字形的术语相同,如:
1.形声字:大小徐本中凡是形声字,都是用“某声”或者“某省声”来指明声旁。许慎用“从某,某声”的专业术语来表达形声字的形体结构。“某声”:踧,从足叔声;踰,从足俞声;跣,从足先声;蹎,从足真声;跪,从足危声。“某省声”:蹢,从足適省声;蹇,从足寒省声;趹,从足决省声;,从足,断省声。2.会意字:《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通常是用“从某某”或者“从某从某”的专业术语来表示会意字,如: 足,从止口。路《说文解字》:从足从各。
《说文解字系传》:从足各声。
足部字的六书归类较少,只有形声字和会意字。从《说文解字》六书归类看出“足”和“路”是会意字,而《说文解字系传》认为会意字只有部首“足”字。所以,仅仅从“路”字的六书归属,就可以看出《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的六书归类有所不同。
三、足部字的解说体例
(一)解说通例
大小徐本的解说通例通常是先字义,后字形、字音,足部字也不例外,如: 跨《说文解字》;渡也,从足夸声,苦化切。
《说文解字系传》;渡也,从足夸声,苦夜反。踒《说文解字》:足跌也,从足委声,写过切。
《说文解字系传》:足跌也,从足委声,乌国反。跣《说文解字》:足亲地也,从足先声,穌典切。
《说文解字系传》:足亲地也,从足先声,思典反。路《说文解字》:道也,从足从各,洛故切。
《说文解字系传》:道也,从足各声,臣锴曰:通论详矣。勒妬反。每个字的解释中,第一部分都是“某也”,来解释字义。然后是说明字形,即“从足某声”或者“从足从某”。最后一部分是反切来标明注音。虽然“路”字的词条中有徐锴自己的意见,但是解说通例是先字义,后字形、字音。
《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这两部著作,不管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足部字的解说通例都是先字义,后字形,最后才是字音。二者的解说通例相同。
(二)解说中的“一曰”和“或曰”
足部字中,有十二个字的解释中出现“一曰”,即:踖、跧、踵、蹩、踤、蹶、跳、跌、踼、跛、蹁、等。其中“蹁”和“踤”字的解释中,出现两次“一曰”。两个字的解释中出现“或曰”,即:蹢、蹁。蹁字的解释中同时出现“一曰”和“或曰”。“一曰”和“或曰”通常指意有两义,物之别名,形之别说,声之异说。足部字中“一曰”和“或曰”表示意有两义的字有:跧、踵、蹩、蹶、跌、踢、跛、蹁、等。表示物之别名的有以下几个字:踖、蹢、踤等,如:
意有两义:踤:触也,一曰骇也,一曰苍踤。跳:蹶也,一曰跃也。蹩:踶也,一曰跛也。
物之别名:蹁:足不正也。一曰拖后足马,或曰徧。“踤”字词条出现两次“一曰”,是对意思的另外一种解释,即意有两义。“跳”字和“蹩”的词条中的“一曰”亦是这种情况。“蹁”字词条中同时出现“一曰”和“或曰”,不难看出,“一曰”后是意有两义,而“或曰”后是事物之别名。
(三)引书证,即标明出处
许慎在著书的时候,引汉代之前的经文来解释字义。足部字中,引《诗经》里的书证较多,另外还有《商书》、《尔雅》、《春秋传》等书,如: 踧,诗曰踧踧周道。跻,商书曰予颠跻。踣,春秋传曰晋人踣之。
(四)引通人之说来解说
这种解说字义的方式在足部字里并不常见,目前分析得到的只有一个字的解说中使用这种方式,如:
蹢,住足也,从足適省声,或曰蹢躅,贾侍中说足垢也。在解说中,引用了贾侍中所说来解释“蹢”字。
四、足部字解说字义的方法 解说字义,无外乎“形训”、“音训”、“义训”三种方式。足部字解说字义的方式都是义训,即直接解说字义,如:
蹁,足不正也;踒,足跌也;踣,僵也。
1.互训。足部字解说字义的时候,常常看到运用互训的方式,即以同义词解说字义,如: 跌,踼也;踼,跌也。蹲,踞也;踞,蹲也。“跌”和“踼”、“蹲”和“踞”是同义词,它们互相解释字义。2.引古书词句解释字义。上文中,我们提及《说文解字》经常引书证来解说体例。在解释字义时,也经常引古书词句,如:
趿,进足有所撷取也,从足及声,尔雅曰趿谓之撷。“趿”字的解释中,引用《尔雅》里的“趿谓之撷”来解释字义。
大小徐本解说字义的方法相同。
五、足部字的读音
1.反切。许慎在编写《说文解字》时,还没有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时,根据孙愐编著的《唐韵》,在每个字的下面加注反切。徐锴著的《说文解字系传》是根据当时朝散大夫行政秘书省校书郎朱翱的反切。所以,二徐本有所不同。如: 《说文解字》:跟,古痕切;跪,去委切;躡,尼辄切。《说文解字系传》:跟,苟痕反;跪,驰委反;躡,佞懾反。
因为徐铉是根据《唐韵》给《说文》的字注音,所以读音与汉代有所不同。2.“读若某”、“读与某同”。许慎时代,尚无反切,说明原音的方法通常是“读若某”、“读若某同”,如:
蹁,读若苹;跛,读若彼;趽,读与彭同。其中,“读若某”只是单纯的标音。而,“读与某同”则是表示假借字和古今字。“趽,读与彭同”表示古今字。
六、大徐本的“述而不作”和小徐本的“有述有作” 南唐时期,徐铉奉命校定《说文解字》,政治色彩比较浓郁。徐锴是由于仕途上不得志编写《说文解字系传》,大小徐本编写的背景与目的不同,就注定大小徐本在编著上有所不同。1.大徐本的“述而不作”。大小徐本最大的不同就是“述而不作”和“有述有作”的区别。《说文解字》前言:“原注未备者,更为补释;时俗讹变之别体字与说文正字不同者,亦详辨之,皆题‘臣铉等曰’为别。”[1]即,徐铉在字的解释中增加自己的观点,用“臣铉等曰”来区别,如:
蹇,跛也,从足寒省声。臣铉等案易王臣蹇蹇,今俗作謇非,九輦切。路,道也,从足从各,臣铉等曰,言道路人各有適也,洛故切。
大徐本“蹇”字词条后有“臣铉等”的字样,来叙述自己的观点。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的时候,引徐锴之说,并且署上徐锴的姓名,如: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属皆从足,徐锴曰,口象股脛之形。2.小徐本的“有述有作”。《说文解字系传》是《说文解字》的第一部注释本,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具有标志性和开创性意义。段玉裁编著《说文解字注》的时候,十分重视徐锴的意见。比较大小徐本,不难发现《说文解字系传》词条后有“臣锴曰”、“臣锴按”等字样。足部字30个词条后出现“臣锴曰”,“臣锴按”出现13处。如: 踖《说文解字》:长胫行也,从足昔声,一曰踧踖。《说文解字系传》:长胫行也,从足昔声,一曰踧踖。臣锴曰:踧踖若不自容也。蹶《说文解字》;僵也,从足厥声,一曰跳也,亦读若橜。《说文解字系传》:僵也,从足厥声,一曰跳也,亦读若橜。
臣锴按:吕氏春秋曰,蹷痿之机,此仆也。又曰:孤猨闻而蹶,往遇之则跳也。蹢《说文解字》:住足也,从足適声,或曰蹢躅。贾侍中说:足垢也。《说文解字系传》:住足也,从足適声,或曰蹢躅。贾侍中说:足垢。臣锴按:易曰,羸豕蹢躅。
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用“臣锴曰”的时候,是徐锴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阐释《说文解字》晦涩难懂的释义部分;用“臣锴按”是徐锴考证古籍之后,直接引书证来充实《说文解字》的义项,而“臣锴曰”的后面有些情况下也会引入古籍,但是通常是在徐锴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如:
《说文解字》:瘃足也,从足囷声。《说文解字系传》:瘃足也,从足囷声。臣锴曰:足遇寒,裂曰瘃。故汉书曰,天寒士卒皸瘃墮指者什二三。躧《说文解字》:舞履也,从足麗声。
《说文解字系传》:舞履也,从足麗声。臣锴曰:躧履谓足跟不正,纳履也。长门赋曰,躧履起而彷徨。史记曰:邯郸女子跕躧履舞者,足腾不正纳也。虽然大徐本有“臣铉等曰”来表示徐铉的意见,但是他并没有像徐锴“考据典核,淹贯博洽”。这就是大小徐本最大的区别。
第四篇: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张皓思
***0
【摘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对《说文》中“心”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思想的独特性与传承性。【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字
引言:汉语是汉民族文化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在语言世界的反映。汉字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它的作用更是如此。汉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并认为心在身体各个器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维持着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
一、《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说文解字》全书十五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卷,则共为三十卷。共收字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
许慎把九千多个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找出其中的规律,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把文字按照部首归纳分类,是许慎的一大创举。许慎按文字学原则,从意义出发来安排字的次序,后世则改变成部首检字法,按笔画的多少来安排次序。现在我们字典上所使用的部首检字法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说文》部首的排列是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这是按照汉代阴阳五行中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安排的。部首的前后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例如:“页、面、首”,“惟、怀、惀、想”等。
每部中再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心”部中的:恫、悲、恻、惜、愍、殷 等等。虽然其中也有些字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但总的来说,540部的次序安排,许慎是思考研究过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分540部为若干大类,这样就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意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字义。
《说文》按文字学原则,即六书体系(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来分部,只有同一意符的字可以率属于同一部首。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按类别来编排。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举木的名字,再列举树木各个部分的名字,如“木,柢,根,末,果,杈,枝”等,其次再列举木制品。水部大致也是先列水名,然后再列与水有关的动词和形容词。
二、《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释字体例先分析部首,说明凡是属于这个部首的字都从这个部首,也就是说它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再对每个字,先释字义,然后释字的形体结构,有时也指出字的读音。《说文》对一个字的解释,一般只解释一个意义,就是这个字的本意。下面我们来按“六书”对《说文》的释字体例做下简单的讲解: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日
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月
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丄
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
丅
底也。指事。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江
水。出蜀湔氐檄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河
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武
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信
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
老也。从老省,丂声。
老
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令
发号也,从亼、卪。
长
久远也。从兀从匕,亾声。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匕。仄者,倒亾也。凡长之属皆从长。
三、《说文解字》心部字
《说文》五百四十部,其中较大的部首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语义场,集中反映一个特定的文化内容,比如“示”部字反映了古代神灵祭祀的文化,“玉”部字反映了玉石文化,“女”部字反映了上古婚姻文化,“米”部、“食”部、“酉”部反映了饮食文化,而“心”部字则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说文》中以心为部首的字共收有263个,重文22个,新附字13个。按照六书理论,心部字有象形字1个,会意字10个,会意兼形声字6个,形声字260个。
《说文》的排序体例隐含着一种规范和秩序,反映汉代人文主义的宇宙观,《说文》部内字也是按照语义标准分类排序,有章可寻的。除前人已经指出的《说文》各部通用的排序体例:部首字列于首位;“与部首反对者,必在部末”;“叠部首为字者必在部末”;“先实后虚,先近后远”;“无虚实远近之可言,则以训义美者列于前,恶者列于后”;意义相近或事物相近的字放在一起,等等编排体例之外,心部字的排序还有自己的特点与文化寓意。依照大徐本《说文》,心部字首列心、息、情、性、志、意、恉、德、应九字。这九个字排在最前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意义非常重要,反映了中固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等这样一些重大的人生问题,其中心、情、性、志、德有着重要的哲学内涵,在我国古代经典中频繁出现,是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键字。在此重点解说一下心部字列于首位的“心”:
心
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凡心之属皆从心。“心”除了指我们身体中重要的器官——“心脏”外,更有两个颇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意义。一是指五行中的火藏,“藏”通“脏”。传统医学受道家文化影响,以五脏与五行相配:心为火脏,肝为木脏,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肾为水脏。二是指中国古人将思维情感、心理精神等诸多功能都赋予了心,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又有“心学”之称。“心”字总领整个部首,是整个心部字最高一级的上位字,其意义兼具息、情、性、志、意、恉、德、应等字,整个心部字由此展开。
(一)心部字的意义体系 《说文》心部字向我们清晰地展现出一部宏大而又细腻心灵世界。我们可以将这个由两千年前的小篆文字所展现的心灵世界大致地分为心态、心情、心性、心智四类。每一类又像中国的太极图一样分为黑白相对的两个部分。由此,《说文》心部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光明与黑暗交织的人生画卷:(1)心态类 1.1 正面心态
表谨慎,如:慎、愿、恮 等 表恭敬,如:忠、悊、恭、憼 等 表诚信,如:悃、愊、忱、恂 等
表勉励,如:忞、慔、愐、懋、忍 等 1.2 负面心态
表轻慢,如:怚、懱、慢、怠、懈、惰 等 表奸诈,如:憸、憰、恑、憿 等 表贪婪,如:忨、惏 等
表恣纵,如:恣、惕、怳 等
(2)心情类
2.1 积极心情:
表愉悦,如:快、惬、悰、怡、愃、愉 等
表仁爱,如:恕、慈、恩、慰 等 2.2 消极心情
表忧愁、悲痛,如:恤、忧、恙、怏、恫、悲、恻 等 表恐惧,如:悸、恇、恐、惶 等
表愤怒、怨恨,如:慨、愤、闷、忿 等
表愧疚,如:恥、恧、怍 等
(3)心性类 3.1 理想性格
表敦厚,如:惇、恽、恢 等
表淡泊,如:憕、恬 等 3.2 缺陷性格
表怯懦,如:懦、恁 等
(4)心智类 4.1 有智慧
表意志,如:志、意、恉 等
表聪明,如:慧、恔 等 4.2 无智慧
表犯错,如:忒、恶 等
表愚蠢,如:愚、怋、惑、惛 等
(二)心部字的文化阐释(1)心与人的思维活动
古人对心非常重视和崇拜,并认为它是思维的器官。传统的中医也把“思维功能”交给“心”,而把脑则作为听觉、视觉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受这种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心部字里许多字的构造便容易理解。比如“思”字。思,睿也(容也)。从心,囟声。“囟”(脑)与“思”在上古音中分属“心声真韵”和“心声之韵”,它们是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读音相似的。有脑有心才能够称得上“思”,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聪慧的。“从心”就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体现,所以“思”字既可以认为是形声字,也可以认为是会意字,既要有脑又要有心才能够称得上“思”。除此之外《说文》中还有很多表示“思”义的字,比如:念,常思也。(即长久之思);想,冀思也。(希冀所思之);怀,念思也。(不忘之思也),等等。
(2)心与人的情感体验和性格性情
心的表义范围由最初的表示思维活动扩大到了表示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感,《说文》中说:“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情,《说文》中说:“人之阴气有欲者。”《札记·礼运》:“何为人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宋代的秦观说即心无物谓之性,即心有物谓之情。正如上文所列出的,心部字绝大多数都反映了人们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字是用来表示人的性格、性情的,这就涉及到人的性命、本质这类问题,关于这一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传统汉文化认为人的秉性是人生而有之的特性,所以《说文》中这样解释:“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就是人的本性,亦指天性。
结语: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心的思维作用,这些表示人的思维、思念、思考的汉字,每一个都有着它深刻的心理内涵和心理意境。它们的结构与意义中就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表达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侯玲文.“心”义文化探索[J].汉语学习,2001,(3)[2]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3]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4]扬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第五篇:《说文解字》“火”部字研究
树炳妍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81)
[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本文将从编排体例、解说体例、分类以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说文解字》的“火”部字进行研究,以便帮助我们了解《说文解字》的“火”部字,同时了解《说文解字》这部著作。[关键词]“火”部字;编排体例;解说体例;分类;文化
中图分类号:H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9-0036-02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编排成540个部首。其中“火”部字共有112个,重文15个。本文试图以《说文》中的“火”部字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火”部字的研究。
一、“火”部字的编排体例
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从火的解释,可以看出:火字属于象形字。“火”部字的编排顺序是先编排部首字,然后是其他字。火是部首里其他字的形旁。如: 烘,从火;爆,从火;照,从火;炫,从火。火部字的排序原则是“先实后虚”,即先写实物再写虚物,并采用“以类相从”的原则进行编排,如: “,火也”;“燬,火也”;“燹,火也”。这里的“、燬、燹”是写实在的火。另外,像“照、焯、炳、焞”等字是虚写,表示光亮照明。
二、“火”部字的解说体例
许慎在《说文》的“火”部字下共收汉字112个,普遍采用的解说通例就是先释字义,再释字形,后释字音的顺序。如:
灿,火光也。从火,出声。读若巧拙之拙。焛,火貌。从火,省声。读若粦。,火色也,从火,雁声,读若鴈。熛,火飞也,从火,声,读若摽。,束炭也,从火,差省声,读若。,交灼木也,从火,敎省声,读若狡。烓,行竈也,从火,圭声,读若冋。,灼龜不兆也,从火,从龜,《春秋传》曰:“龜”读若焦。,望火。从火兒,皀声。读若馰顙之馰。
《说文》中除了运用各家普遍采用的解说体例外,还采用了一些其他的解说方式。如:
(一)解说中的“一曰”、“或曰” 在《说文》中,我们也会看见“一曰”、“或曰”这样的解说方式。出现这样的词语就是有另一种解释的意思。“一曰”、“或曰”的作用有:该字的意思存在两种说法;事物存在别名;字形存在别的形体以及声音存在差异。“火”部字有三处采用“一曰”的解说方式,都是说意思存在另一种解释。如:
“煦,烝也。一曰赤貌。一曰温润也。从火,昫声。”“赤貌”、“温润”就是“煦”的两种解释。
“爚,火光也。从火,龠馨。一曰爇也。”这里的爇就是爚的另一种意思。“,火之余也。从火,聿臀。一曰薪也。”这里的薪就是的另一种意思。
(二)引用书证解说
许慎在《说文》中,还常常引用书证对汉字进行解说。“火”部字采用《诗经》、《春秋传》、《吕氏春秋》、《周礼》等书证解说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如:(火尾),火也。从火,尾声。《诗》曰:“王室如。” 烘,尞也。从火共声。《诗》曰:“邛烘于煁。” 燋,所以然持火也。从火焦声。《周礼》曰:“以明火热燋也。” 焌,然火也。从火夋声。《周礼》曰:“遂其焌。”焌火在前,以焞焯。爇,烧也。从火,蓺声。《春秋传》曰:“僖负覉。” 灿,火光也。从火,出声。《商书》曰:“予亦灿谋。” 烰,烝也。从火,孚声。《诗》曰:“烝之烰烰。” 熮,火儿。从火,翏声。《逸周书》曰:“味辛而不熮。” 熇,火热也。从火,高声。《诗》曰:“多将熇熇。”,小热也。从火,干声。《诗》曰:“忧心。” 燋,所以然持火也。从火,焦声。《周礼》曰:“以明火爇燋也。” 燀,炊也。从火,單声。《春秋传》曰:“燀之以薪。” 焯,明也。从火,卓声。《周书》曰:“焯见三有俊心。” 炜,盛赤也。从火,韦声。《诗》曰:“彤管有炜。”
(三)某某说,某某曰
《说文》中还会出现“某某说”、“某某曰”这样的解说方式。如,“爝,苣火祓也。从火爵声。吕不韦曰汤得伊尹,爝以爟火,釁以牲豭。”
三、“火”部字的分类
(一)按造字法分类
我们在给汉字分类时,往往遵循“六书”的书法。“六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许慎在《说文·叙》中还分别给“六书”下了定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我们说,前四种属于造字之法,也就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说文》中的“火”部字,按照造字法进行分类如下: 1.象形字:1个,如“火” 2.形声字:100个,如“然”、“烈”、“烧”、“烰” 3.会意字:11个,如“尞”、“光”、“炅”
(二)按意义分类
《说文》的“火”部字,按意义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从“火”的属性进行分类(1)“火”的颜色
“熨,火色也。从火雁声。读若。” “炜,盛赤也。从火韦声。”(2)“火”的形态
“炥,火皃。从火弗声。”
2.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火”的用途进行分类,如:(1)“火”与烹饪有关:烈、煎、炙、煕、炮等。“炮,毛炙肉也。从火包声。” “煎,熬也。从火前声。” “炊,翼也。从火,吹省声。”(2)“火”与照明有关:烛、燎、炳、照等。“烛,庭燎,火烛也。从火蜀声。”郑玄注:“烛,焦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 “炳,明也。从火丙声。” “照,明也。从火昭声。”(3)“火”与工具有关:煣、焠 “煣,屈申木也。从火柔,柔亦声。” “焠,坚刀刃也。从火焠声。” 3.表示“火”的不利一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与此同时火的不利一面也暴露出来,这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了“火”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在汉字中得到了体现。
“燥,干也。从火喿声。”
四、与“火”有关的文化
火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现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火,并意识到了火的重要性。因此火蕴涵的文化也是十分丰富的,从《说文》的“火”部字,我们也可以充分体会到“火”蕴含的文化。
(一)“火”部字蕴含的饮食文化
人类通过运用火从食用生食到熟食,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在《说文》中,与火有关的字非常多。这些字不光有描写火的属性的,还有描写火的作用的。在描写火的作用中最突出的就是火的烹饪作用,因此《说文》中的“火”部字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从“火”部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烹饪方式。如: “炊,爨也。”“燀,炊也。”“炊”和“燀”两个字的意思相近,是把食物放进器具,烧火蒸煮食物使之烂熟的意思。“煎,熬也。从火前声。”是熬煮的意思。“熬,干煎也。从火敖声。”“煎”、“熬”的意思相近,都是用火烤食物去除它们的汁液。“炮,毛炙肉也。”意思是用泥裹住带毛的肉在火上烧烤,等到泥干了裂开,毛就会与泥一起脱落,这时肉也就熟了。
“熷,置鱼辅中,炙也。从火曾声。”意思是把鱼先放在竹筒里再在火上烤。“烂”和“爢”是用火煮火烘烤使食物熟。
通过上面列举的这些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懂得如何熟练地利用火候去弄熟食物,并且他们用火弄熟食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可以从《说文》的“火”部字看出中国的饮食文化,我们也可以说正是“火”的使用才出现了世界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
(二)“火”部字蕴涵的祭祀文化
火对远古先民来说不光是重要的事物,同时也是十分神秘的事物。人们不光崇拜火,同时对火充满了敬意。因此,在一些非常重要的祭祀性活动上人们都要使用火。《说文》的“火”部字中就有很多字体现了古代的祭祀文化。如: “烄”字,其中的“交”表示交木之意,“烄”就是点燃架起的薪柴以祭天。
“尞,柴祭天也。从火从”意思就是焚烧柴草祭天。但其中的“”许慎解释为古文“慎”字,表示祭天时人们要谨慎,因此我们可以说“尞”字更多的是强调祭祀时的态度。“爝,苣火,祓也。”吕不韦曰:“汤得伊尹,爝以爟火,釁以牺豭。”根据段玉裁的注释:“苣,束苇烧之也。祓,除恶之祭也。”因此,“爝”的意思是指祓除灾难时用的火或以火祓除灾难。通过对上面这些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我国古代与“火”有关的文化,而《说文》“火”部字中的一些字正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火文化,了解“火”部字体现的宗教文化色彩。结语
通过以上对《说文》“火”部字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说文》的“火”部字有更好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部字的编排体例,以及“火”部字体现出的我国的饮食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说文》的其他部字进行分析归纳,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说文》,更好地了解《说文》体现的我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