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
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
——学习刘彭芝校长《立德树人、创新驱动》一文后体会
何定汉
《立德树人、创新驱动》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刘彭芝校长的文章。刘校长的文章立意明确、内涵深刻,文章围绕教育的综合改革,指出教育改革的目标应该是——立德树人,教育改革的方式应该是——创新教育。这篇文章从八个不同方面展开论述,引人深思,给人启示。
刘彭芝校长在文中谈到;“从事基础教育,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牢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按教育规律办事,最重要的是按儿童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办事,社会、教师、家长都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是让儿童在快乐和幸福中学有所成。”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成人”(包括家长)要降低视角,蹲下来从“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方式,去看待“儿童”眼中的世界,帮助“儿童”去解决“儿童”遇到的“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他们是“儿童”。
本人通过学习刘校长的文章,联系自己在做农村教育工作的经历,认为:
一、小学阶段“是对人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然而又易被成人忽视、儿童自己却全然不知其价值、全然不能把握其进程的时期;这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而又非常脆弱、非常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这是一个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然而又是其自理、自立、迈向独立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时期”。教师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成人的一部分或“小大人”,应“把儿童看作儿童”,即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尊重其自然成长速度,“创造与生命特性一致的教育”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条件,让儿童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自己塑造自己。
二|、教师或父母应尽量让儿童对有关自己的事项达到最大程度的参与,使儿童在参与过程中,不断认识和提高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逐渐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身心等方面充分发展的健康的人。我想,习惯培养的最低起点,应是成人与儿童商量,并认真对待儿童的意见。最理想的状态是儿童自己提出一些意见。并与成人一起做决定。所以,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让他们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成年人的合作,这应当成为习惯教育的第一原则。当然,成年人的引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只有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
第二篇:教育随笔教育随笔: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推荐]
教育随笔: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天赋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爱好、特长也是不同的。如果老师总是将目光停留在幼儿的缺点上,幼儿就很难树立自信心,往往会灰心丧气、怕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对自己的缺点更加焦虑。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指导。要帮助幼儿看到自己的优势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优势项带动自己的不足之处,取得进步。
敏敏小朋友是位性格非常开朗的小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她接受新知识非常快,画画也画的不错,经常有一些小朋友围着她。但是有时她也十分顽皮,会带头不遵守纪律。这时,我就会跟她说清道理,并请她做老师的小帮手,帮助老师。一段时间后,敏敏真的成了老师的小帮手了。
第三篇: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
文章标题: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 姓
名:高XX 摘要:中央电视台“新闻1+1”播出的《“虐童”的女教师》的综合新闻节目进行认真观看。看完后写好心得体会。对我们教师而言我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热爱儿童、尊重儿童是儿童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和检验儿童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童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儿童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儿童生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促进儿童心身健康和谐发展。关 键 词: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虐童、儿童虐待定义、暴力伤害、精神虐待
正
文:
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
——浅谈儿童园的心理虐待问题
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1+1”播出的《“虐童”的女教师》的综合新闻节目。对我们教师而言我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
儿童虐待定义: 儿童的父母或其他抚养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式对待儿童,造成儿童身心伤害的行为
热爱儿童、尊重儿童是儿童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和检验儿童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童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儿童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儿童生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促进儿童心身健康和谐发展。作为儿童教师,我们必须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同样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应努力让儿童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注、理解、赞赏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幼教工作者往往由于自身素质较差,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所作所为在不经意中给儿童的幼小心灵造成了伤害。形成了对儿童的“心理虐待”。然而,我们的这些幼教工作者却毫无察觉,并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这些行为给儿童的成长发育带来的不良后果,所谓“心理虐待”是指那种在对儿童实施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习惯性的语言、行动、从而导致儿童心理健康受到伤害。
作为一名儿童教师,你可曾看到过这样的情景,游戏时,某儿童对老师说:“老师,×××把我推到了,”因该儿童经常犯错误,所以教师不做调查、不去了解情况,张口就说:“×××,你怎么又推小朋友了,去,到一边呆着去,我们的游戏你就不要参加了。而后,不由分说便将儿童拉到了一边。由于教师的不经意,×××小朋友急红的小脸,欲言又止的细节却被教师忽略了。这看来似乎很寻常的一个场面,但却已经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构成了伤害,原因是他的所作所为剥夺了儿童的辩解机会和游戏的权利。再如,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偶尔有个别儿童说话,有些教师便会把儿童叫起来说:“×××就你话多,好,给你机会,去外边说去吧”教师边说边把儿童拽到门外。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儿童不守规则,儿童应该受到批评。但是,这只是成人的看法,他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一切以成人为中心,由成人决定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忽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尊重与平等的原则,这样做的结果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儿童无条件的顺从,在老师的绝对权力下循规蹈矩。但其结果势必会影响儿童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我们认为当孩子有话要说时,教师要尊重儿童这一权力,并善于将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应随时抓住一日生活中教育的契机生成和渗透教育。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每个幼儿都会有淘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儿童,有时成人处于某种原因和想法阻止儿童发表意见与参与活动,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侵犯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力。站在儿童的角度,我们可曾想过儿童会是什么感受呢?!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歧视以及不公正,他会不相信周围的人对他的爱。带给他的负面影响只能是心灵深处的伤害,这将直接影响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以至影响他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以上的事例,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很随便的一些言行,其实已经对儿童造成了‘心理虐待’”。心理虐待给儿童造成的伤害往往比体罚还要严重。许多幼教专家、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心理虐待”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理虐待在幼儿教育中的集中表现。
1、故意疏远、冷落孩子。疏远冷落是指对一些性格孤僻、能力较差、不太听话的儿童或其家长比较爱提意见的儿童,教师常常给出一副冷面孔,以致造成对儿童的心理伤害。
2、威胁恐吓孩子。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或犯了错误的儿童,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斥责、如“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班去!”有的教师把孩子拖到另一个班去罚站。其他班的教师还很配合,一起对儿童进行批评,并以此警示本班小朋友。“见了吧,谁不听话,就去××班。或者某儿童经常打人,教师就说再打人把你送到公安局,交给警察叔叔。甚至,有些儿童打了小朋友之后,教师会恐吓他说:“再打人找把刀切掉你的手。久而久之,虽然这些教师能把儿童管的服服贴贴,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3、有些教师在处理儿童间的一些纠纷时,主观臆断,“对人不对事”一些较顽皮的儿童常常被误解、对号入座。这些做法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进取心,使孩子自暴自弃,本来存有的悔改之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根除“心理虐待”的对策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儿童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正确把握以儿童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2、教师要尊重儿童的独立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所说的尊重和平等不只是态度上的和蔼、亲切、而是要尊重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3、建立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常规,让儿童在和谐有序的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会自主、自信、自尊、和自律。且常规不应是僵死的,只要有利于儿童发展,不妨碍他人、教师完全可以灵活掌握。
4、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的闪光点,为儿童创设表现能力,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儿童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迫切想做好孩子的愿望。
5、做好家园共育,构建家园共育的桥梁。一位优秀的儿童教师应该具备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发扬高姿态,对于家长所提的意见应本着有则改则,无则加勉的态度。绝不能把对家长的成见带到工作中,拿儿童出气。
渴望爱是儿童最基本的需求,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应该是以情感为纽带,教师是儿童心中的偶像,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尊重、信任、理解能使他们变的自信,有助于儿童积极的自我意识、健康心态、健全人格的形成。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人格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教育方向决定了人格发展的方向,儿童的未来发展依赖与儿童健全人格的塑造。如何担当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辱使命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光荣、伟大、而神圣的职责。我们每一位儿童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不能只重视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教育的过程,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感到快乐。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更多孩子赢的尊严、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参考资料
《观《“虐童”的女教师》后的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
《儿童虐待的相关因素及对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防止儿童虐待宣传手册》
第四篇:儿童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
儿童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
我国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书香门第以“诗礼传家”为荣,平民大众也把“知书达礼”视为有学识、有教养的标准,要求子女们努力做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及特长培养的同时,也丢掉了一些传统美德,忽略了对孩子进行礼仪的教育。幼教专家曾就这一问题通过调查问卷、设计情景、让少儿回答问题等方式进行测试。其结果表明:许多少儿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能做到“进屋先敲门”,见了客人“主动问好”,以及做客时“征得同意后再玩玩具”的很少。在测试进入一个彩门取玩具时,没有孩子肯排队,他们一哄而上,根本不听“按顺序进门”的要求……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礼仪教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能临时突击,而是需要日常生活中长期地引导。少儿礼仪是指少年儿童在与周围人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的和谐、文明的态度、行为或品格。它包括礼仪意识、礼貌用语、仪表仪容、形体姿态、礼仪道德行为规范五个面。丽雅礼仪专门开办少儿礼仪培训班,让广大少年儿童学习到专业的礼仪知识,提高个人的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课程,为少儿的良好的站姿、坐姿、走资以及身体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少儿实现从“知礼、懂理”到“用礼”的阶段,从而对少儿的未来学习和人生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五篇:法国大学申请准备工作要充分
法国大学申请准备工作也是需要做好的,在做好法国大学申请准备工作的时候同学们是需要满足法国大学申请条件的,那么法国大学申请同学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请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法国大学申请前首先要了解法国文化,良好的法语水平、对法国文化背景的积累以及明晰的学习计划是目前法国大学衡量“好学生”的三大要素。只要他们在国内学业成绩出色,我们不在乎他们原来的专业。但法国大学申请法语入门较难,无法突击,所以学生必须早做准备。
法国大学申请准备要充分,预备去法留学的学生在大二时就应该对未来有明确的计划,开始加强语言水平;大三时确定专业和学校,例如是读研究型硕士还是职业型硕士,学管理又是哪个行业的管理等等。法国大学申请学生若花足够时间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签证也会相对容易。反之,那些随便挑学校和专业的学生,签证确实不容易。他透露,前不久就有一位学生因选择机构管理专业,却不知道其就业方向是监狱管理,结果导致拒签。
法国大学申请要有本科学位再赴法深造,法国教育部和外交部很倾向那些留学时间相对短期、已有本科学位的好学生。那怎样才算是法国大学期待的“好学生”呢?那些参加过高考并因成绩不理想而申请留学法国的学生,显然不太受欢迎。“他们以为赴法深造是出路,实际上是将留学当作了退路,我们不鼓励这样的学生出国。因为法国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典型的‘进门容易出门难’,法国大学申请3年的本科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国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法国也同样无法成功,如果贸然赴法留学将是件危险的事。但我们并不是阻止高中生来法国,今年就选派了50位最优秀的中国高中生赴法就读法国理科预科班。”法国大学申请主要就是做好上面的这些准备工作,只有准备工作充足了同学们才能够顺利的进行法国大学申请,最后小编祝各位都能够在法国大学申请的时候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