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结语: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篇:如何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及师生互动
如何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及师生互动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有限的,短短的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分析了英语中教与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相关知识,也要力求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突破。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精神,进而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提升。
关键词:英语有效课堂,高效低能,师生互动
一、为了使课堂提问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英语教师必须要有巧妙的发问技巧。
(1).明确对象
提问时要求每位学生都动起脑来。本着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的原则。我的做法是先叫中等生,同时提醒全体学生注意,再请好生作补答,特优生留待提问“卡壳”时解除“危机”再用,差生作重复或简单的回答,尽量保证其正确率,以资鼓励。只要这样注意了课堂提问的辐射面,使优,中,差的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体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以点带面,就能充分调动起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先发问,老师要先发问再叫学生回答,否则一些学生就会觉得“反正与我不相干”,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并无实质性的差别。
二、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活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要求,指导学生善问。
(1)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根据课堂教学进度,紧扣教学要求,选准新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积极展开讨论,乃至于激烈的辩论。使所提问题成为知识与能力的纽带,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
(2)乐于提问 教师可以采用鼓励法,激将法,辐射法等使反弹尽可能自然一点,巧妙一些,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引起思维的“开窍”反应,培养应变能力。适时中肯的褒奖,“Wonderful!”“Great!”“Super!”“Cool!”“Well done!”“Quite clever!”“What a bright girl!”“Smart!” 等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尽量多地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可使学生体验“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使他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我的具体做法是在每天的Duty report,教了新的Dialogue,或让学生快速阅读了 Reading material 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组与组的ask and answer比赛。通过学生们的自问自答活动,他们的听说读写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将英语课堂活动小组化,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全面性。
(1)英语课堂活动小组化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全面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小组化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是小组讨论顺利开展的前提。例如,在Junior Project English(八年级上)的Unit2 Topic3 Must we do exercise to prevent the flu ?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先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开始交流,学生一听到这个与自己生活的关的话题都踊跃发言,而后我们就把话题一转,开始讨论“Do you think you are having healthy habits in your daily life ?”学生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习惯中关注什么是healthy habits,什么是unhealthy habits。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疾病。于是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进一步问“What should we do to prevent the illness?”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建设性的建议。在讨论中教师调控小组论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小组长做好讨论记录,教师在课堂中得深入每一个活动小组,引导他们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并且力求创造一种较为宽松的讨论环境,并且帮助胆小、较为内向的学生消除焦虑,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最后讨论的结果可以轮流的发表,使得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发言。以此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全面性。
四、造成“高能低效”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现象中看到问题的症结。
(1)教师提问缺乏有效性
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提问不明确,造成学生的无序思维、无效思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经常采用的是一些肤浅的提问或直接都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如Yes or No? True or false? What? When? Where? How? 等,而这些问题大多缺少科学性和可研究性。这样的提问肯定是耗时低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就在学生盲目的回答中空耗。
(2)课堂活动任务设计要么简单要么不具操作性或科学性
课堂活动,追求“量”忽视“质”,缺乏对活动内容“少而精”的提炼,没有深入开展探究,过多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在小组探究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场面热热闹闹,学生热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参与,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肤浅与浮躁。科学探究需要动手实验,但更需要冷静的思考与求索,没有思考也就没有研究。
另外,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备课是否充分全面,教学中的评价是否及时中肯,教学手段的单
一、多样性与否等,都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课题。只要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英语课堂教学不会最好,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咸修斌.博采众长,因材施教――浅析与外语教学相关的几个因素[J].外语界,1999,(2).[2]李宝荣.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
[3]主编,《初中英语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4]王道福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4月
第三篇: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近几年来,“互动”越来越体现在煤体与观众、促销厂家与消费者、书本杂志与读者之间加深往来与相互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改革以来,也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起来,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动脑,而不是一味地去接受知识。如何把握好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呢?我想从以下点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是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给学生提问的权利。如今的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如果一节课只是老师在讲,学生不许多嘴,只许安静的听话,这种能力显然是无法得到锻练的,甚至还会使某些学生彻底丧失兴趣。所以在课堂上,不必急于将整堂课的目标强加于学生,束缚学生的思维。,可设置一些小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促进他们的思考,并为他们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其次要改进课堂结构,学习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沟通和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教学才称得上教师主导的教学。所以课堂上要倡导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培养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再者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多设计一些开放型的问题便于学生合作完成。保证每个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再让学生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较优的方法。同时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跟着同学一起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努力使后进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优生的思路拓宽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合理地安排成小组,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
第四篇:浅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浅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文科组 沈细雅
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有些课堂上师生的对话相当频繁,气氛也极为活 跃,但如果在观察后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所谓的互动教学追求的仅仅是形式上的、浅层次 的繁华与热闹,可谓是徒有其“形”而失其“神”,有的甚至是无效的。要在历史教学中有序、高效 地实施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互动教学的主动性、民主性,同时突出互动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 创造能力的形成,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效组织,充分准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做到有效互动,组织学生发 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如在七年级《同为一家》的教学中,涉及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关 系,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就必须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这个课例中,师生通过各 种途径(如上网、去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图片。又在课外交流的基础上,课堂上由每个学习小 组推荐大家感兴趣又比较重要的资料,通过投影展示,并且筛选出重要资料,如:“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历史与风土人情”,“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示意图”,“西藏风光资料片片断” 等三则材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只有在师生双方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 现有效互动,否则互动就是一种形式。请看下面案例: 高中历史必修一《开创外交新局面》中有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开始了交谈,大多数学生拿着笔在课本上划动,嘴里说出来的也是书本上的原话。几分钟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读出课本上已有的答案。
二、有效设问,突出开放性和挑战性 互动不仅要有活动组织形式作为前提,而且要有每个学生独立的思维参与,教师琐碎的无意义 的问题,以及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往往会导致“启”而不“发”。开放性问题就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方法或过程开放。由于问题开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 解的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得到培养。如在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中,关于郑和下西洋,有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1.你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情节吗? 2.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能成功? 3.看郑和与世界航海家对比表,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4.郑和航海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5.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有哪些? 挑战性问题,就是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但运用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又无法解决,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中,教师提 问:“如何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虽然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刚刚学习的 内容,学生对此有了感性的认识,但要准确、客观地评价它,还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三、尊重学生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观反映了这个教师的 教学观如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分展的必要条件。有的教师没有给学 生足够的时间,讨论、研究匆匆而过。有的教师把互动合作当成一种点缀,只用了两三分钟时间,还没有等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或者为了赶时间忽视部分学生的言论。据统计,有80% 以上的教师会提前结束原定给学生互动的时间,马上进入总结反馈的环节,这样会使学生刚刚投入 思考的状态瞬间被打破,刚刚萌芽的智慧火花、生生被掐灭,学生的创造力、深层次的潜能受到打 击。同时,教师也忽视了对活动的评价,或只是简单地给予“好”、“不错”等语言表扬。
四、有效管理,营造和谐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师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紧张、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烦闷、厌恶、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 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 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具体做法是:
1.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2.教师要放开眼界,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在课堂评价时,不要只评价学生对问题解答正确与 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3.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
4.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机会,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 受到课堂是安全的。
五、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神聚 教师要正确理解自己在师生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必须是一位 出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互动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
1.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比如在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时,为了 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问题,可以这样表达问题:工业革命浪潮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是阿拉丁 的神灯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而当同学们无从入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及时为学生的深入思考提供必 要的路径和阶梯——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政治、文化、国际关系加以考虑。
2.要在学生的认识发生偏离之时,灵活机动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比如,在讨论隋唐和两宋 时期时代变迁对于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时,学生的认识很可能会发生偏离。在这种情况 下,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了解下列知识:隋唐一统,盛世气象,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既 有草书走笔龙蛇、狂放不羁,又有楷书规范法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宋朝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优异无法。这样就可使讨论回归核心,自主学习形散神不散。
3.要调控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最大限 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要放得靠、控得稳、收得拢。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要有互动,而且要有效互动,使师生共同学习、体验、交 流,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第五篇: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数学与应用数学)
张 青
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张 青
论文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形式单调。
二、内容偏颇。
三、深度不够。
四、互动作用失衡。然后针对这四个问题,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教学观。
二、进行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四、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互动 师生互动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已进入了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教学必需进行改革,才能顺应新时代潮流的要求。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拟定了新课程标准,改用了新教材,在具体实施时,要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整合、交流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伟大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师生互动是师生的双向交往,双向构建的过程。在高质量的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让教师真切地体验到了生命活动的真正存在以及自我实现价值的真谛,也让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当前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不相符的现象,归纳出了四个方面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希望能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起一点作用,从而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㈠ 形式单调:师生间的互动较多,学生间的互动较少。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 多种形式,如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全体与学生全体、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㈡深度不够:浅层次互动较多,深层次互动较少。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成一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㈢内容偏颇:认知互动较多,行为互动较少。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往,其内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㈣ 互动作用失衡:单向型互动较多,成员型互动较少。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经常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与学生为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
二、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㈠ 建立现代教学观。
1、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建立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迄今为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沿用的仍然是理性分析主义理论。它造成我们的课堂显得严谨有余、生气不足,条理清晰、创新不够。事实上,我们的课堂 教学由于师生带有灵性的参与,应该充满感性的成份,应该具有勃勃的生机。首先,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就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和意外。其次,现代知识观也坚持认为,教材教案等一切文本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师生皆可对之进行不同的诠释与解读,进行不断地界定和再界定。教学过程还其本来面目,应该是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如:在小学语文课上教:“读一读,说说,下面的日期各是什么?”时,一位教师原本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各个日期是什么节日,这些节日是纪念什么的节日。当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突然一个急不可待的学生喊出了一句话:“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节日画下来?”一句话提醒了这位教师,作为一年级的孩子,绘画可是他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呀!他怎么就没想到让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他们心里的美好节日呢?于是他立即热情赞扬这位同学的建议,并让同学们画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画好了。他让部分同学上台讲解他们的作品,又让其余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望着同学们那一张张欣喜、兴奋、满足的小脸,望着那一幅幅五彩的图画,这位教师深深感受到了学生这股无限活鲜的潜力。
㈡ 进行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
1、设计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当教师把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低年级学生由于组织能力、自控能力较低,宜于多设计同桌间、前后桌之间的两人合作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适宜多设计四人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如:如在教学《行程应用题》时,我先让同桌同学实验:①、两人同时相对走来,再背对走开;②、同时同向走去。这样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先做,体会、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和交流,总结出问题的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这样,比事先给学生讲出这个方法,再一步一步进行巩固练习要好得多。在研究问题,探索结论的过程中,师生、生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协作交流。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满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 动。我们在教学互动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数学课件开展互动,还可以进行游戏性互动。我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一节课,他教的是《秋天里》,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创设了三个情境:①走进秋天,亲身体验——“我们眼中的秋天”。秋天,教师和家长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在树下捡落叶,在田间看稻田,在花前赏菊花,在山头听鸟鸣,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观察、感受、交流,收集秋天的图片。②开展竞赛,合作贴图——“我们手中的秋天”。以开展小组合作贴图竞赛的形式创设竞赛情境,学生一边动手合作将准备的图片贴成一幅图画,一边商量贴什么图和怎样贴图。③看图引思,分享趣事——“我们心中的秋天”。以书上的情境图为依据制作动画课件,创设图像情境,激发学生对秋天趣事进行回忆和想象,在师生、生生的询问交流中一起分享心中的秋天。随后,虚拟“秋天”,让学生以“秋天,我想对你说”的形式吐露真情。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情境中,真正地做到了眼动、耳动、口动、手动、心动,不仅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还在关爱大自然、关爱社会中学会了人文关怀。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习惯。
霍懋征老师说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不同的学生会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学生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可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不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我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变化,每人都要与他人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这样,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它同学的解题过程做出思考,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思维碰撞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㈢ 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1、创造时机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互动。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于是原本一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就错过了,原本一次很好的情感交流机会也错过了。因此,老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
2、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互动。
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老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我们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下面的课堂带来一份精彩。㈣ 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1、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表达是否清晰、生动,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具有时间、空间、人际间等多向维度的立体系统,其间充满了即时兴的、不确定的、无法预料的成份。所以,改变研究视角,直接对课堂的动态实况进行透视,可以帮助我们取得对课堂鲜活而全面的认识。
总之,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最终达到师生共赢。
[ 参考文献]:
[1]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云南教育 2001年第4期,P36~54 [2]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3] 陈爱芯著:《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4]刘杰、张俊芳主编:《云南教育》,云南教育报刊社。2004.06 [5]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