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及寓意解读(上课用)
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及寓意解读: 1.《杨柳曲》:汉乐府古曲,有时也作《折杨柳》《怨杨柳》《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杨柳》曲勾起了征夫的离愁,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又因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而不能,离情更苦。2.《关山月》:乐府曲调,也称《关山》,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诗中“关山”即《关山月》曲调,诗人借此表达了征戍者的离家思归的别情。3.《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此句只用《行路难》一曲就表现了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将士们行军的艰苦。4.《霓裳》:唐代著名乐曲,是《霓裳羽衣曲》的省称。本传自西凉,经唐玄宗润色修改而成,是演奏难度很大的大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里的“霓裳羽衣曲”即借代唐玄宗得到杨贵妃后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中的生活。后多指美妙的乐曲。如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5.《六幺》:唐代著名乐曲,也称《灵要》《绿腰》,后泛指美妙的乐曲。如欧阳修《浣溪纱》:“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觥筹交错的场面,词人沉醉其间的神态跃然纸上,其中也暗含了词人借嗜酒耽乐以排遣苦闷的感慨。6.《梅花落》,简称《梅花》《落梅》,笛曲名,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诗中运用时多作双关,既指梅花飘落,又指梅花落曲调。如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同时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这就表达了战士的思乡之情。7.《阳春》《白雪》,古琴曲名,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后用以指高雅深奥而不易为一般人所能欣赏的文艺作品,或喻指知音难觅,或形容人的才能出众。如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李白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他对青蝇一样的势力小人十分厌恶,虽无可奈何而又觉得无需同他们计较,抒发了自己在烦恼中自得清高的志士情怀。8.《玉树后庭花》,又称《后庭花》《后庭遗曲》,相传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反映宫廷淫靡生活的乐曲,后人视为亡国的靡靡之音,诗中多用来讽刺统治者沉湎声色、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面对统治者不以国事为怀,反以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现状,诗人用婉曲的笔调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9.《凉州》,也称《梁州》,原是凉州民歌,唐玄宗时的西凉都督郭知远进献给朝廷。当时的演出遭到许多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如杜牧《河湟》:“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诗人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将唐末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10.《桃叶歌》《竹枝词》,《桃叶歌》本是晋代王献之为爱妾桃叶所作的歌,后用以表达美好的爱情;《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声调婉转动人,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表达的多是怨苦之情。如刘禹锡《堤上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诗人巧妙地借当地人民爱唱的民歌,表达了自己遭贬谪、受打击的无限怨情。11.《梁甫吟》,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诸葛亮躬耕归隐时曾以本曲吟咏“二桃杀三士”故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如刘克庄《汉宫春》:“遥知垂弧甲第,置酒华堂。且吟梁甫,谁管他冶子田强。”作者借诸葛亮好吟《梁甫吟》故事,以示躬耕归隐之志,并寓有忧谗惧祸之意。12.《何满子》:是唐代歌唱家何满临刑时制成的歌,他被玄宗皇帝赐死前作歌以赎死,终不得免。所作之歌声音凄惨,催人泪下。白居易作《何满子》诗一首:“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这首歌后来就起名《何满子》,广为传唱。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表达了宫女被夺去幸福和自由的怨情。13.《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14.《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5.《黍离》----相传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乃赋《黍离》之意,后用“黍离”表达亡国之痛。
16.《阳关曲》----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
第二篇: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解读
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解读
古诗词中常出现一些乐曲名称,这些乐曲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表达出诗人特定的情感。因此,了解诗中常见的乐曲名对欣赏古代诗词是很有帮助的。
2002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即就此命题:(2002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分析:有些考生把“折柳”理解为一个动作,由此谈细节描写等,关键是不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如果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即可感悟出“折柳”的含义。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乐曲名称进行简要解说:
《杨柳曲》:汉乐府古曲,有时也作《折杨柳》《怨杨柳》《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杨柳》曲勾起了征夫的离愁,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又因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而不能,离情更苦。《关山月》:乐府曲调,也称《关山》,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诗中“关山”即《关山月》曲调,诗人借此表达了征戍者的离家思归的别情。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此句只用《行路难》一曲就表现了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将士们行军的艰苦。
《霓裳》:唐代著名乐曲,是《霓裳羽衣曲》的省称。本传自西凉,经唐玄宗润色修改而成,是演奏难度很大的大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里的“霓裳羽衣曲”即借代唐玄宗得到杨贵妃后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中的生活。后多指美妙的乐曲。如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六幺》,唐代著名乐曲,也称《灵要》《绿腰》,后泛指美妙的乐曲。如欧阳修《浣溪纱》:“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觥筹交错的场面,词人沉醉其间的神态跃然纸上,其中也暗含了词人借嗜酒耽乐以排遣苦闷的感慨。
《梅花落》,简称《梅花》《落梅》,笛曲名,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诗中运用时多作双关,既指梅花飘落,又指梅花落曲调。如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同时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这就表达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阳春》《白雪》,古琴曲名,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后用以指高雅深奥而不易为一般人所能欣赏的文艺作品,或喻指知音难觅,或形容人的才能出众。如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李白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他对青蝇一样的势力小人十分厌恶,虽无可奈何而又觉得无需同他们计较,抒发了自己在烦恼中自得清高的志士情怀。
《玉树后庭花》,又称《后庭花》《后庭遗曲》,相传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反映宫廷淫靡生活的乐曲,后人视为亡国的靡靡之音,诗中多用来讽刺统治者沉湎声色、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面对统治者不以国事为怀,反以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现状,诗人用婉曲的笔调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
《凉州》,也称《梁州》,原是凉州民歌,唐玄宗时的西凉都督郭知远进献给朝廷。当时的演出遭到许多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如杜牧《河湟》:“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诗人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将唐末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桃叶歌》《竹枝词》,《桃叶歌》本是晋代王献之为爱妾桃叶所作的歌,后用以表达美好的爱情;《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声调婉转动人,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表达的多是怨苦之情。如刘禹锡《堤上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诗人巧妙地借当地人民爱唱的民歌,表达了自己遭贬谪、受打击的无限怨情。
《梁甫吟》,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诸葛亮躬耕归隐时曾以本曲吟咏“二桃杀三士”故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如刘克庄《汉宫春》:“遥知垂弧甲第,置酒华堂。且吟梁甫,谁管他冶子田强。”作者借诸葛亮好吟《梁甫吟》故事,以示躬耕归隐之志,并寓有忧谗惧祸之意。
《何满子》:是唐代歌唱家何满临刑时制成的歌,他被玄宗皇帝赐死前作歌以赎死,终不得免。所作之歌声音凄惨,催人泪下。白居易作《何满子》诗一首:“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这首歌后来就起名《何满子》,广为传唱。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表达了宫女被夺去幸福和自由的怨情。
三叠阳关 【汉语解释】: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 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
古诗文中鸟的意向
鹃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魄等。《华阳国志·蜀志》载:“古有蜀王杜宇,号望帝,后禅位出奔,其时子规鸟鸣,蜀人思念杜宇,故觉此鸟鸣声悲切。”也许因此,人们总是把杜鹃声与“悲伤”、“思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如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来未抵人间离别。”词人用杜鹃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伤感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子规声声,仿佛呼叫着“不如归去”,然而,迁客却仍要远行,这是令人何等的伤情?作者正是借子规的啼声,来衬托自己的愁心。表达了对友人受贬的无限同情。燕 成双成对的燕子,总使人想起团圆或离散。“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谷风》),成双成对的燕子,引起有情人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燕子依旧,物是人非,更易使人产生时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而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像燕无家可归一样,成了无根之人。南唐后主、亡国之君李煜,眼看燕子归来,和泪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句。
鸿雁 是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人新年感物华。” 赵嘏《长安望秋》:“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鹧鸪 鹧鸪,在古人眼里,叫声凄切、清长,如说“行不得也,哥哥”。在诗词中,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对着江边的暮色无限惆怅,深山里又传来鹧鸪鸟悲苦的叫声。黄升《月照梨花》中:“不知郎马何处,烟草凄迷,鹧鸪啼。”“行不得也哥哥”,是鹧鸪的叫声,也是少妇的心声。“鹧鸪啼”,含蓄地表达了情系郎君,翘首盼郎归的心情。
乌鸦 乌鸦全身黑色,人们对它常有厌恶之感,常用来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过去的事情不堪回首,今天,飞集在敌人庙里的乌鸦争食剩余祭品,祭鼓频敲。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收复中原的不满。黄鹂 黄鹂声脆,易使人喜。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欢愉开朗的胸怀闻黄鹂声便知;晏殊“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农家春游之乐跃然纸上。
第三篇: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常见意象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
(2)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3)兰:高洁
(4)牡丹:富贵 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9)莲 :出淤泥而不染 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丁香:愁思或情结
(11)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4)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5)竹: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悲伤
(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 美好
(3)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4)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9)雪:纯洁 美好
(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2)鱼:自由 惬意(3)鸿鹄:理想 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 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9)(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11)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12)蝉: 高洁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
(2)簪缨(冠):官位 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 丧事(2)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 和平(4)蓝:高雅 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 神秘
(7)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4)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
(10)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11)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13)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第四篇: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敬业学校(八上课堂练习)
2014年
月
日
姓名: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敬业学校(八上课堂练习)
2014年
月
日
姓名: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16.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敬业学校(八上课堂练习)
2014年
月
日
姓名:
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17.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朱雀桥边野
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
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18.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古人常以此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
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皆属此类。
第五篇: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意象。在我国古代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他蕴含的意义 基本是固定的。就让我们伴随着意象一起走进诗歌的殿堂。
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荣格所说的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学的特有风貌。而每一诗歌意象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众多创作者不断丰富而完成的。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因此,研究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对研究我国诗歌意象的发展历程无疑有所裨益。
。《诗经》中有四首诗说到柳,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采薇》,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六朝诗歌中就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陈后主叔宝《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等。古代诗人罕有不读《诗经》的,在他们吟读时,《诗经》中柳意象就会潜移默化地进入诗人的心灵,并沉积下来。当诗人创作时,它便会发生作用。
1.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六朝社会动荡,人生别离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柳与人之间已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异质同构)的情况下,人们就非常乐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亲朋别离,折下一条细柳枝,什么话都不说,便表达了送者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希望离别者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样成活发达,随遇而安,更希望能把故友的绵绵情丝永远留在心里,早日归来。“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等,或希望远行人早日归来,或希望友谊长存,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不要忘记。汉代出现了第一首专门反映折柳送别的《折杨柳行》,六朝时则有30多首,还出现了《月节折杨柳》这样十三首连在一起的组歌,并由乐府歌词发展到文人的专门创作。六朝时仅梁就有刘邈、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等人写了《折杨柳》。也许折柳赠别更合六朝文人高雅飘逸的心态,故而反映折柳赠别的诗在六朝大量产生。但还须注意的是,当时还有折梅赠别的习俗。贺彻《赋得长笛吐清气诗》中的“柳折城边树,梅舒岭外林”是互文,意思是城边的柳树梅树被折来送别,只有岭外的梅柳才能舒适地生长。陆凯《赠范晔诗》中“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则是折梅表离别之情的名句。但折梅赠别远不及折柳赠别繁盛,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柳比梅种植普遍得多,便于就地取材;二是柳枝弱,枝条长而下垂,容易攀折。
2.“柳”与“留”、“丝”与“思”、“絮”与“绪”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在六朝诗歌中大量存在。“垂丝被柳陌”(卢思道《赠刘仪同西聘诗》)、“悬丝拂城转”(岑之敬《折杨柳》)、“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等都可以有谐音双关之意。何况“,柳”还有聚之意《周礼天宫》“柳毂”注疏:“柳者诸色所聚。”《释名·释丧制》“柳车”注疏:“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聚”也就是留聚的意思。
3、柳是六朝诗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之物,易于入诗。柳生命力强,随处可插。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况且古人很早就喜欢种柳,先秦《石鼓诗》中有“何以橐之,惟杨及柳”,在这里,种柳就很带有一股文化味儿。种的柳多了,柳树也就随处可见。不管是屋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拟古诗》),还是园边“折柳攀场圃,负绠汲潭壑”(鲍煦《秋夜诗》);不管是路边“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梁简文帝萧纲《乐府上之回》),还是水边“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梁元帝萧绎《赴荆州泊三江口诗》)、“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隋炀帝杨广《昔昔监》)都有柳树垂拂。毕竟,诗人的诗反映的是现实世界,所使用的物象也只能是他们所看到、所熟悉、曾经引起他们情感波动的物象。这些物象往往成为了人的审美对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物象显示或者使我们忆起生活,一如我们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样,我们觉得他们美。
4.柳具有独特的表现性。阿恩海姆曾指出:“事实上,表现性乃是知觉式样本身的一种固有性质。”⑸他还举例说,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柳丝柔长,象征情意绵绵;纷舞不定的柳絮又与游子飘零、分离时的离情别绪飞扬合拍;柳枝下垂,跟感慨离别时的人们那压抑低回的情态同构。格式塔学派认为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的各种情感,在于“事物运动或形体结构本身与人的心理─生理结构有相类之处微风中的柳树并不是因人们想象它是悲哀的人才显得悲哀,相反,而是由于它摇摆不定的形体本身,传达了一种结构上与人的悲哀情感相似的表现,人才会立即感知它是悲哀的”。⑹柳的这种独特表现性使其具有独特审美性,诗人抒写离别,自然就会觉得“落絮游丝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