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表现、成因、和预防措施 家庭解读

时间:2019-05-12 13:4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表现、成因、和预防措施 家庭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表现、成因、和预防措施 家庭解读》。

第一篇:青少年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表现、成因、和预防措施 家庭解读

青少年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表现、成因、和预防措施

内容提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全社会的一个难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低龄化 多样化 智能化 教育感化 法制教育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表现及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

(二)、犯罪主体复杂化

近年来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例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2005年1月发生在江苏省海安县的大学生王彬持枪抢劫杀人案等等。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

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更加引人警醒的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五)犯罪形式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因此,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

(六)犯罪方式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起码的社会化条件。美国社会学家布利兹谈曾经比较详细的列举了家庭的多种作用:“所有的家庭组织,无论大小,是成员教育私人生活的稳定的中心。家庭成员常常聚会,这是成员所不及的。个体最为关心的福利与财富的分配、信息的交流,只有在家庭中才有可能。”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进入转型时期以来,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

1、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这种环境成长的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案例】孙某13岁,父亲为某公司经理,家庭条件极为优越,父母时时处处由着他,贪玩好动的孙某经常打架斗殴,自恃富有,公开扬言:“老爸挣的钱,我一辈子也花不完,费那么多脑筋学习有什么用?打架不就是赔几个钱,罚几个钱?有什么了不起。”对于孙某的行为,父母开始不以为然,后来发现情况不妙也采取一些措施(如不给零花钱,说服教育、打骂等),可是效果不明显,最后眼不见为净,很少过问孙某的事情,孙某抓住这一时机,以学电脑为名经常在自己房间内看淫秽光盘,最后将邻居女儿(14岁)骗至自己家中强奸杀害。矫纵溺爱型 案例一是其典型代表。这种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让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越地位,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上、精神上、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久而久之,则养成子女的娇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尤为突出。娇纵溺爱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导致违法犯罪。

2、“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家门。这样的教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有的青少年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案例】柯某,16岁,父母为中学教师,对其从小寄予愿望,从上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父母都不惜重金让他进重点园校。然而,柯某智商平平,学习虽十分卖力用功,成绩却不佳。父母由满腔希望到心灰失望,责骂、挖苦、殴打竟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学校开家长会,父母互相推诿,谁都不愿去。他厌学了,经常旷课逃学。家长得到老师的告状后,轻则骂,重则打,结果使他与老师为仇,与父母对抗,开始流向社会,逐渐学会偷摸行为,并加入一个抢劫犯罪团伙,最后以抢劫罪被判7年有期徒刑。管教粗暴型。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往往“恨铁不成钢”采用粗暴方法对待子女,深信“不打不成材。”有些则表现为家长平时放任子女,一经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便打骂体罚。这些教育方法,使子女身心遭受到创伤,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极易深入社会的不良团体,进而走向犯罪。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这些家长的不良行为,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4、贪欲型家庭:这种家庭,一切以金钱为中心,什么都围绕着金钱转,使孩子耳濡目染,为获取金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5、结构缺损型家庭:当离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种家庭给子女心理造成的伤害使相当多的孩子因此产生人格和情感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不合群的孤僻个性,或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一切,易引发犯罪。

【案例】李某,男,12岁,家庭不和谐,其父母自他小时起就一直吵闹不休,父母离异后,其随母生活,母亲为寻找新生活,无暇照顾儿子,连一日三餐都不能正常。李某由于无人管教,到处游荡,后与社会闲散人员同流合污,直到加入盗窃团伙走上犯罪道路。残缺不全型双亲中一方死亡、离异以及再婚,对子女的心理和感情上都会形成伤害。此种家庭的显著特点是缺父爱或缺母爱。研究表明:无论是单由父亲抚养的孩子,还是单由母亲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较差,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健全发展离不开母爱。三周岁内如果得不到母爱就会性格孤僻;

八、九岁时如果缺少母爱就会个性执拗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并且终生难以补偿。同样,孩子的健全发展也离不开父爱,从小失去父亲就会使男孩胆小怕事、怯懦封闭;对女孩来说,失去父爱就会对男性产生陌生感,常常惧怕被男性抛弃,因而不肯接受男性,常滋生出对男性的仇视或报复心理。可见,不和谐的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影响,这些因素往往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原因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但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只抓教学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在学生中造成明显反差,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分析】学校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 1.素质教育应试化对青少年的危害。

重智轻得教育的危害,其它暂且不论,回顾我的学习过程,任何一个时间段无不扣上了功利的帽子,小学的学习初步了解和认识了考试,初中第一次明白了三年时间其实学习只为了到重点高中,高中越发枯燥的三年最终的动力便是大学“美好时光”,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太多,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太多品质,因为道德也是需要后天精心培能具有的。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似乎忘记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成绩不好的学生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开始变得极端暴力,自怨自艾,成绩好的学生自尊和自信极度膨胀,他们接受不了失去,在这个过程中善良也失去了。

2.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应试教育的目的在于淘汰和筛选,一些被淘汰的青少年带着委屈和敌视的心理过早的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他们可能会采取反社会的行为。除此,留下来的青少年接受了单一而又枯燥的淘汰教育,感到身心疲惫,因此厌恶学习,对学校产生反感,结果脱离学校而走上邪路。十多年的应试,重智轻德的教育让青少年失去了“真善美”。学校肩负着对青少年开展全面教育的责任,不仅要对青少年开展文化教育、道德教育,还应当认真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教育缺乏实效性。

3.教师“失范”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

教师失范行为各异,程度不同,但对青少年影响不容忽视,接近七成的青少年犯罪原因都是受他人影响。无知者无畏,青少年无可厚非的无知提供给教师失范行为巨大的空间。教师作为陪伴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成员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青少年的父母。部分教师师德不佳,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着扭曲,更何况为人师表,他们的失范行为为青少年的犯罪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四)社会原因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随波逐流而走上邪路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开放振兴了国内经济,但改革造成的某些领域的暂时性的无序与失控,由于社会缺乏主题价值观的有效引导,造成社会的道德标准出现混乱,使得这一时期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处于 “后天失调”的环境中。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和书刊的涌入以及一些舞厅、迪吧、录像厅、网吧等容易藏污纳垢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给青少年身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涉世不深,自身素质不高,分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很难抵制各种侵蚀,一旦受到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就争相仿效所谓的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或因受到一些诲淫诲盗书刊、影视、网络的影响,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分析】社会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的现象,同时社会发展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也日渐显露出来。目前,我国的社会产业结构和财富分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致使社会成员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给尚处于半成熟期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带来重大影响。致使部分青少年无视道德与法律的存在,一切向钱看、拜金现象的存在;致使部分贫寒家庭的学生遭受不公正待遇,从而形成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据重庆市近期公布的第一份未成年人犯罪“白皮书”显示,仅仅为了弄钱玩游戏而实施暴力抢劫甚至杀人的案件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并不少见。

2.社会存在的亚文化影响。

美国学者在其差别交往理论中认为: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根本上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成果,并提出了“犯罪行为是习得的”著名论断。目前社会文化市场上的各种报刊杂志、图书、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等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环境极容易对正在成长,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产生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许多青少年正是在剧情的指引下走上犯罪道路。

3.网络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不可否认的重要影响。目前互联网已近乎普及到每家每户,上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的超链接性、交互性、虚拟性、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如,2006年发生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在互联网上盗取他人银行卡账号和密码,3天作案29起,涉案金额15400元和2006年使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造成严重后果的“熊猫烧香”病毒均是青少年所为。网络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的同时,将充满了凶杀、暴力和血腥的东西宣传给青少年,影响他们的思维与判断,使他们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有的还模仿和尝试,促使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社会对青少年的管理不足。

社会对青少年的管理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活动资源匮乏,而青少年在学习之余强烈的好奇心无法得到满足,心灵无所寄托,业余生活乏味,致使许多青少年为寻求刺激,寻求自我的炫耀与报复而犯罪;第二,社会对闲散的青少年管理力度不够,对青少年的服务体系不完备,致使闲散的青少年无书可读,无业可就,游手好闲,久而久之受社会亚文化的影响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并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第三,对已经犯罪的青少年采取的帮教与引导缺少规划,帮扶效果微乎其微,没有起到纠正已犯罪青少年的价值观的作用,致使青少年重复犯罪的几率增加。

(五)心理原因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以及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犯罪的形成不无关系。在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差,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却往往较为盲目,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认识能力有限,而情绪则比较强烈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其行为常受感情或情绪的左右,经常产生“理智与感情之间的矛盾”,在个人情绪激愤时的理解力和自制力都明显降低,往往做出人们意料不到的行为,所以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案例】2013年4月1日早,复旦大学学生黄洋接了一杯寝室饮水机里的水,喝了几口,然后他继续到图书馆润色毕业论文。黄洋到了图书馆后,黄洋突然发烧、恶心,并开始呕吐。于是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他为食物中毒,按照肠胃炎的治疗方式给他输液。然而,血液化验后发现,肝功能已经出现损伤。4月3日他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7日,他病情恶化。9日这天,黄洋的师兄收到了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短信提示他们注意一种化学药物。最终医院确定黄洋所中的毒是N-二甲基亚硝胺。4月11日,上海警方在黄洋宿舍的饮水机中,找到了残留的N-二甲基亚硝胺,因此,警方将黄洋的室友初步确定为嫌疑人。这件事值得引起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中国疾控中心较早前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全国大学生中,有高达25.4%的人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也表明,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压力山大”该如何排解,的确考验着我们大学人文教育。提及“复旦投毒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燕想到了一个词“毒性思维”。“就是对自己认为不好的事情反复咀嚼。刹不住车,越想越坏。有些芝麻大的事情就被放大成西瓜大,最后根深蒂固。”许燕认为,毒性思维如果无法调整,对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在内心会放大处理,一旦爆发,容易使人的行为失控、冲动,做事情就不考虑后果。在心理教育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觉知能力,增加人际交往的弹性;培养人格的宜人性品质,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六)就业原因

初中毕业升学率和社会就业率偏低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业成绩差,一些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批评、挖苦,这种潜在的环境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孤独的竞技者。由于升学考试金榜无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过早地走进了社会的熔炉。这部分人由于年龄小、思想幼稚、文化程度低、没有正当职业和生活来源,流入社会后能够受到的法制、道德教育十分有限,面对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当代变幻莫测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彷徨失措。此时,理想失落的痛苦、生命追求的挫折,使他们觉得生命意义面对困惑、自我价值受到压制,形成异常的心理和人格障碍及性格缺陷,这种心理状态和外界的不良环境以及少数别有用心者的“关心”和“温暖”铺就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天津社会科学院对2147名25岁以下的青少年服刑人员进行调查,这些犯罪人员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能入学或中途辍学的达1213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56.5%。种种事实,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说明了受教育程度和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密切关系。现在,每年仍然有大量的初中毕业生因无法继续升学而流入社会,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社会无法吸收潮水般涌入求职市场的年轻人,而这样一个群体正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人群。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一)加强青少年良好思想品质教育,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青少年不良的思想性格是犯罪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良好品质和性格的培养。首先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社会是一部“无字书”,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质。如开展“学雷锋活动”,“献爱心活动”,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奉献中,他们自己的心理品质也发生了很的变化:冷漠的变热情了,自私的变大方了,娇气的变勇敢了,虚伪的变朴实了,脆弱的变坚强了,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其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许多青少年自我认识不足,缺乏“免疫力”,主要原因是自我教育实践不够,不能够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学校、班级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活动,如记日记,开展音乐、美术、书法、棋类等活动,疏导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通过这些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良好心理品质。

(二)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乐于结交朋友,同伴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古今中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念可说深入人心。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给我们最好的启示:人类的行为深受所处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了解子女的交友情况和所交朋友的思想品德情况,警惕那些可能引起违法犯罪的不良观念渗入到青少年的思想之中,尽可能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应该以科学、健康的方法教育青少年,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法制教育中,家长要带头学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同时,要教育孩子努力学习法律,不断增强法律观念,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三)优化集体文化环境,教育、引导青少年向健康方向发展。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上好德育课,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朋友谈话”。这表明读书对如何做人影响巨大。开放图书馆,在班里设图书角,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多读书,经常和一些“高尚的朋友”对话,听听他们的指点,以此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文化的侵袭,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写观后感,参加歌咏比赛,开展爱国主义故事演讲活动等,都可促使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四)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校要把好法制教育的“三关”。即学生入学后的法制教育关,常规的法制教育关和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关,及时掌握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和毕业前夕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避免将一些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学生推向社会。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应开设法制教育课,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印制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以及诸如“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怎样才能预防违法犯罪”等常识手册分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再次,应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制度,将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表现情况进行考察,发现苗头要及时防范教育。建立健全严把法制教育关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立体教育模式。

(五)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这也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政府应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精神丰富的出版物及音像制品。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此外,要经常性地组织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充斥其中的涉及毒品、淫秽、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其给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六)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等原因,在社会上往往无法立足,稍有不慎就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引入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积极引导因升学而分流的青少年报考职业技术学校及民办学校,培养青少年掌握一技之长,增加青少年的就业机会,以减轻社会压力。政府应建立健全各级学校毕业后未就业的学生信息库,组织参加各种就业培训,提供技术、咨询、就业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毕业生就业造福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可大力宣传优秀青少年艰苦创业的成功事例,鼓励广大青少年走自食其力,勤劳致富之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之,在素质教育广为倡导的今天,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不能违背其主体性的原则,“围追堵截”是不科学的。一定要以人为本,以正面教育为主,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常抓不懈,从规范其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有用之才。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李腾开

(建昌县职业中专,辽宁建昌1253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 不断显现,其中之一便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明显上升。青少年 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犯罪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如何有效 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现笔者就此 问题进行探讨。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青少年犯罪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手段 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从犯罪行为 来看,具有贪利性、罪行严重、团伙性、智能化的特点。青少年 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易受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的影响。此时的犯罪绝大多 数为满足物质欲望的犯罪,犯罪动机具有很大的贪利性。在进 行违法犯罪活动中,常常会不计后果,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 性。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往往是由在校的双差生、辍学生、流 失生所组成,这些人是学校的落后群体,他们结识于游戏房、录像厅等游戏场所,共同的失落感、消极的心理和志趣,使他 们聚集在一起,团伙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 级、高智能发展,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 年违法犯罪行为开始显现,并具备一定的反侦察和逃避打击 的能力。他们作案前策划周密、多次踩点,作案时分工明确、注 意配合,犯罪手段趋于成熟化、智能化。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在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滋长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就有什么样的违法犯罪形 式。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要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 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与子女的天

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 融入社会。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 观念和家教模式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一 是家庭教育弱化。一些家庭为了生计,父母双双奔波在外,无 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教育的角色,父母作为担负青少年初次 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

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青少年陷入孤独的情形加剧,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施 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二是父辈权威弱化。一些父母仍拘 泥于传统管教方式,或者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 教子女,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而且使子女失去 家庭归属感和温馨感,间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当今青少年的父辈权威认同感趋于淡薄,他们敢于反抗上级、师长及父母,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但也滋生了桀傲不羁、自我本位、自我 放纵等不良品行,往往不自觉地走入歧途。三是家庭稳定性的 弱化。今天的家庭不仅经历着结构性变迁,而且经受着西方文 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家庭生活已不再像传统社会 那样简单纯朴,各种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 庭相伴而生。“问题家庭”的增多,不仅破坏了家庭的稳定性,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 感,给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留下许多后遗症。

2.学校原因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

犯罪上负有重大的责任。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 视的问题。一是教育导向问题。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教 育的口号,但真正落实谈何容易?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 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素质教育的认同感大大 弱化。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 我矛盾与自我否定的东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的 作用大打折扣。二是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 心,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的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不善于教 育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更有一些教师 师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 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青少年未能得到良好的身 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 发的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这在城市非重点学校和 农村学校表现尤甚。目前,许多城市和农村的情况是,重点学 校和一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教学环境良好,差一点的学校则 生源不足、资金缺乏,教师难以安心从教,整个学校管理松松 垮垮、毫无生气。一些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拉拢或胁迫 敲诈学生,加剧校园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青少 年的偏差行为。

3.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 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许多不利的 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 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失业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难的 境地,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心理。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 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 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润于这种不良文化气氛中,过多摄 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 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 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社 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青少年大胆涉足一 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正确认识和承担法律责任有相当的难度,预防青 少年违法犯罪是全社会都必须共同思考的问题。笔者从预防 青少年违法犯罪应注意的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1.科学预防

在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上,要求家长、学校了解掌握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既不能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教育方法,也不能溺爱成灾。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介绍良好 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 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2.积极挽救

对有前科的重点对象要重点帮教;对那些大错未犯、小错 不断的青少年,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逐一制订帮教计划,进 行积极的挽救。例如,这类青少年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于“顽童 型”、学习上不去,调皮花样百出。对这样的青少年,要通过认 真分析,发现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特长,适当给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依法综合治理

违法犯罪,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

会现象。犯罪的发生和变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有社 会性、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不良影响、恶劣环境等 在青少年身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规 定,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 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首先,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石,而家长是家庭 教育的主体,因此,要提高家长的各种修养和素质,以自身的 模范行为影响和感召子女。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在重 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要讲 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对子女的教育是平等、民主而 不是专横、权威、独断,也不应是放纵、溺爱、百依百顺。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 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 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其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学 校的法制教育要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把教书和育人结合 起来。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 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 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 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 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 法。

最后,政法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社 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

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 等音像制品的传播,严厉打击制毒、贩黄的谋利之徒;坚决取 缔那些有色情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发廊和网吧等,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 所,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要加大惩腐力度,优化社会 风气,为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创造条件。在打击的同时,要 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给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活泼的活动 场所和适宜青少年,受其青睐的优秀文化产品,陶冶青少年的 情操,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满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 需要,以积极向上的文化作品来占领文化市场,净化青少年健 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 要集合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 好的外部环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 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同时,不能 像掐掉一朵被病虫侵害了的花朵一样,抛弃有违法犯罪行为 的青少年,而应从爱护花朵的角度出发,进行积极的教育、引 导和挽救。

(责任编辑:韩宁)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4)

第三篇: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与预防对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的思考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频发,不良的思想、文化、风气随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充斥泛滥,导致青少年的心灵受到严重侵蚀,特别是寒暑假期间,青少年脱离了学校的教管,父母又忙于工作,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时期。据统计,2013年以来,华蓥市青少年犯罪案件共27件,34名青少年进行拘留教育,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是当前社会各界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人员日趋呈现低龄化。根据近几年来的数据统计,青少年案件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出现危害社会行为的逐渐增多,且年龄结构逐渐偏小,一般从10岁开始表现出劣迹的,13、14岁就容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到15至18岁,青少年正处于叛逆的阶段,使得这一阶段更加成为犯罪高峰年龄;当到了18到24岁初涉社会时,正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冲动的性格暴露无遗,这一阶段所犯案件都是。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呈现低龄化,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监管,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二)犯罪方式逐渐形成团伙化。2012年3月25日晚,华蓥市天池镇雷家桥老纸厂(原广安示范纸厂)附近发生一起杀人案,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杨某(男,24岁,广安市代市镇人)、贺某(男,18岁,华蓥市阳和镇人)、王某(男,19岁,华蓥市双河镇人),杨某某(男,21岁,华蓥市双河镇人),四名犯罪嫌疑人坐上受害人的出租车到达老纸厂后,见此处偏僻、寂静便将受害人赵某某拖下车,抢走其身上的600余元现金并将其杀害,之后又若无其事的回到双河镇网吧上网。纵观现状,青少年犯罪日趋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去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共同犯罪的案件占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青少年团伙犯罪中,已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称号、有头目,而且有纪律、有章法,特别是当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的结伙犯罪发展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从而加大了作案的成功几率,一旦犯案就多是大案要案。而犯罪团伙中主要是靠“哥们义气”和利益一致的犯罪意识而达成一致,犯罪利益的相联,加上人多势众,很容易使其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

(三)犯罪行为往往是冲动和偶然。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均属临时起意,有的青少年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甚

至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是犯罪,或者是根本没有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近日华蓥市局就成功破获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经查,2013年7月12日,犯罪嫌疑人柏某(男,20岁,华蓥古桥前进村人)、李某(男,16岁,双河镇人)约费某(男,21岁,重庆合川市土场镇人)到华蓥市老汽车站燕子茶馆谈还钱的事,双方因发生争执,遂用随身携带的刀具互刺,导致李某左肾失血过多休克性死亡,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一定的冲动性、偶然性。再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盗窃案件来看,由于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的享受,部分作案青少年就是临时起意,在看到别人房门未锁或是东西忘拿时顺手牵羊,却还没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

(四)犯罪动机简单却手段狠辣。青少年作案往往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突出表现为故意伤害、杀人、强奸、抢劫、投毒等,但他们作案的动机却往往又很单纯,甚至可能只是发生了口角争执或面子问题而冲动犯罪。2013年4月7日晚,年仅17岁的犯罪嫌疑人以自己过生日为由邀约受害人张某某(女,14岁,华蓥市庆华镇人)到其男友何某…家一起庆祝生日,以威胁、恐吓的方式,对受害人拍裸照,并拍下何某强奸张某某的视频资料对其敲诈勒索人民币7000元,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好面子,自认为是大姐大,而她和被害人之前却不认识。正因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淡薄,从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给社会造成强烈的不良影响,也给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追悔莫及。

(五)犯罪形式多以侵财为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呈现出由轻微向严重、由简单的一时冲动到有组织有预谋的实施犯罪发展。从往年已破获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分析,侵财性犯罪尤为突出,青少年常利用其年龄不大,行动灵敏,不易被人注意等特点,降低受害人的戒备,从而肆无忌惮的参与“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性犯罪活动,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便大肆挥霍、享受,然后当犯罪所得用完后又继续抢夺,频繁作案,甚至形成团伙,共同实施犯罪。近日华蓥市城南治安交管中队巡逻时,抓获的正在偷汽油的犯罪嫌疑人唐某某(男,20岁,岳池人);谢某(男,18岁,重庆合川人),经审讯,犯罪嫌疑人交代曾伙同另外1名犯罪嫌疑人多次到广安、武胜、华蓥等地盗窃摩托车,盗得摩托车共10余辆,总价值约1万余元。

二、探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一是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智不成熟,极度缺乏正确的自我省视以及辨明是非黑白的明辨能力,看待问题的想法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不计后果。二是部分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心及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容易受一些网络不良风气、电视电影作品的误导,使其产生违法乱纪的行为,从而走上歧途。三是少数青少年自身性格内向、孤僻,他们往往感情冷漠,亲情淡薄,不服管教,再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各方面压力,使青少年对未来更加迷茫,强烈的想寻找答案,在心理长期受压抑后,加之缺乏好的倾诉对象,一旦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客观原因。一是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更有甚者有的父母不但不引导子女走“正路”,反而还教导子女一起犯罪。2013年7月1日,双河派出所就速破一起盗窃案件,其父亲教唆16岁的儿子进入厂区办公室内盗走电脑、手机等价值2万余元的物品后,于7月1日凌晨在工业园区红绿灯处接应其离开,可见家庭教育对子女影响很之大。同时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有缺陷的教育更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情缺失,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一份调查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报告就指出,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父母离异后,近半数的孩子在很长的时间内会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问题,再建家庭中,后爸后妈往往不被接受,再加上很多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放任自流,这就使得这些孩子在心理与行为上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使其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父母的言行也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父母存在的不好的性格很容易会使子女学习、效仿,对子女的言行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从而诱发其走上犯罪的

歧途。二是学校教育监管的缺失。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课堂,个别学校把学生变成学习机器,盲目追求升学率,对学生区别对待,好学生老师喜欢学校重视,差生则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过早地走向社会,受社会这个复杂环境的侵蚀。虽然近年来,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达不到好的效果。同时在教材上,我国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三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未成年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很难经得住各种不良诱惑,相比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色情、暴力、恐怖的东西更能刺激青少年感官,许多黑心老板就是看准青少年的这一特性,开设不正规的网吧、娱乐场所,以更多新奇刺激的方式诱骗青少年,而青少年往往因为好奇,落入不法份子设下的圈套。更有一些社会上的毒瘤,长期存在,青少年长期生活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受一些负面的思想观念误导,得不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身边有违法乱纪的人一多,就会让青少年觉得他们的行为是正常的,这种类似“从众”的心理,很大部分是由身边的一些常见现象产生的,所以社会环境的优化,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积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一要联合社区等有关部门,对有前科的青少年家庭多做走访,关心开导,对监护人明确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通过加大宣传,唤起广大家长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重视,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二要引起父母重视。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可做到多留心注意青少年的言行举止,善于发现青少年的某些异常举止和反常行为,像有些青少年突然变得厌倦学习,不遵守纪律,人际关系紧张,经常打架斗殴,追求奇装异服或是突然有喝酒、抽烟等恶习,这些坏习惯和反常的行为都有可能是违法犯罪的前兆,家长要做到细心观察,及时给以正确引导,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再就是要多与孩子谈心,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这种谈心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而不是长辈的训斥,不要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就恨铁不成钢,破口大骂,大打出手,根本不听孩子解释,也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这种做法很可能伤孩子的心,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信任,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破摔”,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

(二)积极优化学校教育模式。一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更多可用人才的角度出发,“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作为教育者教育的重要思想,找到学

生的兴趣点,加强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将应试教育观向适应社会需求的应求教育观转变。二是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多做宣传,开展专题讲座,积极组织多观看法制节目,提高学生的自尊、自立、知法、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三是开通家长热线或建立校园QQ群,多做沟通交流,传递教育经验心得,做到时时掌握孩子情况,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是否存在问题,便于与孩子及时沟通,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四是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多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做到不歧视问题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三)努力改造社会环境。通过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整治和采取多项有针对性措施,净化社会风气,大力整治好校园及周边环境,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文化、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对网吧等场所严管重罚,严格管理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推广一批内容健康的网站,净化青少年网上空间。肃清校园周边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一切丑恶现象,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公安机关可在学校附近设治安值勤室或报警点,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司法机关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充分利用庭审教育,震憾他们的道德良心,促使认罪服法。坚决制止诱惑、唆使、允许未成年人

进入的行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积极落实各项帮教措施。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预防为主和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在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苗头时,充分考虑其成长经历和自身特点,以教育挽救为出发点,多筹建新型职教学校,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生存发展环境的青少年职业教育,且学校学费不宜过高,学校也可举办假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假期让农村青少年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最终改善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社会各界在面对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上,不能弃之不理,避而不谈,应结合他们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那些社会危害性不大,且为初犯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尽可能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从而使其早日回归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四篇:论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论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我国警察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警察违法犯罪与其警察职务与警察身份密切相关,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滥用职权、非法获取、执法犯法、玩忽职守、保护犯罪。警察是时代的楷模,为了维护人民警察的形象,进一步提高警察的执法能力和公信力,就必须深入研究警察违法犯罪的成因和对策,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警察的违法犯罪。

关键词:警察违法犯罪

表现

成因 对策

发端于西欧诸国的世界近代警察已横跨了二个多世纪。二百多年来,由于各国的国体、政体不同,不同国家的警察可能被打上不同的烙印,但警察首先应是一个守法者而不是违法犯罪者却应是相同的。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警察犯罪问题开始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国外警界及学术界纷纷着力研究产生警察犯罪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从80年代开始,我国也开始少量地以不同形式披露警察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量的警察违法犯罪案件逐渐较多的见诸于各种新闻媒体。下面浅谈下关于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的相关内容。

一、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

(一)滥用职权。将国家权力私有化,假公为私是警察犯罪的重要表现。例如,曾经各大新闻媒体广为报道的山西省长治市公安局局长何士宽滥用职权、指使干警打死模范教师一案,就是这种犯罪的典型表现。再如,贵州省安龙县公安局看守所所长刘富元、副所长张玉芹,以“中央有新的精神,只要交纳一定数额的现金就可以取得释放”的谎言,在一年多时间内,办理“保外就医”44人,其中最高刑期的为13年,刘、张二人索贿4万5千元。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滥用职权,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二)非法获取。即利用职权将国家、集体和个人财物攫为己有,如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敲诈勒索等等。从当前看,这种犯罪形式表现得最为活跃,也最为恶劣,同时也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痛恨,它在最大限度上破坏了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例如,原贵州省公安厅厅长郭政民贪赃枉法案.原甘肃省公安厅厅长贺明保受贿案,原辽宁省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局副局长赵国利贪污1071万元特大案,等等。

(三)执法犯法。执法、护法是人民警察的神圣天职。但是,极个别警察在一己私欲的诱惑下,积极实施刑事犯罪活动,如杀人越狱、强奸抢劫、吸毒贩毒、走私贩私等等。应当说上述犯罪与警察的职业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同非法获取相比,其犯罪的量也不大,但由于犯罪人身份的特殊性,这种犯罪形式的危害同样很大。例如,前陕西省米脂县公安局局长高胜秀杀害县委书记案,浙江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事故对策科民警王燕盗窃公私财物近90万元案,原江苏省响水县公安局局长姚长清、副局长兼交誉大队大队长耿汉圣等人共同走私汽车案,等等。

(四)保护犯罪。1993年7月,公安部在给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汇报提纲》中认为,当前群众对公安机关反映强烈的四个问题之一是:有的干警“利欲熏心,与不法分子沆瀣一气,为虎作伥,纵容保护犯罪”。例如,山西省忻州市原公安局长沈玉根包庇重大诈骗罪案;山西候马市原公安局副局长贾守德等干警包庇侯林山、郭秉霖两个特大走私文物犯罪集团案;广西钦州市公安局局长蓝正辉干扰查赌,充当赌场“保护人”案,等等。此外,从已经揭露出的地方流氓恶势力犯罪案件的背后,往往不难看到个别警察不和谐、不光彩甚至有罪的的身影。警察保护犯罪的违法行为,为“警匪一家”之说提供了佐证。

(五)玩忽职守。以玩忽职守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犯罪,是警察犯罪中最具有法律特征的违法类犯罪。这类犯罪虽是极少数,但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十分恶劣。例如,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公安分局原副局长韩继宗玩忽职守、坐视歹徒开枪杀人案;吉林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公安局民警王修明、孟庆余在接到群众报案求救,不及时出动、推透扯皮导致一女大学生被歹徒轮奸案,等等。

二、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成因(一)警察违法犯罪的客观原因

警察违法犯罪的客观原因,又称社会原因,是指与警察违法犯罪产生有关的各种社会致罪因素,包括诱发警察违法犯罪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管理和人文自然环境等条件。社会原因又可以分为宏观社会原因和微观社会原因。

1.宏观社会原因

是指社会大环境中,产生于社会的经济、文化、人口、法制等整体状况中诱发警察违法犯罪的因素。研究警察违法犯罪的宏观社会原因,必须从广泛多半的社会中多角度的区分析归纳。

(1)经济因素

首先,市场经济中追求最大利益原则的确立唤起了人们的各种欲望、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物质利益原则的确立,人民长期被压抑的利益意识获得觉醒,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警察作为社会防卫和保障机构中的国家公务员,如果有强烈的重利意识,一味去追求自己个人或者小集体的利益,就会违背法律的目的去行使职权,就极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其次,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严重的冲击了警察队伍。警察这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具有优越社会地位的队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任务越来越繁重,危险越来越大,但是相比较而言,工资待遇却越来越低,甚至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都受到冲击。为什么付出相同甚至更多的劳动却不能得到相同的报酬,这样的分配制度使部分警察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并造就了警察权力的资本化。警察权力一旦被资本化,必然产生两个方面的结果:其一是警察根本无需个人出资,便可获得超出其正确执行权力所获得利益以外的非法利益;其二是警察权力被亵渎,违背了法律赋予警察权力的目的。

再次,无序的竞争是另外一个因素,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适当的竞争体制的确立,可以有效的激发警察的积极性。但是当此种竞争的作用被强化到极端的程度,就会产生副作用。许多公安机关在案件发生后要求限期破案,追求破案率。许多警察在竞争的压力下,看到其他单位的案件破了,自己的案件久攻不下,便想走捷径,从而走上犯罪道路。(2)政治因素

首先,警察权力配置的不合理,主要是指权力的过分集中。公安中的部分警察尤其是一些领导,大权在握,一次审批、一个签名,往往就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果及经济利益。警察权力的过分集中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腐败。

其次,对警察权力的监督在实践中苍白无力。任何权力都要监督和制度,否则必然滋生腐败。对此,孟德斯鸠曾说;“一切又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公安机关主要的监督机构有其内部的监督部门,还有外部监督,有了这些监督体系,应该说权利的滥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但关键是这些部门在实践中并未发挥完全的作用,实践中大量的监督机构只是停留在对警容风纪武器、器械、警用车辆、警用标志的使用方面,对警察中的真正违法犯罪行为却没有丝毫震慑作用。

第三、民主机制不健全,违法行为缺乏透明度。目前,我国民主机制还不完善,民主权利缺乏法律保障,群众的民主观念、法律意识欠缺,造成警察无视民主,压制民主。

第四,在警察的选拨和任用制度上,漏洞较多,包括警察的录用、辞退、回避以及对警察的申诉、控告、人事监察制度的等问题上,缺乏具体可行的规定。在实践中,不能真正把住进人关,确保队伍质量,使相当一部分的不合格者通过非法途径进入公安机关。(3)法律制度因素

首先,立法上有缺陷。长期以来,立法中我们缺乏严惩违法犯罪的指导性原则,导致对警察违法犯罪的定罪量刑偏轻,实际上纵容了部分警察实施违法犯罪。其次,执法上打击不力。由于警察违法犯罪主体的特殊性,是司法实践中对此类犯罪的查处障碍重重,阻力较大,在相当程度上影线了打击力度。(4)文化因素

文化相对与制度而言,是警察违法犯罪中一种更深层次的因素,在我国警察违法犯罪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强烈熏染。尤其是一些消极文化如特权主义、等级主义、形式主义强烈地侵蚀着法治的基石,怂恿着警察违法犯罪。现代社会中,“黄”“黑”“毒”等反社会文化也成为引发警察违法犯罪的一个原因。加上西方文化中的腐朽思想在中国的盛行,更催生了警察违法犯罪。

2、警察的微观社会原因(1)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警察最基本的社会化环境。首先,贫困家庭与警察违法犯罪。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下,警察的工资并不是十分的丰厚,面对高消费的今天,家庭贫困的警察更容易铤而走险,再有贫富差距,会加剧他们的心理失衡。但并不是说,贫困的警察一定会犯罪,只是单纯从物质条件看,贫困比富裕更容易引发违法犯罪。其次,家庭关系不和谐与警察违法犯罪。一个和谐的家庭可以孕育警察健全的人格,反之,不和谐的家庭则会使警察的人格向异常的方向发展,从而造就一个冷酷、粗暴、没有爱心的警察。这种性格的警察更容易走上犯罪之路。

(2)单位环境

警察的思想、行为方式与其所在公安机关的环境密切相关。不良的单位环境常常会推动警察实施犯罪行为,在刚参加工作初期,我们是抱着做一名优秀执法者的良好心态。但是,通过身边的同事利用违法索贿、受贿等不良影响,就会仿效他人,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当然这其中还有管理上的漏洞。(二)、主观原因

警察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又称个体原因,包括政治信仰、需要、个性、文化程度、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

1、部分警察文化素质较低是引发警察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警察的人员构成中,不仅包括警校毕业生以及少量从政法院校选拔过来的法律专业的毕业生,还包括其他专业的人员,这些人员的法律专业知识薄弱,就更不要说公安业务知识了,虽然,对刚入警的人员,有新的培训,但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蜻蜓点水,不会对专业技能有很大的提高,这样无形中埋下了警察违法犯罪,在加上人事制度的弊端,部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混进警察队伍,他们便会利用警察权力为非作歹的违法行为发生在所难免。并不是说,文化素质高的警察一定不会犯罪,但是部分警察文化素质低下确是目前警察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2、理想道德价值的破灭和消极思想的滋生,是警察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

对于一个具有崇高理想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的警察来说,其人格是比较完善的,这样的警察往往都顾全大局,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疑惑而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当一个警察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时,实际上已清楚地表明,他成为警察所遵循的一切有价值的道德、理想、追求、信仰已经完全破灭,代之而起的是种种消极颓废的理想、人生观,这已经被许多警察犯罪的事实所证明。在物质和精神文明出现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各种消极的价值观念作用和影响尤为突出。这种道德缺陷为警察违法犯罪的犯罪意念、动机、目的的形成扫清了主观约束的障碍,并且提供了精神支持。

3、价值观念的错位引起的心理失衡,是警察违法犯罪的主要心理因素。

从思想根源上看,警察违法犯罪的滋生源于行为价值观念的错位。受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及西方社会“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同时放松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行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个人与社会的错位,他们把自我当成社会的中心,把公共权力视为私人特权,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在面临外界的各种疑惑之下,价值错位必然导致行为人的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具体表现为;1吃亏补偿心理。2为公无过心理。3侥幸过关心理。4法不责众心理。

4、性格缺陷往往是警察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1998年6月18日四川泸定民警赵林持枪杀死10人的恶性案件,以及宁夏盐池县交警队队长余某利用职权,滥施暴力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案件,充分说明了性格缺陷在诱发警察犯罪中的作用。

5、部分警察法律意识的严重不强是诱发警察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首先,宪法意识的严重不足,部分警察无视宪法的规定,随意侵犯公民的人权,视公民为草芥并最终触犯刑律。其次,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认识不够,一些警察往往因为,你可能是犯罪分子,所以,作为公共秩序的“保护者”,我就可以采取一切必要之手段。如刑讯逼供。

6、警察个体需要的冲突和异化是警察违法犯罪的另一因素。

首先,违反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的畸形的精神、生理需要是警察违法犯罪的一个诱因。其次,超前的、超现实的物质需要也是警察违法犯罪的一个诱因。

三、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反对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要建立一种警察“不想、不敢、不能”进行违法犯罪的体制。

(一)政治建警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今天,要结合警察队伍的现状,重视它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以改进求适应,以改进求加强,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体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具体来说,就是要紧密结合警察思想、工作实际,教育人民警察不断从科学理论中吸取营养和力量,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不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进一步树立起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克服特权思想;要大力加强对基层领导的培训,注意发现和解决带有倾向险的问题,防范于未然。要加强组织管理,对于有违法犯罪苗头和倾向的警察,不仅要采取一些如扣除津贴、通报批评、党纪政纪处分,并且措施要更强硬一点,首先进行脱产培训,培训仍不合格的坚决辞退。(二)依法治警

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作为国家专政机构的公安机关有责任也有必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本部门实行依法治警。依法治警应包括:1.增加警察违法行为的公开、透明度,其违法行为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权限内行使,并一定要遵守法定程序,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2.必须有能够体现对警察职务犯罪从严从重处罚的法律,并保证此类法律能够得到公平的、不受任何外来因素干扰的执行。任何人不论其地位高低、职务大小、贡献多少,一经发现有犯罪行为,都应依法受到惩处。如果对警察犯罪行为适用双重处罚标准,有背景的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那么,警察的职务犯罪将永无止日。3.把检察机关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反对警察犯罪的机构,并赋予其反违法犯罪的各种权力,保证它的廉洁高效。4.按法律程序和内容完善人事制度,录用新警察时注重素质,严格把关,任免提拔干部要有硬性标准,不能取决于领导的好恶。(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和从优待警

关于如何减少或消除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动机、机会及条件等问题,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克利特加德在其《控制贪污腐化》.书中具体分析了腐败行为产生的动机和条件,并提出了两个公式: 1.腐败动机=贿赂一道德损失一(被发现和制裁的机会x所受处罚)>薪金+廉洁的道德满足感

也就是说,当贿赂之所得减去从事该行为所承受的道德损失和法律风险后仍大于其工资收入和廉洁带来的道德满足之时,官员就会产生从事腐败行为的动机。

2.腐败条件=垄断权+自由处理权一责任制

也就是说,当官员享有垄断权和自由处理权而又无需对权力的行使承担必要的责任,权力没有受到监督时,他就具备了从事腐败行为的条件。

新加坡学者乔恩·奎赫在撰文介绍新加坡反腐败经验时认为,腐败行为的动机取决于下列因素:个人的品德、周围同事的品德(特别是其上级的品行)、个人的月薪、个人对家庭的真诚和重视对其公务决策的影响程度、社会对腐败的一般态度等等。如果此人的月薪甚低或不足以应付日常之需,那么这个人从事腐败行为的动机将比较强烈。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和提高警察的待遇必须同时解决。首先,要充分发挥人大和检察院的监督作用。人民警察的违法活动是国家法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对于法律的实施有权力也有义务进行必要的监管,公安机关也应该主动邀请人大代表,经常听取各种意见和反映,接受监督;同时,必须强化人民检察院对警察的法律监督,这两种独立于公安机关之外的有效权力制约,能够起到监督制约作用,减少其腐败条件。其次,公安机关内部的纪检、监察机关和监督机构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敢于“抓大鱼”、“打老虎”,以威慑潜在的违法犯罪分子,强化对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法律的有关部门要加强案件审核、备案、评议、行政复议、执法监督以及法律文书审核等,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执法活动中的错误和问题;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财务帐目的审计等等。另外,要真正提高人民警察的待遇。从国外的事实我们可以发现,高薪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高薪才能有公安机关的高效率,高薪才能养廉。所以,我们在加强对警察的政治思想教育、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依法治警的同时,也应该把从优待警真正体现出来,因为警察这一职业的工作强度和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就更应该保证人民警察的各种待遇不低于甚至高于其他机关人员,解决其工资、住房、家属安排子女上学等各种实际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

总之,预防和治理警察犯罪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综合工程,不仅需要公安机关外部的监督、制约和提供法律保障,更需要公安机关内部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抵制警察的犯罪行为。参考文献;

【1】 王雅丽:《警察违法犯罪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王敏:《浅析民警刑讯逼供的心理状态及治理对策》,《公安研究》,2001年第9期。

【3】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4】杜晋丰主编:《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5】 《信息日报》,1994.12.1。

【6】 戴著辉:《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论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一、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

(一)滥用职权。

(二)非法获取。

(三)执法犯法。

(四)保护犯罪。

(五)玩忽职守。

二、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成因(一)警察违法犯罪的客观原因

1.宏观社会原因(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法律制度因素(4)文化因素

2、警察的微观社会原因(1)家庭环境(2)单位环境(二)、主观原因

1、部分警察文化素质较低是引发警察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理想道德价值的破灭和消极思想的滋生,是警察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

3、价值观念的错位引起的心理失衡,是警察违法犯罪的主要心理因素。

4、性格缺陷往往是警察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5、部分警察法律意识的严重不强是诱发警察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6、警察个体需要的冲突和异化是警察违法犯罪的另一因素。

三、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

(一)政治建警

(二)依法治警

(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和从优待警

第五篇: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解读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一、适应不良

学校学习适应不良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他们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跟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但身体检查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二、自卑心理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不可救药、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委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学生并不是本身有某些缺陷和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上,并由此心灵笼罩上愁云。他们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

三、逆反心理

很多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影响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四、孤独心理

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很少和别人交往,爱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郁闷。有人调查少年儿童的孤独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境遇型。由于家庭迁移、升学、转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和意向,变成一名孤独者。(2)自我封闭型。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便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天地里。(3)行为方式型。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总是以独处的方式生活、学习,难于了解别人,也难于让别人了解,因而感到孤独。(4)性格自傲型。有的学生自高自大、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因而滋生孤独。

五、嫉妒心理

在学校里,一部分学生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教师的宠爱,也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具有嫉妒心理的学生一旦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不能冷静地自我反思。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甚至发生人身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六、惧怕心理

就青少年学生群体来说,存在着优等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少年儿童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使父母的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忽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就容易产生性格上的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随大溜,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七、厌学心理

部分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造成厌学等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心理有许多矛盾,诸如,渴望尊重与遭受歧视的矛盾,争强好胜与自卑心理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如此矛盾重重的心理,使厌学心理进一步加重。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厌学,它实际上还是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有关。厌学比较常见的心理特征有如敏感、不安全感、抑郁、焦虑、稚气、人际紧张、情绪紊乱等。而厌学常见的人格特征则有安全缺乏型、自尊维护型、情感依赖性和意义缺乏型四种。安全缺乏型的厌学者,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容易和人比较。所以难以承受学业不佳时的失败,因而容易厌学。自尊维护型的厌学者将成绩和自尊挂钩。一旦成绩不佳则自尊心受到打击,因此也很容易因为自尊不足而厌学。情感依赖型的厌学者学习动力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喜爱,因此在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会导致厌学。意义缺乏型的厌学者追求轻松自由的气氛。因此会对压力表现出逃避行为。

八、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或者说网络依赖,其实不仅局限于青少年,很多成人也有这种问题。网络依赖有轻有重,一旦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则需要关注。而对于家长来说,由于网络依赖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则是很多家长带孩子前来咨询的主要原因。而网络成瘾也有不同的分类。一部分青少年属于情感性网络成瘾,这部分青少年将全部的情感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友中。还有一部分属于网络游戏性成瘾症,他们将大量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心理方面原因,还是在于成瘾者的成就感和社交过多偏重于网络而非现实生活。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咨询,首先会更多地关注成瘾的青少年,理解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戒网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人际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温暖,满足他们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的心理需求,从而改变去网络中寻求心理需求的行为习惯。其次咨询师也会使用认知疗法。打破孩子本身坚定而又顽固的信念,如“游戏真棒”、“上网真好玩”、“再没有比上网更刺激的事了。而对于上网的动机、对网络的态度:不从感情上厌恶和排斥它,采取“导”而非“堵”的中肯态度、让其充分认识到太过于依赖网络的后果。

九、亲子教育

单亲家庭对青少年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青少年表现出情感淡漠怎么办,青少年失恋,父母该怎么处理,父母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怎样才算是恰当,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敏感、和父母的沟通也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亲子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心理咨询师在做亲子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时候,常常会邀请父母和孩子一起前来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会通过观察亲子互动的模式,总结出亲子沟通中的问题和症结,再加以调节和梳理。这种时候成长背景,对于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给予帮助和支持,尤其对于家庭模式给予最大的关注。

十、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他们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害的”等,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通过对各种神经质的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由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手淫、性幻想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导致产生神经质症状发生的心理温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怖症等症状。男孩对手淫、遗精、性梦的错误认识,女孩对月经、性幻想、自己体象的消极认知和评价,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以及家长改变传统观念,早期给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不要耽误孩子。

十一、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等问题,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十二、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

十三、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下载青少年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表现、成因、和预防措施 家庭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表现、成因、和预防措施 家庭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