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新闻传播学知识解读生活中的现象
用新闻传播学知识解读《宫》的热映
时至今日,大众文化的一个趋势越来越注重娱乐化,而在娱乐化的同时,大众也在追求一种与都市生活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不得不承认,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电视电影行业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从以前的单纯红色电影放映,发展到各种励志电影登上荧屏,从注重政治效应到注重娱乐性的转变。中国大陆媒介体制进行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二十多年发展,90年代以来又经历了媒介集团化的洗礼,可以说,中国媒介体系的商业化色彩日渐浓厚,市场化运作机制日益成熟。但同时,滋生于商业化媒介运作的“媒介娱乐化”现象在不断拷问着学界和精英文化立场的持有者。尤其是在2011年,以古装剧《宫》为标志的新一轮娱乐化浪潮激起了社会文化层面更广范围的探讨和反思。
1.《宫》的热映的传播形式之美
从传播实务的角度来说,《宫》的成功得益于其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青春无敌的演员阵容,主要包括将新起之星杨幂作为运作的核心,选择湖南卫视这个被大众广泛关注的电视台,采用多种宣传方式(上映前期的大型宣传,各种片花搬上网络等)等。而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其成功的不同侧面:首先,这是大众传播(电视上映)和人际传播成功结合的一个范例,剧情的发展是大众在都市生活中期待的唯美爱情,少了些许浮华,多了一丝纯净;其次,晴川和胤祀的爱情满足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某些心理欲求(可以借鉴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如对纯洁完美爱情的向往,缓解都市紧张生活的压力等;再次,新媒介所提供的反馈渠道是微博互动等为代表的媒介互动娱乐形态的技术支持;最后,从批判学派的角度出发,宫廷爱情剧标志的大众文化本质上并不是经验学派话语中的“排气阀”(民众情感的宣泄渠道),而是文化工业生产线上的均一化娱乐产品,它满足了一般民众的精神娱乐需求,刺激了国产电视产业,满足了商业资本自我膨胀的需要,同时也有效避免了韩剧泛滥的庸俗化现象。从文化结构的角度出发,《宫》的热映在一定程度上那个反映了大众对泛滥韩剧文化的排斥以及对国产爱情电视剧的期待与支持。
2.《宫》的热映的文本之美
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一部好看的电视剧不仅仅需要有一个好的剧本作为支架,更需要有把故事讲好的技艺,它们是组成电视剧文本的两个因子,也是使观众获得审美愉悦的基础。
《宫》的成功首先应归因于其文本的成功。从文本内容来看,《宫》最大的招牌,就是讲述了一个让人感动的爱情故事,来让人们暂时忘却都市生活的真实状况。其中亲情、爱情、友情和信义是文本的主题,也是最能打动观众的核心内容。从文本形式来看,精致的细节、唯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等等,则是本剧在讲故事时的鲜明风格,能给观众带来美的视听享受,也是体现文本之美的根本所在。
《宫》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故事中细节的处理十分精致。这些细节或表达人物的细腻情感,或展现原汁原味的场景。在剧中,很多细节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例如,第二十集
四阿哥:“你去哪里我都无所谓,只要别跟着我,你看看我,在朝臣没有职务,皇阿玛不待见我,额娘就更不用说了,从小就没正眼看过我,你说你跟着我有什么意思?”
金枝(四福晋):“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的身份和地位,是因为你是你,你信不信,如果有一天,你连饭都没得吃了,要去街上要饭,我金枝就跟在你身后,替你端碗”。
四阿哥:“何苦呢?你知道我心里没有你”。
金枝(四福晋):“阿玛也问过我,我也问自己,何苦呢?可是在戏院见到你的那刻起,我就深深陷进去了,我越挣扎就陷得越深,直到最后我连挣扎的力气也没有了,只能任由自己往下沉,往下沉,然后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你一个人……”
正是这些精致的细节,在观众心中撞击出了美的火花,引起了共鸣。3.《宫》的热映的主题曲之美
片头曲:爱的供养
作词:于正
作曲:谭璇
演唱者:杨幂 何晟铭
专辑:宫锁心玉主题曲
把你捧在手上,虔诚地焚香,剪下一段烛光,将经纶点亮,不求荡气回肠,只求爱一场,爱到最后受了伤,哭得好绝望!
我用尽一生一世 来将你供养,只期盼你停住 流转的目光,请赐予我无限爱 与被爱的力量,让我能安心在菩提下 静静的观想
把你放在心上,合起了手掌,默默乞求上苍,指引我方向,不求地久天长,只求在身旁,累了醉倒温柔乡,轻轻地梵唱!
我用尽一生一世 来将你供养,只期盼你停住 流转的目光,请赐予我无限爱 与被爱的力量,让我能安心在菩提下 静静的观想
我用尽一生一世 来将你供养,人世间有太多的 烦恼要忘,苦海中飘荡着你 那旧时的模样,一回头发现 早已踏出了红尘万丈!
片尾:见或不见(由何晟铭、香香演唱)
你见 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 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 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喜欢
唯美的歌词,唯美的声音,也是电视剧热映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忙碌了一天的身体在这样唯美的情调里缓解一下,顿时会让人轻松舒缓许多,忘掉一丝不该存在脑海的浮躁,憧憬一些美好却不大好得到的东西,也许这就是《宫》的又一独到之处。
第二篇:2018厦大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解读
2018厦大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解读
随着传媒业迅猛发展,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新闻传播专业也越来越受到考研学生的青睐,同时也吸引着一部分同学跨专业报考。但一般而言,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具有较为明显的倾向性,多数研究生的就业去向是大中型媒体集团、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但是否上述企业就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也就生的唯一选择呢,为让报考新闻传播的同学了解以后就业前景,下面有聚英厦大考研网对新闻传播硕士就业方向做简单分析。
方向一:传统媒体
目前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期刊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他们依然是新闻潮流的主角,也是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的首选。
1、纸媒
如今我国各类报纸已有几千家,但真正说得上有实力的报业集团却不过五十家,其中以人民日报、南方报业等为代表。近年来,受到电子媒介强大的时效性压力,报纸媒体不得不充分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着力于调查性报道和分析性报道,因而对应聘者也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不仅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更需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采访突破能力,有时甚至需要具有宏观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和调查性报道的能力。虽然传统报纸要求不低,但鉴于部分报纸为事业单位的身份,依然能够吸引名校研究生的加入。事业单位化的媒体虽然其待遇与地位有保证,但对于有新闻理想与事业追求的考研学生来说,并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尚需结合自身情况酌情考虑。
2、广播电视台
出报纸外,广播电视台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学生未来的就业首选,而且据数据统计,我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数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就是说每年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目前广播电视业多采取市场化运作,每年都要引进大量的人才。虽然各电视台招聘人数众多,但一般待遇较低,有较长的项目实习期,因此实践竞争压力比较大。
适合真正对广播电视业有热情,并且在制播技术上有突出能力的研究生加入。如果对广播电视业一贯有热情,建议在报考院校时有所选择,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在广播电视界的地位不容置疑,其广泛的业界人才网络以及固有的学科设置为个人投身广电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期刊
除上述两个热门传统媒体外,期刊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期刊媒体强调个性,市场定位“窄众化”,针对性强,一般要求记者、编辑兼具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同时有较强的文字表达力。
结合以上三个行业分析,它们要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无不涉及多个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在读研期间,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学科,可选修一些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市场营销、产业研究等);同时尽可能进入强势媒体实习,有质量的实习经历不仅会使你得到应聘部门的赏识,也会打开你的视野,使你认清自己在媒体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扬长补短。
方向二:新媒体策划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是指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及广告公司。
1、新媒体
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时代是最具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这也是刚毕业的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最热衷进入的行业。作为朝阳产业,新媒体行业更需要市场高手来策划有效消费,因此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尤其紧缺。由于没有传统路径制约,网络媒体更倾向于“企业化运作”。目前,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遵循“创意产业”的规律,广告经营人才也很适合投身网络媒体。
2、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不像报纸期刊业“求精求专”的用人需求,其对个人的经营意识与创新精神方面要求更高。因此,我们在读研期间,可多读媒介经营管理、传媒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关注产业新闻,了解国内外传媒市场的运作规律。学习一些网站制作技巧以及相关的技术软件也非常必要。此外,在学习与实践期间,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市场嗅觉很重要。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用人标准明显不同,其需求的专业方向也相对广泛。
3、其他
另外,像广告公司、新闻发言人、媒介研究公司、时尚杂志编辑等也是新媒体行业中较受毕业学生欢迎的行业。但这类公司可能对同学们在个人特长方面有更深的要求。以媒介研究公司公司为例,它需要我们在读研期间,有跟随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受众分析等领域的导师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并能掌握各种定性、定量的媒介研究方法。总的来说,这几类公司,必须要求学生有前期实习的经历。
方向三:行业编辑
相比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素养的编辑、记者,有些人群虽然从事的是新闻事业编辑职业,也许并不需要很专业的新闻调查研究能,如网络编辑、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线下刊物编辑、企业刊物编辑、记者等,但他们同样需要具备简单新闻传播知识,上述行业也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网络编辑
拒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虽然人数众多,但随着互联网的更深入发展,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尤其是跨专业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
2、影视制作编辑和企业内刊编辑
其次是影视制作编辑和企业内刊编辑。随着电影、娱乐业等行业的迅猛发展,这些公司对影视节目的编、播、采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如果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电视表现手法,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这类新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非常广泛。
在报考研前,希望考研党们能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所了解,只有知道自己以后想要做什么,才能对学习更有规划,选择好你喜欢的就业方向,学习起来会更有动力哦~ 以上内容由聚英厦大考研网整理发布,更多高校考研资讯、复习资料、历年报录比、招生目录、辅导班等可上我们官网查看,聚英厦大考研网让考研不再是梦想!
第三篇:生活中的间隔现象课标解读
《生活中的间隔现象》课标分析
课标解读
教材中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让学生体验探索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在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的间隔现象》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和一一对应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掌握了建模的整个过程。所以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通过、“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向学生渗透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生活中的间隔现象》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 ”
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
数学广角 ” 的内容。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 “
植树问题 ” 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在探究问题的过程
中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和一一对应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掌握了建模的整个过程。所以 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 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通过、“
数学广角 ”
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向学生
渗透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 数学的魅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大胆改编教材,更深入地让学生体会到化繁为简的思想。
为了更深入地让学生体会到化繁为简的思想,我将问题中的小路长100米改为长1000米。最初让学生猜想“你觉得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有了初步的猜想后,引导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猜想,这时学生体会到1000米的小路来画图太麻烦了,从而想到可用简单的例子来试试,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也就体会到了化繁为简思想的必要性。
二、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模。
“植树问题”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而本课是用四年级的学生执教的,并且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放在一课时讲授,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很大,所以我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画一画、说一说中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得出规律后深入思考“为什么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要比间隔数多一”,从而引导学生在线段图中体会到“一一对应”
《生活中的间隔现象》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在探究问题的过程 中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和一一对应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掌握了建模的整个过程。所以 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 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通过、“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向学生 渗透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 数学的魅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大胆改编教材,更深入地让学生体会到化繁为简的思想。
为了更深入地让学生体会到化繁为简的思想,我将问题中的小路长100米改为长1000米。最初让学生猜想“你觉得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有了初步的猜想后,引导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猜想,这时学生体会到1000米的小路来画图太麻烦了,从而想到可用简单的例子来试试,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也就体会到了化繁为简思想的必要性。
二、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模。
“植树问题”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而本课是用四年级的学生执教的,并且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放在一课时讲授,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很大,所以我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画一画、说一说中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得出规律后深入思考“为什么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要比间隔数多一”,从而引导学生在线段图中体会到“一一对应”的思想,也就理解了植树问题模型的本质。
三、结合实际,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给学生举了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事情,比如,我们的手(五指四空)爬楼梯,挂灯笼等,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并会运用总结出来的植树问题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 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一节课有好自然有失误,我这节课的失误地方在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在中间学生讨论规律的时间过长,导致了后面设计的习题没有做完。
总结成功和失败为我以后的教学铺路,为学生,为自己.《生活中的间隔现象》观课分析 马春霞老师:
大家好!
我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有利于目标达成进行评课: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教师制定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共有三个例题,即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三种情况,张老师先把重点放到了第一种情况上,后两种情况而是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这样教学,学生在比较中获得知识,比单一的学习一种类型,更能清晰的记忆和运用。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张老师制定的目标是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本课中可以充分的看出,学生在小组活动和演示中,经历了这个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学会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并能推广应用到其他问题.一节课是否成功,我们认为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否符合“每个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课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张老师选择我校创立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应用拓展,学生理解能力不同,教学伊始,张老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来理解本课中的个关键词“间隔”“间隔数”“棵数”这样既能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环节是自主、互助学习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利用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理解了间隔数和棵数在种不同情况下是如何变化的。学习题纲的确立,进一步体现不同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小组活动中适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迅速有效的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学习题纲的引领下,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有的放矢。课堂达标测试也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既面身全体学生,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测试,巩固和反馈。又有难度的提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做到新课标中指出的“ 不同学生在数学中能得到不同发展。”承然,一节课设计再好,也有不足之处,张老师在讲课中语言平实无华,循循善诱,但也少了激励性评价,如果能在适时适当的地方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和表扬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是我对张老师《植树问题》一课的一点看法,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郝高玲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从课堂教学的亮点进行评课。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这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是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习的方向,也是学生探索 新知遨游知识海洋的灯塔。张老师在这节课中能很好的把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明确。
二、教学内容实在。
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出间隔的概念,寻找并发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然后欣赏有类似的现象的图片,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操,并通过植树问题寻找其规律,最后运用所学的规律去 解决实际问题,符合新课标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是我对张老师《植树问题》一课的一点看法,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新闻来稿中三多三少现象
新闻来稿中的“三多三少”现象及其克服办法
作者刘照丁
在报社编辑部编稿、组稿、值班,时间长了,读稿子多了,我发现来稿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开始,我以为这是本地方的现象,到省里参加全省新闻骨干培训班后,与同行交流了一些情况,才知道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走进WTO时代,“三多三少”现象严重影响传媒质量提高和竞争力增强,与其它济后的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一样,处在迫切需要整改之列。
综合本人积累的资料和同行的一些说法,可见新闻来稿中的“三多三少”现象表现为:
第一是工作性、总结性的稿子多,深度报道少。工作性的稿子突出在年初,比如“经济建设开门红”,“国企改革早准备”,“农村工作早安排”,“计划生育早计划”,“下岗职工早培训”等等。而总结性的稿子则突出在年中和年终,如“税收任务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农业生产丰收在望”,“经济建设花繁果硕”,“招商引资硕果累累”,“教育改革稳步开进”,“交通建设迈上新台阶”“私有经济得到新发展”等等。
这些稿件千篇一律,无非是开会布置,领导讲话,措施一条条,数字一串串,有的干脆照抄工作总结,让人读后感觉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相反,来自通讯员之手的深度报道却很少。去年冬,某县私有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很好的效果,有很多人们想了解的、新鲜的东西。为此,我约该县一位通讯员写一篇有关此项工作的深度报道,要求有措施、有经验,让人读了可学习借鉴。可结果仍然是一篇篇幅长长的工作总结,让人大倒胃口。而中国进入WTO时代,地方工、农业产品结构如何调整?怎样解决目前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的状况?如何与世界经济接轨?象这类稿子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是季节性、应景性的稿子多,生动活泼的少。季节性的稿子比如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应景性的稿子比如学雷锋做好事、学英雄见行动、学理论强素质、开业剪彩获奖挂牌、开会联欢、领导下乡、春耕春种、夏收夏种、植树造林、安全防火、抗寒抗旱抗高温、保质保量促生产等等。
这类稿子年年写,炒老饭,节日活动少不得热热闹闹,学习座谈当然是满堂济济,而应景稿要么是进度式数字式报表式,要么就是如何如何重要等,长期以往,除了年月日是新的,没多大变化,有的通讯员甚至把早年发表过的稿子换个时间又寄来了。有一天,我在编辑部就接到一位读者打来电话反映,说当日一篇报道与去年一篇见报稿是一样的,我当即翻开去年的报纸合订本核对,结果除了年月日和个别数字有改动外,标题、新闻来稿中的“三多三少”现象及其克服办法作者 刘照丁sglzd@163.com1
文章、作者都近乎一样。难怪读者说一些新闻没看头,有现场感,新鲜活泼的新闻真是难见啊!
有时看到有些素材本来很新鲜的,但编辑部收到的稿却往往不尽人意。如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香港一批大学生到韶关市农村体验生活,晚上两地大学生举行联欢晚会,这是个多好的写现场新闻的素材呀!香港大学生对内地有何感受?对香港的前途有何看法?韶关大学生对香港大学生印象如何?都是人们迫切关心的问题,然而,编辑部收到的却是一篇应景性的晚会简讯,真让人大失所望。
第三是荣誉性、表扬性的稿子多,谈问题分析问题的少。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荣誉性、表扬性的稿子不是不能写,而是要解决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象《南京路上好八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北京有个李素丽》等等这样的好的表扬稿,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大家知道,社会的商品化、人们思想的功利化,许多通讯员都喜欢写荣誉性、表扬性的稿子,在编辑部,写模范单位和先进个人的所谓表扬稿俯拾即是,可惜大部分帽子大大、篇幅长长、内容空空,很难采用。有一位通讯员写一位先进人物,荣誉开头、荣誉结尾,从全国劳动模范到省优秀共产党员,从市先进工作者到县模范专业户,从镇科技致富带头人到村文明家长,荣誉列了一大串,这样还不够,还专门打电话到编辑部,又补充了更多的荣誉,似乎要编辑部非发稿不可。但问到说明主人公先进的细节、为什么先进等具体问题时,通讯员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相反,谈问题、分析问题的稿子却少有人问津。如某地有间很有影响的大商场,辉煌时产生了许多表扬稿,什么红旗单位、文明超市呀等等,不厌其详,但当它一夜之间倒闭时,当许多群众都瞪大眼睛迷惑不解时:它为什么倒闭?是商品不对路还是管理存在问题或其它原因?却未见通讯员写文章来。一位国有企业的厂长,领导企业尝试股份制经营,这下了不得,“敢吃螃蟹的人”、“新时期的改革家”,一顶顶大帽子充填成文涌到了编辑部,后来这个厂长因贪污受贿踉铛入狱,这时却没有人为他作文总结教训,真让人叹息不己。
为什么出现“三多三少”现象?这里有社会风气问题、通讯员素质问题、编辑作风问题等等。众所周知,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纷繁复杂,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必然引发种种问题。有的通讯员就说,我们是单位的通信员,单位领导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领导叫往东我们不敢朝西啊,领导的指示就是我们的价值取向。而一些领导出于保乌纱、升官等目的,就会好大喜功而大做表面文章,而对批评性、揭露性文章自然就深恶痛绝。近日就读到一篇文章:泌阳县广播局有人写了一篇题为《泌阳出了一个“张金柱”》的批评稿,在市报发表后,惹得该县主管宣传的县委副书记暴跳如雷,在全县宣传工作会议和通讯员会议上说:“谁写批评稿,就是和县委过不去;谁写批评稿,我就和谁过不去!”如此蛮横的态度,令人不寒而栗。这样,处于“弱势群
体”的通讯员出于自身的利益,有的顺从、有的盲从、也有的主动投领导所好,“三多三少”现象便有了发芽的温床。
与此同时,通讯员素质低也是“三多三少”现象萌生的原因,前段时间,与一些单位领导交谈,他们就反映这个问题,他们对“三多”表示厌烦,而对“三少”表现出十分渴求。有一个县的领导带团到某地考察招商引资工作后,说这里的招商引资工作有效果、有经验,十分值得借鉴学习。可见,他们对通讯员的要求,就不仅仅是工作性的动态,而是希望有更深度的能出经验的报道,这样他们或许就可避免舟车劳顿的学习方法,而是通过传媒就学习了新的经验。很多领导还十分愿意听到群众的呼声,希望以民为镜,改进工作。对此,一些通信员却叹息说,我们是业余通讯员,深入群众难哪!我们是半路出家,要写出工作性的深度报道难哪!
还有采编作风的问题,也是“三多”少不下来,“三少”多不起来的一个原因。某公司开业志庆,报纸按规定应以广告形式刊出,而有一家报纸却在第一版重要位置以新闻形式刊出。这使一些商家以为有机可乘,遇开业志庆,便四处托人拉记者、找编辑,希望把广告变新闻刊出。这一方面混淆了视听,另一方面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害不浅,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完全不合拍的。
怎样克服“三多三少”现象?首先就是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毫无疑问,这些问题也会影响通信员、影响传媒,“三多三少”现象,正是这些问题的折射。因此,克服“三多三少”现象,根本的办法还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力弘扬社会正气,给通讯员、给传媒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会有象青海省西宁市市容环卫管理局那样,欢迎批评环卫工作的新闻报道,象海南省委那样,成立新闻舆论监督中心,欢迎舆论监督;只有这样,“三多”才会被有效克制,“三少”才会被发扬光大;只有这样,传媒的报道质量才会提高,竞争力才会增强。
其次就是要加强采编队伍建设,提高办报水平。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打好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千方百计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我在负责记者部工作时,就曾倡导开展了“三不”活动,即“一般的剪彩开业不去、没有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的事情不写、没有全局性和指导性的会议不报”,把记者的思想集中到上水平、出精品上来,为基层通讯员写好稿做榜样。负责要闻部工作时,又积极倡导开展了“头条新闻大赛”、“好通讯赛”、“现场短新闻大赛”、“新闻摄影大赛”等等,让短小精悍、新鲜活泼的好作品活跃版面。如《猫头鹰夜访宿舍楼》,通过一只猫头鹰的遭遇,反映了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全文仅200多字。又如《“12315”在忙碌》,用动感式的语言反映了工商干部的工作等。象这样的作品都上了韶关日报的要闻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三多三少”现象蔓延。
再次就是提高通讯员队伍素质,培养一支精干的通讯员队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写稿的人越来越少,有的人便提出“精英办报”,于是忽略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有的报纸从原来通讯员稿件的采用率占75%、记者为25%一下子调转过来,使办报的路子越走越窄。实践早已证明,依靠群众是我们办好一切事业的根本。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进入WTO时代,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接踵而入,单凭几个“精英”是办不好事的。粤北新丰县地处边沿山区,记者少到,通讯员也难得动笔,许多信息就向当地的农副产品一样自产自销,经济发展缓慢。走进新世纪后,该县从领导到群众都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新闻报道工作被高度重视,培训了通讯员,信息量、新闻见报率猛增,并与农副产品的输出量、经济成长率成正比增长。传媒离不开通信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通讯员队伍,这是克服“三多三少”现象的重要措施,也是传媒成功的标志。近年来,我应邀参加过几个新闻培训班,培训人数2000多人次,一些习惯写工作性、动态性、应急性稿子的通信员说,“写新闻不掌握方法,就等于农民不懂市场,产不对销啊!”他们开始尝试写深度报道,并取得了较好成绩,有的上了一些报纸的重要位置,有的还在全市、全省新闻评比中获奖。韶关日报新闻通讯员用稿率稳居70%,并保持一定的质量,广大通讯员功不可灭。
科技现代化,经济全球化,新闻报道必须与世界接轨,而“三多三少”现象正是接轨的障碍,期望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改正。
(原载2002年第3期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杂志
第五篇: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兴湘学院
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
王洪浩
学号:2009960101
最近看了李亚伟写的一首诗:《中文系》,其中用了许多隐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其中将中文系的学生比喻成鱼儿,用的是隐喻的修辞手法。这是在诗歌中用到隐喻的修辞的例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许多的有关隐喻的修辞,现在我就日常生活的一些例子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隐喻现象
每个寝室都有各自的寝室文化,文化和语言是相通的,伴随而来的就是寝室语言。我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欢在寝室里讨论的话语,其中就用到过不少隐喻的修辞:
1、兄弟们,生命不息。(意思是晚上坚持奋战。)
2、今天有没有抽水?(意思是今天有没有点名?)
3、甲:你快起床,要迟到了!乙:我今天不去了,给我顶上。(意思是代我点到啊,写张请假条也行。)
4、谁借我点钱呀?江湖救急。(形容情况紧急)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全部列出来了。现在仅就几个例子来讨论,比如“兄弟们,生命不息。”这一句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即深层隐喻。正如朱军教授所说的: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兄弟们,生命不息。”就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因为根据日常习惯我们认为生命不息是一种向上的进去行为,但这一句表现的仅仅是一种活动的延续,这属于临时性隐喻,同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语境具有一定的的依赖性。再如“今天有没有抽水?”,这里将人比喻成水,本来意图是说抽查人的意思,但“抽水”是日常惯用语,有与抽查在语音上有类似关联,故产生了隐喻的意象与思维。这些新出现的事物以及相关的一套术语常会被借用到一般 的生活领域,起到特殊的修辞和社会效果。
二、农事生产活动的隐喻现象
我出生在农村,对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发现人们善于利用一些谚语来把握生活生产规律,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也是隐喻理解的一个重要依据。例如一些气象谚语:“月生鸡眼天气变。”指的是天气虽未有云,却见月身紧裹几圈小光环,形似“鸡眼”,表明空气湿度开始增大,有利于雨云生成。而随着天空展布丝状的卷云或薄纱般的卷层云,月亮周围映出视角半径较大的晕圈,表示高空水汽、冰晶继续增多,天气开始转坏。如观测到罕见的夜虹,则天气更不稳定。其中用到了隐喻现象将月身紧裹的几圈小光环比喻成“鸡眼”,使得该谚语不仅读来生动有趣而且便于记忆。“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湖北枣阳)。”两句讲的是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这两句更是生动有趣,将东风比喻成“雨娘”、“精”,生动的显现出东风是雨天的先兆这一特征。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另外还有一些农事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其中“盖三层被”并非真正将三层被盖上去的意思,而是说麦子被铺上了厚厚的雪,是将厚厚的积雪比喻成三层被。农谚“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不仅以生动的隐喻修辞来阐明农事规律,而且还科学地说明枣树具有早花早果早期丰产的习性。如果不考虑隐喻使用者,不考虑隐喻使用的社会或语言环境,要明确判断隐喻的意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理解的关键是发现说话者使用隐喻的意图的线索。所以笔者认为在理解这些农事谚语的时候,我
们应当对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生活中关于隐喻修辞运用的现象有很多,深入地研究隐喻修辞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用已有的词语来谈论新的、尚未有名称的事物。同时,通过隐喻,人们还可以表达一些事物间细微的差别,更加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这也是笔者的心愿。我也希望通过对语言学修辞的学习来掌握一些语言运用的知识,并且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兴湘学院
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
王洪浩
学号:2009960101
201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