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对比阅读整理
文言文对比阅读
京信友谊中学 向仕雄
比较形式及方法:
一、从文体比较: 《马说》《爱莲说》和《陋室铭》
都是古代的一种体裁,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马说》借题发挥,通过封建社会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爱莲说》通过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节操)。《陋室铭》则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志趣,展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从主人公比较: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有何异同。
相同的是:邹忌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谏臣,都忠心耿耿,都有远见卓识;
不同的是:邹忌是讽谏,用暗示、比喻(委婉规劝)的方法提建议;诸葛亮则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
三、从景物入手比较: 如:《三峡》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景抒情的文章。
《三峡》描写了三峡壮丽秀美的风光,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描写了优美的庭中月景,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如:《岳阳楼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醉翁亭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描写的景物及抒发的感情则有所不同。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从主旨入手比较: 例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岳》体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情调激昂。《醉》则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情调较为低沉。
如:《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 相同之处:
这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出师表》中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作者借本文表现了对统治者强烈的不满。间接反映了作者的呼吁。
不同之处:
《出师表》和《马说》都是以议论为主。《出师表》言辞恳切,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马说》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不约而同地向君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建议。不同的是诸葛亮直接向君主提出,邹忌是委婉规劝。
五、从题材入手比较: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曹刿论战》 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体上,《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
《曹刿论战》虽是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由于题目是论战,故而文章着重在“论”上下笔墨,对战争的经过叙述相当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以议论为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善于运用排比,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具有说服力,而且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生于忧患》 【A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曹刿论战》 【B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A段】第一段列举六位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答案: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B段】画线句子主要写了___ 答案: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2、两个文段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思想,请分别简要概括。《生于忧患》文段
(一):在国内要有辅佐君主的贤士,同时要有敌国外患会来侵扰的忧患意识,这个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曹刿论战》文段
(二):要以人为本,取信于民。(从鲁庄公善于纳谏的角度作答得1分)
(二)《湖心亭看雪》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案:意境: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概括文章第一自然段前几句的内容。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答案: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3、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案: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5.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①(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对他们的君主的共同建议是 ▲,甲文的建议被采纳后出现了 ▲(用自己的话总结)的效果,乙文中此建议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开张圣听(或:咨诹善道);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0.5分)
2.甲、乙两文的劝谏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甲文邹忌委婉规劝,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1分);乙文诸葛亮直言进谏,陈情言事,恳切肺腑(1分)。说明:出现“委婉”“直言”等字样或意近词句均可。
(四)《小石潭记》
1、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景物描写,你认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由快乐到忧愁。
(五)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回答文后问题。《方仲永》与《孙权劝学》
1.这两个语段从内容上讲的都是学习的重要,从方式上《方仲永》主要从 ▲ 举例强调学习的重要;《孙权劝学》主要从 ▲ 举例强调学习的重要
答案: 【A段】反面(1分);【B段】正面(1分)2.从上述两个语段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我们必须时刻加强学习,争取不断地进步与成长。说明:只要紧扣“学习”来谈,大意正确即可。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每小题各2分)《与朱元思书》【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石潭记》【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两文都有对水的描写,请你找出来两文对水描写的句子,写在下面,并分析它们都突出了水的什么共同特点?从描写角度分析,两文对水的描写又有什么不同?
答案:描写水的句子。《与朱元思书》清流见底;《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0.5分)。水的共同特点:清澈(0.5分)。描写角度:【甲段】直接描写;【乙段】间接描写(1分)。
2.两文都寄情山水,但所寄之情不同。请你比较两文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思想情感(1分)。乙文使他寄情于山水,又因自己就像这小石潭一样,没有被更多的人发现它美丽而悲伤,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1分)。
(七)【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甲文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_ 乙文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 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甲文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___的节操和___________的情操。乙文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八)【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猿鸟乱鸣____”和 “___沉鳞竞跃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的语句中。
(九)、《爱莲说》和《陋室铭》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陋室铭》、《爱莲说》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答案:陶渊明:不追求名利,安于贫困,表现出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官场的厌恶,体现了一种抗争精神。但这也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体现。刘禹锡:安贫乐道,追求自我品德的高洁,这种重视个人品德修养,追求道德自我完善仍有进步意义,其流露出的清高、孤芳自赏有一定的局限性。
2、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答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3、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 4
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
4、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还有意义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要强调精神追求的价值、意义。如:生活上提高质量是应该的,但是,在精神上我们不能有贪图富贵的想法,我们应该有更注重精神追求的观念。
十、阅读《生于忧患》和《马说》文段,按要求答题
1、甲乙两文都在谈论关于人才问题,甲文强调: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体现的主题是: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写作手法是:托物寓意。
2、读了这两篇短文,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十一、《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1、甲文中作者.用四字词语“————,————”描写了山水的特点,乙文中用“————”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的心境。(2分).答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甲乙两文的主题表达上有什么不同?(2分)答案:《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回信,信中称赞江南山水之美,传达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记承天寺夜游》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豁达宽广的胸襟。
十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甲】【乙】两文中都描写了水,写出了水的 清澈透明 特点,运用了侧面描写 的描写方法。
2.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记承天寺夜游》: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小石潭记》: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或:(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 1.两篇文章作者都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孟子
2.两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提出的方式有何不同?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结尾处归纳论点。【乙】文:舍生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引出论点。
3.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的异同。
4.有人认为现在社会安定详和,经济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过时了.请谈谈你的认识。
十四、《三峡》 导游词: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5
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
十五、《小石潭记》
1、课文抓住“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来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特点:清幽冷寂。整体感受:幽邃凄清,悲凉凄怆。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3分)通过潭中的游动的鱼儿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
3、第④段中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描写了小石潭中环境清幽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3分)
并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 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3分)
突出石潭境地的幽邃凄清,不可久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羁旅孤寂的心境。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月光下庭院的地面_,“藻、荇”、是指_竹影、树影,此句运用了__比喻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5、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境。
第二篇:2013山水类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3中考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范围】:《三峡》、《湖心亭看雪》、《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二、【比较阅读训练题】
(一)、《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选段
(1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 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⑵晓雾将歇.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不绝.。B、实是欲界之.仙都 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虽乘奔.御 D、康乐以.来 属予作文以.
记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甲】【乙】两文在描绘山水之景上很有相同点,都是开篇总括山水之景,如【甲】文
“ ”、【乙】文“ ”,然后再具体描绘之。(2分)
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甲】【乙】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信,都描绘了山川之奇异美景,但所表达的感情略有差异,请说说。(2分)
(二)、《与朱元思书》和《三峡》选段
(10分)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襄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急湍甚.箭()(2)鸢飞戾.天者()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有时朝.发白帝 朝.晖夕阴 B.自.富阳至桐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C.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
琴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甲】文和【乙】文都写了山水风光,但是两文的结构安排有别,【甲】文先用 几个字总写山水特点,接着再写,最后写奇山;【乙】文则是先写,后写。5.【甲】文和【乙】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其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从【甲】文“望峰息心”和“ ”中可看出作者 的生活志趣和心态。
(三)、《三峡》和《答谢中书书》选段
(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至于夏水襄.陵()(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时朝发.白帝 舜发.于畎亩之中 B.飞漱其间.
其间千二百里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自康乐以.来 D.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3.翻译句子。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甲]文用猿鸣渲染三峡秋天 的气氛,[乙]文用猿呜渲染
了清晨 的气氛。
5.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四)、《三峡》和《答谢中书书》选段
(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 《三峡》)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必为有窃疾.矣 B夕日欲.颓 实是欲.
界之仙都 C沉.鳞竞跃 静影沉.璧 D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3.翻译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甲]文中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是“ ”,[乙]文则是“ ” 5.任选一句试找出其中的美点加以赏析。(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答谢中书书》和《湖心亭看雪》选段
(1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雾凇沆砀..()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 C.四时俱.备/湖中人鸟声俱.绝 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 3.翻译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甲】文以“ ”(用原文的字填空)字展开对山川美景的描写;【乙】文则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不同,【甲】文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 ”人,【乙】文中的张岱则是“ ”人(均摘自文中的一个字)。5.【乙】文的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六)、《答谢中书书》和《湖心亭看雪》选段
(1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夕日欲颓()五色交辉()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上下一白/长堤一痕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康乐以来 C.四时俱备/湖中人鸟声俱绝 D.寻张怀民/寻病终
3.翻译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 手法写西湖雪景之美; 《答谢中书书》则从、等角度写景。
5.甲乙两文在写景时,都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说说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七)、《三峡》和《湖心亭看雪》选段
(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①虽.乘奔御风()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
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
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谈谈你对“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的理解。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答案:
12、⑴远,这里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⑵消散。
13、C
14、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能见到太阳。(“柯、蔽、犹、交映”译错一个扣半分)
1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6、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答案:
12、⑴远,这里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⑵消散。
13、C
14、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能见到太阳。(“柯、蔽、犹、交映”译错一个扣半分)
1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6、【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自明本志——蔑视追求利禄之徒,爱慕美好自然。
(二)、参考答案:1.(1)超过,胜过(2)至 2.A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异水; 山; 水;
5.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窥谷忘反 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避世退隐,厌弃尘俗的高洁
(三)、参考答案:
1、上 飞奔的马
2、D
3、猿鸣叫的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4、凄凉萧瑟 生机勃勃
5、凄凉萧瑟 山高 岭连
(四)、参考答案:
1.阙通“缺” 2.C 3.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4.甲、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实是欲界之仙都 5.提示:(1)色彩、动静之美;(2)晨昏变化之美
(五)、参考答案:
1、参与,这里指欣赏 白气弥漫的样子
2、C
3、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美 开阔辽远、清新淡雅 仙 痴
5、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六)、参考答案:1.坠落 交相辉映 2.C 3.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4.白描 听觉、视觉
5.《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
(七)、参考答案:1.①即使 ○2 哪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4.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自明本志——蔑视追求利禄之徒,爱慕美好自然。
(二)、参考答案:1.(1)超过,胜过(2)至 2.A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异水; 山; 水;
5.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窥谷忘反 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避世退隐,厌弃尘俗的高洁
(三)、参考答案:
1、上 飞奔的马
2、D
3、猿鸣叫的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
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4、凄凉萧瑟 生机勃勃
5、凄凉萧瑟 山高 岭连
(四)、参考答案:
1.阙通“缺” 2.C 3.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4.甲、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实是欲界之仙都 5.提示:(1)色彩、动静之美;(2)晨昏变化之美
(五)、参考答案:
1、参与,这里指欣赏 白气弥漫的样子
2、C
3、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
样痴的人呢。
4、美 开阔辽远、清新淡雅 仙 痴
5、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六)、参考答案:1.坠落 交相辉映 2.C 3.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
出水面。
4.白描 听觉、视觉
5.《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
(七)、参考答案:1.①即使 ○2 哪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4.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对比阅读 练习题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10分)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张 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有删改)
1.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3.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15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负者歌于途
()
B.杂然而前陈者
()
C 去国还乡
()
D 长烟一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小要求加标点符号)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答: 【
】
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二)【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佳木秀而繁阴
()(2)遂书以名其亭焉()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2分)
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第四篇:2018龙岩质检文言文 爱莲说 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2018龙岩市质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臣光①曰:智伯②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光:指司马光。②智伯:即智瑶,人名。
6.解释加点词。(4分)
(1)可爱者甚蕃(2)陶后鲜有闻 ..(3)此其所以失人也(4)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7.下列“之”字的意思与“取人之术”的“之”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辍耕之垄上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何陋之有 D.水陆草木之花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3分)
9.甲、乙两文都谈到“君子”,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4分)
第五篇:基础知识与文言文对比阅读二
基础知识、文言文训练
(二)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2分)
牢记老师的谆谆..①zūn教诲②huǐ,铭记同学的深情厚谊,满怀对未来的憧.③chōng憬,我就要告别亲爱的母校,踏上新的征程了。啊,母校,明天我可能成不了睿.④ruì智的哲人、风光的名人,但是,我一定会做一个知恩感恩的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一个
勇于负责的人,一个纯粹.⑤cuì的人。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⑤D.③④⑤ 2.下面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2分)(1)这家敬老院有卫生室、棋艺室、台球室、电视室、健身房„„可
以说设施.(2)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出身,虽没上过学,却也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
(3)酒后驾车导致的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所以新《刑法》把“醉
驾”定为犯罪。
A.完备熏陶骇人听闻B.完善陶冶不可思议C.完备陶冶不可思议D.完善熏陶骇人听闻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D)(2分)
A.世博园里,众多国家的场馆宛如一张张国家名片,彰显着各自的特 色。
B.教师楷模汪金权的感人事迹一经报道,就在社会上引起乐强烈反响。C.我省开始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三年内将为1.2万残疾人提供抚 养服务。
D.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 体冠军。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西游记》中,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鹰愁涧收了白龙马,高老 庄收了猪八戒,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尽磨难,取得真经。
B.衍太太是一个善良、朴实、疼爱孩子、精通礼节的人,鲁迅在《父亲的病》《琐
记》《狗·猫·鼠》中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C.《鲁滨逊漂流记》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语言浅显,叙事详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D.《名人转》的作者是法国青年作家笛福,歌颂三个名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6.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2分)(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不畏浮云遮望眼,似曾相识燕归来。(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8)《观刈麦》中,白居易面对辛勤耕作却食不果腹的农人深深自责,发出了这样的自问自省: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9)面对宦海浮沉,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诗句“沉舟侧畔千帆
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显示了他豁达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7.综合性学习(8分)
背景资料:4月20号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巿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截止22日已造成188人遇难,25人失踪,一万多人受伤,17.1万人受灾。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提炼下面这则消息的最关键信息。(2分,不超过10个字)震后72小时是黄金救援时间。由于芦山灾区道路狭窄,赶往灾区的车辆太多,造成严重拥堵,直接影响了救援工作的开展。脆弱的生命通道,承载不了直接涌来的关爱。有网友评论称:救援人员突破了频频发生的余震,突破了滑坡的山体,却突破不了生命通道上滚滚的车流。震后52个小时,雅安灾区的道路仍不畅通。
例:救援通道拥堵严重。或者:请让开生命通道
(2)请你拟一则公益广告,号召大家帮助灾区人民,至少使用一种修辞。(3分)示例:涓涓细流也能汇成爱的海洋。
(4)如果你的一个笔友在这次地震中受伤,请你拟一条短信发给他,要在学过的名著中提炼一则材料作为论据,鼓励他勇敢地面对现实。(3分)
示例:灾难是最好的试金石。保尔历经了病痛的折磨、战火的摧残,但始终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最终成为真正的强者。你也一定能够战胜灾难,用微笑照亮自己的人生!
二.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8、作者韩愈是(唐)代(朝代)(文 学)家。(2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2)策之不以其道.:方 法(3)伯乐虽善.知马:善于,擅长(4)不为.
虚语矣:(算)是
10、[乙]文中的“良马”和[甲]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都喻指什么?(2分)
千里马人才
11、[甲]文中的“天下无马”和[乙]文中的“马群遂空”的含义有何不同?(4分)甲文中的“天下无马”是对不能识别人才的狂妄无知(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乙文中的“马群遂空”是说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
12、[甲]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简要阐述。(3分)
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参考译文:
伯乐一过冀北,马群一下子就空了。冀北的马在世上属于多的,伯乐即使善于相马,怎么能一下子让马群空掉呢?解释的人说:“我所谓的空,不是指没有马,而是说没有好马。伯乐精通相马,遇见好的,就取走,到最后,马群中就没有好马了。没有了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是瞎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