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零失败教育法
“零失败”的奇迹
——数学教师张肇基怎样进入名校视野
《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06日 01 版)
张肇基在辅导学生 本报记者 杨慧峰摄
编者按
今天,本报高兴地推荐数学奇才张肇基的传奇经历。国家出台《义务教育法》后,数以千万计的“学困生”不必离开学校了,却因为没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仍然“学不下去”。能不能探索出让“学困生”不再畏难的教学方法?能不能让探索者有舞台,有作为,有后劲?本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不久前,人大附中书写了一项空前纪录:为本校一位数学教师连续召开了两次“数学教育零失败”论坛。75岁的坛主张肇基,用他几十年心血研究出的数学教学法,在人大附中二分校(原蓝靛厂中学)实验了一年。结果,在这所典型的薄弱校中,实验年级数学优秀率提高了12倍,及格率提高了两倍。问卷调查显示:30%的学生把数学列为第一喜欢的学科,40%的学生进步最大的学科是数学。
更让大家惊叹的是这些学生的精神面貌:过去见了老师连头都不敢抬的“学困生”,落落大方地以“小教官”的身份去指导包括校长刘彭芝在内的专家、教师们学打“数学扑克”;他们侃侃而谈,自豪地用亲身经历向现场专家、领导介绍张爷爷的“数学零失败教学”。
全场震撼。
没有几个人知道,气质儒雅的张肇基老师,一年前还是个无单位、无收入、穷困落魄的无业游民。他有着怎样坎坷的经历?又是怎样走进全国赫赫有名的校长、数学教育家刘彭芝视野的? 数学奇才曾是典型“学困生”
“您的采访让我又想起我恐怖的童年。自从上学之后,因为成绩总不及格,手心常被打肿,还要受同学的欺负。小学就留级,初中又留级,为此曾和同学结伴逃到杭州„„我总有一种恐惧感:不知我这个处处不如人的人将来怎么过活?所以我特别同情和理解今天学校里的‘学困生’,想把一生都用来救这些孩子。”
出差途中,记者收到张肇基的短信。那次采访,张肇基追述:初二时的暑假,他们几个“学困生”聚在一起,谈起初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成立了学习小组,公推张肇基当组长。张肇基想,当组长就要帮同学,自己就要先学会。他每天先自己学,然后去给小组的同学讲。到了初三,张肇基成了班里的数学尖子。
“虽然当时父亲的历史问题让家里愁云惨雾,但学习好了,我的整个精神面貌就改变了,每天高高兴兴。”
后来他多次对记者说:“我最理解‘学困生’,你要让他活得自信、愉快,什么办法都不如让他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提高。”童年的经历成了张肇基日后创造和推广“数学零失败教学”的最大动力。
高中毕业,张肇基考上了复旦大学数学系,成了苏步青的学生。后来他在“数学零失败教学”中,让“学困生”当“小组长”、“小教官”,这招经常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就缘于童年的这段感受。
大量“学困生”的处境催生“数学零失败教学法”
张肇基在农场放过马,种过地,后来以代课教师的身份在北京市朝阳区第48中教数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第48中和周围其他中学的大部分生源,来自附近各个村。
在上海长大的张肇基发现,这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读到初中了,连小数、分数的运算规则都没弄清。当他们面对有理数符号的变化、代数整式计算的时候,就更是错得一塌糊涂。各次考试50%以上的学生不及格的情况很平常。后来他又到过很多农村校,情况大致如此。初一数学学不好,影响的不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很多学生之所以后来成为“学困生”,多数是从数学的失败开始的。
几年教下来,张肇基感到用传统的教法实在很难让“学困生”理解那些数学概念,便研究出了一套“数学扑克”,让学生在玩牌中理解和掌握初中数学中最核心的基本概念。
实验取得了明显效果:很多“学不会”的学生学会了,对数学充满恐惧的孩子对数学扑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一位家长带来她的儿子向张肇基求助,说孩子小学毕业了连加减乘除都不会。张肇基就让他和几个同学打数学扑克。玩了几把之后,忽然,那个孩子高兴地发现:“原来底下的数越大,结果越小!”——他用自己的话说出了数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一个分数的分母越大,在分子不变的情况下,其值越小”。有的孩子说:“怎么打扑克时,数学就这么好学了呢?”由于数学扑克需要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才能玩,会玩的同学就要教会与自己搭伙的同学才可能取胜,于是形成了最初的“数学零失败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1998年,课题《数学扑克》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现行考试成为拦路虎 正当张肇基准备高歌猛进时,拦路虎出现——他的“数学扑克”不能在每次统考中都体现出效果来,校领导提出:继续实验的条件,是在下次统考中立竿见影。这是不可能的。1997年,他从所在的学校辞职。
“这不是数学扑克的错,而是现行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有问题。因为数学扑克是为‘学困生’掌握义务教育最核心的知识设计的。而现行的考试,将各种类型的试题放在一起,笼统地以60分为及格标准,无法体现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的程度。而且,从玩牌中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迁移到做试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张肇基说。
张肇基还有一个切身感受:“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就像长跑,只要最后能达标就行,不一定每圈都做一次结论性考核,那样会使成长过程较长的“学困生”,途中受到太多的打击,往往没等跑到终点,就因失去信心而放弃。
他开始认识到,只发明学具,不改变评价手段,教学改革就会夭折。
从1998年到2002年,他又研究出了一种新的考试体系。这个体系在内容上不仅同时适合对“学优生”和“学困生”知识和能力的检测,而且在形式上,除了期末考,其余每次测试,不管最初考了多少分,只要能改正错误,成绩就会在原有基础上上升,体现张肇基“把考试作为学习的过程”、“不让考试制造失败者”的理念。至此,“数学零失败教学”体系的主要部分基本成型。多年后,他用一部近几十万字的实证研究专著,系统阐述了他的数学教育思想。艰苦卓绝推广路
辞职后的张肇基开始“行走天下”,推广他的“数学零失败教学法”。
推广之路极其艰难,这首先与他的身份有关。此时,张肇基已是“无业人员”,以这样的身份去推广一项重大教学改革,不仅不容易取得对方信任,还容易产生误解:认为他是来混“饭票”的。的确,当时他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母亲去世前留给他的一点钱,和人家可给可不给的讲课费。虽然学校很需要科研课题,但大家更愿意去做有高校或各级教研部门背景的课题,不仅有科研经费,还容易获奖,这比让一个无业者来做实验“保险”。
广东、浙江、山东、广西、河北、安徽等省市的许多农村校、薄弱校,张肇基都去过。“我是无业者,但我是个干事的人。”这是他的口头名片。为了消除误解,他总是事先声明:“学校不用花一分钱,让我做实验就好。成功了荣誉算你们的,没效果我就走。”如果哪个学校给他个实验班,他就感激不尽,自己花上数百元印发实验教材、题库,自己上课、培训教师,自己在附近租房子住。至于开工资,他想都不敢想。即使这样,他仍得不到起码的尊重,致使实验常常得不到正常的配合。伤心到极处时,他曾对朋友说:“人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你把有价值的东西拿给人家看,人家却不能理解你!”
人生难得是知己
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支撑张肇基走下去的,首先是他的信念: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法》,数以千万计的“学困生”不必离开学校了,却因为没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仍然“学不下去”。他坚信,自己找到了解决“学困生”这个难题的办法。
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支持他的几位挚友,其中贾中裕和朱家华是关键的两位。
贾中裕,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当年曾与张肇基同在第48中任教。十几年来,他从未停止过为这位仁兄奔走呼号,不少人都是因为他的仗义、善良和宣传,加入了帮助张肇基的行列。
朱家华,贾中裕的大学同学,退休后,被刘彭芝返聘到人大附中,担任全国优秀校长培训基地主任。他通过贾中裕认识了张肇基。在张肇基最困难的时候,他和贾中裕去张肇基做实验的山区学校听课,为他撑腰打气;在张肇基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帮助四处联系实验校。他与苦苦支撑的张肇基有过十几万字的电子邮件往来,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切磋,为完善“数学零失败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人大附中有了“肇基教学法研究室” 一个偶然又必然的机会,谨慎的朱家华向刘彭芝推荐了张肇基。刘校长决定见见这位传奇人物。
2010年3月22日下午两点,校长刘彭芝、书记王珉珠,以及朱家华、贾中裕,与上午应邀赶到北京的张肇基在人大附中校长室见面了。
简短的身世、经历叙述,已使性情中人刘彭芝动容。
接着,刘彭芝接过张肇基递上的一份2000多字的《肇基教学法中的三把斧》,逐字逐句品读。
其他人静静地等待。
深厚的专业功底,使刘彭芝很快读出了让千万数学“学困生”走出困境的希望。
感动、敬佩、惊叹。刘彭芝与王珉珠当场决定:让张先生在人大附中安家!
刘彭芝亲自给后勤部门几位领导打电话。仅仅40分钟的见面,张肇基就结束了大半生的漂泊,做梦般地在人大附中有了房间,有了饭卡、电话卡、交通卡„„
一切都那么温馨。刘校长要为张肇基开工资,却让老先生很担心:以往在下边学校实验,要经常回上海准备材料;人家给你开工资了,你再来回跑,校长能理解吗? 一天,他给刘彭芝发短信:“我要回去,望见面。”
“下午两点上班见。”刘彭芝立刻回复。
下午,张肇基告诉刘校长,他要回上海做些准备才能开始实验。
刘:“多久?两星期够不够?”
张:“两个月。”
刘:“就两个月吧。”
在世人怀疑、歧视的目光中生活了几十年的张肇基,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用人不疑”。
人大附中成立了“肇基教学法研究室”,并把人大附中二分校作为张肇基的实验校,还配备了得力的管理班子。一年后,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本报记者 宋晓梦)
第二篇:数学教学,让学生走出“零阅读”的尴尬
数学教学,让学生走出“零阅读”的尴尬
莱州市梁郭中学 孙伟艳
阅读是人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似乎形成了一种偏见,习惯性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行为,数学是不需要阅读的,总认为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片面的。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数学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分依赖于老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走出“零阅读”的尴尬。
一、数学阅读特点
许多学生自学能力差,认为数学阅读很难,许多老师也认为阅读教学很难把握,这是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
(1)语言抽象性与内涵丰富性。
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2)逻辑严密性与思维严谨性。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
(3)数学的阅读需要细致。
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的阅读,正如学生所说,数学阅读“费脑子”,它不可能像语文阅读那样可以一目十行,只重情节,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写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所以也就更需要细致耐心的支持。
二、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让学生学会阅读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教师依据数学教材的内容特点,可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了一个翻牌游戏,无论学生怎么翻牌,我都能够一眼看出哪张牌没动过,学生多次试验后感到不可思议。这时我便乘机说:“想知道我取胜的法宝吗?请阅读教材。”阅读兴趣的激发使学生有了自学的愿望,这就具备了愿意自学、掌握阅读策略的前提。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学习方法”核心是方法,因此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课采取以下方法:
1、图文结合法。
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是不理解题意,分析不出解题的思路,因此,就休要教师引导学生写画并用,是抽象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可要求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每读一句话,对已知条件加以思考,得到部分结论,并写在旁边或标在图上,逐步推理,得到基本结果,为全面理解题目预作铺垫。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基本知识》这一章时,我就发现学生理解上出现了问题:把“点A在直线上”误认为“点A在直线上方”,“点到直线的距离”误解为“点到直线上任意一点的连线的长度”,“角的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线段AB的延长线”与“线段BA的延长线”等概念也经常混淆,我采用了以下措施。①写画并用,在读题目时要求学生把这句话画出来,例如“线段AB的延长线”,就要求学生画出图像,并与“线段BA的延长线”比较,使相似的语言得以澄清,“线段AB与CD互相平分”画出三个图:“AB平分CD”“CD平分AB”“AB与CD互相平分”。通过作图,理解图形的形成过程,加深概念印象,避免错误。例如:看到“角平分线”就标上两段相等的弧,看到“线段的中垂线”就标出两条相等的线段。利用画图可以做到数形结合,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加深理解,感悟新知。
2、推敲文字法。
文学语言的附加成分多用来渲染修饰,附加成分去掉了,一般不会影响主体的表达;而数学语言具有简练、严密、准确、抽象的特点,附加成分多是条件,如果忽略了,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失误,因此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如,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法则:“把方程中的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①法则中的“改变符号”是什么含义?②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是什么含义?③移项法则依据的是等式的什么性质?这样紧扣结论,细琢磨、深推敲,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使学生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又如:“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里的“在同一平面内”就是不可忽略的附加条件,省略了该条件,这两条直线就可能是异面直线。
3、前后联系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如,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教材出示例题 后,有一段启发性文字:它们的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要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式才能计算。学生阅读后,对“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实质含义并不理解,为此,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异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思考:异分数加减法中“通分”是什么含义?从而使他们认识到“通分”、“同分母”的实质都是指相同分母的数或式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与教材中所提示的内容在算理上是一致的,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像这样融会贯通的阅读思考,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增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实现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真正增强阅读效果。
(三)、拓展内容,培养习惯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图文并茂,很对学生胃口,习题也形式多样,因此和适合学生独立阅读。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带得多,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真正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无论阅读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数学学习指导读物,还是以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或缺。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只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从培养能力入手,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多给一些阅读时间,多给一些阅读的材料;学生就会改变只要认真听讲,多做练习就能学好数学的观念,转而从培养自己的能力出发,培养自己的数学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普遍得到提高。
数学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走出“零阅读”的尴尬。
第三篇:作文教学设计:失败
作文教学设计:失败
作者:党湾二小朱小萍
一、基本内容
(一)、话题缘由
我选取话题“失败”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①、从写作内容看,此话题生活化,学生有内容可写。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包括我们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上肯定有过失败的经历。
②、从心理角度看,经历失败在所难免,但现在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他们害怕失败,一遇到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因此我也想以此话题为平台,提供一个倾诉的空间,从中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一些学生扫除心理障碍,鼓起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设计思路
本方案我设计的是话题“失败”的第一课时,重在激活学生曾经“失败”的经历,引导学生选好材料,通过倾诉经历,为具体落实写打下基础。整个过程大致思路分为以下几步:
1、实验演示,引入话题→
2、倾诉经历,拓展话题→
3、赠送名言,树立信心→
4、选好材料,构思起草→(5、下笔成文,讲评修改〈第二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关于写作教学的三大理念:①乐意写、②写生活、③表真情。
2、新课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本设计意在加强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沟通与融合。
3、学生的年龄特点。本方案适宜于五六年级,这个阶段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已相对丰富,他们或多或少地有过“失败”的经历,爱面子,开始对“失败”敏感起来。他们已具有相当丰富的心理活动,已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相对公正合理的评价
4、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存在差异这是事实,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同样应正视差异,做到因人而异。
5、遵循从说到写,从取材到构思、起草、加工的写作过程。
三、设计目标
通过此次作文教学,意想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说真话,表真情,倾诉经历,打开思路,获得相关“失败”的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2、认识到失败并不可怕,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冷静面对失败的态度,努力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四、教学时间:40分钟
五、教学年级:五六年级
六、教学过程
(一)、实验演示,引出话题(约10分钟)
1、演示实验,引导观察
师: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蝴蝶放进一个没有盖子的透明玻璃瓶内,蝴蝶会怎样?(生:飞出瓶子)然后演示实验证实。
师:假若将蝴蝶放入瓶子,上面盖上一个有气孔的盖子,那这时候蝴蝶又会怎样?(生:向上飞)(演示实验:蝴蝶飞了一会儿,但飞不出,停下来了)如果这时将盖子轻轻移开半边,你猜这时候的蝴蝶在遭到刚才的失败后又会怎么做呢?
(板书:失败)
学生小组讨论一下,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击课件,(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А、由于蝴蝶在向上飞时碰到盖子,试了几次后,一时没有向上飞的欲望,所以短时间内,在盖子敞开的情况下,也没有飞出瓶子;Б、虽然蝴蝶一开始向上飞时
碰到了玻璃片,但它没有放弃,继续尝试。但因莽撞,不能一下子飞出瓶子;С、蝴蝶遇到失败后也没有放弃,它细心观察,找准缺口,很快飞出瓶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板书。
师:如果这分别是А蝴蝶Б蝴蝶С蝴蝶飞出瓶子的结果,你更喜欢那只蝴蝶,请说明原因。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评价时不管学生回答喜欢哪一只,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А蝴蝶厚积薄发,说不定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再次冲刺,不能把它一下子看扁。БС蝴蝶斗志昂扬,不怕失败,勇气可佳,尤其是С蝴蝶能冷静面对失败,善于寻找失败的原因,更值得赞赏。)
师:让我们静静地等待实验的结果,看看是否是你期待中的那一只。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观看实验。观后说说在等待结果的这几分钟时间里,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话想对这只蝴蝶说?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2、由物及人,引出话题
蝴蝶在生活中会碰到困难,会失败,其实我们人何尝不是这样。同学们,你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遇到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失败经历呢?(稍停)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倾诉失败的空间。
(二)、倾诉经历,拓展话题(约22分钟)
А、话“失败”
▲材料发现
(一)师:请把自己当时遇到的失败经历以及你当时的心情说出来。你可以向旁边的同学说,可以向最要好的朋友说,更可以向老师诉说。你若成为对方的倾诉对象,要仔细倾听。学生走动交流。教师倾听学生的倾诉,选好个别发言的代表。
学生到台前讲述自己失败的经历及当时的心情。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讲具体自己失败后的心情以及当时那种心情下的行为表现。
▲材料发现
(二)师:有否你与一些同学或伙伴朋友一起做某一件事或班集体参加某个比赛失败的例子? 学生回忆往事,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具体自己或大家为办成某一件事或取得某一项荣誉辛勤努力的表现。▲材料发现
(三)师:你有否耳闻目睹过你的家人或亲戚朋友有关失败的事例?
学生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讲好自己耳闻目睹别人失败后的感想。
Б、话“失败后”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或别人失败的经历,我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有的可能经过努力已品尝到了成功的甘露,像那只С蝴蝶;有的可能正在努力之中,像那只Б蝴蝶;有的可能正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像那只А蝴蝶。有谁愿意来谈谈你是怎样面对失败怎样取得成功的,以及取得成功后的心情或感想。
学生个别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三)赠送名言,树立信心(约3分钟)
有句歌词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相信大家定能经得起风雨,见到你心中那一道亮丽的彩虹。想送同学们三句名人说的话:(课件出示)
牛顿: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
鲁迅:伟人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
歌德: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掉了勇气??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学生读名言谈所得,知道“允许自己失败,但不能丧失勇气”的道理。
(板书:勇气)
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用“失败”和“勇气”说一句鼓励自己的话。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四)选好材料,构思起草(约5分钟)
1、选好材料
同学们看了蝴蝶的实验谈了失败的经历,这些都可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因此这次写作你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一项内容来写。(课件出示内容)
А、“记一次实验”,把实验过程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具体。题目自拟。
Б、撇开实验,以“失败”为话题写作。题目自拟。
С、写一篇“实验观后感”,把“实验”与自己的失败经历及所感所想结合起来写,安排好详略。题目自拟。
2、构思起草
拟定题目开始写作。
板书设计:
失败勇气
材料:
1、个人
2、团集体
3、他人
七、特色提示
本方案设计我自以为有以下两大特色:
1、在设计意图上,着力体现综合性理念。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但不平均施力。重在引导学生发现有关话题“失败”的写作材料,从中适当渗透“失败不可怕”的理念,培养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做到“润物细无声”。
2、在设计流程中,打破“单一性”的作文模式。我把传统的“记一次实验的习作”与当今盛行的“话题作文”有机结合起来。两者既相对独立,又融成一个整体,因此我相应设计了三道呈阶梯状的习作题供学生参考选择,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四篇:2012年考研数学失败原因分析
2012年考研数学失败原因分析
一、基础不牢。考研数学的定理、公式等很多,而每一道题都由这些定理公式构成,定理公式的不同组合又相成新的题型,在每年的考研真题中大家就可以看出,难题怪题很少几乎没有,考察的多是基础知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同学成绩不好?基础不牢。为了熟练掌握,牢固记忆和理解所有的定理,公式。一定要先复习所有的公式,定理,然后再大量的练习基础题。做这些基础题时能作到一看便知其过程,心算就能得到其结果,这样就说明真正掌握了基础习题的内容。这些题看起来外表简单,目的单一,但它们主要帮助我们熟悉和掌握定理,公式。但别小看这些习题,如果把整个习题看成一座城堡,定理,公式等可比做砖瓦,而基础习题就可看成砖瓦垒起的一堵墙,熟练掌握一道基础习题就相当于直接拥有一堵墙,这样,构建城堡我们岂不随心所欲,是不是像搭积木一样方便。
二、过于基础。凡事正好,过犹不及。我们知道,打牢基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成绩,而不是停留在基础阶段。开始复习的时候以基础为主,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就要进行提高练习。
三、没有计划。因为数学科目考查内容非常多,需要同学们在复习之初有个宏观了解,并制定可行的复习计划,避免杂乱无章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态。
四、计划拖延。计划很完美,但是没有按计划执行,那一切都是空想。即使有的同学一开始耽搁了,但只要及时醒悟,不用急时间够不够用,只要你想到了,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当你想到时,确定好自已的大目标,再分割成小块,分步实现。实现这些小目标块时,一定要不折不扣,持之以恒。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但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要“严格遵守自已的诺言”,克服贪玩,贪睡,懒惰,悲观,消极的思想与习惯。总之,持之以恒的完成制定的计划是所有方法中最最重要的,也可以说,它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关键。如果你经常完不成计划,那么就趁早放弃考研吧,考研是很费时间的,一晃就是一年呐。如果你决定一定要考,那么现在就开始来锻炼你的意志力,长跑就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不信就试试,如果你能坚持下来,那么考研也十有八九能考出个好成绩。
五、只看不做。这个问题很普遍,尤其是一些证明题类的,很多同学都觉得我看会了,等到真正做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写不出来„„数学做题一大忌就是眼高手低,所以大家一定要看会更要做会,“烂笔头”还是很有效的。
第五篇:“零基础”油画教学实践初探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富足,追求自身艺术修养的提升。各类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调的培训班,如花艺、品酒、绘画体验班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福州也出现多家开展“零基础”油画教学的培训体验班。本文以田山画社教学经验为例,围绕如何开展针对“零基础”学员的油画教学实践展开一点讨论。
【关键词】 “零基础”;油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存在一种怪象:学龄前幼儿大多广泛地学习绘画,但随着年龄增长,美术课程却逐渐成为鸡肋并被挤向课程边缘。许多人在工作以后又想重拾画笔,可投师无门,有兴趣得不到指导,有潜能得不到发掘,而“零基础”油画教学便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得以舒展个性,可以诗意栖居。“零基础”油画教学班目前在全国各城市遍地开花,仅福州就有不下五家的机构组织开展“零基础”油画培训。据笔者的走访了解,各个“零基础”绘画班的主要参与人群以年轻女性居多,大多从事白领工作或为全职家庭主妇。这些人对于绘画较有兴趣,同时也注重生活情趣,但由于各种原因无缘参加科班学院训练。他们对色彩的有天性的喜好和敏感,但并不一定具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系统的绘画训练,其诉求更多的是轻松高效的绘画体验和以绘画为乐趣的休闲方式,传统的基础素描训练由于过于枯燥单调,对于他们并不适合。
油画作为最具表现力的画种之一,因其丰富的色彩、多变的表达方式,传入中国四百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学习油画不失为“零基础”人群开始学习绘画的一个好选择。如何开展好“零基础”油画教学呢,笔者尝试从教师能力、教学方法及如何进一步走入艺术殿堂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能力要求
“亲其师方可信其言,信其言方可悟其道也。”教师的个人素质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学员正确地欣赏作品、进而学习临摹,在轻松的氛围提升绘画技巧,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引。一个优秀的“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首先,“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一个称职的老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从范画的挑选到个人绘画技能(甚至包括良好的绘画习惯,),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才可以带领学员在艺术的世界遨游。“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专业能力,在各个细节都树立了好的榜样,通过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技巧树立起强大的个人自信,才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员,真正地把学员带好。
其次,“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除了专业素养,教师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述能力。特别是针对“零基础”的学员,如何化繁为简,通过缜密而又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达出自己的观点、思维及要求,把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员,与平时面对专业的学员不同,面对“零基础”学员时,对于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显然有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每个学员的特性,发现每个人体悟艺术的能力,及时纠正学习上的误区,寻找学员闪光点,把控整个班级的绘画进度。争取让学员个人和整个班级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二、如何开展“零基础”油画教学
对于初学绘画的学员,个性的表达并不是第一位的,只有掌握了工具和材料,才能发挥出个人的想法。临摹是学习绘画的重要方法,“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通过临摹,学员可以快速地体会颜料的特性,用笔的方法,调色的技巧等。通过临摹,学员可以逐渐明白如何以油画的视角和方式去进行具体的操作,同时对油画的基本特性,如绘画性、油画气氛、用笔、用色、边线等一些列细节问题有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教师的技法和品味也通过临摹的范画,让学员得到最直观最直接地体验,使复杂的学习过程变得简单、易懂、有趣、快捷。
(一)选择范画
适合零基础绘画新手训练的画派主要集中于印象派及后印象派,以梵高、莫奈的作品为佳。梵高的作品用色大胆直接、画面效果强烈,如《星空》、《向日葵》这样的作品,用色饱和,调色相对简单,构图简洁,非常适合第一次接触绘画的学员。像《桃树》这样热闹的画面,也吸引了很多喜欢浪漫花草的女学员上手练习。莫奈的作品则更适用于进阶级别,如《睡莲》、《野罂粟花田》等作品适合掌握了一定的用笔用色技巧后的学员进行临摹。《麦草堆》系列作品“同场景不同光色”的效果,可以提供给学员更多的选择,学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色调进行临摹。
在范画的选择上,不必排斥一些色彩艳丽、格调甜俗的作品,这些作品通常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构图简单,在专业人士眼里略显艳俗肤浅,立意浅薄。但事实证明,确实有很大一部分的“零基础”学员对这类作品表示喜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选择范画时,可适当选择部分该类作品,先入门,再进行纠正提高,让学员在短期内即可信心倍增,为日后的学习积蓄冲劲。
(二)研读范画
范画选择完毕,教师应引导学员对范画进行解读。首先要让学员认识到范画的优点,在一次次的教学中逐渐认识到好的作品的构图及用色的道理。接着分析研究作品的作画步骤,“从神理中求法度,法度中悟神理”。在范画研读时穿插美术史知识,叙述画家生平或是画家在创作该作品时的人生状态,如梵高作为受到广大文艺青年喜爱的画家,他在创作不同作品时的精神状态,人生际遇,都反映在了画面上。给学员讲一讲作品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员理解作品的意义所在,也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三)临摹范画
由于是“零基础”学员,往往对于如何下笔毫无头绪,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一定的示范,直观地展示绘画方法。示范教学时应采取分段式教学,不要一次性示范太多,第一次接触绘画的学员,在学习时往往心情紧张,讲多了记不住。教师要不断鼓励学员大胆下笔,细心收拾,在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一节课的所有学员都选择临摹同一幅作品,教师可选择“手把手式”教学,即教师示范一步,学员跟着学习一步,可高效地完成一幅作品,学员在学习时也能较为轻松地接受。但这样做的缺点在于阻碍的学员个人能力的发掘。
“零基础”绘画班在开班一两个月后极易出现一个问题:学员进度不一,每次课程的不同学员临摹的作品不同。通常一个15至20人的班级仅有一到两名教师进行教学,临摹作品不同就不能采用“手把手式”的教学,需要学员自行进行每一个步骤的探索,但好处在于学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四)绘画媒介的选择
油画有着各种丰富的技法技巧,对于材料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律。如画油画时需要“肥盖瘦”,即新画图层的用油的比例要比上一层的用油量要大;还有肌理的制作、直接画法、间接画法的不同等等,这些复杂的技巧会影响初学者的直观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绘画媒介进行教学。对于只是想浅尝绘画,对绘画好奇但并无长期学习意愿的学员,可以采用丙烯颜料进行学习。丙烯也称亚克力(音译),是最接近油画颜料效果的绘画媒介,用水即可调和,干燥速度快,可以加大量水进行调和后薄画。也可厚堆模仿油画颜料,制作肌理。即时练习作品即可带回家,干净便捷。而对于一些有着强烈意愿要长期学习油画的学员,即可采用油画颜料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材料特性的教学了。
三、进一步走入艺术殿堂
绘画的最终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临摹学习只能作为学习绘画的手段之一,最终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以找寻自己的表达手法。
(一)回归素描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剥离色彩的影响,只关注对象本身,用黑白感知边线、空间、相互关系、光线与阴影、整体。临摹了一段时间的油画后,零基础学员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素描的渴望。他们在临摹时会遇到的造型问题都需要通过素描训练来解决,这种带着问题来学习的状态是激发学习热情的催化剂,可以让学员更透彻的认识绘画对象。在经过了入门培养兴趣的油画临摹训练后,可以适当回归基础,补充进行一些素描训练了。基础素描训练由于枯燥乏味,很容易抹杀绘画爱好者的学习热情,不适合进行长期课程,可作为短期课程进行基础训练,或是穿插于油画课程中,帮助学员加深对形体、光影、结构的认识。
(二)勤加练习
勤能补拙,就算是“零基础”学员在多次实践后也会对绘画有所心得,学员首先应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画派的范画,通盘临摹过一遍后寻找出自己擅长、喜爱的画风进行系统临摹。有的学员喜欢梵高的狂放自由,有的学员擅长色彩的细腻过渡,教学中应注意发掘学员的优点,鼓励学员们多进行练习。
(三)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生活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素描和色彩训练,“零基础”学员也具有了一定的绘画能力,除了坚持练习,“零基础”学员已经可以开始脱离教师进行一些个人创作,通过对颜料和技法的了解,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情或是思想和意境,“画如其人”,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得以通过画笔跃然纸上,让学员自然地将艺术和生活逐渐地融合起来。实现最初学习油画的目的:画自己所想的愿望。
综上所述,针对“零接触”学员的绘画教学,应以临摹教学为主,挑选合适的范画,使学员在短时间内迅速直观地体验绘画的魅力所在,以期通过教学为大众审美的提高添砖加瓦尽绵薄之力。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个人组成的群体,个体艺术修养的提高必然能提高社会整体的人文素养。我们很欣喜地看到“零基础”油画学习也为大众提供了全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可以培养大众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让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希望这一新生事物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让艺术在陶冶人们的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