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二)B参考答案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
(二)学时 48 试卷类别(B)
出卷教师 李光翠 考试班级 汉文20121班(师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汉赋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3、(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4、(《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6、曹丕的(《燕歌行》)为我国诗歌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而又成熟的七言诗。
7、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8、神龟虽寿,(尤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9、魏晋南北朝的小型歌舞戏(代面)或称大面,出于北齐,主要表演兰陵王的故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任选2题,共10分)
1、乐府:“乐府”原来是汉代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名称,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乐府一方面为文人创作的诗配制乐曲,让乐工演唱,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同时也大规模地采集各地的民歌,以丰富乐府的乐章,供朝廷朝会、宴会、祭扫乃至于娱乐演奏,也用于对人民的教化统治。魏晋后人们又把这个机构所收集和配乐演唱的歌辞称作乐府或乐府诗。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2、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共25年。文学史上的“建安”实际上包括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到曹植死为止),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蔡琰。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3、宫体诗:产生于梁代,流行于梁、陈时期的一种诗体。得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梁书·简文帝纪》)。是齐梁宫廷文学集团,尤其是梁代萧纲文学集团的产物。影响延及隋及初唐。内容上: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内容狭窄。主要描写女性的容貌、体态、服饰。咏物方面多为同宫廷生活有关的事物,尤多器物;单纯咏物,毫无寄托。形式上:声韵、格律比永明体更精致,风格秾丽轻艳。总体上更重视辞藻、对偶与声律。宫体诗的代表人物:萧纲,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还有萧绎、陈叔宝等,宫体诗的影响:在诗的格律化方面比永明体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律诗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在语言(风华流丽)、对仗(工稳精巧)、用典上为唐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4、《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集汉魏至东晋传闻轶事之作。原书只称《世说》,唐时称《世说新书》,大约于宋代,才称作《世说新语》。今存《世说新语》门类分36门,上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表明该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方面;中卷九门; 下卷二十三门。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被称为名士的“教科书”,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世说新语》乃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
三、简答题(每题10分,任选4题,共40分)
1、请从《吕氏春秋》中举出五则寓言故事,并阐述这些寓言故事的特点及作用。据统计《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于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故事来进行论证。
《吕氏春秋》的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梦中受辱”“穿井得一人”“掩耳盗钟”“荆人涉澭”“刻舟求剑”等。
2、何谓“互见法”?“互见法“有什么作用?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通过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通过互见法的使用,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3、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1)叙事成分相对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2)运用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描绘人物性格。
(3)抒情真挚浓郁,直抒胸臆。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5)以五言与杂言为主的形式。
4、请简述《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⑴ 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且结构严谨。详处运墨如泼,如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归乡后的大段描写不厌其详;战场上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⑵ 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⑶ 运用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叙事、摹声、写景;即有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的律句,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5、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小说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魏晋南北朝小说,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它在叙事写人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在粗陈梗概的志怪法和简约传神的志人法。
一是真实和虚构的问题,小说是虚构的故事,但这个时期的小说作者即使是写鬼故事,也自以为是写真事;志人小说更是以真实作为评定小说优劣的标准。
二是写作态度问题,现代小说的作者,会为了某个目的去编写小说,也就是有一定的写作动机;但这个时期的作者写这些作品则是“被动的”记录,也就是“非有意为小说”。三是志人小说的出现,显示了小说向写人事发展的趋势。
四是小说和历史的关系仍然十分密切。至于文学手法方面,这时期小说在叙事上只是“粗陈梗概”,只有故事大纲,基本上没有较高级的小说技巧出现。
四、论述题(共15分)
1、请比较陶渊明与阮籍、嵇康隐逸的异同。
一、陶渊明与阮籍、嵇康隐逸的不同
1、隐逸的自身性格不同
(1)陶渊明有春风般平和温煦的性格(想得比较开,平易近人)(2)阮籍则有一股狂傲之气(简直是个“青白眼”,且有癫狂)
(3)嵇康更是傲岸刚烈,不附世俗(用现在的话讲,叫他“愣头青”)
2、隐逸的生活方式不同
(1)陶渊明躬耕于南山,自食其力,与百姓相交而乐,饮酒作诗,好不快乐!
(2)阮籍则不屑与俗人交,且以饮酒为命,常大醉不醒,以此来躲避现实,必定伤害身体。(3)嵇康则是以琴为伴,以酒会友,以铁为乐,但却时常因看不惯司马氏而自傲。“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生了气就批评,未能完全遗落世事!
3、隐逸的境界不同
(1)陶渊明从“非自然”的官场退出,“欲仕则仕,欲隐则隐”,躬耕自资,饮酒采菊,心灵获得了宁静。他抚琴,追求的是“琴中趣”;嗜酒,醉心的是“酒中味”;读书,期望的是“每有会意”;写诗,注重的是“得意”。(2)阮籍看似高旷,喊道:“礼岂为吾辈设!”却归于绝望,面临穷途失路和精神危机。(3)嵇康高唱:“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礼”,却始终不能摆脱世事——“顽固到底”,而被司马氏杀害。
二、陶与阮、嵇隐逸的相同
1、隐逸的社会背景相同,都是动荡的多事之秋。
2、隐逸前都有一番用世之心。
3、他们都崇尚老庄自然之旨。
4、他们都代表一种人性的觉醒。
五、默写并赏析(共20分)
1、请默写并赏析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要求:赏析字数不少于600字)(赏析答案略)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B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B(2)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
1.据明人胡应麟的《诗薮》统计,唐人自选诗达三十余种,流传至今的还有十种之多。
2. 虞世基的《出塞》、杨素的《出塞篇》、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渡河北》等诗,就其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说是唐代边塞诗的先驱。
3.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的著名诗人王昌龄,绝句占了他今存诗歌总数的一半。4.《滕王阁序》是一篇杰出的骈文,其作者是王勃。
5.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明确地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 和“风雅兴寄”。
6.崔颢的名篇《 黄鹤楼 》,完整地表现了怀古与思乡两个方面的内容,严羽赞道,“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7.高适诗歌的体裁多为古诗,尤以七言歌行为佳。
8.柳宗元继郦道元之后,使山水游记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9.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又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者。10.杜牧的《秋夕》是一首深沉蕴藉的七绝,它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11.现存唐传奇大部分收录在《 太平广记 》里,鲁迅所辑录的《唐宋传奇集 》,廓清了明清书商“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流弊,是一个较好的辑本。
12.自南唐冯延巳开始,词作由偏重描写转向偏重抒情。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中的警句。
14.王禹傅和柳开 是北宋初期提倡古文的作家,他们都称颂“韩柳文章李杜诗”,认为文章的功用是“传道明心”等。
15.潘阆的《酒泉子》共十首,原题《忆余杭》,都是回忆杭州胜景。
16. 欧阳修的抒情散文《秋声赋》打破了六朝到唐代骈赋、律赋的格式,是代表“古文家”赋的成熟作品。
17.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和[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是他的二篇代表作,前后写对歌女小蓣的怀念,后者写与所钟爱的情人的重逢。
18.李清照的词是南北宋之交的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只有到了李清照,宋词才开始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真正严肃而深刻的描绘。
19.在南渡词人中,爱国词人的豪放词风是时代的主流,但以朱敦儒为代表的歌咏隐逸生活的旷放词风也颇有影响。
20.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曾被杨慎评为辛词第一。
21.话本原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讲史话本通称平话,又作评话。
22.宋初“白体”诗人最重要的代表是王禹偁,他的名作《村行》学习白居易,但又避免了白体诗内容浅薄、语言浅俗的毛病。
23.北宋欧阳修擅长作史论,他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 》通过后唐庄宗李存爵宠幸伶官误国的事例,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24.苏轼诗歌擅长比喻,如《 和子由绳池怀旧 》就用“雪泥鸿爪”这样的比喻来表现飘泊无定的感慨。
25.“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_黄庭坚 的提出的诗歌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影响很深。26.北宋词人 周邦彦 擅长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等。27.宋代诗人 杨万里 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28.南宋后期的“四灵诗派”学习晚唐诗人 贾岛、姚合,标榜野逸清瘦的诗风。29.赵盼儿和李千金是关汉卿杂剧《救风尘 》和白朴杂剧《 墙头马上 》中的女主角。30.高明的南戏《琵琶记》通过男主角 蔡伯嘈 的遭遇反映了文人所面对的“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
31.话本小说《 碾玉观音 》中壕秀秀对崔宁的追求表现了市民女性对美满爱情的强烈渴望。32.清初李玉等苏州派作家创作的《_清忠谱 》反映了明末东林党人和阉党魏忠贤的斗争。33.明代李开先创作的传奇《_ 宝剑记 》取材于小说《水浒传》,搬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34.白话短篇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通过蒋兴哥和王三巧的爱情婚姻故事反映出一种新的爱情观念和道德观念。
35.明代徐渭四部杂剧《狂鼓史》、《女状元》、《雌木兰》、《翠乡梦》合称为《四声猿 》。36.晚明作家_张岱 的小品文《西湖七月半》描写了杭州七月半的赏月风俗。37.清代长篇英雄传奇《_说岳全传 》是岳飞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在民间影响很大。38.清代剧作家— 洪升 一的传奇《长生殿》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39.近代作家_梁启超 撰写的报章文字,文字平易畅达,号“新文体”,《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作。40.明代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文学流派“_ 公安派 ”以“独抒性灵”为文学理论核心,对当时文坛
影响很大。
41诗人 杨亿 是宋初“西昆体”诗的代表,西昆体即因他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42.北宋作家 欧阳修 的《盘车图》一诗是“以文为诗”的成功之作。4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苏轼名作《 前赤壁赋 》中的句子。
4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宋代诗人 黄庭坚 《寄黄几复》诗中的名句。45.著名的咏梅词《 暗香 》(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46.宋代词人辛弃疾 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就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寓意。
47.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写窦娥因恶汉 张驴儿 的诬陷而被问成死罪斩首的故事。48.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是现存最早搬演王昭君故事的戏曲剧本。
49.元代杂剧作家宫天挺的《范张鸡粟 》歌颂了范式、张肋生死不渝的友情以及他们对信义的追求、坚守。
50.高明的南戏《琵琶记 》通过男主角蔡伯嘈的遭遇反映了文人所面对的“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
51.明代作家 凌檬初 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二拍”。52.明代作家徐渭的杂剧《 雌木兰替父从军 》描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53.明代作家汤显祖四部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54.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妓 李香君 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
55.清代钱彩、金丰编写的英雄传奇小说《说岳全传》是岳飞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在民间影响很大。5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清代诗人_郑燮 的题画诗《竹石》中的句子。57.《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代表作家_姚鼐 的名作。
58.近代作家 梁启超 撰写的报章文字,风格平易畅达,号“新文体”,《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作。
二、填句:
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小问樵夫。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⑤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晏殊 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雨任平生。作者苏轼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秦观
10.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作者_苏舜钦 11‘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作者苏轼 1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作者辛弃疾_ 13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作者关汉卿
14.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作者孔尚任 15.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马致远 16.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作者黄景仁 17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作者陆游 18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屏雳弦惊。作者 19,便胜却人间无数。作者辛弃疾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晏殊 21.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赵师秀
22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作者关汉卿 23 原来蛇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作者汤显祖 24.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作者龚自珍 2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柳永 26.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作者欧阳修
2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贺铸 28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作者陆游
29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辛弃疾
30.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王实甫 3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作者黄庭坚 32袅晴丝飞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作者汤显祖
33,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谁知道容易冰消。作者孔尚任 34.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作者梁启超
三、简答论述
1.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要求通过分析诗例指出:白居易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①前期思想的主流是“兼济天下。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使诗人痛感社会危机与民生疾苦,人仕后曾提出许多进步主张并以诗歌反映现实问题。在任左拾遗期间诗人更深入、广泛认识社会,多次不畏强暴,直言急谏,同时写出《秦中吟》、《新乐府》等大批“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讽谕诗,尖锐揭露政治黑暗及种种社会弊端,是诗人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并因此而遭贬。②后期思想的主流是“独善其身”。诗人刚遭贬时虽还有某些激情,建有政绩,并写出《琵琶行》等力作,便思想已转消沉,逃避政治斗争。最后二十年,诗人对高官厚禄的生活知足保和,终日以醉酒为乐,诗歌中“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以大量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讽谕诗,再见不到以前那种战斗的光芒。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创作的影响,说明一个作家如果脱离人民,失去了进步的政治理想,便很难坚持进步的创作道路。
2.举例说明苏轼词风的特点。
要求通过词例指出苏轼以词写豪情壮志,展示宏阔境界,同时在用调上引进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使“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豪放词风。这是苏轼词风的主流。但苏轼词的题材十分广泛,在农村词、爱情词、咏物词中,又表现出其他多种风格。
3谈谈你对《聊斋志异》花妖狐魅形象的理解。
答案要点:(1)《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多美丽多情,贤慧能干,体现了蒲松龄对理想女性的企盼。(2)《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对清贫书生的深挚爱情,在虚幻的小说世界里寄托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渴望。
4.陆游诗歌的题材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1)呼吁抗战,表现以身许国恢复中原的理想、对投降卖国的权奸的指斥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愈。(2)对日常生活的吟咏。(3)表现真挚深沉的爱情。
5.试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主要贡献。
答案要点:(1)创新词调,大量创作慢词。<2)拓展词的表现范围,扩展词的艺术境界。①表现世俗女性的爱情追求;②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③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3)开创抒情艺术的新范型。①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②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
6.结合作品分析《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答案要点:<1)杜丽娘形象的塑造。<2)情节结构上充满迷离、奇幻的色彩。(3)将抒情、写景、刻画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曲词优美含蓄,有丰富的抒情意味。(4)语言具有个性化,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地位协调一致
7.《儒林外史》是从哪些方面抨击科举制度的? 揭示科举考试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如周进和范进的形象。揭示功名富贵思想对人灵魂的扭曲。抨击八股“时文”及八股文选家。8.简析《梧桐雨》杂剧的抒情色彩。
全剧情节安排张弛有致,儿处重点的抒情场面均有充分的展开。
唱词清丽自然,朴素却不乏文采。尤其是第四折抒写唐明皇深挚的思念之情,使剧本带上浓郁的抒情气息。
9.结合作品分析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1)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多在铺叙描写中逐步展示抒情主人的情感变化,且多在特定部位穿插表现动态的突出强调抒情自我立场的语词,使铺叙生动而不呆板。(2)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一方面追求语言的透彻明白,另一方面大量采用市井口语。
10.《西游记》的诙谐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西游记》稀释了中国小说里的道德浓度,带给读者富于智慧的调侃、诙谐,这表现在:(1)唐僧身上。首先把一位高僧同时描绘成一付长生不老药的描写本身就是崇高和滑稽的奇特混合,其次唐僧性格中的各种独特的矛盾也比较诙谐。(2)猪八戒身上。首先对其食欲的描写充满诙谐色彩,其次对其好色的表现更富趣味性,尤其是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中。
11.苏轼诗歌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分别例举其代表作。
(1)关怀民生疾苦,揭露弊政陋习,描写劳动生活。(2)表现个人情怀,在诗中表现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3)歌咏自然景物,在自然之美中体现旷达乐观的性情,体会某种人生哲理。
12简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长于抒情。善于创造新颖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写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善于用日常的细节来展现内心的情绪。语言自然、新颖、凝炼。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窦娥冤》在艺术上是关汉卿当行之作的代表:(1)全剧对冲突的组织简练、紧凑,同时在情节的推进中插人科浑,使剧情的展开张弛有致。<2)窦娥形象鲜明,她的善良与刚强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一点一点地得到展示。(3)语言朴素、畅达,突出体现了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风格。
14谈谈你对宝黛爱情悲剧的理解。
(1)宝黛爱情是一对旧家族中的叛逆者的爱情。宝玉的鄙弃功名利禄、追求真善美,黛玉的单纯多情都与家族传统格格不人。(2)在家族衰亡的悲剧背景下,宝黛的爱情必然成为一个悲剧。(3)宝黛的爱情悲剧和黛玉的性格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15《金瓶梅》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以市井生活为中心描绘了晚明时期的社会生活风情。(2)写作一法纯用白描.不刻意修饰点缀。(3)结构上以西门庆为中心组成了一个人物网络,故事的发展即网络的铺开与收拢,表现出通俗小说叙事上的创造性。(4)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令人难忘。<5)语言高度口语化,是中国古代小说语言方面的又一次重大开拓。
16.简述苏轼古文创作的特点。
众体兼备:议论文中政论眼光敏锐,风格铺张扬厉;杂说、书札、序跋随意发挥、挥洒自如。记叙文叙述、描写与议论错杂并用,结构布局又随内容、主题的不同而各有变化。(2)善于议论,常“以论为记”。(3)文无定法、随物赋形,形成“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
17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直接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壮志难酬的失意悲愤。(2)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3)表现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等内容。C4):现救国理想和英雄怀抱,打写英雄失意之悲的遣兴扦怀之作。(6)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表现村居生活情趣。
18试述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成就。
(1)“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演述南明王朝兴一亡的史迹(2)摆脱了才子佳人爱情的旧套,剧中的爱情明显带有政治的色彩(3)剧本结构严谨,将以物为线、以事为线的传统叙事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约剧本在结撰时,也很注意避免厌套。(劝对人物的刻画能够从生活出发,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19.试简要分析《桃花扇·却奁》一折。
(1)是戏剧冲突正式开始的地方,是剧情结撰的关键点。自此,侯李爱情和反权奸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实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主旨奠定了基础。
(2)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尤其是香君刚烈高洁的性格得到了突出的表现。(3)情节平实细密,转换迅速,既人情人理,又引人人胜。
这是一出折子戏,将青楼女子李香君不贪图富贵,断然拒绝所谓的“妓女从良”,且毫不六情面的撕破奸佞之臣的伪装,看破其贪恋美色、富贵、不关心国家存亡的本质的人物形象成功地进行了塑造。这一出与《守楼》一样,是集中表现李香君的强烈政治意识、反抗精神的重要片段。
20、试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在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文体界限。(2)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景象,生动地落于笔端。(3)极富于联想,擅长比喻。(4)大量用典,善于用典。
(5)高超的语言技巧,善于活用书本语言,吸收口语。
21、以林冲为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结合社会环境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的。
(1)相国寺初次露面时豪爽、英武。
(2)面对调戏妻子的高衙内时,一方面表现得理性稳重,另一方面又倔强愤恨。(3)发配充军途中一直忍气吞声。(4)身陷绝境杀陆谦、富安时粗犷狠厉。
(5)梁山上火并王伦时果决爽利。林冲性格发生的这些变化是他的地位、处境、身份和心情变化的结果。
2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
在写作艺术上,苏轼更是以其雄放的才华为古代诗歌的艺术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苏轼可以说是宋人“以文为诗”的代表。苏轼的“以文为诗”,主要是从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前人的巢臼,突破文体界限的拘束,实际也是其创造性才华在诗歌创作上的表现。如《泛颍》。
(2)苏轼善于捕捉变化万端甚至瞬息不能保持常态的景象,生动地落于笔端,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第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写西湖晴雨的顷刻间的变化,眼前景象转瞬即逝,诗人不仅观察仔细,敏于捕捉,而且善于刻画。
(3)极富于联想,擅长比喻。如《惠崇春江晓景》由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联想到河豚欲上;《南园》的“春畦雨过罗纨腻,夏垅风来饼饵香”,由雨后桑田的清新到罗纨的滑腻质感,由麦田的丰收在望到饼饵的香气扑鼻,其中的跳衔接跃,也是靠敏捷的联想来实现。至于苏诗的比喻,那更是生动新奇,出人意
表。
(4)大量用典,善于用典,也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多数情况下,苏诗的用典妥贴精切,且浑然天成,对于诗意的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轼无疑为宋诗的时代风格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提供了才气横溢而富于创造性的诗歌作品,成为最受后代读者喜爱的宋代诗人。
23、苏轼词的贡献:
1、在词的写作目的上,苏轼以词言志,抒写主观怀抱,改变了应歌而作的单一取向。苏轼词无论是情怀婉转,还是慷慨豪迈,都表现出高雅的意趣,出自天然,不再矫揉造作,其佳作名篇都是他的人生境界的自然展现。
2、在词的取材、创作方法和精神品格方面,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绝对界限,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和题材内容。取材上,诗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在其词中都有相应的表现。
3、苏轼词风格的创新:苏轼词风格多变,有传统的婉约风格,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凄婉,《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绮丽婉约。但更多是创新,他以高旷的胸襟、高雅的文人意趣、高远超逸的意境、雄健的笔力,为词的风格发展注入了阳刚之气,改变了词的风格形态。一是雄放豪迈的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二是飘逸而沉着,高旷而深沉的作品,如《定**》(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作品。最能体现苏词这种风格的作品,当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全词展示了月夜的幽景奇情,人间天上,虚实并写,以自然境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词人胸次的超旷开朗。有高旷飘逸的胸襟气度,更有深沉执著的人间情怀,这种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独特风格,可以说更能见出苏词的特色,也正是他对宋词风格发展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24辛词的艺术成就。
答案:(1)词境的开拓和风格的创新。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更进一步变革词风,以英雄豪杰的气魄,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词中的“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构成丰富多彩的形象,展现出一种瑰丽、奇特的境界。稼轩写“月”,同样想象奇特,意境高远,充满浪漫情调。比如《木兰花慢》
(3)擅长于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隐微曲折地抒写内心。比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列举了种种人间离别故事。汉代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春秋时戴妫失子、被迫归陈;
(4)大量使用典故,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由于较多使用书本典故,较多采用经史等散文化语言,以及采用文章词赋的结构方式,加上有较多的议论说理的内容等,辛词还因此被看作是“以文为词”的典范。
25《西厢记》塑造人物时采用艺术手法
首先,透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利用曲词和宾白进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比如红娘的口齿伶俐、心思聪敏就通过其道白或唱词凸现出来,如张生埋怨红娘不用心时,红娘唱到:“先生受罪,礼之当然,贱妾何辜。争些儿把你娘拖犯。”简短、明白的曲词,正表现出红娘的快人快语。再如莺莺,她的美丽主要是透过张生的眼睛折射出来的。第一本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都借张生的口来表现莺莺的花容月貌。剧本还通过莺莺的唱词,表现了莺莺内心的伤感、烦恼和矛盾,展示了莺莺的性格。
其次,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充分运用戏剧冲突来加以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如莺莺与红娘的冲突。通过莺莺与红娘的这种误会性冲突,莺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其矜持的性格得到突出的表现。
26、《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答案:《国志演义》巨大的时间跨度、广阔的地理空间和众多的人物故事体现了民间通俗文学达到了宏大叙事的成熟。
《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前后长达百年的历史,将这百年间中国广袤大地上所发生的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和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都纳入小说,无论是小说内容容量,故事在时间、空间上的跨度,人物数量的众多,都达到了此前小说从未有过的宏伟规模。
《三国志演义》的一大艺术成就就在于成功塑造了众多的小说人物形象。《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方面善于以简练的语言刻画并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小说在写出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人物性格中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使人物成为个性鲜明,同时也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学典型形象。被毛宗岗誉为 “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的诸葛亮,“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的关羽和“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正是这种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同时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
诸葛亮给人的最初印象是超群出众的智慧。他料事如神,谋划精心,长于用兵,善于治国,真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如 “隆中对”为以后数十年的时局确定了基础,“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关羽的形象包括了两个层次:一是他作为武将的雄风,二是“义薄云天”的道德品质。前一个层次,通过“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场面有精彩的描写。但是这些说到底还是为后一个层次服务的,关羽形象中更有光彩、使他在众多本领出众的武将中高出一筹、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义薄云天”。
曹操是《三国志演义》写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似乎忠,似乎顺,似乎宽,似乎
义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毛宗岗的评语说明曹操不仅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而且其性格中包含了为现实生活中简单意义的反面人物所不具备的丰富内涵。
27、《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答案:《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成就突出。
(一)以精细的笔墨刻画人物是《水浒传》的一大特色,因而人物个性鲜明,各有特点。
《水浒传》描写江湖好汉的豪迈勇猛,用的却是细笔。以精细的笔墨刻画人物是《水浒传》的突出艺术成就。因为刻画细致,所以即使是性格相近的人物,也能写出各自特点。例如,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人,性格中就都有粗犷勇猛、坦率直爽的一面。但读者绝不会将他们混淆起来。《水浒传》人物描写方面的又一个显著成就,是除了叱诧风云的英雄好汉以外,还写了一批活灵活现的市井小人。这些小人物非常值得重视,一方面,是在《水浒传》之前,很少能在长篇通俗小说里见到这类人物,另一方面,《水浒传》是作者将自己的视角,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从社会底层发现了一批这样的小人物,他们和梁山好汉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使得他们成为小说里不可替代的艺术角色。
(二)《水浒传》能够结合人物处境、经历变动而写出其性格的发展变化,这在早期通俗小说中可谓独树一帜。
《水浒传》人物描写最有特点处,是能够结合人物处境、经历变动而写出性格的发展变化。早期章回小说人物性格描写相对更重视外在因素,出身、地位甚至是相貌都会影响人物性格。
林冲在遇到妻子被无端调戏、调戏者又是自己顶头上司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时,性格表现极鲜明,“先自手软了” “手软了”就是在一瞬间理性考虑的结果。
林冲中了陆谦的“调虎离山”计,高衙内趁机跑到陆家企图污辱林妻。事情过后林冲一再去找陆谦和再三回避高衙内,这两种不同的举动,无疑又是先前“举起拳头”和“先自手软”的再现。甚至在充军发配的途中,薛霸、董超对他百般虐待,他也只是低头忍受。
林冲毕竟是血性汉子,是英雄而非懦夫,他的忍让是暂时退让而绝非屈服。当林冲得知陆谦、富安奉高俅父子之命,要想结果他的性命时,遂清醒地看出自己已身陷绝境,再无退路,于是手刃仇人。等到晁盖、吴用等人上了梁山,他在火并王伦的过程中,读者看到的是与相国寺里初次露面风姿潇洒截然不同的林冲,也是与发配充军途中忍气吞声截然不同的林冲,当然,也可以说林冲其实并没有变,只是他的地位、处境、身份和心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他行事的风格方式都与以前判若两人——人造就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反过来这些社会的环境也造就了人,并且直接、深入地影响着人。
28《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答案:在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无疑是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浪漫色彩。孙悟空的72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火眼金睛,可变化的金箍棒,可扇灭火焰山大火的芭蕉扇等等,都表现出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
在艺术方面最值得称道的是悟空、八戒等几个艺术形象的塑造。他们既有动物的自然属性,又有人类的思维感情,两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猴子是比较灵敏的动物,孙悟空的外貌和动作,完全是个猴子,但他又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因此,人与猴双重属性,在悟空的身上恰好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样的,八戒的外形与动作都是猪,他所具有的人的思维与情感,又是比较笨拙、迟钝的,因此,人与猪的双重属性,也在八戒身上十分协调。一个是猴一样精灵的“人”,另一个是猪一样笨拙的“人”,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9、《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答案:《聊斋志异》在艺术上集志怪与传奇之大成,“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所写,虽“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近于传统的志怪,但“描写委曲、叙次井然”,全是传奇笔法,因此,“聊斋故事”不仅异常曲折动人,而且有极强的艺术真实感。人狐虽为异类,但在蒲松龄的笔下,他们的交往,都构成一个个感人的传奇故事,“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在《聊斋志异》四百九十余篇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或人或仙,或鬼或狐,无不在极其简洁的描述中表现出鲜明而生动的个性。例如《青凤》中的青凤,《婴宁》中的婴宁等等,虽然都是年轻的女性形象,但是前者感情缠绵,行为谨慎;后者天真爽朗,无拘无束;个性突出,绝不雷同。
《聊斋志异》的文章,典雅而明快。无论是叙述故事或写人物对话,都极简洁而富于表现力。30、《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答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如果文字的真实性都受到了怀疑,那么这样的讽刺就无所谓艺术了。吴敬梓尽量的描写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当然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吴敬梓笔下的人物或许没有实实在在的存在过,但是那些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平时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些事情司空见惯,但是一旦被作家用艺术的笔法了写出来,我们就会突然觉得这些事情是那么的有意思,充满了启发性。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讽刺不是简简单单的喜剧,简简单单的喜剧就只是小丑的把戏了。《儒林外史》的成功之处在于吴敬梓不仅仅是在写喜剧,同时也在写悲剧,将悲剧融入了喜剧之中,让读者在笑过之后,突然间感受到了文字中所蕴含的深深的哀伤。从而将讽刺的
艺术提升,达到升华。
再次,对照法和夸张法的运用。(1)它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2)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3)作者善于对人物的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31《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答案:《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32、《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答案:《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综合了其他艺术—诗词、戏剧、绘画、建筑等的手法和优点,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
一、《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塑造出一大批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典型,从而完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人物艺术的发展历程。
1、《红楼梦》完全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统人物描写模式。
2、《红楼梦》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书中所写多为年轻女性,年龄、身份、教养、生活环境相近,作者以其精湛的技巧塑造了一批同中有异的艺术典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与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关。第一,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第二,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作者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自的独特
性。第三,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衬托人物个性。
3、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相当薄弱,《红楼梦》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却最见功力。作者运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形神毕现,入木三分,成功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深处种种隐微曲折的情感。有时是直接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将人物的所思所想剖析得细致入微;有时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确定性的动作、语言和景物,以之来间接地传达人物的心理;有时还将笔触深入到梦境和潜意识的层面,使心理写实和主观表意相结合。《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最高成就。
二、《红楼梦》工于叙事,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为小说能真实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生动地刻划众多的人物性格,找到了理想的艺术形式。
1、写实与诗化相融合的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又是一部表意性很强的诗体小说,它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即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
2、浑然一体的网状叙事结构。《红楼梦》彻底突破了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全书由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宏大结构,把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同时书中的每个事件无不百面贯通,筋络相连,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可以说,《红楼梦》是作者用生活的彩线织成的一幅艺术巨锦,巧夺天工而又自然浑成。
3、转换灵活的叙事视角。在叙述者问题上,《红楼梦》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作者与叙述者开始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在叙事角度问题上,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这样既使叙述视角灵活多变,又有利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刻划人物。
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语言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它以当时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者苦心营构,穷力追新,形成了简洁纯净、洗练自然、准确精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它的叙事语言平实自然,通俗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它的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红楼梦》的语言确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B》单元辅导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4)
(转引自中央电大网韩传达老师研讨稿)
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
1、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白为后世留下了近千首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反映了他对统治阶级的失望与不满。
二是揭露和抨击统治阶级。如《古风》二十四、三十四、四十八、五十一,《乌栖曲》、《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
三是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及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由于长期的漫游和隐迹,李白与人民深入交往的机会很少,但还是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的作品,如《丁都护歌》、《北风行》、《白头吟》、《长干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秋浦歌》、《赠汪伦》等。
四是歌颂祖国美丽的山川自然。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登金陵凤凰台》、《独坐敬亭山》等均为名作。
另外,李白诗中还有一类较有意义的作品,这就是吟咏友情,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孟浩然》等,都是歌颂友谊的传世之作。
2、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白诗歌内容十分丰富,风格也多种多样。
(1)浪漫主义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和最典型的艺术风格。李白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具体表现,首先是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二是生动、大胆的夸张。夸张是李白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其写景诗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如:“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词》)“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行路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等。三是神话和传说的运用。李白在诗中经常插入一些神话和传说,来增加作品的神秘和浪漫色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中均有神话的内容。四是拟人化的手法。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人格化,使作者与自然更加契合,深沉的感情也得以更好的抒发。
(2)清新自然是李白诗歌的又一重要艺术特色。李白诗的清新自然,首先表现在感情的“天真”上。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二首》其二)“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三五七言》)等。其次,清新自然还表现在善于向乐府民歌的学习上。李白善于吸取乐府诗淳朴的格调,清新的表现手法,尤善于学习即景比兴。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另外,清新自然更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即使雄奇夸张语,也都一洗铅华,至于那些清新自然的诗,就更“以自然为宗”了。如著名的《静夜思》、《月下独酌》无不信口而成,均为清新自然极致。
(3)各体皆工是李白诗艺术成就的另一表现。李白的诗几乎用遍了古典诗歌所有传统体裁,有四言的体、“骚体”、乐府体、五七言古体、歌行体、绝句体、律体,李白都有不少佳作,其中以乐府体、七言歌行体和绝句体成就最高。
3、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诗内容博大精深,唐代安史之乱前后数十年间的各种社会矛盾,重大事件及现实生活,在他的诗中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反映。所以唐代孟棨《本事诗》说杜甫诗“当时号为诗史”。
(1)忧念时局,关心祖国命运,是杜甫爱国思想的突出表现,也是杜诗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兵车行》描写统治者穷兵黩武,《前出塞》其一明确表示反对唐玄宗的扩边,《丽人行》描写权贵腐化,揭露他们的骄横跋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描写的贫富对立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揭示封建时代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一基本矛盾,揭露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反映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的苦难,并寄以深切的同情,是杜诗的另一重要内容。如《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都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反映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的苦难。
(3)杜甫一生道路十分坎坷,他的诗歌详尽地记叙了自己在这“万方多难”时代的种种人生经历和感受。
如读《壮游》诗,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经历;读《奉赠韦左丞丈》,可以了解他困守长安时的窘况;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可以感受到他“凌晨过骊山”看到统治阶级骄淫奢侈生活时的愤怒感情和回家后“幼子饿已卒”时的悲郁心情。
(4)描绘山水,题画咏物,也是杜诗的内容之一。如《望岳》、《登高》、《登岳阳楼》)这些诗描写的山水风物,或优美,或壮观,无不形象生动,情味无穷。至于题画诗的名作则有《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等。
总之,杜诗内容广博,地负海涵。一部杜诗,既是他一人之年谱,更是一代之诗史。
4、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把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最高峰。
(1)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典型化的描写是其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杜甫极善于选择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反映人民苦难时,他总是选择那些富有悲剧色彩的弱势群体中的人物,如寡妇、老人、儿童、失业徒、远戍卒等,在这方面,其“三吏”、“三别”最为典型。
(2)在其他题材的诗作中,杜甫也多注意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抵万金”,正是乱离人最普遍的感情,具有典型意义。
又如听到安史之乱平定后所写的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欣喜欲狂的心态,十分传神。
(3)现实主义的诗作,最讲客观性,真实性,而杜甫最善于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作都浓富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但是,为了加强感染力,诗人尽量隐蔽起自己,让诗中的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以感染读者。“三吏”、“三别”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其中尤以《石壕吏》、《丽人行》等诗最具代表性。
(4)在诗中发表议论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八哀》、《洗兵马》、《春日忆李白》、《蜀相》、《诸将》、《咏怀古迹五首》等,议论颇多,极富特色。杜诗中的议论,多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与生动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杜诗叙事、抒情结合议论,情理、事理兼备,更有动人的力量。
(5)精美而丰富的语言是杜诗的又一特色。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故其语言造诣极高。他呕心沥血,特别善于锤炼字句。他常打破五七言诗惯常的节奏,或使用倒装,形成拗句。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是一、四结构,“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又是四、一结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是“春水坐船如天上,老年看花似雾中”的倒装。
(6)众体兼备、众体具佳,也是杜诗的特色之一。除四言诗外,杜甫几乎运用了古今所有诗体。有乐府体和古体,而且他自制了许多新题乐府,如《兵车行》、《丽人行》等。在抒发个人情怀时,杜甫多选用律诗。可以说,律诗的成熟、兴盛以至登峰造极,是完成于杜甫的手中。其五律格调苍茫、意境雄深,如《登岳阳楼》。其七律兴会淋漓,慷慨激昂,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杜甫的绝句如《江南逢李龟年》等“无意求工而别有风致”(《唐宋诗醇》)。
(7)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其思想、经历,以及美学观点都大有关系。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表示自己学力深厚、技巧娴熟;待其诗风成熟之后,“沉郁顿挫”才有了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5、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内容: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写于他任谏官前后,约有一百七十余首,均为新乐府诗。其中《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是代表作。这些新乐府诗的内容相当广泛。
(1)这些讽喻诗真实地的反映了人民的深重苦难,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如《宿紫阁山北村》、《重赋》、《杜陵叟》、《观刈麦》等。
(2)新乐府还集中讽刺了豪门贵族奢侈腐化、荒淫无度的生活。如《轻肥》、《红线毯》、《买花》等。
(3)新乐府诗中还发表了对妇女问题的见解,体现了他对妇女的一贯同情和较进步的爱情观。他在《太行路》中曾感慨道:“行路难,难重陈。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普遍心声。在《陵园妾》、《上阳白发人》中,他分别倾诉了守陵宫女和老宫女的悲苦心声。在《井底引银瓶》中,他叙述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最后却成为封建礼教牺牲品的女性。这些诗都深刻地揭露了反映在妇女身上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4)新乐府诗还表现了反战爱国思想。如《新丰折臂翁》、《缚戎人》等都深刻反映了人民饱受的战乱之苦。
除新乐府之外,白居易还有许多其他作品,特别是他的《琵琶行》、《长恨歌》更是为历代读者喜爱的名作。
6、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这些新乐府诗不但内容广泛真实,而且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1)内容的单一性,主题的明确性。白居易的讽喻诗每首只写一件典型的事物,即他自言其《秦中吟》是“一吟悲一事”之意,诗中不涉他事,不出他意。这样就使诗歌的主旨非常清楚,甚至显得过于直露。
(2)是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白居易有意识地加强诗中的议论,这些议论大多片言居要,起到画龙点睛、加强主题的作用,并多置于结尾,“卒章显其志”。如《红线毯》曰:“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虽直露,但不失显豁。有些议论更为巧妙,如《买花》在痛惜“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之后,突然插入一段田舍翁的感慨作为议论:“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是议论之最上者。
(3)人物与事件刻画描写的典型性、形象性。如《新丰折臂翁》单选一个“头鬓眉须皆似雪”的88岁老翁来写,《上阳白发人》单选一个“去时十六今六十”的老宫女来写,就是意在更典型化。最成功的例证是《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为了加强典型性,新乐府诗还善于使用对比、比兴等修辞手法。如《轻肥》、《歌舞》、《买花》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4)语言的通俗性、流畅性。相传白居易作诗先读给老妇听,懂则定稿,不懂则修改,以至留下老妪能解的佳话(见《冷斋夜话》)。为此,白居易在新乐府中很少使用典故,更不使用生僻艰深的字,多用口语、俗语如“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上阳白发人》)。又常用自叙语,如《新丰折臂翁》几乎全是老人的自白。但白居易的浅切平易决不是浅陋平庸,它属于“语浅意深”和“思苦言甘”那类,正像刘熙载所说,香山“用常得奇”。
7、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贞元至元和年间,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倡导和一大批作家的大力支持下,掀起了一次影响广泛的散文革新活动,文学史上称之为“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为古文运动确定了一系列的理论主张。
(1)首先,他们总结了骈体文重文轻道和前代古文家重道轻文的偏向,提出了“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主张。与此相关,韩、柳又十分强调作家本人的修养。
(2)其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文体革新的理论是古文运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体问题上,韩柳都坚决反对骈体,提倡散体。在文风方面,韩柳、柳宗元都坚决反对六朝骈文的浮艳之风,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是古文运动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韩柳都主张文章语言要以先秦两汉散文的单行句式为主。总之,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方面,韩柳都能把继承文学传统中的精华与推陈出新熔为一炉,为古文新体制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3)再次,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韩柳都特别强调文章的表情和社会批判功能,大大增强了文学作品的现实性和斗争性,给古文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8、韩愈古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韩愈的古文创作,既是他政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其“明道”和“鸣不平”思想指导下创作的,这就决定了其文章最基本的内容。
(1)就明道而言,如《原道》、《守戒》、《送董邵南序》、《论淮西事宜状》、《张中丞传后叙》等文章中,表现了强烈要求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反**、反割据的思想,这是儒家尊王攘夷思想的具体化。像《论佛骨表》、《与孟尚书书》、《送浮屠文畅师序》、《原道》、《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等,都尖锐地揭露和抨击了佛道二教,表现了大胆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道义感,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韩愈还发挥了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在《原道》中,他大讲仁义,主张博爱,鼓吹行先王之道。
(2)就鸣不平而言,他的不少文章直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愦鄙陋和浇薄的世风。如《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争臣论》、《毛颖传》都饱含着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
9、韩愈古文的艺术特色:
(1)韩愈文兼众体。他的作品,碑志、祭文、书启、赠序、杂著杂议、疏奏表状、传记、辞赋、小说、寓言,可谓应有尽有。他不仅众体兼备,而且众体兼善,为各种文体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理直气壮,感情真挚,是韩文给人最突出的感受。韩愈主张“气盛言宜”,故其为文颇重气势。如《祭十二郎文》,抒写自己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委曲抒写,长歌当哭,字字句句流自肺腑。其他如大鸣不平的《送孟东野序》、《与崔群书》、《与李翱书》,以及《进学解》、《送穷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都是忧愤深广的抒情之作。气盛,情真,是韩文的最突出特点,也是最值得称道的优点。
(3)深于立意,巧于构思,也是韩文的突出特点。《送李愿归盘谷序》、《进学解》都是立意新颖的佳作。《送董邵南序》、《毛颖传》都是构思精巧之作。
(4)长于描绘,形象生动,是韩文的又一显著特色。韩愈的一些传记文成功地勾画和描绘出一系列人物的生动形象。如《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南霁云乞师一段,几个场面,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一个忠勇义烈、肝胆照人的英雄形象活画了出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再如《柳子厚墓志铭》中的柳宗元,《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中的“天下奇男子”王适,《蓝田县丞厅壁记》中的崔斯立,《进学解》中的国子先生,无不跃然纸上。
(5)准确精练、新奇自然的语言是韩文的又一特色。韩愈的文章均为散体,其语言以秦汉式散文语言为基础,力求结合当时的口语,并吸收骈体文中有表现力的东西,形成文从字顺、自然流畅的新的散文语言。他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和《进学解》中的文句有骈有散,骈散相间,文气自然流畅,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整齐的形式美。韩文还善于提炼古人有生命力的语言,重铸新词,如跋前踬后、刮垢磨光、含英咀华、动辄得咎、蝇营狗苟、深居简出等,大大增强了韩文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0、试比较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
白居易的两首长篇抒情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有很多相似之处。
(1)首先是主题都具有双重性。《长恨歌》既对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杨贵妃以色邀宠有所批判,又对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感情有所同情,甚至歌颂。《琵琶行》既刻画了一个不幸歌女的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二者之间基本上是并列的、而非主从的关系。
(2)其次是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一是抒情与叙事的紧密结合,它们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如《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可谓即情即事,即情即景,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描写弹奏,又是抒发感情;而且抒发的既是弹者的心情,又是听者的感受。
二是结构安排独具匠心。从大结构上看,这两首诗层次分明,一气贯注,都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写出了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束。事件的详略,层次的过渡又各尽腾挪变化之妙。《长恨歌》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的最后两句都暗摄下部分内容,上下联络极其自然。《琵琶行》可分成两大部分。先写琵琶女,包括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技艺以及自述悲惨经历;后写自己,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明转,后有“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的关合,不但与前一部分呼应,而且把主题的双重性融合得更为紧密。从小结构上看,二诗在铺陈词藻、详尽描写的同时,不断锤炼一些警句,穿插其间,使全篇处处体现开阖顿挫之妙。如《长恨歌》之“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琵琶行》之“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无声胜有声”等。
三是善于描写,形象多姿多彩,语言精美流畅。《长恨歌》尤富有色泽美,杨贵妃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琵琶行》尤富有音乐美,它不但详尽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弹奏的音乐效果。这两首诗都善于侧面的环境描写,《长恨歌》的“峨眉山下”、“西宫南内”、“夕殿萤飞”等把玄宗相思孤独的心情衬托得相当突出;《琵琶行》三次描写“江月”,也很好地衬托了全诗的气氛。这两首诗词采绚丽,富于装饰,多用白描,善于比喻,特别是描写琵琶声的一系列博喻,更令人叹为观止。
白居易死后,唐宣宗在吊诗中曾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也不无自豪地说:“(某)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足见这两首诗在当时影响之广。后来它们又多次被改编为各种戏剧,更提高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柳宗元古文的思想内容:
柳宗元是一位“遍悟文体”的作家,众体兼长。
(1)论说文: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柳宗元写下了许多论说文,包括哲学、政论以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代表作有《封建论》批判了天命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掊击苛政,同情人民。
(2)寓言,作为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讲一个故事来说明一种道理。柳宗元创造性地将以前的寓言形式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学意味的新文体。柳宗元的寓言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高度的哲理性。如《三戒》、《蝂传》、《罴说》、《鞭贾》都是具有批判精神,丰富哲理的佳作。
(3)山水游记是柳宗元取得独特成就的又一领域。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大多写于永州,以“永州八记”和《游黄溪记》为最佳。这些游记神形毕肖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4)传记文学也是柳宗元很有成就的一个领域,有不少传世的佳作。代表性作品有《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宋清传》、《童区寄传》、《河间妇传》、《段太尉逸事状》等。
12、柳宗元古文的艺术特色:
(1)论说、议论文:柳宗元论说、议论文论证有力,逻辑严密,构思新颖独到,手法灵活多样,文笔简洁生动,形成特有的犀利、峻洁、雄健、深沉风格。
(2)柳宗元的寓言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的形象。柳宗元的寓言,以其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和冷峭犀利的笔锋,形成了严峻沉郁的独特风格,标志着我国寓言文学的完全成熟。
(3)游记作品:柳宗元的游记作品极善于抓住景物最主要的特征,进行精巧细腻的工笔描绘,突出景物的个性,使其各不雷同,景物充满勃勃生机,确实是“摹写情景入化,画家所不到”(汪基《古文喈风新编》评语)。
柳宗元山水游记常把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完全融而为一。他还处处以山水景物自喻,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小丘,《小石城山记》中的小石城山。有时,他又就继之以形象化的议论。如《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中的议论,都大大开拓了读者的思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柳宗元游记的语言字凝句炼,不含混,不拖沓,简洁明快,了无冗词赘语;多用比喻,新颖独到;善用短语,骈散相间,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4)传记作品形式不拘,手法多变,有意突破史传成法,增加文学色彩,追求故事情节的紧张生动,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有所夸张,有所虚构,大大增强了传记文的文学性,使传记文在文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韩、柳所领导的古文运动,为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理论及创作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B期末考试辅导文本
中国古代文学(B)(1)期末辅导(文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胡正伟
胡正伟: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
复习重点之一
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1)祭祀诗,即歌颂周王祖妣的祭祀乐歌,如《维天之命》、《武》;
(2)赞颂诗,赞美祖先功德、出征凯旋抑或者某种品德或技艺的月的,如《生民》、《公刘》;
(3)怨刺诗,规谏周王和执政的权臣,使其从昏暴的政治中警醒,如《民劳》、《巷伯》;
(4)婚恋诗,即男女咏歌、各言其情之作,如《关雎》、《桃夭》;
(5)征役诗,表现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生产生活的破坏,如《东山》、《式微》。
结合作品,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2)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以抒情写志、刻画人物;
(3)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以四言为主体的诗歌形式;
(5)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
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1)赋、比、兴是前人对《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概括和总结。
简单地说:
(2)所谓赋,就是直话直说,把所见的事物、心中的感受,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3)所谓比,就是打比喻,用别的事物来比喻此事此物;
(4)所谓兴,是指触景触物生情,用别的事物开头,以引起作者对诗的主体部分的歌咏之词;
(5)赋比兴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复习重点之二
什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有哪两部最重要的且具有文学性的代表作?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类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2)记载国家大事和君主言行的,为统治者提供借鉴的散文称历史散文;
(3)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且具有文学性的两部历史散文著作是《左传》和《战国策》。
简述《左传》的艺术成就。
(1)精彩细密的虚实,形成完整而谨严的篇章;
(2)个性鲜明的人物刻画;
(3)委婉巧妙的辞令。
简述《战国策》的思想特点。
产生于特殊历史背景之下的《战国策》,生动反映了历史的巨变,其思想特点表现为:
(1)重士的思想;
(2)崇实尚利的观念;
(3)重“权藉”、尚“时势”。
简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成就:
(1)纵横驰骋、宏富辩丽的文风;
(2)生动形象的语言,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对汉赋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3)叙事写人的高度成就,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复习重点之三
结合作品,试论《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散文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其艺术成就在先秦诸子中,远超《论语》,仅次于《庄子》:
(1)巧妙的论辩艺术,具有锐不可当的逻辑力量;
(2)宏放、豪迈的文风,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
(3)以善用比喻见长,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结合作品,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最高:
(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
(3)意出尘外的想象;
(4)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复习重点之四
简述“楚辞”产生的原因。
“楚辞”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首先,楚辞受到当时南方楚地民歌的影响;
(2)其次,楚辞受到楚国的巫风和地方音乐的影响;
(3)另外,楚辞的产生还受到了楚国方言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简述屈原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篇正是一位爱国志士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行的集中表现。
(1)早期作品《橘颂》表现了他对“南国”,亦即是楚国的深厚的爱;
(2)《离骚》、《九章》等作品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深情依恋;
(3)在《离骚》等作品中,诗人希望培养有用人才,改革楚国黑暗政治。
简述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1)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
(3)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
(4)发展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5)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结合作品,简述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屈原的作品充满着激动人心的浪漫主义色彩:
(1)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神奇的神话境界,使作品瑰丽动人,如《离骚》;
(2)诗人将众多的神灵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九歌》;
(3)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并赋予它们某些象征意义,如《招魂》;
总之,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屈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复习重点之五
以时间为序,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
从时间顺序上说,整个汉赋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在西汉初期,是以骚体赋为主流,是屈原、宋玉流风的直接延续与发展;
(2)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期,使散体大赋占据压倒优势;
(3)东汉顺帝以后,随着汉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统治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落,而那种体制短小的抒情赋又发展起来。这时的抒情赋,一种是源于汉初的骚体,抒发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之情,另一种是胸襟恬淡,抒发企慕田园的隐士之趣。
复习重点之六
简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的思想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1)对于经济问题的卓绝认识;
(2)主张各兄弟民族平等友好,反对相互残杀侵掠的进步民族观;
(3)鲜明而强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
(4)歌颂了一种积极豪迈,勇于建功立业,甚至为了某种理想、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一种忍辱负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精神。
举例说明《史记》文章的抒情性。
(1)描写历史人物,融入了作者深挚的爱憎感情:歌颂明主贤臣、忠臣良将、仁人志士;批判鞭挞暴君昏主、奸臣贼子、贪官酷吏、势利小人。这就使《史记》的文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激情;
(2)《史记》中有不少作品通篇像是一首抒情诗,像《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有的文章虽然未能全篇如此,但其中有的段落也有较强的抒情性,像《刺客列传》中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里项羽作《垓下之歌》一段等;
(3)《史记》的文章常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作者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不少人物传记的结尾,作者也用“论赞”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一番感慨,也使文章带有较强的抒情性。
简述《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
《史记》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艺术。
其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丰富多样,卓有成就:
(1)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摹人物的神情口吻;
(2)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
(3)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简述《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艺术。在艺术上卓有成就:
(1)为读者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
(2)描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艺术方法;
(3)整部《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被鲁迅先生盛赞为“无韵之《离骚》”。
复习重点之七
简述《汉书》的思想特征。
《汉书》在思想内容上有许多新特征:
(1)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王朝统一;反对外戚专权,维护刘氏正统;
(2)歌颂爱国思想和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
(3)写人物更注意整体,更注意大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为公允。
简述班固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1)班固始东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学著作《汉书》不仅是史学名著,而且其中的一些人物传记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2)班固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辞赋家之一,他的辞赋代表作有《两都赋》等;
(3)班固的《咏史》诗(三王德弥薄)虽然“质木无文”,却是现存的我国古代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五言诗,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班固的《咏史》(三王德弥薄)和曹丕的《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在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1)班固的《咏史》(三王德弥薄)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首由文人创作的完整的五言诗,从此以后,五言诗逐渐成为文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
(2)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首由文人创作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重点复习之八
简述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
(1)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和情节场面的描写;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汉代乐府开创病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
简述汉代《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表现征夫游子的思乡和家中思妇怀念远出未归者的痛苦心情。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
(2)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思相恋之情。如“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等;
(3)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之情。如“西北有高楼”等;
(4)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及时行乐的心情。如“驱车上东门”等。
复习重点之九
什么是“建安风骨”?
(1)建安诗人打破了两汉以来辞赋独盛,诗坛沉寂的局面,继古诗十九首之后,掀起了第一次文人五言诗的创作高潮;
(2)他们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
(3)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
(4)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5)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风格雄健、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广泛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反映汉末社会**和民生多艰,多具有“史诗”的性质;
(2)表现诗人的理想、怀抱、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矛盾;
(3)也有一些诗表现游仙出世的内容,反映了诗人消极的情绪。
结合作品,简述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1)最突出的特点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
(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是陶诗的又一特点;
(3)陶诗的另一特色是精工而本色的语言。
什么是“永明体”(新体诗)?
齐梁时期,声韵学得到很大的发展,齐永明年间,周颙总结出了平上去入四声。
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歌声、韵、调的配合,并指出作诗应该避免所谓“八病”(八种声律上的弊病),这就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声韵美,形成了一种新体诗,这种诗体由于产生于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新体诗为唐代近体诗的格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复习重点之十
简述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首先,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2)其次,发现社会矛盾和问题,对于统治阶级的荒淫享乐敢于大胆地揭露和批评;
(3)第三,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及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4)第四,歌颂祖国美丽的自然山川以及歌颂友谊、吟咏友情。
什么是唐代的新乐府?什么是“新乐府运动”?
(1)所谓“新乐府”,专指唐代诗人们用新题写时事的拟乐府诗歌,其首创者是杜甫。后继者李绅、元缜、白居易等人更是写出了大量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诗。“新乐府”之名正式出自中唐诗人白居易;
(2)所谓“新乐府运动”,即是元稹、白居易等人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基础上,倡导而兴起的一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诗歌革新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元稹、白居易等。
什么是古文?什么是唐代的古文运动?
(1)古文作为一种文体的概念是唐代的韩愈首先提出来的,其大体上的含义是指相对
于骈文的散文文体形式。其特点是破骈而散,长短不拘,语言通达明畅。这种文体形式与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形式相同,所以称之为“古文”;
(2)唐代贞元至元和年间,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倡导和一大批作家的大力支持下,掀起了一次影响广泛的文体革新运动,旨在文以载道的优良散文传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古文运动”。
简述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并写出其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作品(每人不少于两篇)。
(1)韩柳总结了骈体文重文轻道和前代古文家重道轻文的偏向,提出了“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主张;
(2)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的同时,提倡文从字顺;
(3)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提到了“不平则鸣”的创作观点;
(4)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师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等,柳宗元的代表作品有《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小石潭记》、《段太尉逸事状》等;
(5)语言表述准确、流畅。
什么是唐代的“传奇”?唐传奇有那些著名的代表作?
(1)唐代传奇是指唐代的文言小说。
(2)宋代以后,人们根据其作品多传述奇闻轶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
(3)唐代传奇名作众多,代表作有《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
胡正伟:今天的教学活动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预祝大家好成绩!
第五篇:[2010.06.04]中国古代文学B教学辅导
中国古代文学B(1)教学辅导
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说明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依托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至唐五代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讲授这一阶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语文人才,让学生通过教学,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72,共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课程教材
本课程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韩兆琦、李道英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韩传达、韩兆琦、李道英、隋慧娟选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3、中国古代文学(上)录像教材27讲,韩兆琦、李道英主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估计2006年12月出版)
4、中国古代文学IP课程11讲,韩传达主讲(将见“电大在线”)
三、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重点
本课程讲述的内容是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教学重点是:
1、《诗经》;
2、先秦诸子散文;
3、屈原与楚辞;
4、司马迁与《史记》;
5、汉代诗歌;
6、建安文学;
7、陶渊明;
8、李白;
9、杜甫;
10、白居易与新乐府;
11、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五、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考核
1、考核的依据
课程的考核是依据“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文字教材《简明中国文学史》(上)(韩兆琦、李道英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韩兆琦、韩传达等编写)(以上两种教材均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和其他根据文字教材制作的多媒体教材。
2、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形成性考核:主要采用平时作业(见形成性考核册)的形式,各省级电大也可以加上其它的考核形式。平时作业每学期四次,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布置;其他形式的考核内容和方式由各省级电大自己安排。
2.期末终结性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命题,考卷的卷面分数为100分。试题类型有:填空题(约30分)、默写题(约10分)、简答题(约20)、分析论述题(约40分)等。
(注:默写题只限于“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作品;分析论述题原则上限于重点讲述的内容。如果分析论述题是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某篇作品,则附有作品原文;而所分析的作品将只限于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所选的作品。)
3、终结性考试要求
终结性考试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掌握和分析。
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般的了解和认识;
掌握是要求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以所学理论和知识为指导,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
分析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
4、计分方式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课程总成绩的20%(其中形成性考核册的四次作业成绩所占比例不少于16%,各省级电大的其他形式的考核所占比例不超过4%)。期末终结性考试的卷面成绩占学期课程总成绩的80%。两者相加即为本学期本课程的总成绩,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1)
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
1、《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祭祀诗:祭祀诗是指《诗经》里歌颂奠祭周人祖先的祭祀乐歌,有着较浓厚的宗教气氛和道德说教。这些诗往往宣扬周王的美德和文治武功,即所谓“美盛德之形容”者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主要存在于《诗经》的“颂”诗里,前者的代表作有《周颂》里的《维天之命》、《臣工》等,后者有《周颂》里的《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
(2)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诗经》里赞扬歌颂的诗篇。其赞颂的对象较为复杂,有赞美祖先功德的,有歌颂将军出征武功的,有称颂某种品德或技艺的,也有称赞男女的美丽的。这类诗篇主要集中在二“雅”里。最有特色的代表作有“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五篇叙事性的诗篇。
(3)怨刺诗:由于西周末年政治黑暗,一些公卿贵族和中下层官吏写下了一批感叹时艰、揭露时弊、讽刺朝政的政治讽刺诗,这就是怨刺诗。《大雅》、《小雅》和《国风》里都保存着一些怨刺诗。如《大雅》的《桑柔》、《瞻卬》、《民劳》,《小雅》的《正月》、《十月之交》、《北山》、《巷伯》和《国风》里《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黄鸟》,《邶风·新台》,《陈风·株林》等。
(4)、婚恋诗:《诗经》的婚恋时就是歌唱男女爱情和婚姻的诗篇。《诗经》的反映婚姻和爱情的诗篇相当丰富多彩,几乎囊括了婚姻和恋爱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其中有许多传世佳作,为历代读者所传诵。著名的婚恋诗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蒹葭》,《陈风·月出》,《王风·采葛,《召南·野有死麇》,《卫风·木瓜》,《邶风·静女》,《郑风》的《将仲子》、《女曰鸡鸣》、《风雨》、《溱洧》等。
(5)战争徭役诗:战争徭役诗就是表现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和对生产造成巨大破坏的诗篇。这是《诗经》中最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优秀的代表作有《豳风》的《东山》、《破斧》,《小雅·采薇》,《唐风·鸨羽》,《邶风·式微》,《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
2、《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诗经》中的诗篇具体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丰富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如《小雅·十月之交》,《豳风·七月》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为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奠定了优良传统。
(2)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以抒情写志,刻画人物。《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情志,往往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雅·采薇》、《秦风·蒹葭》、《陈风·月出》等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写志的佳作。
(3)以四言为主体的诗歌形式。
《诗经》中的多数诗篇常采用四言的语言形式。但是,《诗经》的语言形式又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除了主体的四言之外,还杂有二言至八言的句子,这就为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榜样。后来的五言、七言等形式的产生应该说都受到了《诗经》的启发和影响。
(4)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是劳动人民自己唱出的,为了便于流传要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有多种形式的,有的是前后的章字句几乎相同,只改变了几个字;有的是第一、第二章是重章叠句,后面又不重章叠句。它采取哪一种重章叠句的形式,往往是跟内容相关的。关于重章叠句在此我们也不多讲了,大家可以看教材。
(5)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古人对诗经艺术手法的总结。关于什么是赋、比、兴,以及赋、比、兴手法的具体应用,教材里面都有详细的讲述,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
3、如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诗经·秦风·蒹葭》?(说明:本段文字只是举例,其实各人有不同的理解。以下凡是此类文字,同此,不再说明。)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古人对这首诗的主旨有许多曲解。《毛诗序》说:“刺(秦)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朱熹《诗集传》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他顾及到诗的内容,但不敢明指是情诗。清方玉润解诗一般比较通达,但也说这首诗是“惜招隐难致也。”并进而申其说曰:“盖秦处周地,不能用周礼。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诗人惜之,托为招隐,作此见志。”(《诗经原始》卷七)他比朱熹更谨慎,干脆又回到了《毛诗序》的立场上去了。我们抛开古人的曲解和穿凿附会,细读全诗,无论是从诗的内容或情感上认识本诗,它都纯然是一首怀人的情诗。诗中反复咏叹的“伊人”就是诗人苦苦相恋相寻的心上人。虽然他“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但由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客观环境的阻隔,“所谓伊人”总是“在水一方”。这种可望不可即的咫尺天涯之感通过反复咏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根本没有一点“刺襄公”和“惜招隐难致”的意思。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诗只是写一位男子对他所挚爱的女子的反复追求,屡遭挫折而爱心不改,表现了他对幸福爱情的坚定执著和热情向往。
诗分三章,章八句。三章重叠复沓,写在一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秋季的一个早晨,太阳似乎已出山,只是白露尚“未干”,诗人在长满芦苇的水边,惆怅满怀地了望着对岸,仿佛看到他那位“伊人”站在水的那一边。他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但却可望而不可即。
二、三章虽在意思上大体相同,只有几处字词的改动,但都在说明时间、地点和情感的变化。“白露为霜”的“为霜”改为“未唏”、“未干”表明时间的渐进过程,由太阳刚出到太阳正在晒干那“白露”。“在水—方”的“方”改为“湄”、“埃”,说明追寻地点的变迁,衬托追寻之久和追寻之苦。“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坻”的变化表示男子的一往情深,那“伊人”的倩影对于他似乎无所不在。“苍苍”、“凄凄”、“采采”写景而感情色彩渐浓。“苍苍”似客观写景,但寓苍凉之情于其中;“凄凄”则映照着感情的凄凉,景与情会;“采采”色泽鲜明,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凄凉意绪。
本诗不用比兴,纯用赋体是它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叙物以言情,谓之赋”(胡寅《斐然集》),它是通过叙物的方式来抒情的。首章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仅是起兴,而更是诗人眼见之实景,它与下文的“叙物”的内容构成不可分隔的整体,是全诗“叙物”之赋的有机部分。这二句非仅写景,而且点明了时间,联系上二、三两章首句,点明时间的渐进过程。同时也点明了地点,芦苇多生水边,事情也就发生于此,所以下面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物——诗人与“伊人”也相继出场了。下面写他的追寻之苦和寻而不可得,正所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不正是“叙物以言情”吗!是赋法的妙用!景物描写更是本诗的另一个特点。它写景不是单纯地模范自然风物,而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与景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似纯然景物,但“苍苍”中寓苍凉之意,与诗人的落寞的失恋心境谐合无间,同时为全诗奠定了凄清幽惋的情调与氛围,又创造了凄凉哀怨的意境,真有一石三鸟之妙。王夫之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姜斋诗话》卷一)正说明了借景抒情,情景互生的重要。本诗开头四句的描写可与屈原《九歌·湘夫人》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同是千古言秋之祖。其意蕴之含蓄,意态之朦胧,意境之悠远,抒情之隐约委婉似乎还稍胜屈子之作。写景至此,已入化境!《蒹葭》的另一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具体行为表现其内心感受,塑造人物形象。男主人公是一位执著痴心的少年,他对爱情一往情深而勇敢追求。从每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他在朦胧晨曦中反复顾望,满目幽怨的身影。他克服着道路的悠长与艰险,上下求索,突出体现他的焦急、渴望与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惆怅与失意。他的形象与性格就是在这反复的叙事中宛然若现。女主人公的形象则是从虚处着笔而化虚为实。诗中几无对她的着实描写,她总是若隐若现地飘渺在河边的晨曦之中。她的朦胧的仪态和隐约的情思犹如波光潋滟中的惊鸿之影,捉摸不定而又撩人心神。对于那男子的追求,她似乎在躲避,但又不是没有情义。她虽未让他接近,却又总是在他的望中。这是她的撒娇与调皮?抑或是她有难言的苦衷?诗没有写出,却给读者以无限的思索与想象。诗就是这样举重若轻地塑造了一个美丽、活泼、情致宛然的少女形象,令人向往,逗人情思。古人认为诗要有言外之意、韵味之致,于此篇可见一例。
4、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论语·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节选自《论语·先进篇》。全文虽不长,但可分三个段落。第一段写孔子问志。孔子的问话说得很委婉,态度是平易亲切的,说明了孔子教育方法是循循善诱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各尽其言。下面第二段写学生们的述志。子路首先发言,而且大言其治理国家的能耐,表现得不谦虚,所以“夫子哂之”。“哂”是微笑,“哂之”略带贬义,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骄傲态度的不满。第二个发言的是冉求,他说自己如管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三年可使民富足,但礼乐教化上自己能力不足,话说得很谦虚。其实,他本人有治理能力,孔子说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华。公西华在孔子弟手中有外交才能,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他的发言也带有外交家的色彩,他说自己并不是就有能力,但愿在干中学,可以在祭祀和会盟时当个司仪。曾点的发言在四人中最具特色,文章也作为重点加以记写。先写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并不直接回答老师的问话。再写他在孔子的劝诱下,说出了自己的志向,也确与众不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似乎与治国安邦无关,但孔子却大有感慨地表示赞同:“吾与点也。”第三段写孔子评说各人的志向。孔于的评说是在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后在曾晳请求下才说出来的,这很符合孔子大教育家的身份,对学生的评价是应该慎之又慎的。孔子首先肯定三人所言是各言其志,是可以的,应该的,接着对三人所言都作了评说。对子路有批评,但所批评的仅是他“其言不让”的讲话态度,而对其治国的志向从下面看还是肯定的。《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治其赋,指管理兵役、军政工作)。”可见孔子对子路的军政才能是肯定的,只是治国要以礼,而子路本人“不让”,于“礼”略有欠缺(孔子曾说子路对礼义“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对于冉求、公西华所言,孔子皆予肯定,特别赞扬了他们既治国且重礼义的态度。三人所言都是治国以礼的事,那为什么孔子对曾晰所言又特别地予以慨叹和肯定呢?孔子一生忙忙碌碌地周游列国以求实施自己治理天下的主张,这主张就是以礼治国,普施教化,但是,却终于一无所成,于晚年回到鲁国,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四人言志都是对于孔子理想的实施,但其中曾点所言非直言其志,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礼乐教化大施后万民同乐的美好和平景象。孔子不仅对曾点所言内容,而且对他形象化的语言本身也表示赞赏,以为深得己心,而这种教化大施的景象孔子知道虽追求至今也难以实现,所以在曾点言后,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同点的意见,又慨叹其难以实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章以问志、言志和评志表现了孔子以礼乐教化治国的政治主张,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有三:一是围绕“言志”的中心进行记述,集中表达孔子治国以礼的主题,结构紧密,中心突出,作为语录体的文章,实难能可贵。二是人物描写生动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孔子与四位弟子的性格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是语录体的特点),各人所言,如孔子的师道尊严和善于教人,子路的直言不让,冉求的谦逊谨慎,公西华的善于辞令以及曾点的委婉和言之有文都言如其人,但同时也描写了各人的动作行态,也都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各人的不同性格。特别是曾点鼓瑟的几个动作,恰切地表现了人物悠然洒脱和胸有成竹的神态,生动至极。三是人物语言运用生动而灵活。如孔子的话一般都平平道出,体现了与学生坐而论道的长者形象,但文章最后一段“评志”连用几个反诘句,一气连接而发,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反映了孔子也有善于雄辩的一面。
5、《孟子》的思想:
(1)《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时代是战国中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统治者残酷地压榨人民。孟子对此极为不满,他指责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掊击当时的不义战争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主张省刑罚,薄赋敛,让人民安居乐业,实行仁政的统治。
(2)《孟子》的性善说: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孟子认为:善出自人的天性,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3)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养方法:如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他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所谓“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的,它“至刚至大”,“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舍生取义的大丈夫气概。这种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夏完淳,以及近代史、现代史上的许多的英雄人物。
(4)《孟子》的文艺思想:主要是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说法。这些观点被后人引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批评有重大影响。
6、《孟子》的散文艺术:
《孟子》是和《庄子》同为先秦诸子散文中最有文学成就的著作,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1)巧妙的论辩艺术: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的百家争鸣时代,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观点,他不得不和其他诸子家展开论辩,他说:“予岂好辩哉?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论辩中,孟子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逼其就范。如《孟子·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滕文公上》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公孙丑下》的“天时不如地利章”、《告子上》的“鱼我所欲也章”等都是《孟子》散文中论辩的名篇。
(2)宏放、豪迈的文风:《孟子》散文感情充沛,气势实强劲。孟子有远大的志向、强烈的救世责任感,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这种宏大的志向、远大的理想,使他的文章具有了豪迈的气概、奔放的激情。《滕文公上》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滕文公下》的“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公孙丑下》的“天时不如地利章”、《告子上》的“鱼我所欲也章”等都表现了《孟子》文章的大气磅礴、势不可挡、一泻千里的豪迈风格。明代李贽评“鱼我所欲也章”说:“全是元气磅礴!此等文字都从浩然气中流出,文人哪得有此?”(《四书评》)其实,李贽的话几乎完全可以用来评《孟子》的所有文章。
(3)善用比喻:《孟子》书中的寓言俯拾皆是。它们大都取材与现实,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缘木求鱼”、“揠苗助长”、“齐人乞食”等。
8、《庄子》的思想: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是指天然而成,自在自为,不受外界干预的状态。《庄子》书中常把自然称作“天”,他的“天”是和“人”(实则是“人为”)对立的。《庄子·秋水》篇说:“何谓人?何谓天?”回答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落(络)马首、穿牛鼻”是人为的违反自然的行为。人怎样才能任性自然呢?《庄子》认为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符合自然的状态,就是回归无知无识的文明未萌的蒙昧时代。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逍遥游”,即所谓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逍遥游》)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这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庄子·骈拇》篇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其数子者,事业不同,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所谓“以物易其性”,就是为了追逐外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天性。他所追求的只是仅能容身、没有欲望和奉献、保全人生真性、保全生命于乱世的人生。
(3)对现实黑暗的深刻批判:《庄子》书中指出:“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háng)杨(刑具,即枷锁)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批判了所谓文明进步的宗法社会的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他认为,当时的社会颠倒黑白、是非,《胠箧》篇说:“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总之,他认为,现实社会的一切罪恶都是所谓文明进步造成的恶果。
(4)《庄子》的辩证思想:老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代最具思辨特点的真正的哲学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但又把它发展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他认为,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统一于一体;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中,且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但他由此又抹煞事物间的区别,得出“万物与我为一”的结论。说什么“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存在,把人引向了不可知论。不过,他的这些新鲜的观点,启发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打破了一切事物都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9、《庄子》散文的艺术:
在先秦散文中,《庄子》的艺术成就最高。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文则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庄子哲学的核心人生问题,他在讲述哲学道理的时候,笔端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和抒情意味,使哲理和诗意水乳交融。《逍遥游》里写藐姑射山神人一段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一段的描写,不仅把藐姑射山的神人写得风姿绰约,而且写出了他们的脱离尘俗的仙风道骨,连读者都似乎有遗世独立之感。另外,像《逍遥游》中写大鹏的展翅高飞、翱翔于天地之间的情景,不仅诗意盎然,而且境界壮丽辽阔,饱含哲理,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书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庄子认为,他的至高无上的大道难以用一般的语言表达,所以他的文章很少纯理论的表述,而是常借用寓言故事,使抽象的哲理具体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庄子》书中的著名寓言有《朝三暮四》、《网两问景》、《庖丁解牛》、《庄周梦蝶》、《叶公子高》、《螳臂当车》、《佝偻承蜩》、《匠石运斤》等都具有丰富哲理。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说:“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往往见寓言之妙。”
(3)意出尘外的想象:《庄子》书充满了奇幻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光怪陆离、波谲云诡的艺术世界。《逍遥游》中的藐姑射山神人,不仅景象奇异,而且意境优美奇特,出人意表。《庄子》书中大量借用已有的神话故事的浪漫情节,创造了许多具有浪漫精神的寓言故事,使文章充溢着浪漫主义,开创了我国古代最具有文学意味的浪漫主义散文。
(4)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庄子》书中的文章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篇章结构,往往篇幅较长、主题明确、结构完整。论述时则常常信笔而来,洋洋洒洒,不拘一格,常常把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不仅一篇之内波澜起伏,时而如急流涌进,时而又舒缓流淌,而且篇与篇之间也变化多端,不见雷同。《逍遥游》、《秋水》、《齐物论》等篇都能见出这种特点。
10、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1)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篇正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行的集中表现。如《橘颂》、《离骚》、《涉江》、《哀郢》等都表现了他对楚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2)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坚持奋斗的精神:在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楚国作为一个大国,完全有统一中国的可能。屈原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政治上坚持重德政、重法制的“美政”主张。他的“美政”主张在《离骚》里有极为鲜明的表现。
(3)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独立不迁的光辉人格:屈原在《离骚》等作品里常以香花香草修饰自己,以此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光辉的人格节操。同时在《离骚》、《九章》等作品里表现了他洁身自好、视死如归、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品格。例如在《离骚》里他说当时的情景是:“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而楚王却“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但诗人明知自己将会受到迫害,却反复表示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离骚》)
(4)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精神:屈原不相信天命,不相信上帝、鬼神,所以他在《离骚》、《招魂》等作品里,敢于独闯天门、畅游天国,任意驱遣着那些神灵为自己服务,并且敢于指斥天庭也与人世间一样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在《招魂》里更是描写了天国与地狱的黑暗,呼唤楚王舍弃天国,回归人间。在《天问》里他对历史和天文地理都表现了强烈的怀疑态度,对所谓的“天”,提出了许多问题,更是表现了诗人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11、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知名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表现了积极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艺术水品的完美统一。屈原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有以下几点。
(1)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屈原的作品第一次在我国文学史上,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完整形象。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诗人的人格、品德、理想、追求以及他一生的生活道路。诗人的性格、形象完整地通过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
(2)具有浓郁悲剧色彩和强烈的的抒情性:屈原的作品反映了他一生的奋斗与追求,而他的奋斗与追求又终于以失败告终,这就决定了屈原作品的悲剧色彩。《离骚》、《招魂》里描写了诗人上天入地和周游四方的追寻,但却无路可走,只能抱以身殉国的决心,《离骚》结尾写道:“已矣哉!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我将从彭咸之所居。”《惜往日》从现实写到历史,反复表达“忠而见疑,信而被谤”的悲愤,最后写道:“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同时,屈原作品中对所描写的事物、人物、事件,都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而是饱含爱憎的感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这就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抒情性。屈原的作品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真正成熟。
(3)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在我国诗歌史,屈原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段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来的诗人。具体地说,屈原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想象的手法的运用。例如屈原在《离骚》里描写了天庭,在那里,天国与人间一样有黑暗不明,有是非的颠倒和言路的阻塞;而四方的周游,却想象出了各种神灵的出现和被驱遣;其次,夸张的手法的运用。屈原在《离骚》里描写的周游,不仅有想象,而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其周游的神速,“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而那些被诗人驱遣的神灵也被想象为带有人类感情。另外,屈原还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塑造了他诗中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例如香草美人和恶禽臭物的比喻,不仅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而且带有诗人的爱憎感情。总之,屈原作品创造了一个无比辉煌、无比奇特的神话境界,而这个神话境界又处处与诗人的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所以说屈原作品不仅具有浪漫主义,而且屈原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浪漫主义。
(4)发展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早见之于《诗经》,但《诗经》的比、兴比较单纯,往往很容易划分出“以某物比某物”。而屈原的楚辞作品却大大发展了比兴手法,屈原将比和兴融为一体,化作了一个完整的水乳交融的形象,我们很难说,诗里某处是以某物比某物。屈原的比兴手法更为后世诗人所重视,成为我国古典诗比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屈原作品常常用季节气候的描写来衬托诗人的心情、心境,从而使诗人的主观感情更鲜明突出。例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相思的愁苦同秋风、秋水和落叶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湘君的悲哀与孤寂。再如《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极写山中雷电交加、云雨变幻、猿啼风鸣的景象,有力地衬托了山鬼的相思之苦和迟暮之感。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2)
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
1、《史记》的主要思想内容:
《史记》广泛地记载了数千年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具有无比丰富的思想内容。
(1)对于经济问题的卓绝认识:
《史记》一方面强调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指出了经济繁荣是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这里又提出了工、农、商、虞并行发展,四者缺一不可的主张,从而与传统片面的“重本抑末”形成对立。
《史记》的《平准书》与《货殖列传》都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杰出作品,是我们今天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的宝贵资料。
(2),主张民族平等,反对侵掠的进步民族观:司马迁提出了各少数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都是一家人的看法。既然大家都是黄帝的子孙,那就不该有孰贵孰贱之分。这种思想对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汉武帝一生发动的战争除其前期对匈奴进行的战争属于正义的自卫反击外,其他大都属于非正义的扩张掠夺。《史记》记载这些战争时同情显然是在被侵略、被掠夺一方的。
(3)鲜明而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赞赏晏子不愚忠愚孝的态度。在《伍子胥列传》里毫无保留地颂扬伍子胥对一国之君的复仇举动。
司马迁重视下层人民,重视并歌颂下层人民的力量,敢于为被汉代统治者杀害的下层人物树碑立传,表现了一种封建社会中所少有的民主精神和勇敢无畏的求实态度。如《陈涉世家》把陈胜写入“世家”,又在《太史公自序》中又把陈胜和汤、武、孔子等大圣人等量齐观,这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是空前而又绝后的。
在《史记》中,司马迁写了《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等表现中下层人士的传记肯定了许多下层人物,如游侠、刺客、日者、商人、卜医、滑稽人物的历史作用,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4)歌颂积极豪迈的,为了追求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观、生死观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赞扬陈胜在“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关头,断然地采取了造反的态度;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赞扬了蔺相如在秦廷、在渑池会那种危急形势下能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地痛斥与回击秦王的举动。项羽的乌江自刎、屈原的汨罗投江,以及侯嬴的“北向自尽”等,在司马迁看来,也都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自己的奋斗精神,他总结了许多历史人物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发愤著书”,也激励自己著作《史记》。
2、《史记》的艺术成就:
(1)刻画了丰富多彩的英雄人物画廊:
《史记》向人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这些人物形象有许多是具有非凡的感染力,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的。即使到了今天,《史记》所描写的廉颇、蔺相如、屈原、陈胜、吴广、项羽、韩信、李广等人物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司马迁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艺术方法
其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摹人物的神情口吻。例如《项羽本纪》的开头在介绍了项羽的家世之后,写到项羽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和观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和项羽的两句个性特点非常鲜明的话,但项羽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的形象就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了。
其二是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刺客列传》写荆轲刺秦王的中心一段,通过秦舞阳作对比,把荆轲那种从容镇定,以及整个秦庭在事变突然发生时的那种张惶失措,一切都乱了套的样子表现得异常生动明晰,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对荆轲由于剑术疏而导致大功不成的无比惋惜。
《项羽本纪》中最精妙的场面描写是鸿门宴,在这里,矛盾的尖锐激烈,性格的鲜明对比,以及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都达到了极其少有的程度。
其三是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最后困于垓下的情景,兵败被围,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了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为之感慨嘘唏了。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3)强烈的抒情色彩
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这句话的含义之一就是指这部著作的强烈抒情性而言。
《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就是这类篇章的代表。
《史记》中这种全篇都像一首诗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的篇章则是很多的。有些段落中,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特别是那种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如《刺客列传》中描写燕太子丹为荆轲在易水送别的情景就突出地表现了悲壮的气氛。风声萧萧,水寒欲凝,送行者一色素白的衣冠;悲壮的乐声,战士的瞋目发指,特别是荆轲那两句即景吟出的歌词,这些都给读者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廉颇失势时,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
3、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代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里,《杂歌谣辞》里的一些汉代民谣虽未入乐,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乐府,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与汉乐府民歌是相通的。
(1)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痛苦和反抗,以及揭露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的诗篇,代表作有《妇病行》、《东门行》、《相逢行》、《平陵东》等。
(2)反映战争和徭役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的诗篇,代表作有《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古歌》等。
(3)反映男女婚姻、爱情的诗篇,这类作品有《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等。
(4)反映社会**给知识分子文士们造成忧惧和漂泊之痛的诗篇,如《悲歌》、《枯鱼过河泣》、《乌生》等。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生动的故事性: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不同之处,在于《诗经》民歌主要是抒情诗,尽管有少数诗篇带有叙事性;而汉乐府民歌则主要是叙事诗。它们往往有情节,叙述故事时又常常注意其生动性。代表性的诗篇有《孤儿行》、《妇病行》、《十五从军征》、《艳歌行》等。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更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完整、情节生动的杰出诗篇。
(2)鲜明的人物形象:汉乐府民歌因多是叙事诗,所以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陌上桑》中的罗敷、《上山采蘼芜》中的“故人”、《十五从军征》中的归乡老兵、《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等等,都为广大读者所熟悉。
(3)句式自由多样: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另一不同之处是:《诗经》民歌主要是四言句式,汉乐府民歌则多表现为杂言,表现为句式变化多端,如《妇病行》、《东门行》、《孤儿行》各种句式纷呈于一诗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言都有。但是汉乐府民歌中已经有完整、整齐的五言诗,如《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汉乐府民歌相较《诗经》民歌,语言朴素自然,即使现在读来,多数夜几同口语,如《江南》、《长歌行》、《上山采蘼芜》等都是“矢口成言,绝无文饰”,如话家常。
5、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汉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是《汉铙歌十八曲》的第十五曲,也是表现爱情的民歌。全诗均为女子自誓之辞,自誓的内容是表示对男子不可遏制的爱情,但也有人认为是表示与所爱的决绝,但决绝的原因没有说明,所以认为它与《有所思》应合为一篇,《有所思》在前是说之所以决绝,《上邪》在后是自誓决绝,虽是臆测之辞,权可作一家之言。我们仍视作爱情的誓言。
《上邪》没有描写他们的爱情是如何热烈,而是全篇都是女子的自誓之辞,而其爱之深于中可见。“上邪”是指天自誓,古人敬畏天地,指天为誓,表示其庄重严肃。“我欲”二句是正面作誓,表示两人的爱情的长无衰竭,感情强烈而直率。“山无陵”以下是以假设作誓,一连用几个比喻证明这个感情的永无变化,除非是高山变成平地,江水枯竭,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相合,爱情才会消歇。既然这五种情况都不可能,那么爱情也就永不消歇了。诗全用口语,长短句杂陈,且不加修饰藻饰,但却感情强烈奔放,极富感染力。博喻的运用使语气奔腾而下,语势跌宕,有不可阻遏的气势,与女主人公的热烈奔放心潮起伏的感情相谐无间。这首诗对后世爱情诗词有所影响,如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菩萨蛮》无论是立意和语言明显与本诗一脉相承。
6《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东汉中期以后,文人们受乐府民歌中五言体制的影响而开始学作五言诗,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就是无名氏的组诗《古诗十九首》。
(1)表现征夫游子的思乡,和家中妇女怀念远出未归者的痛苦之情。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都是名篇佳作。
(2)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思相恋。这类作品如“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等。
(3)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之情。如“西北有高楼”等。这类诗客观上反映了知识分子仕路不通的苦闷。
(4)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这类作品如“驱车上东门”等。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比较单薄,它没有能够反映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更没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但是我们通过这些文人士大夫的个人嗟叹,还是可以曲折地看到一些那个时代的影子,能够隐约地体味到一些那个时代的气氛。
7、《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性: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性很高,钟嵘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仔细分析有以下三点:
(1)是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高度融合。《古诗十九首》全部是抒情诗,但带有较多的叙述性。如《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就都是如此。诗中抒情、议论都融合在这种具体的叙述与描写之中,四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高度的统一和谐。
(2)是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 “客从远方来”有“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两句,在表现人物的心理上可以说是精彩极了。沈德潜说:“置书怀袖,亲之也;三岁不灭,永之也。作意措词,微而婉矣。”(《古诗源》)只有对人爱敬到了极点,才有可能对他所赠的东西珍重系心到如此的地步。
(3)是语言的浅近凝练,韵律和谐。《古诗十九首》是文人的语言,但它不是那种僵化呆板的书面语,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一种口语。它让人读起来完全感觉不到有任何人工造作的痕迹,让人感到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妥帖。明代胡应麟说:“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诗薮》)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五言诗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3)
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
1、“建安风骨”及其影响:
建安作家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风格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进步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建安之后,许多作家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他们在反对当时的柔靡文风时常常标举“建安风骨”。至于受到建安风骨影响的作家更是代有其人,像阮籍、左思、刘琨、陶渊明、鲍照、、陈子昂、李白等人的创作都受到了建安文学、建安风骨的影响。
2、曹操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曹操今存诗20余首,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且全用乐府古题。曹诗虽数量不多,但内容广泛,风格独具。
(1)作为建安时期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他写下了不少感时之作,反映了汉末社会之**和民生之多艰。这类诗多为五言,且多具“诗史”性质。例如《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蒿里行》就被明代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
(2)曹操的另一类诗则主要表现了自己的理想、怀抱、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矛盾。这类诗多为四言,如《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这类诗具有“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
3、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曹操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其重要诗作多为政治抒情诗,善将叙事、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和时代感。其诗形式自由,语言质朴自然,苍劲有力,兼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其诗境界之开阔,气象之雄浑,又明显表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心胸与气魄。钟嵘称:“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诗品》)敖陶孙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诗评》)都十分精当地概括了曹操沉雄、悲凉的诗风。
4、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是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篇。《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古辞写游仙,曹操改写时事。曹操《步出夏门行》共四解,实是四首,而前有“艳”(实相当于组诗的序)。《观沧海》是其中的第一篇。诗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也有人认为是出征途中)路经碣石时所作。诗人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统一国家的雄心大志。
这首诗的写法是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由写实到想象。站在碣石山上望海,总的看去,远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而近处,诗人所立的山上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句则是由近到远。“秋风”句是近的感觉,“洪波”句是远的视觉。但是诗人不止于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由此进一步展开想象。“日月”以下四句用极夸张的语言写出了海的大,仿佛吞吐日月,含孕宇宙。借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囊括四海之志,包孕天下之心,是借景抒情法。海的形象中被赋予了诗人的形象,单纯中蕴藉着丰富。这首诗重于写景,以景抒情,对后世山水诗当有一定影响。
5、曹植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表现了不同的思想内容。
(1)前期诗歌:其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怀抱。如《薤露篇》、《鰕鱓篇》、《白马篇》;其次,在其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如《公宴》、《侍太子坐》、《名都篇》等;此外,还有一部分赠友诗,如《赠徐干诗》等,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感情;也有少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如《送应氏》其
一、《泰山梁甫吟》等;
(2)后期诗歌:其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如《杂诗》其
五、《赠白马王彪》等;此外,《美女篇》抒写了自己美人迟暮之感慨;《吁嗟篇》描写了自己“十一年间三徙都”的处境和心情;而《野田黄雀行》和《七步诗》更表现了他对所受迫害的愤怒与反抗。
总之,有志难申的苦恼,无可奈何的愁怨,对迫害的愤怒与反抗,对生存的忧思与恐惧,共同构成了他后期诗歌悲愤的基调。
6、曹植诗歌艺术特色:
(1)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其诗虽脱胎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但由于他努力提高用词造句的工夫,使五言诗在文人化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表现出了全新的风貌。他广泛利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变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成为以抒情为主,如《美女篇》之仿《陌上桑》,《赠白马王彪》之仿乐府诗的分章形式,都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2)他的诗描写细致,语言绮丽,迥异于汉乐府诗的古朴浑厚。我们把《美女篇》和《陌上桑》进行对读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不同。
(3)他又善用比喻,甚至通篇用比,如《鰕鱓篇》、《吁嗟篇》、《野田黄雀行》、《七步诗》等,从而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4)曹植又特别注重诗歌的炼字、对偶,讲究诗的色调和音韵,如“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杂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赠白马王彪》);“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公宴》)。
(5)此外,他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讲究诗歌的谋篇布局。
曹植之诗,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的风格特色,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曹植的辞赋和散文也很出色。他的抒情小赋《洛神赋》为其辞赋名作。此赋词采流丽,具有浓厚的悲剧气氛和强烈的抒情色彩。它不仅是曹植赋的代表作,也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
7、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题材广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诗。
(1)陶渊明的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内容丰富,既有他中年的游宦行役之作,又有晚年退隐后的抒怀之作。这类诗继承汉魏以来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不同时期的理想、志趣和人生感受。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以及《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述酒》、《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等。
(2)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田园诗内容极为丰富。
其一,对田园优美自然风光的描绘,歌颂田园生活的自然淳真,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其
二、《饮酒二十首》、《移居二首》等。
其二,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表达自己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认识和感情。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归园田居五首》其
二、其三等。
其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荒凉残破,表达自己守节固穷的品德和困苦中的慨慷不平。如《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等。
其四,《桃花源诗并记》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新的社会蓝图,真实地反映了灾难深重的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和愿望,是诗人思想的升华。
8、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历来已有定评。
(1)陶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诗人在真率的叙写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旷达的胸怀,读其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萧统《陶渊明集序》称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旷而且真。”
(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是陶诗的又一突出特点。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但并不重自然实景的工笔描绘,不拘于眼前实有,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景,又有意中之景,而重在写意中之景,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等,自然界的景物只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外化”。
(3)陶诗不仅善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而且常常带着一种特有的理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怀古田舍》)等,都含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4)精工而本色的语言,是陶诗的又一特色。陶诗语言朴素、真率,毫无斧凿之痕:“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不作任何修饰,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风采韵味深厚。陶诗的语言平淡、本色,但绝不浅薄粗俗,而是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苏轼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实为中肯之论。
汉语开专《中国古代文学》(B)(1)期末复习资料
说明: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辅导仅供参考。辅导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讲这些内容,而且每个问题的辅导内容也只是该问题的答案要点,同学们再做作业或考试回答问题时应该展开论述。总之,同学们千万不能只看这些辅导材料,而应该全面复习教材。1.《诗经》的《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于“风”、“雅”、“颂”,古人有很多解释。
一、现在一般都承认“风”是乐曲的名字,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犹如我们现在说的山西调、河南调等等。《诗经》里的国风有十五种,就是有十五个地方的乐曲。
二、“雅”也是乐曲的名称。“雅”就是 “正”的意思。“雅”乐 是京畿附近的乐曲,是相对地方音乐而言。“雅”里又分“大雅”、“小雅”,大约它们的区别是它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的先后,“小雅”中的诗在时代上比“大雅”晚,风格上比较接近国风,可能正是音乐上受到“风诗”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不同于旧的雅乐,因此才做了大、小雅的区分。
三、“颂”也是因音乐而得名。根据朱熹等人的解释,“颂”是祭祀宗庙时的乐曲。
现在,《诗经》的《风》、《雅》、《颂》里共有305篇诗歌。2.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祀诗:祭祀诗是歌颂祖先的祭祀的乐歌。《诗经》的祭祀诗全部收集在三“颂”里。例如“周颂”31篇,有名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是“周颂”,也是整个“颂”诗里最优秀的诗篇。
二、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赞美祖先功德、征战胜利、品德、技艺,甚至俊男靓女的诗。大部分集中在二“雅”里。例如“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等,“小雅”里的《出车》、《六月》、《采芑(qǐ)》等都是赞颂诗中的名篇。
三、怨刺诗:怨刺诗是揭露时弊、感叹时艰、讽刺时政的诗歌。它们多出现在二“雅”里,作者多为贵族、朝臣,“国风”中也有一些劳动者创作的民间讽刺诗。如“大雅”里的《民劳》,“小雅”的《巷伯》,“国风”中“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黄鸟》等都是名篇。
四、婚恋诗:婚恋诗是婚姻、恋爱为题材的诗。这类诗的绝大部分保存在“国风”民歌中。爱情诗最著名的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的《蒹葭》,“陈风”《月出》,“邶风”《静女》等。描写婚姻生活的诗著名者有“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邶风”《谷风》等。
五、战争徭役诗:这类诗主要描写战争徭役给劳动者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著名的有“豳风”《东山》,“小雅”《采薇》、《何草不黄》,“魏风”《伯兮》、“鄘风”《载驰》,“秦风”《无衣》等。3.《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诗经》作品具体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成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如 “豳风”《七月》以素描式的手法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辛劳,是一幅色泽鲜明的风俗画。“邶风”《谷风》真实地记载了弃妇的复杂的感情世界。
二、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一抒情写志、刻画人物。例如“小雅”《采薇》以乐景写哀,把主人公悲喜交加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动人。《蒹葭》、《汉广》、《月出》、《东山》等都是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三、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诗六义”,实则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作品的表现手法。著名的运用赋的手法的有《静女》、《溱洧》、《七月》等。用比的诗有《相鼠》,以及一些诗歌里的一些运用比喻的句子,如“邶风”《柏舟》的“我心非石”、“我心非席”等。“兴”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关鸠》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关鸠的鸣叫兴起对淑女的联想。《桃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兴起对新娘容颜美好的歌咏。
四、以四言为主体的诗歌语言形式。(例子很多,不再举例了)
五、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在双声叠韵字词的运用等等。
4、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诗六义”。其实“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一、简而言之,所谓“赋”就是不用比兴的直话直说,把所见所感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著名的运用赋的手法的有《静女》、《溱洧》、《七月》等。
二、所谓“比”就是打比喻,用别的事物比喻此种事物。用比的诗有《相鼠》,以及一些诗歌里的一些运用比喻的句子,如“邶风”《柏舟》的“我心非石”、“我心非席”等。
三、所谓“兴”就是触景生情,借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辞。最著名的例子是《关鸠》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关鸠的鸣叫兴起对淑女的联想。《桃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兴起对新娘容颜美好的歌咏。5.结合教材,试论《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孟子》文章具有巧妙的论辩艺术。孟子好辩,他的辩辞曲折深入,使人不得不被折服。例如《滕文公上》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等是著名的例子。
二、宏放豪迈的文风,文辞常常滔滔雄辩,气势旺盛,是《孟子》文章的另一特点。例如《滕文公下》的回答学生关于“夫子好辩”的提问时的一段话,就气概豪迈,激情奔放。
三、《孟子》还善于运用比喻。例如“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比喻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寓言了。
四、语言浅显自然而又明快畅达,所以郝敬说:“(《孟子》)七篇之言,近而远,浅而深,疏畅条达而详允精密。不为钩深索引,而肯綮盘错,通会无迹。”(《读孟子》)6.试简要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哲理与诗意的交融。例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山神人”的描写,说明了“逍遥游”的哲理境界,而又诗意流淌,意境悠远。
二、异材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里寓言据专家统计共有180多篇,著名的有“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叶公好龙”、“东施效颦”、“井底之蛙”、“蛮触之争”等。
三、意出尘外的想象。例如《逍遥游》中的想象。
四、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结构完整,主题突出,语言奇峭富丽。7.什么是“楚辞”?它是受到什么影响而产生的?
一、“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楚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鲁迅说它“以原楚产,故称‘楚辞’。”(《汉文学史纲要》)“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的刘向,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汇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汉代人的仿作,编成专书,名之曰“楚辞”,后代才正式把这一体裁的作品称为“楚辞”。“楚辞”又称“骚”或“骚体”。
二、“楚辞”的产生,首先是受到南方民歌的影响,如《越人歌》、《沧浪歌》的音调、风格、意境、形式都对《九歌》有明显的影响。其次是受到楚国的巫风和地方音乐的影响。这在《九歌》、《招魂》中有明显的表现;另外,对“楚辞”的产生发生重要影响的还有楚国的语言和地理环境。如其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并大量描写楚国的地理和楚国的民风民俗。
8.屈原是怎样发展了《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
一、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但楚辞对《诗经》的赋比兴手法有很大的发展:首先,《诗经》的赋多用来铺写描绘实际存在的事物,而屈原则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用赋的方法铺写想象中的境界。其次,楚辞的比兴比起《诗经》也有重大的发展。《诗经》中的“比”、“兴”比较单纯,其界限比较容易划分,而楚辞的“比”、“兴”已经融为一体,很难将它们分开。另外,从摄取“比兴”的范围来说,楚辞用作比兴的事物已从《诗经》的山川河流、花木鸟兽扩展到人类社会,由现实扩展到历史,从人间扩展到神鬼的超人世界。
9.举例说明《史记》文章的抒情性。
一、描写历史人物,融入了作者深挚的爱憎感情:歌颂明主贤臣、忠臣良将、仁人志士;批判鞭挞暴君昏主、奸臣贼子、贪官酷吏、势利小人,例如„„。这就使《史记》的文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激情。
二、史记》中有不少作品通篇像是一首抒情诗,像《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有的文章虽然未能全篇如此,但其中有的段落也有较强的抒情性,像《刺客列传》中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里项羽作《垓下之歌》一段等。
三、《史记》的文章常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作者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不少人物传记的结尾,作者也用“论赞”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一番感慨,也使文章带有较强的抒情性。
10.就汉代文学而言,什么是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来是个音乐机构,早在秦代就有。汉武帝发展壮大了乐府这个机构,以管理统治者祭祀天地、祭祀宗庙和朝会大典等的音乐,汉代乐府机构的职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一是派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后人把乐府机关制作和采集的歌词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汉乐府”,而把其中从民间采集来的作品简称为“汉乐府民歌”。
顺便提及,后来晋南北朝一些诗人仿照汉乐府古题写作的诗歌,一般不配乐,称之为“拟乐府”;唐代元稹、白居易等诗人提倡并写作的关注时事、批评时政的作品,被称为“新乐府”;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元代盛行的曲,由于也要配乐歌唱,也称为“乐府”。不过,这些已经不是汉代意义上的“乐府”了。11.简述汉代《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一、表现征夫游子的思乡,和家中思妇怀念远出未归者的痛苦心情。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
二、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思相恋之情。如“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等;
三、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之情。如“西北有高楼”等;
四、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及时行乐的心情。如“驱车上东门”等。12.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一、思想内容:诗通过织女和牵牛两情阻隔的故事,表达了人世间男女爱情不得相谐的痛苦;
二、艺术手法:①通篇用比体,写织女就是写思妇,写牛、女的两情阻隔,就是写人间男女的离别相思;②语言婉转浏亮,谐美动人,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反复运用叠字叠词,使形象鲜明,情思宛转,让人回味;④诗人善于用远和近的不同空间距离来表达抒情主人公的主客观感觉的不同。诗开头用“迢迢”写相隔的辽远,但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出了爱人间咫尺是天涯的心理感受.13.根据教材的论述,谈谈什么是“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古今学者有多种理解和解释。教材认为,建安诗人的诗歌作品,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多艰,另一方面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们自己拯救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形成了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的特征。这一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14.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曹操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一、思想内容:诗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也有人认为是出征途中)路经碣石时所作。诗人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统一国家的雄心大志。
二、艺术手法:①写法之一是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由写实到想象。站在碣石山上望海,总的看去,远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而近处,诗人所立的山上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句则是由近到远。“秋风”句是近的感觉,“洪波”句是远的视觉。但是诗人不止于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由此进一步展开想象。②语言夸张。“日月”以下四句用极夸张的语言写出了海的大,仿佛吞吐日月,含孕宇宙。③借景抒情。借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囊括四海之志,包孕天下之心,是借景抒情法。海的形象中被赋予了诗人的形象,单纯中有蕴藉。诗重于写景,以景抒情,对后世山水诗当有一定影响。15.简述曹植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不同思想内容。
曹植的生活和思想以曹丕称帝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受到曹操的宠爱,过着安定和富裕的贵公子生活。后期由于曹丕的猜忌、迫害和打压,屡遭贬抑名为王侯,实则无异于囚徒。前期他虽过着贵公子的优裕生活,但他一向关心国事,渴望建功立业,表现了高扬的政治热情。后期虽然政治上不得意,但仍然雄心不减,多次要求报效国家,建功疆场,但均遭拒绝。前后期的政治遭遇和经历的不同,使他的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征也明显表现为前后两期的变化。
一、其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怀抱。如《薤露篇》、《鰕鱔篇》、《白马篇》都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强烈地表现了他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报效国家的愿望。而《公宴》、《侍太子坐》、《名都篇》等,均为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此外,还有一部分赠友诗,如《赠徐干诗》等,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感情;也有少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如《送应氏》其
一、《泰山梁甫吟》等。
二、其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杂诗》其五集中体现了其壮志难酬的激愤不平;《赠白马王彪》集中抒发了诗人对骨肉相残的满腔悲愤,深刻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的矛盾和残酷的斗争,揭示了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而冷酷无情的本质。此外,《美女篇》抒写了自己美人迟暮之感慨;《吁嗟篇》描写了自己“十一年间三徙都”的处境和心情;而《野田黄雀行》和《七步诗》更表现了他对所受迫害的愤怒与反抗。《七步诗》说:“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现的更为直接和惨烈。
有志难申的苦恼,无可奈何的愁怨,对迫害的愤怒与反抗,对生存的忧思与恐惧,共同构成了他后期诗歌悲愤的基调。
16.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其一(少小无俗韵)。
一、思想内容:本诗写对“误落尘网”的往事的回忆和对 “归园田”后的景物和生活情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欣喜、舒畅的心情。
二、艺术特点:①对比的手法。开头几句把“少小”的“性本爱丘山”与“误落尘网中”对比。又把归园田后的生活与“误落尘网中”的30年的“羁鸟恋旧林”对比。②新颖的比喻。以“尘网”喻官场。以“羁鸟”、“池鱼”喻为官的拘束生活。以“旧林”、“故渊”喻旧日的园田生活。③情景交融的描写。“方宅十余亩”以下对归园田后的描写,景中含情,意境优美。④议论中含有哲理。如“羁鸟”两句的比喻就含有朴素深刻的哲理。17.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
一、思想内容: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这是组诗的第五首。这组诗题名《饮酒》,实则咏怀,正如萧统所说,是“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陶渊明集序》)之作,本诗更与饮酒无涉,只是写其村居归隐之悠闲和自适的情趣。
二、艺术特点: ①形象鲜明而意境优美。“采菊”四句是景句,但情寓其中,透露出村居归隐的闲适和快乐。而“飞鸟”句意境悠远,形象鲜明且有比喻象征意味。②语言朴素而寄意深远。对话语言如话家常,而其中“采菊”一联更是千古名句而为后人乐道不疲。③叙述议论而富有哲理。“结庐”四句是叙述,但寓议论于其中,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