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小说概论笔记
当代小说之始:从时间上当代小说的基点(从主题学出发)可追溯到上世纪初。梁启超:小说可以“兴国安邦”称为“小说界革命” 文学研究社:文学写人生了,称为“人生小说“
创造社:为艺术的小说(风花雪月,优雅脱俗)而后更看重小说的社会功能。
1940年初,《讲话》发表,文学成为政治工具,影响到70年代初。
抗战时期:国统区和敌占区盛行小型文艺,解放区盛行赵树理等人的小说,李季诗歌红极一时,其实是对传统原味陕北民歌的粗暴改编,失去原貌。
十七年(1949-1966)文艺充满虚假,但作家认为自己很认真,富有生活气息(统一化,政治性,革命性)
反思文学主题
一.揭示左倾思想的根源 : 古华《芙蓉镇》
张一弓《犯人李狗的故事》
王蒙《布礼》 《蝴蝶》
二.反思普通人的历史责任问题
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控诉左倾思想对人性的毁灭,歌颂人性和人情: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刘心武《如意》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戴厚英《人啊,人》
小说的特点:形式上,从短篇进入长篇,作家急不可待的心情发泄。作家特点:多为中年人,经历过反右运动,小说主角多为年轻人。
旷了节课之后
二.对自然历史文化和人的关注
1981,汪曾祺《受戒》:对生活、自然生机的热爱
1982,刘心武、冯骥才、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讨论小说的样式。1982-83 《离离原上草》
1984-85 文化寻根
代表:阿城(1949年生)《棋王》、《孩子王》、《树王》(三王)
韩少功《爸爸爸》
王安忆《小鲍庄》
郑义《远村》
三.感觉、意绪、心理和性
寻根文学的新变化(情绪小说)
刘索拉.表现现代人的普通感受和心理 《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
毕淑敏 《美好的性是阳光下的恐惧》
1988年
陈思和、王安忆《两个69届初中生的对话》
张贤亮.最早涉性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王安忆《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之恋》——三恋
、《我爱比尔》、《长恨歌》
刘恒 《白涡》、《黑的雪》、《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白涡》:揭示中国知识分子传流的文化心理、性心理和躁动心态,审视了知识分子的多重性。《伏羲伏羲》:从民族文化视角,具体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渴望、性行为及性体验和悲剧性的结局。
四.生存与死亡的主题 演变路线1987-1988 马原《上下都平坦》 洪峰《极地之侧》 余华《活着》
格非《迷舟》(《收获》1987.6期)主题:生是艰难的,死是容易的 多元主题
1988-89年,小说主题有出现综合倾向
王春波《神吹》(《收获》1988.1期)
江灏《纸床》 价值:不自觉地写出了传统人格的人无法改变自己境遇的悲剧 池莉《烦恼人生》 关注人生,并以充分原色化的笔调表现出来。
1990年代的小说 :数量大,但大手笔、大制作缺乏,发人深思的作品寥寥无几。
21世纪以来的小说
新现象:网络小说,新人类小说,另类小说,美女小说等。
另类小说的意义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上。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对典雅、尊贵仰慕等价值的主动抛弃。
结语:
当代小说已从当纯追求意义价值中走出,进入语言学的审美局面。
第三讲.中国当代新潮小说家专论
新潮小说(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大胆创新和激进实验。1985年下半年出现两个倾向:纪实小说大量出现,新潮小说
1.莫言
1955年生.山东高密 《莫言文集》1-5卷
篇目:<透明的红萝卜》(《中国作家》1985 2期)《红高粱》 《红煌》 《环状闪电》《欢乐》《狗道》《枯河》《复仇记》《金发婴儿》《丰乳肥臀》
莫言小说特点:1.奇异的童性感受能力。2.内在的犯罪感和压抑感。
2.残雪 女 1953 年生 原名邓小华
河南
长篇《突围表演》 《思想汇报》 《苍老的浮云》《黄泥街》《五香街》《山间小屋》
3.史铁生
1953年生 北京
1959年赴延安插队务农
1972年瘫痪
《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苦琴弦》《插队的故事》文集《病隙碎笔》
后期新潮小说家
1.洪峰
原名赵洪峰
男1951年生 东北师大
《奔表》1986 超越了现代观念小说
《朝海》1987超越了文化寻根小说
《极地之侧》1987 超越了对马原形式小说的认同
长篇:《东八时区》《当代英雄》《终年底线》
2.余华 1960年
山东高唐 北师大中文系
《余华作品》三卷
长篇:《活着》 1995 中短篇小说:《世事如烟》《现实一种》《十八岁出远门》 《偶然事件》 《河边的错误》《难逃劫数》《许三观卖血记》
特点:冷峻宁静,叙述空旷深邃高远
3.苏童
男 1963 《1934年的逃亡》
《罂粟之家》《红粉》《南方的堕落》 《米》《离婚指南》 《妻妾成群》(封建家庭对妇女的残害)
苏童与莫言:一条线但二者不同
莫言:张扬野性,崇敬祖辈放荡不羁的生命意志,渲染红色 苏童:批判地审视传统力量,偏爱白色,人物虚弱无力苍白。
4.杨争光 1957年 陕西乾县 山大中文系
先写诗歌,后写小说
《黑风景》 《赌徒》《老旦是一棵树》《从两个蛋开始》《流放》《棺材铺》 审美特征:陕北风情
揭示出贫瘠地区的人们内心的贫乏和外在行动的麻木。《叛徒刘法郎》对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批判
《高坎的儿子》《他好像听到了一声狗叫》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转态。美学风格:潇洒,体现出一种哲学抽象意味。
第四讲.现代观念小说
——体现了现代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并构成新潮小说的第二个层面
1.生存与批判的主题
代表作家:首席刘索拉 其次是王朔 1.刘索拉
音乐作品《蓝调在东方》《缠》等 小说见前,特征写作就是一种生活而已
《你别无选择》特点及意义: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叙述疯疯癫癫。引起轰动的原因在于它所展示的行为,是一纸宣言,宣告一种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确立
主题二.表演性 主题三.平民性
在社会面前保持一个普通人的自尊自爱和自我选择。
王朔的小说
1958 北京
现代观念小说的集大成者,坚守此阵地的最后一人。用小说坚守很困难,故转而直间进行干预。
“无知者无畏”的目的:像传统的现存的思想正式宣战,唤起或者搅起人们的变革意识和变革的思想涟漪。
《空中小姐》《顽主》《过把瘾就死》《动物凶猛》《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是你爸爸》《永失我爱》《爱你没商量》《看上去很美》
主人公特点:形象大致不变(男性青年)。以固定的视角叙述大同小异的故事。人物像是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刘思佳和徐怀中《西线轶事》中的刘毛妹形象的系列延伸。人物大多年纪轻轻,但各个仿佛饱经风霜,熟谙世故,骨子里充满正道。
小说的意义:在于使年轻的读者自信起来,并在生活中得到某种确定的启迪。
专题五。寻根文化小说
85年以后小说三种趋向:社会文学、探索文学、通俗文学。1.探索小说的两种趋向
一.向前看:如张辛欣《北京人》 关注现实,反思历史,表现现代人的骚动。
二.向后看:寻根,主要是寻优根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郑文的《老井》《远村》。努力挖掘支撑着人生存的精神力量。始于《文艺报》文章《他们在寻根》。
小说最早寻根的是:李陀《七奶奶》(1984)、贾平凹《商州初录》
《北方的河》。作家思考的问题:民族如何富强 产生的背景:a.姊妹艺术样式的影响
b.拉美爆炸文学的影响
c.当时文化热的影响
d.全球意识的交融
e.反思文学的影响
f.寻根倍提高到了理论高度。
什么是根:1.民族集体无意识
2.名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寻根的方法:
1.从原始文化中寻找现代素养
2.揭示整个名族在历史积淀下产生的心理,寻找生存的内驱力
-李锐的“厚土系列”试图挖掘出吕梁山区劳动者的生态和心态。
-《合坟》(死亲)、《眼石》(换亲)揭示了支撑吕梁山百姓 生态的深层心理结构
-李杭育“葛川江系列”揭示支撑特定地区百姓世世代代生存的精神、生命形态、生存方式(《渔老儿》话剧《北京大爷》)
3.从民俗学、风俗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文化传统,寻找名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与众不同的审美模式
-贾平凹的《商州初录》《浮躁》《高老庄》 ——借田园山水,描摹民情世风
-阿城的《棋王》寻找特有的民族价值观与审美意识,《孩子王》山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渴望,《树王》对传统文化“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认同。
-韩少功则关注湘西地域文化。
三.寻根作家的共同追求
1.对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强烈追求
试图在深厚文化背景的显现和历史、现实及未来的取舍中,把握人生。
四.寻根文学的不足
-王东明《寻根文学从亢奋到虚脱》:
其一:寻根的身体力行者理论准备不足,仓促上阵。其二:存在盲目性和随机心理
其三:文化视野狭窄,排斥主流文化,偏爱地域文化和俗文化。
(姚霏《旧村杂记》)
五.关于后寻根文学
后寻根文学的几种形态:
1.仍然是寻根文学的一种延续,作者是一群被认为探索中的年轻人。如莫言的《复仇记》
张炜的《春天的愤怒》
3.从以往的历史生活中揭示艰难的人生,写出人格与历史文化的冲突。
代表人物:刘震云
《塔铺》1987《新兵连》1988 运用一定的想象力和人类学知识,挖掘内心深处的体验,以此对原始状态这种环境做一种超验的验证。如张一功的《猎狐》
这类作品出现的意义:对原始洪荒的描写,培养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既是寻根文学的延续,又使超验这种技法走向成熟。
4表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观和反思历史
-乔良《灵旗》
-周梅森《国殇》《军歌》都表明了对历史的新思,史铁生对《国殇》的评论:写出了历史的不确定性。5后寻根文学的新特点
1985年周介人概括当年文学的变化:-生活已不能用故事来概括-故事已不能用人物来推动-人物已不能用行动来解释-行动已不能用理性来规范
第二篇:《法学概论》笔记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 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一、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
二、奴隶制法律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人身。
三、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法律制定或认可的主体是:国家。
五、保证法律实施的力量是:国家强制力。
六、法的本质和特征的决定力量是:经济基础。
七、当今我国的法律体系属于:中华体系。
八、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开始于:古罗马法学家。
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法经》。
十、规定人们可以自行选择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规范指的是:授权性规范。
十一、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法律原则可以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十二、在当代世界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国家是:英美法系国家。
十三、人利用法律的功能和作用来实现一定目的的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为:法律的工具价值。
十四、最为古老的法律形式是:习惯法。
十五、法律是伴随着哪些出现而产生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国家。
十六、属于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是:资本主义法律、奴隶制的法律、封建制的法律。
十七、最早出现的一批奴隶制的成文法律有:《汉穆拉比法典》、《十二表法》、《摩奴法典》。
十八、法律的价值可分为:工具价值、目的价值。
十九、法律的正义包括:分配正义、平均正义、矫正正义。
二十、法律的三要素是: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二
十一、法律规范的结构为:适用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二
十二、法律概念的功能:认知功能、构成功能、规范功能。
二十三、法律的渊源有: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引证法、宗教法、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二十四、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有: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
二十五、法律与其价值之间最基本的对应范畴:法律与正义、法律与自由、法律与效益、法律与秩序。
二十六、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第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第二个决定性因素是奴隶制的出现。
二十七、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和资产阶级法律的共同特点。
奴隶制法律的特点:
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
4、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封建制法律的特点:
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
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何侵犯。
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确认法制原则。
二十八、法律的基本特征。
1、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二十九、法律的定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三
十、法律价值的概念和特点。法律价值是指法律的属性和功能,经过实践,同人的法律需求的某种适合或一致。
特点:
1、法律的属性和功能是法律价值形成的基础。
2、人对法律的需要是法律价值形成的主体要素。
3、法律的属性和功能与人的需要的满足之间的桥梁是实践,惟有经过实践,法律价值才可能体现和实现。
三
十一、法律规范的分类:
1、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2、按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为规则的确定程序,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三
十二、法律的分类
1、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3、据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4、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5、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6、公法和私法。
7、照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对各国法律进行分类分为:法系。
三
十三、法律原则的特征。
1、是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并反映其基本价值目标。
2、比法律规范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更为稳定,适用范围更广。
3、也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借助明晰的文字加以表述。
三
十四、法律原则的分类。
1、以所属的法律体系层次的级别为标准,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2、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3、以涉及的内容为标准,分为: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
三
十五、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二者存在的区别:
1、存在时间不同。
2、调整范围不同。
3、实施方法不同。
4、表现形式不同。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我国法律在性质上完全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五、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为: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六、社会主义法律所体现意志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
七、有权制定和修改我国宪法的是:全国人大。
八、现在通常采用的法律案的表决方式为:按电钮。
九、享有法律案的公布权的是:国家主席。
十、属于法律调整的关系的是:婚姻关系。
十一、有权制定部门规章的是:国务院各部委。
十二、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同点为:根本任务、基本内容、阶级本质、历史使命。
十三、属于国家权力机关的是:全国人大、地方各级人大。
十四、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的有: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
十五、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有: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十六、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采取的听取群众意见的方式包括: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
十七、社会主义法律系统化的方式分为:法律汇编、法律编纂。
十八、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包括: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遵守。
十九、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性法律。
二十、在我国法律适用于:我国公民、居留在我国的外国人、居留我国的无国籍人。
二
十一、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主体、客体、内容。
二
十二、属于法律客体的有:物、智力成果、人体、行为。
二
十三、法律关系的内容为:权利、义务。
二十四、属于从方法上对法律进行解释的为:历史解释。
二
十五、法律事实的种类:事件、行为。
二十六、法律事实包括:事件、行为、紧急避险、不可抗力。
二
十七、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2、对法律案的审议。
3、法律案的表决。
4、法律案的公布。
二十八、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对立统一。
1、发生的同时性。
2、应对性。
3、相对性。
二十九、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及其重要特点。
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统一的保证是共产党的领导。如果说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的话,那么,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相统一,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三
十、社会主义法律与共产党政策的关系。
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在贯彻实施党的政策中起着特殊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1)党的政策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法律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2)党的政策不具有国家强制性,而社会主义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3)党的政策带有较强的原则性,社会主义法律有很强的具体性。
(4)党的政策由党组织提出和制定,社会主义法律由立法机关制定。
三
十一、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为补充。但二者又不能互相代替。此外,在实践中还应划清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行为之间的界限。
三
十二、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特点。
1、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
2、它要遵照一定的程序。
3、它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而且包括修改或废止过时的法律。
4、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三
十三、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原则。
1、遵循宪法的原则。
2、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制统一和尊严的原则。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
4、科学合理地规范社会主义关系的原则。
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
三
十四、违法的概念及构成要件。违法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要件:
1、违法的客体即违法行为所损害的为法律所保护的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违法主体即实施违法行为并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人。
3、违法的客观要件即构成违法所必备的外部条件。
4、违法的主观要件即实施违法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心理状态。
三
十五、我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
三
十六、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特点。
1、它是一种思想关系。
2、它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3、它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
一、“民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二、主张法治即“法律的统治”的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三、违法必究的核心是:反对特权。
四、我国政治体治改革的核心是: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
五、社会主义法律价值有:自由、正义、效率、秩序、公正。
六、实现法治必备的条件有:
1、维护法律权威
2、完善法律体系
3、强化民主法治
4、保障公正司法
5、搞好法律监督
6、坚持依法行为
七、社会主义法治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有: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培养遵纪守法风气、繁荣文学艺术、提高公民教育科学水平、涤荡精神污秽。
八、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对社会主义法制的制定和适用方面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
3、对消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
九、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
1、法制是国家所确立的法律和制度,这是对法制阶级本质的揭示。
2、法制包括立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的实施。这是对法制内容的概括。
3、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这是对法制的要求的集中表达。
4、法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这是建立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
十、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重要条件,违法必究是保证。
十一、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不可分割,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辩证关系为: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十二、法治与法制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法制是法治的必要前提条件。
2、法治本身又反过来要求有详备的、反映社会正义的良好的国家法律和制度。
区别:
1、固有的属性不同。
2、在法国中的地位不同。
3、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不同。
4、经济条件的不同。总的来说,有法制不等于有法治,但有法治则不可以无法制。
十三、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2、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3、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第四章
宪法
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通过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人权宣言。
二、我国解放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三、我国宪政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1954年宪法。
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具有倒退表现的一部宪法为:1975年宪法。
五、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是:工人阶级领导。
六、我国目前少数民族的个数有:55个。
七、宪法的发源地是:英国。
八、把“人权”引入宪法始于:十届人大。
九、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2004年宪法修正案。
十、“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出自:洛克。
十一、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87年《美国宪法》。
十二、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
十三、我国唯一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临时约法》。
十四、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不包括:自治乡。
十五、我国最重要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政协。
十六、属于我国统一战线组织中新加入的成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十七、我国国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方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制。
十八、我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以人权问题为主题的官方文件,时间:1991年。
十九、宪法特点表现在:内容、效力、制定程序、修改程序。
二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包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十一、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机构、总纲和序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
二十二、人民代表大会的优越性表现在:便于人民管理国家、便于调动中央积极性、便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便于国家权力统一行使。
二十三、我国现行宪法确定的行政区划层级包括:省、县、乡。
二十四、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有:广泛性、真实性、一致性。
二十五、属于国务院的职权的是: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编制执行国家预算。
二
十六、宪法的本质: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3、宪法是对民主制度的确认和保障。
二
十七、国家机关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3、法治原则。
4、精简的原则。
二十八、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标志。
2、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和最高准则。
3、从政权职能来看,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镇压和改造敌对分子,组织政治经济精神三大文明建设,抵御外来侵略和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的职能。
4、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成社会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二十九、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三
十、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选举权的普通性。
2、选举权的平等性。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
4、无记名投票。
5、代表向选民和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三
十一、单一制和联邦制各自的特征。
单一制特征:
1、全国只有一个宪法,一个中央机关体系;
2、均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
3、不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达到何种程度,地方的权力均由中央以法律加以规定。联邦制特征:
1、除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外,每个成员国也都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
2、联邦的权力遍及全国,它和成员国之间的权限划分由宪法加以规定。
三
十二、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1、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企业依法享有自主权和实行民主管理。
三
十三、公民的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人身自由权利。
4、社会经济权利。
5、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6、特定人的权利。
7、监督权利。
三
十四、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三
十五、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
1、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4、物质帮助权。
三
十六、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三
十七、国家机构的体系: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
三
十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4、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三
十九、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1、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2、立法权。
3、监督权。
4、任免权。
5、对外事工作和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
6、荣典权。
7、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四
十、宪法实施的保障。
1、宪法的自身保障:
A、规定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
B、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C、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
2、普通法律保障。
3、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
第五章
行政法
一、行政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行政关系。
二、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于:1993年。
四、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已臻成熟。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施行的时间是:2006年。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通过于:1996年。
七、行政复议范围的是:
1、对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申请行政机关发放抚恤金,行政机关未依法发放的。
八、不得设定行政许可的机关是:国务院各部门。
九、可以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的是:法律。
十、拥有行使限制人身自由处罚权的机关是:公安机关。
十一、行政法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
十二、行政机关按职权的效力范围,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
十三、公务员的录用坚持以下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十四、公务员的奖励种类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十五、公务员的处分种类分为: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
十六、根据立法权的来源,可把行政立法分为:职权立法、授权立法。
十七、根据立法的内容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创制性立法、执行性立法。
十八、属于行政立法的名称有:决议、命令、条例、决定、办法。
十九、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二十、社会监督的主要内容:人民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
十一、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1、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接受制裁。
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
二
十二、我国行政机关的特点。
1、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国家。
2、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
3、它行使的职权是国家行政管理权。
4、它实行首长负责制。
二十三、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
义务: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
6、保护国家和工作秘密。
7、遵守法律,遵守职业道德。
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权利:
1、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2、非因法定事由程序不得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
3、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4、参加培训。
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提出批评和建议。
6、提出申诉和控告。
7、申请辞职。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十四、行政行为的主体和性质。行政行为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性质是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即依法进行行政管理活动。行政行为按方式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司法行为。
二十五、行政立法应当符合的要求。
1、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管理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得超越其权限的范围。
2、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同级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
3、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
4、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
二十六、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
1、行政执法的主体合法。
2、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
3、行政执法的意思表示真实。
4、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5、行政执法的程序合法。
6、行政执法的形式合法。
二十七、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种类:
1、警告。
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4、责令停产停业。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设定:
1、法律和行政法规都可以设定行政处罚,但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2、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3、行政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二
十八、行政强制执行采用两种:
1、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行政机关依法自行强制执行。这种强制执行分为:间接强制、直接强制、强制征收。
二
十九、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与合理原则。
2、效能与便民原则。
3、监督与责任原则。
三
十、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处罚法定原则;公正、公开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 10 则;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监督制约原则。
三
十一、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的主要方式。
1、听取和审查政府的工作报告。
2、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决算。
3、监督行政机关贯彻执行宪法和法律,并有权撤销行政机关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规章及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4、审议行政机关提出的议案,对不适当的议案有权予以否决。
5、有权罢免由其决定或选举的行政机关负责人。
6、向行政机关提出质询和询问,行政机关应予答复或说明。
7、视察和检查行政机关的工作。
8、受理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
第六章
民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颂布于:1986年。
二、我商标权的保护期限为:10年。
三、我国对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
四、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五、宣告失踪过程中人民法院应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个月。
六、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法人的住所地为: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七、在商务中尤其是国际商务中的“发盘”指的是:要约。
八、担保法规定,定金的数额不能超过主合同标的:20%。
九、收养法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双方年龄差应在:40岁以上。
十、目前国内民法学家称为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限为:20年。
十一、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当事人地位平等、意思表示一致、利益等价、有偿。
十二、民法的渊源有:宪法、专利法、婚姻法、知识产权法、收养法。
十三、法人设立必须具备的条件:依法设立、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有必要的场所、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
十四、法人包括: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十五、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实质要件有: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不违反公共利益。
十六、以法律行为是否需要以特定形式作出,民事行为可分为:非要式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
十七、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包括:占有、收益、使用、处分。
十八、财产所有权的特征有:绝对权、对世权、排他权、无期限物权。
十九、知识产权的特征有:财产权、专有性、地域性、独占性、时间性。
二十、能成为专利权主体的有:发明人和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人的所在单位、专利受让人、专利受遗赠人、合法继承人。
二十一、合同担保的情形分为:保证、定金、抵押、质押、留置。
二
十二、常见合同的种类有:买卖、赠与、借款、租凭、承揽。
二十三、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
二十四、我国民法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二
十五、依据我国收养法的规定,被收养人的条件,在年龄方面应是:10周岁以下。
二
十六、身份权的主要种类:著作权、发明权、发现权、专利权、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亲属权、监护权。
二十七、知识产权的种类: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
二
十八、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方法。
1、确认所有权。
2、恢复原状或返还原物。
3、排除妨碍或停止侵害。
4、赔偿损失或返还不当得利。
二
十九、民法的基本原则。
1、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合法民事权益原则。
4、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则。
5、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三
十、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种类。
1、无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的依法不能由他独立实施的行为。
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4、违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的行为。
5、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
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
7、一定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
三
十一、代理的特征及种类。
1、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律行为。
2、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
3、代理人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代理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三
十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1、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为设立、变更或终止特定权利义务关系所为的行为,或者说是行为人有意识地为发生特定民事法律后果而为的行为。
2、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即凡无意思表示,即无民事法律行为。
3、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它还是一种合法行为。
三
十三、债的法律特征。
1、债的主体是两方特定的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
2、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或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和实现权利人请求的义务的结合。
3、债的客体,即债权人的权利和债务人的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智力成果,也可以是特定的行为。
三
十四、合同的法律特征。
1、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一种协议。
3、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
4、合同必须是一种合法行为。
三
十五、侵权行为构成的要件。
1、行为的违法性。
2、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有过错。
三
十六、有效遗嘱成立的条件。
1、遗嘱人应具有行为能力。
2、遗嘱应自愿和真实,而不能强迫或伪造。
3、遗嘱的内容不得违反现行法律、政策,不得取消或者减少法定继承人中无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应继承财产的份额。
三
十七、处理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
1、男女平等原则。
2、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3、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4、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
5、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三
十八、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范围: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顺序:其中前三者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后三者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根据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我国继承法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第七章
商法
一、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的股东人数最多为:50个。
二、以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出资的出资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
三、属于有限公司股东会议的形式有:首次会议、定期会议、临时会议。
四、有限责任公司召开股东会议应于会议前多少日通知全部股东:15日。
五、有限公司监事会的成员不得少于:3人。
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任期每届不得超过:3年。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通过于:1986年。
八、破产案件的上诉期限为:10日。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通过于:1995年。
十、保险条款的不可抗辩条款有效期限为:2年。
十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成员人数为:5-19人。
十二、我国破产立法采用的标准是:人数和债权额双重标准。
十三、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整顿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十四、本票自出票日起,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个月。
十五、商法的特征:营利性、技术性、国际相通性。
十六、票据的特征:文义性、要式性、无因性、流通性。
十七、自益权的内容包括:利益分配权、剩余财产分配权、优先购买权、出资转证权。
十八、保险利益原则的作用表现在:消除赌博可能性、防止道德危险、限制赔偿程序。
十九、人身保险合同的常见条款有:自杀条款、不可争辩条款、复效条款、交费宽限期条款。
二十、票据功能包括:支付、汇兑、信用、结算、融资。
二十一、票据行为的种类有: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
二
十二、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承兑行为只存在于:汇票关系。
二十三、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案件由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十四、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有以下规定。
1、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人民币50万元。
2、以商业批发为主的人民币50万元。
3、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人民币30万元。
4、以科技开发、咨询和服务性为主的人民币10万元。
二十五、公司的分类。
1、按照公司资本结构和股东责任方式不同进行分类: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2、从公司间的组织关系性质来划分:总公司和分公司。
3、从公司之间的控制和依附关系来划分:母公司与子公司。
二
十六、有限公司的股东权。股东权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两方面。
自益权内容:
1、利益分配权。
2、剩余财产分配权。
3、增资优先购买权。
4、出资转让权。
共益权内容:
1、股东会会议的出席权和表决权。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报告的权利。
4、股东会会议的提议召集权。
二
十七、有限公司的特征。
1、由定额股东所组成。
2、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
3、兼有资合性和人合性。
二十八、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
1、公司资本平均分为若干均等股份。
2、股东人数的广泛性以及公司规模的巨大化。
3、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条件比较严格,程序较为复杂。
二
十九、设立有限公司应具备的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三
十、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具备的条件:
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5人以上)。
2、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的最低限额。
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4、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
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公司名称须标明“股份有限公司”字样。
6、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三
十一、破产的特征。
1、破产是债权实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2、破产是在特定情况下所运用的偿债程序。
3、破产程序进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公平地清偿破产人所欠债权人的债务,同时对债务人提供一定的救济。
4、破产是在法院的监督以及特定机构或人员的参与之下实施的债务清理程序。
5、破产程序具有包括强制执行程序的特征。
三
十二、保险合同的特征:
1、是附合合同。
2、是射幸合同。
保险合同的原则。
1、保险利益原则。
2、最大诚信原则。
三
十三、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的特征。
财产保险合同特征:
1、财产保险合同是补偿性合同。
2、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以保险标的价值为限。
3、财产保险合同一般是短期保险合同。
4、代位求偿和委付制度是财产保险的特有制度。
人身保险合同特征:
1、保险主体的自然性和广泛性。
2、保险金的定值性。
3、保险的储蓄性。
4、保险费的非讼性。
第八章
经济法
一、经济法调整的关系是:经济关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是开始施行于:1993年。
三、纳税人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四、被有些法学家称为“经济宪法”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
五、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六、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于:1993年。
七、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收到决定之日起多少日内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15日。
八、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的主管机关是: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九、企业自领取营业执照多长时间内,应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30日。
十、宏观调控的法律内容包括:计划与投资法、国有资产管理法、财政法、金融法、价格法。
十一、市场规制的法律内容包括:产品质量法、广告法、房地产法、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十二、税收的特征为: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十三、税种按征税对象不同可分为: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行为税、自愿税。
十四、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向产品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向产品生产者要求赔偿。
十五、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1、企业组织管理关系。
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3、市场规制关系。
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十六、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平衡协调、维护公平竞争、责权利相统一。
十七、税法的构成要素。
1、纳税主体。
2、征税对象。
3、税种税目。
4、纳税环节。
5、违章处理。
十八、税收征管法的主要内容。
1、税务管理。
2、税款征收。
3、税务检查。
4、法律责任。
十九、产品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
1、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2、产品标准化制度。
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4、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5、抽查监督制度。
二十、消费者权利的主要内容。
1、安全保障权。
2、知情权。
3、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受尊重权。
二十一、争议解决的途径。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十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1、采用假冒或仿冒等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
2、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排挤他人公平竞争的行为。
3、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市场交易行为。
4、商业贿赂行为。
5、作虚假宣传广告行为。
6、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7、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
8、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推销商品的行为。
9、违法进行有奖销售行为。
10、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名誉的行为。
11、通谋投标行为。
第九章
刑法
一、新中国的第一部刑法通过于:1979年。
二、我国刑法把犯罪分成:10类。
三、管制的最高期限为:3年。拘役最高期限为:1年。有期徒刑最低期限为:半年。
四、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之外触犯我国刑法规定,最高刑在几年以下的,可不予追究:3年。
五、判决管制的,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
六、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
七、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的溯及力标准有:
1、从旧原则。
2、从轻原则。
3、从新原则。
4、从旧兼从轻原则。
5、从新兼从轻原则。
八、犯罪构成的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犯罪客观。
九、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有: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方法。
十、犯罪主观方面通常是指:故意、过失。
十一、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有:自然灾害、动物侵袭、生理病理、不法侵害。
十二、在我国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十三、附加刑的种类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十四、属于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的是:危害行为。
十五、共同犯罪人的种类: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十六、共同犯罪的三个要件。
1、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人。
2、共同故意。
3、共同实施犯罪行为。
十七、紧急避险的适用条件。
1、为了他人或自己的合法利益。
2、危险正在发生。
3、不得已而采取。
4、避险不能过当。
十八、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
2、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罪责刑相适应。
十九、我国刑法的任务。刑法第2条对我国刑法的任务作明确规定: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十、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2、犯罪触犯的是刑法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二
十一、犯罪主体具备的条件。
1、犯罪主体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2、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3、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二十二、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1、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重伤、爆炸等负刑事责任。
3、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5、对不满16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罪犯应责令家长和监护人管教,必要时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二十三、正当防卫具备的条件。
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防卫。
3、只能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行防卫不针对第三人。
4、防卫不能过当。
二十四、我国刑法对未遂犯的处罚规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
十五、我国刑法对中止犯的处罚规定: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二
十六、我国刑法对预备犯的处罚规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二
十七、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二十八、刑罚的特征。
1、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2、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3、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二
十九、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三
十、我国刑法对死刑适用的规定。
1、对适用死刑的法定情节作了严格规定。
2、对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作了限制。
3、规定了死刑复核制度。
4、规定了“死缓”制度。
三
十一、缓刑的适用条件。
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
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3、犯罪分子情节较轻并有悔罪表现。
三
十二、减刑的适用条件。
1、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而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
2、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3、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三
十三、假释的适用条件。
1、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了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
2、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3、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4、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三
十四、我国刑法上的时效?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20年以后须追诉的,需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通过于:1979年。
二、证据的特征有: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
三、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承担者为:控诉方。
四、取保候审包括:人保和财产保。
五、监视居住最长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
六、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控诉期为:10日。
七、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期为:5日。
八、用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属于证据中的:视听资料。
九、可以不延期审理的是:犯罪嫌疑人欲更换代理人的。
十、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拘传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十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渊源包括: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警察法、律师法。
十二、公检法在诉讼活动中应:相互配合、分工负责、相互制约。
十三、刑事诉讼参与人包括:当事人、被害人、辩护人、证人、法定代理人。
十四、审判管辖分为:普通管辖、专门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
十五、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意义在于:防止串供、防止逃避侦查、防止报复社会、防止更新犯罪、防止其他意外。
十六、强制措施的种类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拘留。
十七、刑事诉讼程序分为: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
十八、立案的条件为:有犯罪事实、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
十九、人民检察院的公诉活动包括:审查起诉、提起公诉、不起诉。
二十、提起公诉的条件为:犯罪事实已查清、证据确定,充分、应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
二十一、属于终审的判决和裁定的有:没有上诉的判决、没有抗诉的判决、终审的判决 19 和裁定、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
二十二、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刑罚有:死刑、罚金。
二
十三、在刑事诉讼中只有被告人的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二十四、第一审程序法庭审判必经的阶段:开庭、法庭调查、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审判。
二十五、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条规定,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运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的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二
十六、刑事诉讼法所特有的原则。
1、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2、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5、保证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6、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
7、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二
十七、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1、对依法可能判决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
2、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3、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以哪项为主导的法律关系:法院。
二、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这是民诉法的:对空间的效力。
三、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提出的时间是:开始审理时。
四、当事人对有管辖权异议被驳回的裁定,可以:上诉。
五、对下落不明或宣告失踪的人提起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的管辖权属于:原告住所地。
六、民事诉讼中规定的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一般是指:10人以上。
七、民事诉讼中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是:当事人。
八、拘留的最高期限:15日。
九、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到庭的:延期审理。
十、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诉案件的处理一律使用:裁定。
十一、依照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一律实行:一审终审。
十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后维持原判的案件,当事人:不得申请再审。
十三、民事诉讼关系的主体是:第三人、证人、法定代理人。
十四、属于给付之诉的诉讼案件有:遗产继承、赔偿损失、返还财物。
十五、我国民事诉讼的效力是:对人的效力、对事的效力、对法院的效力、对时间的效力、对空间的效力。
十六、合同双方当事人可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人民法院管辖包括:被告所在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所在地、纠纷发生地。
十七、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理人。
十八、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可以公开的有:涉及国家秘密、涉及个人隐私、名誉侵权案。
十九、有权提出上诉的人包括:一审原告、一审被告、诉讼代理人。
二十、案件再审的条件有:判决已生效、判决有错误。
二十一、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二十二、地域管辖的种类: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协议管辖和选择管辖。
二
十三、诉的构成要素:诉讼当事人、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
二十四、民事诉讼参加人的分类: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民事诉讼代理人。
二
十五、第一审普通程序的几个阶段。
1、起诉和受理。
2、审理前的准备。
3、开庭审理。
4、诉讼中止和终结。
5、判决和裁定。
二十六、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二十七、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2、辩论原则。
3、处分原则。
4、调解原则。
5、检察监督原则。
6、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二十八、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构成要件。
1、必须有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
2、必须出于行为人的故意。
3、必须是在诉讼中进行的。
4、必须有碍于诉讼的进行且未达到犯罪程度。
二十九、第二审人民法院对经过审理的上诉案件的处理情况。
1、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维持原判。
2、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3、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一、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主要渊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二、我国行政诉讼法施行于:1990年10月1日,共11章75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通过于:1994年。
四、当事人自知道自己的权益受行政机关侵害自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几个月内提起诉讼:3个月。
五、经人民法院几次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不到庭的视为撤诉:2次。
六、行政诉讼原告具有的特征:自己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
七、行政诉讼第三人具有的特征:原告被告之外的公民、法人;与具体行政案件有利害关系;诉讼开始时参加到案件。
八、应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范围是:被告认为需停止执行的、原提出申请,人民法院裁定停止执行的、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九、适用调解的是: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仲裁案件。
十、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委托代为诉讼的人数为:1-2人。
十一、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复议决定:1个月。
十二、行政诉讼管辖分为:地域管辖、级别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
十三、行政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共同诉讼人。
十四、行政诉讼程序的阶段有:起诉、受理、审理、判决、执行。
十五、属于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有:原告、被告、第三人、共同诉讼人、法定代理人。
十六、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应当:由被告方承担。
十七、行政诉讼程序的三个基本阶段: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
十八、行政诉讼法的原则: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
2、合法性审查。
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
4、不适用调解。
5、行政损害赔偿。
十九、行政诉讼的特征。
1、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而非其他主体。
2、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行政争议是由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
3、行政诉讼的原告为行政机关以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
5、行政诉讼必须是法律、法规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争议案件。
二十、行政诉讼法的任务。
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2、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二十一、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情形。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未经申请行政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2、经过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3、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政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4、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
5、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6、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二十二、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具备的条件。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十三、第一审行政案件审理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判决。
1、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2、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五种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的;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违反法定程序的;超越职权的;滥用职权的。
3、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4、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二十四、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生效的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的强制执行措施。
1、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赔偿金,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
2、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50元至100元的罚款。
3、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根据规定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4、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
国际法
一、狭义上的国际法是指:国际公法。
二、引起国家继承的原因主要是:领土变更。
三、国籍形成标准有:血统主义、出生地主义、混合主义。
四、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
五、国家领土的构成:领陆、领水、领空。
六、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
七、我国被批准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成员国的时间是:1996年。
八、我国加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时间是:1997年。
九、完全的、无保留的、不能撤销的承认具体是指:法律承认。
十、最严厉的一种国家责任的形式是:限制主权。
十一、国际法主体必备的条件是: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资格、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义务的能力、国际社会的成员。
十二、联合国制定的三大人权公约:《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十三、联合国最主要的审议机关是:联合国大会。
十四、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
十五、我国重新成为世贸成员是在:2001年。
十六、退潮时海水退出最远的那条海岸线被称为:正常基线。
十七、我国领海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
十八、外国军舰经过我国邻海:须经我国政府批准。
十九、联合国下属的负责监督托管领土行政管理的机关是:托管理事会。
二十、国际法主体的资格有:国家、国际组织、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
二
十一、国家的元素有:居民、领土、主权、政权。
二十二、国家责任形式有:限制主权、赔偿(最经常、最普遍)、道歉、国际审判。二
十三、我国国籍的立法原则有:混合主义、不承认双重国籍、消除和防止国籍抵触。二
十四、条约缔结的一般程序为:谈判、签署、批准、互换或交存批准书。
二十五、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管辖权、自保权。
二十六、其他国家在一国的专属经济区内享有:航行和飞越权、铺设海底电缆管道权。
二
十七、在当今国际社会,调整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的一般原则是:国民待遇原则。
二
十八、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二
十九、国际法的基本特征。
1、它调整的不是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2、它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而不是强加于国家的法律。
3、它的强制实施不是依靠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主要依靠国家本身。
4、它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三
十、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2、不干涉内政原则。
3、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原则。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5、民族平等和自决原则。
6、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7、国际合作原则。
三
十一、行使“无害通过权”的条件。
1、通过领海必须是无害的,即不损害沿岸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也不违反国际规则。
2、在通过一国领海时,应当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令。
3、除意外情况外,通过领海必须是继续不停地迅速航行中途不得停泊。
三
十二、条约的特征。
1、缔结条约的主体只能是国际法主体。
2、条约应以国际法为依据,否则就不能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3、条约规定国际法主体在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
4、条约通常采用书面形式。
三
十三、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具有的特征。
1、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而不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
2、它的参加者主要是国家。
3、它最基本的原则是所有成员国主权平等。
4、它以国家间的多边条约为基础而建立的。
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一、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涉外民事关系。
二、国际私法的最基本的规范为:冲突规范。
三、涉外民事诉讼中申请财产保全准许后多少日内,申请人必须提起诉讼:30日。
四、我国加入《纽约公约》的时间是:1986年。
五、我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法。
六、依据我国法律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遗产为不动产且在我国境内的,适用:中国法。
七、涉外民事关系包括:涉外物权关系、涉外债权关系、涉外知识产权关系、涉外婚姻关系、涉外继承关系。
八、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分为:直接调整、间接调整。
九、早先使用的连接点包括:居所、住所、国籍、行为地、法院地。
十、可独立适用的冲突规范有:单边冲突规范、双边冲突规范、重叠性冲突规范、选择性冲突规范。
十一、涉外不动产所有权在我国适用的有:所有权、买卖、租赁、抵押、使用。
十二、国际私法的渊源。
1、国内立法,包括宪法、民事及其他经济和民事立法。
2、国际条约。
3、国际惯例。
十三、在我国,遗产的法定继承中,关于动产的继承应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法。
十四、外国人、无国籍人、组织人民法院起诉、应诉,需要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必须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
十五、我国对第一审涉外民事案件拥有的管辖权的是:
1、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
2、直辖市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
3、计划单列市人民法院。
4、高级人民法院。
5、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其他中级人民法院。
十六、涉外民事关系的选项有:
1、中国公民与英国公民结婚。
2、外国公民继承其亲属在中国的遗产。
3、外国不动产转让给另一方。
4、中国公民在外国宣告死亡。
十七、构成涉及民事关系的要素。
1、民事关系主体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或法人,或无国籍人。
2、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或其他财产或留在外国完成的行为。
3、民事关系的据以确立,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
第三篇:政治学概论笔记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 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第三节 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第二章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2.强制性 3.普遍性
三、国家权力的结构
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1.政体的涵义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2.政体与国体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3.政体的选择
(1)影响政体的因素:国体,社会政治力量的要求,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惯,民族心理,国际环境(2)政体选择多样性(3)~~~~~自主性
(4)~~灵活性和变异性
二、不同类型国家队的政权组织形式(一)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制
君主制是指由一名君主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政体类型。世袭制 2.共和制
总体特征: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公社制 2.苏维埃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涵义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为了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对国家权力进行的划分与配置。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 1.单一制
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2.复合制
其一般特征室友由若干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联合体。
(1)联邦制。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州,邦,省)通过制定并遵守统一的联邦宪法而形成的具有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2)邦联制。是由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通过缔结条约分享部分国家主权而形成的松散的国家联合形式。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涵义与构成
一、国家机构的涵义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国家机构基本特点:(1)阶级性(2)社会性(3)实体性(4)职权性
二、国家机构的构成 1.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机构职位(首脑)2.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制定、修改、中止和废除法律的国家机关。3.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指执行立法机关制定和通过的法律和法案,并且管理政治与社会事务及各行政职能部门机关事务的组织机关
4.司法机关是指行使司法权的机关。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国家机构
一、西方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
三权彼此平行分立,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掌握和行使 第四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的涵义
一、政治民主的概念
广义:泛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实行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定的社会活动机制。狭义:即政治民主,主要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
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1.民主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 2.民主具有阶级性
3.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 4.民主是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第一,议会制度。议会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的核心机构和主要制度标志,它一般由通过选举产生并具有一定任期的议员组成,被视为民意的代表机构。第二,选举制度。选举制度又称竞争性选举,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机制之一。第三,政党制度。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另一重要实现机制,是西方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要素。具体原因:
一是工人运动及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二是社会主义的压力和和影响。三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
三、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是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专政。局限性:
第一,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共权力。
第二,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第三,高额成本,社会负担沉重。第五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的涵义和作用
二、政党的涵义和特征
政党的定义: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成员所组成,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展开政治活动的政治组织。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第二,政党是由阶级、阶层以及其他重要社会集团中政治上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第三,政党有自己的组织个纪律。第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第五,政党与政权联系紧密
三、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争取、团结和影响群众。第二,集中阶级的意志 第三,培养政治骨干
第四,掌握、行使或影响国家权力。第二节 政党制度
二、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类型 1.两党制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主要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英国
第一,两党活动围绕下议院选举展开。第二,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美国
第一,两党竞争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第二,两党组织结构松散。
第三,两党制以单人选区多数制为基础。新变化:第一,政党存在的社会基础趋向一致 第二,立法与政策主张趋同 2.多党制
就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由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执政的政党制度。三类:
第一,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3.一党制
是指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共产党单独执政 第六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概述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和特征
政治参与定义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参加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等行为。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
第二,政治参与的内容与范围涉及公共政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
第三,政治参与主要指实际行为,而不包括政治心理、态度、认知等主观因素。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
2.主动参与和被动参(动员参与)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一,促进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第二,推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第三,监督政治系统的运转
消极影响:骚乱,极端和盲目的参与,会大大削弱政府权威。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
一、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形式 1.投票表决 2.政治选举 3.合作行动 又称社团活动 4.个别接触
又称个人接触、政治接触或主动接触,是指公民出于个人原因,主动接触政府官员或其他公职人员,表达政治意愿,进而试图影响决策的行为。
二、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实质 1.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特征
(1)以资本实力为基础,表现出实质上的不平等(2)利益取向的狭隘性
(3)政治参与以公民个人行动为主要形式(4)政治参与的效果或影响力相当有限 2.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
它仍然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政治参与。第七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一、文化与政治学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中基本形态。
狭义的文化就是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我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形态的文化。2.政治文化的概念
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会形成关于政治生活的风俗习惯、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自发的政治心理和自觉反映政治实践和政治关系的系统的政治意识。就是政治文化(1)主体是一定社会成员
(2)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基础和以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上层建筑。(3)长期积累
(4)政治文化是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3.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第一,对政治文化传统的研究 第二,对现实政治思想的研究。第三,对公民政治态度的研究。第四,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第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研究。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第一,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三,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四、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第二,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变迁。第三,影响政治发展的道路和进程。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政治社会化则是指人从“自然人”“社会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即人通过学习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获得有关政治的知识和规范,认识自己的政治角色、地位和责任,形成个人独特的政治人格与行为特征的过程。
第四篇:民间文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一 民间文学的性质
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分为:作家文学 通俗文学 民间文学
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的唯一文学。
5、民间文学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
6、民间文学作品:神话 史诗 传说 故事 歌谣
7、拉法格“民间文学是人民的灵魂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
8、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 口语
9、西方国家称为Folklore 苏联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日本称为口承文艺
10、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 言艺术。
二 民间文学的范围
1、民族集体创造的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小戏。
2、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共同性:形式上通俗易懂
差异性:A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 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以口语来创作,通俗文学是以书面创作和流传 C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群体的思想和情趣,通俗文学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
第二节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一 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
1、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
2、民间文学类型:A原生态 B 再生态 C 新生态
3、原始形态民间文学:
A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歌谣活动 B宗教活动仪式伴随的神圣叙事,称为神话 C休闲消遣故事和传说
二、中国民间文学丰富遗产
1、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
2、甲金文字以及《易经》卜辞里,有很好的歌谣。2500年前的中国诗歌总集《诗经》
3、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
4、唐宋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长篇小说的形成决定性的作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5、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小说、明代《三言》《二拍民间》、清代《聊斋志异》
6、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三、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A口头文学和语言B表演艺术C民俗活动D传统手工艺 E包括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五四运动后,西方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引进中国。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民间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郭沫若为会长,老舍钟敬文为副会长。79年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活动,民间文学领域迅速出现繁荣景象。
第三节 民间文艺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
1、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门研究民间文 学的一门科学。
2、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
3、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但它又是 一种特殊的文艺学,他研究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
4、民俗学是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间文学和民族学也有很大关系。民间文学的研究成为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6、民间文艺学也需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
7、尽管民间文艺学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可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成果,但民间文艺学毫 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二 民间文艺学的国际性
1、英国是最早开展研究民俗学的国家之一,率先成立民俗学会。
2、英国学者汤姆斯首先提出了Folklore 的学科名词。
3、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
4、《民间故事的类型》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西方学者常常将一个学者能否运用上述二书,看做是职业民间文艺学家的典型标志。
5、德国格林兄弟童话及神话的研究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俄国文艺学家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归纳两个最基本能的叙事因素: “功能和行动范围”,这本书是后来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奠基之作。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间文艺学
1、中国民间文艺学的主体包括6部分:A民间文学基本原理 B民间文艺传承学 C民间 文艺分类学 D民间文学体裁学 E民间文艺美学 F民间文艺研究的信息学 2民间文艺学2个分支:A 民间文艺学 B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方法论
第四节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A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B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尤其是下层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 C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D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具有包括: 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第一节 集体性 含义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1、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这就是说,民间文学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广大民众所共有。
2、在创作、流传、演唱过程中形成了的口头文学的集体性,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了鲜明 的历史特征。
3、民间文学集体性的表现有3种形态: A 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
B 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C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组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
4、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不同的表现。
5、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独创性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第二节 口头性
1、含义: 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广大民众口耳之间的特殊语言艺术,因此又被称为“人民的口头创作”、“口传文学”。
2、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性。
3、在过去,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采风”,即及时搜集和记录民间文学作品。在文艺学中常常把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民间文学称作“民众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就因为它有口头性这个明显的特征。
4、书面媒介包括:A文字媒介 B书写、打印以及印刷系统的相关媒介
5、A 民间文学的口头特征,主要是针对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形式提出的; B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显著区别的特征。
C 民间口头文学也可以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但是,文字形式也不是必须的表达形式。D 民间文学的明显标志,正在于它那生活在民众口头上的语言艺术特色。E 民间文学是存在于民众口头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
6、民间文学作为口头的综合艺术,和音乐舞蹈、表情动作等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量。用比兴、夸张、对比、重叠、复沓、谐音等艺术手法。大多短小精干,易懂易记,琅琅上口,便于口头流传,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
7、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和表演性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民众的文学创作是口头的,他们的文学传播也同样是口头的,民间传唱艺人和小戏职业演员的学艺,也都是一直沿用着“口传心授”的方式。
8、口头传播使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空间很广,流传时间很久。
9、民间故事采集家董均伦、江源《崂山》的故事,类似于相声,讲述者和口语对话。
10、A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奠定了口头传统基础 B理查德鲍曼“表演理论”将所有口头叙事活动都视为旨在交流的表演
11、民间文学主要还是依托众人口耳相传的流动传递渠道来传承。即便是篇幅较长的口传历史——史诗、叙事诗也是如此。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玛纳斯》、苗族史诗《古歌》等等,其它如咒语、口彩及占卜一类的语辞部分。
第三节 变异性
含义: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来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1、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的,经常的变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表现在 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变异性产生因素: ①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
②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
③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④外在因素(重要客观原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第四节 传承性
含义: 叙事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同时还表现在具体作品的传承上。
2、从内容上看,A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创业功勋B赞美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C宣扬勤劳致富的幸福观D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主题。
3、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口头性制约。因为是集体的创作,必然要求民间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这个伟大集体的生活和情感。在形式上,也必然要求适合人民的艺术趣味。
4、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所谓传承人,可分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两类。
5、这些个体传承人的共同特征是:
A、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展露头角的佼佼者。不仅有较长的讲唱实践,而且能讲善唱,有超群的讲唱技艺,博闻强记,出口成章。
B、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C、有固定的传承来源。他们在民间文学上的偏爱和专长,并非一日之功,偶然形成,而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传承渊源。这种传承渊源一般表现为:
亲缘传承—即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是由有亲缘关系(直系或旁系)家庭成员一代接一代继承下来的。
地缘传承—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地域。从当地传统文化氛围和自己周围民间艺人的讲唱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自然获得传承。
业缘传承—在自己所从事的某种特殊行业的活动中接受民间文学传承。民间戏曲、说唱艺人的收徒传艺即如此。木、石、泥瓦匠中世代传诵其祖师鲁班的故事,也属一种业缘传承。有学者把上述传承方式大略地区分为“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两种。
D、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
6、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作用是由他们的共同特征所决定的。
7、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还体现在他们在传承过程中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上。他们总是一方面遵循着传统作品中的既成套路,一方面又按照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长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这种处理过程就传承者个人而言,是他自我创作才能的表现,就民间文学的传承规律看,又是传承者对集体智慧的综合归纳,对民众艺术理想的积极反馈。所以,个体传承人的主观创造性发挥得越充分.越能体现传承人的风格和个性.就越能在更高的层次上丰富民间创作,促使它在传承基础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8、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第三章 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界定与分类
神话的含义: 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1、神话在历史上的两种存在方式:A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 B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
2、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神话和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4、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5、神话内容从民族、题材、母题三个角度考察神话的基本形态。
6、中国神话,是指古往今来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创造的全部神话的集合。其中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的神话记录最早,影响最大,常常被称作中国神话的代表。第二节 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神话按照其表现的内容分为六类: ①宇宙起源神话
②人类起源神话(A自然变化B神灵生育C神灵创造)③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 ④族群起源神话 ⑤文化发明神话 ⑥战争神话
第三节 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 神话的价值
1、神话在生活中有两种形态:A与宗教仪式、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其中完成特定的文化功能 B 作为单纯的故事来讲述
2、神话学研究 神话具有A文化研究 B文学研究两方面的价值
3、①文化史价值
神话是人类早期历史的活化石,它产生于没有出现文字的时代,对于认识和研究史前人类的社会形式、生产、生活、艺术、信仰以及其他情况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文化史价值。如宇宙起源神话、天柱神话、后羿射日和沃焦神话构成了一套圆满的“宇宙论体系”,展示了远古先民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成果。②文学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神话具有非常独物的艺术价值。作为文学的源头之一,神话开启了人类的叙事艺术。叙事包括三方面: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西方神话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①多学科从不同角度对神话本质给于深入发掘,使得神话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方法论的研究而不是本体论的研究。
②人类学视野中的神话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特点决定了当代国际神话学的基本面貌。
第四章 民间传说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一节 民间传说的界定和分类
1、民间传说的含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2、民俗学家对民间传说界定的共同看法:①传说是故事或是叙事 ②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置于发生过的历史中 ③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它的讲述者和听众相信是真实的
3、民间传说的分类有两种倾向:①一种是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端午节挂艾型,地陷内湖型)
②一种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分类系统(起源传说,轶闻趣事)
4、我国民间传说的分类主要以内容为标准:①人物传说(A帝王将相传说B民族英雄传说C清官传说D农民起义传说E文人传说F工匠传说G神医传说H宗教人物传说)②史事传说
③地方风物传说(我国流传最广泛,解释各地名胜山川的由来)④风俗传说(A节日庆典B人生礼仪C饮食惯制D服饰中心)⑤动植物传说 第二节 民间传说的特征
一、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
1、民间传说与神话(割不断的联系)
区别:A二者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先民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成,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B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主角是神,民间传说主角是人。
2、民间传说与故事(彼此渗透,互相影响)
区别:A民间传说总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则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B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为历史人物,与历史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则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C叙事风格不同,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幻想艺术的把握上。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民间故事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民间传说的特征
1、特征:①可信性的内容(A传说的人物是历史上实有的B背景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C提及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D提及的景观有迹可循E有民俗信仰的背景)②传奇性的情节 ③箭垛性的人物形象 ④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解析: ①可信性的内容
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遗漏或替代,学者将它概括为“四固定”,时间、地点、任务、事件固定,这决定了民间传说的叙事内容具有可信性。还因为传说的人物是历史上实有的,在叙述该人物活动时,叙述者往往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加重其内容的可信性。如《太平寰宇记》中的“城陷为湖”的传说。②传奇性的情节
如《白蛇传》采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修炼得道的蛇精幻化成人间美女。③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如民间传说中的鲁班形象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④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民间传说围绕一定的客观实在物来讲述,它的艺术构思也依凭于客观实在物,这就决定了民间传说的传播总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因此民间传说的传承范围是相对固定的,从而构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第三节 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
1、民间传说的价值:
①民间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②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
③民间传说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五章 民间故事
第一节 民间故事的界定和分类
一、民间故事的界定
含义: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1、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 A神话B传说C幻想故事D生活故事E民间笑话F民间寓言
2、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 A幻想故事B生活故事C民间笑话D民间寓言
二、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
1、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并为各国学术界所熟知的是“AT分类法”。“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 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 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2、阿尔奈将故事分为三大类:A动物故事 B普通民间故事 C笑话
3、汤普森修订后,“AT分类法”将故事分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A动物故事 B普通民间故事 C笑话 D程式故事 E未分类故事
三、民间故事的类别
民间文艺学界民间故事划分为四大门类: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 在我国,流传的民间故事里,幻想故事约占一半。
十大具有代表性的幻想故事:《求好运》《田螺姑娘》《灰姑娘》《蛇郎》《青蛙少年》《兄弟分家》《两伙计出门》《狼外婆》《小鸡崽报仇》《十兄弟对敌》
1、【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
A魔法故事(变形故事),奇幻超自然把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神魔仙怪常常幻化各种形象,比较典型的形象有老虎妈子、猴精、画中女、龙公主、狐狸媳妇、蛇郎、蛤蟆儿子、枣核儿。
B宝物故事,聚宝盆、神笔、羽衣和神鞭之类的宝物不但是故事中改变主人公命运的法宝,更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C动物故事,人格化动植物为主人公,借助这些形象间接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猫狗结仇、猴子捞月、小鸡报仇,狐狸偷篮子,稻草人等。
2、【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写实故事。我国流传较广,艺术上较成熟的生活故事有:
A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主要表现民间交往的伦理道德以及家庭内部人际关系。B奇巧婚姻故事。反映我国历代社会民众对结婚这一人生礼仪的深切关注。
C长工斗地主民斗官的故事。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故事特点强调“智斗”,结局为弱者取胜。
D巧女故事。主人公多为乡村劳动妇女,聪明才智,多以巧解难题的结构故事为主题。E呆婿故事。又称傻姑爷故事。
F机智人物故事。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
3、【民间笑话】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寓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通过 辛辣讽刺和机智调侃,一针见血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凸显民众的智慧 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A揭露和讽刺笑话。B讽刺与幽默笑话。
4、【民间寓言】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只是的结晶。《揠苗助长》《买椟还珠》《邯郸学步》等。
第二节 民间故事的特征 一、民间故事的内容特征:
① 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 进入阶级社会后,在古老故事流传的同时,产生大量表现社会阶级矛盾冲突的故事。③ 大量故事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
二、艺术特征
1、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十分突出,这主要因为故事的叙事多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建构的。美国学者汤普森曾对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列数出如下九个方面的特点:
A一个故事不能以最重要的活部分作为开端,也不能突然就结束,而是需要有一个从容的推进。故事往往经过高潮向轻松、安定的方面变动。
B重复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使故事给人以悬念,而且也使故事展开得更充分,由些构成了故事的骨架。这种重复大多是三叠式。但在一些国家,由于其宗教传统的象征性,这种重复也可能是四叠式。
C一般地说,只能两个人同一时间出现在一个场景里。如果有更多的人,他们中只有两个人是同时行动的。
D对立的角色彼此发生冲突---英雄和反派人物,好人和坏人。
E如果两个人以同样的角色出现,被描述得十分弱小,他们常常是双胞胎。当他们变得本领高超时,就可能成为敌对者。
F在一个群体中,最弱小或最差的一方往往会转变为最占优势的一方。最小的弟弟或姐姐常常是胜利者。G性格是单纯的。正是这种特点的直接影响,人们注意到,故事里的人物没有任何生活以外的暗示。
H情节简单,从不复杂化。一个故事一次就能讲完,如故事情节有两个或更多枝节的话,必定是多个故事捏合在一起的结果。
I第一事件都尽可能简单地处理。同类事件尽可能描述得接近于相同,不会试图使事件复杂化。
2、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① 民间故事的主人公是泛指,故事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② 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
③ 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体现“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三、传承特征
1、民间故事在传承过程中,其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故事传承的时间和场所。②故事传承的线路(A家族传承B社会传承)。③民间故事传承人。
2、民间故事传承人具有以下特点:
①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②讲述活动有较大的影响。③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和创造才能。④有自己的传承线路。第三节 民间故事的价值及其研究 民间故事的价值: ① 文化价值
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民间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涉猎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民族、民俗、哲学、宗教以及天文、地理、生态、气象、生物等各个领域。这部浩大的人类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具有多重文化的复合形态。②教育价值
由于民间故事的内容切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形式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因而它自然成为民众进行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② 心理补偿价值
民间故事在讲述和听取的过程中,在人们的心理上可以形成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对民具有一种心理补偿的价值。
第六章 史诗
第一节 史诗的基本特征
一、史诗的基本特征
① 史诗的产生比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要早,它是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的产物,且大多出现在各民族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
② 史诗在内容上所表现的不是个人的遭遇,而是关系到整个氏族或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较之狭义民间叙事长诗,其题材更重大,主题更严肃,格调也更庄重; ③ 史诗在形式上集各类口头文学之大成,其规模比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更为宏大; ④史诗多以口头——书面——口头、书面并存的方式流传,在口头性和书面性的关系上,体现得比狭义民间叙事长诗更为密切。
一、史诗概述
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它产生在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期,主要反映的是远古时期的生活,是对自然、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解释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事件的记录,并且几乎把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都涵盖进去,可以视为某一民族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史诗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史诗承载并传播本民族的历史,可以教育年轻人不忘历史,开拓未来。如湖南土家族过去条《摆手舞》时,必须由领头巫师先唱一遍《迁徙记》——这是一部叙述本族历史的长篇史诗。云南白族“打歌”时所唱的《创世纪》、《白王歌》,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所以白族人民中有这样的说法:“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 古代的神话和传说给史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史诗的艺术表现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史诗一般都在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及祭典时演唱,既有对祖先的信仰,也掺合有宗教的因素,因此演唱时给人以肃然起敬的感觉。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它们都以自己民族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为主要题材,以人们爱戴的英雄为主要人物,中间夹杂着本民族的神话传说,结构宏大,充满了幻想和神话色彩。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古代印度的《罗摩衍那》、《摩珂婆罗多》,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亚美尼亚的《沙逊的大卫》,芬兰的《卡列瓦拉》等,中国的著名史诗有《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黑暗传》等。这些都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珍宝。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吉尔伽美什》,这是西亚两河流域的上古人民创造的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产生于苏美尔时代,共有十二块楔形文字泥板,全诗约三千余行。
二、史诗的主要类别
史诗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1、创世史诗
创世史诗也称作“原始史诗”、“神话史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保留有创世史诗,如彝族的《梅葛》、《阿细人的歌》,瑶族、白族的《创世纪》,纳西族的《祭天古歌》,以及《苗族古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史诗。
这类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描述古代人所设想和追忆的天地、日月、树木、花草、山川、河流、各种农作物、家禽家畜以及人类的产生,充满了各种奇特美妙的幻想和天真幼稚的解释。比如纳西族《祭天古歌》对天的描述(详见《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第44页)。创世史诗既是对大自然充满人类童年情趣的一种解释,也是对民族祖先征服自然,创世立业的丰功伟绩的热情赞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民族成员进行历史、传统、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2、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是以民族英雄的斗争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史诗。英雄史诗产生的时代要比创世史诗晚一些,那个时候,氏族、部落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足以与自然、异族敌人对抗的大集体,这个集体,就是英雄史诗中的真正主人公。高尔基说过:“征服大自然的初步胜利,唤起了人们的安全感、自豪心和对新胜利的希望,并且激发他们去创作英雄史诗。”英雄史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民族之间频繁的战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大迁徙。因此,英雄史诗所反映的某个英雄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上是当时部落全体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某个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人民力量的集中代表。正如高尔基所说:“因为人民塑造了史诗的人物,就把集体思维的一切能力都赋予这个人物,使他与神对抗,或者与神并列。”(《论文学》)英雄史诗是历史人物与时间的艺术概括。英雄史诗大都结构宏伟,气势磅礴,人神相混,幻想奇特。史诗是说唱形式,所以韵文与散文相间。其中往往有格言、谚语。史诗可以说是民族语言与智慧的宝库。史诗在民众中不断地传唱、加工、补充、完善,最后成为鸿篇巨制,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三、我国的三大史诗
1、《格萨尔王传》
流传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藏族聚居区。它以藏族地区一个称为岭国的格萨尔王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格萨尔原是天上白梵天王的三儿子,是为降服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被观世音投身下界的,成为一个弃妇的儿子,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直到十五岁,都是靠挖地鼠、猎取野兽作为食品。后来赛马胜利称王。第二年就开始南征北战,除暴安良,消灭了人间恶魔,安置了天、地、人三界,把王位传给侄子,最后闯入地狱,救出母亲和爱妃,一同重回天国。史诗叙述了格萨尔的英雄业绩,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表达了古代藏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反映了人们的道德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据统计,《格萨尔王传》有百万行之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也有说是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共20万行)。他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认识价值,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2、《江格尔》
为蒙古族英雄史诗,流传于我国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蒙古族聚居区,在前苏联的卡尔梅克人中间亦有传唱。该史诗大约产生于十三世纪。江格尔是传说中蒙古族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为了创建一个人畜兴旺、没有贫穷、没有压迫剥削、没有严冬、四季长青、没有战乱、生活安宁的人间理想国——奔巴地方而战斗一生。他带领十二位英雄,三十二名虎将,八千个勇士,南征北战,抵抗外敌,惩处内奸,将奔巴地方的臣民解救出来,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整部史诗内容丰富,主题健康,艺术优美,民族特色浓郁,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研究古代卫拉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语言、民俗等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几百年来,它主要以口头形式流传,历久不衰。近百年来,《江格尔》还成了中外蒙古学者的“热门”研究课题。
3、《玛纳斯》
是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共分八部,长达二十万行。每部均以该部的主人公命名,第一部的主人公为玛纳斯,因而也就成了整部史诗的名称。《玛纳斯》大约产生于十至十三世纪。史诗开篇叙述了柯尔克孜族的起源,转而叙述了玛纳斯的生平:联合柯尔克孜族诸部英雄,反抗卡勒玛克贵族。成功后被拥立为柯尔克孜王,与卡拉汗的公
主卡尼凯依成婚。婚后继续率领诸部,为驱逐卡勒玛克贵族而征战。在取得节节胜利后,玛纳斯在与拉勒玛克汗王扎古尔巴依的大战中受伤身亡。他死后,其子孙后代继续与卡勒玛克贵族斗争,终于取得胜利。史诗几乎囊括了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所有样式,诸如传说、歌谣、谚语等。《玛纳斯》既是一部珍贵的文学巨制,也是一部包括语言、历史、民俗、宗教和音乐的百科全书。
第七章 民间长诗
民间长诗分为:①民间叙事长诗 ②民间抒情长诗
一、民间叙事长诗
1、民间叙事长诗的特征:A人民群众集体创作B口头流传C第三人称叙事D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E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2、民间叙事长诗以第三人称叙事,民间抒情长诗以第一人称抒情。
3、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①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 ②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 ③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
二、民间抒情长诗
1、抒情长诗分为:A生活抒情长诗 B礼仪习俗抒情长诗
2、民间抒情长诗的特点:①以抒情为主,没有故事情节,只有中心事件,片段叙述描写是为了抒情。②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抒发情感。③一般结构较为松散。
第八章 民间歌谣
一、民间歌谣的界定
含义: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
二、歌谣的分类
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将民间歌谣分为七类: ①劳动歌
劳动歌是由体力劳动激发而产生的民间歌谣,是伴随劳动节奏而歌唱,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减轻疲劳等功能。也有描绘劳动场景,诉说劳动感受的歌谣。②时政歌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鲜明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③ 仪式歌 :A诀术歌B节令歌C礼俗歌D祀典歌
仪式歌是指在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上歌唱或吟诵的歌谣。我国古代的节庆、祈年、祭祖、求神、婚丧、嫁娶、建房、生产等等活动,往往都有一定的仪式,并伴有一定的歌谣。④ 生活歌
广泛反映人民群众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最流行的有农民生活歌、妇女生活歌、工匠生活歌等。
⑤ 情歌(反映人民爱情生活的歌谣)
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湖北民歌《车水情歌》 ⑥ 史传说歌
A一是缅怀为本民族和本地区建功立业的杰出人物 B为了显示歌手的见多识广 ⑦ 儿歌
儿歌基本上分为三类:A游戏儿歌 B教诲儿歌 C绕口令
儿歌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儿歌在艺术上朴素自然,被人民誉为“天籁”。
三、歌谣的显著思想与艺术特色 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①情意真切,袒露心声。如抒写旧时代农民悲苦生活的歌谣《两把刀》和《长工苦》 ②格调优美,形式多样。有四句头、五句子、十字调等 ③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如用赋比兴等手法。第二节 民歌的形式与风格
从艺术形式上讲,我国比较著名的歌种有山歌、爬山歌、信天游、花儿、民间小调、谐、欢、飞歌、对歌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形式。总体上看,南方的歌谣清丽婉转,北方的歌谣粗犷豪放。总体上说,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是单纯的,也是灵活多样的。使用的艺术手法有赋比兴、对偶、拟人、谐音、双关、摩声、叠韵等等。劳动人民把民间歌谣叫做山歌、山曲,野调,是他们自由抒发情感的最方便、最有意味、最朴素自然的艺术形式。第三节 民间歌谣的价值
含义:民间歌谣作为“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艺术天才和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有其重要的价值。
①社会价值:歌谣直接介入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情歌中所唱的:“恋爱不把苗歌唱,短棍打蛇难拢边。”
② 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旧社会制度的愤怒抗议,呼唤革命,歌颂共产党、领袖人物及人民军队,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③对现代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具有的研究价值。④ 在文学史上,曾给历代文人诗歌以巨大的影响。
第九章 民间谚语和民间谜语
一、民间谚语
1、民间谚语的界定
民间谚语定义: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
2、民间谚语的分类
民间谚语在传统分类上分为四大类:①时政谚语②生活谚语③农业谚语④风土谚语 ①时政谚语
反映阶级对立和社会斗争的现实状况,表现人民大众觉醒意识和褒贬时政的谚语。②生活谚语
总结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的谚语。其突出特点是形象生动,语言俏皮,蕴含哲理。③农业谚语
农业谚语简称农谚,是关于自然物知识和农业生产相关联的经验和总结。⑤ 风土谚语
反映各地的名山胜景、人文掌故、珍贵特产和民俗风情的谚语。
3、民间谚语的特色: ①从语言形式上看,民间谚语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A简洁;B口语性;C定型化 ②从思想内容上看,谚语还具有A经验性;B哲理性
③从文学角度上看,精美的谚语如同一首小诗,实为诗意与哲理的巧妙融合。④从社会功能上看,民间谚语的特点主要是传播经验和知识,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4、谚语的艺术特征:
①形式短小。谚语是高度浓缩的口头语言的艺术,最短的一句,一般二句,多则几句,寥寥数语,概括出深刻的道理。如众人是圣人,道出人多才智高的道理。财主铜细,穷人性命(财主剥削穷人); ②形象生动。常用比喻、烘托、对比、对偶、借喻等手法,把深刻的道理说得很生动。穷人的汗,富人的饭;用比喻手法,人多力量大,水大能撑船;用押韵的手法,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④ 言通俗,这是区别民间谚语和格言的重要条件;
⑤ 韵和谐,富于音乐性。句式整齐,押韵;有的句型虽不整齐,但易上口。极富哲理性。如打蛇打七寸,牵牛牵鼻绳,讲做事必须把握关键,抓住要领;形象活泼,铁公鸡,一毛不拨。一青一白是一年,一黑一暗是一天。
二、民间谜语
1、含义:民间谜语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也是一种和游戏娱乐分不 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
2、民间谜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根据谜底反映的事物性质和对象,一般可以分为三种:①物谜 ②事谜 ③字谜
3、民间谜语的特色:
①从结构上看,谜语是由A谜面B谜底,两部分组成。②从文学上看,它是一种比喻体,是隐语。
③从语言特色上看,谜语的词句质朴清浅,比喻贴切形象,其最突出的特色是对谜底作比喻描写。
3、民间谜语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拟人法 ②蝉联法 ③谐音法
第十章 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 第一节 民间说唱
一、民间说唱的界定和分类
1、含义:民间说唱是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来敷演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有些著称“曲艺”和“民间曲艺”。
2、民间说唱的分类:①唱故事类②说故事类③说笑话类 ①唱故事类
所谓说唱故事,是指这一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采用韵文形式表现出来。内容以反映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主。②说故事类
说故事类,以说为主,采用散文叙述形式的作品,如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评话、评词。I、传统的评书、评话大体有三方面的内容:A金戈铁马B绿林侠义C烟粉灵怪 II、评书、评话在文化内涵上主要表现为:A展示社会万象 B体现传统美德 C蕴涵丰富人生哲理
III、评书、评话的艺术特色为:A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B形象生动,形神具备 C叙议结合,揆情说理。③说笑话类
说笑话类,主要为相声,它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具有喜剧风格的艺术形式。相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不断引人发笑,相声具有戏剧风格的艺术。
二、民间说唱的特点
民间说唱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独自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 民间说唱为叙述体的口头文学,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② 民间说唱演唱简便、灵活,具有轻便性。③ 民间说唱的语言朴素易懂,具有通俗性。
三、相声艺术
1、含义:相声是一种以说为主,讲究“说、学、逗、唱”具有喜剧性的说唱艺术。以幽默风趣、喜剧色彩浓而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2、分类:相声从表演人数和形式可分为:A单口相声 B对口相声 C群活相声
3、相声特有的艺术手段“包袱”,相声产生笑料的特有结构形态。
包袱构成的艺术手段有两类:A从情节构思和人物思想性格出发,与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叫做‘肉里噱’。B借助语气趣味和修辞手段构成,与内容无关,叫做‘外插花’。
4、相声的结构:垫话、瓢把儿、正活、收底四部分构成。第二节 民间小戏
一、民间小戏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民间小戏是由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
2、世界三大古老戏曲文化:A希腊悲喜剧 B 印度梵剧 C中国戏曲
3、民间小戏的特征:
①在创作演出上,是草台班底,地摊演出,具有简便性。②在内容上,关注底层民众,切入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③在艺术形式上,民间小戏多用于乡音土语,亲切活泼,具有活泼性。
二、民间小戏的形成及其系统
1、民间小戏是在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说唱额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各种民间固有艺术综合的过程。
2、民间小戏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①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来 ②从民间说唱发展而来
3、民间小戏的系统:①花灯戏系统②花鼓戏系统③采茶戏系统④秧歌戏系统⑤道情戏系统⑥道具戏系统
三、民间小戏的剧目及其表演惯制
剧目具体内容如下:①反映平凡有趣的日常劳动和家庭生活。②反映爱情婚姻生活,歌颂纯真自由的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③真实而深刻揭露封建社会阶级矛盾,鞭挞剥削者、压迫者,反映广大民众朴素阶级意识和斗争智慧。
第十一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有三方面:
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借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文学体裁的兴起,都发端于某种民间文学体裁样式的发现。
②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伤口的融入。或为生动地描绘人物,或为活跃叙事,或为铺张叙事、结构情节,作家文学常常有意或无意地融入民间文学作品或其艺术手法。③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理论建设的作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创作实践上,还表现在作家文学理论的建设上,而且这种传统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第二节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1、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有三方面:
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影响的第一个特征在于把民间文学由口语化转化为书面化。②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哲学烨和历史化。
③作家文学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损害和对民间文学作品思想的扭曲。
2、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理性改编。
3、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融入
①直接嵌入,作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直接纳入作家的叙事之中。②题材利用,理解与结构。③原型的借用与再造:小说的人物与叙事模式。
第三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一般特点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一般特点:
① 历史文化背景对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制约作用。
大体上说,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一体到分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②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中介。
③ 现代社会中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和深入发展。
第十三章 民间文学的语境
1、什么是语境?语境的两种含义:
①指话语、语句或语词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
②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
2、语境的构成:
①时间 ②空间 ③传承人 ④受众 ⑤表演情境 ⑥社会结构 ⑦文化传统
3、民间文化生态构成具有两项基本特征:
①它是围绕某项民间文化活动,由互相关联的各个方面构成的互动体系。②它以活态呈现,切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发挥自己的特殊功能。第十四章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
1、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是指走向田野,深入实际地向民间文学的讲述者或演唱者面对面地进行搜集采录。
2、田野作业是民间文学的基础。民间文学必须使用田野作业的方法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展演性所决定的。
3、田野作业的形式
按其调查的内容大致可分为:①全面普查 ②专项调查 ③专题调查 ④专访调查等形式。按其采录的方式又可分为A随机采录 B定居采录 C采风队采录 等形式。
4、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规则
①明确任务,有的放矢。②抓住机会,创造环境。③尊重讲唱者,融洽感情。④运用现代设备,确保科学记录。
5、田野作业中的全面搜集:①各种体裁的作品俱收 ②各种内容的作品俱收 ③不同时代的作品俱收 ④多种异文的作品俱收 ⑤口头和书面作品俱收 ⑥讲唱、表演的情境俱收 ⑦与作品相关的材料俱收
6、田野作业的忠实记录
①忠实记录全部活动 ②准确记录方言土语 ③完整记录语气语调 ④精确记录语法特点⑤同步记录演唱过程
7、田野作业的科学写定 第十五章 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
1、民间文艺的审美特征
①缘事而发的原生性 ②天籁之音的率真性 ③多元交融的复合性
2、民间文艺的审美功能
① 净化与情感渲泄功能 ②教育与人格提升功能 ③娱乐与愉悦身心的功能
第十六章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 从事民间文学研究评论的基本要求: ①材料的搜集和参考书的利用 ②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③培养优良学风 第十七章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
1、识记: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十八章 世界民间文学泛述
2、识记:世界民间文学中的散文类、韵文类作品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
毛概复习资料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具体化、实践特色)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理论化、民族特色)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民族化、时代特色)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历史进程和两次理论成果飞跃
(1)四个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两次理论成果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2)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6.【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
7.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1)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前提)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思想保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目的)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
(1)是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方针
(3)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0.【科学发展观】 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1.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12.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14.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求真务实、解放思想、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教条)
第三章
15.【近代中国国情】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1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
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导地位——共产主义思想)
1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依据: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相互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四章
2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及关系
“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第五章
2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2.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关系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初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基本途径: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领导、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根本保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6.三步走战略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七章
28.改革的性质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29.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2.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
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