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语言)专题卷

时间:2019-05-13 09:2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阅读(语言)专题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阅读(语言)专题卷》。

第一篇:诗歌阅读(语言)专题卷

诗歌阅读(语言)题组一 炼字类

1.(2015·包头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运用极为巧妙。请简要赏析“逐”“拍”二字的表达效果。(5分)(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1)“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

(2)先结合词句分析形象的基本情况:满头白发,插着鲜花,伴随乐声频频举杯。再概括形象:狂放不羁、乐而忘形。

答案:(1)“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的场面,(1分)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喜爱之情。(2分)“拍”字写出了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表现了春水蓬勃的生命力,也烘托出热闹的春游气氛。(2分)(2)词人在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6分。答出特征给3分,结合词句分析给3分,意思对即可)2.(2015·兰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史达祖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妲娥,九秋宫殿冷。

【注】南宋开禧年间的六月,史达祖与南宋使团离开临安,前赴金国恭贺金主生辰,八月中秋到达真定,夜晚住宿在真定馆驿中,这首词就是在馆驿中写成的。

☆(1)你认为“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两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1)描摹事物最精确、最生动的词语,应首选动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另外动词还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劝”“放开”既展现了景物变化,又包含了自己的情愫。

(2)此词写词人中秋不眠,抒发对江南密友的相思之情,蕴含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悲。全词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现了词人思乡怀旧、忧思百端的复杂心情。

答案:(1)“劝”“放开”,运用拟人手法。(1分)入夜时分,天气并不十分晴朗。此时,一阵清风吹来,拂开和驱散了残存的凉云。“劝”就使这个风吹残云的动作富有了“人情味”:时值佳节,就让普天下团圆和不团圆的人都能看到这一年一度圆亮如金镜的中秋明月吧。上天终于同意“放行”,于是一轮金光澄亮的圆月马上就在东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2分)“劝”“放开”既写出了景物变化,又包含了自己的情愫,为下文写景和抒情埋下了伏笔。(2分)(2)佳节之际而身在异乡,表达了思念家乡、亲人之情。“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中秋佳节,词人身在异乡,想到了江南友人对自己的思念。(3分)表达了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悲。“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九秋宫殿冷”含蓄地写出了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痛。(3分)题组二 炼句类

3.(2015·湖北八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8分)

西陵峡 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郢树碧从帆底尽,楚云青向橹前来。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①郢树:郢地的树木。②楚云:楚地的云。

☆(1)“郢树碧从帆底尽,楚云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4分)(2)本诗是如何体现“壮游”的?试对诗歌后两联加以分析。(4分)解析:(1)用“尽”“来”分别描述郢树和楚云,化静为动;本是动态的船,在作者看来由于错觉反而化动为静。这两句动静结合,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2)后两联从景物的壮观和诗人感情的豪壮两方面来体现“壮游”。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1分)将静态的“郢树”“楚云”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2分)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1分)(从情景交融、夸

②张等角度分析亦可)(2)“壮游”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2分)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1分)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1分)4.(2015·邯郸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蝶恋花 赵令畴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分)(2)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解析:(1)炼句类题目解题分两步:①理解句子的含意,包括所用的技巧;②分析句子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蕴含的情感、理趣与表达的志向。

(2)这首词写春日闺中怀人,感情缠绵悱恻。伤春惜春之情、孤独寂寞之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有机交融,表现了闺中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

答案:(1)几朵残存的花,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伤春惜春之情。(2分)(2)①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每点2分)题组三 语言特色(风格)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阮郎归 司马光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霞殷。匆匆整棹还。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1)本词上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请简要分析。(5分)☆(2)本词下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答案:(1)“梦”。(1分)开头“容易”二字表明一叶渔舟无意间进入春山仙境,人们领略到仙家生活悠闲的景象,颇有梦幻色彩;“朱颜”指年轻美貌的女子,“绮窗”句不正面写女子的姿容,而是透过玲珑的雕花窗和掩映的薄窗纱想象出女子的倩影;“相逢醉梦间”,②

①直接点出梦境,紧承上句朦胧恍惚之境,似真似幻。(4分)(2)善用叠词,强化了作者的情感。(3分)“匆匆”体现了将要回归尘世的无奈,“寂寂”“潺潺”极写春山景色的美好,强化渲染了作者孤寂忧伤的心情。(3分)6.(2015·西安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①摄山:在江苏省江宁县东北。公元1659年,诗人客居南京时,到此游览,有感而作。

☆(1)颈联“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的含意是什么?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5分)☆(2)沈德潜用“天机自流,岂关人力”八字概括出此诗“自然”的特点。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自然”这一特点的。(6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由于不平静的山林和不宁静的心绪使自己整夜无法安睡,颈联描写诗人打开柴门,看到松树的影子苍翠欲滴,地上的月光有如一泓潭水,清澈透明。从尾句“披衣念远征”可知,诗歌抒发了诗人孤寂、思归故里的深挚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诗歌写居于摄山的某个秋夜的见闻。作者用精练的笔墨,描写了摄山秋夜的林木、归鸟、风雨、山月。其景自然清新,其情委婉含蓄。整首诗显得轻灵飘逸,娟秀隽永。答题时可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层次的推进的角度作答。

答案:(1)①开门后看见松树的影子苍翠欲滴,堆积交横,地上的月光有如一泓潭水,清澈透明。(2分)②抒发了游子的旅思乡愁。(3分)(2)①写景自然。全诗描摹自然界的真实景象,寄寓个人内在的情感,不露人工痕迹,诗情画意,融为一体。②层递自然。诗人以时间顺序逐步推移,依次写夜初、夜半、拂晓的所见所感,层次井然,如行云流水。(每一点3分。)题组四 诗眼类

7.(2015·河南八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梦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 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后不仕。

②①①☆(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2)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6分)解析:(1)“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此诗的诗眼。“梦回荒馆月笼秋”,首句即破题,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受,为后来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铺垫。

(2)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方法:①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②明确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③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表达诗人情感或凸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本诗的诗眼是“愁”字,诗歌第二句“何处砧声唤客愁”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面的景物描写、个人感情抒发作铺垫。(3分)(2)①最后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3分)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诗人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诗人的悲苦之情。(3分)8.(2015·长春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绝 句 王 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2)诗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题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解析:(1)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主要景物。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这首诗于结尾处点题。“看春归”三字,是全诗题旨。“春归”,一般指春天离去。春尽而归,花盛而谢,这是自然规律。不过,古人则常常借送春、伤春,寄托或抒发政治上或生活上的抑郁伤感情怀。王雱这首小诗,不正面写他对花弹泪的送春情景,却独辟蹊径,说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想要眼看着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送“春归”,固然会惆怅,欲送春而无地,犹如对挚友亲人的远行,欲一送而不得,那种怏怏之怀、怅惘之情,更加深切。

答案:(1)诗歌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细雨迷蒙,若有若无,路上虽无泥泞,但云雾却阴沉不开。寒气没有冬天凛冽,不过春风如剪,透过夹衣,有时还是会使人感到寒意。(3分)描绘了一幅天气阴沉、寒风料峭的晚春图,为送春、伤春营造了氛围。(2分)(2)“看春归”三字是全诗的题旨。(2分)“春归”,指春天离去,春尽而归,花盛而谢。诗人不写他对花弹泪的送春情怀,却说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眼看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2分)表达了诗人欲送春而无地的怏怏之怀、怅惘之情。(2分)

第二篇:2018名师语文专题卷《古代诗歌鉴赏( 形象 、语言 )》

2018衡水名师原创语文专题卷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

考点19 形象 5颗星 考点20 语言 5颗星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请将题目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古代诗歌阅读(10分)【来源】(2017年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冲刺模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幽居 张咏

落花时节掩关初,请绝江城旧酒徒。满屋烟霞春睡足,一溪风雨夜灯孤。易中有象闲消息,身外无求免叹吁。多谢岩僧频见访,欲回流水又踟蹰。

1.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考点20 语言 中难

A.首联中“落花时节”点明时间,“江城”点明居住的地点,加上“掩关”“绝酒徒”的行为,写出了诗人的生活,也表现了他的心态。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不如意的经历比作来袭的风雨,虽只有孤灯相伴,但并不妨碍酣眠,他相信酣眠醒来必是满屋绚烂的阳光。

C.颈联写到《易经》的卦象显示着不能为官的征兆,而诗人并不为此唉声叹气,表达了他无欲无求的心理,这是当时诗人们普遍的心态。

D.尾联写生活中有“岩僧”频频造访,和首联“绝酒徒”相呼应,看来前后矛盾,其实与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近似。

E.本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全诗又遵循韵律特点,用的是平声韵,可以说是一首比较典型的七言律诗。

2.本诗题目为“幽居”,“幽”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考点21表达技巧

中难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来源】2017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3~4题。

莎衣

(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睛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④紫绶金章:绶,系印环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考点20 语言 中难

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出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软”“柔”点明质地轻柔。

B.“倚船吟钓正相宜”,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渔翁形象。

C.颔联中“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D.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E.颈联写渔人赏景饮酒,洒脱豪放,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

4.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诗句简要赏析。(6分)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中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来源】汕头市潮南区峡晖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②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5.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考点20 语言 中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6.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考点19

中难

(四)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来源】太原市2017年高三模拟试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坊,只怕酒酲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考点20 中难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8.“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考点19

中难

(五)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湖南省湘潭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齐天乐 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②,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③,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④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注】①庾郎: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②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③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④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考点20

中难

A.本词次句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

B.“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C.“候馆”“离宫”两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说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后妃,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是伤心。

D.“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以童年的无忧无虑,反衬现实的愁苦忧伤。

E.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

10.《词综偶评》中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请问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有怎样的作用?(6分)考点19

中难

(六)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5月)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踏枝 南唐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11.阅读上面词作,下列选项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考点20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象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B.“楼上”,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鸿飞离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见其内心的孤寂悲苦。

C.“一晌”一句,写词人宴会散后,犹自依依不舍,楼头凝望,客人都已经看不见了,还不愿下楼回房。

D.“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见拭泪巾帕之珍美,再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E.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1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考点19

中难

(七)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来源】2017高考仿真卷(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踏莎行 山居 张 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①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注①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考点20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上片写了清朗幽静的山居之景,下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诗中有画,情景交融。E.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14.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6分)考点19

(八)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来源】【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5.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考点20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16.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九)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来源】【全国百强校】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17届高考模拟卷

(一)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考点20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18.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6分)考点20

(十)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福建省2017年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陆游

①②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注】①禹庙:祭祀夏王大禹的庙宇;兰亭:魏晋风流朝圣地、书法圣地。②李白《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1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考点20

A.“禹庙兰亭今古路”意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借此抒发怀古幽思的凭吊之情。

B.“一夜清霜”两句描绘出寒夜冷霜弥漫湖边树林的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蕴含着诗人的无尽感伤。

C.“鹦鹉杯”化用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蕴含“一日须倾三百杯”之意,并借之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

D.“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中“毕竟”二字点明时光飞逝,美好年华难以留住,容颜终究要走向衰老。

E.结尾两句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表现出诗人对惬意自在、悠闲自得的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

20.词人的愁情未曾说破,读来却自然生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

1.(4分)(每项2分,共4分)BC(B,不是比喻手法,风雨、烟霞均为实写。C,“诗人们普遍的心态”推断没有依据。)

2.①环境清幽:暮春落花中掩门而居,夜晚孤灯雨中摇曳,醒来满屋烟霞; ②生活悠闲:掩关静修,春宵足睡,闲适自得;

③情怀豁达:听到可以赋闲的消息,没有长吁短叹,无欲无求,超脱淡然;

④远离尘世:只与脱离尘世的高僧交往,拒绝庸俗的酒肉之徒。(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3.【参考答案】BE(4分)(每项2分,共4分)

【解析】B项应是穿着蓑衣来吟诗或者钓鱼,是最合适的,洒脱自在;E项写的是醉后和晴时脱下蓑衣,洒脱自在。4.【参考答案】“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1分),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1分)。尽管官员的服饰(金印)极其尊贵,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1分))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3分)5.C、D(4分)(每项2分,共4分)【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项“又写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6.(6分)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每点2分,意对即可)【答案】7.BC(4分)(每项2分,共4分)8.(6分)“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2分)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达了他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2分)诗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分)【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以动衬静”错误;C项应为“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之情”而非“忧愤之情”。

点睛: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B项“以动衬静”错误。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碧桃的特点,抓住关键词,“乱山深处”形容环境恶劣;“一枝如画”写出了美丽的特点。结合注释内容“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可知,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答案】9.BE 10.(1)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机织声,大自然的风雨声,捣衣的砧杵声,被囚者的哀叹声,儿女的欢笑声,哀苦的琴声。(2)这些声音都是作者听到或联想到的一切声响,这些声响,并不是客观声响的简单模拟或再现,而是作者深深愁思与哀怨的艺术反映,其中“儿女的欢笑声”属于乐景与哀情,与凄苦之景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作品主旨。【解析】

9.试题分析:B.“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对君王的幽怨理解有误。E.这

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理解有误。点睛:诗歌的选择题是在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和手法的赏析的综合类考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结合选项中的理解和分析,准确作答本题。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法和情感综合类考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题干的理解和诗歌的理解,准确作答,(1)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机织声,大自然的风雨声,捣衣的砧杵声,被囚者的哀叹声,儿女的欢笑声,哀苦的琴声。(2)这些声音都是作者听到或联想到的一切声响,这些声响,并不是客观声响的简单模拟或再现,而是作者深深愁思与哀怨的艺术反映,其中“儿女的欢笑声”属于乐景与哀情,与凄苦之景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作品主旨。11.BC(4分)(每项2分,共4分)

12.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而不甘零落时随风飘飞的景象。用意:(1)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多情缱绻的性格。(2)描画了缤纷而凄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3)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铺垫)。(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解析】

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的理解与手法分析。B项,楼上,解释为宴会之所,人去楼空之意,过于坐实,楼上一词本就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则指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C项,此词为闺怨词,抒情主人公非词人,而是代言闺人之怨,“不见人”指不见思念的游子。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境型的题目。第一步要抓住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而不甘零落时随风飘飞的景象;第二步营造的氛围,一般是四字词语等;第三步,体现的作用。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多情缱绻的性格。描画了缤纷而凄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

点睛: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13.AB(4分)(每项2分,共4分)14.答案 山居生活惬意闲适。(2分)表现:①通过美丽清幽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的;(2分)②通过与山村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清闲生活来表现的。(2分)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分析及手法赏析。C项,“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理解不正确。D项,应为“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幽静的山居之景”。E项,这首词的语言特色应是“清丽秀润,亲切自然”。14.试题分析:从词的结尾一句可以看出山居生活的特点,是惬意闲适的。关于“怎样表现”可以从词的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从内容上看,写了自己与山村野老月下共饮;从手法上看,是写景抒情。据此分析即可。

点睛: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如本题美丽清幽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山居生活的特点,惬意闲适。

15.DE(4分)(每项2分,共4分)16.(1)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2)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3)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5.试题分析: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语言浅白 感情质朴”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突出“恨”字”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把握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本题要扣住“恨”找情感,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17.BC(4分)(每项2分,共4分)

18.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2分)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2分)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2分)【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的内容及手法综合考查类的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准确辨识选项的错误。B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C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18.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赏析诗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手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把握此题,本题可以作答为,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对比和对偶的手法,情感主旨的把握上赏析诗句。

19.AE(4分)(每项2分,共4分)

20.①借说禹庙、兰亭所寄寓的功成名就、风流潇洒历来是人们所追崇的情结,暗含自身夙愿不济的感慨;(2分)

②借言及时行乐的劝酒之词,实表诗人重逢难料的离别之痛;(2分)

③借称闲人方可为神仙,直指诗人难以超脱,郁结于心、难以平复的烦闷。(2分)【解析】

19.试题分析:A.“禹庙兰亭今古路”意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借此抒发怀古幽思的凭吊之情。“意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理解有误。E.结尾两句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表现出诗人对惬意自在、悠闲自得的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对诗句的情感理解有误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赏析,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和把握,借说禹庙、兰亭所寄寓的功成名就、风流潇洒历来是人们所追崇的情结,暗含自身夙愿不济的感慨;借言及时行乐的劝酒之词,实表诗人重逢难料的离别之痛;借称闲人方可为神

仙,直指诗人难以超脱,郁结于心、难以平复的烦闷。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第三篇:北京卷诗歌卷

【2002年北京卷】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6分)登颧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003年北京卷】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6分)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2004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古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解析:“尚余”句在写红梅虽“孤瘦”仍傲“雪霜”的姿容,即使寒气,心寒,也不肯随春;表现诗人的高洁,没有无奈。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能及早开放。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 面对百共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浑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解析:A这首诗写的是不肯争春的红梅,而傲霜雪的孤瘦高洁。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权”,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①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答:【

】【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

(2007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

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问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1分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①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2009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10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10年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②

①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7分

示 秬 秸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2013北京卷】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有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2014北京卷】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12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相同情感的两句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C.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按: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春《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015北京卷】(18分)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 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

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第四篇: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谁的诗语言运用得好,谁往往因此而获得美名,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将春天的烂漫景象写活了,因此作者被誉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那么,好的诗歌语言应当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抒情性

诗的主要任务是抒情,这就导致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的特点。宋叶梦得《玉涧杂书》卷八云:“诗本触物寓兴,吟咏情性,但能抒写胸中所欲言,无有不佳。”如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南朝人谢庄《月赋》说“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于是人们便用身处异地都能见到的明月来表达思念亲人的情绪。此词就地取材,用与双方都发生联系的长江水来表达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并将之贯穿全篇,既自然,又巧妙,且富有新意。明人毛晋所刻《宋名家词》第四集收有此词,并在《跋》中称赞道:“真是古乐府俊语矣!”汉乐府《上邪》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数句,用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五种现象,作为与恋人断绝关系的条件,借以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真是出人意表,此词“此水何时休,此情何时已”采用了相同的写法。最后两句还写女主人公担心丈夫辜负自己执着的爱情,而这恰恰是她对丈夫情真意切的一种反映。

除直抒胸臆外,诗歌语言的抒情性还表现在对环境描述也饱含着感情。同样表现离妇对丈夫的刻骨相思,温庭筠的《更漏子》则是另一种写法: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翠眉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此词上片前三句写一位妇女,在秋天的夜晚一个人呆在画堂想心事,已经很晚了还没有去睡。后三句写她虽然去睡了,但是没有睡着,以至觉得卧具都是冷冰冰的。此词的下片写该女子从半夜三更一直到天亮都没有睡着,因为她一直都能清晰地听到雨落在梧桐叶上、台阶上的声音。词中的女主人公为何彻夜难眠呢?词中“离情正苦”四个字透露了个中消息,原来她正苦苦地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丈夫。

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含蓄的表达方法。唐司空图《诗品•含蓄》解释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大意是诗人没有一个字道破自己的情感,但自己的情感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所写似乎与自己无关,但是诗中洋溢着自己的情感,并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王维的一些诗做到了这一点,试以其年轻时写的《少年行四首》之一为例: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这首诗字面上没有喜怒哀乐等词语,但是欢快的情绪仍从诗中喷薄而出。明顾可久《唐王右丞诗集注说》指出:“通篇豪侠纵横之气模写殆尽,当于言外得之。”王维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能诗善画,精通音乐,擅长书法,少年时代就离开家乡到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活动,经常出入于王公、权贵之门。十七岁他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得名;十九岁应京兆府试,举解头;二十一岁中进士,接着被任命为大乐丞。可以说开元盛世是属于王维这种人的。所以此诗仅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了长安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整个画面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但是他后来也写过情调迥异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明胡应麟《诗薮》内篇《绝句》称此诗是“五言绝之入禅者”,“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坛经》记录了禅宗六世祖慧能临死时说过的一段话:“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静寂,即是大道。”看来王维诗中描写的境界与禅宗所追求的境界的确是一致的。既然有“涧户”,当然会有人,但即使有人,王维也视而不见了。王维由意气风发到万念俱灰,显然与他在仕途上一再受到挫折,甚至被迫担任了安禄山的官职,以及他母亲虔诚地信仰佛教有关。这两首诗可以称得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

诗歌语言的抒情性还可以通过一些修辞手法表现出来,其中最突出的要算拟人,试读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湖阴先生名杨德逢,住在南京玄武湖的南面,距王安石退居南京钟山时住的半山园不远,王安石还写过《招杨德逢》、《示德逢》等诗,看来两人颇多来往。从“花木成畦”来看,杨德逢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此诗赞美了杨德逢勤劳、朴素、高雅的生活品位和他那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三、四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绿水为了保护他家的田园,特意环绕在田边,青山知道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特地推开他家的大门为他送来青翠的颜色。则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之和谐也就不言而喻了。类似的例子还有杨万里的《西斋睡起》:

小睡西斋听雨凉,竹鸡声里梦难长。

开门山色都争入,只放青苍一册方。

第三句也采用拟人手法,将诗人在小睡后见到青翠的山色时的喜悦之情写透了。

二、形象性

诗歌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这就导致了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艾青在《诗论》中说过:“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雕塑。”应当说凡优秀的诗歌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一点,如王建笔下的《旧宫人》:

先帝旧宫宫女在,乱丝犹挂凤凰钗。

霓裳法曲浑抛却,独自花间扫玉阶。

此诗仅用二十八个字就将一位青春不再的落魄宫人的悲惨境遇写了出来,第二句中的“乱”字写得十分传神,它表明这位旧宫人随着青春的消逝,境遇的变化,已经无心打扮自己,但“乱丝犹挂凤凰钗”一句告诉我们她也曾容光焕发过,并精心地打扮过自己。第三句表明她也曾在先帝面前唱过歌,跳过舞,展现过自己的才华。而这些正好同第四句所描绘的她那打扫落花时孤零零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大大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这是刻画人物,优秀的诗歌也能写景如画。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曾提到晁补之称赞秦少游《满庭芳•山抹微云》中的几句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下面我们再欣赏一下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歌,特别是绝句的构思方法通常都是以少总多,以小见大,而这首绝句却以如椽之笔仅用二十八个字就写出了江南的无边春色,真是尺幅千里。首句“千里”二字将我们的视野拓展到了整个江南,如何才能表现其无边春色呢?诗人选择了最富有春天特征的听觉形象“莺啼”,因为它像娇小的女孩子的啼哭声与幼儿牙牙学语声那么悦耳。诗人又选择了最富有春天特征的两种颜色“绿”与“红”。一般都用桃红柳绿来形容春天,而春天的绿色是各种绿色植物构成的,因此用“绿”字更准确。同样春天的红色也是由各种红色花朵构成的,因此用“红”字更加准确。此句还妙在一个“映”字,红花有绿叶映衬更加美丽,而绿叶有红花点缀也更加引人注目。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诗句只提到了一种鸟与两种颜色,而我们却从中听到了百鸟和鸣,见到了万紫千红。次句写傍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到处都能见到酒旗在迎风招展,看来人们正在充分地享受着美好的春天。以上是阳光明媚时所见到的景象。

三、四两句则进一步描写尚有数以百计的壮丽的佛寺隐现在烟雨中,从而充分体现了江南地区春天所特有的朦胧美。正如清人宋顾乐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所说:“二十八字中写出江南春景,真有吴道子于大同殿画嘉陵山水手段,更恐画不能到此耳。”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如艾青《诗论》所说,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原来感觉不到的东西感觉到,看得见,闻得着,知道它的温度和硬度”。譬如愁是一种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诗人有办法将其物质化,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喻成了一江春水,则愁之多,愁之深,愁之无法中止,也就显而易见了。又如贺铸《横塘路》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愁变得可见、可闻、可触,而且无处不在。再如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愁变成了有重量的物体,能够船载车运了。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它能够准确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如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所说:“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宋人许NFDCD《彦周诗话》曾指出:“诗人写人物态度,至不可移易。元微之《李娃行》云:‘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此定是娼妇。退之《华山女》诗云:‘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此定是女道士。”写人物是这样,写事物也如此,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一九谈道:“刘勰云:‘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喈喈逐黄鸟之声,嗷嗷学鸿雁之响,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信哉其言!试以‘灼灼’舍桃而移之他花,‘依依’去杨柳而著之别树,则不通矣。”正因为如此,诗人们在语言的准确性上都下了很大工夫,留下了不少佳话。如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还要求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现尽可能多的生活内容。如杜甫《九日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称“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首联每句三层意思,共写六种景物,将瞿塘峡之特点逐一刻画而出:因峡长故风急;因视线为两岸悬崖峭壁所阻故觉得天高;因人迹罕至故猿猴得以自由攀缘长啸;因江中的小岛多礁石,少泥土,故水清沙白;因急流中不时卷出鱼儿,故鸟儿在空中盘旋着寻觅捕食的机会。颔联从东西方向写瞿塘峡,明人《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吴山民的话说:“次联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起之。”的确“萧萧”二字使我们看到树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样子,而“滚滚”又使我们见到了波涛汹涌的态势。当然“无边”、“不尽”两个词语也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意境。关于颈联,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一分析道:“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关于尾联,萧涤非《杜甫诗选注》指出:“艰难苦恨四个字含有许多文章,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是‘悲秋’‘多病’,同时也是‘繁霜鬓’的根由。潦倒,犹衰颓,因多病故潦倒,《夔府咏怀》诗云‘形容真潦倒’,可证。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曰新停。消愁借酒,今又因病不能举杯,岂不更可恨。”此诗仅用五十六个字,就极其形象地写出了瞿塘峡的特点,长江的气势,诗人的形象以及他的内心世界。

为了加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诗人在修辞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南唐词人冯延巳《谒金门》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将风过后,平静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的样子活画了出来,受到了元宗李璟的激赏。据马令《南唐书》卷二一记载:“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李璟《摊破浣溪沙》的下半片写道:“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表现一位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非常好。首句写思妇与丈夫在梦中很近很近,而在现实中却相距很远很远。梦中的欢乐与梦醒时的孤单正好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她觉得格外难受,再也无法入眠,以至连绵绵细雨声都能听得到。次句写她为了排解自己的相思之苦,索性起床吹笙以寄恨。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七说:“笙簧必用高丽铜为之,靓以绿蜡,簧暖则字正而声清越,故必用焙而后可。”女主人半夜三更自然没有心情,也没有条件去为笙簧加热,因此吹笙的声音虽然在夜深人静时响彻小楼,却吹不成曲调,当然也就难以排解相思之苦,所以她只能倚阑干流眼泪了。“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紧扣吹笙时笙簧需要加热这样一个细节,真实而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想排解自己的相思之苦都非常困难,故令大词人冯延巳叹服。

为了使语言形象化而经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法中用得最多的当然是比喻。譬如相思之情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元徐再思《折桂令•春情》通过一系列比喻作了生动的描述:“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前三句写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得了相思病,后三句写她害相思病时坐立不安、魂不守舍、百无聊赖、有气无力的神态,真是入木三分。

词性的活用对加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也有明显作用。形容词用作动词最有名的例子,当然要算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了,其“绿”字既起了动词的作用,又收到了形容词的效果,使读者感受到春风一吹,江南便处处变绿了。再就是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诗中的“红”与“绿”也成了动词。这三句诗的意思是,时间使樱桃渐渐变红了,使芭蕉渐渐变绿了,当然也使人渐渐衰老了。形容词用作名词的例子,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绿显然指绿叶,红显然指红花。宋人杨简《初夏睡起》中的“芭蕉分绿上窗纱”,其“绿”字指绿色,显然也用作名词。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子,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花”字用作动词,指开花。六朝时人来人往的朱雀桥,到唐代桥边竟长满了野草,而且野草都开花了,其衰败可知。王安石《同熊伯通自定林过悟真》中的“知有蔷薇涧底花”的“花”字显然也用作动词。它们都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三、音乐性

诗歌语言还有一个特点是音乐性,主要是由押韵、大体整齐的形式、声调的和谐,以及运用一些修辞手法造成的,我们在《诗的节奏》一讲中已经作了分析。为了做到押韵、形式大体整齐、声调和谐,诗歌语言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是省略。为了加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诗句中会省略某些词语、某些语法成分。这种现象出现甚早,如《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显然前三句省略了“蟋蟀”二字,这样每句四字,形成了排比句,显得简练而富有节奏感。这种现象在律诗中更普遍,如王建《宫词》中的“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次句原意为“一片西飞一片东飞”,该诗为七言绝句,为了符合七言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押韵,只好将后一个“飞”字省掉了。再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首句原意为“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为了押韵和符合七言的要求,亦省略了后一个“看”字。

受到字数的限制,诗句中省略谓语也很常见,如杜甫的《奉陪郑驸马韦曲》云:“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由于是五言诗,两句各省略掉一个“在”字。再如杜甫《九日登梓州城》:“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首句说过去重阳节品尝美酒,欣赏菊花。次句说如今重阳节,自己已经变成白发翁了。但是在诗句中,动词全都被省略掉了。受到字数的限制,其他成分也会出现省略现象,如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所酹应当是滔滔的江水,结果将宾语“江水”省略掉了。《沁园春•雪》中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也属于同样情况,“余”后省略掉了宾语“大地”,“失”后省略掉了宾语“河水”。

互文实际上也是一种省略形式,王昌龄《出塞》诗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该句诗原意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受到字数限制,只好如此处理。这在古诗中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迢迢”形容遥远,“皎皎”形容明亮,“迢迢”与“皎皎”对牵牛星与织女星当然都是适用的。

为了造成诗歌的音乐美,也有增字现象。譬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四句:“慨当以慷,忧思难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慷慨是一个双音节词,为了凑成四个字,同时也为了押韵,于是将慷慨二字颠倒过来,并且中间还加了“当以”两个字,这样就和前后诗句一样都成了四字句。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慨而慷”三字当属于同样情况。

二是倒装。为了押韵与符合声律,诗句中的词语顺序往往突破正常的语法顺序与逻辑顺序,出现倒装现象。前者的例子如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宵九”,将“九重宵”说成“重宵九”显然是为了押韵。后者的例子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完全符合所规定的声律要求:“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如果按照语法逻辑改成“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则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了。毛泽东《七律•送瘟神》的首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一句将千万说成“万千”显然是为了符合声律,第二句将“尧舜”说成“舜尧”显然是为了押韵。律诗中的一联两句往往同时倒装,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的颔联“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其语法顺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这当然不符合声律的要求。

三是叠音。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特别多,如果诗中双音节词两个音节中的声母重叠,或韵母重叠,或声母、韵母都重叠,当然会增加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双音节词的声母重叠称为双声,韵母重叠称为叠韵,声母、韵母都重叠称为叠字。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云:“业师问余:唐人作诗何取于双声叠韵,能指出妙处否?余曰:以某所见,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可见叠音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加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双声的例子,如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诗云:“他乡饶梦寐,失侣自迍邅。”贾指贾至,严指严武,他们因故被贬谪到偏远的地区,此诗表现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思念。“梦寐”与“迍邅”均为双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远离朋友偃寝难安,行无所适的感觉。再就是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花之体态与香味,受到人们激赏,而双声词“清浅”与“黄昏”也增加了这两句诗的美感。叠韵的例子如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叠韵词“荡漾”与“潺湲”较好地表现了洞庭湖水浩渺汹涌的样子。再如钱起的《山花》:“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叠韵词“从容”与“眷恋”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烂漫的山花的喜爱与担心。一联中兼有双声与叠韵的例子,如李白的《送王孝廉觐省》:“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窈窕”为叠韵,写出了水的弯弯曲曲,“参差”为双声,写出了山峰的高高低低。再如杜甫《咏怀古迹》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漠”为叠韵,“黄昏”为双声,它们都很好地表现了寂寞的情景。

用得更多的当然是叠字,我们已经作过分析。现再举数例。如明代陆秀卿的《弋阳道中》:“石子船头磊磊,溪声枕上潺潺。”“磊磊”是象形叠字,使我们看到了河岸上到处都是鹅卵石。“潺潺”是象声叠字,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也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再就是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中描写西湖最胜处九溪十八涧的诗句:“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用一连串叠字将该处风景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也有连续用三个叠词的,如敦煌曲子词《山花子》的最后两句:“当时只合常携手,悔悔悔!”连续用了三个“悔”字,将女主人让恋人离开自己的悔恨之情推向了高潮,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对恋人深深的思念。

第五篇:诗歌语言知识点

如果你讨厌诗歌题,请用实力干掉它,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说讨厌它。否则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高二语文组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

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须先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一)古代诗歌中的炼字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在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如果你讨厌诗歌题,请用实力干掉它,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说讨厌它。否则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高二语文组

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特殊词

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

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例1](2008年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试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孤”字是指自己比较孤独。②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例2](2008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如果你讨厌诗歌题,请用实力干掉它,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说讨厌它。否则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高二语文组

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例3](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注:氛垢:尘埃。

(1)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题目:

下载诗歌阅读(语言)专题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阅读(语言)专题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语言教案

    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炼字型题目的方法。 2、分析诗眼型题目的方法。 3、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式及答题要领。 教学方法......

    诗歌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风格 4.绚丽:诗。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 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

    诗歌语言风格(精选合集)

    诗歌风格主要类别: (一)豪迈雄奇 • 多用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 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大漠昂首奔驰的骏马 别董大高适......

    诗歌语言(教师)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语言 学习目标 1、理解语言的方法。 2、鉴赏语言的角度。 3、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4、表述要清晰规范。 第一课......

    诗歌语言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1)抒情性(2)形象性(3)凝炼性(4)含蓄性(5)音乐性(6)多义性(7)跳跃性......

    关于诗歌的语言

    关于诗歌的语言 关于诗歌的语言 马拉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曾经说,诗歌语言是“与日常生活中的消息性语言截然不同的生成性语言”。好的诗歌语言是对既存语言和日常语......

    语言诗歌教学

    语言诗歌教学 我的梦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并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丰富词汇:“宁静”、 “茂密”、“ 晶莹”、“清澈”“飘扬”。 3、能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

    专题课 诗歌的语言

    专题课诗 歌 鉴 赏7 诗歌语言鉴赏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