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古文练习题

时间:2019-05-13 09:2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语文古文练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语文古文练习题》。

第一篇:初三语文古文练习题

初三语文练习一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代)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中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的句子是: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凉州词 王之涣(唐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下曲 卢纶(唐代)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北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惠崇〈春江晚景〉》中可用来比喻早参加实践便可早获得真知的诗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2.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富含哲理的诗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两句就是佐证。

2.《关雎》中形容对爱情的思慕和对问题的烦扰因而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诗句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关雎》中,以欢快鸣叫的水鸟起兴,表明一个男青年已经看准了一个追求目标的诗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蒹葭》中表现“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惆怅、迷惘的精神状态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一唱三叹,叙写了“溯洄从之”之险的诗句有:“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初三语文练习二

相见欢 李煜(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相见欢》一词的下阕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2.《相见欢》中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

3.《相见欢》中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些难以言说的滋味的句子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相见欢》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5.《相见欢》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是: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6.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地比喻写“愁”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7.《相见欢》中写“愁”的名句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8.在《相见欢》中把愁比作乱丝,即: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浣溪沙 晏殊(北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浣溪沙》中历来为人们赞赏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 “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浣溪沙》中抒发作者惜春伤时之情的对偶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两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当事情无可挽回败势时,人们常用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一个句子来形容。6.晏殊的《浣溪沙》—词中直接抒发伤感情绪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7.晏殊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8.晏殊在《浣溪沙》中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9.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初三语文练习三

龟虽寿

曹操(三国)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怀有雄心的人壮志永远不会消退的句子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曹操在《龟虽寿》中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表现自己博大的胸怀。

3.《龟虽寿》中用两个转折比喻说明死之不可避免,揭露了神仙长生不老的虚妄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3.《龟虽寿》中阐述作者人生哲学生命长短不是由天决定,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饱含朴素的辩证见解的句子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4.《龟虽寿》中抒发诗人情怀,表明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龟虽寿》中以老骥自比表明虽然年迈但是豪情仍然不减当年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内容很合适。8.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抱负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使至塞上 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使至塞上》中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写景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使至塞上》中描写奇特壮美风光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使至塞上》中描写祖国边疆壮丽景色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一幅塞外夕照图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6.《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典型景物进行刻画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使至塞上》中描写了被喻为“千古壮观”的塞外奇特风光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唐代诗人王维以写景见长,在他的笔下,不但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净之美,在《使至塞上》中,亦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雄浑之美。

9.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绘壮丽的大漠风光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0.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传神之笔刻画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充分体现其作品“诗中有画”特色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2.《使至塞上》中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3.《使至塞上》中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4.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5.《使至塞上》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16.《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初三语文练习四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北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江城子》中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同样是感叹人生,辛弃疾笔下是“可怜白发生”的叹惋,而苏轼在《江城子》中的“鬓微霜,又何妨”则将自己头发斑白渐进衰老的现实抛却脑后。

3.《江城子》中塑造了一个力挽强弓,奋力杀敌的英雄形象的诗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5.《江城子》中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江城子》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8.《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述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壮志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明作者希望受到重用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两种结果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陈胜在发动起义前分析天下形势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里“宜多应者”的意思,如果用孟子的话说是:“得道者多助”。

4.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名句填写)

5.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美国失去了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席位,这件事证明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也证明了孟子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合乎科学论断的。

7.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委员第57届会议上,美国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第十次遭到失败,这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旨句是: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

9.孟子关于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名言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三语文练习五

陈涉世家 司马迁(西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1.《陈涉世家》中表明陈胜年青时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3.《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举大计”的直接原因是:失期,法皆斩。4.《陈涉世家》中大泽乡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5.《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发动群众的策略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6.《陈涉世家》中陈胜分析当时形势的语句是:天下苦秦久矣。对起义前途充满信心的语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7.《陈涉世家》中吴广激杀将尉后动员大家起义的一段中,最富有号召力的一句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8.《陈涉世家》中陈涉在动员群众起义的演说中,“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了他敢于挑战封建正统观念,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

9.《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商议认为必须揭竿而起的原因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0.《陈涉世家》中吴广惹恼军官的做法是:故数言欲亡。

11.《陈涉世家》中吴广“忿恚尉,令辱之”的目的是:以激怒其众。12.《陈涉世家》中陈胜起义提出的口号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13.《陈涉世家》中陈胜激励士卒反秦决心的话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14.《陈涉世家》中体现秦王朝残酷的法律逼得这些贫民走投无路,只得铤而走险的一句话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5.《陈涉世家》中既能表现陈胜豪壮的性格和反抗的信念,又能表现他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的话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16.李白曾豪迈地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定是蓬蒿人”,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7.在生活中,表明见识短浅的人不理解有抱负的人的志向或做法时常常引用《陈涉世家》中的一句话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8.《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具有叛逆精神的句子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後遂无问津者。1.《桃花源记》中写老人、小孩神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社会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文中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4.《桃花源记》中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记》中反映桃源人生活环境或社会风尚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桃花源记》集中反映桃花源与世隔绝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环境、人民安居乐业的文字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1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花草美艳的两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花美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4.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桃花源记》中的句子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初三语文练习六

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与朱元思书》中抒写作者身历富春江下独绝的奇异山水之中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与朱元思书》中暗含主旨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与朱元思书》中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总写山水之美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4.《与朱元思书》中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5.《与朱元思书》中概括赞叹富春江江景的句子(结构上的总起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6.《与朱元思书》中写富春江江流清澈的句子及手法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直接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7.《与朱元思书》中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8.《与朱元思书》中写“异水”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⒐《与朱元思书》中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⒑《与朱元思书》中陶冶净化心灵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11.《与朱元思书》中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2.《与朱元思书》中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

13.《与朱元思书》中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小石潭记》一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15.《与朱元思书》一文,作者善于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描山绘水,其中突出水大流急的一句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6.《与朱元思书》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7.《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突出表现了水流的湍急,《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初三语文练习七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岳阳楼记》中概括滕子京政绩的话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岳阳楼记》中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前人之述备矣。3.《岳阳楼记》中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壮观雄奇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岳阳楼记》中作者用“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6.《岳阳楼记》中从空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7.《岳阳楼记》中概括迁客骚人的“悲”和“喜”的句子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8.《岳阳楼记》中作者写迁客骚人“登楼之喜”的句子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写“花鸟草虫”来表现春景美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0.《岳阳楼记》中,作者绘景之笔甚工。其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1.写出《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2.《岳阳楼记》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3.《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4.《岳阳楼记》中的警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6.《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这句话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7.《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政治抱负和全文中心的语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8.《岳阳楼记》中写高尚的人对待外物得失不同于常人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当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写)

2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也有与之境界、情怀相似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副对联,你能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空)23.新县长上任才两年,县里就丢掉了贫困的帽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24.《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进亦忧”指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忧”的是“其民”;“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退亦忧”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的是“其君”。

25.《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6.《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7.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当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8.《岳阳楼记》中表现古仁人“宠辱不惊”的语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9.《岳阳楼记》中总写洞庭湖气势之大,景色变化之多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0.《岳阳楼记》中抒发迁客人骚人“览物之情”有异的句子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1.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告诉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2.《岳阳楼记》一文中,因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而使岳阳楼闻名天下。(答案限四个字)

33.洞庭湖的万顷碧波曾引发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显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展露出作者的宽阔胸襟。

34.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要实践“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5.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响亮的提出“重振雄风,富民升位”的口号,带领全市人民齐心合力,艰苦奋斗,创设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老工业基地焕发了青春,真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6.《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37.范公撰《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苍生的仁德谁不钦仰?

第二篇:初三语文练习题

初三语文综合练习题

一、基础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稍逊(xùn)分外(fèn)风骚(sāo)济慈(cí).... B.喑哑(ān)丝缕(1ǚ)襁褓(qiáng bǎo)舴艋(zé)(měng)...... C.闪烁(shuî)怫然(fú)凝望(níng)留滞(zhì).... D.静谧(mì)存恤(xù)栖息(qī)角落(jiǎo)....2.下边不是病句的一项()....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C.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D.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本来不太喜欢网络歌曲,不爱听《丁香花》,觉得它太平淡,太简单,可我何曾知道它背后竞还有这样一段凄美的故事。忍不住把它重新听了一遍,不禁潸然泪下,才明白原来平淡才是,简单才是。A.更 于是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B.也 但是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C.更 但是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D.也 于是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4.下面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策》----------刘向-----------东汉 B.《史记》-----------司马迁---------西汉

C.《三国志》-----------陈寿-------------晋 D.《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B.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C.在《沁园春 雪》这个题目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二者都与词的内容有密切关系。D.阅读议论文要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7.“阳光”的本义,从字面上就可以明白,即太阳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感情色彩含褒贬,是个中性词。如“温暖的阳光、阳光灿烂”等等。今天,由于社会的日新月异,这个词语,也在发展变化,使我们在感受阳光带来的温暖的同时,也感受到“阳光”一词带给我们的丰富含义。下面三个例子中,“阳光”分别有了怎样的含义呢?请你选两例给予恰当的解释。

(1)一条竖花色的直身背带短裤,可以有很多件T恤与之相配,脚蹬一双旅游鞋,轻松休闲,很阳光,很青春的感觉。

(2)马书记说:“冯乡长帮凤舞山庄挖你们的人才,虽然做法有些不阳光……”(3)“给你点阳光就灿烂,给你点木炭就造炸弹。”

我的解答:第__ ___例,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__例,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二、背诵默写

(1)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写边塞悲凉的诗句是“

”(2)《诸葛亮集》中有一句话,“赏不可不严,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的,两句一致。

(3)辛弃疾《破阵子》中描写战场上拼杀场面的是:

。(4)《岳阳楼记》中揭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之心不同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一)①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比如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如果这类做人的根本都不在乎,那就枉自顶着一个人头,空来人世一遭。然而,人要活得豁达、潇洒,又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②宠辱不必在乎。人生是个曲折过程,有得有失,有升有沉,可以得人宠信,也会遭诬受辱,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和事演绎了千千万万,谁能数得清?故达观者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早就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之说。我们自然也应学会从容面对。

③名利不必在乎。名利取之有道不是个坏东西,但决不可做功名利禄的奴隶,那就一定活得很不自在,活得很累。其甚者不择手段攫取之,还将造成祸害和罪恶。我们如果淡泊一点,量力而拼,从容而搏,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般来去不觉,不是要轻松得多吗?

④成败不必在乎。“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为失败之母,这都是智者哲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懂得了成败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我们便没有多少理由因失败而苦恼沮丧,或因成功而骄傲狂妄。在成功面前,最该提醒自己的是:胜不骄,败不馁,既不骄纵自己,也不颓唐自己。

⑤人言不必在乎。许多人之所以举手畏触,抬足畏坠,诚惶诚恐,患得患失,一辈子干不成什么大事,与其说是缺乏才智,倒不如说是丧失了自己。他们成天蜷伏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上司的脸色,太在乎,对别人的一言一语,甚至一声咳嗽都煞费猜测,尽力迎合,完全没了自己的精、气、神。要治好这种精神上的“侏儒症”,就是要挺直脊梁,堂堂正正做人,自己该做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⑥至于那些不涉原则的纷争、鸡零狗碎的恩怨、蜚短流长的中伤、亲朋同事的误解等等,则只能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更不必在乎。人生处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能事事认识一致,处处无怨无艾、人人对你理解?要学会自我调节,化解块垒,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对那些烦人的小事说一声“不在乎”,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

⑦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它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软弱时变得坚强,娇纵时变得谦逊,颓丧时变得积极,愁苦时变得欢快,对任何事也便拿得起,放得下,甩得开。人达到了这种境界,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云舒,是多么令人神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文中的语句填空,一字一格,每一处都必须含有一对反义词。

宠辱不必在乎,应该□□□□,□□□□;名利不必在乎,应该□□□□,□□□□;成败不必在乎,应该□□□,□□□。

3、依据第⑤段的内容,仿划线句,造一个句子填在 处

太在乎上司的脸色,太在乎,对别人的„„

4、上文第④段与第⑤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二)亲 情

於梨华

十载旅居国外,淡忘了旧日做女儿、做学生时的逍遥自在。也淡忘了旧时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能淡忘,更无法摆脱的是思亲之情。不但不能摆脱,而且与日俱增。但是千里迢迢,飞出去的鸟也有了自己的窝。于是,思忆带了梦的色彩,省亲之念也似梦一般的遥远。及至梦成了真,人也喜得有些痴呆,不知是梦还是真了。

倦鸟终于归巢,然而巢中景物皆非。母亲两鬓已有白发,父亲亦无昔日的豪迈。妹妹已嫁,属她自己的家,待我如客。我还失落了童稚的弟弟。因为他们皆已长大,在他们自己的天地中,找寻他们自己的爱情与梦,各自躲在他们与她们编织的网中。我试着走近他们,他们忙忙的退缩,似乎在说:“请不要罗嗦,我们已不需你的照顾。”他们怎能知道,我已对他们渴念10年。现在只要他们抛开一切,与我共聚数天,接起断了的线,与我共忆10年前,我们都还依恋在巢中的那段息息相关的手足之情。我想捉住的,只是现在,而他们则急于迎接未来。一似当年的我,拍翅飞去,毫不留恋。他们怎能知道,最温暖、最值留恋的生活,即是在双亲的身边? 像两只知事的老鸟,双亲把家移到荒漠的乡下。屋外是静寂的田径,屋内草地一片,没有孩童的嬉游,也没有年轻人的脚步。草地中有一小池,池水轻泣,是唯一打破寂寥的声音。屋内挂满了照片,照片中有父亲往日的事业,今日亦成夕阳余辉,无法照亮空屋里满满的落寞。照片中有我们的童年,童年一去不返。我放下行囊,停留下来,重拾被抛下了10载的女儿的梦。白天,母亲为我劳碌,试着填满我在异国10年来被忽略的食欲;夜晚,我们对坐空屋,我带着伤感,描述旅居海外的生活,试着将它连到旧时的日子。但是在静僻的乡下,听着门外的喷池轻溅,面对双亲的落寞与安详,那串充满了挣扎的日子显得遥远而陌生,以致我怀疑自己是否在陌生的世界里,消度过10年?怀疑自己曾否离开过双亲的羽翼?因为,重依膝下,我几乎恢复了当年的逍遥自在,我几乎可以将10年像一张日历似的断然撕去而完全忘却。

但也仅是几乎而已。重聚后,是狂欢;狂欢后,是细细的喜悦;喜悦后面则是黎明一般的宁静。宁静中,我观察,并感受,一切都与以往不同。

母亲难免悬念在巢外飞翔的群鸟,父亲常忆昔日的豪情壮志而悒然,而我亦无法不缅怀未被携同的情慷。因此,寂寞会骤然来到挂满了往时欢笑的空屋,我会骤然觉得,我仅是一个带着疲乏的远客,在此暂停行脚。当秋风来时,我将重新负起行囊,再向寂寞的人生探索。目前的亲情,已非往日,而仅是驿站里的甘露,瞬息即逝。

惶然,徘徊于无人的田径。凝望田径外的空旷,空旷上的苍天,是什么改变了?是我失落了什么?苍天无语,白云悠悠而去。见白云倏忽千变,我悟及人间岂有永驻的欢乐?或是不散的筵席?人间岂有永聚的伴侣?或是不逝的爱?聚散去留,何人不是客?带着迟来的恍悟,我穿过田径,奔回悄立的门庭,门庭内是殷殷亲情。我对它曾企盼10年,我为它不远千里而来,无需疑问它为何容颜已改,而该庆幸它安然存在。

1. 结合下文,分析“巢中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别写出“我”、母亲、父亲落寞的原因。

3.“我”在田径徘徊时“恍悟”到了什么?

(三)阅读《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完成第1——2题。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②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③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④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⑤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中国古代建筑形成北南不同色彩风格,它们各自的追求和特点是什么?。答:

2.阅读两则材料,运用文中的知识,说说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建筑色彩不能互换的理由。【材料一】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苏州园林》

【材料二】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故宫博物院》 答:

四、命题作文。

年少多梦,花开有声。莘莘学子心中缤纷的梦,恰似夜空繁星,晶莹闪烁;少男少女为梦付出,有如激流前行,奋进突奔。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日子,有那追梦的一幕一幕。温馨提示:

⑴请以“追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的文章。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⑶文中不得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化名代替。

第三篇:初三语文古文一词多已整理

一词多义整理:

1.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

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办法。(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

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道:

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

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吊:

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度:

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

1、画幅的一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

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

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

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方:

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â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

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

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

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拂

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

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富:

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苟:

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固:

1、本来(固众人/吾义固不杀人)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故:

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顾:

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观: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冠:

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光:

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归:

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过:

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好:

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还:

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患:

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惠:

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或:

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极:

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4、非常、最(初极狭)

55.寂:

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加:

1、增加(而山不加增)

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间:

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见:

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了解(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将:

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61.借:

1、借(每假借于人)

2、借助(愿借子杀之)

62.尽:

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就:

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

2、完成,达到(一蹴而就/瞬息可就)

64.居:

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3、居住(面山而居)

65.举:

1、传扬、成就(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举荐(管夷吾举于市/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具:

1、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2、具有(各具情态)

3、详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准备(故人具鸡黍)

67.决:

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绝:

1、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69.开:

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70.可:

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苦:

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72.乐:

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类:

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利:

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75.隶:

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76.良:

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77.临:

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临溪而渔)

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78.鳞:

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

2、鱼(呷浪之鳞)

79.令:

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妙:

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

2、奇妙(以为妙绝)

81.名:

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82.谋:

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84.骑:

1、jì,骑兵(骑千余)

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前:

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强:

1、强悍(凶强侠气)

2、有余(赏赐百千强)

3、勉强(不可强以仕)

4、力行(慕义强仁)

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

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且: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尚且、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姑且(存者且偷生)

88.清:

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情:

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90.请:

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穷:

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

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屈:

1、委屈(猥自枉屈)

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

1、离开(一狼径去/则有去国怀乡)

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阙:

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容:

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

2、神色(视端容寂)

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乳:

97.善:

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京中有善口技者)

98.尚:

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还(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99.少:shǎo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舍:

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

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

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

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101.射:

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102.甚:

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103.胜:

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

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04.施:

1、shī,实施。(然后施行„„《出师表》)

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105.食:

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106.使:

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

3、使者(使子为使)

107.始:

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才(始指异之/始一反焉)

3、开始,刚刚(游于是乎始/始龀)

108.市:

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09.110.是:

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

2、代词 这样(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11.适:

1、往(抱而适市)

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3、舒适(其体不适)

112.书:

1、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13.数:

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î,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14.遂:

1、完成(已遂述数行)

2、就、于是(遂逐其师)

3、竟然(遂迷,不复得路))

115.所:

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所以:

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7.通:

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6、贯通(中通外直)

118.图:

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

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119.徒:

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3、空,白白地(徒有其名/徒劳无功)

120.推:

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121.屯:

1、堆积(大雪屯门)

2、停驻(屯大泽乡)

122.望:

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123.为:

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是(此不为远者小)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刻有(为人五)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4.谓:

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商量(舍人相谓曰)

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谓也)

125.文:

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

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

3、彩饰(舍其文轩)

126.闻:

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27.下:

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日光下澈)

3、往下走(下见小潭)

128.鲜:

1、鲜艳(芳草鲜美)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29.贤:

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130.相:

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互相(舍人相谓曰)

131.效:

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132.屑:

1、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

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133.谢:

1、请问(使君谢罗敷)

2、道歉(长跪而谢之)

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134.信:

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实情(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

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35.行:

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许:

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37.学:

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138.寻:

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139.焉:

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艳:

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夷:

1、平(船背稍夷)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42.遗:

1、wâ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已:

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4、已经(骨已尽矣)

144.义:

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145.异:

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

3、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46.易:

1、交换(寒暑易节)

2、容易(难者亦易矣)

147.诣: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148.益:

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2、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3、更加(香远益清)

4、渐渐地(益习其声)

149.意:

1、心情(意少舒)

2、神情、态度(意暇甚)

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50.因:

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凭借、依(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

4、因此(因以为号焉)

151.引:

1、拉(下车引之)

2、拿起(引刀趋机)

3、称引(引喻失义)

152.盈:

1、满(曾不盈寸)

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153.用:

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因此(遂用猖獗

154.友:

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155.余:

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

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156.与:

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给(蹴尔而与之)

3、参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57.欲:

1、想,想要的(鱼我所欲也)

2、将要(吾欲之南海)

3、愿望(从民欲也)

158.援:

1、提出、引(援疑质理)

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59.缘:

1、缘故

2、沿着(缘溪行/缘木求鱼)

160.杂然:

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交互错杂(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161.再:

1、第二次(再而衰)

2、两次(日再食)

162.曾:

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尚、还(曾不盈寸)

163.争:

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164.指:

1、手指(人有百指)

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

3、指点(皆指目陈胜)

165.至:

1、极点(寡助之至)

2、到(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周到(礼愈至)

166.志:

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167.质:

1、询问(援疑质理)

2、资质(非天质之卑)

168.致:

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2、取得(无从致书以观)

3、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169.诸:

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2、那些(其西南诸峰)

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170.主:

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171.属:shǔ

1、类。(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辈(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72.著:

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

3、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173.缀:

1、点缀(缀以珠玉)

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174.资:

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175.子:

1、夫子、先生(子墨子闻之)

2、您(愿借子杀之)

3、儿子(子又生孙)

176.自:

1、自己(并自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7.足:

1、脚(蛇固无足)

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

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

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178.卒:

1、士兵(卒买鱼烹食)

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179.作:

1、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

2、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180.坐:

1、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

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

4、犯罪(何坐?坐盗)

练习与积累——

苟:苟富贵()/苟全性命于乱世()若:若为佣耕()/若跨有荆益()/非若是也()次: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亡:今亡亦死()且秦灭韩亡魏()/河曲智叟亡以应()等:等死()/公等遇雨()/且欲与常马等()数:扶苏以数谏故()/卒数万人()故:扶苏以数谏故()/广故数言欲亡()/ 故不错意也()....使:上使外将兵()/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或:今或闻无罪()/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将:项燕为楚将()/ 上使外将兵()/ 与臣而将四矣()怜:楚人怜之()/可怜身上衣正单()然:吴广以为然()秦王拂然怒()虽然()然志犹未已()书: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卒:卒买鱼烹食()/卒之为众人()间:又间令吴广()/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名:死即举大名耳()/名之者谁()比:比至陈()/每自比于管仲()/其两膝相比者()与: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为:为坛而盟()/项燕为楚将()/可以为师矣()徒: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徒劳无功()许:莫之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身: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身长八尺()信: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道:中道崩殂()/咨诹善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诚以吾众()善:咨诹善道()/京中有善口技者()举:众议举宠为督()/举大计()

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为:俱为一体()/为忠善者()/举宠为督(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行:然后施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益:有所广益()/斟酌损益()

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臣所以报先帝(古今异义

例词 例句 古义 今义)))))居 居十日 过了 居住

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走

再 一股作气,再而衰 第二次 又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水池

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停驻 质量差;次数

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寻 未果,寻病终 不久 寻找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监狱

坐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坐下

渠 问渠哪得清如许 它(他)水渠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微小

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官吏调职 迁移

形 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形状 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卑鄙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质低下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祭祀用的物品 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绝境 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一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开业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商议 财务人员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如:其一犬坐于前/其岸似犬牙差互/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1、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

4、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 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五、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3、惊天动地 使„„惊奇;使„„感动

4、可烧而走也 使„„逃走

六、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七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2、富国强兵 富、强:使┉┉富、强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苦、劳、饿:使┉┉苦、劳、饿

八、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2、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3、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â):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8、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9、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3、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4、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5、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6、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7、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18、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19、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0、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1、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2、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3、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5、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2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29、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0、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4、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6、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37、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39、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0、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3、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44、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45、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4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 通“欤”,语气词。

48、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49、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0、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2、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文言虚词:

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中考考查的五个虚词:之、其、以、于、而

1、之:代词:代人、事、物,指示代词。如:“徐公来,孰视之。”“暮寝而思之。”

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如:怅恨久之。

(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动词:相当于“去”、“到”。如:辍耕之垄上。

2、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其中的”。例:其一犬坐于前。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3、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用、把、拿”“凭借”“按1咨臣以当世之事„„②以残年余力„„;○3策照”“依靠”等。例○之不以其道„„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之明(《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后果,可译为“以至于”。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4、于:A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到”。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3三顾臣于草庐例○之中。

1告知于帝。B、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给”等。例○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C、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译为“被”。例:受制于人。D、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译作“比”。例:苛政猛于虎也。

5、而 :连词:A.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整理与积累

之:辍耕之垄上(去)

怅恨久之(语助词,不译)鸿鹄之志(的)二世杀之(代词,他)固以怪之矣(代词,这件事)

要离之刺韩傀也(助词,舒缓语气,无实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百姓多闻其贤(人称代词,他)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语气)

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相当于“那(这)、那些(这些)

以:祭以尉首介词,可译为“用、拿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可译为“凭”等

以君为长者介词,可译为“把”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连词,可译为“因为”(以光先帝遗德连词,相当于“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相当于“以至”

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动词,认为 固以怪之矣副词,同“已”

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相当于“在”)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相当于“自、从”)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相当于“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相当于“向”)

万钟于我何加焉(相当于“对,对于”)

贤于材人远矣(相当于“比”)

受制于人(相当于“被”)

而:名微而众寡(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和”“又”)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修饰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虚词在阅读语段中出现频率较高,在复习积累时可以帮学生整理。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3.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5.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6.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7.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8.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虽然,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9.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0.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1.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12.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文言语句翻译:

近年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题型比较固定,要求准确、通顺,字字落实。要把握实词与虚词在句中的意思,可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判定词语的正确意思,同时注意平时积累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如对译、替换、保留、补充、调换等等。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e、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c、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第四篇:古文练习初三

古文练习初三语文组

马老师

2013-12-18

一、欧阳修的画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尝: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求: 2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其下有一猫 其

未知其精粗 其

其花披哆而色燥 其 3 翻译句子

何以明之? 丞相吴育是怎样说明古画所画的是“正午牡丹”的?你从本文的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

二、文天祥从容就义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一、翻译文中加括号词的意思:1.书: 2.涕: 3.殊:

二、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话回答。

三、从文中找出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

四、翻译

1、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2、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五、请在空白处填写诗句

六、2014年是文天祥诞辰778年,届时举行盛大典礼,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开场白。

第五篇:初三语文修改病句练习题精选

修改病句专项练习:要求提出修改意见即可

1、是否重视人才的引进,是秦皇岛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

2、实践证明,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能使复习效

率得到较大的改造。

3、采取戴口罩不仅可以防寒保暖,更重要的是防止雾霾天气

中的一些灰尘和小颗粒进入呼吸道。

4、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城市发展是否平衡、交通是否完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都是儿女能“常回家看看”的主要原因。

5、为了同学们的身体健康,也为了防止同学们不出交通事故,学校在雾霾天提前放学了。

6、爷爷虽然去世多年,但他健步如飞的身影和乐观开朗的笑

声经常浮现在我眼前。

7、习近平指出,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关键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8、我们要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9、最近我市发生的几起交通事故,原因都是行人不遵守交通

法规而引发的。

10、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

就能奏效的。

下载初三语文古文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语文古文练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三语文练习题(尖子生)(5篇模版)

    初三语文练习题一.落日怅望 唐·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

    七年级语文古文

    初一语文古文练习(二) (一)阅读《幼时记趣》,完成13—23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

    语文古文理解

    二、古文知识 2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文章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

    初三内能练习题

    内能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濛濛细雨从空中下落 B.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C.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D.炒菜时,满屋飘香......

    初一语文古文资料

    [初一资料] 语文上册古文总复习题汇总(有答案 1、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

    初三政治11课 练习题

    第十一课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练习题 1、“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这说明 ①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

    语文练习题

    lianxiti练习一:动手设计题亲爱的小朋友青蛙在井底已经住了上百年上千年了,狭窄的井口阻碍了它的视野,使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你能帮助青蛙设计一个新的“家”吗?一个宽......

    语文练习题

    语文练习题(4) 【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题1分) 1.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著作是( A ) A.《学记》 B.《荀子》 C.《孟子》 D.《论语》 2.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