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练习题

时间:2019-05-15 13: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练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练习题》。

第一篇:语文练习题

语文练习题(4)

【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题1分)

1.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著作是(A)

A.《学记》

B.《荀子》

C.《孟子》

D.《论语》

2.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心理现象是(A)

A.感觉

B.观察

C.表象

D.知觉

3."望梅止渴"是(C)的表现形式.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

D.无法判定

4.”因材施教"的实质在于(A)

A.使每个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B.抓好尖子生

C.抓好后进生

D.既抓好尖子生,又抓好后进生

5.许多试验表明,他人在场减少了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A)

A.责任扩散

B.社会干扰

C.群体影响

D.群体一致性

6.阅读教学过程是:(D)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D.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及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7.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A)

A.写话兴趣

B.写话能力

C.写话胆量

D.写话的字数

8.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是(A)

A.识字写字

B.阅读

C.写话

D.口语交际

9.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这是第(C)学段的要求。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10.第三学段对默读的速度要求是每分钟不少于(B)字。

A.500

B.300

C.100

二、判断对错(共10分,每题1分)

1.机械识记是一种无用的识记。(错)

2.在阶级社会教育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所以,阶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错)

3.知识可以随年龄增长而直线上升,智力的发展则是呈抛物线形状。(错)

4.讲授法就是灌输式,就是注入式教学。(错)

5.奖励和惩罚是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正确)

6.汉语言文字特点鲜明,语文课程要特别关注它对学生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

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正确)

7.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否则就难以达到识字写字教学的目

标。(错)

8.阅读教学要重学生的感悟,所以不需要学生语文知识。(错)

9.写作一二学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正确)

10.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正确)

【第二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捕获(pǔ)单薄(bó)情不自禁(jìn)

B.翘首(qiáo)脂肪(zhǐ)追本溯源(shuò)

C.诘责(jiã)鸟瞰(kàn)谆谆教诲(zhūn)

D.惬意(xiá)机械(jiâ)惩恶扬善(chãng)

2.在下面与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分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首次在台湾“合璧”展出。这幅描绘富春

江两岸秀丽景色的画作,________年代久远,_________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_____丝毫

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神韵。

A.因为所以但是

B.不仅而且但是

C.尽管但是所以

D.由于而且所以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

A.6 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

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

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

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

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4.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B)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又名紫禁城,________。故宫东西宽 753 米,南北长 961米,面积达 72 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________,外围是一条护城河,四周是 3400米的城墙。城墙上开有 4 座城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

角,耸立着 4 座角楼,角楼有 3 层屋檐,72 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________。

①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②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③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

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5.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D)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③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声符”

⑥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A.②③⑤⑥⑦①④B.④②①⑤⑥③⑦

C.⑦①②④③⑥⑤D.④③⑥⑤①⑦②

二、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千嶂里。(范仲淹《渔家傲》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4.乡村四月闲人少。(翁卷《乡村四月》)

5.童孙未解供耕织。(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6.遗民泪尽胡尘里。(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7.最是一年春好处。(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

8.Ta(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9.不要人夸好颜色。(王冕《墨梅》)

10.杜甫在《望岳》诗中抒发雄心壮志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小。

三、古文阅读(共10分)

水仙

(清)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

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

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

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

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

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各司一时:季节(2)欲购无资:想要..

(3)请已之:停止(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通“返”,返回..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B)(1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

人”的作用是什么?

四、阅读下文,完成练习。(30分)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

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

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

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

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

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

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

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

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

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

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

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

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

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

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

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到青岛改稿。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

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

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

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

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

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

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

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

甘甜的汁液。21、22、亢奋23、24、25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其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雪飞舞的美态。(3分)

2.第③④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的变化过程。(4分)

3.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委屈。(3分)

4.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1)母亲肚子默默地回家;(2亲独自在家因委屈而默默流泪;“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1)母亲在大雪中为“我”送伞;(2)为让“我”的心情更好母亲宁可自己受委屈。(6分)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B)(4分)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6.作者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结合全文,从结构和

内容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看法。(80字左右)(10分)

【第三部分】

一、案例分析(10分)

在南通市教研室举行的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两位老师执教了《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下面是这两位老师新课导入部分的课堂实录,请认真阅读,进行评析。

A老师:

师:(在黑板上书写繁体的“鼎”字)这是什么字?

生:是“鼎”字。

师:同学们见过鼎吗?你们知道“鼎”是做什么用的?

生:在电视里见过。

师:(投影显示各种形状的鼎)同学们,“鼎”最早是一种酒器,后来演变为祭祀用品,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现在又象征着和平吉祥。据说“鼎湖山”就是因为轩辕黄帝在那儿筑鼎祭祀而出名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去倾听那儿的泉声,好吗?(出示课题,齐读)

B老师:

师:(在黑板上书写繁体的“听”字)这是什么字?

生:是“听”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古人在造字时,想提醒我们听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听”的左边是“耳”,古人想提醒我们听的时候要用“耳”仔细听。

生:“听”的右下方有一个“心”字,古人提醒我们要用心听。

师:说得真好!平时喜欢听音乐吗?

生:喜欢!

师:老师带来了几段音乐,大家仔细听听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依次播放用二胡、钢琴、琵琶演奏的乐曲,学生一一听辨、回答)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去倾听优美的泉声。只要用心,你也能从多变的泉声中听出动听的音乐。(出示课题,齐读)

二、活动单设计(10分)

《石灰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一首小诗,请设计一份活动单。并附设计意图。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二篇:语文练习题

lianxiti

练习一:动手设计题

亲爱的小朋友青蛙在井底已经住了上百年上千年了,狭窄的井口阻碍了它的视野,使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你能帮助青蛙设计一个新的“家”吗?一个宽敞明亮、视野开阔的井?

在孩子们的画笔下,青蛙未来的家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其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样的一个设计:青蛙住的井的井口上安装了全玻璃活动式太阳能天窗,利用太阳能井底冬暖夏凉,青蛙再也不用冬眠.井底到井外还设有专门的观光电梯,电梯两旁还精心安装了隐蔽的捕虫器,青蛙们在外出参观的同时享受昆虫的美味。

以“动手”为主的实践性练习,使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练习二:口语交际题

穿过时间隧道有一天来到青蛙的井底之家,看到青蛙的亲戚朋友你会怎样向青蛙家族介绍外面精彩的世界?

练习中有的学生搜集了大量有关“天”的资料在班级中进行交流;有的向青蛙家族介绍了有趣的世界奇闻;有的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进行了交流。这种拓展式的"动口'练习,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大胆探索相关的未知领域,大胆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悟、所感、所获。

练习三:动手表意题

亲爱的亲戚朋友:

今天,我遇到了一位来自远方的朋友,它告诉我()。跟着它我去了田野山洼,去了(),去了()。我看到了天,天原来是

(),()。我多么希望()。我想对大家说:()。我想对亲爱的小读者说:()。

我想对全世界说:()。

一只()的青蛙

()月()日

以这封信的内容作铺垫,加上对文本的解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孩子们成功换位,把自己当作那个因客观条件限制长年以来受困于井底、总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青蛙。用平实无华的语言表露了他们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如:学生在“我多么希望”后的空白之处填写了各自的想法----

想法1.多么希望我的青蛙弟弟、青蛙妹妹、青蛙朋友„„所有的青蛙跳出井口来看看这美丽的世界啊!

想法2.多么希望我们家的井口也是无边无际的,那样青蛙们就不会犯和我一样的错误----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想法3.多么希望在井底装上一架望远镜,这样我的爷爷奶奶不出家门也能见到无边无际的天!

想法4.多么希望我的家在广阔的草地上,在美丽的池塘边,在风景优美的大公园里。

在学习课文《少年闰土》使,我让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比较:(1)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与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脸——灰黄,头戴——破毡帽,手——松树皮相比较。(2)少年闰土的形象:活波、机敏、有丰富的知识与中年闰土呆板、麻木、寡言少语相比较。(3)少年润土与鲁迅的关系:亲密无间;中年润土与鲁迅的关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相比较。通过三个比较,学生深刻领会到当时农村经济日益萧条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状况。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就理解了使闰土产生变化的真正原因。

学习了课文《赵州桥》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根据课文的描写,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喜欢制作的同学也可以制作赵州桥的模型。第二天,有的学生用铅笔画出了示意图,两边的“栏板”上还画了图案;有的学生为“大作”涂上了颜色;有的学生做出了实验模型,虽然比例不太协调,甚至还有些歪斜,但不难看出,件件都是作者的“倾力”之作。通过画画和动手制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爬山虎得脚》一问世,我布置了作业,请观察:(1)爬山虎茎的样子,(2)触着墙的脚的样子,(3)没有触着墙的脚的样子。与课文中的描写相比较,说说作者抓住了爬山虎脚的那些特点?学生观察后,通过讨论的出:抓住了脚的颜色、形状、变化三个特点。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的理解也就会更深刻、明了。学生在课内学到了观察的方法后,我又顺便布置了“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也来观察一种植物,明天课堂上说给你的同学听”的作业,把课内和课外和好的结合到了一起。

第三篇:初四语文练习题

初四语文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文绉绉.(zhōu)抽噎.(yì)发窘.(jiǒng)田塍.(chéng)B.葳蕤..(wēi ruí)迤.逦(yǐ)牡蛎.(lì)恣睢.(suī)C.愕.然(è)五行.(xíng)潮汛.(xùn)一抔.黄土(pïu)D.谀.辞(yú)扶掖.(yè)亵渎.(dú)期期艾艾.

(ài)2.请找出下列词语中错别字,并改正。

旁鹜褴褛冥思遐想不可明状重蹈复辙花坛锦簇暗然失色污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B.在东北的深山里,土煤窑星星点点地到处都是。

C.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

D.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沉醉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 , 使人叹为观止。

B.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 ,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C.十六岁是人生的花季 , 我们正在走进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

D.好的书需多读 ,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 每读一次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5.选择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

A.当老师问:“学数学最怕什么?”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回答粗心!B.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D.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肃穆(mù)诘(jié)责人迹罕至(hǎn)佝偻(lǚ)B.坚韧(rèn)匿名(ruî)泱泱大国(yāng)迤逦(yí lǐ)

C.公正不阿(ā)猝不及防(cùi)挑拨离间(jiān)亵渎(xiè dú)D.田塍(chéng)歪趔(liè)屹然不动(yì)伫立(zhù)

2、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黯然失色 杳无音讯深恶痛决抑扬顿挫B.截然不同断章取意强聒不舍舔犊情 C.怒不可遏化为乌有无与伦比粗制滥造D.与日具增油光可签面面相觑狼狈不嵁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金庸的武打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广大读者。B.春天的植物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靠我们持久奋战,不可能一蹴而就。D.李明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简•爱》,真是妙手偶得啊!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B.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C.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

D.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5.选择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A.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B、这个养殖场里什么鸟都有:珍珠鸟,天鹅,角鸡,鹁鸪,孔雀。C、贝多芬花了一夜的功夫,才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D、为什么昨天答应得好好的?今天又反悔了呢?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A. 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回答下列的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

第四篇:第十册语文练习题

字词

一、找出错别字

一壁千里()禁飘带舞()严陈以待()杯水车新()美仑美奂()银妆素裹()不昔代价()雪中送碳()晕迷不醒()淹淹一息()迫不极待()一声不炕()负刑请罪()同心胁力()攻无不刻()抓耳挠鳃()

二、写出兵的不同意思。

一兵一卒()短兵相接()兵荒马乱()纸上谈兵()兵贵神速()兵不厌诈()

三、给广告消毒,恢复原貌

1、某消炎药广告词:快治人口(3、某保温杯广告词:有口皆杯(2、某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4、某加湿器广告词:湿出有名())))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练习题

七年级(下)语文练习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2第二段)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写视觉的: 写听觉的:

写味觉的:

3.“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②云霄里去了。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7.法?

8.课内语段阅读(p20 第54-68段)

1凋谢,暗示了爸爸的生命是不可换回的。请把这句话找出来。3.文段中有一处用省略号,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4.文段开头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动?

5.文中描写弟妹们顽皮天真真实意图是什么? 6 7.文段中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7.最后一课

课内语段阅读(P55 第24-29段)

1.给文中带点字注音祈_哽__ 2.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3.“”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4.“”“号声”暗示什么? 5.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6.韩麦尔“脸色惨白”

7.“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8.么作用?

9.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10.“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邓稼先

.课内语段阅读(P81“两弹”元勋)

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2.“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3.摘录段中语句回答: 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

4.以表明邓稼先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12.课内语段阅读(P93第8-20段)

1.2.①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的作用。

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16.社戏

.课内语段阅读(P119第11,P122第23段)1.注音蹿___老渔父___ 2.释词①依稀:②夜渔:

3.你怎样理解甲段“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用什么修手法?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5.6.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么精神境界? 6.归纳本段大意。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7.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 情节安排?

2.从小说《社戏》中,你能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吗?

17.安塞腰鼓

课内语段阅读(P127第1-7段)

1.作者用“”头,有什么作用?

2.人物是_____;性格是_____;神情是_____;而腰鼓则是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衫,又写他们的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4.“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别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6.你最喜欢选文中哪句话,把它抄下来,并说说其妙处是什么?

七.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歌颂西北汉子?联系当今“走进西部,开发西部”的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21.课内语段阅读(P157第2段)

1.“”一句中“这”指代__________;

“”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_________。

2.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3.“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4.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5.“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

27.斑羚飞渡

.课内语段阅读(P209第11—17段)

1.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我”目睹老斑羚们从容走向死亡的心理感受。

2.文中多次写到“我”3.段是从____表现老斑羚那震撼人心的献身精神。

4.5.文段①、⑥都写了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6.功指挥飞渡后,独自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时的心里感受。

名著

三,《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四,《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集昆虫学和文学禀赋于一身,熔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法布尔写《昆虫记》除了真实的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象。2.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3.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4.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怨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11.邓稼先

1.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热爱祖国3.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两弹元勋 ③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④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5.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 ”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6.拟人。续写略。7.写出两条即可。如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8相同点如: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2.1.散落落的,很不像样。2.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了,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石榴树下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3.表示话还没说完。4.“我”急于回家见到爸爸,告诉他这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5.侧面烘托我的懂事、我的长大。6.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7.“我”已经从老高所说的噩耗中清醒过来,显得“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我”已经意识到在爸爸离世之后,自己要担负起家庭的很大一部分责任,知道“这里就数我大了。”。

7.最后一课.1.qígěng2.高潮和结局3.4.普鲁士占领了法国。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6.内心悲愤。7.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对老师的热爱崇敬。8.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9.暗含最后一课已经结束。10.用手势表达强烈的思想

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4.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5.用以表现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第一层:开头到“„言‟和„行‟”。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第二层:最后两节。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2.①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②这句话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3.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4.“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5.“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6.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7.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16.社戏

1.cuānfǔ2.隐隐约约夜间捕鱼3.“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修饰“山”连绵起伏的形状。4.比喻、拟人;景物描写;以动衬静,衬托“我”看戏心情的急切。5.夜航看戏,戏后归航6.正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侧面:“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7.嗅觉、视觉、听觉、感觉等,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17.安塞腰鼓

1.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2.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茂腾腾的后生;朴实的;沉稳而安静;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3.动静结合,更衬托出后生们的英姿。人和鼓的静则是为下文腰鼓表演蓄势。4.单独成段,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转到动。5.“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表现了后生的朴实和沉静美;“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表现了这群后生的力量美和豪放美。6.略。

21..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第一个发现南极点。2.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3.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4.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5.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6.斯科特等人到达南极点后极度绝望的心情。

27.斑羚飞渡

1.震惊2.揭示全文中心。3.侧面4.②③段主要是议论,揭示斑羚为保护种群的自我牺牲精神。5.前者表现斑羚那种视死如归的力量震撼人心,后者的作用是讴歌赞美斑羚的献身精神。6.略。

下载语文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练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三语文练习题

    初三语文综合练习题 一、基础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稍逊(xùn) 分外(fèn) 风骚(sāo) 济慈(cí) .... B.喑哑(ān) 丝缕(1ǚ) 襁褓(qiáng bǎo) 舴艋(zé)(měn......

    一年级语文练习题

    三、我会变魔术 1.加一笔变成新字,再组词 。 云( ) 目( ) 月( ) 2.加两笔变成新字,再组词。 口( ) 巴( ) 日( ) 3.减一笔变成新字,再组词。 禾( ) 田( ) 白( ) 四、我会按要求填一填。 1.“四”......

    四年级语文练习题

    第一讲 积累运用 *课内巩固 一、拼音字形 1、易错字音:(熟记) 悄(qiǎo)然扑腾(tenɡ) 芽蕾(lěi) 骚(sāo)扰(rǎo) 小吕(lǚ) 呵(hē)护 疾(jí)病 屡(lǚ)次外壳(ké) 泛滥......

    一年级语文练习题

    一年级上册 8 多 想 去 看 看 背诵课文 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天山。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北京城。我知道,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多想去看看。 爸爸告诉......

    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我要做好孩子》一书开头部分介绍了金铃的两个老师,一是王老师,二是邢老师。请你概括出两个老师各自的性格特点。简述要点:王老师和蔼可亲;邢老师严肃认真 《我要做个好孩子》......

    四年级语文挑山工练习题

    挑山工习题 基础知识 一、读拼音写词语。 jiã zòu jū sù dān wù pú sù dēng pān liě kāi bù guà tài shān tãng yún jià wù 二、用“____”画出下面......

    初三语文古文练习题

    初三语文练习一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唐代)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 《〈塞下曲〉六首(其一)》中画......

    小学语文实践练习题

    http:/// 小学语文 一、学科基础知识(60分) 题型:基础知识与积累20分;阅读20分;写作20分(按成人或学生角度写作均可)。 二、教材研究与实践(40分) (一)、考试内容: 1、有关口语交际和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