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19-05-13 09:3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语文课堂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一篇:论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语文课堂教学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摘 要: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应试教育”的痕迹浓重。为改不正之风,李镇西老师提出了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念,主张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进行生活教育,这在语文教学界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李镇西;课堂教学;语文“生活化”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and life from“ exam-oriented education”, mark strong.To change the unwholesome tendencies, miss Li Zhenxi put forward Chinese“ life” in classroom teaching advocated, in teaching practice, close to the student life, life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t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 word:Li Zhenxi ;Classroom teaching ; Chinese“ life”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李镇西,1958年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2000年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钱梦龙称李镇西的课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潇洒。[1](p1)程红兵称“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思想的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1](p5)

笔者认为李老师的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一 语文“生活化”的概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p4),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语文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就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想沟通,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

李镇西说,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联系实际,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教育时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3](p225)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多种多样,而李镇西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他继承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陶行知先生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事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4](p176)而做就是实际生活。李镇西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从生活切入对课文学习,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时要自然而然的融入生活的内容。进行生活教育。

李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2](p5)引导者和组织者。”在他的课上,老师跟着学生的思维走,只是在偏离主题时进行引导,出现问题时,共同解决。在他的课上,生活和语文是一体的,社会上的动态,班级生活的点滴,都被有效地融进了课堂,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生活化的主张。

二 语文“生活化”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李老师的课,都是这样简单的几步:1.学习字词。2.学生交流后感受。3.学生质疑、讨论、解疑。4.老师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共享。就是这样的步骤,究竟其中蕴涵这怎样的魅力,不仅能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同时又能将“读”他课的人深深吸引住呢?下面,笔者将结合李老师的一些教学实录予以细细研讨,李老师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具体表现: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一)巧用生活现象,阐明抽象理论

片段一(《世间最美的坟墓》)——

上课信号响起,我走上了新华宾馆大礼堂的舞台,对已经做好的同学们说:‚今天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舞台灯光突然变亮,射在我脸上我有些睁不开眼睛,‚哎呦,完全像演戏一样,呵呵,灯光在我身上真有点受不了。呵呵!现在不忙计算上课的时间,我要先给大家说几句。‛因为是第一次见这班学生,我必须先罗嗦几句,当然这些话也是说给台下的老师听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上这堂课,可能和我们同学以前上过的课,或者说和我过去的课不太一样,过去我上课都是带着现成的教案走进教室,包括课堂的程序都设计好了,然后去给我们的同学上课。今天呢,我只带了一些教学素材来。打个比方吧,如果把我的课堂教学比作吃饭的话,那么过去我是把饭菜做好了,拿给同学们吃;今天呢,我打算和我们同学一起下厨,一起来做饭。我带来的这些素材,可能用也可能不用。如果在这堂课上,我们同学学会了或者体验了‘下厨做饭’的某些方法,或者受到某些启示,目的就达到了,而不在‘吃’本身。也就是说,今天这篇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我的目的不是要教给你们这篇课文的哪些具体知识,而是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让同学们形成一种阅读观念,形成某种阅读态度。我先就做这么点解释。也许有同学担心,如果这堂课下课了这饭菜还没有做怎么办?我要说,没做好也不要紧的!我刚才不是说了吗?目的不是在吃,只要你们把我的方法掌握了,没做好回去继续做嘛!所以说——当然我这番话主要还是说我们下面的老师听的,‛我转过身来对台下的老师说,‚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来看课堂阅读教学。好,我们现在开始算这堂课的时间。[1](p84-85)从上面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运用生活中的做饭这一现象,将课堂阅读教学过程比作是老师与学生一起下厨的过程,把阅读方法比作是“下厨做饭”的某些方法。李老师用这一生活现象作比,意在用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一种新的阅读理念。这样抽象理论无形间被生活形象化,并且具体幽默,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主张。

片段二(《冬天》)——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和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同的某 3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眼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者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者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眼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李镇西认为,阅读教学要走进学生心灵,就该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罗曼罗兰也说过,“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5]因此,李老师没有急于进入课文的学习,而是提出了一种学习方法——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阅读教学生活化的一个范例。由于文章所反映的内容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无法进入“角色”,需要搭建“桥梁”,因而学生在文本中寻找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从而找到了课文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触动心灵。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一理论,李老师与学生平等分享了自身的生活经历,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的老师的样子,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亲密。同时一切都源于生活,阅读也是一种生活经历。透过李老师的生活,学生好理解了“读出自己”,的过程其实就是早教学中老师将学生先从课堂领入生活中,再由生活拉回到语文中的过程。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没有问题的。假如现在拿出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出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任何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而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甚至某一个字不理解,都可以提 4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1](p54-55)

所谓“读出问题”,就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去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善于去发现问题,敢于去提出问题,乐于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拥有一颗“质疑”的心,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李老师又以自己举例,向学生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这一理论。

从两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运用生活现象来阐明抽象理论的做法,使得教学在语文与生活之间自由穿梭。不仅理论本身变着丰富形象,也便于学生接受。此外这些理论都是李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来的,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地位。

(二)妙用人物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一(《荷塘月色》)——:

同学们交流结束后,我开始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有同学开始举手了:‚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我问:‚还有吗?‛没问在举手。我说:‚刚才的同学说得很对,但我感到他是在背初中教材中朱自清课文中对朱自清的注释。除此之外,同学们对朱自清还有什么了解呢?‛

无人回答。

于是,我说:‚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并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

学生忍不住一齐说:‚浙江绍兴!‛

李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先来谈谈对朱自清的了解,看看学生对朱自清的了解程度。

‚对,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我又谈到‚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成‚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我又动情地说道:‚朱自清的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 5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通过对朱自清名字的由来和才华的介绍,使学生增加对朱自清的了解,心里朱自清的形像进一步丰富。

我突然想到了当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李老师联系到报纸上的新闻,这样的材料信手拈来,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对朱自清有更多的了解和崇敬。

我又说”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

刚上课,我就说:‚昨天李老师说道,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这个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我对学生说,‚本来朱自清既没有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大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地敬意!‛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学生们的心显然被震撼了。我继续缓缓说道:‚当然,写《荷塘月色》时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是另有一番感受了吧。[1](p42-44)

对于人物材料的处理大多数老师都是从客观的角度去补充,而李老师不仅从客观的角度去补充材料,丰富人物形象,更从自身出发,与学生分享自己对朱自清亲切的缘由,李老师对于朱自清的亲切是平时阅读书籍而产生的,这不就是生活吗?语文在于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行为,不仅将朱自清丰满的形象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而且学生的情感被老师的情感所带动,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最佳语境。

片段二(《再别康桥》)——

虽然我是在笑同学们,但在心里我在怪自己,因为我没有给他们必要的背景铺垫,在毫无任何知识准备的情况下就要他们把这首诗读得很好,这太苛求学生了。

于是,我决定先不忙要他们读,而是给他们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徐志摩早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修硕士,后来专程到英国拜罗素为师,后来转学到剑桥。徐志摩天生有着诗人的特质,剑桥的生活与景色唤醒了他浪漫的文学情怀和超人的语言天赋。后来他自己曾说,在康桥那段时间,是他最快乐同时也是最感到人生痛苦呃时刻。这两种相反相成的情绪在心中起落激荡,最后都化作笔下的文字,散文和诗。徐志摩曾三度游历剑桥,分别写下了《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等不朽名著。关于康桥和他对康桥的情感,这里我给大家读几段他写的文字,这几段文字选自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同学们认真听一听。‛

我给大家读的文字是——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

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中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同学们认真地听着我朗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我从他们的神态中感到,我被他们这些文字感染了。[1](p123-125)

当李老师发现学生读诗时感情运用不对时,他巧妙的穿插了徐志摩的留学经历以及《我所知道的康桥》这篇文字,让学生被这些文字深深地感染,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出诗人那种快乐与痛苦交织的复杂情感,在这样的感情基调中,再让学生朗读《再别康 7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桥》,这样能使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再别康桥》的思想内容,准备地把握诗的情感。

从以上的两个片段,可以发现文本中的所展现的年代已经远去,学生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活,因而很难去体会人物的心理,很难与文本的作者产生对话。当出现了这样难题时,李老师巧妙的运用人物的相关了材料,让学生在材料的带动走进那个年代,感受那里的人与事,这里教学从语文延伸到了生活中去,教学时刻与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便于学生更好地切入文本。

(三)提出隐晦话题,激起求知兴趣

片段(《给女儿的信》)——

我对同学们说:‚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钟雪飞把手举了起来:‚我觉得一般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他女儿这样说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他女儿谈什么爱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这点我印象特别深。‛

我问:‚和钟雪飞有相同感觉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我说:‚看来多数同学有着和钟雪飞一样的第一感觉。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在14岁有没有想过爱情?放心,李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呵呵!‛

李老师提出了一个许多老师不敢问的问题,“有没有想过爱情”,这个问题是所有学生都好奇但不一定敢问的一个问题,从这个问题作为理解文本的切入点,激起学生的兴趣。

大家忍不住笑了,同时纷纷举手。我一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我说:‚把手放下!嗯,多数人想过。但想过以后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把手再举一下。‛这次却只有四个同学举手。

‚好,我们请举手的四个同学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呢父母是怎么说的?苏畅,你先说好吗?‛

苏畅说:‚我问过父母,他们说,你们现在问这些做什么,长大了就知道了。‛ 大家笑了,我也和同学们一起笑了。

我问汪洋同学;‚你的父母怎么回答你的呢?‛

汪洋同学说:‚我妈给我讲爱情是世间很美好的一种情感,然后说她和我爸那就叫爱情。‛

大家又笑了。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那么,王楠楠的父母又是怎么告诉你的呢?‛

王楠楠说:‚我是和我爸闲聊时问到的,他告诉我,每个人所经历的都不一样,爱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要靠自己去体会。‛

然后我请黄泳回答:‚其实是我妈妈给我讲的,她说每个人所面对的爱情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故事,要看你怎么处理。‛

我说四位同学的家长都不错,都能真诚面对孩子的提问。只有苏畅的父亲回答得好像比较敷衍一些。呵呵!不过还好,没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胡思乱想。‛

大家都笑了起来。

‚可是‛我话锋一转,‚为什么只有四个同学问了爸爸妈妈呢?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爸妈呢?‛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敢。‛

我说:‚不敢?如果问又会怎么样?好,我们现在就想象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

李运举手站了起来:‚我父母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 大家笑了。

‚嗯,你的加长可能会说你现在别想这些!是吧‛我问。李运说:‚是。‛

杨晓梅站了起来:‚我的妈妈会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想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我知道我如果问了,我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四位同学说了家长的回答,李老师又引出那些没有问父母的学生的想法,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不难看出所有的学生都渴望了解爱情,李老师将课堂变成了一个生活交流的小平台。

我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不说,可是你们会想呀!并不因为没有人回答你们就不想爱情了。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呀!我觉得你们多数同学,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回答,所以轻易不会去问这个问题。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像刚才四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李老师也有一个很你们一般大的女儿,你们猜猜,李老师的女儿问过我没有?‛

学生齐声说:‚问过!‛

我继续说:‚我就知道你们会猜错。呵呵!但是在我女儿十四岁的时候,我就主动给她看可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这封信,为什么?大家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觉得女儿在慢慢长大,我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对待自己 9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女儿一样,也主动告诉我的女儿什么叫爱情。‛[1](p176-178)

李老师在学生交流完后,也敞开心扉,谈了谈作为一位家长,自己的女儿是否问过爱情问题的一段经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在这样一个大家都有的生活场景去深入的导入对于文本的解读。

从上面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中的李老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正确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学生最需要的知识,讨论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很多老师的看来,像“爱情”这样的敏感问题是避之不谈的,而李老师确在课堂上与学生就“爱情”畅所欲言,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同学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让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生活的地方,在交流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使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

(四)随情而发,深化情感体验 片段(《给女儿的信》):——

教室里一片宁静,孩子们还小,但他们显然也被文中的爱情打动了。讲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感动,不知是苏霍姆林斯基美好的童话故事感动了我,还是学生纯真的理解感动了我,或者是我产生了什么美好的联想,甚至也许是我心灵深处某一根柔软的情弦被拨动了。我突然想到一首歌,并不忍不住对同学们说了出来:‚突然我想到一首歌,这首歌我不会唱,大概就是叫《浪漫的时刻》。‛

李老师在教学生解读文本时也是在自我再次感悟文本。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随着解读的深入,触发新的感动,由此联想到《浪漫的事》,让学生一起轻轻的唱起,与学生共同走进歌里。

同学们纷纷点头:‚知道,知道。叫《浪漫的事》。‛ 我说:‚何思静会唱吗?你可不可以给大家唱一下?‛ 何思静轻轻地唱起来——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歌声把所有同学都感染了,渐渐地,全班同学和着何思静的声音一起唱道——

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歌唱完了,大家鼓掌。

我的眼睛潮湿了,鼻子开始发酸,但毕竟正面对着摄像机,因此我尽量抑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镇定地说:‚虽然李老师不会唱,但每一次听到这首歌都很感动。爱情就是看着对方慢慢变老,仍然爱他。像这样的爱情,虽然少,还是有的。前次裴丹同学的作文大家还记得吗?她说她爸爸妈妈每次上街进商场,爸爸都要把妈妈的手牵着。爱情有时候就是牵手。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不需要海誓山盟!‛

同学们没有说话,都看着我,每一双眼睛都在感动,都在思考。[1](p185-186)李老师随情而发,竟在课堂上让学生唱起歌来,让学生暂时忘了这是课堂,唱着熟悉的歌,再次感受爱情的美好。伴着歌声,李老师又联系到了裴丹同学的作文中父母的生活细节。进而指出爱情的真谛。李老师用生活感动着学生,让学生在感动中再次深化对爱情的理解。

这样课堂是令人向往的,老师被文本感染的同时又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借用一首《浪漫的事》,将大家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这种由情绪高涨而增加的教学环节比起那些预设定好的教学环节更有吸引力,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共同感悟文本,在大家的歌声中,达到情感的最高峰,也达到课堂的高潮。在语文的殿堂中无形的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试图把学生培养也为有感情的人,这是一种成长,一种生活。

(五)尾处引故事,回归生活 片段(《提醒幸福》——

下课时间快到了,我说:‚最后跟大家讲一个小小的故事作为今天上课的结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姚嗣芳,她是成都市特别有名的小学语文老师,30多岁,上课上得特别棒,很多学生到那个学校去就想听她的课。她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去年10月份听说她被提为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很多人向她祝贺。我当时也想跟她打个电话,因为忙就没有打。后来听说她腿摔断了,在家里养伤。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今年元旦,我们搞了个聚会,她没有来,她学校的校长来了,我就问:‘姚老师现在去当局长了?’校长说:‘没有,还在我们学校。’‘怎么回事?’她说:‘我不去呀!’大家都非常惊讶。当然,我认为这种惊讶带着世俗的眼光。后来我给她打了个电话,电话里聊了很久。姚老师,她不是那么善于张扬的人,她是非常朴实的一个人。后来我一下子就理解她了。她说,她只觉得做老师是最幸福的。很多人觉得她傻,多少人梦寐以求要当这个副局长。她说:‘我用尽了所有的关系去找领导谈,说服领导让我回到学校,就做一名普通老师。’后来我说:‘姚老师,你既不傻也不高尚,你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实 11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践着、体验着自己的幸福观,仅此而已。’我没这个当副局长的机会,因而我没有过这样‘推辞’的经历,但我理解她,这就叫做幸福。这些东西你们现在不一定能够理解,但我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会逐步理解的。另外,建议大家去找找毕淑敏的其他作品读一读。好,下课。同学们再见!‛[1](p81-82)

在课的最后,李老师给同学们讲了身边一位姚老师的事故,现在许多老师在教学也会运用故事,而李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故事中的姚老师就在学生的身边发生,老师朴实的讲述,使学生听来亲切朴实,是生活中“幸福”的一个折射。在课的结尾再一次引导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

对于《提醒幸福》这篇课文,李老师在对文本进行了细致地解读之后,又充分利用课上的最后几分钟,在学生分已经理解“幸福”的含义的基础上,随手拈来了身边人的事,回归生活,将幸福具体化,在这样的故事中,李老师再一次向学生强调“幸福”的广阔内涵,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体会幸福。教学的这一举措,使得整堂课看起来充实完满。教材本取自于生活,最后的回归,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会了生活。

三 语文“生活化”的借鉴意义

现如今,由于受应试教育加之功利思想影响,学生上课就是为了“中考”“高考”,同时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业绩,不得不按照“中考”“高考”来选取教学内容。只教会学生考试范围内的内容,教学围绕着考试转,这在无形之中隔断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教学内容局限化,甚至让有些学生误认为不上语文课我也能学得很好,从而心理轻视了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面对这样的局面,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的观念,李镇西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语文生活化”化主张给我们的语文教学界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笔者认为这一主张对于我们时下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加强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李镇西认为,“生活语文”之“生活”二字,不单指语文教学应注意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结合起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取自生活,源于生活,我们应牢牢抓住这一特征来实践语文“生活化”,从而加强课堂教学与语文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在语文中渗透生活,走出一条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之所有要“生活化”,就是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到取自于生活的文本中去,从而加强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一边解读文本人的同时一边在体验生活,让学生觉得学语文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语文“生活化”,使语文课堂丰富多样,在文本中寻找回忆,悟出情感,教师引领学生一边在解读文本的同时一边跳出 12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文本,感受生活的多彩,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而且大大打破了“课堂”的局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我们要注意的是语文“生活化”虽然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但是这毕竟是语文课堂,要时刻牢记这是“语文课”,必须要上成语文课。例如,李镇西老师在《致女儿的信》课上,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堂语文课,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的同时,注意课文的文学性或者是写作艺术。“语文化”和“生活化”是相统一的。“语文,就是主体真是的生活。”然而李老师在由“生活化”向“语文化”引导时,显出了一些不足,并直接提问,“同学们还没有没有什么问题?包括写作上的问题,比如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中断了学生的思路,显得生硬而突兀。李海林老师更是直接指出了李镇西老师这堂课的不足,认为他“把文本当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用一下’就放下的工具。”也就是说李老师没有深入文本,没有抓住文中最重要的东西来教。让人觉得“这里的语文化和生活化是两张皮。[6]

另外,我们所说的语文“生活化”讲的是要深入生活的深处,而不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面。“生活化”是学生生活经验的吸收与建构,也是学生做人经验的吸收与建构。这是李镇西语文生活化的关键所在。引领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中,走进生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二)培养人文情怀,提高教师素养

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实践其“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从其自身来看,关键在于李老师极高的教师素养。使得李老师上课能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尽情展示其独特的语文教学艺术。[3](p225)

首先李老师具有民主教育思想,李老师一直追随陶行知先生和苏霍姆林斯基,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践行语文民主教育。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自由、平等、法治、宽容、妥协、创造精神的教育。他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基于此,他提倡共享式的课堂师生关系,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从李老师的每一堂课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李老师都是在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分析,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从而共同获得认知的快乐。李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并适时地将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同学生们分享和交流。这样的课堂是轻松快乐的,学生能最快的进入“角色”,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维,这样,教师能自如地带领学生穿梭在“语文化”和“生活化”之间,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当今,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必须具有民主精神,尊重每一位学生,用自身的行动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质疑与想法,教师要做到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分享,13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只有只有这样的民主教育思想,我们才能更好地践行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理念。

其次李老师自身的极高的语文素养。教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教师自身素养的影响。李老师有着渊博的学识,他从小就爱读诗,爱写诗,上了大学之后更加勤奋的阅读世界名著来丰富自己的语文修养。由于长期的培养,李老师有着诗人的气质,作家的情怀。在任教之后,他仍不断的读书,思考。他曾说过:“教书、读书、写书、思考,这是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反思自己,读书写作,老师才能成长。”“勤于阅读和写作,是提高自身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看李老师的教学实录时,感到他对于材料随手拈来,这与他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于漪老师就曾这样评价李老师的课,“对课文作者总体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手法的比拟,对重点字词句推敲的延伸,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评论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时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生受益。听镇西老师的课,应该说是一种幸福。”[1](p52)笔者认为,当下的教师应向镇西老师学习,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学习更多的教学技巧,争取做一名有高语文教养的教师。

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多地人发现了教学的弊端,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应试教育”的痕迹浓重。于是教师们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李镇西老师的语文生活化的理念脱颖而出,尽管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但在语文教学界仍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不妨学习一下李镇西老师的语文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课堂。当然我们不是要求去完全的效仿与移植,就曾有一位老师因学李老师上课效果不好而疯掉了。这是令人震惊的。教育艺术是不可以复制的。每个老师都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而,笔者认为学习李镇西老师,就要学习他的根本,学习他的思想、理念、教育价值观,进而审视自身,完善自身,让自己的课堂也变得生动多彩。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7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5]罗曼罗兰[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58575.htm [6].李海林:《生活化与语文化——评<致女儿的信>课案》,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第1期

第二篇: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一、概念的界定

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特级。特级教师的经验,为在职的和未来的教师“提供了生动的成功的教学范例”,“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长期以来,中外教育学家在努力探索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私塾学校就创立了语文教学的“逐字句直译讲解”基本模式。最早在我国新式学堂里广泛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四段论”。赫尔巴特也是最早提出课堂教学结构理论的教育家,他的四段论曾经风靡欧洲,其四段论的具体教学要求是:①明了——用讲授法和直观法分析,使学生明了教学内容;②联想——用“谈话法”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③系统——用叙述法使知识系统化并获得新结形;④方法——用练习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掌握技巧。我团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其“组织教学一复习旧课一讲授新课一巩固新课一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成为我国“文化大革命”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这几种课堂结构的模式对我国教学影响十分深远,也大大激发了我国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不同学料的教学模式。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成果十分喜人,只要打开教学刊物,就可以看到新的成果出现,但理论性强,值得广泛推广的还不多,还要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探求。

(二)现实背景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但是,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仍比较严重,在课堂教学上,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在教学新理念、新方式的实践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课堂教学环节零乱繁多,一些环节形同虚设,只是摆花架子,走过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松松垮垮,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落不到实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得不到较好地培养,而且随着山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学工作的全面规范,学科课时较以前明显减少,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很难使学科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三、重点研究的问题

(1)教师的言语比率

即教学时段内教师言语的比率,数据愈高,表示上课时教师言语的比率愈高。

(2)学生的言语比率

学生话语比率,即教学时段内学生言语的比率。数据愈高,表示上课时学生言语的比率愈高。

(3)课堂沉寂比率

课堂沉寂比率,即教学时段内课堂学生沉寂的比率。数据俞高,说明上课时学生沉寂比率愈高。

(4)技术使用比率研究。

技术使用比率研究。即教学时段内课堂教师使用技术的比率。数据俞高,说明上课时使用技术比率愈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学习课堂教学结构的相关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跟踪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了解国外理答的研究状况,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2.观察法:课堂观察是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课堂观察:研究者首先大量观察当今课堂教学中各类理答现象,对各种现象加以记录,然后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类,最后研制出观测特级教师课堂的观察表和统计表,作为理论框架分析依据。

3.调查研究法:用研制出的观察表去现场听研究对象的课,现场记录观察现象,统计观察结果。访谈研究对象、语文专家和普通教师:主要采用个别访谈法,每次访谈笔录、录音、录象相结合,并进行了多次电话访谈、手机短信访谈等,对特级教师经典案例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特征与归因的分析。

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实验,总结出教师课堂理答的成功经验,形成有效理答的常用策略,撰写相关的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在每一阶段结束前,及时整理分析,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验的效度。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实施研究的侧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3年3月——2016年3月,共分为3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4.03——2014.09):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工作

1.学习总课题组的有关文件,组织实验教师研究专题教研会

议,制定实施方案。

2.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

3.确定研究对象,同时启动课题的研究。

第二阶段(2014.10——2015.08):研究的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1.观看特级教师的课堂录像,系统的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统计数据,积累课题研究的实践原始资料,开展课题研究沙龙,并撰与相应的研究心得;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化课题研究,不断巩固提高。

2.根据总课题组研究实施方案,正式开始课题研究,开展初步的实践探索,以整合后的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3.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小结研究内容中涉及的研究问题,撰写研究成果

4.研究成果做到边研究边推广。(以研究课的形式)

5.通过深入实践和研究,进一步完善优质教学理论体系,扎扎实实的改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研究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2015.09——2016.0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工作:

1.结题总结与分析。整理、分析课题研究材料,进行研究反思并进行总结。

2.结题报告撰写工作。将研究过程和研究经验撰写成调查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完成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情况的调查报告

2.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的经典案例(文字、光盘等)

3.《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4.课题相关论文

第三篇: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心得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心得

分宜二小 赵秋艳

5月16---17日我和王敏,刘清华等人到宜春参加了小语观摩活动。听了著名教师薛法根的观摩课《鞋匠的儿子》,盛新凤的《乌塔》。彭峰的《七颗钻石》,吴勇《舌尖上的滋味》的观摩课。每堂课都精彩不断。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学有所收获。这次听课对我来说是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名师们的课堂没有华丽的外衣,也没有所谓扣人心弦的导语,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引领学生感悟课文。感觉一堂课上下来很朴实,却又紧紧地围绕着小学语文课标。他们的课堂朴实自然,却又令人回味无穷。叫人深有“曲终人散有时尽,余音绕梁无绝期”的感觉。

在日常教学中我总以为低年级写字是重点,到了中高年级生字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了,加上生字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渐渐地我就忽视了。可名师们却教育了我中高年级同样要注重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指导学生去写。薛法根老师的《鞋匠的儿子》教学首先让学生听写生字,并通过连词成句的练习和重点字词的区分比较,完成了字形的识记,字义的理解。盛新凤老师的《乌塔》课堂回味无穷,以练导学,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教学方法让一线教师很受用。盛老师设计三个训练三种口语能力让我记忆犹新,即.训练独白体语言、训练对白体语言、训练辨白体语言,通过三个环节(讲得简洁、对得自然、驳得有理)将整堂课环环相扣。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既朴实、扎实,又让人眼前一亮,看似漫不经心,又是有法可依。

薛老师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

1、词语积累,2、概括事件,3、揣摩话语,4、情境运用。薛老师让学生分两组听写6个词语,看似是很简单的形式,其实颇具匠心。把6个词语分两类出现,富有内在联系。一组“尴尬、傲慢、羞辱”是写参议员的,一组“出生卑微、毫不犹豫、反对分裂”是写林肯的。薛老师通过纠正、找近义词、找反义词、品析,解决了字音、形、义的重难点,还教学生学习词语要去归类。颇具幽默的言语,使学生对字的学习印象深刻,更为后面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

薛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流畅、机智、幽默,时刻不忘对学生鼓励和表扬,连批评学生的语言,也不亚于文中林肯的语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师评价:你已经有点像林肯那样,具有演讲的口才了。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全国特级教师居然会在公开课上既直言学生的错误,又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呢!又有谁能想到薛老师居然还会给五年级的指导“尴尬”的写法呢!还会有谁能想到薛老师居然能指导学生给“傲慢”找出“谦虚、谦逊、谦恭和谦卑”四个反义词呢!整个课堂,薛老师用自己诙谐幽默的语言征服了孩子们,整个教学一气呵成,令人回味无穷 课后,薛法根老师还作了《散文,如何教得不散》的讲座。他以林清玄散文为例,详解了散文该怎样教。薛老师先分析了散文的特点即“散”,散文的缺点也是“散”,再具体讲述了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从以下几个层面考虑:类与篇、虚与实、人与我、内与外、言与意、文与声、阅读与生活、起点与终点。薛教师从文学的高度畅谈,从教学的角度引领,深入浅出的阐述令人受益良多。薛法根老师作为当今小语届的重量级人物,他特有的“薛氏幽默”,独有的厚实底蕴、平实心态、朴实话语、踏实作风都令人如沐春风。回顾两天的学习,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们有理由、更有信心踩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向着本色语文之路踏实前行。

老师们与名师面对面,感受名师的人格魅力,享受名师的智慧课堂,分享名师的成功经验。未来的日子,老师们将站在语文教学的枝头畅想春暖花开,一同为分宜二小的明天播下幸福希望!

第四篇: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许敏峰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许敏峰课堂教学实录

以前曾经听过许敏峰老师的课,很欣赏她清新的语言,悦耳的嗓音。特别是她对语文教学独特的见解,每每听来总受益很多。最近获悉,她评为了省特级教师,再次坐在她的课堂里,实在也无其他词汇来形容,只有“享受”二字。写到这里,只觉自己语汇贫乏,不如将许老师的课呈现出来,与各位共同分享。

师: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在别人的眼里,她是一个不幸的人。在12岁时,也就是比你们大不了一两岁的年纪,就患上了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全身上下的每一个关节都使得她疼痛难忍,甚至拿起铅笔写字都觉得很困难。因此,她不能像我们一样很正常地生活、学习,很多时候只能在轮椅或病榻上度过。尽管这样,她却觉得自己生活得非常富有,她先后出版了几十本专著,深受读者的喜爱。她还拖着自己病痛的身体,四处奔走,一手创办了“一点”社会基金会,专门帮助支持弱势群体,她还经常走近广播电台,用自己的真情给那些失去生活信心带去勇气和鼓励,她就是杏林子,一位受人尊敬的台湾女作家。好,同学们,为什么杏林子能在她那样多病多痛多苦的日子里,依然活得如此精彩呢?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她写的文章《生命 生命》。请同学们拿起课本,用心地听,用心地感受。师范读课文。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飞蛾这小小的生命力为什么让我震惊?你的问题非常好!

师:尽管同学们的发言不够热烈,但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一种东西,这就是思考。的确,我们人这一辈子,有些问题是应该认真思考的,比如生命。尽管思考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杏林子,随着这篇课文一起来学习思考生命。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要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联系上下文。读完了要想想,文中,作者思考的是生命的哪些问题?听明白了吗? 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还要想想。这些生字去了拼音都能读准吗?

读生词:糟蹋 动弹震撼有限无限,糟蹋的意思是什么?震撼课文有个近义词找到吗?无限的反义词? 师:作者想的是生命是什么? 生:生命是什么?

师:还在思考什么问题?

生:人一生中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师:是啊,生命该怎样对待它呢?的确,课文中作者就在思考这两个问题。那么生命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话题其实写了三个事例,我请三个同学来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了,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到底写的是哪三个事例? 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看,写的是哪三个事例呢? 生:飞蛾求生的欲望 师:对啊,这就是挣扎着的飞蛾 生:香瓜子非常有生命力

师:其他同学能不能模仿第一标题,说说是什么样的香瓜子? 生:在没有生长条件的香瓜子 师:钻缝中的香瓜子,第三件呢? 生:我觉得是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

师:是的,同学们,作者常常在想生命是什么?因此,那挣扎着的飞蛾让作者感到的是(生齐读生命),钻缝中生存的香瓜子让作者看到的是(生命),而作者在听自己的心跳时,想到的还是(生命)。尽管生命有多种表现形式,但作者面对生命时总是一种心态和心情,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读课文2,3,4自然段,边读边感受。生读课文。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什么心态? 声:震惊

师:为什么作者在面对着这挣扎的飞蛾,钻缝中的香瓜子以及自己的心跳会那样震惊震撼?请同学再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再好好读一读,好好地体会,把有关的关键语句画出来,读读课文,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师:谁愿意先来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但他挣扎着。。放了它”它非常地想要自由,所以他要为自己的生命挣扎。

生:飞蛾海那样挣扎,可能处于生活的本能,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放过 师:虽然他的力量是没坐着大的,但是求生的欲望 师:的确,飞蛾的生命是很弱小,目的只有一个,而且求生的欲望时,面对这样一个小生命的时候,作者会怎么想呢? 师:飞蛾刚刚蜕变过来,作者被这股力量感动 师:谁可以把作者的震惊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生读课文

师:还有哪些?为什么

第五篇:语文特级教师工作总结

略微值得一说的是高考,我们总算完成了高考任务。好像可以领到一些奖金,因此,我自己心里喜欢。至于是怎么完成任务的,一切都在日日夜夜的教学教学过程之中。我不能复述这些教育教学过程的细节,因为那是不可复述的。而心想,高考无论如何不能指望奇迹或者偶然,我们只能相信事物发生发展的必然,绝不可心存侥幸。我过去说过,我们宿松二中从日常教育教学直达6月7日高考,不仅要付出“二倍”的勤奋和辛劳,更要奉献“二倍”的智慧与情感。我越来越觉得寻找到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很重要,而尤其突出的则是要确定恰当的感情态度,要了解我们的学生,理解我们的学生,设计恰当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设计恰当的期望值,这是关键的。形而上的急、紧、管、压、哄、糊,甚至打、骂、羞辱、处罚、向家长投诉、告密,等等,都不一定奏效。这些,我在另外的总结文字中有专门的学术分析。那就但看结果,忽略结果之外的一切吧,我辛苦三年,能够在最后完成学校分配的高考指标,心满意足了。

而我内心所欢喜的,不仅仅是2012年高考的达线率,而是更多的学生能够怀着阳光的心态从我面前离开。我的课堂上,学生是不压抑的,甚至他们学习也是不很辛苦的。他们跟着我学习语文也相对简单,那些“难”和“深”我已经放弃了。而至关重要的是他们慢慢地敢说话,敢于写出800个汉字,慢慢地懂得了人情,慢慢地相信了善良和真理,慢慢地相信未来。而毕业了,他们不骂我,且记得我,经常联系我。我的学生离开了,但他们仍然是我的生命拥有,这才是我真正的收获。

半年转教高一。一个教师的宿命,似乎一切都在轮回。然而我的教育和教学,我对学生的情感,我对语文的认识,就都必须涅盘。是的,我希望我有更好的语文学习方法,更高的语文境界。当我的语文重新开始,我主要从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入手,企图把初中的学生迅速改变成高中的学生,把别人的学生迅速改变成我的学生,把懵懂少年迅速改变成会思考有担当的青年。包括他们对于语文的认识,对于人生、社会、历史、文化等等的广泛的认知。我越来越希望我成为一个“懒”老师,我所渴望的工作状态是学生能够主动,课堂上主动,课后主动,校外主动,甚至说梦话,吵架,都有主动的表达意识,有积极的修辞,有缜密的逻辑。我渴望我的学生学习能够事半功倍,我要求的是学生有积极的信念,有清洁的思想。我说,一切都是语文。我说,我就是语文。我说,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是学习语文,且都在使用语文,享受语文。而且语文也始终是容易的,是美感的。语文课以及语文练习不是任务,而是一个由体温的人他自觉的思维,唯美的情感陶冶,更是对于未来的奠基。经过半年教学,我以为我逐渐接近了我的预期目标。现在,我的学生适应了我的教学模式,他们都已经是我的学生。因此,我对于我下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先期给予适当的肯定。

而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我自己也给了自己的任务。有所思考,也阅读了很多资料,写作了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随笔,论文发表举一例,有《语文教育的遮蔽》,发表在《学语文》杂志2012年第四期,为卷首篇。外出教研活动多以个人身份参加,曾受聘于安庆市教育局做了几次“专家”、“评委”,受聘于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给他们的“国培班”做了一次讲学。仅此而已。

不能做到更好,也不能做得更多,很抱歉。仅此。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下载论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语文课堂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语文课堂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镇西特级教师--给年轻教师的建议(合集5篇)

    △李镇西,特级教师,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教师刚开始进入岗位的前几年,是初任教师的职业适应期。在这一时期,初任教师将完成由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变,转变成功与否,将决定他......

    特级教师《燕子》课堂教学实录集大全

    祝禧执教《燕子》课堂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祝禧 师: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让大家一下子就听清楚,你姓什么,叫什么?你来! 生:我叫赵诚诚。 师:诚诚,很好听的名字。你呢? 生:我叫迟毅恒......

    李镇西谈语文教学111

    语文:让心灵自由飞翔 信息时间:2009-5-12 语文:让心灵自由飞翔 ――我的语文教育观 李镇西 作为我们国家“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中的一员。我是1977年冬天参加高考......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漳浦县旧镇中心学校 陈稳定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这是语文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一名长期......

    李镇西课堂教学实例(阅读部分)(精选5篇)

    李镇西教育观的实践(阅读教学)部分讲解案例 (1)民主的课堂氛围 实例1:李镇西在讲授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中时运用的“开场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篇文......

    语文特级教师点评2013高考作文

    语文特级教师点评2013高考作文 主持人:王老师,已经连续好几年在高考上午一结束就来到我们这里跟很多网友讨论关于当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话题了。王老师,现在我们手里面厚一摞......

    语文特级教师事迹材料(全文5篇)

    语文特级教师事迹材料 语文特级教师事迹 **老师是我校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十九年来一直以勤勉的工作表现、优异的教学水平赢得师生和家长的拥戴。她虚......

    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关注的28个细节[精选]

    汇编: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关注的28个细节 1、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