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家说作文教学
一、黎锦熙
1.1写作重于讲读
1.2日札优于作文
1.3改错先于求美
“日札优于作文”是我国已故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观点。日札,就是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作为日记和札记,在内容上,可无所不写;在形式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随意选用;在心理上,轻松自然,因为不是“作文”。这种没有精神压力和文法顾忌的写作,一旦养成习惯,在量的不断积累下,定会有质的飞跃。许多大文学家都有写日札的习惯,不但增强了笔力,还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我认为作文是一种习惯,即习惯于用笔表情达意。画家喜欢用画笔表达对事物的理解;音乐家常用音符抒发对世界的感受;而文学家则擅长用手中的笔描绘世间百态。生活中类似的感触,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表现,只是表情达意的习惯不同。所以,要培养学生较高的作文能力,就得引导学生养成用文字表情达意的习惯。但不要过分的讲平常写的东西是为了写好作文而进行的训练。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引起思索和争议的事件,如杨利伟成功的太空之行,如一次集体活动,如班级新近发生的焦点事件等,利用自习课甚至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占用阅读课,引导学生即时用笔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求使之尽快养成习惯。作为学生,高兴了,生气了,结交新朋友了,读到一本好书了,跟同学闹别扭了,挨老师批评了„„只要有了某种情绪,就用笔把它记下来,不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只需开门见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绝不要想这是在“作文”,而是在表达一种情绪,在“说”一件事,说给谁呢?想说给谁就说给谁,只要痛快就行。
这就又涉及到一个问题:说和写是一回事吗?二者是什么关系?在练习写作的初期完全可以当作一码事;怎么说就怎么写。生活中,有些人很会讲故事,常吸引许多听众,这些人的语言里,叙述形象生动,感情色彩丰富,而且还用了一些倒叙插叙什么的,所以极富有感染力。如果把说的话变成文字,肯定是非常优秀的文章。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讲故事,但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就能把话说清(这是针对有些学生作文时的词不达意语句不通说的),因此,怎么说就怎么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开篇、布局和立意的方法。蔡成先生的《最感人的理想》中记录了这样一篇作文:“阿爹还没走的时候(当地人称人死为走),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都不怕了„„”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用的都是大白话大实话,没有精巧的结构,什么烘托、照应一概没有,而且还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一条狗,但小作者以孩子的语气准确的表达了对母亲真挚的爱,是纯美人性的一次告白,意之所到,笔之所至,没有什么作文技巧,但确属一篇好文章。当然,刚开始用文字表情达意时,不能很准确的把所想所说都准确的表达出来,所谓的词不达意,但这只是对文字的陌生,坚持下去,待对文字熟悉了,驾轻就熟了(这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写篇作文实在是一件小事。
在坚持用笔记录生活的同时,学业也在发展,自然离不开读书(广阔的课外阅读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基础),读书就要有感受,有感受就要写一写(这时已经养成了习惯),这就是读书札记。写日记和记札记,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习惯和需要,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外阅读的视野都在增长着、开阔着,吸收和表达这两个问题,在不断的学习中,在老师没有大讲文章的技法中,扎扎实实的解决着。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几乎不让学生写作文,只是坚持不懈的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特别的高,这是通过日札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例证。
教学生用笔来表情达意,告诉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写,一旦习惯养成,捎带讲点儿作文技法,练就较好的作文水平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坚持写日札,要比追求写几篇所谓的好作文要有效的多。
二、陈望道
提出作文法的三个层次的要求,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和平允公正。三个子系统,其一,文章构造,包括词句和段;其二,文章体制,包括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其三,文章美质,包括明晰、遒劲和流畅。
三、梁启超
3.1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3.2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
文章主要包括记载文、论辩文和情感文三类。其中应用之文主要是指前面两种。而封建时期注重八股策论,所以,陈先生有针对性地指出,要重记事之文。
3.3养成整理思想的习惯。
其一,思想的二要素是,一内容,要求有物;二形式,要求有系统,即有序。
针对主次不分和条理混乱的两种弊病,梁先生指出,用理主从的方法护主眼来治疗主次不分的毛病;用理系统的方法来分层次,以此治疗条理混乱的毛病。
其二,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评改宜专就理法讲,即整理思维的方法,要求重思路,轻修辞。
3.4求真求达。
求真有两个方面,一事实之确凿无误,这要求作者体察精密;其二,人之真情实感,需要文章作实感之赤裸裸的表达。
求达,即为词达,亦有两个方面。一照事物之原样说出;二所说令人完全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重语言的组织构造。
四、胡 适
4.1用“看书”代替“讲读”。
要增加阅读量。阅读要做到由博而专。只用讨论,不用讲解。
4.2没有趣味所以没有成效。
选文的两个标准,一为文质兼美之美文;二(学生)可解易懂完整之书(读《史记·四公子列传》,不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读《史记·项羽本纪》,不读苏轼的《范增论》)。拒绝游戏之作。不用讲解。
写作也是这样,可以采取自出题目的方式,以求引出趣味。
4.3能作文为第一标准。
读书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强调手到的重要。胡适认为,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勤笔,助我之思也。
(朱熹有言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胡适先生提出读书四到,并且把手到提到最重要的地位。此说耐人寻味。)
4.4活语言和活的教授法。
胡适先生提出,学用一途。采用演说、辨论的方式,分组合作进行,辩论先立论,再求驳论。
五、夏丏尊
5.1写作法则没有而有用。
作文法有三个层次,其一,基础理论;其二,应用理论;其三,应用技术。夏丏尊先生反对空言技法。他认为,应该以写作行为为经,以写作技术知识为纬,来作探究。他认为,形式法易,内容法难。文章的法则,应该讲究文质相融,于无法中求法。
5.2为文不要忘记有读者。
为文要讲究读者,文章的性质要与写作的动机适当,作前六问,谁、哪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等。
5.3从试作小品入手。
作文即生活。作者应该从不留心,到留心,再到无须留心。
5.4学国文应着眼文字形式。
作文要讲究词句的表达法。要求通求达。但是,不应该从模仿入手。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
六、阮 真
阮真又名乐真。他在学术史上以不信权威、唯真理著名。其人半文半理,负笈东南大学,讲道中山大学。
6.1批判、独立的理论品格。
非常著名的有阮汪(汪典存)之争、文言文与语体文之争、多读多写辩、课外练文辩。其课内有教而无学,课外有学而无教的思想很有针对性。
6.2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
其搜集、统计、分析和整理的研究方法很到位。
6.3崇实、致用的教育思想。
顺而上,逆而上。顺而上为教而研,逆而上为科研。
注重应用文。三种。普通应用文、公牍应用文和职业应用文。
设计作文批分表。初高中各六个方面。
拟题。拟而引趣。假设环境,造成机会,做问题设计。
作文的五种利用机会。(实需、读本、刊物、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
七、鲁 迅
7.1思想和文学修养并重。
代圣贤立言文章乃普遍的失语症。作文要求真诚、深入和大胆。讲究作文与做人合一,文道合一。先生于具体技巧多有传授。
7.2从读中作比较鉴别。
模仿乃试误。反对读文选。倡导古今中外法。注重大家作品,成品与半成品的比较。
7.3先写能写,再图变革。
反对硬写。严筛选、力开掘。
7.4文章要使人爱看。
倡导白描。反对朦胧晦涩。语言表达取做与不做之间。
八、朱自清
8.1写和说到底是两回事。
写特别注重语言的逻辑性、书面程式和个人习惯。
写作是两种能力的过渡。从朗读、诵读中悟语言。宣读得文脉。8.2创作与写作性质不同。
广义散文到求通求稳。作文有两个注重,一文字,二思维。8.3写作要有切近目标。切用,重实用、重时文。8.4写作要有假想读者。
重视书信法。书信如面谈。
九、朱光潜
文艺论坛巨子。
9.1写作学习的程序。
四范畴论。万事万物不外情理事态。作文不外为言情、说理、叙事、绘态。作文程序应该由实而虚,从叙事、绘态到言情、说理。
四个境界说《精进的程序》。文章四境界,一疵境、二稳境、三醇境、四化境。疵境有瑕疵,稳境虽然没有瑕疵,但是失之平庸。化境难教。
法有抽象法和具体法。抽象法为,文法、逻辑和义法。具体法为命意、用字、造句和布局。
9.2养成纯正的趣味。
趣味有三个因素——资禀性情、身世经历、传统习尚。从读一流作品入手,寻思、寻言。
作者与读者需要,一不得已宣泄之思想感情;二以极深心秘蕴交付读者。所以于读者有极深之同情。
写作三修养。一人品,二学识经验,三文学本身之修养。
契诃夫指出,人有三个头脑。一来自自然,二书本,三生活。
朱先生认为,人如果要有成就,1、必须要有大修养、大德、真性情、大胸襟;2人生世相、丰富而正确的蓄积(读书和察世);
3、认识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
本行之内的功夫——从人情世故和物态事理中学习,讲究本色当行。玩味生活、探索自我。
本行之外的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学养。
9.3克服心理懒惰、疏于思考和苟且敷衍的习惯。
养成一种严肃认真之态度。不苟且、不马虎。语不惊人死不休。
深思三益。一拔丝抽茧、鞭辟入里;二潜意识一旦贯通,则如涣然冰释。三难关可以因之打通,思路更见不凡。
苦思意味创造。一手腕趋娴熟,举重若轻。二高屋建瓴、轻车熟路。三驭难如易。
寻言应该突破套板反应。唯陈言之务去。追求陌生化、新鲜化。求得真创造。
9.4写作外下工夫(功夫),三种修养、基础宽厚、金字塔式。门外谈文。视野宜宽。
十、叶圣陶
10.1作文与做人——求诚。
其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是求诚和应需。求诚参见3.2和4.2。外求——物为主,真切把握; 内求——心为主,严格自律。
生活充实——指精神生活能力强,能够自立、自强。
充实精神生活两条道路。一训练思想,二培养感情,为立诚创造条件,这样有蓄积可以倾吐。此为正真之写作教学。
10.2应试与应需。以应需为最要紧。
文德教育之误区。作文与做人应该区分之。不可以片面强求思想性,片面追求文章之立意高。为应需不为应试。10.3授知与亲知。
知与行。知行并重。重视技能。10.4。写作与阅读。
但是叶论认为“阅读为写作之基础”,此为经验主义的写作教学观,失衡的读写观。
10.5基础与源头。
潘新和提出读写并行观。读——目的是鉴赏求知;写——表情达意。读始于言,写始于物。读面对的是精神产品;写面对杂乱无章的素材和朦胧不清的思绪。内部话语转变为外部话语。吸收不决定倾吐。10.6临摹与创造。
临摹培养模仿力,求像(过像则死),重借鉴。创造培养创造力,求真,重超越。如何使得学习写作者处于主动地位? 10.7求通与求好。
通与好讲究诚实与精密。
将线表珠。连贯、圆融、调顺。思想、语言和文字其实是一样的,三位一体的。
一、黎锦熙
1.1写作重于讲读
http://
语言学泰斗黎锦熙 黎泽渝 成善卿
黎锦熙,字君缉,号劭西,别号鹏庵。笔名有无名、瑟涧斋主人。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三次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38年6月,经教育部核准,被评定为“部聘教授”。抗战胜利后,他与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组织了“九三学社”(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日本投降而命名),把学术界诸多著名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扩大党的统一战线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首届学部委员,并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语言组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多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并参加主席团。是蜚声中外的语言文字学家和语言文字改革家,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黎锦熙1890年出生于以科甲闻名的书香门第。自幼攻读《诗经》、《十三经》及《文选》,能作古今体诗及骈文、散文,年十五应府试而中秀才。1906年,清廷废除科举,黎锦熙遂摆脱了“仕途经济”的羁绊,开始接受“新学”和“维新”思想,刻意寻求民主革命的真理和道路。辛亥革命前,他即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他执教湖南一师时,曾邀集杨怀中(杨开慧之父)、徐特立、方维夏等同人创办“宏文图书编译社”,致力于介绍欧美新书,并用白话文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及民众课本。当时他曾说:“我国已由君主制改为共和制,学校课本焉能仍被《四书》、《五经》和”唐宋八大家“统治着?”他力主用语体文编写教材,并引进实用知识。在封建王朝刚刚灭亡、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特定历史时期,这种革故鼎新,确实震撼人心。此外,他还发起组织哲学研究小组,由留学英国的伦理教员杨怀中做指导,经常讨论一些哲学问题,学生中的毛泽东、陈昌、蔡和森亦经常来参加。黎锦熙与毛泽东的师生情谊因此而逐渐深厚,黎锦熙到北京后,毛泽东曾写给黎六封亲笔信。黎锦熙在国统区将此革命文物细心珍藏,解放后献给中央档案馆,至今传为美谈。
黎锦熙编写语体文教材的突出业绩,深得当时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嘉许,遂于1915年应聘赴北京任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和文科主任。他走马上任后,充分利用京城博大精深的文化环境,虚怀若谷,广求师友,殚精竭虑,博览典籍,大力提倡“国语统一”(推行普通话),“言文一致”(普及白话文)。1916年,他发起成立“国语研究会”,推蔡元培为会长,翌年在京召开第一次大会。会议期间,黎锦熙拟订了《国语研究调查之进行计划书》,提出编订《国音字典》,调查全国方言,审查白话教科书,以及开办国语讲习所等任务。1918年,黎锦熙促成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并任常驻干事。是年,他创制了注音字母草体,促成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和用汉字的标准读音。他驰骛不倦,频赴全国各地宣传注音字母,巡视调查国语讲习所情况,并亲自讲学。他极力倡导的“国语运动”,已成为新文化运动颇具战斗力的一翼。
1920年,已进入而立之年的黎锦熙,始任北京高师国文部教授。当时,守旧的“国粹派”针对新文学运动,提出“你们有新文学而无新文法”的责难。面对论敌的恶意指责,黎锦熙认为:在“五四”新文化革命旗帜下,要进行文字改革运动,则必须找出写白话文的规律来,于是始创“国语文法课”,从而为促进国语运动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是年,教育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将小学至初中的“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小学教材取消《读经》,并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1922年,黎锦熙与钱玄同等编辑出版《国语月刊》特刊--《汉字改革号》,发表了《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京音入声字谱》等文章。1923年,国语会组成“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由黎锦熙及其胞弟黎锦晖(作曲家)、钱玄同、赵元任等11人为委员。这一年,黎锦熙首创并领导国语会下设的“国语词典编纂处”(1928年更名为中国大词典编纂处)。年底,教育部教材编审处改名为“图书编审委员会”,遴聘黎锦熙为文科主任。
“五四”以后,“文白之争”始终伴随着“国语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未停止论争。1925年,章士钊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后,公开提出小学生要读“经书”,并在其主办的《甲寅》周刊上攻击白话文是“文词鄙俚,国家未灭,文字先亡”,妄图扼杀新文化运动。黎锦熙面对这一严峻事实,上书章士钊(其时兼任司法总长),坚决反对复古读经,严正指出读经“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呈文被当时多家报纸刊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终于遏制了复古之风。与此同时,黎锦熙针对《甲寅》周刊“白话文恕不刊布”的文告,特在《国语月刊上》登出“欢迎投稿,不取文言”的告白,真可谓两军对垒,旗帜鲜明。同年黎锦熙更以惊人的气魄发动东南半壁(浙、皖、苏三省)的“焚烧小学文言文教科书运动”,以坚持“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传统,捍卫新文化的成果。1926年,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在北京召开,黎锦熙发表了《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的长篇讲演。他与赵元任、钱玄同等人始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1935年,黎锦熙设计的注音汉字铜模由中华书局制成,以供印刷小学课本及民众读物所用,实现了他提出的“先读书,后识字;忘其字,写其音”的主张。
1949年2月,毛泽东指定黎锦熙、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七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前身),黎锦熙任常务理事会副主席、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同年6月17日,毛泽东亲临北京师大探望并宴请黎锦熙及其他教师。建国初,已是花甲之年的黎锦熙一如既往,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呕心沥血的实干精神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无私的奉献。他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叱咤风云的先锋,他一直高擎着开拓新文化的大旗,直至1978年3月27日逝世前十几小时,还强忍着病痛修改那篇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他在发言稿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我今年已89岁了,风烛残年,但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把全部精力贡献给祖国的语文教育事业。”
黎锦熙自1911年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毕业后,即开始了近七十年从未间断的教育生涯。他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在语言教育的诸多方面,如创立现代语文教学新体系,大力从事语文教材改革和建设,改革语文课程讲读教学方法,改革作文教学法,开创语法教学法等等,均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黎锦熙认为,教材的优劣关系教育的成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他在《论教育之根本问题》中说:“我国教育久无效果,原因虽多,而总原因实为教材不适宜……而其中又以国文一科为最,犹以初等小学所授之国文为最。”他另在《国语教育上应当解决的问题》一文中以形象而幽默的言词说道:“以前女子用布来”缠足“,我们可怜她伤害了天然的体肤,不得不设法解救她;现在儿童用文言文来”缠脑“,我们可怜他伤害了天然的灵性,所以也要设法解救他。”正是基于这种大胆改革的思想,黎锦熙在他幽雅的住所内,伴着清朗的月光熬过不计其数的不眠之夜,将难以计数的新教材和语文教育学专著源源不断地从这里传播到全国乃至海外,如同一股股清醇的甘泉,浇灌着一块块园地,滋润着一株株花朵,培育着一棵棵蓊郁的参天大树。黎锦熙桃李满天下,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日中教育恳谈会副会长伊地智善继先生于1986年夏来京参加“首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时曾说:“与会者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吃过黎锦熙先生”奶“的。”
黎锦熙的高徒、台湾著名教授梁容若先生于1983年在一篇悼念文章中对其师有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评价:“他没有非英才不教的架子,他以能教浅人、编浅书为能事。他把学术看作为群众服务的本事,不看作提高自己地位、装潢门面的手段。这是他和许多老辈学人大不相同的地方。旧式的学人,秘惜他的智能,像故事里猫教老虎,总留着一手,好象占上风。黎先生教学生,像把一瓶酒倒到另一新瓶,滴沥不留,只希望青出于蓝,把自己的生命和青年的生命,连在一起。”这段肺腑之言,是黎锦熙一片丹心献赤子的真实写照。
长期以来,黎锦熙一直坚持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和科学化,不仅造就出白涤洲、舒舍予、孙楷第、廖舒东、徐世荣、张寿康等诸多语言学家和作家,而且为大专院校培养出成千累万的优秀教师。他的许多学生擢升为教授后,仍时来恩师的住所聆听教诲。黎锦熙生前所住的北京成方街故居,系一座幽雅恬静的四合院,北房五间,南房三间,东房三间,西房两间。院中植三花槭树一棵,亭亭玉立,枝繁叶茂,荫蔽方丈而百鸟栖焉;西房前修竹丛生,得风辄天然而笑,临望日则月影班驳,将庭院平添了几分画意、几分诗情。弟子盈门,朝夕相处,感受着春风化雨的浸润,“听言则对,颂言如醉”,虽无弦歌而其乐融融。
更值得一提的是:黎锦熙对台湾同胞的国语教育亦十分关注并作出了贡献。他认为台湾方言最复杂,所以最需要标准语。台湾有五十年“假名”(日本拼音字母)教育,以注音符号代假名,容易接受。他认为台湾的国语办好了,不但可以迅速扫荡日本的五十年文化侵略,而且可以为闽粤苏浙等省作模范。为此,他于1944年倡导创办了国语专修科,并于台湾光复后,动员他的一百多弟子先后奔赴台湾,成了推行国语的骨干。
黎锦熙毕生之著作,据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的《黎锦熙著述目录》记载,多达七百余种,称其为“著作等身”,绝非夸张和溢美之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黎锦熙自幼聪颖而笃学,且持之以恒,故能探颐索隐、独步奇峰。他藉授课之暇锐意著书,自律甚严,尝有言曰:“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地慢慢地走,不睡!”其“快快”者,言时不我待之紧迫感;“慢慢”者,则强调脚踏实地做学问。他的这种朝乾夕惕的治学精神,同他的著作一样,光彩夺目而最可宝贵。
通观黎锦熙的著作,其内容涉及语言文字学、词汇学、汉字形体、查字、简化字、音韵(正音法)、文字改革、方言、语法、语文教学法、中国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档案学、目录学、哲学、佛学,以及三百余首诗词作品。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教授对黎先生有如下评论:“专而能通,博而返约,这又是近世学者中所比较少见的。”
黎锦熙所撰《新著国语文法》(1921年完成初稿,1924年2月商务印书馆初版)一书最负盛名,它和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的《马氏文通》迥然不同,是我国第一部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有深远影响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山之作,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汉语规范化,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最后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筚路蓝缕之功。它刚一出版,即轰动全国,大中小学无不争先恐后采用,先后印行二十五版,打破了中国出版史的记录,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海外,在日本亦有名之曰《黎氏支那语文法》的译本。继《新著国语文法》之后出版的《比较文法》(今名《文言语法举要》),亦独辟蹊径,对于文言文教学和文言语法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1933年,由北平著者书店出版的《宋元明思想学术文选》(1958年科学出版社订正重版),本是黎锦熙为北京师大学生特意开设的课程,原题为《宋元明学术思想概要》,其内容论述“汉学”的积弊,“宋学”的兴起、发展、鼎盛、衰竭及其流毒,并巧妙地穿插了两宋的内忧外患和国事衰微的情况,对于前贤思想与做人的合理成分皆有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分析。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代背景下,黎锦熙讲授这门课程并编著成书,旨在宣传爱国主义,足见其用心良苦。
1926年,黎锦熙受中华教育改进社嘱托,创编了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北京文化学社初版,商务印书馆重印),作为中国教育展品之一,送往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此图颇引起美国人士注目,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惊叹而钦佩不已。
黎锦熙采用“图解法”讲解汉语语法的专著更富有特色和创造性。它对指导阅读和写作,理清具有逻辑性的“复式句”、“多合句”,以及更具有科学性、修辞性的“章法”,更为形象、更为直观。他所著的《国语文法例题详解》(1926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一书,曾对著名女作家冰心的早期散文《笑》做了清晰的图解。冰心老人在1979年3月8日所写的题为《追念黎锦熙教授》一文中说道:“我对于语言学和汉语文法等,从来没有研究过……没想到五十三年前,黎锦熙老教授对于一个青年人的一篇不成熟的短文,竟下了这么大的工夫,这使我感激而又惭愧!”黎锦熙的语法图解,对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的学术研究亦有所裨益。在纪念黎锦熙逝世一周年的时候,顾颉刚先生曾撰绝句二首以追怀亡友,其第一首中有“为我殷勤谱周诰,壁中残字始成篇”句,并自注曰:“先生尝助我作《尚书?大诰》语法图解,而后《周书》语法顿明。”
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在《怀念黎劭老》一文中写道:“劭老一生,专心致志文教学术,成绩斐然。无论识与不识,都一致称颂。一代大师,不可多得。”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http://dangan.hnu.net.cn/zt/xsh8/lw028.htm
二、陈望道
提出作文法的三个层次的要求,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和平允公正。三个子系统,其一,文章构造,包括词句和段;其二,文章体制,包括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其三,文章美质,包括明晰、遒劲和流畅。
三、梁启超
3.1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3.2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
文章主要包括记载文、论辩文和情感文三类。其中应用之文主要是指前面两种。而封建时期注重八股策论,所以,陈先生有针对性地指出,要重记事之文。
3.3养成整理思想的习惯。
其一,思想的二要素是,一内容,要求有物;二形式,要求有系统,即有序。
针对主次不分和条理混乱的两种弊病,梁先生指出,用理主从的方法护主眼来治疗主次不分的毛病;用理系统的方法来分层次,以此治疗条理混乱的毛病。
其二,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评改宜专就理法讲,即整理思维的方法,要求重思路,轻修辞。
3.4求真求达。
求真有两个方面,一事实之确凿无误,这要求作者体察精密;其二,人之真情实感,需要文章作实感之赤裸裸的表达。
求达,即为词达,亦有两个方面。一照事物之原样说出;二所说令人完全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重语言的组织构造。
一、胡
适
4.1用“看书”代替“讲读”。
要增加阅读量。阅读要做到由博而专。只用讨论,不用讲解。4.2没有趣味所以没有成效。
选文的两个标准,一为文质兼美之美文;二(学生)可解易懂完整之书(读《史记·四公子列传》,不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读《史记·项羽本纪》,不读苏轼的《范增论》)。拒绝游戏之作。不用讲解。
写作也是这样,可以采取自出题目的方式,以求引出趣味。4.3能作文为第一标准。
读书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强调手到的重要。胡适认为,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勤笔,助我之思也。
(朱熹有言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胡适先生提出读书四到,并且把手到提到最重要的地位。此说耐人寻味。)
4.4活语言和活的教授法。
胡适先生提出,学用一途。采用演说、辨论的方式,分组合作进行,辩论先立论,再求驳论。
二、夏丏尊
5.1写作法则没有而有用。
作文法有三个层次,其一,基础理论;其二,应用理论;其三,应用技术。夏丏尊先生反对空言技法。他认为,应该以写作行为为经,以写作技术知识为纬,来作探究。他认为,形式法易,内容法难。文章的法则,应该讲究文质相融,于无法中求法。
5.2为文不要忘记有读者。
为文要讲究读者,文章的性质要与写作的动机适当,作前六问,谁、哪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等。
5.3从试作小品入手。作文即生活。作者应该从不留心,到留心,再到无须留心。5.4学国文应着眼文字形式。
作文要讲究词句的表达法。要求通求达。但是,不应该从模仿入手。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
三、阮
真
阮真又名乐真。他在学术史上以不信权威、唯真理著名。其人半文半理,负笈东南大学,讲道中山大学。
6.1批判、独立的理论品格。
非常著名的有阮汪(汪典存)之争、文言文与语体文之争、多读多写辩、课外练文辩。其课内有教而无学,课外有学而无教的思想很有针对性。
6.2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
其搜集、统计、分析和整理的研究方法很到位。6.3崇实、致用的教育思想。
顺而上,逆而上。顺而上为教而研,逆而上为科研。
注重应用文。三种。普通应用文、公牍应用文和职业应用文。设计作文批分表。初高中各六个方面。
拟题。拟而引趣。假设环境,造成机会,做问题设计。
作文的五种利用机会。(实需、读本、刊物、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
四、鲁
迅
7.1思想和文学修养并重。
代圣贤立言文章乃普遍的失语症。作文要求真诚、深入和大胆。讲究作文与做人合一,文道合一。先生于具体技巧多有传授。
7.2从读中作比较鉴别。
模仿乃试误。反对读文选。倡导古今中外法。注重大家作品,成品与半成品的比较。
7.3先写能写,再图变革。
反对硬写。严筛选、力开掘。7.4文章要使人爱看。
倡导白描。反对朦胧晦涩。语言表达取做与不做之间。
五、朱自清
8.1写和说到底是两回事。
写特别注重语言的逻辑性、书面程式和个人习惯。
写作是两种能力的过渡。从朗读、诵读中悟语言。宣读得文脉。8.2创作与写作性质不同。
广义散文到求通求稳。作文有两个注重,一文字,二思维。8.3写作要有切近目标。切用,重实用、重时文。8.4写作要有假想读者。
重视书信法。书信如面谈。
六、朱光潜
文艺论坛巨子。
9.1写作学习的程序。
四范畴论。万事万物不外情理事态。作文不外为言情、说理、叙事、绘态。作文程序应该由实而虚,从叙事、绘态到言情、说理。四个境界说《精进的程序》。文章四境界,一疵境、二稳境、三醇境、四化境。疵境有瑕疵,稳境虽然没有瑕疵,但是失之平庸。化境难教。
法有抽象法和具体法。抽象法为,文法、逻辑和义法。具体法为命意、用字、造句和布局。
9.2养成纯正的趣味。
趣味有三个因素——资禀性情、身世经历、传统习尚。从读一流作品入手,寻思、寻言。
作者与读者需要,一不得已宣泄之思想感情;二以极深心秘蕴交付读者。所以于读者有极深之同情。
写作三修养。一人品,二学识经验,三文学本身之修养。
契诃夫指出,人有三个头脑。一来自自然,二书本,三生活。
朱先生认为,人如果要有成就,1、必须要有大修养、大德、真性情、大胸襟;2人生世相、丰富而正确的蓄积(读书和察世);
3、认识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
本行之内的功夫——从人情世故和物态事理中学习,讲究本色当行。玩味生活、探索自我。
本行之外的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学养。9.3克服心理懒惰、疏于思考和苟且敷衍的习惯。
养成一种严肃认真之态度。不苟且、不马虎。语不惊人死不休。
深思有三益。一拔丝抽茧、鞭辟入里;二潜意识一旦贯通,则如涣然冰释。三难关可以因之打通,思路更见不凡。
苦思意味创造。一手腕趋娴熟,举重若轻。二高屋建瓴、轻车熟路。三驭难如易。
寻言应该突破套板反应。唯陈言之务去。追求陌生化、新鲜化。求得真创造。
9.4写作外下工夫(功夫),三种修养、基础宽厚、金字塔式。门外谈文。视野宜宽。
七、叶圣陶
10.1作文与做人——求诚。
其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是求诚和应需。求诚参见3.2和4.2。外求——物为主,真切把握; 内求——心为主,严格自律。
生活充实——指精神生活能力强,能够自立、自强。
充实精神生活两条道路。一训练思想,二培养感情,为立诚创造条件,这样有蓄积可以倾吐。此为正真之写作教学。
10.2应试与应需。以应需为最要紧。
文德教育之误区。作文与做人应该区分之。不可以片面强求思想性,片面追求文章之立意高。为应需不为应试。
10.3授知与亲知。
知与行。知行并重。重视技能。10.4。写作与阅读。但是叶论认为“阅读为写作之基础”,此为经验主义的写作教学观,失衡的读写观。
10.5基础与源头。
潘新和提出读写并行观。读——目的是鉴赏求知;写——表情达意。读始于言,写始于物。读面对的是精神产品;写面对杂乱无章的素材和朦胧不清的思绪。内部话语转变为外部话语。吸收不决定倾吐。
10.6临摹与创造。
临摹培养模仿力,求像(过像则死),重借鉴。创造培养创造力,求真,重超越。
如何使得学习写作者处于主动地位? 10.7求通与求好。
通与好讲究诚实与精密。
将线表珠。连贯、圆融、调顺。思想、语言和文字其实是一样的,三位一体的。
哈佛图书馆的二十条训言 课外阅读 2011-01-06 16:13:37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第二篇:名家教学杂谈
简简单单教语文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有感
暑假里,我有计划地品读了于永正的专著——《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对于书中每一节课例及专家点评我都反复品味。从这些精彩的课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名家的风范,他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是常青的,值得我们去好好地学习、效仿、借鉴。下面,我就这本书中的阅读教学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于老师理解词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雪中送炭”这个词语时,于老师说:请默读第二件事,想想“雪中送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联系课文谈理解。师总结: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多数词语,一读课文就会明白它的意思。同一个词语,由于语言环境不同,它的意思可能也不一样。这一课的“雪中送炭”就不是指下雪天送来了烧火的木炭。它是说志愿军饿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又累又饿,大娘带着妇女送来打糕。所以说,理解词语不能离开文章。在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的“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这两个词语时,于老师用小黑板出示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学生句子读懂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也就理解了。“囫囵吞枣”就是读书不认真,没把书读懂。“张冠李戴”就是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再去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原意。我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于老师教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意,这不仅便捷有效,而且这种能力本身就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笔就练字。于老师在课文伊始板书课题时,总会指导学生跟着写,要求学生把字写规范。《白杨》一课,于老师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学习现代作家袁鹰写的一篇文章——《白杨》。“白”字上宽下窄;“杨”字右边“横折”的“折”,就是第一个折,要长一点,不然,就像短脖子的企鹅,很难看。大家把课题写一遍。学生写,师巡视,表扬两位写得规范的学生。在《新型玻璃》一课的导入语中,师: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精神。我觉得,在课堂上,于老师当着学生的面来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写字要领,还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写,这样,读课题就不再是走过场,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三、以读书为本。于老师认为读和背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模糊性,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直觉的感悟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训练任何一种语文能力,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一种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要加强读的训练”。于老师认为,读书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从四个方面去理解:读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读是识记的需要,读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于老师一方面善于激励,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通过反复实践就能逐渐养成。于老师还提出读书要注意要有目的性,带着问题去读、去思,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在这本书中,就体现了于老师的以读书为本的教学理念。①以问促读。在《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于老师问,这一课内容不难理解,现在我们看看怎么读好它,怎么把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志愿军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咱们先读第一节,边读边思考:志愿军在向大娘话别时回忆了大娘做的几件事?边读边画。②以讲助读。《再见了,亲人》的教学片段中,于老师讲到,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谁站起来读?读得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学生读。师又讲到,她忍住了悲痛。从这儿看出她很刚强。同学们,这里有恨也有爱,对敌人的恨和对亲人的爱交织在一起。谁再把这一句话读一下?这叫以讲助读。要讲解的,一定要讲,但要精当。③以情促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中,于老师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学生在读故事中理解“爱抚”后,师深沉地讲述: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回头再读这一段话,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会更深刻了。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是第一次以情促读。在理解“黑洞洞”、“碰壁”的意思后,师用低沉的语气说:“同学们,伯父多么富有斗争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可是逝世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再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是第二次以情促读。在学完第八、九两段后,师讲述: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的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再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师动情地范读,这是第三次以情促读。我认为,于老师善于以情促读,多次加温,结果学生一次比一次体会得好,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
四、重视写话练习。在教学《新型玻璃》第二课时,让学生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当做其中的一种玻璃,写出各自的特点、作用,为自己作个广告。在夸自己的同时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写,再交流点评。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于老师让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同样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写。而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句子比较,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再出示课外的一篇写大公鸡的短文,让学生阅读,分辨出事物和联想,体会联想的好处。最后给一篇描写荷花的短文适当的加点联想,使文章更美。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环节,让同学们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学生写好后,“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在我看来,课堂上,于老师的写话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有收获、有体会、有积累,思维活跃,真可谓“匠心独运”。
五、评价语言激励幽默。于老师在教《新型玻璃》一课,一名学生读了两遍没有读好一句话,老师鼓励他:“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当学生读对时,老师说:“向别人介绍一下经验好不好?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生回答:“要看准课文。”师补充:“对!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生:三遍。师:三遍不行四遍!反正多着呢!这就是你的经验。明明读错了,却让他介绍经验!明明该批评,却变成了鼓励与表扬!当学生读错了时,他还有这样评价:你很顽强,不怕失败。屡败屡战,直到胜利。这个幽默的细处体现了大师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真是既教书又育人。这就是于老师的评价艺术。
“简简单单教语文”,这是于永正老师所追求的教学思想,在《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这本书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于老师就像一部厚重的经典,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读、学习。今后,我会更加刻苦地向名师学习,不断磨砺自己,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阅读心得
安徽淮南师范附小洞山校区 陈燕
一提起 王崧舟老师,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深邃睿智的眼睛,他语文味十足的《枫桥夜泊》,他所提出的“诗意语文”的理念,还有他在小学语文教学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的热情与执著。
近期,忙碌之余,我潜心阅读了《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除了惊叹,更多的是敬佩。我惊叹于他课堂中的那种神韵,那种高超的课堂智慧,那种引领的策略,更敬佩他丰厚的文化底蕴,视语文教育为生命的忘我境界。整本书以“诗意语文”为核心,通过一堂堂生动的课例,向我们深度剖析并完美诠释了王老师对于诗意语文的理解:“诗意语文,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才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
整本书细细阐述的诗意语文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语感。这也是整本书读完对我触动最大,感受最深,思考最多的地方。诗意语文认为,语感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原点,是一种以精神直觉为内核的,裹挟着人的情感、想象、理性、意志乃至潜意识的精神形态和机制,是沟通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枢纽。就语文教育而言,诗意语文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促进其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仔细梳理,自己的启发与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语感,诗意语文的原点
语感,简言之就是一种对言语的感觉。这种感觉对学生而言,有则有,无则无;强则强,弱则弱;敏责敏,钝则钝。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语感只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慢慢地滋生起来,只能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来获得,来积淀,来实现。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遵循学生语感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以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
那么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至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协助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见学生在语感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带领学生经由课文走向一片新的语感天地。
由此,我觉得其实这种观点和商友敬老先生倡导的 “活泼泼的教育,活泼泼的人。”不谋而合。学生是一个个活泼泼的个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少一些理性的分析与解释,多一些朗读与感悟;少一些训斥与说教,多一些鼓励与引导。教师的教法不要花哨,却要巧妙,引导不要繁杂,却需有效。简简单单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
二、以发展语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要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必须构建一套能使学生自主、充分、积极地发展自身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体悟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习得语感。
第一步,让学生通过听、看、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这一阶段的读务必充分,做到“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到一字。”在学生对语言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以后,可以适当穿插说、议、写等环节。
王老师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伊始,用富有磁性的声音,激情而内敛的情感,抑扬顿挫地朗读了宋小明的诗《你是这样的人》,一下子就把人们对总理的怀念、爱戴、崇敬之情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一般的情感氛围和基调。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这样的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进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
第二步,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精选并紧扣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如课文中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一些在表达上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体现语言规律的言语现象等,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言语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体验,调取自身的阅读积累,深入品味这些精选的言语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在这一阶段,“读”依然十分重要,而且要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读得形象,读得和谐,读得感人,使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
如王老师在《赤壁之战》教学中,紧扣“笑”字,引导学生体会他在笑谁,进而体悟出这简单一笑中所包含的轻蔑、自信、宽慰、喜悦与智慧,而且学生每悟出一处,就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这个笑字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与语文学习的妙趣连连。
王老师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在学生充分初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紧扣住了“极其简单”这四个字,让学生体会简单前面为什么要加上“极其”?而不是“十分、非常、很”?这引导的过程处处体现了王老师的教学智慧,层层深入,不着痕迹,水到渠成。最后,王老师一句精妙的导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在我们心中涌动,是什么?是什么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把学生引向更深处,触摸到了文章的主旨。
类似这样的实例太多了,《荷花》一文中的“冒”;《鸬鹚》一文中的“抹”;《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纹丝不动”,王老师总能抓住文章中最最精彩的那一点,然后不断扩大,引深,在品词嚼句中,体味情感。归根结底,我认为,这精彩之中包含着王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己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还有课堂上信手拈来的智慧,没有这种种功底,就不会有这种课堂的神韵与魅力。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从表象去模仿,应踏踏实实修炼内功,不断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不断超越自己。
第三步,重新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适当改变课文言语进行复述,抄写课文中的精彩语句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文中优美规范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高品位的语感。
这一阶段,“读”仍然是主要活动,如果说前一阶段的读主要是“美读”的话,那么这一阶段的读则主要应该是“烂读”。烂读是一种无意识的,一遍接一遍地读。通过烂读积淀下来的语感图式,就能在学生的读写实践中发挥生成、监控的作用。
比如,王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中,在学习总理一丝不苟审阅文件之后,王老师巧妙设计了一个带领学生“烂读”的环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今晚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学生接读);夜很静,人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总理依然在写字台前,只见他——(学生接读);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总理揉揉疲倦的眼睛,继续审阅他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学生接读)。一遍遍地动情朗读,学生的情绪高涨,语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
第四步,组织开展各种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习得丰富的语感。王老师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言语实践的环节——为邱少云写碑文。在舒缓而充满着缅怀情绪的轻音乐中,学生自由写话。接着教师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同学们,面对着万古长青的苍松翠柏,面对着高高耸立的英雄纪念碑,面对着战友邱少云的在天之灵,请把你心中的碑文向着高山说,向着大海说,向着先烈的在天之灵说——(指名说)学生们动情 地说着,王老师适时地引导点评,引领学生攀上了高峰,迸发了情感,潜移默化的运用了语言。
总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四点,反映了语感习得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感受是前提,领悟是关键,积累是基础,运用是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还应该注意还学生美读涵咏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比较揣摩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触发贯通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欣赏评价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还”得越主动,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主动,教师还的越有效,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有效。
“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老师和学生诗意地栖居。”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多美啊,多令人向往啊。这是王老师执著追求的梦,也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梦。
“王崧舟是诗,精神栖息;王崧舟是河,孱孱沁心;王崧舟是土,浑厚粘稠;王崧舟是菘,吐故纳新;王崧舟是舟,沧海一粟;王崧舟是„„”有人用这样一首小诗来形容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我曾听过王老师的课,确实让人震撼,一直以来我很敬佩他,他的教学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越看越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所折服。他的课总是那么美仑美奂,情趣盎然,让人悠然心会,却难言妙处。然妙处虽难言,却总有一种萦怀的感动驱使着我要去表达、去倾诉、去描摹。
“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就是诗意语文。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是追寻幸福的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这是王老师对诗意语文的精辟解释。“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善、美。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有的课让人精神振奋、如闻仙乐,有的课却让人昏昏欲睡、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一些课堂语言有余生动不足、阐述有余文气不足,因此导致课堂没有吸引力,学生听不进、不想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实质上是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美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长期以来,我们更看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存在。其实语文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因此,语文课应该充满诗意、充满灵气。
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呼唤着诗歌和诗意的回归,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诗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对人的关注,这与语文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性的需要,注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语文本身的特点注定了其诗性特质。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充实学生的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 对呀,语文课本该是这样,应该是这样!
那么,如何追求语文教学的诗意呢?
1、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引用诗文名句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意境,更主要是表现在灵气地解读文本。语文课堂的生命同诗一样,需要教师像创作诗一样去推敲、锤炼。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职责便是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人情物理去解读这个世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需要富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师来创设。“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抒发情感。诗歌一向高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成为文学园地里打动读者心灵的一方净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也就要拿起这面大旗。
3、诗意的语文呼唤诗意的老师。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与态度。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高超的教学艺术,有好“点子”,这“点子”就是艺术。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学习,学会想象,学会感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我们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在充满诗意、富有情感意味的课堂气氛里,探求人生的真谛,学生就会感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丞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丞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
第三篇:名家的作文教学实录
时间:2004年9月8日星期三
地点:成都新教育实验外语学校高一三班教室 授课老师:李镇西老师
听课老师:罗老师,陈老师,桃夭,铁皮鼓 现场记录:铁皮鼓
前面有眼保健操,顺便进行班级教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现在慢慢认识了,开始“眉来眼去”。另外,大家不要做自己发明的眼保健操。(笑眯眯地用手指不认真做操的同学)教学过程:
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 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不算标点。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而且,要把分数标上。(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我马上就要收了。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叫两个同学收两边。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请一位同学谈李老师为什么突然袭击。
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得很好,李老师上前握手。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零分请举手。大家笑。
李老师今天的目的不在于看你们写对了没有。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在于要靠自觉。我今天听初中老师的课,他把生难字词写在黑板上,但高中不需要这样,我希望今天这个小小的测试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教训。本来我今天还有一个小小的事情要做,就是你们的随笔,上面错字很多。这些东西很重要。顺便我强调几点,语文学习的常规。我说得那样清楚,有的同学还问一个字扣多少,有同学还要问,我说不要说话,有的同学还在说话。我今天第一次批评,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课前要自己预习。老师讲了一些要求,该记的自己要记。现在只有一个人要记。(同学们拿起笔来)预习哪些?生难字词自己解决。课文自己朗读。注释要看。
第二、课堂上的笔记。李老师很少板书。课堂笔记不是抄板书,师生发言有什么地方值得记都要记。如果一节课下来,看你的书可以得卫生红旗,我不会表扬你的。(大家笑)有同学问,错了要不要记?当然,也可以啊,可以批驳。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还有一个我要宣布一下,怀着沉重的心情。不要说话。第三、课后。李老师的练习比较少。优化练习自己选来做。你看优化练习哪些是难点,自己可以做。到时
候我把老师用书教给同学,可以自己对照。假如有同学说我不必看,我都掌握了,当然你可以不做。另外,关于随笔,我顺便说一说。上次交上来的本子参差不齐,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都用作文本。学生否定,说我们都用笔记本,李老师同意了,但强调要写得整齐。周记是对本周情况的总结。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以后你们的作文本一定要严格地写在作文本上。我怕有的同学写在作业本上。
现在,你们翻开,背诵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学生齐背)
我还听见一个同学在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户字读得有问题,李老师高声表演这个同学的读法),同学们今天没有昨天读得好。起立,每一个同学都是青年毛泽东。(学生起立读)比刚才有进步,请坐。学生自发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举手。(**同学举手,刚才你是看着书读的,为什么还要举手?要渲染气氛吗?同学不好意思,起来解释说,他为了读好才看书的)能不能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能够很快地背下来。
第一个同学:以前我背过《沁园春 雪》,这一首结构上大体相似。另外,有规律。(李老师插话:大家注意,杨晓梅同学要讲规律了,这就值得记嘛)刚开始。然后他视野有一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慨,然后回忆同学少年,书生意气,都是渲染自己的气概。(李老师:杨晓梅熟悉结构)问:你为什么不把上下片背倒了?
刚才杨晓梅的发言同学们可以记的。他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是抒情。由景产生了情,所以不能颠倒。在背的时候,先是毛泽东自己站在江边。问:毛泽东站在什么地方? 橘子洲头
问,那他完全可以说: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一个同学说:你必须先烘托气氛。
李老师:打断一下,正因为要烘托气氛,才要把橘子洲头放在前面嘛。你又错了。你看他没有把我说服吧。问,高健起来说,低健也行。
高健:我觉得独字表现出毛泽东的与众不同。然后独就可以引出下面他自己的感慨。(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形象,这个独立包括人格的独立。)有没有补充的?先声夺人,形象。还有没有? 问:看一直统领到什么地方? 远近上下
问:哪一句作结?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个基础上才发表感叹。
好,后一句,我要说一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答案上有两种说法,我宣布一下,大家可以讨论。一种是我们在河中心击水,浪阻止了飞舟。一句说法把他颠倒过来,讲成在浪遏飞舟的时候,我们在江中游泳。就是说这个浪不是游泳的结果。哪一个要好一些?
同学说第一种。李老师没有定论,让下去讨论。
采桑子 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学生读)这首词有没有同学背过?
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悟?还有五分钟,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可以说一下。无人应答。
你们再读一遍,自己读。(学生小声读)有什么感觉?交流一下。是不是没读懂? 问:人生易老天难老,天指什么? 学生一:我觉得可以是指心中的志向。反问:那是……
天是指什么?时间,自然嘛。
人,几十年匆匆一过,而自然本身不会老。这句话有一种紧迫感,李老师在乐山工作过九年,每次看到大佛都有感慨,它不知在那儿坐了多少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感慨。比如伤感。而在伟人看来,有紧迫感,需要不断地进取。
今又重阳。不一样了。打胜仗了。一年一度秋风劲,强劲。甚至比春光要好。
这都是表现一种乐观,豪迈。我跟同学们讲过,写这首词的时候他正处在低潮,心情不好。学生齐读。(铃响)
李老师再读一遍,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李老师读,学生鼓掌。
李老师: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注释里说,这首词的上下阕原来是颠倒的,那么为什么要改为这个样子?说实话,这个问题李老师也没有想透,就把他作为问题留给大家解决。
铁皮鼓曰:杜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用来评价李老师的课堂是再贴切不过了!这是一节家常课,甚至只是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但坐在教室里,我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被李老师所吸引,有如坐春风之感。这节课至少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老师要敏感,要有一种意识,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李老师从走进教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教育活动。私立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时候不太好,李老师一上来,看到这些现象就幽默地批评这些同学“眉来眼去”,做自己“发明”的保健操,学生当中起了笑声。这种批评,既达到了目的,又不生硬,被批评的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习惯立即得到了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对有些同学偶尔的交头结耳也没有放过,(其实在我们听课的老师看来,课堂气氛很好,偶尔有些同学小声议论一下是很正常的,我们很容易迁就放过的)而且整个教育过程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习语文要随时培养学生的习惯。我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发现许多讲课老师喜欢煽动学生,达到一种控制学生的效果。但李老师的课堂更为务实,更注重实效。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突击默写,我没有料到这里竟然也能够做出一篇大文章,渗透许多语文习惯的教育,比如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认真写字,减少错别字等等。然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语文学习应该有的习惯。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李老师在后面立刻就对这些习惯进行了强化,比如提醒怎么样情况要记笔记。
三、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引领。比如怎样背得快,就请同学自己谈看法,他做补充,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在很多对话中都一直循循善诱,并不像有些老师(比如我)在学生发生思维障碍的时候急不可待地抛出正确答案。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先交给学生去解决,个别问题坦率地承认老师也没有弄清楚。
四、李老师对练习的处理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往往容易把自己和学生一块儿抛到题海里去。如果把那些默写收上来老师自己批阅,要消耗掉不少时间,李老师这样处理非常好,值得借鉴,而且对学生也有好处,在批阅其他人试卷的时候自己又复习的一遍。那优化设计里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选择,非常信任学生。我在课前和李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听他讲,如果一定要有单元练考,(李老师不赞成)可以考虑题目从优化设计里选。这样认真读了这些题的同学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分数。李老师还说,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考倒。这话我记忆深刻。
读书与作文指导教学实录
李镇西 发表于 2007-9-4 9:33:00
教学过程:
1、一个学生自愿上台演讲:当我来到这个班级的时候,我发现他很特别。我发现眼前的一些事物与我在脑海中的情景有些相似。在中学的时候,我梦见自己坐在一个教室里,现在的情形与我原来的一致。我记得最深的是我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停顿,大家鼓掌)我想你们每个人心中也有梦吧,我相信你们的梦也会成为现实,祝你们的梦成为现实。
李老师:王同学谈过他的梦,希望有一个学校,老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今天他的梦实现了。我觉得一个人的梦就是他的理想。李老师写过一本书,副题是《与梦飞翔》,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梦,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今天这堂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先读这篇小说的结尾,读完以后我结合周记对同学进行作文指导。今天王同学演讲的时候,每个人都很关注。我觉得他能够战胜自己,每个人都能够战胜自己。我们这节先来看一下马建强(小说人物)是如何战胜自己的。(李老师在读的过程中不时地加以点评)
2、李老师:读这篇小说的意义不必多说,我们很容易想到今天,想到我们班级,想到我们今后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战胜它。我女儿那年读初三的时候,写一篇作文,爷爷在战争年代吃了很多苦,爸爸这一代人遇到了上山下乡,我们没有遇上这些,但上帝给了我们同样的考验,那就是高考。任何一个人要走向成功,非经历磨难不可,这是一个规律。路遥有一个《平凡的世界》大家可以看一看。
3、读周记:(随意取几本)金微的。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因为我来到了盐外。(问,班级怎么写?学生写成了“班集”)更让我欣慰的是,(“欣慰”两个字都写错了)我遇到了全世界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老师,(这句话本来让我高兴,但我高兴不起来,因为“欣慰”写错了)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大家能够互相团结,互相爱护。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最好的班级。希望三年以后我们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希望到大学的时候,我们都能记起这段日子。
李老师:虽然他写了错别字,但感情是很美好真挚的。(大家鼓掌)
(念第二个同学的周记)所谓班集体,同学们在一起学生生活,远离父母,在一起享受学习。(“享受”用得好)如果一个同学不用力,会影响到整个班级。有人说我们班学生名字很好记,稍微改一下就是奥运明星的名字。因此首先要团结,(说得好,男同学应该大气一些,女同学应该变得豁达)其次是关爱,爱能够使在困境中的人得到力量(我们要让我们这个班成为中国最温馨的地方,卫生成为最干净的地方)其三,要有活力,经常出游,会更有活力。(大家为他喝彩)
如果作为作文,他有优点,立意好,但他有缺点,缺乏形象。写作一定要靠细节打动别人。比如怎么个互相帮助,要写一件小事,从细节写起。
举《花开的声音》里的一个细节描写,作者是原来的班长(现在读北大):窗外,阳光很灿烂。我们正在进行考试,这是一个有利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情形。第一个出门的是„„(略)讲一个同学轻轻开门的故事,引申出对人的尊重与关爱。
李老师:人,要善于感动,生活在感动之中是一种幸福。这个同学就是生活在感动之中。
4、我们今天给大家布置一个作文,很好写:《温馨的记忆》。
我希望大家从细微的地方写起。不一定要有什么大事。在写作之前可以看一看第一个知识短文,感受与思考。
最后,还有一点时间,李老师读自己写的一篇文章。第一,我想用这篇文章让大家明白怎样通过细节描写。第二,我希望你们能够在教师节给你们的老师,初中的,小学的,幼儿园的老师哪怕打一个电话,送一张贺卡。一定还要告诉他们,我感谢他们,我为什么感谢他们,大家猜一猜。
铃响:(音乐铃)正好是配乐朗诵。
希望大家把这篇文章告诉你们的老师,并告诉他们,三年以后,你们会用自己的成绩回报他们。
第四篇:名家推荐
名家介绍
辛晓娟,笔名步非烟,笔名来自于皇甫枚所著的唐代的传奇《步飞烟》。当代的女性武侠小说作家,被称为“北大才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她的作品有《华音流韶》系列、《武林客栈》系列、《昆仑传说》系列、《修罗道》等。2004年,她获得了“温瑞安神州奇侠奖”。此外,她还曾受金山公司邀请,写过《剑侠情缘》小说。
青春文学作家,80后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学就读于全国闻名的重点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师从“北大少帅”之称的钱志熙教授。2004年起,在《今古传奇》、《武侠故事》、《新武侠》、《武侠小说》上发表作品数十篇上百万字。2005年中进入出版市场,现已出版作品10余部。其写作风格以武侠和魔幻色彩交相辉映为长,故事性与文学性兼重的写作特色以及学历背景,拥有以期刊读者为基础,但又广泛于期刊读者,因此在以高中~大学的青少年为主的读者群基础上,更受到大学以上的高学历人群追捧,是近年来最具实力和号召力的新锐青春偶像派实力作家。
2004年获温瑞安神州奇侠奖,全国大学生武侠小说征文比赛二等奖。2005、2006年获黄易武侠文学奖。2005嵩山杯武侠征文一等奖。2004年任北大中文系诗社主编。2005年成为凤凰卫视《戈辉梦工厂》首期专访明星。国内一线网游《剑侠情缘2》新武侠代言人。06年大型武侠网游功夫online文化大使。2008年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的访谈嘉宾。
2010年1月6日与“一起写网”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一起写网举办的大学生原创故事、剧本大赛的形象代言人。
2012年3月,最新作品《云天之外·木兰花开》开始在《今古传奇武侠版》上登载。
第五篇:教学名家——薛发根
2015—2016学第一学期新教师专业培训 “走近教育名家,与教育名家近距离接触”
——之薛法根篇
薛法根简介
名师简介: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以来,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纸、期刊上发表了《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50多篇论文。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苏州市“十杰”教师,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001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
教育的幸福
幸福,来源于自己对教育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验。没有享受到教育幸福的人生是遗憾的;没有为学生传递教育幸福的教师是失败的。教育,需要我们每个教师真正领会幸福的真谛,并始终昂扬地行走在教育的幸福之路上!
一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能背着书包走进学堂,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同学们一起读书、游戏,是最幸福的事情。7岁那年,还没有到上学年龄的我硬缠着外公、外婆买来书包,吃了“坐精肉”(据说吃了这块肉读书时屁股不离板凳,会很定心),准备了糖果,新学期一开学就跑到学校去上学。在排队点名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将我拉出了读书的队伍。我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进了课堂,忍不住哭了。好在小姑姑帮我花了2块钱(让我这个还很贫苦的家好一阵心疼),从学校买了《语文》和《算术》两本书,在家里教我读起书来。于是,每天傍晚等生产队收工后,我总是和其他已经上学的小伙伴一样,长凳当桌,矮凳做椅,端坐在屋檐下写字。听着大人们路过时啧啧的称赞,那幸福的感觉至今萦绕心头。对读书的渴望、对学校的向往,让教育成为一件充满魅力、充满诱惑、充满幸福的事。
人,生来就有这种对教育的渴望,对成长的向往,儿童自然是“天生的学习者”。然而,当我踏上讲台的时候,竟然从许多孩子的目光里看到了对读书、对学习的厌倦和无奈。班里有个叫小张的男孩,居然要靠他妈妈用缝衣针戳着屁股来上学。我硬硬心肠,将他的课本、作业本全部收了上来,让他坐在教室里看别人读书,既不要读书,又不要做作业:没书读!第一天,他很得意;第二天,他有些坐不住了,东张西望地看同学的课本,我故意严厉禁止;第四天一早,他就来要自己的书本。我乘机与他约法三章:什么时候不肯学习,什么时候将书本收上来。很难想象,在硬逼着他读书的时候,他死活不肯学习;在限制他学习的时候,他却拼命要读书。我将这种教育方法称为“饥饿疗法”:对学习没有“饥饿感”,就没有对学习的渴望,就难以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如果剥夺了孩子玩乐的权利,让孩子的生活世界里只剩下了读书、做作业,就使学习成为一种痛苦。学习,需要刻苦,但绝对不要痛苦。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我们不能忘却的是,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当我站在三尺讲台,面对学生渴望求知的目光,由衷地感到了一种教育的幸福。
二
教育的幸福需要教师爱的暖流来传递,没有教育的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幸福。我从师辈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了这种爱的教育。刚进师范读书,我还不习惯说普通话。负责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程老师一边教我们学普通话,一边时刻督促我们讲普通话。她会侧着脑袋,悄悄地站在你的背后,倾听我们的谈话。偶尔,我们不自觉地讲起了方言,她就会突然冒出来,瞪着你:“你说什么?啊?”唬得你赶紧闭嘴,宿舍、食堂、图书馆„„不管到哪个角落,只要你开口说话,就会感到程老师站在边上歪着脑袋瞪着你,就自觉了。虽然在师范时有点嫌她烦,然而正是这样严格负责的教育,让我们人人练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且养成了习惯。而今在家里,和妻儿拉家常,也是一口普通话。每每谈起师范学普通话的一幕幕情景,我和爱人常常念起程老师来,心存感激。的确,老师的关爱,并不都是三月的春风和旭日,有时也如秋风和冷剑,除却你心头的杂草,那是一种严格的爱!只有你深切地理解这爱的力量,你才会真正享受这一份-23 低年段的童话作文、中年段的素描作文、高年段的生活作文。在作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五三三式”作文教学新模式,即“五法”、“三课型”和“三步曲”。“五法”指以激发情感为动力、片断训练为基础、激发表象为中介、丰富生活储备为源泉、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功能为主线;“三课型”指读写迁移课、观察素描课、情境交际课;“三步曲”指写真、练实、用活。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就不仅仅停留在模仿和移植上,有借鉴、有融合,更多的是自己带着问题进行的新探索。佛家入境有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模仿、融合、创新,不就是教育科研进程中三个不同的境界吗?唯有亲历科研的每个阶段,才能获得如此丰厚的研究经验和人生积累,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而每一步成长的足迹,都让我品尝到了教育事业的无穷乐趣,体验到了教育研究的无比幸福,窥见了教育真谛的无限风光!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尽管我成了一名语文特级教师,但是面对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永远需要学习、需要研究。特级教师、名教师,不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结者”,而应该成为教师终身发展的新起点。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更加有所作为。在我刚刚被评为特级教师的时候,有位长者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昨天你不是特级教师,并不说明你水平低;今天你成为特级教师,也并不证明你比昨天水平高。真正的‘特级’在今后。”的确,人创造辉煌只在一瞬间,但辉煌不只在一瞬间创造。对于语文,我仍然有许多个为什么不能回答。在语文教学研究的漫漫征途上,我将不懈求索,行走在教育的幸福之路上!
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一)薛法根
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语文教学既传承民族文化,又引领学生亲近母语,习得言语能力,增长言语智慧,并获得整个心灵的成长。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成为一种“有文化的教学”,具有文化的内在底蕴,具有超越任何模式和技巧的大家风范,走向大智慧和大气度。
语文,因生活而灿烂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着就是为了学习语文。为了能诗意地生活,就离不开语文给予的精神营养。如果离开了生活的意义,语文也
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二)薛法根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
课堂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为有了儿童——这活生生的生命,才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才充满着成长的气息。
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初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将雾散后的美景画出来。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太阳,不仅画出了太阳的光芒,而且画出了太阳的笑脸,非常传神。可惜,老师嫌画得太大,生怕其余的景物画不下,就擦去了。后来上来画的,都没有第一个学生画得好,老师只好自己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太阳,可惜的是再也看不到那个太阳所特有的神采了。要知道,学生眼中的太阳就是那么大,就是那么露着笑脸,这是儿童的世界。如果我们的教师读不懂儿童的独特的语言和情感,那么语文教学必定难以激发儿童的活的生命力。我们不应把儿童看作未完成的作品,然后按照成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也不应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而应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并且从儿童的视角来关照我们的教学,是改造我们语文课堂的起点。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我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
富。教育智慧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刻意播种的,刻意的追求也难以寻到教育智慧的踪影。那种作秀式的表演教学,重复那些“噱头”以博得听众的笑声,并不是教育的智慧。而那种利用学生的天真与无知人造的笑话,就是对学生、对教育一种变相的玩弄!教育智慧必定出自善良的心,出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真诚的爱意!从教育的无数个细节中流露出来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机智,还有教师的教育品格!品格高雅,课堂自然充满清新、充满智慧、充满灵性。
创生语文课程
薛法根
一套好的语文课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课程结构决定人的素质结构,而课程内容决定人的素质品位!我们的语文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我们的课程内容是否真真切切地关注过学生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和渴望?每个学生对于语文的需要和渴望是不尽相同的,最适合学生的语文课程应该是适合每个孩子的课程,而这样的课程并不是大一统的,而是具有个体特点的。由此,我们应该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一套适合他的语文课程。
我常常这样问自己:你拥有属于自己的语文课程吗?你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还是叛逆的创生者?你是否拥有属于你自己的语文课程?其实,每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门课程!如果没有书本,只要有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依然有课程、有教科书。因为,教师可以信手拈来,所有适合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资源、内容都可以随时进入语文课堂、进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这样的教师,就可以称得上是“大教师”!
所有的课程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只有真正为学生所喜欢的、所乐意接受的课程,才可能产生意义和价值!为学生选择的,并不一定是学生所迫切需要和喜欢的;学生所喜欢的,也并不一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在这两点上发现联系,寻找到契合点,就需要我们对语文、对学生、对生活有真切的体认。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我们常常进行发掘、解读,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意义、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精妙。这就是我们对教材、对于课程的一种纵深的开掘和创造,以求得深刻。当然,我们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视角,从横向上对课程做一种拓展和延伸,让我们的学生能沿着教科书提供的水流去寻找大海,甚至到生活中去寻找语文的丰富营养。这样的创造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而这样的创造,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文课程及教学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和进
10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生读第三小节。)你读着读着,我心里也有涟漪了。(众笑)
薛发根语文教育感言
——我们的语文课光说不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只笨手,要写,就显得非常痛苦,这是缺少锻炼的缘故。写顺了,就不再觉得是一件苦事,反而有一种写后的酣畅淋漓的快感。笔下流出的是文字,是思想,是情感,对写的人来说,是一种物化的思维的结晶!所以,爱写,是习惯使然,一旦写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考的方式,那么,语文学习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就成了一种素质。
——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作一个“红娘”。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精彩,最有趣的,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文本,开掘课文的内涵;当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探究文本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提供指导,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地对话下去„„如此教学,教师就是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第三者”。
——我们总是苦于无法了解学生,而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儿童文学。读孩子们喜欢读的书,你就会走进那个神奇的缤纷的世界,才有可能读懂儿童,读懂学生。其实,无论到任何时候,文学对于我们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磨灭的,它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
——一堂好课折射出的不仅是教师的学识,才智,还有他的人格和品质。
——简单意味着在课堂上需要我们放弃一切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
——我们的学生喜好议论,尽管他们的议论不够成熟,不够深刻,甚至很多是幼稚错误的,但毕竟这是他们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感受,真正的话语。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缺少了学生自由的,广泛的议论!这本身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少思想,多复制”!议论少,想象得更少!其实,想象是孩子的专利,在孩提时代,多让学生写点想象的文字,就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孩子的世界原本就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教师应该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心灵不老,他就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教师,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具有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
——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简单就是快乐,简单就是幸福。
薛发根老师的教育思考
“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而教育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愿以全部的智慧诠释理想的教育,用自己的生命演绎教育的理想。”
我们的语文课光说不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只笨手,要写,就显得非常痛苦,这是缺少锻炼的缘故。写顺了,写惯了,就不再觉得是一件苦事,反而有一种写后的酣畅淋漓的快感。笔下流出的是文字,是思想,是情感,对写的人来说,是一种物化的思维的结晶!所以,爱写,是习惯使然,一旦写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考的方式,那么,语文学习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就成了一种素质。至于对现代汉语系统的把握,早已融入了自身的血液之中。
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读、去感悟的时候,往往“越俎代庖”,替代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犹如农民在晒干菜时“节约了阳光”,而用烘干的办法一样,得到的是老得蹦掉牙的干菜而已!
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红娘”。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精彩的、最有趣的、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文本、开掘课文的内涵;当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探究文本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提供指导,解开彼此间的“别扭”,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地谈下去„„如此教学,教师就是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第三者”!
功利性的学习使学习本身失去了与生俱来的那种快乐、那种美妙的感觉。学习势必成为一种附加的、外在的压力、压迫。游戏式的学习没有功利性,是一种又内(心灵)而外(行为)的自由,有利于孩子各方面和谐的发展。没有“游戏时代”的童年,是残缺的童年,是没有幸福可言的童年。我们决没有理由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而剥夺他们今天的快乐。没有快乐的今天那有幸福的明天?
我们总是苦于无法了解学生,而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儿童文学。读孩子们喜欢读的书,你就会走进那个神奇的缤纷的世界,才有可能读懂儿童、读懂学生。其实,无论到任何时候,文学对于我们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泯灭的,它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
一堂好课折射出的不仅是教师的学识、才智,还有他的人格和品质。
简单意味着在课堂上需要我们放弃一切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
我们的学生 不擅长描写,却喜好议论,尽管他们的议论不够成熟、不够深刻,甚至很多是幼稚的、错误的,但毕竟这是他们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感受、真正的话语。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缺少了学生自由的、广泛的议论!这本身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少思想、多复制”!议论少,想象得更少!其实,想象是孩子的专利,在孩提时代,多让学生写点想象的文字,就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孩子的世界原就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教师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童心不老,他就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这样的眼力是需要磨砺出来的。
现代信息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展现学生从语言文字描述中形成的个性化的形象。想象的,尽管是模糊的,但又是最准确的、最能憾动心灵的。与其花这么多的精力制作并不成熟的课件,还不如引领学生透过课文语言进行精神之旅。模糊的时候,学生很想看清楚些,一旦用科学的眼光让学生看得一览无余了,学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动力。窥探语文,是保持学生学习语文欲望的极好境界。
我常常这样想:假如走进我们学校的有爱迪生、法布尔、华罗庚,走出去的是否就有未来的科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我们试图在努力创造最优质的教育,以期培养更优秀的人才。然而,我们的孩子却往往感受不到这样的教育幸福,体会不到课堂的魅力,总想冲出学校、逃离课堂。对此,陶行知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千万不要把你的爱迪生逼跑了,可是留在学校里也不是甜言蜜语敷衍他所能了事。他欢喜玩科学的把戏,你得使他有可用的工具。倘使学校没有经费,可让他去卖报挣钱来干;倘使学校没有实验室,那无人要的地窖角何不借他一用?你得给他一些自由的空气呼吸,否则他的科学的幼苗便要闷死。他不愿闷死,便要跑了。刻印板的传统学生是活埋爱迪生的凶手。”缺少自由,缺少游戏,缺少快乐,这正是爱迪生们学校“大逃亡”的根本原因。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状态。没有游戏的人生,是残缺的,也是遗憾的。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游戏是儿童理解、体验、超越生活的方式。儿童的游戏与成人所从事的游戏活动有根本的不同。成人的游戏只是为了解除生活的疲劳,暂时忘记人生的忧烦,他们无法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之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生活是纯粹的游戏。儿童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获得对生活世界的认识,获得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获得智慧潜能的滋养生发,获得丰富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得弥足珍贵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就是“玩”的儿童精神,是“以情趣为本”(即以快乐为原则),是自由的,非功利的。这种精神融合了独特的儿童文化,伴随着儿童生命的成长!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充斥了功利、弥漫了浮躁:刚刚播种,就想收获!于是,孩子在学校的每一个时间段都被塞得满满的;课余甚至成了他们的第二个课堂,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愈演愈烈的各类奥林匹克培训班,几乎占据了孩子所有的时间,少有自由呼吸、快乐游戏的闲暇。过重的负担常常使学生疲于奔命,必然没有心思去批判、怀疑,只能是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必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自主探究,去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因而必然导致内心的贫乏、苍白和肤浅。过重的负担剥夺了孩子的游戏闲暇,就有可能淡化、扭曲,甚至剥夺儿童以游戏的精神理解和把握世界,催生出“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失去独特鲜明的个性,乃至健康高尚的人格!呼唤游戏精神,就是还孩子一个属于儿童的世界!“任凭自己的小孩子去玩把戏,或许在其中可以走出一个爱迪生来。”这,不正是我们的期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