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_2019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综合应用》巩固练习新人教版
“古代议论性散文”综合应用
巩固练习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饿殍(piǎo)逡巡(qūn)弃甲曳兵(yè)丢三落四(luò)....B.中绳(zhòng)句读(dòu)瓮牖绳枢(yǒu)心广体胖(pàng)....C.庠序(yáng)氓隶(méng)度长絜大(duó)抛头露面(lù)....D.供养(gōng)经传(zhuàn)贻笑大方(yí)间不容发(ji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殊俗 叩关 不测之渊 兵刃既接 B.迁徙 须臾 约从离衡 防微杜渐 C.崛起 堕落 追亡逐北 要言不烦 D.谪戍 孝悌 锲而不舍 人才汇萃
3.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日出江花江胜火; D.引人入胜。
4.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危(高)乎高哉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B.填然鼓(动词,击鼓)之 非能水(用做动词,游水)也 ..C.合从(通“纵”)缔交 赢粮而景(通“影”)从 ..D.而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学于师 南(向南,动词)取汉中 ..5.下列句中加红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6.下列句中加红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心一也 用心:使用心力 ..B.余威震于殊俗 殊俗:不同的风俗 ..C.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文和传文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 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8.填空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故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6)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课文,完成9—10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斗折蛇行;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B.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
C.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学贵专一的道理。
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赋议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点。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1—15题
太平州学记 宋 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11.对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坎儿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读到任 D.力不赡耳 瞻:足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子之恭也 将有以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吾尝跂而望焉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之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14.用“/”给文中加红的部分断句。
先 是 郡 将 欲 楼 居 材 既 具 侯 命 取 以 为 阁 辟 其 门 而 重 之 凡 学 之 所 宜 有 无 一 不 备。
15.把文中加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②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①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注解]①子莫:人名。
16.从语段①看,杨朱主张“__________”,墨翟主张“__________”。17.结合语段②,分析孟子反对与提倡的观点。
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传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长途跋涉,经历八十一难方修成正果;如今“速成”“一夜成名”的标语处处可见,娱乐圈“超级女声”“一曲成名”等节目让普通人迅速走红。古人往往十年磨一剑,现代人短时间成名得利似乎变得很容易。
成功或成名也许需要经过长途的磨练,或许在当今只走个捷径。你是如何看待此类社会现象的?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参考答案
1.D(A luò—là,B pàng—pán,C yáng—xiáng。)2.D(汇—荟)
3.D(A 取胜,B 尽,C 超过。)4.D(“南”,名词做状语。)
5.D(名词作状语,其余名词活用为动词。)6.A(因为思想。)
7.D(“欧阳修”为“苏轼”。)
8.(1)以五十步笑百步;(2)木受绳则直;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弟子不必不如师;
(5)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6)申之以孝悌之义。9.C(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其余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10.B(作者并没有否定思考的作用。)11.B(冲:要地。)
12.C(A.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末语气词,表因果或解释。B.连词“就”,表承接;连词“却”,表转折。C.都表修饰。D.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13.B(“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有误,应为都认识到了,但其他郡守没有去做。)
14.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15.(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解析:(1)句采分点:略定、孰先于、句式。(2)句采分点:尝、以……为。16.“为我”、“兼爱”
17.反对:极端偏执;利己而害仁;墨翟兼爱而害义;两家主张各执一端,受到孟子批判。提倡:中庸:孟子赞扬子莫持中间态度,接近于中庸。权变:孟子指出子莫执中而不知 变通而执于一点,从而损害了道。
翻译:孟子说:“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子莫主张中道而行。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18.【优秀例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定将上下而求索
古人的成功之路似乎都有着这样的过程:在成功这个终极目标的前面,横亘着的是一条漫漫而修远的道路。就像唐僧师徒经过长途跋涉方能求得真经所蕴涵的哲理一样,成功永远只属于那些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永不放弃、坚持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们,绝不会与浅尝辄止、见异思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而当今的时代似乎千年难遇,“成功”似乎总在一夜之间。捧出李宇春、周笔畅的“超级女声”节目也好,“莱卡我型我秀”“一曲成名”等选拔新人、炒红新人的节目也罢,又或者是“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网络成名歌曲一炮打响,再或者是满上海“街客奶茶店”“土家烧饼店”“鸭脖子连锁店”,似乎成名获利都变得容易了很多、快捷了很多。也许真得庆幸我们赶上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新时代!
成功是需要长途还是求捷径?这是个问题!
谁不想成功?谁不想短时间成功?但是现实当中能有几个李宇春、周笔畅?他们暂时成名了就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了吗?连锁店开了后如果经营不善、不讲诚信、不求创新难道就不会相继倒闭了吗?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真是太多了。如今,被眼花缭乱的“海选”“速成”搞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至都蠢蠢欲动的寒窗学子们开始迷失了方向。活在当下既然有那么多的“捷径”,何必还傻读什么书呢?其实,我们并不能因为某些个案而变得急功近利、变得浮躁,更不能天真地以为靠媒体包装出来的成功方式是人人都可以效仿的途径。人各有自己的路,不要被别人一时的光环迷惑了双眼。
古有十年磨一剑的处事态度者不乏其人。太史公遭受宫刑在狱中用心血完成《史记》的奇迹,王羲之练字染黑一池水而成书法大家的故事,李白铁杵磨针的佳话,梁灏八十二岁考上状元的传奇等等,折射着古仁人在成功道路上甘于寂寞、为着目标坚持到底的精神,在漫漫长途中散发着成大业者苦行僧般的气度!
王国维在古之成大业者必经的三境界中提出,成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阶段;一代天骄毛泽东说过,“最强大的人,往往是最孤独的人”。这些无非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看到了成功者需要具备长途艰辛、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的勇气和耐心。
也许有人一夜便能成名,却在三十五年后如同昙花一现再也无人问津;也许有人百年也不曾获得声名,却在死后流芳万代。通过捷径获得的成功固然令人羡慕,但靠着捷径而成功是否能经历时间的考验还是个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定将上下而求索!远处,古仁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长途上孜孜以求,也在召唤着后人苦海行舟,长路走好!
【名师点评】
本文说古论今,旁征博引,论述充分,行文洒脱,是难得的佳作。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古人长途跋涉追求成功的艰辛与当今迅速成名的事例加以比较,引出人们对成功道路的困惑,之后又用成功后的影响加以比较,再次突出成功不能靠捷径!作者还运用反问的手法,引发人们对这些成功背后的思索。
第二篇: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巩固练习卷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巩固练习卷
一、选择题
1.(2013•安徽卷•6题)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由此可见
①我国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②人大代表享有选举权、审议权和决定权 ③全国人大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④其他国家机关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013•重庆卷•6题)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民意的集合体。
表1全国人大代表来源变化表
表1反映()
A.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在逐步增加B.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发生改变
C.全国人大的组织原则发生变化D.全国人大代表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3.(2013•福建卷•26题)有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坐上了政协委员这个位置,就不是个普通人,就得对宪法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并建议委员们对宪法宣誓。这说明
A.人民政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B.政协委员有权依法制定宪法和法律
C.政协委员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履行职责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2013上海)“实行民主集中制,就是要求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议事,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在此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集体决策,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以落实和满足。”(《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对这段话概括最全面的是()
A.实行民主集中制,要求集体议事和集体决策
B.实行民主集中制,要求落实和满足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C.实行民主集中制,要求充分表达和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D.实行民主集中制,要求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
5.(2013•新课标Ⅰ卷•18题)2012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来自网民的部分意见和建议入选全国政协提案征集函,并以“参阅线索”的形式发给了全体政协委员作为参考。部分网民还应邀参观政协提案办理流程,旁听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述做法
①是政治积极创新与人民群众直接对话形式的表现②提供了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的有效途径 ③保障了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实现④是提高政协委员提案质量的具体举措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2013•山东卷•20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多年来,党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②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③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必修二第三单元
17.(2013•新课标全国II•17题)2012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进行界别分组讨论时,政协委员就如何管理政府预算外资金、治理“小金库”展开激烈辩论。这种辩论是()
①人民政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的体现②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表现
③政协委员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表现④政协委员参与政治协商的基本形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8.(2013•北京卷•34题)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多元”是指中华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是指中华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这一理论强调了()
A.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B.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中华民族是具有历史性的多民族共同体D.民族平等奠定民族团结的政治经济基础
9.[2012·广东卷] 下表为某人大代表2011年工作总结的部分内容。
A.人大代表有依法行政的义务B.人大代表有权监督政府的工作
C.该代表有权提出意见并直接处理问题D.该代表行使了提案权、审议权、问责权
10.[2012·江苏卷] 目前,我国的立法重点由制定新法转到修订旧法、抓紧配套方面。2012年国务院计划完成“商标法修订草案”等33项法律的起草、修订,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这表明()
A.国务院行使构建法律体系的职能B.全国人大可以委托国务院行使立法权
C.国务院可以对所有法律进行修改D.立法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
11.2012年1月1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行政强制法开始施行,该法加强了对行政权力的限制和对公民权利的保障。这表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④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2.[2012·安徽卷] 201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
①体现党的性质宗旨,践行党的执政理念②履行党的管理职能,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④赋予党的执政资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2012·课标全国卷]近年来,公共外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全国政协成功举办了以“对话、合作、共赢——中国与世界”为议题的第六次“21世纪论坛”。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政协外事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书面发言,部分委员还提交了相关提案。由此可见,人民政协
()
A.创新了参政议政的方法和途径B.履行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新职能
C.积极参与行使国家对外职权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14.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一制度要求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健全这一制度()
A.扩大了公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B.强化了党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C.拓宽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D.健全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15.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创建活动、以“爱祖国建功业、促进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等活动。这是因为
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物质保证
③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④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16.2012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网站正式开通。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达自己的意愿积极参与到十八大的活动中,中心网站将为网民提供各种服务。网站的开通()①方便了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②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③拓宽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④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二、材料题
17.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说,生活在我闪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1)分析习近平主席讲的三个“共同享有”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你准备如何履职以帮助普遍百姓实现心中的梦?
18.2011年北约发动对利比亚的打击,原因就是因为利比亚内部多民族与宗教交织发生内乱。而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又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但我国相对于那些存在冲突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可以自豪地说:“风景这边独好”。
我国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为什么能做到“风景这边独好”?
19.(2013·广东卷·36题)(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党的知识,谈谈党为什么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12分)
20.(2013·重庆卷·14题)(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铺张浪费是背离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落后文化现象,公务上的铺张浪费更是一种腐败行为,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厉行勒俭节约,严格通守康洁从政有关规定,铺张浪费之风得到有效遏制,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高,崇廉尚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对上述举措进行评论。(12分)
第三篇: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项链练习
项链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她先看了几副手镯,再看一串珍珠项链,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制的镶着珠宝的金十字架,做工极其精巧。她戴着这些首饰对着镜子左试右试,犹豫不定,拿走也不是,放下又舍不得。她嘴里还老是问:
“再没有别的了?”
“有啊。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你都喜欢什么!”
忽然她在一个黑缎子的盒里发现一串非常美丽的钻石项链,一种过分强烈的欲望使她心都快跳出来了。她拿起项链,手也直抖。她把它戴在高高的衣领的外面,对着镜中的自己看得出了神。
然后,她焦急而迟疑地问:
“你可以把这个借给我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一把搂住了朋友的脖子,亲亲热热地吻了她一下,带着宝贝很快就跑了。1.本段选文部分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节选的文字内容看,主要写了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的一些语言和行为。答案:行为描写和语言描写。
2.这段描写极有层次地展现出玛蒂尔德在借项链时的精神状态,试简要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小说节选部分展示的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十分明显,开始发现项链时是惊喜,然后是焦急而迟疑,最后借到项链后欣喜若狂。
答案: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
3.小说结尾才道出项链是赝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作者安排小说情节的艺术,可以从小说表现的主题角度分析。
答案: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既嘲讽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又对玛蒂尔德寄予了深切同情。
二、语言运用
4.将下面的单句改写成由三个短句组成的一段话。(不得增删内容,字词可作调整)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与福楼拜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法国著名作家,“底层民众的歌者”——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向人们展示了下层人物生存的艰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认真分析原句,明确表达了几层意思,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变换成三个短句。此题陈述的对象是“莫泊桑”,内容可分为“莫泊桑的国别”、“莫泊桑的出身和时代”和“莫泊桑的作品风格”。
答案:(示例)莫泊桑是法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与福楼拜生活在同一时代。作为“底层民众的歌者”,他创作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向人们展示了下层人物生存的艰难。
5.微公益,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公益形式。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作为倡导“微公益”活动的宣传语。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每一次让座都是一次微公益,爱心不会因为它的平凡而被遗忘。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仿写句子时要仔细分析例句,准确把握例句的句式特点、所用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对于本题来说就是要按照“每一×××都是一次微公益,××不会因为它的××而被××”这一句式特点,补出其中的内容即可。
答案:(示例)①每一声问候都是一次微公益,善意不会因为它的普通而被埋没。②每一个微笑都是一次微公益,真诚不会因为它的渺小而被忽略。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誊写/荣誉 女佣/佣金 ....B.打盹/馄饨 寒伧/伧俗 ....
匮乏/振聋发聩 ..
筵席/垂涎欲滴 ..C.契约/默契 抹布/抹杀 积攒/人头攒动 ......D.请柬/谏言 佳肴/混淆 省悟/反躬自省 ......解析:选B。A.ténɡ/yù,yōnɡ/yònɡ,kuì/kuì;B.dǔn/tun,chen/cāng,yán/xián;C.qì/qì,mā/mǒ,zǎn/cuán;D.jiǎn/jiàn,yáo/xiáo,xǐnɡ/xǐnɡ。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社会上对弱势人群,包括残疾人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认为残疾人是“残废人”,是社会的负担和累赘。这是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以及社会认知水平的制约,超出常规的行为常会受到众人的反对和打击,这使得人们往往循规蹈矩,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倾向于墨守成规。再加上人们法律意识淡漠,多数健全人无意中陷入了歧视残疾人的成见里,媒体歧视残疾人的现象也时有出现。
A.根深蒂固
B.
循规蹈矩 C.墨守成规 D. 淡漠
解析:选D。A.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B.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泥于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C.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D.淡漠:冷淡的淡漠的感情;记忆不清老早以前的事。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玛蒂尔德悲剧的直接起因是偶然丢失项链而致,但细细品味又会发现,她本人爱慕虚荣的弱点是灾祸更主要的根源。
B.去年年底,一位名叫奇尔布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 “骑马舞”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
C.各地方电视台不同风格的择偶节目让人眼花缭乱,观众能预测出牵手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反而提高了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D.2014年4月5日消息,恒大集团与广东省体育局经过友好协商达成共识,新赛季恒大女排将与广东队合并,双方将共建新的“广东恒大女排”。
解析:选D。A项,句式杂糅,删去“而致”;B项,语义重复,“猝死”本身有“突然”的意思,去掉“突然”或把“猝死”改为“死亡”;C项,表意不明(有歧义)。或“观众能预测出/牵手的难度越来越大”,或“观众能预测出牵手的难度/越来越大”。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如果书也是植物,那么,书的花是什么呢?________。一本书能够开成千朵万朵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成了一本书。如果是好书,________;如果是赖书,________,但经不住时间的煎熬。
①书却是作者的心事 ②香味会有一些 ③花都是作者的灵魂 ④香味便挥之不去 ⑤当然是字 ⑥花开在心事之上
A.⑤⑥①④②③
B.
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⑥③②④⑤ D. ⑤③①⑥④②
解析:选D。根据语境中的上下文选择句子,连贯是基本原则。首空的前语境是一个设问句,由此可定首空选第⑤句,从而可以排除BC两项。比较第③⑥句与第二空的前语境关联,可以看出,第③句比第⑥句衔接更恰当。再用其余的句子验证,因而可得答案。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上班的诀窍 [德]路·席波赖特
“哈姆森先生,这是新来的同事诺伊鲍尔先生,先让他同您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他需要全面了解这儿各部门的情况,请您多关照他,指点他,对他说明一切情况。”
哈姆森见老板信赖地把新同事托付给他,不禁受宠若惊,唯唯诺诺地说道:“我一定照办。”
他同新同事离开了老板的办公室。
“喂,诺伊鲍尔先生,让我们来参观一下企业吧,这样您就会熟悉企业的情况了。” “参观企业?”新同事不解地问。
“是啊。要是我们坐在办公室累了,想放松一下,到处游荡,那就说参观企业。我们离开工作岗位,老板见了当然不高兴,可我们总会找出一个理由的。”
“什么理由呢?”诺伊鲍尔饶有兴趣地问。
“您来学学吧。譬如,就说要商量和检查一些事情。当然有时确实是真的,有些事也可以检查两三次。不过您别忘了把文件夹啦、账簿啦、货单啦诸如此类的东西带在身边,做出办公事的样子。这一来,您就可以在仓库里待上几个小时。我们私下里说说,有几个仓库保管员喜欢打牌,常常需要找个玩牌的伙伴。如此消磨时间,您觉得怎样?”
“真有意思。”诺伊鲍尔说。“喏,这是您的办公桌。”哈姆森说,“这儿有咖啡。喝咖啡嘛,本来只能在休息时间喝,否则顾客来了,看见我们在喝咖啡,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为此我们想出了一个专门的办法。您瞧,很简单:我们把办公桌右下方的抽屉腾出来,放上咖啡杯,人一来,马上关上。抽屉里铺上了吸墨水纸,即使咖啡泼了出来,也没问题。我们私下里说说,我们同样可以喝酒。当然在上班时喝酒是禁止的,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不过有时有人过生日,或者觉得不畅快,需要提提神,那他就把酒杯和酒瓶也放在抽屉里。” “这真实用。”诺伊鲍尔说。
“还有一个内部的小秘密。您瞧,这扇门里有一个小房间,那是储藏室,谁也不会闯进去的。待在里面,倒叫人感到挺舒服的。如果我们之中有谁喝多了感到不舒服,那他就干脆躺到里面的羊毛毯上睡觉。您可知道这句妙言:办公室里睡觉是最舒服的睡觉。当然,这是不能让老板知道的„„”
“这我明白。”新同事说。
哈姆森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同事,他把一切情况都说明了。“有一点我提出来请您注意:如果您早上睡过了头,就千万别赶来上班。弄得气喘吁吁地跑来,倒可能会迟到几分钟。迟到给人的印象不好。您可以这么办:干脆打个电话来,说您在医生或牙医那儿看病,要来得迟一点。您与其迟来一刻钟,倒不如迟来三小时。您要去理发或者干诸如此类的事,也可照此办理。我们在上班时间理发,这是因为我们的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长的。”
“这种见解是合乎逻辑的。” “是啊,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您要是知道了这些上班的诀窍,就能在这儿混得很好。” “嗯,我已尝到了各种诀窍,多谢您的关照。”
“嘿,这是我理应做的,我们是同事嘛。不过,您能对我说说,您是怎样搞到这份差事的?为什么要您熟悉各部门的情况呢?通常这儿雇佣的人只做某一件事。”
诺伊鲍尔说:“要我熟悉各部门的情况,是因为老板一退休,我就要接替他。那位老板是我的岳父。”
5.小说开头部分写老板跟哈姆森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引出下文故事情节发展,和下文哈姆森的言行形成鲜明对照,刻画了哈姆森性格中的另一个方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②暗示了诺伊鲍尔的特殊身份,为故事情节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可能(或为结尾埋下伏笔)。
6.办公室职员哈姆森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散漫懒惰:敷衍塞责,耍滑头,只是混日子; ②言行不一:表面上诚惶诚恐,热情认真,实际上欺瞒上司,误导同事,败坏工作风气。
7.小说的题目是“上班的诀窍”,但主要内容是围绕哈姆森上班如何偷懒、耍滑展开的,如果以“偷懒的诀窍”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以“偷懒的诀窍”为题不合适。①小说写的是主人公哈姆森的工作态度,改用“偷懒的诀窍”为题就不能告诉读者故事的指向范围,这是一个有关工作作风的故事;②小说要讲究故事含意的丰富性,改题目后故事指向就明确、单一了,削弱了小说含蓄性、丰富性的艺术魅力。③原题目有反讽意味,改题后就没有这层意味了。
(示例2)以“偷懒的诀窍”为题合适。①小说叙述的是主人公哈姆森工作中偷懒耍滑的故事,用“偷懒的诀窍”为题正可以准确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②“偷懒”是小说主人公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以“偷懒的诀窍”为题正可以揭露主人公的本质,使主人公形象更鲜明;③以“偷懒的诀窍”为题,更突出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语用创新
8.(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5分)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事情”改为“喜讯”;②“顷刻”改为“顿时”;③“预想”改为“原本”;④“用力”改为“努力”;⑤“难点”改为“困难”。
9.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与语境一致,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字数符合要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____________,就像你穿和迈克尔·乔丹一样大的鞋子并不能提高你的篮球水平。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许多富豪都是中途辍学者,但一般中途辍学者的平均收入远不及大学毕业生。个例令人景仰,但往往难于模仿,顺着规律才能提高成功率。
幸福就是,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纸的人,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两个烧饼油条回头叫你起床。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幸福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许幸福就是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身边亲友们的关爱和帮助。(1)在第一处写一句概括的话,且与下文一致,不超过25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第二处举一个例子,内容与前文统一,不超过5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的能力。第一处后面举的例子是“模仿榜样的穿着”和“模仿名人中途辍学”,但是结果都不好。所以填写的内容意思应该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反。第二处仿照前两句话,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例子即可。
答案:(1)但模仿他们的行为不保证能有他们的结果。
(2)在一个寻常的下午,正要去买菜的人,来电话问你,要不要帮你带鸡蛋牛奶,问你的冰箱空了没有。
第四篇:单元巩固练习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巩固练习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2、(2010高考·广东卷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3、(2010年高考·江苏卷19)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
6、(2010高考·北京卷40)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3)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 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
1.(2011高考安徽卷7)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些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24题)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011高考福建卷25)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 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4.(2011高考福建卷27)“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5.(2011高考广东卷3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①②B. ①③C.②④D.③④
6.(2011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2011高考天津卷)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 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 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9.(2011高考海南卷14)“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2011高考海南卷15)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11高考安徽卷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 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
12.(2011高考福建卷39)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来源:学*科*网]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根据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13.(2011高考广东卷37)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14.(2011高考山东卷37)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6)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分)
15.(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9)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4分)
16.(2011高考文综上海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南省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5个项目,省政府公布的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80个项目。
全国政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专题凋研考察团团长孙家正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海南一定要对自己独特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1)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保护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意义。
第五篇:高中语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说课稿(招教面试实用)
《兰亭集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但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山水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兰亭集序》叙事写景,感悟抒怀,从一次宴游谈到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虚无主义的思想倾向,同时,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学习本课,对于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并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采用探究、交流的方式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1、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从乐到悲再到痛的情感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蕴含的珍惜时光,热爱生命的积极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从乐到悲再到痛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教学难点:认识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学法
1.反复诵读和圈点批注法。帮助学生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
2.问题探究和教师点拨法。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动,从而深刻领会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山水,青山可以沉淀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千年前的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我们的“书圣”王羲之从这次盛会中有什么感悟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珠联璧合的《兰亭集序》吧!
(2)三读三求(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a.一读求识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识音解字,疏通文意,并帮助学生梳理相关文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序”这一文体。“序”也叫“序言”、“前言”,属于实用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可分为书序和赠序。书序一般是介绍作家生平或成书的过程和写作宗旨,为读者阅读提供一定的参考,如《兰亭集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多是表达离别之际勉励、赞许等感情,或阐明某一观点,类似于议论性散文,如《东阳马生序》。
b.二读求品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变化,并分析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为何而乐?
兰亭集会,群贤高乐,仰观俯察之乐。1环境优美,天气清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3活动雅致有趣:“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兴尽悲来,不由感慨。人不管是归隐山林还是以放浪形骸的方式活着,生命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逝去,往日的美好和欢愉都会成为旧迹,况且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后归于终结。实在是令人痛惜。
但作者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后一切皆无,“死生亦大矣”,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
c.三读求悟
思考作者的情绪由乐转悲是否就意味着消极懈怠?引发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要抓住“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个关键性的句子。“一死生”、“其彭殇”出自《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没有谁比殇子更长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庄子目睹时代战乱,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因此就消弭了生死的界限。王羲之所处的魏晋之际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黑暗的时期,很多士阶层感到人生无常,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而信仰道家,谈玄论道,纵情山水,不问世事。所以“一死生”、“其彭殇”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死观,也是王羲之所批判的。
(3)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感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四、说板书设计
乐(1、2)集会盛况 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赤 壁 赋》说课稿
一、说 教材(1)教材地位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单元第二篇文章, 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古代的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山水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写作此文时,无辜被贬,谪居黄州已有四年之久。他在这篇赋中自言其愁,而又自解其愁,表现了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见出作者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气度。学习本文,对于学生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教学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以及由此营造出来的意境。
3、了解 “赋”这一文体的有关知识,赏析本文“景”、“情”、“理”结合的写法。、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虽屡经磨难却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虽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赤壁古战场山水浩淼壮观的图片,让学生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历史遗迹,产生出一种深沉、慷慨之感,以便进入特定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走进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1、(虽然)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朝,哲宗亲政后,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却仍)豁达乐观
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三)三读三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1)一读求识(识音、识字、识文赋)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识音解字,疏通文意,并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文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赋”这一文体。《赤壁赋》是一篇杰出的文赋作品。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2)二读求品(品词、品句、品写法)
1、品词句
探究活动:让学生群答“哪些词用的精妙?为什么?” 根据回答,总结出若干有代表性的词,师生探究,加以分析。
a从“泛”字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样子。
b“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
c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
d从“纵”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2、品写法(景、情、理的交融)(重点:第一、三、四段)
逐层设疑:
a(景)第一段作者写的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此一乐也。为第二段(过渡段)铺垫。
b(情)第三段中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的是什么? 悲: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无常
c.(理)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d 教师明确: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的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e师生探究: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3)三读求悟(悟客、悟苏、悟精神)
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 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进一步细化问题:(让课题组内讨论作答)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哀怨,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很明显的,而各种资料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假如有难度,可用曾提示过的“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表达了他解决自己矛盾痛苦,最终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四、课后探究
梯级作文:对一处自然或人文景观,写一篇300字内游记。可以选择a纯粹写景;b写景兼抒情; c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当中任意一个类型进行写作,成文后在课题组内探讨体会这三类文章之间的不同之处,然后选择出一致评价较高的文章2—3篇,作为下次课堂素材,以备展示。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游褒禅山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学习本文,要使学生领悟到,只有通过不屈不挠的深入探索,才能有所精进,获得成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文章脉络结构,学习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3.把握作者治学处事“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叙议结合,环环相扣的写作手法,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2.教学难点: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
三、说教学过程(1)环节一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现褒禅山的秀美奇绝的景象,创造一种情景感,让学生真的感觉自己置身于褒禅山、置身于深远幽暗的洞穴,去思考接下来将发生的问题。
(2)环节二
三读三求 a.一读求识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识音解字,疏通文意,并帮助学生梳理相关文言知识。梳理文章脉络,明确文章可分为三部分:(1-2)段属于记叙性文字,介绍了游山经过。(3-4)段是议论性文字,由游山阐释治学处事的道理。(5)段是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b.二读求品
1、第一段写仆碑时,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2、第二段描写了什么内容?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为何如此安排?
记游华山洞经过。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指出“不得极夫游之乐”而后悔的原因是“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第三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是如何论述的?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提出了到达险远之地的三个条件:志、力、物。④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
4、第四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 怎样演绎而来的?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与第一段相照应。
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
由华山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提醒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学会去伪存真,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
(1、2小题难度较小,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3、4 主要是针对本文的重点提出,相对有一些难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握中心观点。)
c.三读求悟,进一步探讨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文中提出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志、力、物,即坚强的意志、足够的力量和可凭借的物质三个条件。让学生联系实际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不论研求高深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做到“尽吾志”,最后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遗憾了。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3)环节三
布置作业,拓展 延伸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巧妙运用了三首描写男女爱情诗句来阐释治学做事的三境界,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课下请同学们查找资料,写一篇随笔,浅谈你对着三境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