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大外交
测试成绩:93.33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 A B C D 2016年 2015-2019年
2016-2020年 2020年
正确答案: C
2.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A B C D 和平发展
安全高效
互利共赢
团结合作
正确答案: C
3.下列哪些国家不是金砖五国的成员?()√ A B C D 中国
俄罗斯
朝鲜
印度
正确答案: C
4.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处理对外关系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是()。√ A B C 互不侵犯
独立自主
求同存异 D 维护主权
正确答案: B
5.与周边国家打造()利益共同体,是中国地缘政治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A B C D “一带一路”
全球治理
国际责任和义务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A
6.当前,我国正以()姿态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A B C D 传统大国
新兴大国
超级大国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B 多选题
7.2015年,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了()等重大活动。√
A
B
C
D 联合国系列峰会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气候变化大会
正确答案: A B C D
8.李克强表示,我们将继续高举()的旗帜,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A
B 和平
共赢 C D 发展 合作
正确答案: A B C D
9.《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推动()。√
A
B
C D 互联互通
经贸合作
人文交流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A B C
10.在世界格局趋于多元化的今天,()的外交理念阐述了中国外交的核心信仰,传递了中国声音。√
A
B
C
D “亲”
“诚”
“惠”
“容”
正确答案: A B C D
11.经过多年的外交实践,新中国外交形成了()的全方位外交布局。×
A
B
C
D 大国是关键
周边是首要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多边是重要舞台
正确答案: A B C D
12.《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我国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A
B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扩大国际产能合作 C D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正确答案: A B C D 判断题
13.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没有过不去的坎。√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4.中国所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实际上就是输出过剩产能。√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5.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第二篇:从教育功能角度看中国大学生就业现象(范文)
从教育功能角度看中国大学生就业现象
汕尾市业技术学院 103数学教育2班 第七小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充分暴露。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意味着现今的中国大学生已告别了从前的优越性,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将从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从教育功能角度寻找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现象 教育系统
社会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形势严峻
(一)宏观数据调查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十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2010年631万,2011年650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69.1%,低于2010年的76.1%,加之以往毕业还没有就业的学生,可谓形势异常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的日益加剧,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并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个概念,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弱势群体”予以界定。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高校中由于性别、经济贫困、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竞争失败等原因而处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如女大学生、贫困生、残疾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容貌不佳的“丑生”等等均属于“弱势大学生群体”)。在“毕业即失业”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三)新一轮读书无用论
据统计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只有70%左右;08年有所下降;09年大学生达700万左右,但工作岗位保守估计只有150万。于是国内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这对于我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巨大的危害。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继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之后中国另一必须解决的难题。但我国每年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和巨大的劳动力适龄人口,使得这成为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仆后继。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
(四)其它现象
1、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
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分为文史和理工两大类,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所以对电子、机械、建筑等理工类毕业生的需求相应扩大,庞大的文科类毕业生群体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不能胜任操作性岗位,而被就业市场大规模边缘化。
2、女性毕业生面临就业壁垒。
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用人单位普遍不愿意接纳女生。担心她在成家后,育儿持家会耽误工作时间,而且女性婚后还可能有辞职休假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工作的稳定性。所以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表示不招收女生,也加重了整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形势越发严峻。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1.08%,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在程度上远不及想象的严重。
3、地域因素、专业因素等方面
在地域方面,分布于四个区间的16所大学的就业情况呈阶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生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某种相关性。专业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按照调查中划分的学科分类,“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居于前三位的是农学(78.38%)、管理学(58.02%)和工学(55.44%),而医学(31.01%)、教育学(33.33%)和法学(37.85%)则排在了最后几位,甚至低于传统上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40.35%)和历史学(51.85%)。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现象原因分析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首先是高校师生比失衡,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竞争力减弱。其次是学生良莠不齐,其素质与知识基础都不扎实。在为才是举的当下社会,竞争力弱的毕业生必然难以就业,就业率下降便不足为奇了。可见,大学生就业难也是我国大学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必然过程。
(一)大学生个人因素
当前大学生没有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不能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使个人的追求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形成较为理性的择业行为。
1、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把个人价值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目标,还会追求受人尊重、高效益部门、待遇优厚以及扬名的机会等。他们往往只看好工作环境好、薪酬较高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对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则缺乏兴趣。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再者,大学毕业生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还存在基于信息、报酬及声誉的“羊群行为”,这同样会影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做出的决策。对大学生而言,理想与现实并存的双重心态仍主导着这个群体。一方面,据调查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在择业标准的优先顺序上,有67.10%的学生将个人发展机会视为择业时的首选。
2、好逸恶劳的特性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变。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而且,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期望的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3、缺乏必备的知识技能
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一下子松弛下来,大学生便开始贪图享乐。把时间浪费掉的情况在大学生中很普遍,他们以颓废、随意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习,在大学里不思进取虚度光阴,只是为了等到那一纸文凭,并没有关注自身能力的培养。现今的大学风气,开始变得浮躁,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务学业,沉迷于恋爱、网游、赌博等。调查显示,在临近毕业的学生中,有近40%认为自己在大学中最后悔的事是“虚度了大学时光”,而没有学到必备的知识技能。再加上现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学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刚踏上岗位,就不得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并做出进一步的深造。
(二)教育系统内部失调
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总体上仍没能摆脱原有的僵化机制,具有比较明显的保守性、滞后性、封闭性。其主要表现在:
1、教学未能反映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体系应建立在市场调节的轨道上,专业设置、学生人数、课程设置等都要由市场来调节,学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然而,我国现今的教育体系中,就业率的重要调节作用没有得到体现,高校也缺乏自主性,在专业设置上没有自主权。针对学校教育,受访的44家单位中,有26家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的22家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课程设置不合理成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制约因素,存在相关性。与此同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的评价中,持“一般”或“没有什么用”的学生占到47.45%和17.38%。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减员,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2、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现在的学校课程主要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专业实习时间,但不足以满足社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需求。毕业生多是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一些单位在聘用了大学毕业生后,不能立即使用,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种自身知识体系的缺陷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集中的社会实践加上平时学习中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使得这些国家的大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承担具体的工作。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就业指导工作未能发挥正向功能。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虽然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在教育公共政策方面,政策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偏差,宣传和执行的力度有待加强。调查中,“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认识程度上,“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2.56%,“比较了解”的也只有23.77%。这样导致学生对政府政策的预期较低,影响政策应有功能的发挥,26.10%的学生由于对相关优惠政策“缺乏信息”,他们“不赞成或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三)与社会子系统不相协调
1、庞大的人口压力。
我国人口基数十分庞大,导致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我国有1.2亿的流动人口,其中多数是农民工,另外还有近两千万的中专技校毕业生,四百万大专毕业生,再加上各类培训学校培养的无法计数的专门技术工人。可见,在有限的就业市场里与大学生竞争的人数不少于两亿人,而中国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仅仅有一千万个左右,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普遍的信息反馈是:心比天高,眼比手低,做体力不如农民工,做技术活不如技校毕业生,搞开发没有经验,做文秘不够细心,几乎成为鸡肋,在整个就业领域中高不成低不就。
2、生产力水平不高。
国民平均经济水平不高,生产力发展较为缓慢,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增长幅度较小,造成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的局面,这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 其主要体现在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一方面是供求比例失衡。高校1999年以来的扩招使大学生就业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竞争激烈,供多需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就此形成。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
3、地域就业制度尚不完善。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型国企、外企、事业单位成为了大学生选择工作的首选。即使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业市场低迷时,一些大学生宁肯不就业也不愿意到西部地区工作。但是,尽管毕业生数量大幅的增加,较发达地区对员工的需求量却并没有大量增加。反之,一些比较热门的行业对员工的需求已逐渐趋于饱和,毕业生的供给大于需求,就业也就自然相对困难了,庞大就业群体严重威胁大学生就业。
4、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不合理认识。
企事业单位希望直接招到有能力、有经验、有文凭的人,这对刚刚踏出社会的应届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同时,近年来某些媒体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良行为无限制地夸张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认识,助长了不利于大学生及其就业的偏见。不仅如此,社会舆论维持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和期待值,对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苗头、新探求不是本着鼓励的初衷去宣传,而是带着猎奇和挑刺的眼光去看待,主客观上都不利于缓解就业难的形势。先前有指责大学生卖猪肉、擦皮鞋的报道,近来又有哈尔滨一位大学生修脚工被周围人斥以“贬值”的闹剧。
三、如何正确认识并改善大学生就业问题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事,拥有高智商、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如不能顺利就业,是国家的不幸与社会的损失。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其自身的问题是不可分割的,又有社会的众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这样一个局面,因此全社会参与十分必要,必须从社会、学校(教育)、学生三方面着手解决,多渠道扩大大学生就业面。
(一)社会角度
1、国家应出台相关规定,规范社会的就业机制。有关部门要制定有效的就业引导方案,加大查处虚假就业信息,加强就业信息管理,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国家法律法规。应对高校毕业生负起就业责任,对弄虚作假的高校进行严格查处,对政府监管机构做出必要的处罚,责任追究到人,以真正做到保护学生就业,真正服务学生,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健全未就业大学生相关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均衡、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注意建设。
2、企事业用人单位应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不要过分关注文凭、存在性别歧视、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等。其次要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好的为企业付出,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作为企业应该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吸收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大学毕业生,为企业打造长期稳定的团队,才不会因眼前小利而影响到长远发展大局。
3、有关政府部门应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其并提供就业与创业平台。十七大报告提出全民创新,把创新、创业纳入了全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全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创业资金投放,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未就业大学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崛起,商业竞争日显激烈,许多创业者选择大城市创业,却忽视了二三线城市以及一些城镇乡村,党和政府应当积极号召、鼓励有志青年去创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多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创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多个领域从业,争取利用自身力量带动形成一个新型的就业群。
(二)学校(教育)角度
由于教育活动偏离目标,教育系统内部失调,与外界子系统不相协调,教育的正向功能的发挥受阻所产生的负向功能,包括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核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所以要要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使大学生具有满足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1、改革高等教育,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院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大学应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学校应当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承认,以便形成良好的互补。一方面能形成学历教育再深造,提升个人学习目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又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满足一定的人才供需。现在国家、地方招考中有很大一部分职位限制学历,学历继续教育所颁发的毕业证不予于承认,但在进入工作单后却可以凭着学历继续教育的毕业证加工资、晋升。这样的矛盾无疑是对应考者的不公平、增加就业难度、提高就业门槛。国家、政府应该联合教育机构建立完善的、一致的政策法规。
、2、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大学要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3、在继续教育方面,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深造,在工作的同时培养自身能力。与全日制大学教育一样,学历继续教育应得到
(三)大学生自身
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其次大学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 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
1、学生要加大忧患意识的培育,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毕业后大学生面临的不再是学校里的小社会环境,而是复杂多变的社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充满着各种未知的因素。为了让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大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多种生活需要的,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毕业生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责任感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的跳槽。要有责任意识,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
2、大学生自身必须走出自我优越的误区,适当的降低“期望值”。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地区,努力遏制结构性失业。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要有勇于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挖掘、开拓创业市场,转变“靠父母”、“靠国家”、“走公务员之路”的传统就业思想;要积极的打破思想束缚,给自己一腔激情。
3、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参与社会竞争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的过程。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有些问题可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调整,并且需要来自社会的各界力量共同努力,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一帆风顺,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还是呈乐观发展趋势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9 [3]荆德刚.《理性分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N].中国教育报,2006—03-22(12).[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6] 罗汉书,张丽娟.职业学校如何实施职业生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04-12(12).[7]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O6):90.[8]王宝义.论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5:39—40页.[9] 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第三篇:从十九大报告前瞻未来五年中国大外交
1.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仍然是时代主题。√
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发展
C 平等与竞争
D 合作与共赢
正确答案: B
2.当前()双刃剑效应突出,互联网将全球“一网打尽”同时暴露网络安全脆弱性,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潜伏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异化风险。√
A 世界多极化
B 经济全球化
C 社会信息化
D 文化多样化
正确答案: C
3.()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美联储退出“量宽”和启动“缩表”后果难料。√
A 2008年
B 2010年
C 2011年
D 2016年
正确答案: A 多选题
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例如,()。√
A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B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 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D 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正确答案: A B C D
5.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了强劲逆风,西方大国()、反全球化逆流涌动。√ A 精英主义
B 民粹主义
C 保护主义
D 排外主义
正确答案: B C D
6.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的新型国际关系。√
A 相互尊重
B 公平正义
C 平等协商
D 合作共赢
正确答案: A B D
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要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清洁美丽的世界。√
A 持久和平
B 普遍安全
C 共同繁荣
D 开放包容
正确答案: A B C D 判断题
8.十九大后的中国外交将继往开来、稳中求进、有的放矢、优化创新,护航“新时代”,助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9.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0.中国越发展,就越需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也越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第四篇:从《小孩不笨》看中国大陆学校变味的“分层教育”
从《小孩不笨》看中国大陆学校变味的“分层教育”
——《小孩不笨》观后感
摘要:在电影《小孩不笨》中,我们看到在新加坡学业成绩不同的小孩被分派就读EM1、EM2或EM3三种不同课程,而就读等级最低的EM3的孩子往往被视为是最没前途的。这给孩子的成长及其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与中国大陆普遍存在的尖子班、普通班情况类似。学校通过对根据成绩划分成的优生和差生实行分层教育,达到了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利益目的,却也引发了许多教育问题,使得原本遵循因材施教的分层教育渐渐变了味。
本文将简单介绍分层教育及其在中国大陆学校变味的窘况,再从学校的教育目的及其利益目的详细论述中国大陆的分层教育现象变味原因,并从教育权利方面阐述分层教育的不合理性等。
关键词:分层教育 教育权利 教育目的
一. 分层教育
分层教育是指针对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以适应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需要,采用分主题、分阶段、分年龄、按照能力差别有所侧重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与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分层教育是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是适应生源现状的好对策。
首先,因材施教,体现针对性。学校的学生要顺利实现学生从小学生到中学生角色的转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表象,分层次教育正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逐步实施,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做到“对号入座”。
其次,重点突出,体现侧重性。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这个重点是十分明确的,分层次教育强调保证目标实现的过程与方式,有助于目标的逐步落实和最终实现。侧重性的优势在于将目标分解化小,以便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承受力来逐步展开,在不同的年龄和时期更能让受教育者顺利接受,做到“自觉自愿”。
最后,逐步推进,体现系统性。学校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这个教育工程中要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循序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分层次教育正好体现了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使受教育者在体验教育的过程中有从易到难、从基本到特殊的过程,做到“一步一个台阶”。二. 变味的分层教育现象
分层教育本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教育内容的教育方法,意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但在中国大陆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分层教育已被歧化得面目全非。
分层教育之所以变味,说到底都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学校为了升学率,开设各种快班、重点班、尖子班与相对应的慢班、普通班、平行班等等,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学生分类、贴上标签。在教学过程中,所谓的普通生,往往成为学校互相推诿,不愿接受的人群,而尖子生则会受到多方关注,得到最重要的师资力量的投资,这很明显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
这种教育模式完全违背了分层教育的初衷,既增加了优生的学习压力,又打,击了普通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使得“因材施教”的分层教育已经沦为变相地折磨学生的一种手段。三. 从学校的教育目探究分层教育变味的原因 1.学校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狭义的教育目的则是指国家规定的官方的,统一的教育目的,也包括各级学校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培养目标。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前者从宏观上着眼,后者则在宏观的基础上,从微观即从作为教育活动对象的人着眼。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要服务于总的教育目的的实现,而教育事业的目的也只有通过教育目标的具体落实才能得以实现。
我国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努力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校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专门机构,它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源于社会培养人的需要,培养人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正因为如此,学校教育的目的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使人的灵肉、身心、情理、德才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为社会和谐文明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其实,这只是学校的公益性目的,从学校自身活动维系和提升需要来说,还有一个自益性的目的。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活动,必须要考虑并解决教育目的实现的诸多因素和条件,如必要的育人设施、师资队伍,也包括根据需要对这些条件予以完善和提高的财力物力等方面的经济保证。学校在自身这些方面所意欲的目的,可称之为学校的利益目的。学校的利益目的是具有自益性的目的,它所意欲是本体的自我得益,本质是追求学校本体活动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具有公益性的教育目的,它所意欲的是人和社会的发展,本质是育人。
2.分层教育变味的原因 2.1学校的教育目的单一化
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学校的根本目的,学校的重要任务不只仅仅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和才能,除此之外,学校要教育学生学会更好的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要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要使学生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要使学生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要让学生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并养成时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学会自我调整,使自身不断完善;要使学生逐渐懂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但有些学校对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醒,将教育目的价值异化为单一的、片面的追求,这造成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成绩发展的局面,学校教育的全面目标发生变异,异化为单纯升学。
2.2.过分追求利益目的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而,学生的进展与变化毫无疑问应当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首要的、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标。然而,当谈到“学生的进展与变化”的时候,应该强调: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学生的成果是学校成功的标志。学校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学校要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场所,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升学率。校长和老师关注升学率,背后的实质除了是关注自己的政绩或业绩,还牵涉到学校的地位和知名度,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额度,学生招生人数等等利益关系,2.3学生成果评价的目的被扭曲
学生成长的状况需要通过一些外显的成果来加以判断。学生的成果是判明学生发展水平的一种手段,展示学生发展的成果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方法,是学校发现教育问题、诊断教育过程的一种途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作为判明学生发展水平的一种手段,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方法,发现教育问题、诊断教育过程的一种途径的学生成果评价被异化成了学校的追求,升学率成了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是学校教育上的一个误区,是本末倒置。在有些学校,为了证明办学的成功,不惜放弃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采用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措施。
四、如何让分层教育回归正轨 1.对于学校
学校应该正确把握教育目的和利益目的之间的关系,真正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定位两个目的,使两个目的互相协调,互相促进,让学校健康发展,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对于政府、一方面政府需要确保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因为学校的利益目的说到底是因为分配入不敷出。当学校不再需要通过排名来争取足够的资金,或许学校能更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学校教学的监督,全面遏制“分层教育”。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崔东伟.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利益目的[D].山东:东北师范大学,2008,19-22 [2] 杜明翀.教育分层与分层教育探论[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5)
第五篇:从十九大报告前瞻未来五年中国大外交 课后测试答案
我的课程
从十九大报告前瞻未来五年中国大外交 关闭
2
3.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9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仍然是时代主题。√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平等与竞争
D合作与共赢
正确答案: B 2.当前()双刃剑效应突出,互联网将全球“一网打尽”同时暴露网络安全脆弱性,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潜伏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异化风险。× A世界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文化多样化
正确答案: C 3.()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美联储退出“量宽”和启动“缩表”后果难料。√ A2008年
B2010年 C2011年
D2016年
正确答案: A 多选题
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例如,()。√ A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D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正确答案: A B C D 5.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了强劲逆风,西方大国()、反全球化逆流涌动。√ A精英主义
B民粹主义
C保护主义
D排外主义
正确答案: B C D 6.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的新型国际关系。√ A相互尊重
B公平正义
C平等协商
D合作共赢
正确答案: A B D 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要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清洁美丽的世界。√ A持久和平
B普遍安全
C共同繁荣
D开放包容
正确答案: A B C D 判断题
8.十九大后的中国外交将继往开来、稳中求进、有的放矢、优化创新,护航“新时代”,助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9.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0.中国越发展,就越需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也越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