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情况汇报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情况汇报
(2012年2月25日)
尊敬的××××××:
首先,我代表区××××××工、管委对××××××及各位领导亲临我区调研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主要对××高新区建区以来的发展概况,“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2011年主要工作成绩,2012年重点工作安排做一简要、全面的汇报:
一、××××××区发展概况
××××××区是1992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自2009年以来,相继托管了周边东营、西营、雹神庙、闫营子4个行政村和上板城镇,代管了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唐山曹妃甸承德临港工业园。目前,辖区面积246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规划建设面积24.7平方公里。是全市唯一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区主要经历了实施“退市进郊”战略,承接市区企业外迁集中发展阶段,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形成绿色饮料食品制造、生物医药制造、智能化仪
器仪表、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五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促进产业聚集发展阶段,再到大力发展以健康、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和完善管理职能,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转型发展为中心工作三个重大转变。逐步形成集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于一身的发展与管理模式。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高新区呈现出开发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发展质量越来越高,投资环境越来越优的良好态势,在促进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土地,增强市本级财政实力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是创新求变、转型发展。建区以来,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环境立区、开放兴区、科技强区、项目带动”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开放开发”进程。同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京津冀和环渤海第三增长极崛起以及城市南扩、发展空间扩大和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战略部署的实施等战略机遇,创新求变,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按照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保增长、调结构、增投入、拓空间、优环境、促发展” 的工作理念,立足于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科学发展示范区、现代产业聚集区和新城形象展示区的目标任务,着力推进“二次创业”,确保了“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功步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支撑产业、打造现代新城为核心任务的转型发展阶段,为“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发展迅速、实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亿元,工业总产值2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6.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15.8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7倍、2.7倍、4.3倍和4.7倍。2010年被省政府评为“河北省十强开发区”。
三是科技进步,引领创新。全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6家,先后建成国家级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省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中心和×××市创业孵化基地,并建成孵化面积2.8万平方米的创业服务中心,在孵企业达54家,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50%。
四是功能清晰、定位科学。形成6.2平方公里核心区、上板城工业聚集区和唐山曹妃甸承德临港工业园“三大板块”齐发并进的发展格局。
五是打造新城,彰显形象。“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77.13亿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生态环境、完善区域功能,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
六是健全体制,完善职能。随着高新区建设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针对体制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缺失的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大胆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高效便捷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同时积极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农村与城市发展同步、园区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党建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工作机制的形成。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及主要举措
1、“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总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加快发展主题,以争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产业园区和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支撑产业为核心任务,全力推进“三大板块”开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支撑产业、推动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和新城核心区建设中发挥先导、引擎和主力军作用,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中实现率先突破、率先跨越,成为全市的重要增长极。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总的目标任务是:争取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产业园区
和建设全市科学发展示范区,在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路径与方式上,实现“翻番、晋位、转型、跨越”。所谓“翻番”:就是力争经济总量翻两番以上。“十二五”末,力争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4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05亿元、工业总产值2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26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农业总产值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单位GDP能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所谓“晋位”:就是在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中进入前十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所谓“转型”:就是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科学发展,由过去自然的发展状态向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转变,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单纯经济建设向发展产业与建设城市良性互动转变;所谓“跨越”:就是在发展速度和质量上实现新的跨越,在产业层次、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
2、主要举措。一是全面开发建设“三大板块”。利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6.2平方公里核心区开发建设,把核心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国际会议会展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研发与科技孵化中心和区域性金融商业中心,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核心区。“十二五”期末,现代服务业收入达到50亿元,新城核心区良好的城市形象基本形成;把上板
城工业聚集区建设成为以健康、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高度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生态环境优良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完成开发面积3—5平方公里,工业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唐山曹妃甸承德临港工业园建设成为先进装备制造和物流业集聚的临港产业基地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十二五”期间,完成开发面积2平方公里,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二是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食品加工、特色种植养殖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加快农村新民居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卫生、民政、文化、体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三是着力培育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重点培育发展健康、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同时结合承德新城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健康产业在现有中药产业基础上,利用承德区域环境优势,结合高新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中药现代化、生物技术研发、健康食品四大板块;智能产业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趋势和“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结合)的快速发展势头,重点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和智能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在区域性资源优势基础上,重点发展镁合金和钒钛制品产业,力争把新材料产业建成河北省战略性支撑产业;新能源产业依托承德地区丰富的日照和风能资源,结合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以太阳能、风能利用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承德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高铁及高速路网建设所带来的交通和要素集聚优势,着力建设教育科研高铁商务区、RBD旅游休闲商务区、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区及综合配套服务区,大力发展以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会议会展、金融保险、休闲度假和健康服务为主体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
三、2011年主要工作概况
2011年,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高起点开局。
1、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区域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全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26 %;地区生产总值31.1亿元,同比增长20.2%;全部工业总产值65.1亿元,同比增长20.6%;固定资产投资35.1亿元,同比增长20.68%;全部财政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25.87%。二是工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011年,共组织实施工业项目23个,总投资27.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个,总投资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全年实施工业企
业技改项目14项,完成投资4.7亿元。东西营工业区苏垦银河连杆扩能、绍淇全自动凹版印刷机械制造、正兴彩钢钢结构工程、荣森海姆输送系统制造等10个新建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其它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三是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成功引进了北京方恒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参与闫营子地块土地一级开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中国航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以BOT方式投资建设上板城白河南污水处理厂等城建项目。与天津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设立了区校合作基金,首批9个项目实现对接。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471万美元,引进区外资金26亿元,签约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个,外贸出口创汇1122万美元。四是土地收储和融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东区RBD(休闲商务区)基本完成地上附着物补偿扫尾和村民养老保险发放工作,并成功挂牌出让;东西营片区2600多亩土地收储扫尾工作全部完成;上板城片区6130亩土地收储工作已与4个村签订《征地协议》,完成了土地测量和3个村集体地上附着物测量登记工作;闫营子片区3900多亩土地收储工作已进入土地补偿款发放等扫尾阶段。全年获批各类土地1443.39亩,保证了闫营子、东西营和上板城3个片区配套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成功融资20.5亿元,偿还了13.5亿元到期贷款,保证了土地收储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五是曹妃甸承德临港工业园开发建设加
快。2011年,园区总体规划已经完成初审,总体环评工作已具备初步成果;完成了2平方公里起步区土地收储工作,完成土地清表2800亩;完成道路路基工程4000米和东西主干路的开口衔接工作;累计争取用地指标430亩。路神专用汽车制造、煤炭及矿石检验研发中心2个入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2、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顺利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复核,“×××区科技孵化中心项目”争取到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30万元;支持和组织实施科技研发和新产品开发项目24个,投入资金220万元,引导和带动企业科研投入1.4亿元;积极组织和推荐科研项目申报省、市科研计划,17个科研项目被列入2011年省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共引进科技资金1160万元;全区共有63家企业被列为省专利提升行动试点企业,7家企业被列为省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全年共申报专利58件,获得专利授权40件;指导和帮助区内2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家企业顺利通过复审;四海集团的“四海”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颈复康胶囊、金属管浮子流量计等9个产品获得河北省名牌、优质和经济效益型产品称号。二是城市建设彰显新形象。全年共安排各类城建项目16项,总投资31.2亿
元,完成投资21.4亿元,全部完成了年度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规划先行和引领的作用,完成了闫营子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启动了高铁商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东区RBD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严格按规划建设的项目都实现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凤凰山大桥和滦河南岸沿河沿路亮化工程全部完工,滦阳路、滨河路、凤凰山东街、科技大厦、滨水公园绿化工程全部完工。中央湿地公园第一组团作为我市武烈河滨河带状公园的一部分被评为“省级五星级公园”,第二组团被评为“省级四星级公园”;城市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南区一级消防站工程全部竣工,南区华峰五星级酒店项目完成正负零以下工程,阳光四季城等5个房地产项目当年完成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三是争取升级国家高新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以升促建”的总体要求,编制完成了《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规划》;完成了综合汇报材料及相关附件材料的准备工作,顺利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现场考核。通过积极争取,×××区升级工作已列入×××省政府与国家科技部“省部会商”重要事项之一,得到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四是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托管镇村工作实现全面对接,农业农村工作扎实开展,以林果、设施菜、畜禽养殖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产值经营额达到1.05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
70%。特色主导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增长11.52%;雹神庙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回迁楼4栋,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新局面。全年财政用于民生社会事业支出达8331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30%;新增城镇就业10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3人;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工作,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心;全面落实了对困难群体的各项政策,补助资金及时全额发放到位。五是和谐新区建设扎实推进。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工作机制、部门联合行动、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构建大维稳格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和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加大安全整治工作力度,确保了防汛、防火和食品安全;结合“百日下基层”活动,妥善处理信访事件,全年共成功化解各类信访案件176起,处理省、市领导督办信访案件10起;大力开展创建“平安高新区”活动,全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77起,成功调解各类纠纷194件。
3、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工委坚持以党的建设总揽全局,团结和带领班子成员,按照“围绕党建抓经济,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全区党
建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区已建设各类基层党组织117个,共有党员2282名。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突出“机关党建抓活力、企业党建抓特色、农村党建抓规范”三项重点,着力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路径、强化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注重党员素质提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实施创新、创优、创先“三创”工程,切实抓好“四项机制”的落实,在企业、农村、机关广泛深入地开展“认责承诺、亮牌示范、夺旗争星、全面对标”活动,及时跟踪督导,确保活动落到实处。
4、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始终明确“一把手”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直接抓好日常工作,并认真督促,组织完成工作任务。一是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民主集中制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和廉洁自律水平;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确保市委、市政府和高新区工管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三是加大干部作风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四是加大教育和监督力度,强力推进高新区惩防体系建设;五是加大惩治腐败工作的力度,坚决查处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
四、2012年工作安排
根据中央、省、市精神,结合实际,我区确定的2012年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生态产业园区和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为目标,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和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水平,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确保转型跨越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确保区域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中实现率先突破、率先跨越。按照上述思路,确定的2012年工作预期目标是:确保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5.6%;地区生产总值35.8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总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同比增长25.6%;全部财政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15.3%。具体措施是:按照“主导开放创新、引领产业聚集、展示新城形象、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理念,以“加速区域城市化进程,打造产业聚集新载体”为两大主线,高标准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开创发展新优势。
1、做大经济总量,加快产业升级,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夯实发展之基。坚持“在调结构中扩增量、在扩增量中调结构”,突出“三大板块”功能特色,强化项目
引进、壮大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实现总量做大、产业优化,为全区统筹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着力抓好经济运行,确保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着力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2012年,高新区共安排产业项目50个,总投资253.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总投资218亿元;工业项目43个,总投资206.09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9.8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7个,总投资47.6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4亿元。东西营工业区重点推进苏垦银河连杆扩能、金建检测设备扩能等27个入区项目,今年确保全部开工建设,15个项目竣工投产;上板城工业区重点推进露露公司50万吨技改扩能和20万吨“镁合金”制品等4个入区项目,确保全部开工建设;核心区重点启动实施东区RBD隆基泰和公司商住开发、金易达公司商业综合体、南区华峰五星级酒店等8个现代服务业项目,争取引进红星美凯龙大型家居项目,力争年内开工。三是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努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突出招商工作重点,围绕健康、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发展方向,整合人员力量,划分专项团组,开展靶向招商,确保引进2—3个投资5—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创新招商工作方式和机制,建立专业招商团队,进一步完善全员招商工作机制和考核奖励办法;借助专
业招商中介机构,探索“市场化”招商渠道,重点开展与中国招商投资网、浙商资本投资网的合作;组织特色招商活动,请国家开发区协会帮助策划组织全国部分重点开发区在高新区举办招商和转型创新发展论坛,进行错位招商;开展副科级以上干部“走出去”招商活动;以高新区成立二十周年庆典和争列国家高新区工作为载体,开展系列招商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与京津合作,加强与亦庄经济开发区和天津大学的战略合作,力争与中关村和部分京津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有选择性、针对性地承接京津地区产业外迁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2012年重点跟踪落实10个对接项目。四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关于加速推进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意见》,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在全区企业中,建成科技研发中心3—5家;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重点建设仪器仪表技术攻关服务站,争取实现10—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孵化器;以科技研发中心大厦为平台,面向京津,着力引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创意项目等高层次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项目;以“区校战略合作联盟”为基础,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展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重点支持科技信息中介机构、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科技经纪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进驻高新区,为区内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高水平服务。五是着力破解关键要素制约,为区域经济大建设、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围绕破解“土地收储难”,尽快完成闫营子区域土地款发放扫尾工作,为启动土地一级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上板城区域一期6130亩土地收储工作进度,为后续发展提供用地保证。围绕破解“用地指标难”。抓住今年省向市下放一定用地指标分配权的机遇,全力做好对接,争取更多配额指标;认真谋划包装重大项目,确保1个以上项目列入省重点;严把项目准入关,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围绕破解“贷款融资难”,组织一批贷款融资项目,等待金融政策机遇,争取商业银行贷款;进一步寻求BT、BOT、合作开发等融资方式,充分吸收社会资本;大力组织银企对接活动,筹备设立担保公司,指导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发行企业债券;围绕破解“人才引进难”,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六是加快唐山曹妃甸承德临港工业园区建设。以“快速启动,形成规模,做大做强”为目标,突出做好“体制创新、功能配套、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起步区2平方公里土地的清表工作,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同步开展配套基
础设施建设,确保道路、水、电、讯等设施全面配套到位,力争3—5个新项目入区建设;重点加强与韩国韩华集团、韩国大宇集团(中国)有限公司、韩国浦项集团的联系洽谈,争取合作成功。
2、强化城市管理与建设,做优做美发展环境,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塑造城市之韵。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优化整合资源,拉开城市框架,放大城市空间。2012年,高新区共安排城建重点项目29项,总投资68.9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1.1亿元。同时,按照“管理数字化、执法网格化、工作精细化”的要求,重点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构建覆盖全区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全面实行城管执法单元网格制度,建立健全城管执法全时段、全覆盖的快速反应机制,切实促进城市管理上水平、上档次,尽快打造出现代化、生态化的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新形象和新优势。
3、突出文化建设,提升精神文明,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铸就城市之魂。围绕建设功能完善、产业发达、环境优美、品牌响亮的国际旅游城市核心区的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区、镇、村(社区)三级的文化设施体系;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开发区精神,积极营造“爱家乡、爱城市、讲文明、树新风” 的浓厚氛围,增强对内凝聚力,扩大对外吸引力;高起点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发展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和文化信息服务产业。
4、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统筹城乡发展,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筑牢城市之本。坚持以“创业富民”为主旋律,把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高标准推进城镇建设、创新区管村的各项管理机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转移就业工作力度,分阶段实施“一镇四村”同城化进程。同时,着力完善行政托管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快推进行政托管各项工作深层次对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和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5、以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紧紧围绕省委×××书记提出的“十个一定要”,市委明确的五个目标、七项任务以及郑书记提出的“五围绕、五强化”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在“转变机关干部作风,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上下功夫,突出实效、作风扎实地开展好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同时,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管理职能,健全机制体制、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化解体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格落实好信访稳定责任制度、深入开
展“平安高新区”创建,全力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二篇: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
论文作者 钟月明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桂海论丛,论文单位 南宁,点击次数 240,论文页数 017-020页1995年1995月论文网 http:///paper_152027431/
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增强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较量,集中表现为抢夺高新技术制高点的竞争。各国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纷纷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并且正在对世界各国的高技术竞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未来历史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地区,是集科研、教育、生产、贸易、娱乐于一体的共生结构,是高新技术产业孕育和成长的综合性基地。根据其功能、结构、范围和特点的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外亦被称为“高技术开发区”、“科学公园”、“技术公园”、“科学工业园”、“科学技术园”、“科学城”、“技术城”、“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硅谷”、“硅山”、“硅岛”等等。举目全球,哪里有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哪里就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有整个区域经济的高涨和社区的繁荣。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生于50年代。进入80年代以后,伴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浪潮,全球兴起了一股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到1989年底,全世界已有50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遍布全国,其数量和规模居世界之冠。美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1)联邦政府高度重视高技术产业区的建设和发展。从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到现任总统克林顿都极力倡导优先发展高科技,制定并推行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努力办好教育,投放种子基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以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和大学作为人才、技术和信息的依托;(3)采取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4)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发动机;(5)创造吸引人才的优良环境和不间断地人才培训;(6)正确地规划选址和完善、先进的基础设施。
日本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决心很大,想的也很远。80年代初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方针:发展高技术,努力实现从“吸收技术为主”到“创新技术为主”的转变。日本制定了《高技术密集区促进法》(即“技术城法”),并计划环绕日本列岛兴建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集中的“技术城”。
西欧各国也把建立科技工业园区看作是加速技术由实验室走向市场、扩大商业和创造新工业机会的重要途径。英国和法国是西欧建立科学园区最早的国家。70年代英国就开始建立科学园区,截止1989年底,已建成40个科学园,并计划再建18个。英国科学园发展快的原因有三:一是受美国的影响。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园等的成就,通过美英学者之间的交往,引起了英国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二是政府的鼓励。政府想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来振兴经济,催促大学帮助工业界发展新兴工业,鼓励大学办科学园;三是英国有许多科研成果可供开发。英国人获诺贝尔奖金在全世界占有最高比例,这标志着英国科学发达,政府、学术界、工业界都希望通过创办科学园来开发自己的新成果和新思想,并获取高效益。法国1969年开始建设科学城。法国为了把科学城办成科研、教育、企业三结合的高新技术中心,成立了基金会,设有接待中心,接待和安置新近进入科学城的科研机构或企业公司的筹
建人。还设立了新兴企业培植中心,为新兴企业提供必要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扶植其成长。德国虽然起步较晚,1983年才创建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但是发展速度异乎寻常,1990年已发展到70个,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由于面临美、日等国的挑战,德国政府希望加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抢先夺取产业、技术、贸易三位一体市场的优势地位;各地也希望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改善本地区经济结构和增加就业机会;工业界、金融界、学术界出于自身的利益都表现了极大的积极性。此外,意大利、比利时、瑞典以及北美的加拿大等国也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各种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不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行动起来。韩国迅速建立了12个科学工业园,泰国兴建了5个科学工业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也都兴建了科技工业园区。这一切都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一个势不可挡的国际趋势。
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制定实施高科技发展计划,下个世纪将是高科技的世纪。任何时候,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也不能不参与。”不失时机地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是国际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已建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2个,省级近4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蓬勃发展,各类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但是,全国开发区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少数开发区管理体制不顺,部分政策尚未落实,工作举步维艰;部分开发区办法不多,资金困难,人才短缺,建好的厂房配套跟不上,影响了企业进区和资金周转。加之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起点要远远低于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因此,为了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需要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一、从国情、省情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开发区。纵观世界上千姿百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不是出自不同国情和区情的需要,具有本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应当在全国统一规划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到传统产业改造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地区的优势和不足,选择好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与发展方向,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向型、单一领域开发型、技术与经济综合开发型等多形式、多模式的开发区。
二、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统一布局与规划。国家应从全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出发,就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提出设想,对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作出统一规划和原则上的规定;各省市则应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与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对开发区作出规划;开发区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这三个层次上的规划必须相互协调。在开发区的选址上要注意选择在工业、科技和文化发达的大城市郊区或大城市附近的卫星城,要选择交通发达、通讯便利的地段;要选择在紧靠大学、科研院所的地区,以便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丰富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科研成果、科研设施为开发区建设服务。
三、继续稳定协调地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优惠政策。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是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作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人才、资金和技术的短缺。因此,各地在建设开发区时,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特殊优惠政策,并注意各项优惠政策的配套协调,以鼓励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的步伐。
四、大力开发高技术拳头产品和“短、平、快”产品,尽快形成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实现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充分发挥开发区的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的优势,大力开发那些市场覆盖率高、技术新、能出口创汇、产品系列开发寿命周期长的高新技术拳头产品,参与国际交换与竞争,以获取高效益。同时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高标准、严要求,进而促进国内市场的效益和开发区的建设。必须指出的是,为了使开发区健康、迅速地发展,不能依赖国家的大量投资或靠别人施舍,只有走自我催化、自我循环的道路。也就是说,先要抓一批“短、平、快”项目,尽快形成科研、生产、销售一条龙,产业化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再扩大发展。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和现代企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发展为产权制度股份化、资金筹集多元化、企业规模集团化、科研生产一体化、经营管理国际化的现代化大企业群体,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要广开门户,面向国内外大市场,首先在国内市场,继而在国际市场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最佳组合,善于联合大中企业、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以多种方式组建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兵团协同作战,实现最佳集成,共同对付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进军并占领国际市场,逐步形成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跨国集团公司,实现企业、国家和民族的最大利益。
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振兴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项重要功能,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新技术的幅射,二是企业机制的幅射。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要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振兴上,通过两个幅射作用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的转换,并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参与开发区建设,如在开发区内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分厂等。这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队伍。只有相当数量的大中型企业逐步转变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才能落实,开发区和产业带的建设才能成功。
七、创造吸引科技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流动的环境和方式。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首要前提是为科技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区环境。因为发展高新技术的关键是人才。没有大批人才进入开发区,开发区是没有希望的。鉴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缺乏高新技术人才,因此在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必须制定更为优惠的特殊政策和更为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如给予前来参加开发建设的科技人才以优厚的待遇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允许科技人员、大学教师按开发区要求定期进行技术咨询,允许科技人员以研究成果、专利入股,并同其他股份一样享有资产收益。同时要以多种方式搞好在职培训,在大专院校试办专科进行定向培养;要大胆重用归国留学人员,注重聘用出国留学人员、直接聘用外国专业人员,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开发区建设的急需。
八、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开发区持续、健康发展。以改革促发展是办好开发区的根本性措施,应常抓不懈。在管理体制上,要按照“政企分开”、“小机关、大服务”的原则,成立精简、集成、高效的管理机构,试行全新的管理体制。同时,要率先在开发区实行产权制度、财会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系和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全面体现开发区的各项功能。在开发区内可以试行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传统产业改造,有利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和文明程度提高的各种改革措施。在可能的情况下,从一开始就努力探索使用人类最新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手段与方式,实现“超常规”发展,并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开发区真正建设成为体现人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城区。(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 莫仲宁
第三篇:关于职业中专建设与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湘东职业中专建设与发展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谨让我代表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于百忙之中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学校基本情况和近几年来开展的一些主要工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等作个简要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湘东职业中专是一所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同时挂牌萍乡陶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湘东区教师进修学校、湘东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由下埠、湘东两个校区和湘东职业培训中心、东桥农林科研教学基地四个部分组成。学校占地面积106亩,其中,共有教职工213人,其中,专任教师199人(专业教师160人,文化课教师39人,双师型教师73人),后勤职工14人;共有7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136人,其中,湘东校1506人,下埠校区1630人。开设了平面广告设计、模具制造、汽车维修、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农作物种植、陶瓷工程、陶瓷材料等专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专业结构体系。
几年来,在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关怀下,学校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转变办学思路,拓宽办学渠道,提升了办学水平,提高了育人质量。学校后获得省“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安全文明校园”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二主要工作情况
近几年来,学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项目申报。一是两年来先后争取了酒店管理、电工电子两个省
1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省财政支持的现代教育科学技术项目和实训大楼建设项目,共到位资金640万元;二是申报了共3350万元的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项目。
二、抓师资建设。通过教师转岗转型培训,政府招考、高校进修、企业锻炼、分流文化课教师等途径和建立“特聘、特邀、特岗”的“三特”教师制度,专业教师大幅度增加,师资结构逐步完善。
三、抓招生就业。一是建立全区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乡镇初级中学生源输送工作考评,职普招生比例逐步均衡发展。三年来职业教育学生人数由过去780人增加到3136人;二是全区初中毕业生分流,启动春季招生工作。2011年春季招收471人,招生人数居全市之首;三是完善就业体系,畅通人才渠道。建立面向社会的就业组织机构,设立驻沪、穗、深等办事处,构建就业网络。近几年来,学生就业率为95%以上,对口就业率为87%以上。
四、抓资源整合。一是整合全区教育培训资源,全区各类职业培训逐步归口湘东职专。二是校区资源规划,建立了湘东工科校区、下埠人文校区以及湘东职业培训基地和东桥农林科研教学基地的大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五、抓校园建设。一是校园改造。投入100万元,改善校园环境,打造园林式校园;二是完善设施。投入340万元装配了37个专业实训室和一个生产实训车间,300万元的实训大楼建设项目正在启动。三是校区扩建。制订学校发展目标,拟将学校建设纳入萍乡陶瓷产业基地建设和下埠小城镇建设规划,启动下埠主校区建设。
六、抓教学改革。一是改革专业设置,大力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流程教学,使专业设置更加灵活;二是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走班制教学,把工厂搬进学校,把课堂设在车间和田间地头;三是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实行弹性学分制,四是改革管理模式,全真模拟企业 “5S”管理;五是改革利益分配体制,逐步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七、抓内部管理。一是强化学习。在全校开展了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和湘东精神学习、宣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先进地区职业教育;
二是加强党团建设。开展了践行湘东精神大讨论和征文活动,开展了“弘扬湘东精神、唱响激情五月”师生歌咏会等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三是改革管理体制。实行专业组经费承包责任制和专业组、部门工作双向考评制度;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对中层干部进行绩效考评,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八、抓校企合作。与沿海及内地3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举办企业冠名班,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打造了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平台,逐步建立起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九、抓职业培训。一是为全区各类从业人员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近三年来鉴定人数为1400余人次。二是为全区务工人员和学校毕业生推荐就业2700人次,三是开展了“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创业培训、进城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类民生培训。开展各类民生培训5400人次、教师培训3355人次。
十、抓职教宣传。一是通过出版校报、建立湘东电视台职教频道等方式,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宣传职业教育宣传政策法规和学校办学成果;二是通过文艺表演和培训服务等形式,开展职教宣传活动;三是加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职业教育优良环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认识不够。一是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或有失偏颇,读普高考大学才有出路的观点根深蒂固;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成果宣传不够,未能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
(二)师资力量不强。一是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仍然相对不足,双师型教师紧缺;二是师资结构仍不合理,文化课教师富余过多。
(三)设施不够完善。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校区多而散,未能形成规模建设;二是教学条件仍然简陋,部分专业实训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四今后努力方向
第一、理顺发展思路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农村,以农林类、陶瓷类、机械类专业为龙头,对接陶瓷产业基地、对接当地支柱产业、对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努力将学校发展成全区专业人才培养摇篮、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为湘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二、明确发展目标
未来5年内发展成占地面积150亩、在校生6000人以上的规模,拥有多个学生实训基地和一个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特色突出、办学灵活、功能齐备的国家级重点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未来十年内发展成占地面积300亩,在校生8000人左右的规模,突出陶瓷专业特色,注重各类培训效应,开办相关校办产业,服务当地经济建设,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研开发、“三产”服务于一体的高等职业院校。
第三、落实发展措施
1、依托萍乡陶瓷产业基地,对照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建设标准,启动下埠主校区建设。积极开展项目规划、土地测量、房屋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多渠道、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按校企一体化建设模式,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
2、抓职业培训,发挥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努力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强化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加大校报和职教频道建设,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扩大办学影响;努力打造湘东区特色农业辐射站、新型农民培训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3、强化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办推进模块式一体化流程教学法改革,积极实施走班制教学;加快建立弹性学分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
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4、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能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学或实习指导教师。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与园区产业对接,逐步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6、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全程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建立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各位领导: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强劲的需求,职业教育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开拓创新、团结奋进,为湘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最后,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011.7
第四篇: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纪实
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纪实
2011-10-26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刘亮明 刘文波
在长春高新区这样一片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创新活力、最富生态魅力的沃土上,一座现代化的科技生态新城正在祖国的大东北迅速崛起。
这是一块创新的宝地,这是一片发展的热土,这里就是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作为长春市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三动”战略的重点区域,地处长吉图内陆端口、长吉一体化腹地、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核心区域的长春高新区,紧紧抓住振兴东北和长吉图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实现了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010年,长春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均突破2000亿元大关,分别实现2396亿元、2374亿元,均是2008年的1.8倍;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2亿元,跨上500亿元新台阶,是2008年的1.5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0亿元,是2008年的1.8倍。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实现367.6亿元、62.1亿元,是2008年的2.9倍和2.6倍;可支配财力突破90亿元,是2008年的25倍。
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
近几年来,长春高新区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开发建设的头道工序来抓,针对新一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思想观念问题,先后开展了四轮大的思想解放活动。
从2008年开始,以编制《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为契机,第一轮思想大解放的大幕隆隆拉开。
当其时,针对部分领导干部在金融危机面前,对未来发展目标、定位认识不清的问题,高新区组织领导干部赴苏州、上海等地高新区进行学习考察,拓宽眼
界,激活理念,并聘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学者来长春高新区授课,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同时,高新区在实践中确立了发展重心、发展布局、发展路径、产业培育、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企业服务、融资渠道、管理体制、工作运行十大转变的发展模式,探索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解决了发展目标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为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的高站位决策、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轮思想大解放,以深化体制机制调整为主攻方向。
新一轮发展战略实施后,针对现有机构设置、管理体制、选人用人机制不灵活的实际,高新区开展了以“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
2009年初,在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到位的情况下,高新区通过组建临时指挥部和捆绑式使用干部的办法,把看准的事先干起来,完成了大规模的征地拆迁任务,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2010年初,对临时机构进行了规范,构建了三大支撑体系和两大服务体系,同时建立了企业化用人机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解决了发展过程中人才缺失问题,给干部队伍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11年初,针对发展空间扩大、发展任务剧增的实际,高新区适时组建了南区、长东北核心区、长德新区三个分区管委会,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分灶吃饭”的管理体制,形成“高位统筹、分区作战”的管理新格局,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实现了“重心下移、落实责任、转变职能、提升效能”的目的。
第三轮思想大解放,以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标志。
为了能让全区领导干部正视差距、赶超先进,2010年,长春高新区组织领导干部分两批到西安、成都、武汉、深圳、广州等7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回来后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组织开展重点工作“回头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了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信心。
第四次思想大解放,以赴西安考察谋求发展模式转变为标志。2011年8月,长春高新区针对近一个时期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重点包括如何建立
起“投资模式、运营模式和回报模式”三种模式,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策划与规划设计”、“整体发展与局部发展”、“行政主体与投资主体”、“投资权与经营权”、“投资方与经营方”五个方面的关系等,组成考察组专程赴西安高新区、曲江新区进行了深入学习考察。考察回来后,召开了专题汇报会,大家纷纷谈收获、谈体会,结合自身实际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并组织全区干部对外地先进经验进行了深入学习,在全区再次掀起了思想解放的热潮。全区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广大领导干部,紧紧围绕“如何创新思维、如何科学谋划、如何在质量上求精求细、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如何采取灵活的合作模式、如何运用公司化的投融资模式、如何开展资本运营、如何培育和发展产业、如何加强团队建设”等九个问题,有针对性地确立了调研题目,开展了深入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活动,不断谋求工作的创新与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发展活力,增添了发展动力。
通过几轮的思想解放,长春高新区人充分认识到,高新区发展的动力在思想解放,发展的希望在改革创新,只有思想上的深度“爆破”,才能实现工作的深层“突破”,才能推动高新区实现高与新的跨越。
思想飞得越高,行动就更要务实。高新区从提升机关效能入手,不断强化软环境、目标责任制和干部队伍建设。
他们坚持抓软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建立了优质高效的企业服务网络。同时,不断拓宽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层次,以企业援助服务中心为纽带,搭建了政务、金融、技术、人才等8大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由侧重企业审批类服务向侧重企业生产性服务转变。两年共为企业兑现政策资金达6.3亿元。在全省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中,长春高新区连续两年在全市四大开发区排名第一位;2010年全省城区、开发区软环境建设现场会在长春高新区召开,推广了长春高新区经验。
他们建立了任务倒逼、责任倒查的工作机制,把责任明确到人头,使广大干部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压力,切实建立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做到了事事有结果、落地有声音。随着管理体制的深化调整,还进一步健全了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优势产业、创新体系等责任制,并完善了岗位目标责任制,形成跟踪督查、科学考核问效、严格兑现奖惩的工作落实机制,为推进工作落实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他们深入开展了以思想、责任、能力、作风和廉政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建设”活动,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本领过硬、作风务实的干部团队。
近年来,高新区的干部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了严峻考验,顶住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树立了“敢为人先、创新超越、负重拼搏、百折不挠”的长春高新区精神,形成了同心谋事、协力干事、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创新超越,奋力拼搏已成为工作主旋律。
建设创新平台,构造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发展
长春市副市长、长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孙亚明认为,国家高新区应勇担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使命,在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要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科技资源富集、创新平台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等优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产学研有机结合,积极构筑企业、大学院所、中介机构和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
对于创新的思考,高新区人从未停止过。而在新一轮发展规划下,长春高新区更是敢于尝试,大胆提出“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把金融服务作为第一支撑力,搭载体、建平台,初步建立了以集约、集聚、集成创新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体系。
两年来,高新区致力于打造创新型科技园区,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建设各类创新平台。高新区联合“一院四所四校”结成创新战略联盟,即中科院长春分院,光机所、应化所、生物所、地理所,吉林大学、东北师大、长春理工、长春工大,采取“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企业运营”的模式,联合共建了占地7平方公里、总投资172亿元的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搭建了“创新+承接+融合+再创新”产业平台。中心设有3个分区(产业孵化区230万平方米、科研教育区190万平方米、商住配套区280万平方米)、5大专业技术平台(光电子专业技术平台、新材料、新能源专业技术平台、生物医药专业技术平台、现代农业专业技术平台)和7大公共服务平台(行政办公平台、科技孵化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国际合作平台)。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光电子平台即将投入使用,地理所及应化所平台项目已开工;高科技广场已投入使用;中俄科技园一、二期竣工,中白科技园正式开园;长东北百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加速园区、50万平方米新兴产业示范区正在加紧建设。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正在成为引领长东北、带动长吉图、推进长吉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核心区、科技创新辐射源和产业发展引导区。
两年来长春高新区新引进各类研发机构70户,总数达到148户;按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占省、市的40%和70%;目前,高新区内建有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吉大科技园、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中俄科技园、光电子孵化基地、新材料孵化基地、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长东北百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加速园区等。全区新建、在建孵化基地18个,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孵化企业3000户以上;全省中小型科技企业80%集中在长春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高新区前列。
长春高新区还积极与中关村和中科院开展战略合作,采取“院内聚集研究单元,院外共建技术(产业)联盟”等多种方式,联手打造东北最大的创新集群。目前已经与35个创新机构建立了联系,年内将集聚20个以上国家级科研院所,创新集群效应已开始显现。
为拓宽融资渠道,全力搭建金融创新平台。高新区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专职整合聚集金融资源,合理配置金融要素,较好地发挥了金融
平台的服务功能,推进了区域性金融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吸引集聚了股权类投资机构、担保公司、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中心等100多家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按照“梯形融资模式”,开辟了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三条绿色通道,引进组建17只基金,总规模达到145亿元,占全省的80%以上,为70多家企业融资近3亿元;积极申报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园区,19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程序。同时启动了国家级“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园区”建设,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路径、新模式。高新区已成为全市、全省的上市公司孵化器和聚集地。
为促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高新区每年拿出上亿元资金用于兑现扶持和奖励政策。目前,全区集聚两院院士21人,获省政府人才开发资金资助的特贴专家达23人,占全市总量的60%;海归人员1000余人,博士、硕士2400多人;区内设有博士后工作站15家,占全省一半以上。各类高端创新人才达3万人,占长春市的60%以上。今年在省、市的支持下,启动了“人才特区”建设、“长白慧谷”英才计划,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构建政策支撑体系,营造高品质人才发展环境,打造引领“长吉图”、辐射东北亚的“人才特区”,为“十二五”时期优质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发展新兴产业,聚集产业集群,实现高与新的跨越
今天,放眼长春高新区,在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的孵化和培育下,光电子、汽车电子、生物医药、动漫游戏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迅速崛起,茁壮成长,已经成为长春高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经济载体。
2010年,长春高新区各相关部门与聘请的专业研究机构共同开展了新能源汽车、光电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疫苗、动漫等六大产业链专项调研,悉心研究了上述产业的发展链条,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思路和任务,提出了产业的发展路线图,并制定了促进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
目前,长春高新区已经获得科技部批准,正在加紧建设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和汽车电子产业集群,今后还将重点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动漫产业集群。
2010年,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企业总数已达到1150户,区域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实现532亿元和470亿元;从业总人数超过4万人。已经形成光电显示和固体照明、光机电精密设备、光电器件(含激光)及光学材料、应用电子和相关软件信息技术的主导产业集群,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研发机构及平台的创新集群和人才集群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010年,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已拥有汽车电子企业86户,工业总产值实现152.6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44.3亿元。目前,以一汽为主要市场,以大陆汽车电子公司、天合富奥公司、启明公司为龙头,一大批中小企业为配套的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启明信息技术的一系列产品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吉林汽车制动器、百思特汽车零部件、大陆汽车电子、一汽光洋转向装置等一批汽车电子知名企业在车控、车载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超过了10%。
同时,还拥有一汽技术中心等23家研发机构。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过程,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拥有各类医药企业210户,其中超千万元企业20户,上市公司3家。2010年实现总收入60亿元。拥有医药从业人员近万人。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医学、制药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高新区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基因药物生产基地。产品涵盖了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等诸多类型的剂型,覆盖全国现有生产品种的63%。甲肝减毒活疫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奖、国家新产品奖,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国际专利的生物制品。
“十二五”期间,长春高新区将立足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有基础,发挥生物医药资源共享效应,强化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建成以生物疫苗、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为主导方向的产业集群;建成集研究开发、生产流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平台;建成推动各种优势资源集聚的技术创新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建成利用生物可再生原料,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形成独具区域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到2015年,将形成从研发、临床实验,生产加工的完备产业链条,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医药企业的集群式发展。全区力争实现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260亿元,实现利税43亿元。
动漫产业集群是长春高新区的一匹黑马。目前,区内动漫及相关企业已达120余户,培育和发展了吉林动漫集团、禹硕动漫、东师理想等一批省内外知名动漫企业。主要业务涉及动漫教育培训,动漫、动画和影视创作生产,动漫衍生产品开发推广,网络游戏研发、制作、运营,手机游戏软件开发,2D、3D动漫画软件开发,动漫舞台剧创作与演出等领域。去年动漫及相关产业总收入已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40%。
同时,按照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打造东北亚地区知名的动漫产业聚集区为发展目标,长春高新区规划建设了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和长春动漫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3大特色动漫产业园区。高新区将充分发挥现有的光电、软件及信息产业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适应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动漫科技产业,实现动漫与科技的相互助推。到2015年,计划发展动漫企业400家以上,拥有10—20家带动性较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形成完善的动漫产业链条,动漫产业及周边带动产业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按照新一轮发展规划,长春高新区已由重塑基础阶段全面进入了优质快速发展阶段。新起点更要有新作为。未来5年,高新区将统筹南区、北区两大板块发展,着力构建长吉图核心区功能,形成南北互动、重点向北的发展格局。南区重点发展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及高端服务业,打造城市副中心;北区以“长东北核心区”和“长德新区”为依托,全力打造2万亿经济隆起带。
这是一幅蔚为壮观的瑰丽蓝图,这更是一项无比艰巨的历史使命。为此,长春高新区紧紧围绕发展主题主线,深入实施“三动”战略,加快推进“三化”统筹,正在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支撑长吉图开发开放和吉林省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支点。
放眼未来,在长春高新区这样一片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创新活力、最富生态魅力的沃土上,一座现代化的科技生态新城正在祖国的大东北迅速崛起!
第五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招商项目推荐[45956] 大型会展公司工厂整体转让
[32808]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整车汽车制造产业项目
[32809]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及配套项目
[32810]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配套项目
[32812] 钨、稀土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项目
[32813] 南昌大洪人管业项目
[32814] 鼎迅科技生态工业城、江西日报社信息产业园项目
[32815] 南昌市保税物流中心
[32811]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用电器产业配套项目
[32816]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用电器整机生产项目
[32817] 铜金属深加工
[32819]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活配套项目
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历经十余年快速发展,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和实践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培养和造就优秀企业领导者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新世纪,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激励下,高新区已经跨入“二次创业”的发展阶段。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 W TO、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新区必须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按照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新要求,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扶持和引导,使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为此,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总体要求,现就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1.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符合 W TO规则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市场化的服务体系,以及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有效规范市场主体的政策法规环境,进一步发挥高新区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优势,提高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重要基地的地位,为新世纪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2.推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充分体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改革方向;充分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充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所在地科技、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需求;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成功做法,讲求实效、逐步深化,防止旧体制的复归。对于经济事务,凡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应通过市场机制解决。
二、完善高新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3.高新区管理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不断推进职能转变。在争取必要的自主权的同时,对区内要压缩管理层次,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杜绝“因人设事”、“因人设机构”,坚决撤并不需要独立设置的部门和机构,实行“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和“一个窗口对外”的集中管理模式和科学规范、便于社会监督的行政管理制度。对当地政府赋予的审批职能,要实行“政务公开”、“权责统一”、“限时办理”等制度,使企业在高新区内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和管理;对需由其他部门审批的事项,要在企业与审批部门之间充分发挥协调、沟通作用,实行代办、协办,使企业能真正专注于自身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活动。
4.高新区管理机构要倡导在保证高效率的前提下,实行“行政决策咨询制度”,组织各类专家和中介服务机构更多地参与决策预研,支撑高新区行政管理的决策工作。对高新区的重大决策和行政行为,做到重大事项先咨询、后决策;重大项目先论证、后立项;重要工作先评估、后验收,试行园区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全面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改革用人制度,提高高新区管理干部的思想业务素质。高新区管理机构要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岗位考评制度,大力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测评、末位淘汰”等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与水平。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意识,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提倡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善于实践、宽容失败,鼓励竞争、提倡合作的良好风气,形成高新区先进文化的浓厚氛围。要将思想文化建设与健全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允许高新区在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行新型的分配办法。
建立和完善高新区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制度,根据不同岗位对任职人员的知识、能力和思想要求,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制定培训计划,每年每人至少参加不少于一周的相关培训。对上岗和转岗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切实保证高新区管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6.大力加强和改善社区管理与服务。随着区内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各高新区必须把创造优良的社区环境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避免走“政府办社会”的老路,根据本地情况,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因地制宜地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在城区内的高新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卫生、医疗、文化、教育等社区服务组织,“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区内外共建等方式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对高新区内新建区,要对社区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给予必要的投入,并在社区建设与管理中通过招标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建设步伐。
三、建立健全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高新区的重要作用
7.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是高新区实现高效管理、优质服务的重要基础。要强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致力于创新更为完善的吸引高新技术投资创业的环境。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高新区要进一步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落实有关政策。特别要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使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各类中介机构了解企业服务需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有条件的地方要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用技术开发平台服务的专业技术孵化器、大学科技园、软件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或民营科技企业等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孵化机构,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扶持。同时要围绕促进智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结合,大力支持与融资有关的中介机构的建设。
8.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要吸引、组织和协调区内外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使之成为高新区管理与服务功能的有效延伸,大幅度提高各项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水平。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中介服务机构,大力促进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民间机构发展,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队伍。通过中介服务体系使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外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快速聚集各类资源,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9.高新区要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护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扶持园区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版权代理中心以及律师事务所等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机构发展,促进区内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和广泛利用,推动从事知识产权法律事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同时,要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自发组建各类知识产权保护的自律性和维权性社会组织,逐步形成专业性或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组织,提高自我保护和管理能力。
10.要率先在高新区完善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环境。制定和实施调动社会力量兴办中介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资质标准和管理办法以及推行行政决策咨询的相关制度等,为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大力宣传科技中介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重点宣传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依托科技中介提高竞争力,高新区依托科技中介避免决策失误的成功案例,促进社会对科技中介的了解与支持,逐步形成信赖科技中介、依靠科技中介的市场环境。
四、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完善高新区的投资环境
11.要培育资本市场,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高新区建设发展。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风险投资撤出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推进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加大对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境内外民间资本在高新区设立风险投资机构。
12.建立健全高新区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高新区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及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投资力度,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对经济效益显著、民间资本积极投资的项目,要以社会投入为主、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辅;要在高新区基本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开发区建设。
13.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能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融资。
五、加强对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支持和领导
14.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根本动力和保障,是发挥高新区体制优势的重要前提。各地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支持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各高新区管理机构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开拓进取,不断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高新区发展模式,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为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5.高新区所在政府要加强对高新区的领导,根据当地条件在财政、土地、规划、劳动人事、外事和项目审批等方面落实高新区管理权限,促进高新区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高新区行政机构,不求上下对口。有关部门在区内设置的派出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促进高新区的改革和发展。
16.推进高新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的制定工作。支持各级人大和政府的立法及政策制定工作,明确高新区的法律地位,依法调整高新区内的行政、事业、企业等各类主体的行为,保护各类行为主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的环境,使高新区的发展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17.科技部将及时总结高新区体制改革经验,予以分类指导。对连续多年办得好,发展快,管理体制合理,已经上规模、上水平的高新区,给予鼓励;对个别高新区多年发展缓慢,改革力度不大,措施不力,将限期整顿,直至报请国务院批准取消其国家高新区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