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千家进万户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总结
走千家进万户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总结
对炉办事处“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对炉的干部群众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继承和发扬的基本精神,一、立足预防,完善机制
对炉办事处的领导同志认为,在现阶段,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可预见、可疏导,只要主动预防,及时化解,一般不会酿成大的事端。为此,他们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化解纠纷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来抓,采取“四前”工作法,建立了有效的预防和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一是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保证预防化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理。建立全镇综合治理办公机构,由一名分管政法的副书记抓综合治理工作。重视村、企业治保调解组织建设,做到网络健全,力量精干。目前,全镇共有治保调解组织152个,治保调解人员484名,还有一支212人的治安信息员队伍,以确保预防化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理。在加强治保调解组织建设中,治保调解主任一般由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对治保调解干部业务上加强指导,由公安、司法等部门针对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开展业务指导和法律辅导,提高治保调解干部的业务素质和调解水平;生活上关心治保调解干部,对连续担任治保调解干部10年以上的发给荣誉证书,由镇、村投保养老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二是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建立反应灵敏、能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预警体系。镇党委、政府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政法部门联席会议,同时,组织各部门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及时掌握矛盾纠纷苗头,分析预测不安定因素和矛盾纠纷发生的特点规律,以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建立信访工作“五个一”工作法,即一日(群众接待日)、一会(维护稳定联席会)、一表(填报《不安定因素排查登记表》)、一卡(信访个案登记卡)、一活动(每月11、12日,镇机关包村的干部下村现场办公,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了解民情社情。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信息有200余条,为预防和化解矛盾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努力减少矛盾,尽可能避免纠纷。对炉的干部认为,预防纠纷,关键是要抓好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工作,工作做到矛盾产生前。例如,对炉织机遍布千家万户后,用电量猛增,村民对保证用电和电价问题十分关心。镇党委、政府和电管部门及时对农村电网建设作出规划,扩充了一批变压器容量,定期对用电情况进行检查,整顿村级电工队伍,有效减少了用电纠纷。注意抓好重点季节纠纷预防工作。每年“双抢”大忙来临之前,村干部都要集体检查一遍电线、沟渠、机耕路和山塘水库,该修补的修补,该抢建的抢建,防止村民因争水、争电、争路发生矛盾和冲突。四是调解工作走在矛盾激化前,力争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对炉的干部认为,发生纠纷并不可怕,关键是理清纠葛,调解得法,把纠纷解决在初发阶段,解决在基层。他们在开展调解工作中,坚持一快二细,就是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干部不拖不推,立即受理调处,注重做过细的说服教育工作,理顺情绪,消除隔阂。1998年8月,有两个村因用电发生纠纷,双方都准备好了拖拉机准备集体上访。治安信息员将情况迅速报告后,镇党委、政府负责人立即带领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和治保调解人员到两边做工作,及时制止了双方的行动,并妥善解决了矛盾。近五年来,全镇共发生各类纠纷1766起,调解处理成功1706起,成功率达到96.6%,其中88%的纠纷在村一级得到及时化解,没有一起矛盾激化,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二、强化教育,提高素质
对炉的干部认为,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关键在于教育。为此,他们通过建立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外来人口教育等全方位立体式教育网络,大力加强农村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镇机关专门成立了宣传中心,建立了一个宣传长廊、一个广电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和一个教育培训中心;各村、企事业单位基本都建立了一块黑板报、一个阅报栏、一个活动室,主动出击,先声夺人,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每年都要开展大型的主题教育。不少村组织村民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充实村民的闲暇生活。全镇广泛开展了“创文明村、文明户,做文明人”活动,80%以上的村达到了文明村标准。工青妇组织及敬老协会、禁赌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群众性活动和公益劳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增强了群众的公益意识。每年对镇、村、企业干部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干部依法办事水平。广泛开展“送法进村”、“送法进厂”、“送法进校”、上法制课等活动,向群众进行普法教育。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和普法教育,大大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减少了纠纷的产生和矛盾的激化。
三、实行民主,依法治理
对炉办事处以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为突破口,切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大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密切了干群关系,为消除纠纷、有效地化解矛盾提供了根本的前提和保证。他们通过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让村民自主选出村委会班子,使民情、民意、民智真正在决策和管理中得到体现。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制定简单明了、具体实用 的村规民约,充分依靠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同时,全面推行村务公开,规定每年3月28日为村务公开日,村级财务情况每月向村民公布,对其他集体项目投标、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分配、水电费收缴等村民比较关心的内容分月分季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镇、村干部严格依法按章办事,把各项活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治保调解干部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同样坚持合法、合情、合理原则,讲事实,讲证据,讲法律,依法调解。这些不仅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而且在解决问题、调解处理纠纷时,干部依法照章办事便于说话,群众心里明白易于接受。
四、加强领导,强固核心
对炉之所以能把绝大部分矛盾化解在基层,关键在于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健全,干部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曾有段时间,一些地方存在的矛盾纠纷始终没有调处成功,甚至个别还扩大激化。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村级治保调解组织工作不力,而深层的原因却在于这些村基层组织整体功能弱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炉办事处的领导认为,把一个地方治理好、发展好,关键是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切实加强领导。他们及时从单一抓治保调解组织建设转到抓整个基层组织建设上来,把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配套建设作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配齐配好党支部成员,配强支部书记,选好领头雁。加强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外出考察等,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增强依法治村能力,充分发挥村干部在维护农村稳定中的主力军作用。钟瑛村党支部一班人,10多年来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穿梭于村民中间,“磨破嘴皮,跑穿鞋底”,及时化解矛盾,晚上轮流值班,带领护村队员开展治安巡逻,确保了辖区的社会稳定。该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命名为“模范人民调 解委员会”。目前,在整个对炉农村,已牢牢筑起了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为依托,治保会、共青团、妇联和民兵等组织相配套的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群众“有纠纷找调解,有矛盾找组织”已成为时尚。
第二篇:2010走千家进万户活动总结
天山四中2010——2011学上学期
“走千家、进万户”活动总结
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义务教育法》结合我旗“走千家、进万户”活动和旗教育局防流控辍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党支部副书记谷健辉同志的带领下,一行四人,历时4天,进行了每学期初的家访活动,行程800余公里,足迹遍布招生范围内的五个乡镇、54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156户,重点走访了贫困生和辍学生家庭,详细地掌握了这些家庭的第一手资料:
1、本次辍学生11人,其中因贫困导致辍学2人,其中先锋乡新泉村王磊同学,系我校八年级刘淑珍老师班级的学生,他的父亲瘫痪在床,母亲离家而去,目前王磊同学已去霍林河打工;另一个是绍根镇张梅同学,系我校八年级曹顺民老师班级的学生,她的父亲病故,母亲因精神病离家出走,张梅同学一直寄居在姑姑家中,目前,她已到煤矿打工。其余9名辍学生包括八年级2人、九年级7人,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经家访对其进行思想工作,均有返校意向。
2、特困生6人,贫困生23人,其中七年级17人,八年级7人,九年级5人,致贫原因:
(1)单亲。
(2)父母一方丧失劳动能力。(3)家有重病老人。
3、在本次走访中,我们深入田间地头,密切与特邀监督员接触,了解家长及社会对我校的意见和建议,广泛收集社会人士及家长对我校建设的各种信息,并与招生范围内总校领导及教师交谈,他们一致认为:我校的辍学生在逐年减少,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管理规范到位,采取的各种措施到位,是一所社会声誉好、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下一步工作思路:
1、将家访工作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督导室、基教股。
2、将家访工作情况以简讯形式在校园网上和教育通讯上登 出。
3、继续对辍学的11名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及时与家长及村、乡两级政府进行沟通,使11名学生能够尽快返回校园,完成学业。
4、6名特困生中有3名学生家庭背景比较特殊,根本无力求 学,对于这3名特困生学校要负责解决他们的食宿及假期回家往返路费;其余特困生和贫困生平均每生救助金额为800元,以资助贫困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支,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两点建议:
1为了及时与家长沟通,及时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 情况,建议到乡、镇总校召开家长座谈会。
2、将贫困生的救助资金在9月30日前发放班班主任手中。
第三篇:教师“走千家进万户”家访活动
师德师风建设年
官店镇教师“走千家、进万户”家访活动
登
记
表
中共官店镇教育总支
官店镇教师“走千家、进万户”家访活动
登记表
时间:地点:对象:图片:
(家访时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家庭收入情况、对孩子的教育支出情况、家庭教育方面)
存在的实际困难:
(生活方面、对孩子的学习方面、家庭教育方面)
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对学校图书管理、后勤服务、寄宿制、食堂、门卫管理方面)
对教师师德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对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方面)
注:此表各学校填一份,(中学一个班主任完善一份)完善此表后于
第四篇:2011-2012下学期“走千家、进万户”活动总结
天山四中2011-2012下学期 “走千家、进万户”活动总结
为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旗教育局关于防流控辍工作的具体要求,体现我旗“走千家、进万户”活动的宗旨,顺利接受自治区双高普九的验收,结合我校实际,组织开展了天山四中2012年春季“走千家、进万户”活动,自3月12日开始,在学校党支部副书记谷建辉同志、副校长邱慧敏同志的带领下,我校防流控辍小组一行7人,历时5天,对原乌兰哈达、荞麦塔拉、先锋、岗台、巴彥包特及绍根等六个乡镇的辍学生、贫困生和品学兼优学生的家庭进行了入户走访,本次活动我们共走进了六个乡镇的58个行政村,重点走访了48名贫困生、63名辍学生(其中初三53名、初二8名、初一2名)和72名品学兼优学生的家庭,并与在家的特邀监督员及学生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电话向不在家的特邀监督员阐明来意,了解了当村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走访中小组成员还针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向家长及特邀监督员征求了意见及建议。
一、反映的主要成绩方面
1、教学质量的提升深得家长社会认可。我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作风,扎实的教学常规的执行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以及教师们的爱岗敬业,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都获得了家长们一致的认可,家长们认为天山四中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一所满意学校。
2、学校的严格管理家长们非常认可。学校严格的管理、教师的辛勤付出,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扎实有效的工作作风也深得家长认可。我校张凤华老师所教班级的辍学生三次动员复学无效,亲自到该生所在的荞麦塔拉乡小铺村家中家访;李树有老师对辍学学生动向了解非常详实。他们的表现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赞誉。
二,发现的问题
1、学生乘车安全存在隐患。这一问题主要存在在路途较远的乡镇。特别是天山至小林家段、天山至巴彥包特两条线路,普遍存在中途倒车情况,车辆严重超员,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家长们对此非常担忧。
2、部分家长反映个别教师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情况。这些情况致使个别学生产生厌学、抵触情绪,最终导致辍学。
3、贫困生数量逐年增加,辍学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走访中我们了解到,由于近三年持续干旱,个别乡镇近三年几乎绝收,导致贫困家庭数增加。学生厌学情绪、读书无用论是导致部分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4、对辍学生去职业高中的宣传动员力度不强。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现状及政策缺少了解,存在偏见,学生选择辍学也不去职业学校。致使我校辍学率提高,中考报名基数减少。
5、对走访学生的情况掌握不够详尽。主要表现为对贫困、辍学、优等生的家庭位置没有详实登记,在今后的工作要详述。
三、几点建议
1、扩大家访的层面,对更多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掌握。除现在走访的辍学生、贫困生和品学兼优生等几类学生外,建议将特长生纳入今后家访对象之内,以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增加学校影响力
2、建议学校与职业教育学校进行沟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尤其针对初三的辍学学生,必要时可安排专人进行家访,对学生直接做动复工作并将招生简章发给家长。
3、在召开特邀监督员会上大力宣传品学兼优学生、特长生家长,提高其在村内的知名度,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好群众基础。
4、增加学生在校的课余活动时间,消除厌学情绪,提升学生在校的积极性,并对欲辍学生提前做好去职业高中的教育动员工作。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将家访工作情况以简讯形式在校园网上和教育通讯登出。
2、继续对辍学生进行跟踪了解,使他们尽快去职中顺利完成学业。
3、及时对贫困生进行救助,资助贫困生的日常支出,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与乡政府和教育局相关股室进行沟通,专程汇报家访的有关事宜。
第五篇: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调查
本刊记者李茂管王传志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在60年代初,创造了“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改革开放以来,枫桥的干部群众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预防化解了一大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使枫桥出现了“矛盾少、治安好、发展快、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局面,被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5.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150元,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一、立足预防,完善机制
枫桥镇的领导同志认为,在现阶段,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可预见、可疏导,只要主动预防,及时化解,一般不会酿成大的事端。为此,他们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化解纠纷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来抓,采取“四前”工作法,建立了有效的预防和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一是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保证预防化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理。建立全镇综合治理办公机构,由一名分管政法的 1
副书记抓综合治理工作。重视村、企业治保调解组织建设,做到网络健全,力量精干。目前,全镇共有治保调解组织152个,治保调解人员484名,还有一支212人的治安信息员队伍,以确保预防化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理。在加强治保调解组织建设中,治保调解主任一般由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对治保调解干部业务上加强指导,由公安、司法等部门针对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开展业务指导和法律辅导,提高治保调解干部的业务素质和调解水平;生活上关心治保调解干部,对连续担任治保调解干部10年以上的发给荣誉证书,由镇、村投保养老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二是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建立反应灵敏、能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预警体系。镇党委、政府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政法部门联席会议,同时,组织各部门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及时掌握矛盾纠纷苗头,分析预测不安定因素和矛盾纠纷发生的特点规律,以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建立信访工作“五个一”工作法,即一日(群众接待日)、一会(维护稳定联席会)、一表(填报《不安定因素排查登记表》)、一卡(信访个案登记卡)、一活动(每月11、12日,镇机关包村的干部下村现场办公,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了解民情社情。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信息有200余条,为预防和化解矛盾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努力减少矛盾,尽可能避免纠纷。枫桥的干部认为,预防纠纷,关键是要抓好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工作,工作做到矛盾产生前。例如,枫桥织机遍布千家万户后,用电量猛增,村民对保证用电和电价问题十分关心。镇党委、政府和电管部门及时对农村电网建设作出规划,扩充了一批变压器容量,定期对用电情况进行检查,整顿村级电工队伍,有效减少了用电纠纷。注意抓好重点季节纠纷预防工作。每年“双抢”大忙来临之前,村干部都要集体检查一遍电线、沟渠、机耕路和山塘水库,该修补的修补,该抢建的抢建,防止村民因争水、争电、争路发生矛盾和冲突。四是调解工
作走在矛盾激化前,力争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枫桥的干部认为,发生纠纷并不可怕,关键是理清纠葛,调解得法,把纠纷解决在初发阶段,解决在基层。他们在开展调解工作中,坚持一快二细,就是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干部不拖不推,立即受理调处,注重做过细的说服教育工作,理顺情绪,消除隔阂。1998年8月,有两个村因用电发生纠纷,双方都准备好了拖拉机准备集体上访。治安信息员将情况迅速报告后,镇党委、政府负责人立即带领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和治保调解人员到两边做工作,及时制止了双方的行动,并妥善解决了矛盾。近五年来,全镇共发生各类纠纷1766起,调解处理成功1706起,成功率达到96.6%,其中88%的纠纷在村一级得到及时化解,没有一起矛盾激化,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二、强化教育,提高素质
枫桥的干部认为,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关键在于教育。为此,他们通过建立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外来人口教育等全方位立体式教育网络,大力加强农村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镇机关专门成立了宣传中心,建立了一个宣传长廊、一个广电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和一个教育培训中心;各村、企事业单位基本都建立了一块黑板报、一个阅报栏、一个活动室,主动出击,先声夺人,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每年都要开展大型的主题教育。不少村组织村民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充实村民的闲暇生活。全镇广泛开展了“创文明村、文明户,做文明人”活动,80%以上的村达到了文明村标准。工青妇组织及敬老协会、禁赌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群众性活动和公益劳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增强
了群众的公益意识。每年对镇、村、企业干部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干部依法办事水平。广泛开展“送法进村”、“送法进厂”、“送法进校”、上法制课等活动,向群众进行普法教育。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和普法教育,大大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减少了纠纷的产生和矛盾的激化。
三、实行民主,依法治理
枫桥镇以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为突破口,切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大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密切了干群关系,为消除纠纷、有效地化解矛盾提供了根本的前提和保证。他们通过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让村民自主选出村委会班子,使民情、民意、民智真正在决策和管理中得到体现。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制定简单明了、具体实用的村规民约,充分依靠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同时,全面推行村务公开,规定每年3月28日为村务公开日,村级财务情况每月向村民公布,对其他集体项目投标、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分配、水电费收缴等村民比较关心的内容分月分季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镇、村干部严格依法按章办事,把各项活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治保调解干部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同样坚持合法、合情、合理原则,讲事实,讲证据,讲法律,依法调解。这些不仅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而且在解决问题、调解处理纠纷时,干部依法照章办事便于说话,群众心里明白易于接受。
四、加强领导,强固核心
枫桥之所以能把绝大部分矛盾化解在基层,关键在于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健全,干部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曾
有段时间,一些地方存在的矛盾纠纷始终没有调处成功,甚至个别还扩大激化。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村级治保调解组织工作不力,而深层的原因却在于这些村基层组织整体功能弱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枫桥镇的领导认为,把一个地方治理好、发展好,关键是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切实加强领导。他们及时从单一抓治保调解组织建设转到抓整个基层组织建设上来,把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配套建设作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配齐配好党支部成员,配强支部书记,选好领头雁。加强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外出考察等,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增强依法治村能力,充分发挥村干部在维护农村稳定中的主力军作用。钟瑛村党支部一班人,10多年来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穿梭于村民中间,“磨破嘴皮,跑穿鞋底”,及时化解矛盾,晚上轮流值班,带领护村队员开展治安巡逻,确保了辖区的社会稳定。该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命名为“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目前,在整个枫桥农村,已牢牢筑起了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为依托,治保会、共青团、妇联和民兵等组织相配套的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群众“有纠纷找调解,有矛盾找组织”已成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