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梦想照亮生活》:贴地气的创作
雾霾的天气,但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由李朝全撰写的一位盲人的故事却像一盏灯给我们带来了光亮。李朝全这些年总在勤奋创造的状态中,除了文学理论的研究,他还不断进行报告文学的写作。《梦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这部让人感动的书是一部励志的书,一部情感充沛的书,也是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芒和智慧的书。
河北乡间的盲人穆孟杰,用他的智慧和善良创造了奇迹,不仅自立而且办起一所免费的盲校,他让我们反省,这样一位盲人能够做到的善举,我们能做到吗?李朝全用一种贴近地气的朴素,再现了民间的善良,文笔真挚感人,是一本为老百姓所写的书,非常适合于民间传播。
报告文学的写作或许也应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李朝全作为一位资深的评论家没有故作高深,却是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民间的楷模,传递了当下极应提倡的自立自强,助人为乐的道德文化。通过李朝全的书写,我们认识了穆孟杰不仅是一位善良的人,更是一位智者,从他身上感受到中国民间文化的强大力量。穆孟杰从小没读过书,但他学会了说书,打小就说杨家将、岳家军、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走乡串户,讲述忠义、诚信,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同时自己又深受熏陶,这位失去光明的盲人在心里建造了另一个光明的世界。李朝全的书写让我们对民间文化肃然起敬,现如今,这些流传多年的说书人已很少出现在乡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穆孟杰从小长大,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他身上有一种超人的精神力量,绝非常人所及。书中写到他遇到的两次生命危机,一次是在他15岁时,因为说书跋涉于冬季,差点在冰雪之中冻死;还有一次是申请办学被教育局长拒之门外,雨中打出租车,司机又欠厚道,他在瓢泼大雨的半道上差点被大水淹死。尽管如此,穆孟杰办学的梦想从未放弃,吃苦受累不说,还将多年的积蓄全都搭了进去,按常理来看难以理解,会猜测支撑他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其实如果将他从小的经历以及他的文化来源相联系,就会明白这一切都不是无源之水,他的梦想正是来自于老祖宗的教诲,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人生道理,是我们的民族和乡村根深蒂固、血脉里流淌的精髓。它们使得李朝全笔下这个普通的农家子成为一位民间的智者,他点亮的灯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了无数人的梦想。
李朝全深挖了藏在主人公心底的那些宝贵的财富,使得穆孟杰的作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好事,更是一位智者的所为。作为盲者的穆孟杰本属于弱势,却获得了许多人难以达到的成功,他娶妻生子家庭美满,经营企业驾轻就熟,在热闹复杂的时代浪潮里处变不惊,总面带微笑。李朝全写出了一个盲人的自信,甚至让人联想,穆孟杰虽然看不见眼前的事物,却正好排斥了许多正常人遇到的种种诱惑,将心底的世界拓展到无限。
李朝全写作此书经过了深入的采访,细节真实生动,读来可信。从某种意义上说,用事实说话,而非作家一厢情愿的想象和铺张。作家的文风与主人公的性格浑然一体,朴实真挚,这在目前假话套话空话盛行的社会风气里,显得清新自然,是一种难得的真实的美。相信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人性的温度,吸取有益于身心的正能量。
第二篇:梦想照亮前程
梦想照亮前程
文/崔玉娟
年轻时对自己“狠”一些,热爱生命,勇于挑战,拥抱变化,坚定理想,不抛弃,不放弃,更坚强。
一年多前,陈向东被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会任命为执行总裁,协助总裁俞敏洪负责集团的全面管理工作。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新东方高管的起点,竟然是河南省新安县的一名乡镇中学老师。
“要想真正走出农村,必须上大学。”父亲曾给陈向东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这个梦成为陈向东最大的动力。但是,在陈向东初中毕业时,由于家庭条件所限,父亲把陈向东读高中的志愿改成了师范学校。
“拥有的时候不觉珍贵,失去了才倍加珍惜。”陈向东回忆,读师范学校那3年,学校里每天起得最早的是他,睡得最晚的也是他,中午不休息,因为他还做着大学梦。陈向东就读的洛阳市第一师范学校当时也给了他一个梦——学校第一名就能保送上大学。
尽管陈向东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保送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
17岁那年,陈向东工作了,在一个乡镇中学。在那里,他遇到让他十分敬重的中学校长,校长的敬业、激情感染着他。但是,陈向东还是想上学。直到1991年,他如愿考入河南教育学院,专业是电子技术。
在河南教育学院,陈向东又有了考研的梦想,于是每天都泡在图书馆。但是,“毕业的时候,考了一次,结果专业课不过。”
1993年,陈向东回到新安县。他以一名非英语专业的专科毕业生身份,应聘当地最好的中学——新安一高,当一名英语老师。在这所学校,没有这样的先例。陈向东恳求校长给他一次机会,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当过初中老师,爱好英语。
陈向东没有浪费这次机会。第一次试讲成功,他顺利成为这所学校的英语老师。后来,陈向东带的班级,英语课成绩全校第一。
“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才能有以后的成功。”那时的陈向东没有忘记研究生的梦想。工作后,他又先后考了两次研究生,都没成功。索性,陈向东住到了北京的地下室,“在北京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教材和试题”。1998年,陈向东第四次考研成功,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的研究生。那年,他27岁,在班里是年龄最大的一个学生。
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的日子,陈向东看到同学都在忙着准备出国,他也做起了出国梦。于是,他知道了红宝书、新东方。在同学的鼓动下,为了缓解经济压力,陈向东竟然成了新东方的兼职老师,同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业。
“我发现越来越多有梦想的人会到这个地方来,我想一定有它的神奇之处。”索性,陈向东留在新东方当老师。由于3个月写出一本500多页的畅销书,被俞敏洪赏识,陈向东成为总裁助理。此后,他在新东方的成长便一发不可收拾。
陈向东说,一条道走到黑的时候,就能发现光明,人一定是要有梦想的。
第三篇:让梦想照亮现实
让梦想照亮现实 自从《中国梦想秀》这档节目开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梦想这两个字,中国梦想秀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梦想照亮现实这句话我并不理解,我想借这份作业,来解答我心中的困惑。我带着困惑,采访了我的姐姐,姐姐想了一伙儿,说:我嘛,想做动画、传媒这种工作。我问:那你就不想做别的工作吗?我姐姐笑笑说:还有什么好做的,我一直学画画,就是为了这个梦想,这就是我的画。姐姐把一张画给我看,又说:现在我学出了成就,有了能力,我为什么不去做呢?我再去采访我的哥哥,我哥哥说:我呢,现在在大学里学金融专业,我想好好赚钱,报答我的父母。我看见了哥哥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笑容。我比较哥哥姐姐的回答,我在想:为什么他们这些梦想,对他们来说并不难实现呢?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让梦想照亮现实这句话,我细细琢磨了一下,我突然茅塞顿开,梦想要基于现实的基础上,不能好高骛远,要有一定能力,再制定自己说不定能完成的梦想,不然就如同一个晚年的乞丐,想成为百万富翁一样,就是纸上谈兵。我感慨万分,我也想向大家呼吁:不要盲目的制定梦想,要在现实这一块基石上去成就梦想,让梦想照亮现实!【写作指导:谈写议论文作文如何选择论据】
要写好议论文,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如何使用论据证明中心论点。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就算观点很鲜明、很新颖,议论十分出色,也不能让读者信服。有些学生写议论文时,虽然在文章当中列举出许多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可是文章还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这是为什么呢?比较普遍的原因是,在选择论据时没有遵循必要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在选择材料作论据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是中心集中性原则。我们在选择材料作议论文的论据时,第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所选的论据一定要紧紧地围绕中心论点,所选的论据的中心必须能为中心论点服务,一句话,就是所选的论据的中心必须包含有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所包含的内容。
二、是典型性原则。所谓的典型性原则,就是在写议论文时,在选择论据时,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其它普通的论据尽可能的少用。()这个典型性有一些问题要说明,就是这个典型性是相对的,比如某个论据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可是因为在同一篇文章里使用的人太多了,它就没有那个典型性了,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尽可能避免撞车的情况;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些生僻的论据,是许多人都很少知道的,虽然它也很典型,但它缺乏一种共知性,没有代表性,所以其可信度也是不太理想,因此,不要以为人们是少用的论据它就具有典型性。
三、是充分性原则。一篇议论文,要有足够的说明力,没有足够的论据是不行的。有些同学在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里只举了一个论据,而且在叙述论据时叙的又太多了,分析议论的就几句而已,这样的议论文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而有些同学,虽然有了许多论据,但只是堆放而已,而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议论,这样的论据也不能算是充足。因此,一篇议论文的论据至少要有三四个典型的论据,并且作有效的分析议论。而如果用的对比议论或列举论证法,七八个论据也不算多,但在叙述时要简洁一些,而重在多分析议论一些。总之,一篇议论文没有足够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是达不到令人信服的目的的。
四、是条理性原则。论据的摆放是有条理,有原则的,并不是先想到哪个就先用哪个。当我们在列作文的提纲时,就要把相关的论据按一定的条理排列的,这些条理一般是:先写古代的,后说现代的;先谈国内的,再谈国外的;先写重要的,后说次要的;先写典型的,后说普通的;先写有名有据的,后无名无据的;先说关于人的,后说关于动物的&&总之,论据的摆放就比如搞建筑修房子,是要讲究一定的条理与方法的,随便的摆放只能降低论据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或使得文章结构混乱,因此,论据的摆放不能太随意的,而是要遵循一些原则的。
总之,一篇议论文要充满说服力,其论据的选用是有一定的原则的,我们只有注意这些了原则,我们的议论文才能更有说服力一些。否则,尽管我们举了许多所谓的论据来证明中心论据,那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第四篇:梦想照亮青春美文
一
小学的课堂上,几十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坐在座位上,望着年轻的语文老师。老师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讨论梦想。梦想呀,就是你对未来的期望……”锦年用手肘撞了撞身边的子衿:“嘿,你的梦想是什么?”
子衿转头看向他,眼中水汽朦胧,看来是还没从开学对家长的不舍中平复过来。锦年做了个鬼脸,说:“你羞不羞呀,还哭?”子衿对他说:“我想回家……”锦年扑哧一下笑了:“你就这点志气……”
话还没说完,他们发现语文老师站在锦年的身侧,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那么苏锦年同学,你有什么大志向啊?”锦年自信满满地站起来挥着短短的手臂拍了拍胸脯:“我当然是要当科学家!”
果然每个孩子童年都有一个当科学家的梦想。二
子衿早晨还沉浸在睡梦中,就被一阵急匆匆的敲玻璃的声音吵醒。她烦躁地瞄了一眼挂钟,七点半,这么早,她又翻了个身蒙在被子里接着睡。过了一会儿,母亲推门进来,将她从床上拖起来,嘴中数落着:“人家锦年专程来给你送录取通知书的,你还不快起来。”
子衿不情不愿地爬起来,看到客厅里笑得不怀好意的锦年,气不打一处来:“锦年你烦不烦,放假了还不让人睡觉!”锦年起身将大红烫金的录取通知书递给她,说:“杨子衿同学,恭喜你被第一附中录取,而我们,又将继续三年的校友情谊。”子衿颇有些不情愿地望了望手中的通知书,哀叹:“怎么到了初中还不能脱离你的魔爪呢?”
晨光给他们周身镀上了金黄的轮廓,少年恣意欢畅的笑容在阳光中格外灿烂,这是青春的光芒。
三
从小苏锦年对于杨子衿,就是一个“万恶”的存在。他是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将她还拿得出手的成绩比得一文不值,在人前彬彬有礼背地里却会欺负子衿:从幼儿园到小学,她被他揪过辫子,文具盒里放过小虫,凳子上泼过墨汁,偷藏过作业……子衿本以为小升初可以将他摆脱,结果还是分到了同一所初中。
四
进入初中后锦年不再嘻嘻哈哈,子衿除了每日一起上下学和他一起,课间鲜少见到在尖子班的锦年,更多的是听到别人嘴里对他的谈论:
“那个苏锦年奥数又得了第一,成绩真好。”
“那个苏锦年做了好多题目,听说在自学初三数学了。”
“那个苏锦年写作文居然说他的梦想是当科学家,那时他还在小学呢。”
听到这些话语,她又对锦年佩服不已。她真替他开心,可是他没想到这么久锦年还坚持着那个幼稚的梦想,这些她都快忘记了。
五
子衿也有自己的梦想,她要变得更优秀。她也开始拼命学习,埋进题海找不到人,鼻梁上架起了一副金边眼镜,使那个没心没肺的姑娘看起来有了浓浓的书卷气。
锦年调侃她:“你这是要跟我抢第一啊,不行,我也要回去加油了。”
“苏锦年,”她喊住他,“你还想当科学家吗?”
锦年自信地扬起笑容:“当然!”
六
九月,子衿站在那所她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大学门口。回想收到通知的那一瞬间,她释然了,也明白当初自己那点懵懂的心思十分不成熟,多亏有了母亲的提点。而锦年,也考入了一所十分不错的大学,也许可以实现科学家的梦想。
七
花期未至时急于开花,果实必定酸涩,而梦想,这一抽象的存在,为一颗颗迷茫的心指明了方向。
点评
青春期美好而短暂,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会萌生很多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文章将梦想融入到男女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含蓄地讲述了青春期的个人的成长和对未来的追求,细腻而深入人心。
第五篇:梦想需要接地气美文
一个15岁的男孩,为了逼迫父母资助自己学音乐,以圆当歌星之梦,竟离家出走,最后,流落到收容站,彻底中断了学业。
还有一个45岁的男人,在城乡接合处租了一间10平方米不到的小屋,每天为了生存,苦苦挣扎。他与那个男孩有一个相同的梦想。每天早晨,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他在臂膀上搭一条白毛巾,模仿着帕瓦罗蒂的姿势,高歌《我的太阳》。
同那个15岁的少年一样,这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心中始终都埋藏着一个瑰丽的音乐梦。所不同的是,这一路走来,他的音乐梦融化成血液,流淌在琐碎平凡的日子里。而那个少年的音乐梦,却很可能要被个人的固执和莽撞所毁灭。
更大的不同还在于,中年男人的音乐梦只是为歌而歌。而那个少年,他的终极目的怕不是音乐,而是舞台上炫目的灯光、舞台下沸腾的粉丝和无边的名利。
一个15岁的少年尚有机会从白日梦中醒过来,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因为中白日梦的毒太深,等到迷途知返的时候才知道,积重已然难返。
我认识一个流浪歌手,年过三十,一直矢志不渝地在皇城根下做着北漂,全部的生活来源皆出自女友拮据的工资和寡居妈妈那点可怜的退休金。女友想结婚,哪怕裸婚,只要他有个正常的职业即可。妈妈想看到儿孙绕膝,哪怕他一事无成,只要他能够懂得脚踏实地是幸福。女友与母亲的这几点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流浪歌手都不能满足。他一再叫嚣:“我距离成功只有半步之遥了,为什么你们就没有耐心等待?”
在所有梦想狂人的眼里,只要他愿意等,梦想总有一天会施予怜悯和恩宠。可梦想不是慈善家,永远不会因为哪个表现得过分可怜就悲天悯人地给予关怀,它需要的是板上钉钉的成功份额,比如才华,比如勤奋。
在奢谈梦想的同时,首先应该区分梦想和渴望的不同。世间很多人都渴望名利,可名利并不是梦想。真正的梦想是无关名利的美好,当事人从中能得到的,不只是形式上的愉悦,更有灵魂上的满足。
还记得多年以前,央视报道过一个来自西安某山区的女人的故事。那个30岁的女人从小到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像个职业女子那样生活。可当时的她,有需要照顾的老公,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大片需要打理的农田。走出大山的梦,对于一个没有受过很多教育的山里女人来说,不仅遥不可及,而且不现实。
10年之后,我再次看到了这个女人。此刻的她,满脸都是满足。她没有走出大山,却在距离村子几十公里远的县城做了一名售货员。成为都市白领的梦醒了,取而代之的,是更贴近生活的现状——她终于看到了与大山不同的风景,也终于有了自强自立的平台。
所有梦想都像飞在天空的风筝,是一直仰头看着风筝越飞越远,还是尽可能地拉回奢望的线,让梦想接近地面,具有踏踏实实的烟火气?这是所有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人生问题。毋庸置疑的是,梦想只有接地气,才能更具有生气和活力。这份勃勃生机的营养与厚重,只有地气能给,也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