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合同法律问题分析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时间:2019-05-15 14:0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招商引资合同法律问题分析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招商引资合同法律问题分析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第一篇:招商引资合同法律问题分析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招商引资合同法律问题分析

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行政作用不再只限于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以及由消极的确保财政收入向积极的发展经济、公共服务等方面发展。各地政府都用“招商引资”这种手段来替代原来以命令强制为特征的行政行为,且以“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招商引资”的实践中政府以法律、规范性文件、会议纪要、单方面作出的优惠承诺或政策为支持与投资者签订招商引资合同。

在具体实施“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如何从法律角度界定政府招商引资合同的法律性质与法律效力,如何区分两者的关系,事关“招商引资”工作的进行,下面笔者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招商引资合同

招商引资合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政府提供地方优惠政策扶持或承诺,投资方独立投资、融资。投资方式上采用:合约—投资—征地—建设—融资—产业—收益的流程。实施过程直接涉及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如:国土资源、工商税务、建设规划、拆迁补偿等。其显著特征就是,合同的一方是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这一特点使得招商引资合同与行政合同很相似。

(一)招商引资合同的性质

目前,我国没有法律法规对招商引资合同的性质作出明确的界定。在理论界,对“招商引资”的合同性质也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行政合同说认为合同一方当事人是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在合同的内容里也有政府运用行政的手段,为投资方提供“超国民待遇”的服务或给予对方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合同中的双方不是平等的民事主体。

2、民事合同说认为招商引资合同中的签约主体双方虽然不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但是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双方是通过协商后,才最终签定互利共赢的招商引资合同的,这是完全符合民商事合同的构成要件。因此,可以这么认定,在签招商引资时,政府是普通的民事主体而非行政主体,所以此合同应该是民事合同。如果出现纠纷,应适用《合同法》及相关民事法律、法规来解决。

3、混合说认为:招商引资合同的性质既不是典型的行政合同,也不是典型的民事合同,应属于兼有行政、民事行为的诺成性混合性质合同。

我国的行政合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机关之间或政府机关与其所属人员之间的签订的行政合同这类合同不具有民事性质。另外一种是政府机关与平等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这类合同具有民事性质的行政合同。笔者认为招商引资合同应属于第三种。

(二)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的区别

民事合同是当事人或当事双方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 协议。《民法通则》、《合同法》对此有完备的规定。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以行政法律关系为合同标的,发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上权利义务的合意。其他国家对于行政合同的辨别标准与法律适用各有各的特色,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采用单一的抽象标准往往很困难。因为在招商引资合同中,夹杂着民事、行政成分,难以通过某一抽象的单一特征来识别的,所以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复合标准来区分。我国立法中并未确立行政合同这一制度,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并没有行政合同这一术语。最高法[2004]2号《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中罗列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合同,行政合同被明确确认为是我国行政诉讼的案由之一。

招商引资合同中既有民事因素,也夹杂着行政因素,我们不能对其性质一概而论建议从以下判断其法律性质:

对于招商引资合同的性质的判断关键在于招商引资合同中权利义务的指向即招商引资合同的核心目的。如果招商引资合同的核心指向是某一民事法律关系,而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等是其应履行招商引资合同本身的义务,是围绕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服务,具有营利性质,并非向社会提供公众无偿开放的公共服务。主体一方虽然为行政机关,但合同相对人在订立合同及决定合同内容等方面仍享有充分的意思自治,并不受单方行政行为强制,合同内容包括了具体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均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平等、等价协商的合意,且合同的 目的是非公共利益,则此合同是民事合同。至于合同涉及的相关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属于合同的组成部分,为合同履行行为之一,不能决定合同的性质,合同并非仅就行政审批或行政许可事项本身进行约定。从订立合同的目的、内容、订立和履行等方面看,招商合同如果具有明显的民商事法律关系性质,应当定性为民商事合同。行政机关在订立合同中享有主动性权利,拥有行政优益权是必要的。但是合同所预期的特定行政目的的实现,实际上取决于行政机关与相对人各自切实履行彼此的义务。鉴于该类合同行政权的行使状况,要限制行政优益权,对行政优益权加以类型化、固定化,并且载明在行政契约上,接受司法审查。

(三)招商引资合同的法律效力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方,制订了大量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但要注意这些优惠政策的制订要符合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签订招商引资合同的目的是明确投资方与政府权利、义务。双方在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时要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政府承诺给投资方的优惠政策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招商而招商,要考虑招商引资成本与效益对等,不能为投资方提供“超国民待遇”,也不能在合同中设定不切实际的承诺,更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招商引资。政府在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时主要在土地和税收两个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大都存在可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问题。招商引资合同具有双重属性,即行政性和合同性。行政性要求签约行为必须符合职权法定的原则,行政合同其实质就是受行政权监督的契约关系。因此,对主体和程序的要求较之于民事合同更为严格,否则可能存在“无效合同”的法律风险。

但是在公共行政的领域迅速扩大的背景下,要求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需求不断的增加。加之法律的滞后性,要求所有的行政管理活动均具有行为法上的依据是很不现实。在为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政府是有权在缺少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从事积极的管理活动。况且宪法与政府组织法已经对政府承担的职责作了概括性规定,所以,对于缺少行为法律依据,但具有组织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而签定的招商引资合同,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其效力。合同法体现了合同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只要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他们的约定只要不违犯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强制性规定、不危害公众利益,那么就要认定合同的效力,法律就要保护这份合同得以履行。

因此,只要招商引资合同不违反强制性或禁止性法律规定,不侵害社会或第三人的法益,不违反社会公德等等,应认定为有效合同。

二、签订招商引资合同应当注意的法律问题

签订招商引资合同应注意行政主体方给予的优惠政策是否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实行“法外优惠”;违背公平竞争法作垄断经营承诺;承诺给予的优惠政策超越职权范围;承诺的服务内容不切实际。

三、招商引资合同可诉性的基础

(一)招商引资合同可诉性的理论依据。信赖保护原则认为政府对自己做出的行为或承诺应该信守信用,不能够随意的变更,不得反复无常。该原则要求行为一旦做出,非由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任意撤销、改变或废止。招商引资合同中的承诺与招商允诺行为一旦做出,即具有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非因法定事由被撤销,政府应担责任。

(二)招商引资合同兼具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的属性。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04)2号《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被认为是构筑了我国行政合同司法救济制度的法律依据。

四、招商引资合同的纠纷处理机制

1、招商引资合同与其他合同一样,一经签订对双方就具有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必须按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如果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既然政府与投资商签订的项目投资合同属于具有民事性质的行政合同,政府与投资商之间因为履行项目投资合同发生纠纷属于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纠纷。对此类纠纷,笔者认为应按照民事纠纷处理,适用民事诉讼程序或仲裁程序。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合同争议的司法解决途径主要有诉讼和仲裁两种方式。签订合同时,明确争议解决办法,或者仲裁或者诉讼。

2、救济的实践意义

政府公信力是广大的群众对政府履行职责进行的一种评价。招商引资合同如果能得到切实的履行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是有利的,且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五、结语

招商引资合同的出现使行政权的行使更加柔和并富有弹性,政府职能由消极秩序管理向积极发展经济转变,行政合同作为行政权力与民事合意嫁接的产物,强调在行政权之下的协商与合意,更多地弱化了行政管理手段的强制性,这与当前我国提倡的服务型政府的精神更为契合。通过以上简析,希望能够为招商引资合同的签订履行提供一些思路。

第二篇:招商引资法律问题分析

招商引资涉及法律问题的思考

引言

案例1:2009年4月,某乡政府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先后从外地引进数家民营企业来到本土投资开矿,在招商引资管理混乱的情况下,乡政府先后与五家投资企业签订了开矿协议,其中有一个矿点重复签约。企业发现该情况后,立即与乡政府进行沟通,但协商无果,最终其中四家企业将乡政府以及最终获得采矿证的另一企业一同诉至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等。最终,2010年2月,法院认为乡政府同一矿点重复签约,存在违约行为,判令乡政府赔偿上述四家企业违约损失。2010年11月,县检察院根据全国检察机关打击渎职犯罪的工作要求,以上述判决为切入点,对乡政府招商引资人员是否存在渎职行为展开调查,最终有三名政府招商引资人员被查出存在渎职行为,被判处有期徒刑等刑事处罚,直接分管领导因工作疏漏,被给予行政处分,调离原岗位。

案例2:2009年2月,某县政府招商引资招来的一个销售公司,注册资金300万,主要销售电子产品,化妆品及保健品等,由于该公司实属虚构注册资本,骗取招商引资政策支持的空壳公司,经营过程中甚至采用传销手段谋取暴利,经受害人举报,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被当地公安机关逮捕,公司从组长级及其向上共计60多人被抓。2010年11月,县检察院根据全国检察机关打击渎职犯罪的工作要求,对该案介入调查,最终,县政府直接经办签约工作人员因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被处5年有期徒刑。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招商引资不仅关系到政府政绩,同时也关系到政府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未来前途以及人身自由,在此,笔者结合上述案例就招商引资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供贵单位招商引资风险预防进行参考之用。

一、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质量把关不严,缺乏政策、法律可行性审查 部分地方政府,只要客商愿意投资,哪怕与法律、政策相背离都照单全收。而最终,一旦爆发,必将被相关部门介入调查,从而引发大量问题,最严重的可能引发集体性上访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项目优惠政策缺乏合理性分析,导致国有资产变相流失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投资,廉价出让土地、矿藏等资源的开发、使用权,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当流失较为严重时,随时可能遇到相关部门查处,轻则被行政处分,重则涉嫌犯罪被提起公诉,被判刑罚。

(三)缺乏履约管理制度,履行过程中无法实际履行承诺 有的地方政府明显突破法定权限和职责范围给予优惠承诺,结果使承诺无法兑现,损害当地政府诚信形象,或者是不遵守法定的审批管理程序,搞所谓“特事特办”,“先上车,后买票”,一旦有关部门查处下来,招商转而又变成“撵商”,致使政府陷入尴尬和被动,极个别的还引发投资者上访和针对政府的诉讼。

(四)缺乏对投资企业背景和实力的尽职调查,导致政府被骗

有的投资企业欺骗政府,虚假出资,违背了招商引资的良好初衷,造成土地、厂房等资源被闲置浪费,破坏了国家对公司、企业的正常管理秩序。恶化了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同时导致大量公职人员因未尽合理审查,而被处刑罚。

二、原因分析 在招商引资中出现违法招商并引发大量的法律纠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依法招商意识淡薄。

依法招商保护的不仅仅是投资企业,对于政府来说更是对政府公职人员人身自由的保护。有些地方往往不恰当地受这种政绩利益的刺激,热衷追求招商引资带来的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甚至违反了法律规定,盲目引进了一些违反国家法律和政策的项目投资,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

(二)忽视法治环境建设。

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片面注重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缺乏当地法治环境建设。在这种片面认识指引下,有的地方甚至搞“法外优惠”,不计后果盲目许诺,而偏废法治环境建设。长此以往,将导致投资者由于对地方法治环境产生担忧,担心政府承诺无法兑现,于是放弃投资。

(三)少数客商虚假出资,套取地方优惠待遇。

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外来客商投资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各种法律问题特别是虚假出资现象、以招商引资为名的诈骗案件也越来越多,并且花样翻新,情况越来越复杂。根据经验,投资者存在诈骗行为,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人员就可能存在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的情况,由此带来的不仅是招商引资未能获得相应的效果,还可能会导致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最终被处以刑事处罚。

三、解决途径:依法招商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行政决策要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对重大行政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进行合法性论证。据此,笔者认为招商引资也是政府的一种行政决策行为,依法招商必然成了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工作内容。因此,依法行政、依法招商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为了确保招商引资工作依法开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笔者建议当前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招商引资观念——依法招商。

从本文提到的两个案例当中可以看出,法律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与某些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招商引资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但应当依法的控制未来的风险,有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观,不仅要企业、项目能够为眼前带来产值和利润,也要避免今后要付出超额代价、避免留下 “后遗症”。

而正确的招商引资观念只有一个,就是依法招商。招商引资,遵守法律,防止招商引资越过法律的红线,避免了政府和自己带来风险。

(二)依法招商要强化相关领导干部及招商人员的法治意识、风险防范意识。

为了促进招商引资规范、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强化相关领导干部及从业人员的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着力营造一个法治的投资环境。为此,应当定期组织有关领导干部进行法律学习,邀请法律专家开设法制讲座,强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观念,避免违法决策、盲目决策。对相关从业人员也要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使他们及时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信息,以适应招商引资工作的需要,不断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三)依法招商工作的核心在于——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相关工作机制,引入法律审查机制,避免发生法律风险。当前,各地招商引资的主力多是各级政府部门各地政府都对招商引资的工作体制进行了创新和研究。主要方法有:

1、人员集中,形成专业队伍。

比如将当前招商引资实践中有经验的工作人员集中起来,或者通过从社会上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方式,成立“招商局”之类的专门机构,专职从事招商引资工作。这样可以便利对招商引资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和统一管理,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法律素质,培养训练出一支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引资队伍,以此确保招商引资工作质量。

2、严格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审查监管程序。

对拟引进项目事先要进行必要的政策、发展、法律上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确保项目既符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适合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又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要对出资财产实行鉴定、审核,防止搞投资欺诈,蒙蔽招商引资人员。对于虚假出资行为,要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的法律手段,进行严厉打击。对于招商项目的履行,要由法律工作者及时跟进,确保项目依法履行。

3、建立招商引资项目法律审查制度。

招商引资合同必须经政府法制机构审查修订后方能正式签订,对不合法、不规范的合同要责成有关单位重新考察、签订,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将来纠纷的发生。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摒弃单纯以招商引资数量论英雄的不合理做法。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招商引资项目,行政机关一定要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进行特许经营。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防止项目“撞车”,避免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恶性竞争。

(四)对于招商引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加大依法解决招商引资纠纷力度。

招商引资过程中一旦发生矛盾或纠纷,不能通过行政、经济手段解决的,应积极寻求法律途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聘请专业律师依法通过人民法院、仲裁机构解决。司法机关要加大对招商引资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招商引资秩序,防范引资风险。对涉招商引资的民事纠纷,也应客观地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公正、及时的处理,平等维护本地投资商和外地投资商的合法权益,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投资环境。

(全文完)

房地产及建设工程法律事务部

第三篇:招商引资合同法律问题之初探 新建

招商引资合同法律问题之初探

甘肃中立源律师事务所 陈玉萍

【摘 要】笔者在实务中,接触到大量政府“招商引资”及政府直接参与民商事活动形成的法律问题,这些法律问题确实形成了与以往传统法律规定及认知界限上的新区别、新难点,比如:实践中,政府往往是招商引资合同的签约方,而招商引资合同具体权利义务的实施与履行,大部分是由具体的合同实施方履行,即:民商事主体与被招商实体之间履行,而民商事主体之间实际履行招商引资合同时,又涉及到某些招商优惠政策条件、承诺等特定内容“须由政府通过行政方式的介入得以实现”如:BT、BOT项目、土地置换等。

由此,实务中存在对招商引资合同的法律行性质非明晰化、单一化的认识情形,即:这类合同究竟是行政合同?民事合同?还是混合性质的合同?政府作为招商引资合同的签约主体,与相对方签订这类合同的法律效力如何认定?同时,在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直接参与民商事活动的案例中,还有一种情形,即:政府或政府指定的职能部门替代民商事主体与其他法律主体,签订并实施民商事行为的情形(具体案例在文中阐述)。这类问题,均涉及到笔者前述提出的法律问题,厘清这些法律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政府职能、把握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定位与作用、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关键词】政府 招商引资 法律问题

引 言

近几年,政府在依法实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根据区域经济宏观发展的目标,在政府职能转变实施“招商引资”的实践中,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发展本区域的总体经济和规划,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此提高区域经济的收益比率。因此,“招商引资”的具体实施行为,决定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合同中的特殊法律地位和作用。

然而,政府在具体实施“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如何从法律角度,界定政府招商引资合同的法律性质与法律效力?如何规范政府作为签约一方,实施民商事行为的法律主体地位?如何定位政府在与市场经济行为关系问题上的法律位置等问题,尚无明晰的法律规定,有待探讨与商榷。

一、政府参与民商事活动的法律性质及表现形式

1、政府“招商引资”行为的法律性质

政府参与招商引资活动,往往以政府名义作为合同的主体一方,与投资人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时下,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各省政府与大型央企签订的数额庞大的“招商引资”合同(摘自6月7日中央一台“朝闻天下”及相关媒体报道)及大量引进民间资金的“招商引资”合同。

有人分析“招商引资”的合同性质,第一种观点认为,该类合同是行政合同,理由是,因合同一方当事人系政府,在合同内容中也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为投资方提供服务或给予对方优惠政策的行政权力,且合同双方不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故应是行政合同。第二种观点认为:招商引资合同的签约主体双方虽然不是平等的民事法律主体,但体现了合同签订过程中双方互相协商、互利共赢等内容,符合民商事合同的构成要件,可以认定在招商引资时,政府是普通的民事主体而非行政主体,故应是民事合同,应适用《合同法》及相关民事法律、法规解决招商引资合同签订中的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招商引资合同的性质既非典型的行政合同、亦非典型的民事合同,应属于兼具行政行为、民事行为的诺成性混合性质合同。而笔者认为,招商引资因系近年来政府转变职能而实施的一项新型事项,在传统的合同格式体例中尚没有成形的文本及内容性质的界定,应针对个案中招商引资合同的形式及实体要件做出审查的情形下,根据该合同内容的表述,分析、确定其性质特征。

2、招商引资合同中政府“承诺”行为的法律性质

目前,在政府招商引资合同中的承诺行为引发的诉争案例尚未凸现,但笔者注意到,各地已有案例出现。尤其在招商引资合同中,因政府没有兑现承诺奖励而引起的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已出现多起,如:江苏、山东荣成等地审结的案例。由于承诺奖励行为的法律性质,截止目前法律上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有学者认为,其定性应是行政法上的一种新型行政行为,可适用比例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达到对之有效规划之目的。在江苏省审结的案例中,法院认为该类法律关系属行政法律关系,案件的性质应定为要求履行行政允诺义务,并予以了部分保护。

如果这类诉请发生在招商引资合同的相对方,即,被招商引资的合同主体诉请政府履行承诺行为,而合同的具体实施方不是签订方,系另一法人实体,如何认定该合同的法律性质,该合同是行政合同还是民事合同?政府的允诺行为是行政允诺行为还是民商事合同中的民事对价行为?兑现主体是谁?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3、政府职能部门与民商事法律主体直接实施民商事法律行为

在该类合同中,一种是因政府履职所必须签订的民商事合同,本文中不涉及,另一种应是政府超越履职职能或以政府名义替代民商事主体所签订的民商事合同(详见后叙)。这类情形在实践中大量出现,而这种情形应严格规范、禁止,以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二、政府参与招商引资活动的法律效力及作用

确认招商引资合同的法律效力,从形式生效要件上讲,首先考量签订合同的主体是否具有适格的法律主体资格,我国《合同法》第二条、第十二条规定:“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当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民法通则》第二条、第五十五条中也明确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人身关系。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构成要件就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

1、政府的职能与签约主体

政府的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的职能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可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可概述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中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

<2>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即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

<3> 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通畅,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与监督。

据此,政府在招商引资合同中作为合同签约方,应存在诸多法律障碍。首先,从形式要件上讲,政府不具有法定的签约主体资格。其次,政府不是合同的实际履行方,政府只是帮助兑现招商合同中的优惠政策或承诺。再次,招商引资合同中的特定内容及权利义务须由特定的法律主体完成。因此,严格从法律角度将,以政府作为招商引资合同的签约主体,存在“无效合同”的法律风险,此点,应引起重视。

2、政府承诺与履约主体

招商引资合同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政府提供地方优惠政策扶持或承诺,投资方独立投资、融资。投资方式上采用:合约—投资—征地—建设—融资—产业—收益的流程。这种类型的实施,直接涉及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如:国土资源、工商税务、建设规划、拆迁补偿等。这些政府职能部门完全能够实施该类招商引资合同做出的政府承诺。但是,该类合同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由于涵盖的内容多、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广,且多数情形下,合同所体现的权利义务内容比较综合,故此,这类招商引资合同不能替代土地出让等必须另行设定合同文本的内容(土地出让合同等须另行按法律规定及程序签订)。

例:投资加土地置换与BOT项目的实施。

另一种类型是政府基于两个民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合作而给予的政策扶持与承诺。在此类合同中,容易形成合同签约主体与实际履行主体的直接或间接脱离,容易产生本文前述提到的政府行政行为与民商事行为混同的情形,容易产生合同法律性质界限模糊。因此,应厘清和界定该类招商合同签约主体和合同性质,以避免合同法律效力认定上产生歧义。

三、政府参与民商事活动的定位问题

正确处理好政府参与民商事活动的法度,理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应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转型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并已日臻完善,政府职能也应逐步调整,应逐步转移为提高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能力。然而,由于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转变,宏观经济体制转型以及政府自身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政府在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现象,亦亟待解决。

例如:某区级政府,招商引资某开发商开发一商业经营地产,开发商拆除建设用地上原商场及地上附着物,建设一大型购物商业中心,该商业中心建成后需整体统一经营,由此,开发商向区政府提出,将应返还的被拆迁人的商场经营面积承租,以实现商业中心的整体经营。因被拆迁的商场系该区所属的企业,故区政府会议决定,由区财政局与该被拆迁商场签订《商场返还经营面积的租赁协议》,约定由区财政局每年支付该商场30万元租金,租赁期限二十年,再由区政府将该商业经营场地交付开发商统一经营。开发商经营期间,由于经营亏损,将该购物商业中心整体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经营数年后又转让第四人……。

二十年租赁期满后,该商场主张返还己方商场经营面积的权利,而此时,区财政局(区政府)与原开发商之间早已中断联系,与现购物商业中心的实际经营方亦无任何法律上的衔接关系,区政府根本无法向原商场经营单位返还该商场。由此引发诉讼,陷入泥潭,商场及全体职工利益受损。

该案例就是政府招商引资后“错位”或“越位”参与民商事活动的典型案例之一,将本应由两个民事法律主体应该实施的民事行为,越俎代庖由政府代替开发商一方签订上述租赁合同,导致严重法律后产生。

在上述案例中,所涉合同是民事合同还是行政合同?是有效合同还是无效合同?租赁合同二十年到期后,所涉标的物已非原租赁合同签订方区政府控制,商场经营者如何实现诉权?该案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显而易见!

四、厘清政府参与招商引资活动的法律性质、法律关系及定位的对策与建议

1、明确合同性质,明晰双方权利、义务的问题。

招商引资合同的核心内容就是明确投资方与政府权利、义务问题。双方应在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时要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设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政府承诺给投资方的优惠政策时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招商而招商,要考虑招商引资成本与取得效益对等,不能因急于招商,而为投资方提供“超国民待遇”,也不能在合同中设定过宽的承诺,更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产业为代价招商引资。例如:河南省漯河市政府,因为招商引资合同中的承诺无法兑现,被广州市南强塑胶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兑现招商时“将漯河市电厂交付给广州市南强塑胶有限公司无偿使用”的承诺。经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虽然,该案以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漯河市政府虽不再交付漯河市电厂,但是赔偿广州市南强塑胶有限公司3800万元,由漯河市人民政府用地方财政收入作为赔偿款支付。这笔巨额赔偿,也在警示我们在招商引资中,政府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企业发展环境的营造上,而不应该做出种种不切实际的承诺。

2、明确合同履行的法律主体,解决履行合同的责任。

政府招商引资合同中,一类是由政府直接作为合同乙方履行,此类合同涉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明确合同所涉及部门的具体工作,如果不能在招商引资合同中详细规定各部门的责任。对须另行签订单项合同的情形,应明示或予以备注。

而另一类,则出现政府作为签约主体与实际履行主体不一致的情形。此时,应以三方或多方合同主体的形式签订,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具体的履约主体”,以确保合同签订的形式要件和实体要件符合法律规定,保证合同的全面有效履行。

笔者认为,政府作为具有特定职能的行政机构,应正确定位其职能。

3、明确合同效力,解决违约责任问题。

要明确招商引资合同和招商引资投资意向合同的区别,合同一经签订对双方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双方当事人必须按合同约定的内容履行合同,违约责任的设定是为了保证合同履行、实现合同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违约责任是招商引资合同必需具备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意向合同条款则不具有强制履行的效力。

4、调整合同内容,厘清法律关系,促使合同相对方正常履行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

第四篇: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问题

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问题

在短短的数十年内,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消费习惯。凡是以电子形式在网络上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和服务都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网店、网银、网校等都是电子商务的具体形式。这种快捷方便的商务模式也面临着众多新的法律问题,比如电子商务中的合同何时成立生效,合同的签名等问题,由于技术的开发总是领先于该领域法律的问世,因此容易造成网络贸易下合同的混乱。

一、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特点

我国《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是反映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常见的合同的形式有书面与口头两种,但《合同法》第十条对此留有空间,电子商务合同是随互联网技术发展和运用产生的全新合同形式,应属于“其他形式”。虽然不同于传统合同形式,但电子合同意义以及作用本身并未超出民法合同的范畴。

二、电子商务合同的成立

现今,亚马孙、京东、天猫等电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平台,集成了商品与店铺的展示、搜索、广告等功能,极大的为民众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普通大众的消费观。不同于实体销售,作为虚拟经济的第三方销售平台,消费者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消费环境下,引发了众多的法律纠纷值得关注。如郑某与上海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苏宁易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法院认为,原告通过被告江苏苏宁易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公开信息、按照交易平台设定的程序下单向被告上海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购买格力系列家用中央空调并成功支付了4680元价款,确认原告与被告上海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之间的买卖关系成立并生效,被告上海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应按约向原告交付上述空调,对原告的该项请求,本院予以支持,电子交易具有迅速、竞价、非面对面、群体不特定、信息不对称等特点,网络销售中也不缺乏超低价、1元秒杀等促销手段,这也是网购有别于传统的交易模式、更吸引消费者的原因之一,不能仅以价格差距来判断合同成立的合法性。(参考案例:【浙0781民初3109号】)

从法律角度看,合同签订一方因标价过低、恶意竞拍等原因主张合同不成立的,没有法律依据。笔者认为电商的销售行为可以视为卖方在网络上的要约而非要约邀请。网店销售中一个重要特点为当消费者同意购买特定商品或服务时,只需单方提交订单即代表双方达成交易合意,并不需要商家对此订单再次进行确认或认可。我国《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要约应内容具体明确,且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定。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草案)第二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当事人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单,合同成立。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虽该草案还未正式通过,但也反映出网上经营者行为实为一种要约,而消费者提交订单行为即对商家要约所做出的承诺。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因此,当消费者在网上提交订单时视为买卖双方电子合同成立生效。之后消费者支付、商家物流等环节仅是双方履行合同的过程。

三、电子商务合同中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为联合国国际贸易法领域的核心机构,40多年来专门从事世界商法改革,其中第四工作组专门关注电子商务领域的法律。2001年贸法委制定《电子签名示范法》,第二条对电子签名做出定义“以电子形式表现的数据,该数据在一段数据信息之中或附着于一段数据信息有逻辑上的联系,该数据可以用来确定签名人与数据信息的联系并且可以表明签名人对数据信息中的信息的同意”。电子签名的法律规范旨在减少因使用电子手段而可能产生的法律效力上的不确定性,为其和手写签名之间的等同性规定技术可靠性标准。

电子签名需要借助于某种技术手段,比如公共密钥技术的电子签名,在签名前,需将密钥提交可信赖适格的第三方并由其签发电子签证。签名方用密钥签名后与电子签证一同交给交易相对方,以便验证电子签名的真实性。电子签名的认证与合同的效力密切相关,由于电子签名依托某种技术,承认电子签名的效力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认证机制,虽然贸法委规定《电子签名示范法》以“功能等同”为原则,但并非可以简单通过法律规定“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等效力”便可解决。2015年我国以《电子签名示范法》为蓝本出台《电子签名法》。其中第三条明确民事合同中不能仅以采用电子签名而否认合同的效力;第十四条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虽然我国的《电子签名法》对可靠的电子签名的效力予以认可,但对其中技术标准未有明确,也未提及评估人签名、依靠方等角色的法律意义。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与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紧密相连的新型贸易方式,对现行法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电子商务带来的新问题,需要依据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修正,对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健康、有序的发展,进而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

第五篇:招商引资合同

招商引资合同

甲方: 住所:

乙方: 法定代表人: 住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经协商一致,就乙方在黔江区新城投资建设住宅项目订立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项目基本情况

1.1项目名称:黔江.新城恒大地产开发综合体。

1.2项目地址:项目开发用地位于黔江新城正阳组团(详见用地红线示意图)。

1.3项目用地面积及土地用途:开发用地面积约690亩(具体位置、四至界线以乙方在不动产权属登记中心登记办理的《不动产权证》为准),土地用途为居住用地。

1.4项目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按不超过1.9的综合容积率计算(建设规划方案和容积率按区政府审定方案为准)。

1.5项目投资规模:总投资45亿元。

1.6项目建设期限:乙方在重庆市黔江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交地后60日内开工,建设总工期6年。一期在2018年12月底前开盘。

第二条项目用地情况

2.1本项目用地按土地管理相关规定通过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以重庆市黔江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与乙方(或乙方在黔江区注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签订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为准。

2.2供地标准:现状交地。由甲方负责将项目地块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通信设施、地下管网、电线杆路等拆迁安置补偿完毕,终止项目地块范围内的所有租赁关系、承包关系及其它土地使用关系,并完成项目地块范围内的一切补偿,将项目地块交乙方开发建设而无第三方阻止。乙方不需要再对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补偿,无第三方因交地前的事由向乙方主张权益或影响项目地块的开发建设。

2.3 土地共分三期招拍挂,一期土地招拍挂面积约280亩(2018年春节前挂牌),后两期土地招拍挂相应启动相关工作,力争在2018年12月31日前招拍挂。

2.4乙方获得该宗土地只能用于本合同(经甲方所在的区人民政府批准的情况除外)约定项目的建设使用,不得擅自转让或部分转让给第三方或改变土地用途、性质和项目内容,否则甲方有权无偿收回土地另行处置,由此造成的损失由乙方自行承担。

第三条优惠政策

3.1项目从动工之日起5年内,甲方按照乙方缴纳的土地增值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区级实得部分60%的标准,安排其他资金给乙方用于投入公益(即本合同约定的学校、公园)设施建设。其中,一期地块的优惠政策在乙方缴纳上述税费之日起3个月内安排,二、三期地块的优惠政策待公园竣工验收后再安排。3.2为了引进高级管理人才,项目从动工之日起5年内,甲方按照乙方企业高管(30人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区级实得部分的标准,安排其他资金用于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奖励。

第四条双方权利与义务

4.1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4.1.1甲方有权监督乙方的项目投资及建设进度。

4.1.2本合同签订生效后15个工作日内,甲方向乙方提 供本项目用地的规划红线示意图。

4.1.3项目建设所需给(排)水、供电、通信由甲方负责接至项目土地红线边缘,需要专变、专电等特殊要求的由乙方自行负责,所需入户费用由乙方自行交纳。至接口以后的管线由乙方自行按照相关部门的规范要求架设。

4.1.4甲方负责为乙方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及时提前告知办理各项手续所需的相关资料,在乙方及时提供办理各项手续所需各类相关资料的前提下,指定专人全力协助乙方办理相关手续。

4.1.5甲方严格按照本合同约定,及时、全面兑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项目发展。

4.2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4.2.1本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乙方在黔江区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金不低于2000万元,全资子公司作为业主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负责承接本合同乙方的权利义务,全资子公司须向黔江区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乙方在全资子公司成立之日起15日内向甲方提交全资子公司出具的追认本合同的承诺书。乙方对全资子公司履约义务承担无限连带保证责任。

4.2.2乙方应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等工作,并报经相关行政许可部门许可。在项目建设、生产经营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切实做到环保 “三同时”。严格执行消防管理和安全文明生等相关规定。

4.2.3乙方应按照本合同第一条约定,及时开工,加快项 目建设进度,确保在建设期限内建成〈2018年必须建设开盘 20万平方米以上乙方每季度末向甲方报送项目投资和建设进度,并保证其真实性。

4.2.4按照新城城市控规,在新城新修建中小学校各一所和一个公园,由乙方在约定时限内建设完工并无偿移交给甲方,其建设内容、规模等在补充合同中具体进行明确。开发小区内幼儿园按规定配建,与所属开发地块同步建设,配套幼儿园的政策按市政府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4.2.5若甲方为公共事业的水、电、气、路、通讯管网等按规划设计布局需安装、通过或穿越该宗土地时,乙方应予以同意并积极无偿配合,对乙方的建构筑物造成损失时,甲方应恢复原状。

4.2.6乙方在本合同谈判、签署、履行过程中,获得有关甲方及黔江区规划、土地等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泄露;非经甲方书面许可,不得擅自使用。

第五条违约责任

5.1甲方在乙方符合本合同的约定,乙方提出申请后,甲方不按约定及时、全面兑现本合同约定优惠政策,属甲方违约。甲方按应兑现优惠政策金额的10%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同时还应全面兑现优惠政策。

5.2若甲方不能按本合同约定时间供地且延期达6个月以上的,乙方有权利单方面解除(以发出《解除合同函》为 准)本合同。5.3从重庆市黔江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交地之日起且办理施工许可证后,乙方超过2个月(因甲方造成的延期除外)仍未进场施工,或超过建设工期6个月仍未建成投用,甲方有权单方解除本合同并收回已供土地。甲方对乙方实际支付的土地出让综合价金在扣除法律法规规定的计提基金和相关优惠政策兑现金额后不计利息退还给乙方。对乙方已投入的基础设施、建构筑物等,乙方同意由甲方单方委托的审计机构或评估机构出具的书面报告确定的总金额的30%计算,并扣除乙方已享受的优惠政策,支付给乙方。该违约责任不影响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对乙方征缴土地闲置费、无偿收回土地等行为。

5.4乙方未按本合同第4.2.1条的约定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或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金未达到约定金额,或抽逃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金,属乙方违约。乙方按本合同约定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金金额的25%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第六条其他约定

6.1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以备忘录或补充合同进行明 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6.2有因法定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本合同无法履行,双方均有权解除合同。6.3本合同仅为甲乙双方为项目投资而达成的旨在促成双方实现投资项目的合同,不作为乙方对外进行相关经济运作的文本依据。

6.4乙方未竞得本项目土地,本合同终止。

6.5双方确认送达地址为双方的注册登记地址。上述地址如有变更,应以书面方式及时告知对方。双方同意通过邮寄方式送达本合同履约、仲裁、诉讼相关文书,相关文书到达其所提供的地址即为已送达。

6.6本合同履行中若发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双方一致同意提交重庆仲裁委员会(渝南仲裁院)按照该会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并由违约方承担仲裁费用、必要的律师费用。

6.7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合同一式陆份,甲、乙双方各执叁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公章):

或授权倾人: 法定代表人(签字): 签约时间:

乙方(公章):

或授权代理人: 法定代表人(签字): 月

下载招商引资合同法律问题分析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招商引资合同法律问题分析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招商引资合同

    招商引资框架协议 甲方: 乙方: 为发展经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充分协商,就乙方为 招商引资建设 园区事宜达成如下协......

    招商引资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

    招商引资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 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招商引资涉及的法律问题较多,由于承办人员对相关法律规定不太清......

    office广告分析

    广告简要分析这个广告是微软为宣传其Office XP办公软件所拍摄的。这个广告的创意的确很独到,称得上是精品广告了。下面就请大家先欣赏一下这个广告。 广告情节:某年末月的某一......

    承揽合同相关法律问题

    承揽合同相关法律问题 案例一: 林某通过他人认识杜某后,约定杜某为林某安装制作牌匾,约定每平方米13元,安装费100元,安装完成付费。2007年2月12日,杜某将作好的牌匾带到林某在某区......

    施工合同终止法律问题

    施工合同终止法律问题 来源: 作者: 日期:2009-12-02 我来说两句(0条)建设施工合同签订后,双方都应信守承诺,认真履行合同,否则,有一方中途违约,致使合同终止,将会给双方带来较大经济......

    招商引资合同样本

    招 商 引 资 项 目 合 同 书甲、乙双方根据“自愿、平等、互信、互利”的原则,通过 充分协商,就加强合作,促进发展,实现双赢,达成共识。为明确合作各方的义务与权利,使合作项目顺......

    招商引资活动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分析研究

    招商引资活动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分析研究 招商引资作为各级政府部门重大事业之一,是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动力。可以说招商引资在全国各......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一、 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