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新合力创造新风尚
发展新合力创造新风尚
3月25日,我校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共秦皇岛市委关于开展《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发展》大讨论活动方案。这是一次深入学习。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总揽,以着力改善“两个环境”为主线,以“科学发展、实干兴市”为主基调,动员全市广大党员群众找问题、献计策、汇民意、聚能量,推动秦皇岛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
“树正气”就是树立党为公之气、执政为民之气、求真务实之气;“讲团结”就是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聚合力”就是同频、共振、合唱,做到一个声音、一个频率,一个步调;“促发展”就是抓机遇、优环境、惠民生。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学习动员、营造氛围阶段,然后是讨论献策、查找问题阶段,第三是整改提高、评议总结阶段。通过大讨论活动,努力实现“四个一批”重要成果和“五个新”目标要求。即:查找一批影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制定一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合实际政策措施,征集一批高质量的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一批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促进思想境界新提升,营造服务发展新环境,培育团结和谐新风尚,凝聚科学发展新合力,实现务实为民新业绩。
当前,秦皇岛市既处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也处在深层次矛盾凸显期。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大局中,如何加速转型、加快发展,在“两个举全省之力”中,如何主动作为、务实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
大课题和迫切任务。“树讲聚促”大讨论活动是凝聚思想共识、加快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引擎,是破解关键问题、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有力抓手,是改进工作作风、抓实“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是严明“四条纪律”、营造风清气正换届环境的现实需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树讲聚促”大讨论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全面发动、自觉融入大讨论活动中。
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相互联系,互为促进。大讨论活动重在选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确保落脚点,着力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上下功夫,在深刻反思、找准问题上下功夫,在拉高标杆、勇争一流上下功夫,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上下功夫,在完善机制、主导风气上下功夫,切实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实现“四个一批”重要成果和“五个新”目标要求。
“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发展”大讨论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解决好我市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问题、是市委站位新起点、顺应新形势做出的一项重要的决策部署。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总览,以着力改善“两个环境”为主线,以“科学发展、实干兴市”为主基调,动员全市广大党员群众找问题、献计策、汇民意、聚能量,推动秦皇岛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
在当前新的国情、社情下,号召“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发展”对我们的日常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四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互为促进,树正气就是振奋精神,去除歪风邪气;讲团结、聚合力就是劲往一处使,发扬团队精神;促发展就是牢记我们的目标是推动我国小康社会不断前进。不树正气就没有真正的团结,不讲团结就不能真正形成合力,没有正气和团结,求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树正气才能摆正工作作风,才能干好工作。讲团结,聚合力才能把劲使到一处,才能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但讲团结聚合力不意味着要一言堂、搞个人专断,而是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遇到问题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在民主协商的氛围下选择最优方案。促发展是树正气和讲团结、聚合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为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第二篇: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形成新风尚
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形成新风尚
——栗林嘴村创建文明新村情况汇报
栗林嘴村地处三伏潭镇南端,滨临排湖,全村12个村民小组,793户,3254人,版图面积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63亩。
栗林嘴村作为全国省部共建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始终坚持建设生态、和谐、文明、富裕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把文明新村建设与发展生态经济、改造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融为一体,促进了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进步。先后荣获“全省科技示范村”、“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五个好党支部“、“湖北省文明新村”、“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改善民生,改造村庄环境
建设文明新村,必须优先考虑群众的迫切需求。栗林嘴村将村庄整治作为突破口,实施“十大”工程,致力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收到了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的良好效果。
1、实施路网工程。近几年,对垸内“三横五纵”18公里生产道路全面进行了碎石硬化,修建村级水泥路6公里;新硬化改道河南岸村主干道2.7公里。今年又新修通组公路8公里,实现了户户通,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
2、实施改水工程。投资91万元,新建村级花园式自来水厂,全村12个村民小组793户农户全部吃上了干净卫生 1的自来水,保证了群众的饮水安全。
3、实施“一建三改”工程。全村建沼气池420口,高标准配套改厕、改圈、改厨180户。通过实施“一建三改”工程,改变群众传统生活习气,改善人居环境。
4、实施村医务室改造升级工程。投资2万元,建设甲等一级村级医务室,使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就医方便。
5、实施文化活动建设工程。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建了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种科普图书、报刊杂志配臵齐全,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并添臵了电脑、投影仪、连通互联网。今年村部又新建了老年服务中心,总投资30多万元,供老人活动、休息、生活融为一体的健身场所。
6、实施村庄美化工程。投资140万元,护砌改道河2000多米。投入23万元,对改道河两岸的房屋进行立面改造,拆除违章旧房34家。投入20万元,大力绿化,栽植桂花、广玉兰、香樟、杜樱等高档苗木1万多株,经济林10万株,植草皮10000m2。
7、实施路灯亮化工程。投资5万元,在村主干道及改道河两侧安装路灯80盏,使农村晚上也像城里一样亮起来。
8、实施休闲娱乐广场建设工程。在村中心建设占地15.8亩的体育广场,配套建设篮球场、乒乓球活动室,配备各种健身器材。村民们在劳作之余,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9、实施便民服务工程。近几年,栗林嘴争取市交通局
支持,开通仙桃至栗林嘴专线车,建成高等级候车棚5个,方便村民出行。建立富迪便民超市1个,营业面积300m,方便村民购物消费。
二、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支撑
文明新村建设,产业发展是支撑。栗林嘴村依托水优势,做足水文章,壮大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1、建设稻虾连作基地2000亩。依托海圣公司、市水产局,建成稻虾连作基地2000亩,发展养殖户120户,亩平增收1500元。
2、建设优质稻基地2000亩。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村内2000亩水田实行综合改造,建成“排得出、灌得进”的高产稳产优质稻生产基地,种植两优培
九、扬两优6号等优质稻品种,每亩产出效益净增1000元,人均增收600元。
三、倡导文明,培育新型农民
文明新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栗林嘴村在抓好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改造两大创建工作重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宣传教育、文化活动和生态文化创建氛围营造上,提高村民文化、道德水平,培育新型农民。
1、积极开展群众性评比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和“好婆媳、好妯娌、好儿女、好邻居”等群众性评比活动,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积极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健全治调组织,规范村规民约,扎实开展“三级联防”,及
2时调处各类民间纠纷,民事纠纷调处率达100%,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村民自觉遵纪守法,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几年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3、积极开展优生优育活动。以计生协会为平台,加强计划生育管理,认真组织开展“三查三落实”活动,计生工作常抓不懈,保持稳定的低生育率。
4、积极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活动。不定期邀请市、镇技术人员,下乡举办小龙虾养殖、朗德鹅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活动,提高村民的养殖技能。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积极支持和鼓励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转移培训劳动力900余人。
5、积极开展扶贫助困活动。不断完善村级保障体系,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军烈属、五保户、特困户实行应保尽保,学龄儿童全部享受九年义务免费教育。
6、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利用重要节日及村民祝寿、乔迁等喜庆活动,邀请剧团来村演出,增添喜庆气氛,培育文明新风。经常组织开展农民篮球友谊赛、乒乓球赛、歌咏比赛、全民健身等活动,活跃文化娱乐氛围,丰富农民业余生活。让农民从麻将桌上、赌博场里解脱出来,走向乒乓球台、篮球场、文化活动室。
四、发扬民主,促进村民自治
栗林嘴村不断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上寻求新的突破,使农民充分享有知情权、管理权和参政议政权。
1、村务公开,民主监督。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把
村里每干的一件事、开支的每一笔钱,定期在村务公开栏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2、成立协会,民主管理。结合党员“三级联创”活动,通过村民代表会议,采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形式,选举产生了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妇女协会、计生协会、党员服务协会、农副产品流通协会、鹅业协会等各类自治组织,加入自治组织的村民达80%,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共建文明新村的生动局面。
3、参政议政,民主决策。按照“会前两委沟通,会中讨论票决,会后监督落实,结果对外公示”的程序,积极建立实施重大村务管理票决制、“一事一议”制度,对村级重大建设项目、重要财务开支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商议,以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通过实行民主决策,激发了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想问题、办事情都从大局出发,大处着眼,有力促进了全村的稳定和发展。
如今的栗林嘴村,楼房多了、环境好了、景色美了!如今的栗林嘴人,荷包鼓了、生活富了、更讲文明了!
第三篇: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系统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明确提出2018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过去5年我国取得了人民自豪、世界惊羡的伟大成就
过去5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国内外诸多矛盾交织叠加,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5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累计实际增幅超过40%,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财政收入从11.7万亿元增加到17.3万亿元,增长近48%。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经济增长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创新指数在全球排名大幅跃升。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优化、规模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1.9%,处在国际公认的物价涨幅2%左右的理想水平;织就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使上亿人喜迁新居。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过去5年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在我国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放眼全球,中国经济发展卓尔不群、独领风骚。
在国内外形势极其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过去5年我国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无与伦比的领导力、创造力、感召力,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威力,也再次表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发展前行的步伐。
在推动发展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锲而不舍激发活力、增添动力、释放潜力。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挑战,我们既没有走传统的粗放发展老路,也没有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解决结构性矛盾和总量问题,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加大,增加的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5年累计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超过3万亿元。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既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又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而产生后遗症。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经济实现稳中向好,呈现出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二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破”“立”“降”上狠下功夫。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三是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类市场主体5年增加70%以上。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成长。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扩大就业。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保等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努力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报告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这些目标与去年相比总体没有变化,有的作了适当调整。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5%左右,与去年预期目标持平。这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也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今年首次把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纳入预期目标,主要是考虑这一指标涵盖农民工等城镇非户籍人口,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就业状况。
2018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聚力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新动能更快更好发展壮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围绕改善营商环境和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减轻市场主体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应用。推进科技创新,关键是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抓紧修改废止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下决心砍掉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把各类创新主体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推进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为基本导向,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个人所得税。围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体制。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一要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企业兼并重组,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落实各级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积极稳妥处置存量债务,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二要加大精准脱贫力度。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精准支持,强化对特定贫困群众的精准帮扶。三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眼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强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人,报告围绕人这一核心,对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作出部署。今年再进城落户1300万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健全菜市场、停车场等便民服务设施,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加强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
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服务供给。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加大西部、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围绕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为巩固外贸稳中向好势头,报告在提出促进出口举措的同时,要求积极扩大进口。报告强调,中国主张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报告聚焦群众最关切最烦恼的事,提出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从促进居民增收和减轻税负两个方面提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措施,既有使所有群体都受益的普惠性措施,也有针对特定群体的措施。在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方面,强调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消除城镇“大班额”、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并对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等提出了要求。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方面,从加强“防”与“治”两个方面作出部署,包括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开展全民健身。要求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报告还部署了强化民生兜底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工作。
第四篇:多方合力 推动产业发展
多方合力 推动产业发展
作为优质农产品品牌的代名词,目前陕西省汉中市登记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已达13个,为全省之首。然而,随着国家“金字招牌”的增多,汉中部分地标农产品却并未取得与其“身份”相匹配的市场业绩,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双低”,品牌打造和利用不充分。
在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厚资源、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风以及农村地区脱贫攻坚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地标农产品打造成为真正的“金字招牌”,并使其走出区域市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汉中各级部门亟待思考的问题。
地标产品丰富 数量全省第一
近年来,地理标志商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农产品的“保护伞”、“兴农富农”的助推器。
陕西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累计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2004个,陕西省有74个,此项标志在业内被视为农产品的“高级身份证”。
该负责人表示,地标农产品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有年头、有来头、有派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要进行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其种植历史要在30年以上,成名历史要在20年以上,还得具备特殊的人文特征和历史渊源。”
汉中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5月16日,佛坪土蜂蜜、略阳乌鸡顺利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评审。至此,汉中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已达13个,居全省各市区之首。
其他11个地标农产品分别是:汉中大米、汉中白猪、汉中冬韭、褒河蜜橘、城固蜜桔、洋县黑米、留坝蜂蜜、留坝黑木耳、留坝香菇、留坝板栗、留坝白果。
“汉中大米作为全省首个主粮产品和唯一整市推进的地标产品,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汉中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外,留坝蜂蜜作为西北五省八个最具特色农产品之一,成功入选并完成了中央电视台和农业部联合制作的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大型纪录片《源味中国》的首批拍摄。
借助金字招牌
留?畏涿勐舫龊眉矍?
一些土特产搭上地理标志后身价一路飙升,良好的市场反响使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受到了各地的追捧。调查显示,带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产品价格普遍高出同类产品20%以上。
“留坝蜂蜜获得地标保护之前是20多元一斤,2015年获得地标农产品之后,价格一路上涨,现在是120多元一斤,产品还供不应求。”该负责人说。
据留坝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留坝土蜂蜜自从取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这张“身份证”,有了抱团发展这个“助推剂”,又搭上了电子商务这趟“顺风车”,现在成了供不应求的“香饽饽”。
原来,为了确保地标农产品这块“金字招牌”长久不衰,今年以来,留坝县大力推行农产品“五项制度、一项流程”的管理方式,通过土蜂蜜产地证明防伪码来进一步规范土蜂蜜养殖,保护土蜂蜜品牌和蜂农利益。
目前,留坝的土蜂蜜产地证明防伪码使用实行协会申请、部门监督、全程监管的方式,协会会员要按照统一的技术规程、管理方式、生产质量、包装标示进行生产,并向社会公开承诺并主动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质量抽检,对所售土蜂蜜承担质量安全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通过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监测,符合土蜂蜜质量安全要求才能贴“留坝棒棒蜜”的“金字招牌”。截至目前,该防伪码仅供给了符合条件的火烧店镇太子岭芳之源纯天然专业养蜂合作社和留侯镇闸口石野山花原生态养蜂合作社,其他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正在申请当中,“留坝棒棒蜜”已经成为留坝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字招牌”。
同时,2016年以来,为了提高全县蜂农的积极性和效益,留坝县养蜂协会牵头,组建了一支以县镇专业技术人员、村“土专家”为主的技术骨干队伍为蜂农提供技术支持。全县共建成标准化蜂蜜生产示范场10个,组建养蜂专业合作社15个,共有926户农户参与养蜂(其中贫困户684户),发展中蜂养殖2.76万桶,土蜂养殖逐渐成为留坝扶贫路上的又一支柱产业。
“关键还是留坝县政府部门重视,措施得力,才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汉中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13个地标农产品中,留坝就占了5个。而与留坝蜂蜜相同,佛坪土蜂蜜品质也非常高,但价格却始终卖不上去。而看到留坝蜂蜜的成功后,去年佛坪县也积极申报地标农产品,这次佛坪土蜂蜜也成功获得了地标保护。
品牌打造利用不足
导致实际效益不大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不是目的,重要在于发展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
据了解,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需要经过调研规划、资料准备、产品检测、评估申报、专家评审、国家审批等诸多程序。“一项农产品从申报到最后成功,各项费用就得8到10万元。”汉中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然而,除少数品种外,目前汉中的地标农产品很多并未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突出表现为品牌不响、产业龙头不强、产业链不健全,很难成为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就拿汉中冬韭来说,虽然获农业部第一批地标保护,但因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受市场影响大,而且一家一户又没有能力推广地理标志,所以年产值与保护前相比没有多大变化,仅是名称获得保护,实际效益不大。”该负责人说。
记者采访中发现,汉中各区县地理标志农产品多数没有实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很难形成推广地理标志产品的合力。
“地理标志产品具有公共性,同一区域内,一个企业可能会坐享另一个企业的宣传成果,一些已建立了完善产销体系、市场声誉较好的经营者,还担心共用地理标志会导致鱼龙混杂,因此,企业更愿意花精力宣传自己的牌子。”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陕西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之所以出现申请时轰轰烈烈、申请后销声匿迹或品牌打造利用不足的尴尬局面,政府及企业对保护开发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是主要原因,再加上地理标志产品的社会关注度不高,消费者对此较为陌生,持续投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确实存在地标农产品申报成功后,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情况,成了挂在墙上的一纸证书,这也是目前存在的现状,我们也觉得很遗憾。”汉中市农业局质监法规科科长周文玖说。
多方合力 带动产业发展
据了解,很多县区之所以对地理标志申报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是认为商标对一个地方的品牌、社会效益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经营,导致申报商标的初衷与效果不尽相同。在申报成功后,后续开发保护工作乏力,陷入了“申请热、使用冷”的怪圈。然而,申请成功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益上升,要让“金字招牌”真正走出这个怪圈,还应多些思路、多些举措。
汉中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汉中在“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标准化推?M缓慢。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标准修制定数量非常少,绝大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没有开展;二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占比较低,全市无公害农产品164个,但生产规模不到食用农产品产量的25%,甚至没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底子不清,管理缺失;四是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打造和利用不充分,地标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小,品牌效应不突出。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地理标志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必然结果,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必由之路。农产品地理标志是登记保护一个产品,打造一个精品品牌,推动一方产业发展的“三个一”工程。
业内专家认为,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真正成为金字招牌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其中,首要的是呼吁政府部门自觉规划、主动开发,要打好政策统筹、企业引进、标准生产、质量安保、品牌推介等整个大算盘。通过打好手中行政、财税等几张牌,创造条件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品牌产业的发展中,形成擦亮金字招牌的合力。
陕西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今后,全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后监管重点将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持续保持产品特色;三是用好标识标志。
品牌建设要解决“不知道、知道吃不到、知道也能吃到但不敢吃”这三个问题。而解决途径就是“按章生产保安全特色、强宣传推介提品牌声誉、拓营销渠道畅产销对接”。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区域公用品牌,政府、技术支撑单位、证书持有人、标志使用人等要走缔造价值、创意符号、规范包装、立体推广的品牌建设之路,共同打造地方金名片。
同时,以后将加大培训力度,尤其是核查员整体能力提升培训;要加强宣传推介,提升社会各层面对农产品地理标志整体认知水平。
第五篇:合力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合力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编辑:李雪2014-3-20
文化报记者李晓林报道: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经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文化部日前牵头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并于3月19日在京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标志着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正式运转。
协调组由文化部、中宣部、中央编办、中央文明办、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质检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中国科协、国家标准委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大事项的协商和部署,协调组办公室设在文化部。
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协调组召集人蔡武在全体会议上作了讲话,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协调组办公室主任杨志今主持会议,并就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的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作了说明。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中央编办副主任张崇和,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规划财务司司长蒋晓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焦开河,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周长奎,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焦扬,中国残联常务副理事长孙先德,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国家标准委副主任于欣丽等协调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言。蔡武在讲话中表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改革的协同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必然要求。他说,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已具备较好的工作基础,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这些有益探索都为统筹协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实践基础。下一步要明确任务,切实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的功能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协调推进重大公共文化服务法规、政策、标准的制定、实施和考核;二是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三是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四是统筹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重大工程;五是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六是以贫困地区为突破口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