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语文检测练习
高三语文检测练习二十一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zì)蓓蕾.(lěi)剖.(pōu)析追本朔.(shuò)源
B.庇.(bì)护载.(zěi)体友谊.(yì)莘.(xān)莘学子
C.殷.(yīn)红翘.(qiáo)首刹.(shà)那少不更.(gēng)事
D.低.劣(liâ)广袤.(mào)婆娑.(suā)卓.(zhuó)有成效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按装甘败下风自抱自弃一筹莫展辐射
B.打腊美轮美奂出奇不意走投无路赝品
C.宣泄恣意妄为滥竽充数旁征博引蛰伏
D.修葺呕心沥血天翻地复罄竹难书赃款
三、词类活用。
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B、无乃尔是过.与?
C、刑.人如恐不胜D、年十七,好.古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拔剑撞而破.之B、骊山北构而西.折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道芷阳间.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侣鱼虾而友.糜鹿
C、序八州而朝.同列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四、名句默写:
1.独学而无友。(《礼记》)
2.玉不琢,不成器。(《礼记》)
3.凡事预则立。(《礼记》)4.,人以群分。(《易经》)
5.千里之堤。(《韩非子·喻老》)6.,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7.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
。)
第二篇:高三检测语文试卷
高三检测语文试卷(11/11)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土豪”炫富虽属个人举动,但带来的负能量却不可 ——极容易加剧人们的仇富心理,也助推了“拜金主义”的蔓延。
②《百年孤独》堪称奇书,艰涩婉转,高深莫测,初读感觉或许,深读才知寓意深邃,曲径通幽。
③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虽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
A.忽略 不知所云 殊途同归 B.忽视 云里雾里 殊途同归 C.忽视 云里雾里 异曲同工 D.忽略 不知所云 异曲同工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D.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3.下面这首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将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原诗画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夏日西斋书事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门巷深深过客稀 C.小院地偏人不到 D.寒气偏归我一家
4.清代《四库全书》分古书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以鲁史为中心,编年记事,故列于史部。B.屈原作品收录于《楚辞》,故《渔父》须查集部。C.《道德经》为道家最重要的经典,可在经部查阅。D.孟子为先秦诸子之一,故《孟子》一书列于子部。
5.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这是互联网创建的初衷,▲,▲。▲,▲,▲,▲,那音乐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①正是在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下
②公平享有互联网成长所带来的便利与福祉 ③好音乐不能公开传摺、无法披此分享 ④也是互联网生命力之所在
⑤全球几十亿网民不分人种、国籍、语言 ⑥而独家版权模式却无视互联网精神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⑤①②③⑥ D.④①⑤②⑥③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温公行状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选自《苏轼文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籍请公按视 按:巡视 .B.未除,丁天章公忧 除:巡视 .C.乞独坐其事,不报 报:回复 .D.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 喻:告知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及第者。B.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必须停职守丧。C.巡狩:天子巡行视察诸侯所守的疆土,“巡视”“视察”之义。D.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8.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 ②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9.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②。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注:①京洛:河南洛阳,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②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10.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试简要概括。(5分)11.赏析“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的艺术特色。(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2)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辛弃疾《京口北顾亭怀古》)(4)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5)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6)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7)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8)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孤 独 者 ——自传之六 郁达夫
里外湖的荷叶荷花,已经到了凋落的初期,堤边的杨柳,影子也淡起来了。几只残蝉,刚在告人以秋至的七月里的一个下午,我又带了行李,到了杭州。
因为是中途插班进去的学生,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都和同班的老学生们,仿佛是两个国家的国民。从嘉兴府中,转到了杭州府中,离家的路程,虽则是近了百余里,但精神上的孤独,反而更加深了!不得已,我只好把热情收敛,转向了内,固守着我自己的壁垒。
当时的学堂里的课程,英文虽也是重要的科目,但究竟还是旧习难除,中国文依旧是分别等第的最大标准。教国文的那一位桐城派的老将王老先生,于几次作文之后,对我有点注意起来了,所以进校后将近一个月光景的时候,同学们居然赠了我一个“怪物”的绰号;因为由他们眼里看来,这一个不善交际,衣装朴素,说话也不大会说的乡下蠢才,做起文章来,竟也会得压倒侪辈,当然是一份非怪物不能的天大的奇事,杭州终于是一个省会,同学之中,大半是锦衣肉食的乡宦人家的子弟。因而同班中衣饰美好,肉色细白,举止娴雅,谈吐温存的同学,不知道有多少。而最使我惊异的,是每一个这样的同学,总有一个比他年长一点的同学,附随在一道的那一种现象。在小学里,在嘉兴府中里,这一种风气,并不是说没有,可是决没有象当时杭州府中那么的风行普遍。而有几个这样的同学,非但不以被视作女性为可耻,竟也有熏香傅粉,故意在装腔作怪,卖弄富有的。我对这一种情形看得真有点气,向那一批所谓Faoe的同学,当然是很明显地表示了恶感,就是向那些年长一点的同学,也时时露出了敌意;这么一来,我的“怪物”之名,就愈传愈广,我与他们之间的一条墙壁,自然也愈筑愈高了。
在学校里既然成了一个不入伙的孤独的游离分子,我的情感,我的时间与精力,当然只有钻向书本子去的一条出路。于是几个由零用钱里节省下来的仅少的金钱,就做了我的唯一娱乐积买旧书的源头活水。
那时候的杭州的旧书铺,都聚集在丰乐桥、梅花碑的两条直角形的街上。每当星期假日的早晨,我仰卧在床上,计算计算在这一礼拜里可以省下来的金钱,和能够买到的最经济最有用的册籍,就先可以得着一种快乐的预感。有时候在书店门前徘徊往复,稽延得久了,赶不上回宿舍来吃午饭,手里夹了书籍上大街羊汤饭店间壁的小面馆去吃一碗清面,心里可以同时感到十分的懊恨与无限的快慰。恨的是一碗清面的几个铜子的浪费,快慰的是一边吃面一边翻阅书本时的那一刹那的恍惚;这恍惚之情,大约是和哥伦布当发见新大陆的时候所感到的一样。
在外面的学堂里住足了一年,又在各报上登载了几次诗歌之后,我自以为学问早就超出了和我同时代的同年辈者,觉得接步就班的和他们在一道读死书,是不上算也是不必要的事情。所以到了宣统二年(一九一0)的春期始业的时候,我的书桌上竟收集起了一大堆大学中学招考新生的简章!比较着,研究着,我真想一口气就读完了当时学部所定的大学及中学的学程。
中文呢,自己以为总可以对付的了;科学呢,在前面也曾经说过,为大家所不重视的;算来算去,只有英文是顶重要而也是我所最欠缺的一门。“好!就专门去读英文罢!英文一通,万事就好办了!”这一个幼稚可笑的想头,就是使我离开了正规的中学,去走教会学堂那一条捷径的原动力。
头脑简单,只知道祟拜大学这一个名字的我这毛头小子,自然是以进大学为最上的光荣,另外更还有什么奢望哩?但是一进去之后,我的失望,却比在省立的中学里读死书更加大了。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是祷告,吃饭又是祷告;平时九点到十点是最重要的礼拜仪式,末了又是一篇祷告。《圣经》,是每年级都有的必修重要课目;礼拜天的上午,除出了重病,不能行动者外,谁也要去做半天礼拜。礼拜完后,自然又是祷告,又是杳经。这一种信神的强迫,祷告的叠来,以及校内校节细目的窒塞,想是在清朝末年曾进过教会学校的人,谁都晓得的事实,我在此地落得可以不说。
这种叩头虫似的学校生活,过上两月,一位解放的福音宣传者,竟从免费读书的候补牧师中间,揭起叛旗来了;原因是为了校长偏护厨子,竟被厨子殴打了学膳费全纳的不信教的学生。
学校风潮的发生,经过,和结局,大抵都是一样的;起始总是全体学生的罢课退校,中间是背盟者的出来复课,结果便是几个强硬者的开除。不知是幸呢还是不幸,在这一次的风潮里,我也算是强硬者的一个。
一九三五年二月十九日
(选自郁达夫的散文《孤独者》有删减)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14.作者为什么说“我与他们之间的一条墙壁,自然也愈筑愈高了”,请简要概括原因。(4分)15.文章结尾说“不知是幸呢还是不幸,在这一次的风潮里,我也算是强硬者的一个”。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16.作者为什么以“孤独者”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③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④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⑤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⑥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17.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18.第④节画线句中人们对世界的态度依次对应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的哪种态度? 19.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
第三篇:高三语文练习(四)
高三语文练习(四)
一、阅读现代文湖王蒙
①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和清澈。②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③那时侯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一次去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和自身的渺小。
④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⑤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睛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⑥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接近它。
⑦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渺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⑧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⑨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意,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1994年4月
1.第一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本文第五段似可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概括回答,不超过40字)
□□□□□□□□□□□□□□□□□□□□□□□□□
□□□□□□□□□□□□□□□□□□□□□□□□□
5.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太液池给了幼年的“我”一个奇异的温柔,天山深处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斯湖给了中年的“我”一种“庄严”和“庆幸”。
B.在大地与人之间的奇妙契合中,作者认为山、海、沙漠,河流都无法与湖这种流动的深情相比。
C.本文第四段中说“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意在表明湖与月亮一样的使人感到美丽,领受到一种情意。
D.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新疆赛里木湖的盘山公路上的重型卡车,远古时代海的遗留——博斯腾湖都体现了湖对人类的一种情意。
E.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睛湖、一望无际凛然而又高耸的赛里木湖相比,作音最感亲切随意的是更加人化的自然——珠海斗门的白藤湖。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6~10题。
人生与碗
(1)碗始终浸泡在寂寞里:糠来了她吞下糠,白开水来了她咽下白开水,什么都不来时她吞下寂寞。(2)她把一切统统咽进肚里,她不是“宰相肚”,她连将军肚也不是,可她的心理状态好得让现代人望尘莫及。自从经历了火的洗礼后,她就变得分外坚强了;再不像从前,别人想把她揉捏成什么,她就乖乖地成为什么。她永远都感激火(她从不忘恩负义),火使她获得了新生。
(3)她当然也有把持不住自己的时候,这一般是在冬天,周围的寒气和心底的寒气双双夹攻过来,久违了温存的她要被冻僵了。此时,假如有什么东西(比如说水)带着火辣辣的激情汹涌而来,往往会打动她。这时如果你听到“啪”的一声——这一声很细很温柔,这就是她打开芳心的声音。就在她芳心打开的一刹那,她成了不能修复的残品。
(4)成了残品的她注定还要成为“弃妇”,或是降级去做猫食碗。流放了,发配了,也醒悟了,可也永远沦落了。
(5)人生多么复杂,人生又何其简单,简单到只是由两个动作组成的一条线。一个动作是捧起碗,一个动作是放下碗。在捧起碗与放下碗的过程中,生命一点点地绚烂,又一点点地枯萎。当那只碗最后一下放下,永不被捧起的时候,生命也就戛然而止了。生命的线也因不再延伸而拥有了可以丈量的长度。
(6)此时的碗便成了俞伯牙摔碎的那只古琴,形单影只,形影相吊,像找不到躯壳的灵魂。
(7)是的,碗是有心的,一个碗就是一个生命。
(8)老禅师向小和尚宣讲轮回,宣讲世上一切都有生有死。有一天,小和尚失手打碎了老禅师珍爱的一个茶碗,小和尚悲悲切切,去向禅师报告:“师傅,您的茶碗死了……”(9)也有不死的碗。(10)不死的碗是一个媳妇给她哆里哆嗦的婆婆定做的。有一天吃饭,小孙孙看到奶奶又要哆嗦,便咿咿呀呀地说:“当心奶奶!可别把碗摔破了,还可留着给我妈用呢!”(11)女人是男人的碗,男人也是女人的碗。大地是万物的碗。哪个生命不曾受过碗的哺育?哪个生命不曾在碗里投下丝丝涟漪?
6.第(1)(2)两段写出了“碗”的哪些特点?
答:
7.第(3)(4)段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举一生活实例加以说明。
答:
8.第(1)—(5)段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9.为什么说第(10)段中提到的碗是“不死的碗”?
答:
10.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哲理散文,作者选择“碗”这个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器物作线索,歌颂了多种人生美德,也对人类的某些行为提出了警告。
B.现实生活中的碗有的高雅精美,有的粗陋破旧;有的上过宫廷御宴,有的只见过破灶寒窑。作者开篇就说“碗始终浸泡在寂寞里”这不符合艺术真实。
C.“碗”在全文各层中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第(6)段写“碗”在伴随了主人一生之后,似乎有了灵性,主要是为下一层老和尚宣讲“一切都有生有死”的轮回思想作铺垫。
D.最后一段写男女两性相互包容、依存,写大地对万物的包容、滋养,从前文对人类生命的思索发展为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E.本文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整散句式交错使用,语言风格平实凝重,含蓄隽永,如陈年老酒,耐人寻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1.文中画线处“喧闹”一词所强调的意思是()
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
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
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
12.下列理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原意的一项是()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13.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民族间的融洽
B.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C.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
D.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
14.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B.线条流畅、场面宏伟、神态逼真
C.色彩绚丽、神态逼真、形象生动
D.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四.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5—20题
张俭①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②,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原以为献。”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重熙五年③,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紬帛④,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赒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谕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⑤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选摘自《辽史·卷八十》)
①张俭(961一1052)辽国人,圣宗时为左丞相,兴宗时为太师,中书令。
②统和十四年:辽圣宗的年号,即997年。
③重熙五年:辽兴宗年号,即1036年。
④紬(chóu)帛:粗布衣服。
⑤尚食:宫中主管皇帝饮食的官吏。
15.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 易:调换。
B.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谕之。讽:用含蓄的话暗示、劝告。
C.上怜其贫,令恣取内府物 恣:放肆、肆意。
D.会宋书辞不如礼 如:依照。
16.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俭)进见(帝)不名,赐诗褒美。
B.(帝)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俭)却之。
C.(帝)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
D.(帝)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17.下列各句中加黑的“之”,都指代同一对象的一组是()
①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
②乃从之。
③尚食先往具馔,却之。
④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
⑤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A.①③④⑤B.②⑤
C.②③④⑤D.②④
以下18—19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8.①性端悫,不事外饰
②由此顾遇特异
A.①生性正直诚实,不注重与别人交际。
②由此皇上看出了他非同一般的谋略。
B.①生性正直诚实,不注重与别人交际。
②由此皇上对他照顾得特别优厚。
C.①生性正直诚实,不留意外表的修饰。
②由此皇上看出了他非同一般的谋略。
D.①生性正直诚实,不留意外表的修饰。
②由此皇上对他照顾得特别优厚。
19.①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
②使得归葬,足慰存没矣。
A.①张俭领命只拿了三端布就出来了,这样更加被奖励和器重。
②让他们能够收尸埋葬,足以慰藉生者和死者了。
B.①张俭领命只拿了三端布就出来了,这样更加被奖励和器重。
②让他们能够收尸埋葬,足以慰藉没死的人使他们生存下去了。
C.①张俭领了旨意,拿了三端布就出来了,这样更表现出对他的奖励和器重。
②让他们能够收尸埋葬,足以慰藉没死的人使他们能够生活下去了。
D.①张俭领了旨意,拿了三端布就出来了,这样更表现出对他的奖励和器重。
②让他们能够收尸埋葬,足以慰藉生者和死者了。
2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俭生性正直诚实,很有才华。皇上在云州围猎时,当地地方官把他作为财宝献给皇上与皇上初次见面,张俭就显露出智慧和谋略,深受器重。
B.张俭善于讽谏,仗义疏财。为了制止当时奢侈华靡的风气,他故意穿上三十年前的布袍来劝说皇上崇尚俭朴;对于皇上赐给他的财物,他都周济给了亲朋故旧。
C.张俭严于律已,直言进谏。皇上要给他五个弟弟赐给进士头衔时,他坚决推辞;而有关官吏错杀无辜的事件发生后,他再三请求再审,直到皇上最终采纳他的意见。
D.张俭作为两朝重臣,即使退休回家以后也深受皇上的器重。在皇上准备兴师讨伐宋朝时,他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分析了利弊,终于使皇上打消了亲征的念头。
高三语文练习
(四)答案纸 _______班 姓名_______ 2001.10
一、阅读现代文
1.(湖,清澈、敞露、温柔、活泼)……为大地增添了神采和朝气,它能引发人各种感情。
2.用排比句更突出地强调了湖对人类的作用和深情。
3.不宜删去。因为此段与第六段相互补充,表明自己对大湖、小湖都喜爱。(体会到湖脉脉流动的深情)没有此段四、六两段不连贯,不衔接。
4.不超过40字
只要好好地做,更近人情一些,更善良一些,发展和生活就不是那么困难。
5.B D
二、6.①心怀宽广 ②坚强,不任人揉捏 ③不忘恩负义,懂得感激。
7.人在内外交困时,会因对温暖(温情)、渴望而扛持不住自己,铸成难以补救的过错。
8.托物言志(象征拟人)将抽象道理讲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
9.(这里一碗是晚辈对长辈的态度,即使碗碎了,这种态度也会传给后代)
10.A E
三、阅读
11A 12C
四、阅读古文
13B 14D 15C 16B 17B 18D 19A 20B
第四篇:高三语文模拟练习
高三语文模拟练习
2002年4月
第1卷(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癖好(pǐ)狩(shòu)猎 折(zhé)本 煊(xuān)赫一时
B.翘(qiáo)首 监(jiàn)生 鸟瞰(kàn)咸与(yù)维新
C.隽(jùn)永 浸渍(zì)吮(shǔn)吸 同仇敌忾(kài)
D.阴霾(mái)豢(huàn)养 订(dīng)正 踽踽(jǔ)独行
A.复员 迫不急待 抉择 潜伏蛰居
B.寥廓 知人论事 揣摩 不名一文
C.遐想 炯然不同 潦倒 鞭辟入里
D.枯燥 优柔寡断 慑服 莫衷一是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许多企业为了加快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开始大规模地 高科技人才。
②“9·11”恐怖事件使得许许多多的美国人有一种 的恐惧在全身蔓延。
③据说汤池温泉的温度能自然 ,天气热时凉些,天气凉时热些。
A.启用 无名 调剂 B.起用 无明 调剂
C.起用 无名 调节 D.启用 无明 调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王院士的一番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人们对应付入世的许多好建议。
B.美国在为何要退出反导条约问题上,一向含糊其辞,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不满和不安。
C.许多作家在遣词造句时都非常讲究,有时甚至到锱铢必较的地步。
D.新编的这套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各门学科,真是洋洋大观,应有尽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银行对申请贷款购车的客户的还贷能力的核查,是决定发放贷款的一项重要内容。
B.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各国代表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中国艺术家演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
C.恩格斯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人类的起源,提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观点。
D.经过美国的连续轰炸打击,使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已基本土崩瓦解。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友谊——我们的精神小村落,究竟在那里?想来想去,还是寻找的困难。密密层层的“朋友”,组合成友情的沙漠, , 。然而,你的如饥似渴寻找的对象,很可能与你擦肩而过, ,但一切都晚了。
②不要说宽泛意义上的,就连严格意义上的友情
④想真实而纯净,找来又谈何容易
⑥也许过了许久才蓦然憬悟,当时却无法辨认,没有在意。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5分,每小题3分)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武帝率众东讨(唐瑀),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武帝益以此知之。天监四年冬,大举北伐,自是军机多事,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省。五年夏,又命僧珍率羽林劲勇出梁城,其年冬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之,使为本州,乃授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宏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以卤簿(“卤簿”即仪仗队),到其宅,不以为耻。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恩遇隆密,莫与为比,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座,屏气鞠躬,果食未尝举箸。尝因醉后取一柑食之,武帝笑谓曰:“使是大有所进。”卒于将军官舍,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姊适于氏,住在市西 适:到,往
B.岂可妄求叨越 叨:同“饕”。贪
C.乡人咸劝徙廨 廨:官署,官舍
D.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 心膂:比喻亲信得力的人。膂,脊骨
8.下面四组语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B.武帝益以此知之
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
C.武帝欲荣之,使为本州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
D.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B.乃授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刺使
武帝益以此知之 乃弃业欲求州官
C.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 D.恩遇隆密,莫与为比
从父兄子宏以贩葱为业 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
10.本文写了吕僧珍的六件事,现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他“不私亲戚”的一组是()
①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
②当速反葱肆耳
③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
④僧珍常导以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⑤盛暑不敢解衣
⑥每侍御座,屏气鞠躬,果食未尝举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⑤⑥
11.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吕僧珍公而忘私,平心率下,不私亲戚,官高位重,梁武帝倚为心膂,然不谋私利,恪尽职守。
B.吕僧珍屡有大勋,梁武帝倚为心膂,然性甚恭慎,恪尽职守,受命当行,从家门前经过,不过私室。
C.吕僧珍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且性甚恭慎,每侍御座,都屏气鞠躬,所以恩遇隆密,梁武帝倚为心膂。
D.吕僧珍受命当行不过私室,梁武帝荣之,使官高位重,但他严于律己,不非分妄求。死后,梁武帝深为痛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2分,每小题3分)
原始人类既唱歌就必跳舞,既跳舞就必唱歌,所以Botocudo民族表示歌舞只有一个字。近代欧洲文Ballad(民歌)一字也兼含歌舞二意。抒情诗则沿用希腊文Lyric,原文是说弹Lyric琴时所唱的歌。依阮元说,《诗经》的“颂”原训“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痕迹也很显然。惠周惕也说“风雅颂以音别”。汉魏乐府有“鼓吹”、“横吹”、“清商”等名,都是以乐调命诗篇。
诗乐舞这三个成份中分立最早的大概是跳舞。《诗经》的诗大半都是有乐的,但有舞的除颂以外似不多。颂的舞已经过朝廷乐官的形式化,不复是原始跳舞的面目。楚辞《九歌》之类为祭神曲,诗乐舞仍相连。汉人乐府,诗词仍与乐调相伴,“舞曲歌词”则独立自成一类。
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徒歌”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徒歌”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声音的曲折随情感的起伏与手足舞蹈诸姿势相似;乐歌则意识到节奏音节的关系,而要把这种关系用乐器的声音表达出,对于自然节奏须多少加以形式化。最原始的伴歌的乐器大概都像澳洲土人中指挥者所执的棍棒和妇女所敲的袋鼠皮,都极简单,用意只在点名节奏。《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葛天氏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之说,与澳洲土人风俗很相似。
诗乐舞原来是混合的,他们的命脉是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了。
12.风雅颂以音别”中“音”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歌曲的乐调 B.文字的读音
C.文字的音韵 D.乐曲的旋律
13.下面可作“分立最早的大概是跳舞”的依据是()
①《诗经》的风雅 ②《诗经》的颂诗 ③楚辞中的《九歌》 ④汉人乐府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抒情诗一词在欧洲,其原意是指一种有乐器伴奏的歌曲。
B.汉魏乐府的“鼓吹”、“清商”等既是乐曲名,也是诗篇名。
C.乐府诗还不像唐宋那样是一门独立于音乐舞蹈之外的语言艺术。
D.古代的“歌”与“谣”的区别在于前者有音乐而后者没有音乐。
15. 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里的“颂”是一种由舞曲发展起来的诗歌。
B.中国旧有徒歌与乐歌的区别,徒歌理应出现在乐歌之前。
C.现在乐队指挥用的小棒,也许带有原始的伴歌乐器的痕迹。
D.诗歌、音乐、舞蹈在中国古代原来也是一种混合艺术。
第Ⅱ卷(4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8分)
向日葵(节选)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一帖梵高名画集的复制品。梵高是十九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
……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帖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花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癫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来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十年**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三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处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起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
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能泯灭。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16. 综观全文,分析文章为什么以“向日葵”为题目。(5分)
17. 作者为什么在第3段中插入一段关于梵高生平的文字?(5分)
18.文章结尾说“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这“心思”指的是 。(4分)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梵高名画《向日葵》的拍卖开头,以其被卖入富人家结尾,首尾呼应;作者借此写出了《向日葵》的价值,并且表达了自己虽然不能拥有艺术品,却懂得欣赏艺术的的满足。
B.作者描写向日葵“转向阳光”,“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远去的夕阳”,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努力驱散那随着身影的孤寂”,却又觉得“在作无望的挣扎”。
C.“寂寞”与“欢欣”在《向日葵》这幅画中分别表现为耀眼的色彩和行将衰败的形象,这也反映了梵高的不被理解和他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渴望,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孤凄的体会和对生活的热爱。
D.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墨绿色的墙壁”,这一方面为《向日葵》明亮的色彩做衬托,一方面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尤其是自己被谪放到劳改农场时,“连自己也害怕”的“惨淡心情”。
E.作者写在劳改农场时,绕道去看几朵日渐衰败的向日葵,写果实成熟时农民一家的欢欣,既表达了自己在艰难环境中对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又推进了文意,写出了向日葵这一形象的深层含义。
五、(11分)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6分)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1)诗歌可以写景抒情,可以通过怀古喻今、讽今抒发感情,也可象这首诗一样 。(1分)
(2)本诗着力刻画了“剑”与“剑客”的形象。“剑客”是自喻,“剑”比喻
,全诗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 含而不露地融入其中。(3分)
(3)诗最后两句充满自信,抒发了作者 感情。(2分)
21.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划横线的句子。(5分)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3分)
译文:
(2)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2分)
译文:
六、(16分)
22.按提示要求,把下面句子重组为两个单句(可以换用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内容)。(5分)
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他的贡献已部分地融入到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背景;而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他将为每一个热爱独立思想的人,源源不断地提供前进的精神力量。
23.下面一段话,编号的地方有些是必须保留的,有些是可以删去的。请将必须保留的序号写在题后横线上。(4分)
所谓①基因就②是导致生物繁衍和遗传基本因子,它们③最早发现存在染色体上④。染色体就⑤是存在于⑥细胞核中⑦的棒状聚合体,因为特别⑧容易被碱性的⑨染料染色因⑩而得名。
必须保留的是
24.如果不用任何修辞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这句名言的相同意思可以表述如下(不超过20个字)(3分)
25.按要求填空(4分)
①诗的情与景交融的方式有多种,可以触景生情,可以移情入景,也可以借外物描写来象征或暗示感情。《涉江》诗中借外物来暗示诗人眷恋故国不忍离去的感情的诗句是 , 。
②学习要重视积累,《劝学》中阐明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 , 。
③古人作诗常化用前人成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就是化用前人成句 , 。
④“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下句是 。
第Ⅲ卷(60分)
七、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情商”(EQ),又称情绪商数,它—般表达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来压力,合理地把握自己的心理平衡的能力。人们通常所表现出来的“镇定”、“浮躁”、“乐观”、“悲伤”、“坚强”、“懦弱”等,都源于“情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情商”是重要的心理素质,它往往能左右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起落沉浮。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不少于800字。
答 案
一至三题(45分,每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C
C
C
A
A
A
D
B
A
A
D
D
A
文言文参考答案
7.A(适:出嫁)8.A(过:探望,探访,拜访;B.益:更加/扩大;C.为:治理/任职;
D.任:职位/承担)9.D(之:代词,它,指督邮廨。/指僧珍。乃:于是/就 以:同“无”构成双音节词“无以”,意为“没有什么〈办法或东西〉”/介词,拿,用 与:介词,同,跟)10.B 11.A
译文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世代居住在广陵。武帝统率人马往东讨伐(唐瑀),让吕僧珍参与主持协调行军各部事务。吕僧珍家在建阳门东,从接受使命赴任起,每天从建阳门经过,都不探望一下自己的家。武帝因此更加信任他。天监四年(505)冬,(武帝)大举北伐,从此军机之事日渐增多,吕僧珍白天在中书省办公,夜里返回秘书省(统管宿卫)。天监五年(506)夏,又任命吕僧珍率领羽林精兵出梁城。这年冬天回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吕僧珍离家已久,上奏请求拜墓,武帝意欲使他荣耀,让他治理本州,于是授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吕僧珍在位期间,公平对待属下,不徇私情。堂兄的儿子吕宏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就任以后,就放弃贩葱业想求他在州里安排个官当当,吕僧珍说:“我蒙受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肆去吧。”吕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这官署,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引带着仪仗队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任南兖州刺史一百天,又征召他为领军将军,仍像先前那样在秘书省办公。吕僧珍既然功勋卓著,就当了武帝的,心腹亲信侍卫总管,武帝给予他的优厚和频繁的恩泽,没有谁能和他相比。他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每当侍奉武帝身边,总是敛神屏息,非常恭敬谨慎,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有一次因酒醉才拿了一只柑吃了,武帝眉飞色舞地说:“这才是大有进步啊。”死在将军府舍里,武帝很痛惜,常常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
四、(18分)
16.(5分)向日葵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与作者不同人生阶段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作者将对生活的热爱寄寓在“向日葵”这一形象之中。
(提示:分析文章的题目,可以从结构、内容、写法三方面入手。)
17.(5分)说明前文中作者看到《向日葵》后产生的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感觉,是由于画的创作者梵高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画中;引起下文,为作者在经历人生坎坷时对《向日葵》的深入理解做铺垫;同时与文章的结尾相照应。
(提示:关于梵高生平的简述一段,出现在作者买画之后,被谪放之前。因此就有从创作者的角度对《向日葵》解说的作用,同时艺术作品与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的关联,使艺术品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这又引出了作者因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对此进一步理解的内容。)
18.(4分)人生总有处于孤凄的时候,不能泯灭的是对人生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提示:从文字的照应上看,最后一句中的“这”指代的就是前一个分句的内容,即“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但答题时应尽量简洁,清楚,少用或不用比喻等修辞方法。因此要进行语言转换。结合文中对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的描写,和“人的一生尽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能泯灭”的阐释,问题的答案不难概括。)
19.(4分)(C)(E)(提示:A项作者懂不懂艺术不是文章表达的重点,分析没有根据;B项的分析与文中的描写对应不上,原句并未表现矛盾的心理;D项将“墨绿色的墙壁”解释为作者内心的寂寞比较牵强,与作者谪放时的心情联系在一起更是生拉硬拽。)
五、(11分)
20.(1)(1分)托物言志
(2)(3分)自己的才能,政治抱负
(3)(2分)急于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
21.(1)(3分)齐国的使者到梁国,孙膑以受过行罚的罪犯身份秘密会见,说服齐国使者
(2)(2分)三个等级的马已经比试完毕,田忌输了一次,赢了两次,终于赢了齐王千金
六、(16分)
22.(5分)①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背景,已融入了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的部分贡献。
②每一个热爱独立思想的人,将从作为思想家的爱因斯坦那儿源源不断地得到前进的精神。
23.(4分)必须保留的是(4)(6)(7)(8)
24.(3分)
教
师
体
罚
轻
视
学
生
中
有
未
来
人
才
。
25.(4分)
①船容与而不进兮 ,淹回水而凝滞 。
②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或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五篇:高三语文期末练习
高三语文期末练习
一.语言运用
1.下面一个句子太长,表达不够清晰,请将它改写为几个连贯的短句,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变。(4分)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经常可见的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衡,生活很稳定而一旦得到了反而开始不满足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的更多的“愈得愈不足效应”。
答:
2.给下面这篇短讯拟一个合适的标题)要求不超过13字。(4分)
10月20日,50辆由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别克“陆上公务舱”商务公务旅行车,鱼贯驶上即将开往菲律宾的货舱,标志着中国制造的中高档轿车第一次批量走出国门,参与 国际竞争。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陈虹告诉记者,上海通用生产的别克商务公务旅行车自2000年4月投放国内市场以来,至今年9月底,销量已超过15000辆,此次通用汽车菲律宾公司共向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订购10座旅行车5000辆,首批50辆正式发运,其余部分将陆续于5年内交货。
面对入世,中国的汽车厂家正抓紧最后几年“软着陆”的时间积聚内力,应对挑战。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此次成功实现批量出口,是迎接入世、实施其长期发展战略的第一步。
答:
3.用一句话概括下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4分)
高速磁悬浮列车的设想,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没有一点科幻色彩。轮轨列车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其速度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在于要有轮轨来支撑和用受电弓将电供到车上。用电磁力可以将列车浮起而取消轮轨,采用长定子同步直流电机可以将电供到地面上,驱动列车高速行驶,从而取消受电弓,这是高速磁悬浮列车的科学基础。
4.根据加横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和句式特点,在空格处仿写修辞方法和句式结构相同的句子,注意语意衔接(4)分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5.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句式相应,文意相通(4分)
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得益于水的滋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河流,也就没有人类悠久辉煌的文明。
6.根据下列情景,把后面的文字续写成一段话。不少于40字。(4分)
母亲正用慈祥、期待的目光看着我,这目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翻译
1、读下面短文,把加横线的两句翻译成语体文(5分)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①“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定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②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言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选自《贞观政要》)
(1)□□□□□□□□□□□□□□□□□□□□□□□□□□□□□□□□□□□□□□□□□□□□□□□□□□□□□□□□□□□□□□□□□□(2分)
(2)□□□□□□□□□□□□□□□□□□□□□□□□□□□□□□□□□□□□□□□□□□□□□□□□□□□□□□□□□□□□□□□□□(3分)
2.翻译下列文段中划线的句子。(任选一句)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3.翻译下面的文言短文。(5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途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翻 译: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10题。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十六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而传递信息,相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的伟大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二者的大融合。
科学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就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7.对加黑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隔膜”、“藩篱”贴切比喻事物之间不相通,不了解,存在障碍;“涉猎”、“垂青” 形象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重视。
B.“隔膜”、”藩篱”形象说明科学和艺术的分离;“涉猎”、”垂青”形象说明事物之间 的相互关联,相互重视。
C.“隔膜”、“藩篱”贴切比喻事物之间不相通,不了解,存在障碍;“涉猎”、“垂青” 生动说明科学和艺术开始再度结合。
D.“隔膜”、“藩篱”贴切说明科学和艺术的分离;“涉猎”、“垂青”生动说明科学和艺 术开始再度结合。
8.第二段,作者用牛顿患神经过敏症。梵高患抑郁症的事例,主要说明什么?解释正确的一 项是
A.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使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也带来困窘。
B.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给长期潜入科学深宫和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造成恶果。
C.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使一些科学家、艺术家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D.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使科学家与艺术家的脑半球所司的功能长期以来未能发挥综合功能。
9.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是为了论证
A.科学和艺术重新融合的意义 B.科学和艺术重新融合的原因
C.科学和艺术存在诸多的共性 D.科学与艺术具有密切的关系
10.下列的论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和艺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早期结合在一起——分道扬镳、各行其是一一开始重新融合。
B.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有益于科学家、艺术家个体,而且有助于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
C.“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说明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其关系是 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D.全文侧重论述了科学和艺术的分离和融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一16题。
今天,我们不妨通过现存的韩干的《照夜白》的影本看看他所画的马。那蹦紧的缰绳,衬托出马和柱(或自由和束缚)之间的矛盾;而四蹄蹦跳、颈项高昂、鬃毛竖起、张口怒目等等,更增强了腾骧跃起的动势。缰绳在画面上虽然是细节,而对“照夜白”来说,却是自由的障碍,是斗争的对象,韩干抓住了这一点,宋代诗人梅尧臣也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方能在《观何君宝画》七古中写出“干马精神在缰勒”这句内行话。这幅画中之马还体现了另外两对矛盾:一是烈马固须系牢在柱子上,但能为主子冲锋陷阵,一往无前,却还靠这烈性;二是马的性子虽烈,毕竟胁于主子之尊,愿供驱驰。因此在画马为了画人这一原则及其形象思维的运用上,韩干具有很深的造诣,另一方面,唐、宋两代对韩干的评价却存在分歧。例如杜甫《丹青引》认为:“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也就是有肉无骨,未免损及雄姿。苏轼在《书韩干〈牧马图〉》中说:“众工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却道出了“肉中见骨”是需要高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手法的,同时肯定了韩干的艺术。我们今天看看《照夜白》影本,也觉得苏轼是很有艺术欣赏水平的。这个肉、骨或肥、瘦的问题,到了清代张穆讲得更清楚了:“韩干画马,骨节皆不真(按:不妨说骨为肉所掩)。”此外,我们还应从御马本身的肥大来论证韩干画马艺术是重客观、重形似的;而且这一客观情况还不自唐代开始,西汉便已如此了。《前汉书,贡禹传)云:元帝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上书言事,其中提到厩马肥大而深有感慨:“今民大饥而死,死又大葬,为犬猪食。人至相食,而厩马食粟,苦其大肥,气盛怒至,乃日步作之。”颜师古注曰:“日日行步而动作之,以散充溢之气。”因此,可以说韩干所画御马,匹匹肥大,是有其客观的、历史的根源的。
(伍蠡甫《中国画马艺术》)
13.文章引用《前汉书·贡禹传》的说法,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韩干画马重客观、重形似。
B.说明韩干的画反映了当时“人至相食,厩马食粟”的社会现实。
C.论证了韩干所画的马“肉中见骨”。
D.揭示了当时的御马匹匹肥大的原因。
14.与张穆的评说观点相同的一项是
A.梅尧丞的观点 B.杜甫的观点
C.苏轼的观点 D.贡禹的观点
15.下列对韩干画马的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韩干画马旨在表现马具有人的灵性。
B.韩干画马重客观,重形似,而不求神似。
C.韩干画马贵在肉中见骨,自有雄姿。
D.韩干画马含蓄地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16.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尧臣所说的“干马精神”既指马追求自由的烈性,又指马甘愿缰绳束缚的禀性。
B.唐、宋两代对韩干画马的评价,虽有分歧,但都认为画马要画骨。
C.韩干画腾骧跃起的马、蹦紧的缰绳、束缚自由的柱子,体现了作者形象思维的运用。
D.画肥马而能“肉中见骨”,是一件不易的事,更能体现画家高超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感受西湖
很早,便在描绘西湖的诗文中沉醉,便想变作那风景中的一只鸟、一株树,静静地守望她。
站在西湖边上,方觉出那些美文的局限乃至艳俗,因为这时我已被西湖的品格所征服。西湖不是湖,西湖是一个灵魂。
天地何时孕育出这般奇美的景观呢?竟然把可以使人联想到的所有关于美的东西都汇聚到这里。这时我不得不叹服造他的神奇。远望湖面,会使你产生远甚于凝望情人的眼眸给内心带来的震撼。因为这绝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不是在倾听情人内心的倾吐,而是在接受来自安琪儿围就的圣殿中的声音,那是一种慈爱的关照,是播洒于万物之上温暖心灵的阳光。
所以,我也决不敢去吻她。她圣灵般的完美,使我对这种美有了一种疏远感:我只能被她所降伏、所感召,然后,虔诚地膜拜。
人们早已把西湖比喻成天堂。于是便有无数灵魂纷纷在这里寻找精神家园。正如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顿湖,白居易苏东坡也曾有过西湖.当然,他们不仅为后人留下白堤苏堤,也留下了“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中央”一类的精神财富。这样,在山与水排列组合形成的令人惊叹的自然之上,西湖又多了一层文化的积淀。而且这种积淀一代代传下来,绵延不绝,西湖自然要感谢白居易们,因为正是他们,使西湖又多了一层骄傲,她有资本蔑视那些诸如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和古希腊克里特岛昙花般辉煌一时的文明了。
然而要知道,对于苏东坡与白乐天这等统领时代的巨擘,西湖又曾慷慨地赋予他们多少艺术灵性啊。如今我也敢来造次,脸也不红就写起西湖来了。我知道以人类的胸怀,终究是无以包容西湖的深邃与博大的。自然的完美与伟大,正是人类的困顿与悲哀。白、苏两位巨匠如今也烟尘般消逝在历史深处,他们同西湖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热受西湖的人们啊,你们一定要亲自去看看西湖,漫步湖堤挥洒思绪而不被书本里的辞章牵走,要让西湖的波漾入你的心灵,融化它,然后带着已属于你生命的那一部分西湖,默默地离开。
(选自《祝勇作品集》)
17.第二段中说“我已被西湖的品格所征服”,从文中找出能概括“西湖品格”的词语。(2分)
18.第四段中说,“她圣灵般的完美,使我对这种美有了一种疏远感。”从上下文看,“圣灵般的完美”指什么?为什么会对这种美有一种“疏远感”?分别简要回答。(6分)
1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白居易、苏东坡与西湖的相互关系。(35个字以内)(6分)
2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过去那些描绘西湖的诗文都是艳俗而有局限之作,没有表现出西湖的神奇完 美和品格灵魂,所以不值得一提。
B.西湖有资本蔑视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和古希腊克里特岛,这是因为前者有深厚的文化积 淀,而且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而后两者只有一时的辉煌。
C.“自然的完美与伟大,正是人类的困顿与悲哀。”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意在强调人类的渺小。
D.文章末尾说,“带着已属于你生命的那一部分西湖,默默地离开。”作者以“属于你生命的那一部分”强调对西湖要有自己独特而深切的感受。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一22题。
雁荡行(节选)萧乾
拐过一块巨岩,我们为一种铿锵嘹亮的响声所惊骇。在幽暗的山谷里,发出隆隆回声。那响声越来越隆大了,渐渐地,深谷里的寒风竟夹着雨星向我们扑打。天阴,可还没落雨!当我们一面向前探着脚步,一面心下揣了疑惧猜测着的时候,突然一道由半山垂落下来的白光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小龙湫!”有人这样喊。
啊,瀑布,梦了多少年,今天有福气看到了。我爬到了小龙湫的脚前,仰起头来,但见那石缝迸出一股雪白怒泉,滚滚泻下,待泻到半途,怒气消解,却又散为细碎银珠,抖抖擞擞,飘落而下。纷乱的银珠击在湫下乱石上;迸得更细碎,更纷乱,终于还得落在潭溪里,凝成更闪亮的洁白颜色,随注滚下,窜过乱石隙缝,坠入涧溪了。
我是多么舍不得离开这白色奇迹啊,然而同行的朋友说:“还有更大的哪。”
中折瀑的地势有点像一只大瓮,四面为参差岩石所怀抱,瓮口还有灰暗云雾盖着。瀑布不算大,瓮口距瓮底却极高,下有碎石小潭,瀑布倾注而下,隆隆震出一种郁闷浑圆的响声,至为怕人。这时瀑布又为瓮口外面的风吹得忽东忽西,飘摇不定,真像是在逞本领。
走进巍峨的天柱门,梅雨潭闪亮在我们面前了。潭水由那么高处泻下,落地又刚好碰到
一块岩石上,水星粉碎四溅,匀如花瓣。
由梅雨潭旁扶铁栏登山,跨过骆驼桥,罗带瀑以一个震怒了的绝代美人的气派出现了。她隆隆地咆哮,喷涌,抖出一缕白烟,用万斛晶珠闪出一道银白色的狂颠。然而凭她那气势怎样浩荡,狂颠中却还隐不住忸怩、娉婷,一种女性的风度。看她由那丹紫色的石口涌出时是那般凶悍暴躁,泻下不几尺便为一重岩石折叠起来。中股虽疾迅不可细辨,两边却迸成透明的大颗水晶珠子,顺着那银白色的狂颠,坠入瀑下的青潭。
踏过一段山道,又听见猛烈响声了。这声音与另外的虽不同些,它对我却并不生疏。在我还不知道已到了西石梁时,便断定这是悬濑飞流的瀑布声了。
梅雨潭的瀑布坠地时声音细碎如低吟,罗带瀑则隆隆如吼啸;因为谷势比较宽畅,西石梁飞瀑落地时嘹亮似雄壮的歌声,远听深沉得像由一只巨大喉咙里喊出的。走近了时才辨出,巨瀑两旁还有晶莹水珠坠下,在半山岩石上去出锵琅配音来。
到了大龙湫,数小时内连看几个瀑布,眼里除了“又是一片白花花”,已不大能感觉其妙处了。也许是因为本来自雁湖,论气魄,大龙湫比今天旁的瀑布都大。而且因为岩顶极高,壁成凹状,谷里透进不少风力。瀑布由岩预涌出,便为风吹成半烟半水,及至再落下数丈,瀑身更显缥缈。落地时,已成为非烟非雾的一片白茫茫了;只见白烟团团,坠在潭里,却没有什么响声。
瀑布旁褐色黑岩上刻着多少名士的题字:“千尺珠玑”,“有水从天上来”……然而最使我留意的,却是刻在”白龙飞下”旁的一句白话题字:“活泼泼地”。不说和其他题字比较,仅看看眼前的万丈白烟,再默诵那四个字,不免感到太煞风景了!
沿着大锦溪,走到能仁寺旁的燕尾瀑时,我只记得天上徘徊着一片灰云,山色发紫,瀑布挂在山麓,很小,像是燕尾,瀑布坠入了霞映潭。
来不及喘口气,我们又扑奔仰天窝去了。
19.作者把罗带瀑比作一个“震怒了的绝代美人”。(1)作者写她的“狂颠”,其实是在赞美她的什么?(2)作者写她的“忸怩、娉婷”,其实又是在赞美她的什么?(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大龙湫瀑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1.纵观全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描写瀑布的?请分点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从不同角度,通过对多处瀑布的描写表现雁荡山风光之奇和作者旅游之乐,抒 发作者热爱山水之情。
B.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描写雁荡山的多处瀑布,对瀑布的描写,有的用墨较多,有的 用墨较少,有的一笔带过。
C.本文在描写小龙湫瀑布时,先着力写其响声,再写游者心情,最后才具体写瀑布的 奇丽壮观,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
D.本文写梅雨潭、西石梁、罗带瀑三个瀑布时,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它们水流坠地 时的不同声响。
E.大龙湫瀑布旁岩石上名士的题字,最引起作者注意的是白话题字“活泼泼地”,其他 题字作者则认为大煞风景。
语文期末练习参考答案
1.“狄德罗效应”是一种经常可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衡,生活很稳定:而一旦得到了,反而开始不满足,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的更多。
2.上海通用“陆上公务舱”走出国门 或:我国中高档轿车首次批量出口
3.高速磁悬浮列车的设想是有科学根据的4.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
(此答案仅是举例)
5.河流是文明的摇篮,文明孕于江河之畔。缺少了水,任何生命都将枯萎
6.示例:使我感到浓浓的母爱,鼓起我奋进的勇气,鞭策我向人生的最高目标迈进
二、1.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使老百姓能生活下去,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自己,那就好比割下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使天下安定,必须先使自己的行为端正,没有身子端正了而身影变曲的事,也没有上面治理好了而下面发生**的事。我常常想伤害自身的不是身外的的东西,都是由于各种不良的嗜好和欲望才酿成灾祸,如果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歌舞美女,那么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会使万民人心涣散,怨恨四起,叛逆的事就会发生。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
2.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使人真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一起共同享受它呢?” 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没有雌雄的区别,而人有受赏识与不受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优愁,这正是由于人们境遇的不同,和风又有什么关系呢?
3.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在泰山之北游历,突然遇上暴雨,在山崖下避雨,心里感到忧伤,于是就操琴弹奏。开始奏出如同下雨似的旋律,然后改换旋律奏出山崩似的声音。每弹奏一曲,钟子期总能说尽其中的情趣。
三、(—)7.D 8.C 9.B 10.D
(二)13.A 14.C 15.C 16.A
(三)17.博大、深邃
18.“圣灵般的完美”:是来自安琪儿围就的圣殿的声音(或:一种慈爱的关照 或:温暖心灵的阳光)
有一种“疏远感”的原因是:这绝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而是一种慈爱的关照,是温暖心灵的阳光。或:因为只能被她所降服、感召,对她虔诚的膜拜。
19.白居易、苏东坡使西湖多了一层文化积淀;西湖则慷慨地赋予他们艺术灵性
20.A C
(四)19.(1)赞美她声响震人,气势磅磷,十分壮观
(2)赞美她曲折婀娜,水珠明丽,十分秀美
20.最大特点:水流飞落时成了非烟非雾的一片白茫茫,坠入潭里无声响
形成原因:崖顶极高,壁成凹状,谷里透进不少风力
21.地形地势 瀑布声响 瀑布气势 落地情况
22.B C(A.看不出有表现旅游之乐和抒发热爱山水之情的,D.应是比较手法,E.意思说反了,作者对“活泼泼地”是持否定态度的)
名篇名句新练题型试(之一)
依据文句情景,在横线上补填名句名言。
注:短线提示字数,长线字数不限。
1、你不要把责任都推到“环境”上,不少学者都在喧闹环境中写出了伟大的著作,陶潜在《__________》中说“问君何能尔,__ __ __ __ ___”,依我看,你的心还没静下来。
2、“__ __ __ __ ___,__ __ __ ___ __。”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友谊的纽带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
3、人们在比喻“柔”的思想教育时,常引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话和杜甫“__ __ ___ ____ _____,__ __ __ __ __”的诗句,4、知识的获得不单要靠读书,还要注重实践,正如陆放翁的诗所言“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5、即使富了,我们也应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明了“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的道理。
6、我国古代有句名言“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就是说坏事虽小,也不能因为小就去做,干多了就会变成大坏事;好事虽小,也不要因为它小就不去做,再大的好事也是从点滴开始的。
7、“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虽然饱含着丰富的为公思想,但由于范仲淹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时代,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8、“___ __ ___ __ ___,___ ___ ___ ____ _____”这个“事”是指改造世界的活动,任何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器”一一工具。
9、顾炎武说“__ __ __ __,_ __ __ __”这个“匹夫”指的就是一个一个的我,“从我做起”是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的体现。
10、焦裕禄心里装着兰考三十万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为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局面,他最后累倒在兰考这块土地上,这真如__________ 在《 》所说“___ ___ ____ ____,___ ____ ____ ___”。
l1、人情的没落和法制的昏愤,把社会变成了人间地狱,每每读到《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那几回,我总是“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李煜语)。
12、__________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
13、谈到太平天国洪、杨内讧这段历史,人们不禁会发出“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曹植诗)的叹惋。
14、1956年,陈景润、熊庆来、王元、张广厚等数学大师聚集北京,分析数论、函数论……各个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真可谓“__ ___ ___ __,__ ___ ____ 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15、我们的老学者力辟门户之见,对青年人的创造发明,倾己之力加以扶持,做到了“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龚自珍诗句)。
16、“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他停泊在枫桥连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这首歌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____ ___ ____ ____》中的诗句:“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17、俗话说“__ __ __ __,__ __ __ __”,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学好如同登山,吃力费尽;学坏则如江河决堤,一发难收。
18、“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这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是诗圣杜甫的诗句。每当吟诵起这些诗句就仿佛让人听到诗人的心跳;他们在悲天悯人,他们在忧国忧民……
19、从曹植的“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谭嗣同的“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到共产党人的“坎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我们看到了志士仁人对“生死”所做出的最简单而最精辟的诠释。
20、陶潜的诗不仅有“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的闲适,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激烈;苏轼的词不仅有“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
21、王维《 _ __ __ __ __ _ 》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高适《别懂大》中两句与上述诗句中“无故人”,意思相反,这诗句是“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22、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满为谁绿”姜菱《扬州慢》中也有类似的语句是“__ __ __ __ 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_”。
23、花和雨入诗很能营造诗歌的意境,请写出两个带“花”和“雨”的诗歌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古人写鸟的诗句很多,有栖枝的黄鸥“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有冲天的自鹭“__ ___ __ ___ ___ __ ___”,都与艾青《我爱这土地》中“嘶哑的喉咙唱歌”的“鸟”异趣,25、写出两个古代词中用喻写愁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这组题来自“中学语文园地2002——4”本练习在形式上作了一些处理。原文题为《期待活泼新颖的名句考法》。这样的名篇名句训练不单着眼记识,更为重要的是它兼及了情景和名句的理解和运用,大大加强了名篇名句的思维含量,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单调形式,体现了学以至用的原则。
[填句(之一)参考答察]
1、饮酒:心远地自偏。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山村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实漏厄。
6、匆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7、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0、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力),死而后已。
11、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6、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18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1、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3、梨花一支春带雨:桃花乱落如春雨:院落深沉杏花雨。
2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编后]这类题型,高考可能使用。这样训练填写名句,肯定有助于名句名言的理解、记识和运用,本题(之二)可作为名句填写的一次总的复习检测。
名篇名句新题型试练(之二)
1、根据文章补填名句。(每线一字)
陶潜的诗不仅有“_ _ _ _ _,_ _ _ _ _”(1)的闲适,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激烈;苏轼的词不仅有“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2)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优秀的诗人,其作品风格不是单一的。(选自《中国考试》,有改动)
2、依据短文情景补填名句.(每线一字,空格允许自由发挥)
爱国主义是传统诗词的旋律。“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1)”屈原这闪耀哲理光辉的诗句,至今仍激励着我们为祖国、为事业而奋斗不息。陆放翁的“死去原知万事空,__ __ ___ __ __ __,__ __ __ __ __ __ __,__ __ __ __ __ __ __ ”(2),文天祥的“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3)激励过多少英雄豪杰关怀祖国的完整统一,在祖国危难关头赴汤蹈火。鉴湖女侠“拼将十万头颅血,___ __ ___ ___ ___ ___ ___”(4),徐锡麟“只解沙汤为国死,___ ___ ___ ___ ___ __ ___(5),都是鲜血凝成的救亡图强的佳作。至于鲁迅的“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6)则表现了他为挽救祖国,即使不被理解依然甘愿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的崇高爱国情操。以毛泽东、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驾驭传统诗词艺术的行家里手。毛泽东的“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7),表现了他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战略思想,而陈老总的“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8)则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除恶务尽的决心。
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传统诗词还具有特殊的艺术影响力和感情凝聚力。“__ __ __ ___ __,___ __ ___ ___ ___。__ __ __ __ __,__ __ __ __ ___……”(9)杜甫的这首《春望》,则表达了山河破碎给国家带来的灾难和哀伤。李白的《夜静思》“__ __ __ __ __,__ __ __ __ __。__ ___ ___ __ __,__ __ __ ___ __ __”(10)能使关山阻隔的炎黄子孙的心贴在一起。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部分。针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愤然写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丘逢甲也奋笔疾书:“□□□□□□□,去年今日割台湾。”(11)今日重读,仍令人涕泪沾襟。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后,海岸两岸同胞又受到人为的阻隔。于右任先生一字一泪的《望大陆》和张大千“半世江山图画里,□□□□□□□”(12)的诗句,更反是映了台湾同胞思念祖国渴望统一的共同心声。
传统诗词不仅会引导人们激发爱国情思,而且还会引导人们在更广阔的领域增进文化素质,正确对待人生,对待事业,对待人际关系,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很难相信:一个深切了解“__ __ __ __ __,__ __ __ __ __”(13)和“历览古今多少事,__ __ ___ ___ __ ___ ___”(14)的人会糟践粮食,浪费金钱,任意挥霍;一个深信“___ __ __ __ ___ ___ ___,下流上通天下泰”(15)的当政者会压制民主,阻塞言路。
2002 04 29
[填句(之二)参考答案]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2、(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许马革裹尸还。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荃:香草,喻人民。轩辕:喻祖国)
(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8)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2)半世江山图画里,而今能画不能归。
(1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14)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节俭败由奢。(陈毅)
(15)言者无罪闻者戒。(诗经:“言之者无罪,问之者足戒”)
(此题依据《中国老年报》短文提供的素材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