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

时间:2019-05-15 15:4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

第一篇:关于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

关于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

昌图县人大常务委员会李志刚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03年以来按照省、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部署,我县全面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进一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但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入不敷出的问题很严重,影响了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和多项事业的发展。

一、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运行状况

税费改革前,各乡镇财政主要由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三大块资金的收支情况:

1、预算内资金。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行政事业部门的工资及公用经费等。但目前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业部门(主要是中小学)的工资和公用经费。即典型的“吃饭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工商类税收等税收收入。

2、预算外资金。支出主要用于维持政府部门的日常运转,即政府部门的办公用品、交通费用、招待费等。收入来源主要是收费。

3、自筹资金。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公共建设、公共服务、教育支出及农村集体福利等。收入来源主要有乡镇内企业上交利润和管理费、乡统筹、各种集资收入及各种罚没款收入等。经调查我县33个乡镇税改前,收支情况都有少量缺口,缺口在10万元以下的有7个乡镇,10万元—50万元的有16个乡镇,50万元-100万元的有8个乡镇,100万元以上的有2个乡镇。现看一下税改前我县某乡镇的收支情况。财政收入总计:321万元。①上级补助收入170万元元(其中:税收返还49万元、体制定补47万元、追加专项74万元);②本级收入121万元(其中:国税收入21万元、地税收入81万元、罚没收入19万元);③集资收入约30万元。

2、财政支出总计为375万元,其中①政府机关支出182万元(人员工资60万元、公用经费122万元);②所属部门事业费支出43万元;③镇级五项统筹支出150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税费改革前,虽然乡镇财政资金有缺口,但由于可以暗中自由调剂“乡统筹”资金,而资金缺口又可以变相转嫁到农民身上,乡镇财政依然能基本维持日常运转,问题还不至于“显性化”。

二、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行状况

税费改革后,中央明确规定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资金集资,取消现行的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按一定比例征收的乡统筹费,“村提留”中的公积金被剔除出去,由村民按“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这样,在分税制改革税收收入被大大缩减和农村税费改革后,连乡镇向农民收费集资的口子也扎紧了,有效地堵住了“三乱”,乡镇财政预算外收入及自筹资金大幅度地减少,上级财政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属于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在三大块资金收入同时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大部分乡镇财政难以为继。同一个乡镇税改后的财政收支情况。镇本级收入134万元(其中:地税、农业税收入101万元、罚没收入3.6万元、农业税附加收入26.4万元、行政事业费收入3万元。财政支出为349万元,其中①政府机关支出235万元(人员工资100万元元;公用经费135万元);②所属部门事业费支出41万元;③镇级税改资金专项支出103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税费改革后,有效地遏制了“三乱”之风的蔓延,乡镇财政预算外资金及自筹资金大幅减少,原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的维持机制被打破,乡镇债务偿还失去依靠,积累已久的乡镇财政问题最终完全凸显。

三、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各乡镇财源基础薄弱,新的财源增长点少,财政收入增加缓慢。财政普遍存在收入的增加跟不上刚性支出增加的需要。我县2004年乡镇完成财政收入总计5443万元,其中:国税完成1981万元、地税完成3141万元、罚没及行政性收费等其它收入321万元。同年我县乡镇一般支出总计21198万元,比上年增长51.3%,普遍乡镇收入的增幅低于支出的增幅,总收支差额在15755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12个乡镇,400万元以上的8个乡镇,400万元以下的13个乡镇,收支差额呈增加的趋势,收支矛盾尖锐。

2、乡镇债务包袱沉重。据调查乡镇负债非常普遍,至2004年未,各乡镇欠世行贷款1387万元,欠农民基金会贷款4544万元,欠财政周转金3280万元,就这三项合计高达9212万元,超过500万元以上的7个乡镇,100万元以上的18个乡镇,100万元以下的8个乡镇,远远超出了乡镇的承受能力,比如我县通江口乡欠财政周转金254万元,欠世行贷款189万元,欠中央债贷款171万元,三项总计高达600多万元。各乡镇债务形成的原因既有多年财力不足积累的因素,也有其他政府行为失当转化的因素。乡镇难以还上欠款,上级财政只得采用扣款的办法,使本来困难的乡镇财政“雪上加霜”。

3、财政支持公共事业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多数乡镇财力不宽裕,用于支持发展的财力捉襟见肘。乡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乡镇财政仅仅成了发工资的“大出纳”,没有能力支持公共事业建设,影响了乡镇的发展。

4、乡镇机构臃肿,供养人员过多。我县共有33个乡镇、429个乡镇事业单位机构纳入改革范围,重新核定事业编制1579个,目前我县实有在职人员2362人,截止到目前我县33个乡镇全部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分流任务,聘任1579人,未聘任783人,办理提前退休313人。各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虽然进行了精简分流,但由于政策不完善,改革成本过大,难以将改革落实到位,这次事业编制改革资金缺口非常大,对自愿辞去公职的170人需发放辞职金246万元,对末聘人员783人,需资金730万元,拖欠乡镇所有在职事业人员工资1.3亿元,提前办理退休的需资金390万元,改革前已退休的需资金765万元,改革后重新竞聘上岗的需资金1555万元,总计需投入资金1.7亿元,精简下来的人员并没有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退休人员领取不到养老金,上岗人员不能正常发放工资,乡镇财政经济也没有因此而缓解,上访问题比较严重。

5、各乡镇招商引资形成规模的工业企业很少,有些企业都是涉农企业,税收含量少,对财政贡献极小,仅交纳一些所得税和其它小额税种,增值税为零,缺少高税收的工业企业、龙头企业,靠招商引资增加税收短期内无法摆脱财政困境。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缺口较大。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乡镇村道路建设费,集资和村提留,乡镇村道路的建设要求列入乡镇财政预算,村乡道路的修建,则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方式加以解决,但村民的觉悟并不是很高。有些问题通过“一事一议”很难解决。全县乡级道路支出缺口大约在219万元。同样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治理等方面的支出,税改后同样捉襟见肘,中央、省等上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这块转移支付大都是有条件的,即需要乡镇财政一定的比例配套,大部分乡镇无力解决配套资金,配套资金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乡镇根本拿不出这笔资金。

7、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受到了较大冲击。文化、卫生等其他农村公益事业支出无保障。税改后对大部分乡镇而言,若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不到位,不要说建立完善的保障支出体系,就连现有的军烈属、优抚对象、五保户供养等支出都出现了严重资金缺口。优抚支出资金缺口31万元,五保户资金缺口1327万元,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工资缺口46万元,乡镇敬老院工服人员工资、房屋维修等费用资金缺口66万元,原村干部退休人员、公伤人员费用缺口366万元,农村殡葬补助资金缺口184万元,村部的房屋维修,按每村每年1万元的标准测算,资金缺口429万元,农村中小学险房改造资金缺口3669万元,以上资金总的缺口为6118万元。这些资金税改前绝大部分来源于“三提五统”,税改后却没有着落。

四、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的对策、建议

1、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对乡镇财政工作的认识。乡镇财政是乡镇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做好乡镇财政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必须提高对财政工作的认识,正确看待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这两个重点,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选准发展方向和财源增长点。靠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源,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

2、围绕农业产业化和资源开发,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有税源的企业。根据市场要求,想方设法搞好资源开发,把资源转变为财源,通过招商重点扶持好民营企业、龙头企业、加工型企业,增加劳动力、提高社会化服务、增加税收,从而提高乡镇财政收入。

3、强化税收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合理收税、合法收税。乡镇要经常开展本地区税源普查,重新核定税基,要分行业、分税种,全方位挖掘税源潜力,坚决堵住偷、漏税行为。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

4、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建设,提高乡镇财政收入。一是要合理设置地方税种,保证地方政府拥有相对稳定的税收来源。二是合理划分共享税的分成比例,在各级财政分成比例中,要把财力适当地向基层政权倾斜。

5、合理划分职能,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权、事权关系。一是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除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外,对教育、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支出责任应进行明确界定。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适应。本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政府部门的事权,明确各部门支出的责任。同时,按照收支脱钩的原则,对有收费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

6、精简机构,继续削减人员。减轻乡镇财政负担,进一步精简机构,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员,是乡镇财政摆脱困难的有效方法之一。当前要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机遇,真正把人员减下去,把职能交叉的机构压缩掉,对那些不该由财政负担的事业单位尽快“断奶”,引导鼓励走服务创收的路子,要进一步清理、清退乡镇超编和临时人员,切实减轻财政负担。

7、要妥善处理好乡镇财政债务问题,努力化解乡村债务,防范财政风险。一是针对乡村债务构成情况,认真清理锁定、分门别类进行化解,重点将违反国家政策的高息部分从债务中坚决剥离出来。二是要建立乡镇偿债基金。根据乡镇规模,每年从乡镇新增财政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乡镇偿债基金,有计划地化解乡镇债务。三是严格控制乡镇及村级发生新的举债行为,加强对乡镇及村级财务的监督检查,规范支出行为,坚决杜绝新债务的发生。

8、优化支出结构,规范乡镇财政管理。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一是严格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下决心把该剔除的剔除出去,以增强保重点,保关键的能力,应该承担的支出也要进一步界定范围,明确标准,严格控制,节约使用。二是要严格预算编制,认真贯彻《预算法》,严格把好预算编制关。这是规范乡镇财政支出的重要手段。编制预算方案时,要坚持“三压三保”的政策,即压行政性经费支出,保工资发放;压缩会议、招待支出,保乡镇政府机关正常运转;压其他预算支出,尽力保法律规定的教育、农业等重点支出。

9、上级部门应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的力度。我县是农业大县,80%的乡镇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税改前乡镇政府部分支出靠“三提五统”维持,税费改革后取消“三提五统”,而政府的可支配财力也大大减少,在资源开发、引进外资和建设加工项目等方面,上级部门应当给予政策、财力倾斜。

总之,税费改革后,普遍乡镇面临着财政经济困难,想使乡镇财政困境有所改变,财政状况尽快得以改善,达到富民强乡(镇)的目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奋斗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相信,在中央、省、市、县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上下各级的共同努力,艰苦创业,乡镇财政一定会有所改变,走上正轨。

第二篇: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调查

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调查

“>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调查2007-02-02 21:56:50

最近,根据省、市企调队的要求,我们对全县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总体情况是:乡镇财政运行比较困难。收入渠道不多,总量不大,赤字负债沉重,一时难以消化,必须加大财源建设,努力增收节支,逐步摆脱财政困境。

一、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⒈现行县乡财政体制。年以来,县乡财政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短收自负,收支挂钩,自求平衡”的管理体制。县财政核定乡镇上缴县财政的收入基数,超过上缴部分,实行此例分成;支出由县财政按统一规定的负担范围和标准核定下拨。具体情况是:收入方面,农业税作为县财政的固定收入,全额上解县财政;农业特产税实行基数上解,超收分成;契税、耕地占用税、其它收入作为乡级财政收入,收入上解,全额返回。乡镇的国税、地税收入作为县级收入,未纳入乡财政管理。在这种收入管理体制条件下,超收困难,时时有短收的危险。支出方面,全县乡镇干部职工人,其中全额拨款人员人,差额拨款人员人。政府机关行政人员、广播员、财政所人员由县财政实行全额拨款管理,经管员、农技员、水管员、文化辅导员等由县财政实行差额拨款管理、公用经费只拨全额拨款管理人员,差额人员不拨公用经费,支出上乡镇政府有较大缺口。

⒉乡镇财政状况:全县累计赤字负债万元。用途情况:①兴办企业投资负债万元;②普九教育和兴建公共实施负债万元;③农业开发投资负债万元;④弥补日常开支负债万元。⑤其他负债万元,赤字负债资金来源万元。①工资及

运转经费挂帐万元;②教育和公共建设挂帐万元。③借款万元。其中:向银行借款本金万元;向部门或单位借款万元;向个人或其他借款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财政财力总量上有所下降,可用财力有所好转,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问题和困难。

⒈财源建设长期滞后,收入总量严重不足。从调查情况来看,收入总量一个乡几十万元,有的乡十几万元,这是财源建设长期滞后的结果,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的发展。

⒉收支缺口大,运转困难。××××年财政收入万元全额上缴,其中农业税收入万元,其他收入万元,县财政补助收入万元,其中:包干经费万元,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万元。减去乡级预算支出万元,收支两抵,当年预算赤字万元,加上预算外支出(如差额人员工资、接待费等)万元。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乡

镇为了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只能举债运转,“寅吃卯年”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较为普遍。

⒊财政负债多,包袱沉重。截止××××年底,乡镇财政累计赤字负债达万元。巨额赤字负债给乡镇的各项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一是干部职工的垫款一时无法兑现,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乡镇领导经常被债权人纠缠讨债,无法正常工作;三是学校欠款难以支付,常有基建老板上门追讨,有的学校甚至连学校都被强行封锁,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四是经费紧缺引发了各类社会矛盾,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⒋税收征管难,短收严重。由于纳税人纳税意识差,难管村、“钉子户”等多种因素,征收难度加大,成本增高。据调查,乡镇每年有—的农业税和统筹无法正常征收,全县累计有几千万元,该收的收不上,该上缴或列支的又不能少,出现垫税和拖欠、借款办事业的情

况,乡镇财政陷入困境。

⒌有偿资金回收困难,加重了财政负担。截止××××年底,乡镇财政借出有偿资金多万元未记入乡镇政府债务内,这些资金都是向上级财政部门借入的,由乡财政承借承还的,目前这些资金均已到期或逾期,但回收困难。××××年收回的有偿资金万元,××××年收回的不足万元,时间越往后移,回收难度更大。初步测算,有近万元是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这无疑是乡镇财政的一大隐患,最终债权变成了债务,成为了乡镇财政的又一隐性负债。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乡镇财政是最基层的一级财政,乡镇财政的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关系到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的困难已迫在眉睫。

⒈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壮大乡镇财政经济实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财源建设是乡镇财政摆脱困境的根本途径。培植财源要把财税增长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一是要切实加强财源建设的领导,要研究制定财源建设发展规划,狠抓落实。二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兴烟,把烤烟产业做大做强。烤烟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导方向,是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我县种植烤烟,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行科技兴烟,为烤烟产业的提质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加之与将军集团等大烟厂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具有了较好的外销市场环境。三是要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及其升级,通过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⒉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扶持力度,增强乡财政的活力。

农村税费改革后,收入的范围缩小

了,加大对乡镇财政的扶持力度十分重要。一是在财源建设上要加大投入。紧紧抓住进入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把扶贫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重点扶持烤烟、主要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大农村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加快致富步伐。二是在财力上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乡镇的分成比例,增加预算安排,保障乡镇政常运转。同时,争取上级对乡镇承借承还的周转金中经审核确定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予以豁免,化解乡镇财政风险,避免新的赤字债务的发生。

⒊加强税收征管,力求做到应收尽收。

一是加大财税宣传力度,坚持日常与集中相结合,大力宣传财税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营造宽松的纳税氛围。

二是要做到依法征税,巩固农村税

费改革成果。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是比较轻的,要利用费改税后的政策做好难管村、钉子户的工作,尽量减少税源流失,杜绝税费改革后出现新的尾欠。

三是要搞好协税护税工作。建立财政所征税、乡村干部协税、政法部门护税的征管网络,县、乡联动,部门配合,切实改革乡镇财政收入征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⒋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严格控制支出。

一是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事业单位与政府脱钩,推向市场,减轻财政负担。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财务规章制度。会议、学习、差旅、接待、通讯、下乡补助、加班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不允许“集体研究”代替制度,征收搞提成,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三是要严格控制计划外支出。各级

各部门的升级达标必须经严格的审批,方能实施。报刊订阅要明确哪些必须订和哪些不必订。严格控制外出参观、考察。债务重的要禁止购买小车和金额较大的办公用具,机关内部建设一律停止,特殊的乡镇必须经县政府批准。

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坚持离任审计制度。在审计结论没有出来时,乡镇领导不能提拔、调动;纪检、监督、审计等监督部门检查出的违纪违规,不能以罚代法、以罚代纪,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严格执行不提拔、不调动、不评先评优、一票否决的规定。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

⒌要建立消赤减债责任制。要建立乡镇消赤减债资金,采取多种措施,广泛筹集资金,甩掉历史包袱。同时,要坚决堵绝新的赤字债务的发生。

第三篇: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调查(范文模版)

最近,根据省、市企调队的要求,我们对全县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总体情况是:乡镇财政运行比较困难。收入渠道不多,总量不大,赤字负债沉重,一时难以消化,必须加大财源建设,努力增收节支,逐步摆脱财政困境。

一、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1、现行县乡财政体制。2001年以来,县乡财政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短收自负,收支挂钩,自求

平衡”的管理体制。县财政核定乡镇上缴县财政的收入基数,超过上缴部分,实行此例分成;支出由县财政按统一规定的负担范围和标准核定下拨。具体情况是:收入方面,农业税作为县财政的固定收入,全额上解县财政;农业特产税实行基数上解,超收分成;契税、耕地占用税、其它收入作为乡级财政收入,收入上解,全额返回。乡镇的国税、地税收入作为县级收入,未纳入乡财政管理。在这种收入管理体制条件下,超收困难,时时有短收的危险。支出方面,全县乡镇干部职工715人,其中全额拨款人员570人,差额拨款人员145人。政府机关行政人员、广播员、财政所人员由县财政实行全额拨款管理,经管员、农技员、水管员、文化辅导员等由县财政实行差额拨款管理、公用经费只拨全额拨款管理人员,差额人员不拨公用经费,支出上乡镇政府有较大缺口。

2、乡镇财政状况:全县累计赤字负债4734万元。用途情况:①兴办企业投资负债210万元;②普九教育和兴建公共实施负债1980万元;③农业开发投资负债1600万元;④弥补日常开支负债520万元。⑤其他负债424万元,赤字负债资金来源4734万元。①工资及运转经费挂帐326万元;②教育和公共建设挂帐1336万元。③借款3072万元。其中:向银行借款本金1336万元;向部门或单位借款1355万元;向个人或其他借款381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财政财力总量上有所下降,可用财力有所好转,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问题和困难。

1、财源建设长期滞后,收入总量严重不足。从调查情况来看,收入总量一个乡几十万元,有的乡十几万元,这是财源建设长期滞后的结果,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的发展。

2、收支缺口大,运转困难。2003年财政收入2543万元全额上缴,其中农业税收入752万元,其他收入18万元,县财政补助收入2257万元,其中:包干经费614万元,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472万元。减去乡级预算支出2641万元,收支两抵,当年预算赤字98万元,加上预算外支出(如差额人员工资、接待费等)300万元。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乡镇为了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只能举债运转,“寅吃卯年”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较为普遍。

3、财政负债多,包袱沉重。截止2003年底,乡镇财政累计赤字负债达4734万元。巨额赤字负债给乡镇的各项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一是干部职工的垫款一时无法兑现,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乡镇领导经常被债权人纠缠讨债,无法正常工作;三是学校欠款难以支付,常有基建老板上门追讨,有的学校甚至连学校都被强行封锁,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四是经费紧缺引发了各类社会矛盾,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4、税收征管难,短收严重。由于纳税人纳税意识差,难管村、“钉子户”等多种因素,征收难度加大,成本增高。据调查,乡镇每年有30—40的农业税和统筹无法正常征收,全县累计有几千万元,该收的收不上,该上缴或列支的又不能少,出现垫税和拖欠、借款办事业的情况,乡镇财政陷入困境。

5、有偿资金回收困难,加重了财政负担。截止2003年底,乡镇财政借出有偿资金1200多万元未记入乡镇政府债务内,这些资金都是向上级财政部门借入的,由乡财政承借承还的,目前这些资金均已到期或逾期,但回收困难。2002年收回的有偿资金70万元,2003年收回的不足50万元,时间越往后移,回收难度更大。初步测算,有近400万元是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这无疑是乡镇财政的一大隐患,最终债权变成了债务,成为了乡镇财政的又一隐性负债。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乡镇财政是最基层的一级财政,乡镇财政的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关系到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的困难已迫在眉睫。

1、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壮大乡镇财政经济实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财源建设是乡镇财政摆脱困境的根本途径。培植财源要把财税增长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一是要切实加强财源建设的领导,要研究制定财源建设发展规划,狠抓落实。二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兴烟,把烤烟产业做大做强。烤烟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导方向,是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我县种植烤烟,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行科技兴烟,

第四篇:对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探索

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探索

●蒋勋

近几年来,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推进,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大局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国家对农业实行财政补贴,打破了乡镇财政收支的原有格局,乡镇财政收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怎样做好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也就成了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就此浅谈一点看法。

一、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由农业四税、工商税(含屠宰税)、乡统筹等税费收入构成,其中农业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税改后,乡镇收入来源由税费并存制转变成单一税收,特别是国家取消了屠宰税、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将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实施大幅度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严控土地征用等措施后,乡镇将只剩下为数极少的工商税、契税等几个小税种,乡镇财政收入来源将所剩无几,乡镇财政可支配收入大量减少。

(二)、乡镇财政支出范围产生了变化。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开支的乡村道路建设、乡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小学教师工资、计划生育、农村医疗卫生、民政优抚等公共支出项目上划县级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原村提留开支的村级组织管理支出上划到乡镇管理,国家出台的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及财政对农户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由乡镇财政负责具体落实。

(三)、乡镇财政债务失去偿还来源。乡镇债务的形成由来已久,县乡财政实行分税制时,乡镇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使乡镇承担了应由国家承担的教育、卫生、兴修农田水利、道路修建养护、农村救济等事项,而乡镇财力却受到经济条件和政策性的限制,必然导致了乡镇债务的形成,乡镇为完成财政收入考核目标,买税、贷款垫税、借贷或担保贷款发展乡镇企业等都加剧了乡镇债务增加,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使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缩小,乡镇本身已无力偿还历年累计形成的债务。

(四)、乡镇财政职能趋向淡化。由于县乡财政“分灶吃饭”的基础本来存在其先天性不足的一面,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税务管理体制、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等的调整,以及乡镇七所八站改为县财政供给,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萎缩,支出范围缩小,乡镇财政的职能逐渐淡化。目前,乡镇农税征管人员大部分在履行为数不多的农村工商税收代征职责,乡镇财政由已由收支管理转向对农补贴资金的发放管理。

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根本目的,但它也是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即政府退出一部分资源,以政府收入减少和农民负担减轻为标志;二是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三是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后两个层次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需通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来完成。这就要求重新划分县乡两级的财权和事权,改革现行的县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重新构建新型的基层政府财税体制。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自求平衡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乡镇财政运行管理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根据事权的变化来调整乡镇财政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在乡级政府没有取消前,仍应维持乡级财政预算,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趋势应是财权和事权更趋于集中在县,缩小乡镇财权和事权,淡化乡镇财政职能。

三、对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设想

本着从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出发。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对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在保持乡镇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代编、收支上划、帐户统设、集中核算、自求平衡”的管理办法。

预算代编。即在乡镇政府没有取消前,仍维持乡级预算,但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代编乡镇财政预算,报县级政府批准后,按法律程序由乡镇人大审议和监督预算执行。在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调整数额较大的需向县级政府报告,再由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执行。

收支上划。即取消乡镇金库,将乡镇一级的收入和支出全部上划到县级管理。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统一缴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的帐户,其中应上解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县级国库。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级财政部门,实行票款同行、以票管收,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和隐匿各项收入。支出重新核定,对经常性支出标准实行县乡一体化,统一财政政策执行,统一财政资金运行。通过清理、核实乡镇各项债权债务,建立偿债准备金,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制定消化乡镇财政债务还债计划,并不再赋予乡镇举债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乱举债的漏洞,逐步消化乡镇债务。

帐户统设。即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代理乡镇财政总会计帐务,核算乡镇各项会计业务,并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和乡镇各单位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帐户,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在金融机构统一开设帐户。乡镇所有工资性支出通过县级国库拨到“工资专户”,专门用于乡镇人员工资的发放。工资以外的其他支出,由乡镇财务联络员按规定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列支,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分户核算。

集中核算。即乡镇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项财政收入缴入县国库,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以乡镇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优先保障人员工资。对工资性支出,根据预算,县财政局按照县编办、人事部门核准无误后的财政供养人员工资额,每月从县国库直接拨入“工资专户”,直接进入县财政在当地银信部门开设的个人工资专户,委托银信部门统一代发工资。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费等支出,实行报帐制,建立公务费支出备用金制度,先由乡镇财政提出用款计划,经乡镇领导签批后报县会计核算中心,由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规定的额度拨付备用金,由乡镇按规定使用后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对各乡镇资金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村财乡管村用”制度,由乡镇财政部门、农经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审核监督村级的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确保村级资金专款专用。对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县会计核算中心按照预算审核后,交县采购中心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县会计核算中心直接拨付供应商。

自求平衡。在核定收支基数和体制后,乡镇不能编制赤字预算,不能超预算使用,在决算时能有赤字。

四、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对乡镇实行“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体制后,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乡镇财政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支出管理上,这就需要建立一系列与变化后的乡镇财政职能相适应的管理措施来保证新体制的运行。一是不再直接向乡镇下达财税收入任务。预算仍划分县级收入和乡级收入,但乡镇财税收入任务,由县级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完成,乡镇政府及财政所负责财税工作的协调及税收的具体征管,县对县级征收部门按预算确定的总任务建立财税收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乡镇政府由于招商引资,利用当地资源等开辟新的财源而新增的收入,在超额完成财税收入任务的前提下,县对乡镇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实行超收分成奖励办法。二是要根据乡镇收支规模等实际情况,分类制定乡镇财政支出范围和各项开支标准,规定和完善财务审批程序,统一财务核算制度,加强支出管理。三是调整乡镇财政所管理体制和职能,实行乡财政管理与农税征管职责划分,保留少数财政所人员负责乡镇财政财务和对农补贴资金管理,并负责推行和完善“村帐乡管”制度,确保财政对村级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对财政所实行县财政局垂直管理;其余财政农税征管人员主要转向负责农村税收征管,并划归地税系统管理。四是建立县乡财政网络。为减少“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成本,在县乡财政间建立局域网络,开发“乡财县管”专用软件,实现网上业务办理和票款核对,减轻财务联络员工作量,减少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财务监督水平。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县级政府设立财税工作办公室,对财税工作进行协调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截留、挪用、隐瞒收入及擅自改变支出用项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财政法规,追究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的行政、经济责任。

对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办法,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需对《宪法》、《预算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乡镇政府的取舍、事权财权重新划分提供法律依据。二是要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力度,按照事权财权的变化,重新核定人员编制,从严控制乡镇财政供给人员,清理清退超编人员,减少村级管理人员职数,减轻乡财政负担。三是理顺中央、地方和省、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调整完善现行分税制,建立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强县乡财政运行的保障能力。

第五篇: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探索

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探索

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探索

●蒋勋

近几年来,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推进,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大局稳定,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国家对农业实行财政补贴,打破了乡镇财政收支的原有格局,乡镇财政收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怎样做好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也就成了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就此浅谈一点看法。

一、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由农业四税、工商税(含屠宰税)、乡统筹等税费收入构成,其中农业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税改后,乡镇收入来源由税费并存制转变成单一税收,特别是国家取消了屠宰税、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将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实施大幅度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严控土地征用等措施后,乡镇将只剩下为数极少的工商税、契税等几个小税种,乡镇财政收入来源将所剩无几,乡镇财政可支配收入大量减少。

(二)、乡镇财政支出范围产生了变化。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开支的乡村道路建设、乡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小学教师工资、计划生育、农村医疗卫生、民政优抚等公共支出项目上划县级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原村提留开支的村级组织管理支出上划到乡镇管理,国家出台的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及财政对农户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由乡镇财政负责具体落实。

(三)、乡镇财政债务失去偿还来源。乡镇债务的形成由来已久,县乡财政实行分税制时,乡镇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使乡镇承担了应由国家承担的教育、卫生、兴修农田水利、道路修建养护、农村救济等事项,而乡镇财力却受到经济条件和政策性的限制,必然导致了乡镇债务的形成,乡镇为完成财政收入考核目标,买税、贷款垫税、借贷或担保贷款发展乡镇企业等都加剧了乡镇债务增加,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使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缩小,乡镇本身已无力偿还历年累计形成的债务。

(四)、乡镇财政职能趋向淡化。由于县乡财政分灶吃饭的基础本来存在其先天性不足的一面,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税务管理体制、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等的调整,以及乡镇七所八站改为县财政供给,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萎缩,支出范围缩小,乡镇财政的职能逐渐淡化。目前,乡镇农税征管人员大部分在履行为数不多的农村工商税收代征职责,乡镇财政由已由收支管理转向对农补贴资金的发放管理。

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根本目的,但它也是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即政府退出一部分资源,以政府收入减少和农民负担减轻为标志;二是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三是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后两个层次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需通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来完成。这就要求重新划分县乡两级的财权和事权,改革现行的县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重新构建新型的基层政府财税体制。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自求平衡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乡镇财政运行管理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根据事权的变化来调整乡镇财政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在乡级政府没有取消前,仍应维持乡级财政预算,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趋势应是财权和事权更趋于集中在县,缩小乡镇财权和事权,淡化乡镇财政职能。

三、对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设想

本着从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出发。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对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在保持乡镇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代编、收支上划、帐户统设、集中核算、自求平衡的管理办法。

预算代编。即在乡镇政府没有取消前,仍维持乡级预算,但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代编乡镇财政预算,报县级政府批准后,按法律程序由乡镇人大审议和监督预算执行。在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调整数额较大的需向县级政府报告,再由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执行。

收支上划。即取消乡镇金库,将乡镇一级的收入和支出全部上划到县级管理。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统一缴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的帐户,其中应上解财政收入

下载关于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