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调查
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调查2004年9月2002年,我县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我县税费改革前2001年农民税费负担为7260万元,人均为63.60元,税费改革后2003年农业税为2677万元,人均为23.45元,减负率为63.1。这次税费改革,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
用,绝大多数农户在税费改革中受益。但税费改革后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二篇: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调查
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调查2004年9月2002年,我县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我县税费改革前2001年农民税费负担为7260万元,人均为63.60元,税费改革后2003年农业税为2677万元,人均为23.45元,减负率为63.1%。这次税费改革,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绝大多数农户在税费改革中受益。但税费改革后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调查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调查
一、税费改革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基层政权运转困难。税费改革往往导致乡村可用财力进一步减少,乡村组织的运转困难明显增大。
乡村债务负担沉重,缺乏有效的化解途径。目前乡村欠债问题突出,乡村债务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但是税费改革后这个问题突显出来。一些乡村逐年积累起来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原本指望通过统筹和提留来维持周转并逐步得以消化,但农村税费改革后,统筹提留以及集资摊派全部取消,化解债务便成为了头等难事。据调查,清水乡累计负债额达230万元,比全乡10年的农业税及附加总和还要多;村一级也是如此,该乡7个村,村村都负债,负债额超过60万元。税费改革导致农业附加税也相应减少,使得一些全靠附加税来维持正常运转的村级基层组织感到了困难,更不用说去偿还那些陈年旧帐。
(二)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难选、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务的缺口最终将大部分落到现任干部的工资上,村干部一年忙到头,有的只能拿到部分工资,有的甚至拿不到工资,严重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在现有条件下,基层干部年老后的后顾之忧没有相应政策解决。村干部认为经济上没有“盼头”,政治上没有“奔头”。许多村没有积累只有债务,使乡村基层组织失去了经济基础,其职能相应萎缩,多数村找不到像样的人当村主任、村支书,乡村干部“含金量”大大降低,村干部一般人都不愿干。面对农村的这种情况,一些有水平、有头脑、有能力的乡村干部纷纷外出打工,谋求出路。
(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遇到新挑战。税费改革政策规定,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办理,“一事一议”的实际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村内集体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这就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在具体实践中,“一事一议”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难实施,目前很多村是“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一是缺乏群众基础。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偏远的山区乡镇,群众认为“一事一议”制度名义上是给自己民主权利,实际上不是要群众出劳,就是让群众出资。因此,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不认可,导致有的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议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村民代表不参加会议,或者到会人数太少,会议开不成。农民群众不愿参加“一事一议”的村民大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会没有误工补贴。税费改革前召开村民大会给予误工补贴,改革后村级收入减少,取消了误工补贴。二是缺乏经济基础。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减缓,生活较为困难,对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出劳出资超出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比如,修村组道路等等,贫困乡镇农民群众确无钱出资,导致公益事业办不成。三是任何事务村民受益的程度很难一致,不受益或受益少的农户不会交钱。特别我县农民外出打工的较多,举家外出现象十分突出,对这些外出没在家的根本就收不到钱。如水口乡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有5000人,占了全乡总人口的34%,有的组走了只剩十来个人。
(四)农村公益事业兴办难。农村税费改革后,一方面村级财力下降,“无钱办事”的问题日显突出。另一方面村级负债面大,还债与办实事之间产生矛盾,在村级现有的财力下,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还要办实事,村组干部感到很为难。尤其今年夏天,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洪灾,一些道路、桥涵、堰渠等基础设施被破坏,这些仅靠有关部门的投入是有限的,多数要靠农民自行解决。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化解农村债务。现阶段可用一些开拓性的办法化解乡村债务。让基层尽快渡过税费改革的“磨合期”,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是应在全国农村开展债务清理整顿工作,用条例形式规范农村债务管理,严厉打击农村债务中的违规高息、应付款生息和利滚利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二是降息止息。严格执行各项金融政策,把各种不合理的利息降下来,同时把乡村欠款所列利息停下来,按先本后息的顺序进行偿还。三是拍卖资产。对乡村集体所属资产和资源进行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四是债务重组。清理三角债,实行债权与债务挂钩,消除乡村作为中间方的债权债务责任;实行以物抵债,用乡村所属集体资产和实用意义不大的物资产权抵偿、减轻债务,减少资产管理费用。五是应准许省、市、县人民政府发行定期债券,偿还农村债务。六是中央财政应向农村倾斜,控制国家重点重复建设项目,节约资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偿还农村债务。
(二)合乡并村,减少财政和农民供养的干部人数。在交通、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管理日益完善的今天,合乡并村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更有效率和更为经济。压缩村干部数量,可以通过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等办法,进一步精减村干部数量,特别要压缩拿误工补贴的人员数量。提倡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另外,许多同志认为实行村干部退休制加重了农民负担,建议取消这一制度,改用更加科学、更符合农村实际的办法调动农村干部的积极性。
(三)提高干部待遇,规范干部工作职责。将村干部待遇定为每月为300-350元,由财政统一支付。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可将乡镇事业单位富余人员下放到村任职,仍享受原工资待遇,并加强村干部的教育管理,让他们有钱办事,有能力干事。
(四)完善“一事一议”及“两工”的筹资、筹劳政策。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的有关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以利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对于一些外出打工户的筹资筹劳,在自愿的原则下可以实行以资代劳。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继续保留“两工”,加强对“两工”使用的规范和管理,保证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一个稳定的投入渠道。在取消“两工”后,为了保证农村的水利建设,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要逐步转到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大型水利工程要继续坚持以政府组织引导为主。跨地区工程要由受益范围内的单位与个人共同出资、统一兴办。鉴于目前农村存在的“一事一议”难议、难决、难实施的实际,建议国家将“一事一议”筹资纳入国家财政,主要由国家投入。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的调查
积极应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的新变化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以2002年为例,改革后的XX县农民负担总额从改革前的2983万元下降到1920万元,减少1063万元,降幅为36%,农民人均负担从改革前的137元下降到88元,减少49元,降幅为35.7%,税费改革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在给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一、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四大难题
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难度增大,有的地方甚至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主要表现为四大难题。
一是村级可支配收入明显减少,村级机构运转困难。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减幅较大,规模较小的村减幅更大。在调查中发现,税改后,100%的村收入减少32%以上,其中15%的村减幅在60%以上。如XX乡的XX村,属于收入较高的一类村,税改前,每年村级收入为3.7万元,收支基本平衡,税改后,村级可支配资金降为2.1万元,减幅达43%,除去村干部工资及其他必要开支,入不敷出。村可支配收入锐减,一些正常的村级经费无法保障,导致村级组织机构运转困难,但同时,乡村道路建设、学校维修、农田水利建设等一些集体公益事业建设亟需投入大量资金。村级集体经济的艰难窘境和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强劲需求,形成强烈反差,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是乡村干部队伍适应新形势能力不强,整体素质有
待提高。当前的村干部,大都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应对新形势变化的思想基础和为民办事的能力基础。税改前,大多数基层干部都寄希望于税费改革,希望改革后他们不再承担收取村提留和乡统筹的任务,改由穿制服的国家税务人员收税,然后返还一部分,作为乡村基层组织的开支,但改革后,征税方式和征税主体基本未变,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干部有牢骚怨言,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农村党组织效能发挥不够理想。首先是党支部实
施有效领导缺乏必要抓手。对少数政策观念和大局观念不强、不愿履行义务的群众,党组织除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外,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损害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对个别无理取闹、借机滋事的“村霸”,个别党组织更是顾虑重重,委曲求全;少数地方村党支部存在“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的现象。其次是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提供到位的服务。调查发现,80%以上的村,村集体资产和村办集体副业很少,有的甚至无任何集体收入,削弱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制约了党支部和村委会职能作用的发挥。第三是村级管理制度难落实。目前农村的各项规章制度普遍存在落实不够的问题。一些管理制度都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做做样子,应付上级,并不执行。党的组织生活、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坚持好的村不到30%。
四是乡镇工作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方面乡镇工
作难度加大。目前乡镇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增产不增收,乡镇企业效益下滑,乡级财政困难,债务沉重,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干部工资,导致一系列矛盾的产生。另一方面机关干部作风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年轻干部有理论知识,但缺少工作经验;放不下架子,独立工作能力不强。老同志经验多但理论水平不高,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不高,习惯应酬一般事务,思想不解放,接受新事物慢,工作方法简单。有的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呆在镇上时间多,到村里少;到村里与村干部交往多与群众联系少;到先进村和富裕户多,到后进村和贫困户少;宣传精神多,发动落实少。有的干部不安心基层工作,短期行为严重,对农村遗留问题能拖则拖,年龄大的眼看提拔无望,不愿再做艰苦工作,千方百计往县城调,年龄小的缺乏吃苦和扎根农村的精神,不安心乡镇工作。
二、应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变化的四条对策
表面上看,税费改革使乡村收入剧减是造成农村基层组织工作难开展的原因,实质上,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已找不到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位臵和空间,不懂市场经济,驾驭不了新局面,难以承担领导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逐渐丧失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丧失了农民群众的信任。只有真正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才能有效应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变化。
1、创新选人方式,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一是要
改革选人用人办法。实行“两推一选”公开选拔农村党支部班子,不断增强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在具备条件的现有党员干部、机关干部职工、科技带头人、复退军人、军转干部、个体私营业者、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选拔村干部;积极推进村支部书记下派等好方法,减轻村级财政负担,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要规范村“两委”关系。在规范“两委”关系上,坚持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在任职形式上,倡导村“两委”成员交叉兼职;在办事程序上,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主科学决策;在日常管理上,强化对农村干部的监督。做到党支部与村委会在政治上互相信任不猜疑,思想上互相交流不隔阂,决策上互相支持不拆台,工作上互相监督不护短,生活上互相关心不淡漠。
2、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挖掘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渠道。税费改革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压力。这就要求农村基层组织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加快农村发展为主题,找准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着力点,积极探索乡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是改进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前的直接管理、行政命令、组织推动转变到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市场服务上来。广泛开展“科技兴村”活动,以培训教育和示范引导的方法,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挖掘壮大集体经济的渠道。充分利用和挖掘集体的水面、荒坡、荒地、沟渠等自然资源的潜力,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搞好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尝试使用股份制创办企业的经营渠道,广泛吸纳农民的闲散资金,使集体企业快速启动和发展。三是大办兴办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认真总结过去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教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大力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特别是抓住在种养、加工、贩运等方面的优势项目,创办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要采取“放水养鱼”和轻徭薄税的政策,充分激活农民发展生产创造财富的整体活力,做到藏富于民,藏富于农,实现“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目标,乡村兴办的各种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以股份制的形式,积极参与农村财富的再生产再分配,从而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3、创新管理机制,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当前,要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必须创新干部管理机制。要从“选优、留住、提高、用好”入手,创新村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保障激励和监督管理机制。一是选任渠道要“宽”。必须突破地域和身份限制,真正把那些政治上强、懂经营管理、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充实进村级班子。二是教育培训要
“活”。通过党员电化教育、科技讲座、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切实增强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岗位实用技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工作要求。三是激励保障要“实”。村干部工资要由乡镇统筹发放,其他村组干部按贡献定报酬,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待遇,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四是监督
管理要“严”。要建立健全考评和离任审计制度。
4、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效。一是建立目标机制。根据基层组织建设任务,按照“细化、量化”的要求,合理确定工作目标,推行目标管理,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二是建立考核机制。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加强督办。对作风漂浮、不安心农村工作的乡镇干部,要通过严格考核,末位淘汰,奖优罚劣,促使乡镇干部主动自觉地改变作风;要改变乡镇干部中存在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有无贡献一个样的不公平不公道现象,实行年初双向竞争上岗、年终群众评议制度,彻底打破工作上“大混饨”、分配上“大锅饭”的局面,重奖重用贡献大的,重罚重贬慵懒散漫的,从而从根本上扭转干部作风。三是强化乡镇领导职能。改善党组织建设的体制环境,如在机构改革中,打破原来条块分割的传统格局,按工作下移、权力下放的原则,把部门派驻乡镇站所的行政领导权、管理权划属乡镇党委,不仅可坚持党的领导,也会大大增强乡镇党委“统”的功能,开创乡镇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第五篇: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调查报告(写写帮推荐)
XX年,我县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我县税费改革前XX年农民税费负担为7260万元,人均为63.60元,税费改革后XX年农业税为2677万元,人均为23.45元,减负率为63.1%。这次税费改革,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绝大多数农户在税费改革中受益。但税费改革后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税费改革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基层政权运转困难。税费改革往往导致乡村可用财力进一步减少,乡村组织的运转困难明显增大。
乡村财力存在缺口,村委会基本开支难以维持。目前一个村的基本开支项目有办公经费、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等。税费改革前,这些费用主要靠村提留来支付,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大幅度减少。我县税改前XX年全县村级“三提”收入共1113万元,税改后XX年新的农业税附加只有441万元,减少幅度为60.4%,平均每个村减少收入8125元。现在大些的村的农业税附加有1万元左右,多数村只有几千元,一些计税面积较少的村,农业附加税很低,如清水乡最小的一个村河马村XX年农业税附加仅1975元。我们调查的水口乡税费改革后新的农业税附加只有4.68万元,而目前村级支出年需10.5万元,收支缺口达5.82万元。虽然个别村村级收支缺口可以从集体收入中解决,但从大面上看,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绝大多数村并无集体收入来源,村级支出资金缺口将会无着落,这不仅导致村里贫困户生活无法保障,村级事务无人管理,还可能导致村民自治组织
——村委会的名存实亡。
乡村债务负担沉重,缺乏有效的化解途径。目前乡村欠债问题突出,乡村债务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但是税费改革后这个问题突显出来。一些乡村逐年积累起来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原本指望通过统筹和提留来维持周转并逐步得以消化,但农村税费改革后,统筹提留以及集资摊派全部取消,化解债务便成为了头等难事。据调查,清水乡累计负债额达
230万元,比全乡XX年的农业税及附加总和还要多;村一级也是如此,该乡7个村,村村都负债,负债额超过60万元。税费改革导致农业附加税也相应减少,使得一些全靠附加税来维持正常运转的村级基层组织感到了困难,更不用说去偿还那些陈年旧帐。
(二)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难癣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务的缺口最终将大部分落到现任干部的工资上,村干部一年忙到头,有的只能拿到部分工资,有的甚至拿不到工资,严重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村干部待遇偏低。税费改革后,村组干部工资由收取农业税附加进行支付。我们调查了2个具有代表性的乡,较边远的票草乡村支书的年工资为1000人以上的村1600元,1000人以下的村1500元,村主任、村会计分别递减100元;在县城郊区的水口乡村干部工资是按天数计算,每天7元,XX人以上的村支书每月按24天计算,XX人以下的村支书每月按22天计算,村主任、村会计分别递减1天,也就是大村支书年工资为2016元,小村支书为1848元。显然,每年平均不足XX元的基层干部待遇相当低,平均每天报酬在5元左右,这对农村稍有能力和本事的人都缺乏吸引力。
村干部工资难到位。村干部的待遇本就偏低,但就是这微乎其微的工资还无法落实到位,由于基层组织负债,拖欠村干部报酬时有发生。水口乡有14618人,9个行政村,28名村干部,组长140名,全乡农业税附加为4.68万元,而村组干部的工资一年就要7.36万元(组长报酬按该组人头每人每年1.50元计算),全乡的农业税附加仅支付村组干部的的工资就缺口2.68万元。实际上是上半年村干部工资无法解决,因为农税一般是在下半年收龋
同时,在现有条件下,基层干部年老后的后顾之忧没有相应政策解决。村干部认为经济上没有“盼头”,政治上没有“奔头”。许多村没有积累只有债务,使乡村基层组织失去了经济基础,其职能相应萎缩,多数村找不到像样的人当村主任、村支书,乡村干部“含金量”大大降低,村干部一般人都不愿干。面对农村的这种情况,一些有水平、有头脑、有能力的乡村干部纷纷外出打工,谋求出路。
(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遇到新挑战。税费改革政策规定,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办理,“一事一议”的实际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村内集体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这就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在具体实践中,“一事一议”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难实施,目前很多村是“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一是缺乏群众基矗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偏远的山区乡镇,群众认为“一事一议”制度名义上是给自己民主权利,实际上不是要群众出劳,就是让群众出资。因此,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不认可,导致有的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议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村民代表不参加会议,或者到会人数太少,会议开不成。农民群众不愿参加“一事一议”的村民大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会没有误工补贴。税费改革前召开村民大会给予误工补贴,改革后村级收入减少,取消了误工补贴。二是缺乏经济基矗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减缓,生活较为困难,对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出劳出资超出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比如,修村组道路等等,贫困乡镇农民群众确无钱出资,导致公益事业办不成。三是任何事务村民受益的程度很难一致,不受益或受益少的农户不会交钱。特别我县农民外出打工的较多,举家外出现象十分突出,对这些外出没在家的根本就收不到钱。如水口乡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有5000人,占了全乡总人口的34%,有的组走了只剩十来个人。
(四)农村公益事业兴办难。农村税费改革后,一方面村级财力下降,“无钱
办事”的问题日显突出。另一方面村级负债面大,还债与办实事之间产生矛盾,在村级现有的财力下,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还要办实事,村组干部感到很为难。尤其今年夏天,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洪灾,一些道路、桥涵、堰渠等基础设施被破坏,这些仅靠有关部门的投入是有限的,多数要靠农民自行解决。
按政策规定,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必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但是我县要实现小康目标,有很多乡镇还需在道路建设、农村改水、办学条件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乡镇靠现有的财力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在票草乡了解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用水不均,村与村、家与家之间经常发生抢水现象,遇上发洪水就更遭殃,但是乡里至今还没有钱拿出来修水渠。票草乡歧阳片区在1992年以前有长岭、南云、乐中、兴田、双塘几个水库,还有上百口山湾塘,每年大春作物都能旱涝保收,但近十年来,由于资金的极度稀缺,仅仅依靠上级的有限投入对南云、乐中水库进行了治理,其他水利设施一直处在自生自灭状态,年复一年,损毁日益加剧,有些设施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乡镇村组因资金原因又无力组织大规模维护维修,农业抗击旱涝灾害能力日趋衰退。与此同时,农村村组公路维护、基层阵地建设甚至村民学校建设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化解农村债务。现阶段可用一些开拓性的办法化解乡村债务。让基层尽快渡过税费改革的“磨合期”,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是应在全国农村开展债务清理整顿工作,用条例形式规范农村债务管理,严厉打击农村债务中的违规高息、应付款生息和利滚利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二是降息止息。严格执行各项金融政策,把各种不合理的利息降下来,同时把乡村欠款所列利息停下来,按先本后息的顺序进行偿还。三是拍卖资产。对乡村集体所属资产和资源进行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四是债务重组。清理三角债,实行债权与债务挂钩,消除乡村作为中间方的债权债务责任;实行以物抵债,用乡村所属集体资产和实用意义不大的物资产权抵偿、减轻债务,减少资产管理费用。五是应准许盛市、县人民政府发行定期债券,偿还农村债务。六是中央财政应向农村倾斜,控制国家重点重复建设项目,节约资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偿还农村债务。
(二)合乡并村,减少财政和农民供养的干部人数。在交通、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管理日益完善的今天,合乡并村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更有效率和更为经济。压缩村干部数量,可以通过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等办法,进一步精减村干部数量,特别要压缩拿误工补贴的人员数量。提倡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另外,许多同志认为实行村干部退休制加重了农民负担,建议取消这一制度,改用更加科学、更符合农村实际的办法调动农村干部的积极性。
(三)提~部待遇,规范干部工作职责。将村干部待遇定为每月为300-350元,由财政统一支付。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可将乡镇事业单位富余人员下放到村任职,仍享受原工资待遇,并加强村干部的教育管理,让他们有钱办事,有能力干事。
(四)完善“一事一议”及“两工”的筹资、筹劳政策。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的有关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以利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对于一些外出打工户的筹资筹劳,在自愿的原则下可以实行以资代劳。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继续保留“两工”,加强对“两工”使用的规范和管理,保证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一个稳定的投入渠道。在取消“两工”后,为了保证农村的水利建设,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要逐步转到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大型水利工程要继续坚持以政府组织引导为主。跨地区工程要由受益范围内的单位与个人共同出资、统一兴办。鉴于目前农村存在的“一事一议”难议、难决、难实施的实际,建议国家将“一事一议”筹资纳入国家财政,主要由国家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