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面试学概述
社会面试学概述
美国耶鲁大学一名面试学教授曾说:面试是一门“语言、思维、形体”艺术。只有了解了其艺术性所在才能对其有一个好的把握然后获得成功。接下来我们简要的从这个三个方面对其略加论述。
一、语言艺术: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为两点即语言的逻辑性与富含实物性。语言的逻辑性指的是说话要学会分条分层予以论述,否则的话就会显得语言过于紧凑黏糊,既不能清晰的阐释自己的观点也会给考官一种内心的烦躁感,这样是不会获得好成绩的。比如王岐山在论述反腐的时候就会从“不敢腐”“不会腐”“不能腐”三个方面予以论述,这样就会显得很清晰。语言的富有实物性即语言要言之有物,切忌空洞,应以胡适等人宣传的“语言即为表示自己的真思想,而非哗众取宠”为主。比如有的考生在回答考官题目的时候总是喜欢说一些上纲上线的话,那样的语言针对这样的题目既没有实际的意义又会给人一种不实际的感觉,是不会得到高分的。再者语言要以尊重朴实为主,切不可过于夸耀或者过于霸道。《人物志》给我们清晰的指出,每个人都喜欢比自己弱的人,因为这是原始内心不安全感在左右他的潜意识,因此我们的语言应该以朴实为主,不可过傲过显。
二、形体艺术:所谓形体艺术指的是要自然且要尊重人。因为你的面试者是礼仪的享受者,正如《史记》所言“有礼,然后知为君者之尊也”所以你要用礼来表示对考官的尊重,礼仪忌讳不尊重与过于卑躬屈膝,考生需确定自己的身份,然后选择相应的礼仪,简单的例子,中国总理对人大行鞠躬礼时幅度很大,原因在于他对人大负责,而奥巴马对日本天皇行此种礼时,则被骂作卑躬屈膝,因此礼仪要根据自己的身份以及与面试者的关系来选择。形体的自然指的是不可过于扭捏要有年轻人应该具有的朝气,否则的话让人一看就不会喜欢。
三、思维艺术:指的是考生在答题时应该具有一种正确的思维,比如公务员考试面试时应该以一种国家公职人员的思维予以回答,公职人员应该是社会的缓冲器、社会的润滑油,不能极左也不可极右,否则就会导致社会的失衡,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针对腐败问题,社会愤青的思维是怒骂,社会沉默者的思维是忍,但是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应该对其原因、现状、危害、解决途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予以回答,只有如此才是一种正确的思维。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去社会的公司去面试应该强调的是我可以给你创造多少的财富与价值,如果去公务员机构面试则不可如此,否则就是对所要面试机构性质认识不清楚导致的一种思维失误,是不会得到高分的。
第二篇:国家公务员面试概述
国家公务员面试概述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万丈高楼尚且平地而起,公务员考试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考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堪一击的,其胜败只能靠碰运气行事。
在本章,我们主要为考生介绍公务员录用的基本程序,面试的主要形式和基本要求、试题的编制及测评依据。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考生才能在脑海中形成对公务员面试的清楚轮廓,这是备考的第一步。
一、国家公务员录用程序
公务员的录用程序主要有四步,依次为:考核、体检、录取和试用。
1.考核考核工作有两个重点,一是政治素质,一是拟录用职位的要求。政治素质考核的具体内容有:能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否坚持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是否遵守党的纪律,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社会公德;能否团结同志,与人合作共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拟录用职位工作要求的考核,是通过对考核对象在原单位工作或学习的表现和实绩的考核,了解其是否具备拟录用职位的工作要求和发展潜力。具体内容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了解工作中较突出的成绩、科研工作的成果、本人撰写的研究论文、工作总结、调查报告等;在担任某一工作职务中,所表现出来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与人交往、联系协调、合作共事、语言表达、制定计划、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职位的需要,主动自学有关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包括总结自身经验教训、虚心向他人学习、终身接受教育的能力等。
公务员录用考核的内容还包括报考资格条件复审、职务回避考核、道德品质考核等。报考资格条件复审,主要是确定被考核者是否具备报考资格条件,在报名时是否隐瞒了某些情况。职务回避考核主要是了解考核对象的夫妻关系、直属血亲关系、两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其配偶等人员中,是否有在报考部门任职的情况。道德品质考核主要了解考核对象能否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讲话办事是否实事求是;恋爱、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是否处理得好等。
常用的考核方法有三种,即查阅档案考核法、谈话考核法和座谈会考核法。
查阅档案考核法是考录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考核时必经的第一道手续。通过查阅档案,可以熟悉被考核人的自然情况、工作经历、历史和现实情况,起到被考核者在报名期间自报条件的复核作用。
谈话考核法是考核中常用的另一种方法。此法可以获知一些在查阅档案时无法了解的情况。在考核之前,考核小组要对考核的内容、重点做出合理的设计,以便充分利用此法,全面、客观地了解被考核者在档案中反映出的个人工作、学习、品德等方面以外的情况。谈话的对象主要是被考核者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和被考核者本人。座谈会考核法是指考核人员召集考核对象所在单位人事、组织部门负责人、同事、主管领导等人进行座谈,听取大家对考核对象的意见,了解考核对象的有关情况。
通过查阅档案考核法、谈话考核法和座谈会考核法后,要形成考核材料,考核材料要准确、全面地叙述考核对象的主要优缺点,提出考核是否合格、是否可以录用的结论性意见。
2.体检公务员必须要有合格、强健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是执行公务的有效保证。对笔试、面试、考核都合格的应试者要组织体检,体检不合格者,不能录用。
(1)确定体检的项目和标准。主考机关要根据公务员录用对象的年龄特点和机关公务员工作特点,同卫生行政部门协商制定体检项目和标准。
(2)由主考机关或委托用人部门具体组织体检工作。其程序是:①确定体检医院。体检医院必须是县级以上医院,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较先进的医疗设备、较高的医疗水平。③通知报考者做好体检准备。③组织报考者到医院分科检查身体。④对初次体检不合格者,根据医生的意见,可重新复查一次。⑤体检完毕,由主检医生按照体检标准作出明确结论,如“合格”、“不合格”等,并签名盖章。
3.录取
录取阶段主要有以下五项工作:
(1)确定推荐比例。在笔试、面试、考核、体检合格后,根据各部门的录用计划,确定各部门、各单位的推荐比例,推荐比例大小根据合格者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之间的差额确定。一般来讲,当合格者人数多于计划录用人数时,以综合成绩高低为序,实行差额推荐。对于合格者等于或小于计划录用人数的专业,实行等额或缺额推荐。
(2)公布录用候选人名单。
(3)编制和管理录用候选人名册。凡考试考核体检合格者,编入录用候选人名册。名册中人员都具有被推荐资格。录用候选人名册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考试、考核、体检情况,推荐情况等三方面内容。录用候选人的管理工作包括除名、恢复、查阅等。录用候选人名册的有效期为1年,在有效期内,名册中人员保留被推荐资格。
(4)推荐。主考机关编制推荐录用表,将每一个录用候选人的有关情况填入表中,按确定的推荐比例、报考志愿和成绩高低分别向用人部门推荐。推荐的一般程序如下:①主考机关将录用候选人的推荐录用表推荐到其所报部门。②用人部门按其志愿、成绩向本部门有关司、处、科推荐。③在推荐的录用候选人数量不能满足各用人单位需要时,主考机关从名册中调整推荐。④对少数民族录用候选人,在成绩与其他录用候选人相同的情况下,优先推荐。
(5)办理录用手续。用人部门根据拟录取职位的要求,综合评定报考者的笔试、面试、考核、体检结果,确定拟录取人员名单,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政府人事部门根据用人部门报来的拟录取人员名单,办理录用手续。政府人事部门在录取人员名单上填写人事部门意见,向用人部门发出录用通知书,用人部门在接到录用通知后,向被录取者的所在单位和被录取者发出录用通知,由所在单位协助办理有关手续。被录用者持录用通知书及有效证件,在规定时间内到用人部门报到。报到期限为一个月,逾期不报到者取消录用资格。录用手续的办理,实际上就是录用到位的问题。在录用过程中如果报考者所在单位不予放行,或出现其他有争议的问题,由主考机关协调或交人才流动部门仲裁。
4.试用新录用人员有一年试用期。按规定录用的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要在基层工作一至二年。试用期内用人部门要组织培训,期满要进行考核。
新录用人员在上岗前接受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目的是使新录用人员了解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和公务员的职责;熟悉本岗位工作程序;掌握所担负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行政管理学、行政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机关应用文写作、岗位必备的实务知识等。培训要采取集中学习和岗位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结束时要组织必要的考试,合格者发给岗前培训证书。
用人部门在新录用人员的一年试用期内,对其要进行考核。考核以岗位规范中规定的任职条件为依据,考察新录用人员在试用期内的德、能、勤、绩。
新录用人员试用期满后,试用合格者,可正式任职;需进一步考察者,由用人部门决定可适当延长试用期;试用不合格者,取消其录用资格。
二、面试在公务员录用中的重要性
《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十六条指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测试应试者的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其他适应职位要求的业务素质与工作能”。而另一项研究数据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组织,在其人员的招聘与录用工作中,是借助于面试这一甄选手段来完成的。可见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及其他组织的人员招聘过程中,面试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面试与笔试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可以考查到笔试手段难以考查到的内容笔试是以文字为媒介,考查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但很多素质特征很难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比如一个人的仪表风度、口才、反应的敏捷性等。有些素质特征虽然可以通过文字形式来表达,但因为应试者的掩饰行为或其他原因没能表达,但却可以通过面试来考查。例如,对某些隐情,应试者往往不愿表露,对这些不愿表露的东西,在文字性的笔试、问卷等测试中,可以做到天衣无缝,但在面对面、眼对眼的面试中,就很难做到了,因为我们的身体不容易撒谎。
2.可以综合考查应试者的多种素质特征面试是主考官和应试者之间的一种双向沟通活动,但面试的主动权还是控制在主考官手里,面试测评时主考官要专即专,要广即广,要深即深,要浅即浅,具有很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可以综合考察应试者的知识、能力、工作经验等多种素质和水平状况。
3.可以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者和冒名顶替者有人在笔试过程中没发挥好,如果仅以笔试成绩作为录用依据,那么这些人就没有机会被录用了。但如果再辅之以面试形式,就相当于给这些人再次表现的机会。某市在一次干部录用考试中发现,有些人虽然笔试成绩不算很高,但在面试中对答如流,表现极佳,显示出了很大的发展潜力,从而成为理想人选。一些省市的干部录用考试中,有些人笔试成绩很高,但面试时却言语木讷,对所提问题的回答观点幼稚、没有深度;有的则只能背书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
4.面试可以测评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从理论上讲,面试只要精心设计、时间充足、手段得当,就可以准确地测评出应试者的任何素质。如果说心理测验中的许多问卷是测评应试者的智力、心理、品德等的有效手段,那么把这些心理测验中的问题以口头问答的形式表现出来,往往会收到与笔试不同的效果,由于信息量利用的高频率,其测评质量会更高。如果在面试中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情景模拟的人员甄选手段,还可考查应试者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如果引入工作演示的方法,还可直接考查出一些应试者的实际工作能力。甚至,就应试者的身体状况,通过面试也可获取大量信息。
面试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与功能,是由其特征决定的。与其他资格审查、笔试等人员甄选方式相比,面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面试以谈话和观察为主要工具谈话是面试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在面试过程中。主考官通过向应试者提出各种问题,应试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主考官可以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应试者某一方面的情况或素质。
观察是面试过程中的另一项主要手段,在面试中,它不仅要求主考官要善于观察应试者的非语言行为,而且要能指明应试者的行为类型,进而借助于人的表象层面推断其深层心理。对应试者非语言行为的观察,主要有面部表情的观察和身体语言的观察。
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从应试者面部表情中获得的信息量可达50%以上。在面试过程中,除面部表情外,身体、四肢等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手势,它具有说明、强调、解释或指出某一问题、插入谈话等作用,它是很难与口头语言分开的。
在面试过程中,听觉的运用也十分重要。主考官在倾听应试者的谈话时,应边听边思索,及时归纳整理,抓住关键之处。对应试者的谈话进行分析,比如是否听懂了主考官的提问,是否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层次性、准确性等。还可根据应试者讲话的语音、语速、腔调等来判断应试者的性格特征等。
2.面试是一个双向沟通过程面试是主考官和应试者之间的一种双向沟通过程。在面试过程中,应试者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主考官可以通过观察和谈话来评价应试者,应试者也可以通过主考官的行为来判断主考官的价值判断标准、态度偏好、对自己表现的满意度等,来调节自己在面试中的行为表现。同时,应试者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自己拟任职位的情况等。所以面试不仅是主考官对应试者的一种考察,也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沟通、情感交流和能力的较量。
3.面试内容的灵活性面试内容的灵活性是指面试内容对于不同的应试者来说是相对变化的、灵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试内容因应试者的个人经历、背景等情况的不同而无法固定。例如,有两位应试者同时应聘档案管理岗位,一位有多年从事档案工作的经历,另一位是应届档案管理专业的学毕业生。在面试中对前者侧重于询问其多年来从事档案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对后者则侧重了解其对该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在校学习期间的有关情况。
(2)面试内容因工作岗位不同而无法固定。不同的工作岗位,其工作内容、职责范围、任职资格条件等都有所不同,例如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有关技术监督岗位和国家人事部的考录岗位,无论其工作性质、工作对象,还是任职资格条件,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其面试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面试题目及考察角度都各有侧重。
(3)面试内容因应试者在面试过程中的面试表现不同而无法固定。面试的题目一般应事先拟定,以供提问时参照,但这并不意味着考官必须按事先拟定好的题目逐一提问,毫无变化,而要根据应试者回答某一问题的情况,灵活处理。
4.面试对象的单一性面试的形式有单独面试和集体面试两种。在面试中多位应试者可以同时位于考场之中,但主考官不是同时面向所有的应试者,而一般是逐个提问逐个测评,即使在面试中引入辩论、讨论,评委们也是逐个观察应试者的表现的。
5.面试时间的持续性与笔试不同的是,面试不是在同一时间展开,而是逐个进行。而笔试则不论报考人数的多少,均可在同一时间进行,甚至不受地域的限制。第一,面试是因人而异,主考官提出问题,应试者针对问题进行回答,考查内容不像笔试那么单一,既要考查应试者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又要考查其仪表、反应力、应变力等,因此只能因人而异、逐个进行。
第二,面试一般由用人部门主持,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条件等不同,面试差异大,无法在同一时间进行。
第三,每一位应试者的面试时间,应视其面试表现而定,如果应试者对所提问题对答如流,主考官很满意,在规定时间甚至不到规定时间即可结束面试;如果应试者对某些问题回答不清楚,需进一步追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应试者的某些情况,则可适当延长面试时间。
三、面试的八大测评项目
从1988年至1998年初,有人对此期间有关机关招考工作人员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面试测评项目的测评表、法规文件、研讨文章等进行了广泛收集。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归纳出65个面试的测评项目模型作为研究样本。
对65个模型做统计后发现:65个模型中出现的测评项目一共有26个(对名称不同而实质相同的项目做了简单合并)。但各个项目出现的总次数大不相同,有的在多个模型中出现,有的只在极个别模型中出现。各个项目的活跃程度、常见程度,研究者采用“出现频率”这个概念来反映,即各个项目出现次数与65个样本模型之比。整理排列后,得出《机关招考工作人员面试的测评项目及出现频率表》,具体如下:
机关招考工作人员面试的测评项目及出现频率表
顺序项目名称出现次数(次)出现频率(%)1语言表达能力(含清晰性、逻辑性、准确性,个别模型曾出现两个以上的语言表达因素)71109.2 2应变能力(含回答迅、灵敏度、灵活性等)5381.5 3综合分析能力5076.9 4实际业务知识与操作技能(含工作经验、业务水平等)3858.5 5举止(含仪表、气质、风度等)3352.3 6逻辑思维能力3350.8 7知识面2233.8 8思想与政策水平(含思想境界、纪律性等)1827.7 9进取精神(含事业心、进取心、竞争意识、成就感等)1015.4 10态度812.3 11人际关系(含协调交往)812.3 12兴趣爱好710.1 13性格57.7 14创造能力57.7 15记忆能力57.7 16听写能力(含速记、书法等)34.6 17求实精神(含责任心、诚实性等)34.6 18稳定性34.6 19组织管理能力23.1 20动机23.1 21自学能力23.1 22计算能力11.5 23调研能力11.5 24接受能力11.5 25注意分配能力11.5 26独创见解能力11.5
根据上表及历年的面试测评经验,考虑到面试测评的功能特点及其局限,经对有关专家和国家机关中有丰富人才测评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的调查,面试中需要测评的通用项目主要有八项,虽然此类内容前文已有所涉及,但为了考生的备战更具有针对性,现分别予以详细说明。
1.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在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思维的智力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种特征联合为整体,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在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对问题的宏观理解把握和事物间矛盾关系的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十分重要。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
●对事物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对事物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成分予以考虑●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2.语言表达能力该项能力是指以言语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听众采用不同的方式、风格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并试图让听众接受的过程。
该项能力要求做到:
●理解他人的意思●口齿清晰,具有流畅性●内容有条理、富于逻辑性●用词准确、恰当、有分寸
3.应变能力该项能力的定义是在有压力的情境下,思考、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而灵巧地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该项能力要求:
●承受压力●思维反应敏捷●情绪稳定●考虑问题周到
4.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该能力一般是指对自己、他人、部门的活动做出计划、排出日程、调配资源,并对冲突各方的利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协调。
该项能力要求做到:
●依据部门目标,预见未来的要求、机会和不利因素,并作出计划。
●看清相互依赖的冲突各方面的关系●根据现实需要和长远效果作出适当选择●及时作出决策●调配、安臵人、才、物等有关资源
5.人际交往的能力这项能力的一般定义为建立和维持自己与他人、团体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有目的的、与工作相关的,包括与他人的沟通,以及组织中的服从、合作、协调、指导、监督活动。
具备这种意识与技巧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人际合作的主动性●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意识(包括权限、服从、纪律等意识)●人际间的适应●有效沟通(传递信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6.自我情绪控制指在受到较强刺激或处于不利的情境中时,能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并约束自己行为反应的能力(主要是根据面试当时考生对一定问题的反应预测考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要求做到:
●在较强刺激情境中,表情和言语自然●在受到有意挑战甚至有意羞辱的场合,能保持冷静●为了长远或更高目标,抑制自己当前的欲望
7.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
求职动机是指在一定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求职活动以达到求职目的的内部心理活动;个人的求职目的与拟任职位所能提供的条件相一致时,个体胜任该职位工作并稳定地从事该工作的可能性较大。
这一测评要素要求考查应考者的●现实性需要(解决住房、户口迁移、专业对口等)与岗位情况●兴趣与岗位情况●成就动机(认知需要、自我提高、自我实现,服务他人的需要,得到锻炼等)与岗位情况●对组织文化的认同8.举止仪表这一定义比较简单,指考生外在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表现。
需要考查应考者●穿着打扮是否得体●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一般的礼节●是否有多余的动作
四、公务员面试的主要形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面试可以划分为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1.压力性面试和非压力性面试这是根据面试的目的不同进行的划分。
前者是指招聘者有意对应聘者施加压力,使其焦虑不安的面试形式。这种面试的目的是鉴别出那些对压力敏感、并具有较高压力承受能力的应聘者。在面试中,考官提问一些直接甚至很尖锐的问题,使应聘者感到不舒服,如应聘者换过好几次工作,那么招聘者会问经常换工作表明这个人不负责任、不成熟,这时就对应聘者形成了考验:如果应聘者合理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换工作,那么应聘者的提问就可以继续进行;如果应聘者一下很生气,那么就表明这个人压力承受能力有限。非压力性面试则是指在没有压力的情形下考察应试者有关方面的素质。
2.鉴别性面试、评价性面试和预测性面试这是根据面试的功能而进行的划分。所谓鉴别性面试,就是依据面试结果把应试者按相关素质水平进行区分的面试;评价性面试则是对应考者的素质做出客观评价的面试;而预测性面试是指对应考者的发展潜力和未来成就等方面进行预测的面试。
3.根据面试的进程来分,我们还可以将面试分为一次性面试和分阶段面试一次性面试是指用人单位对应试者的面试集中于一次进行。在一次面试中,面试考官的阵容一般都比较强大,通常由用人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业务部门负责人及人事测评专家组成。在一次面试的情况下,应试者是否能面试过关,甚至被最终录用,就取决于这一次面试。
分阶段面试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叫“依序面试”,一种叫“逐步面试”。依序面试一般分为初试、复试与综合评定三步。初试的目的在于从众多应试者中筛选出较好的人选。初试一般由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主持,主要考察应试者的仪表风度、工作态度、上进心、进取精神等,将明显不合格者予以淘汰。初试合格者则进入复试,复试一般由用人部门主管主持,以考察应试者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为主,衡量应试者对拟任工作岗位是否合适。复试结束后再由人事部门会同用人部门综合评定每位应试者的成绩,确定最终合格人选。逐步面试一般由用人单位的主管领导、处(科)长以及一般工作人员组成面试小组,按照小组成员的层次,按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对应试者进行面试。
第三篇:社会养老保险概述
社会养老保险概述
摘自:安康人才网
所谓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它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证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
1.由于其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的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所以必设立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2.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
3.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
在我国,90年代之前,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从此,我国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这种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该制度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形式,社会统筹部分由国家和企业共同筹集,个人帐户部分则由企业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其目的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第四篇:第一章 面试的概述
第一章 面试的概述
一、面试
1、面试的概念
指在特定时间、地点所进行的,有着预先精心设计好的明确的目的和程序的谈话,通过施测者与被评者双方面对面的观察、交谈等双向沟通的方式,了解被测评者的素质特征、能力状况及求职动机等方面情况的一种人员甄选与测评技术。
2、面试的特点
①面试是以谈话和观察为主要工具。如捡扫把。
②面试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不是被动的,如可问:一个月工资多少钱。③面试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交流。
首先,谈话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其次,有着预先精心设计的计划和程序;
再次,测评者与被测评者处在一种不同的地位上。
二、面试的分类
1、根据面试的标准化程度分类:
可以将面试划分为非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与半结构化面试。
(1)非结构化面试
指在面试中事先没有固定框架结构(指没有预先确定测定要素等),也不对被测评者使用有确定答案的固定问题的一种面试。即没有固定测评要素、没有固定答案、面试组织非常随意、没有系统设计(如提问题、评分角度与面试结果处理)。
[案例] 这是一家公司招收新职员测试问题中的一道题......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好可怜的。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是大恩人,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那种你做梦都想娶/嫁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那?请解释一下你的理由。
[结论] 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并没有解释他的理由,他只是说了以下的话:“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案例] 为什么下水道井盖是圆的?怎样移动富士山?估算一下美国有几辆汽车?
[题解] 这些题目,正确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按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有没有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等。
(2)结构化面试:目前所使用的正规的面试一般为结构化面试。
所谓结构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面试程序的结构化(开始、核心和结尾阶段)
二是面试题目的结构化(哪些因素)
三是面试结果评定的结构化(如何打分)
(3)半结构面试:指界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之间的一种面试。
2、根据工作岗位分类
(1)个体面试 :是一个被试者与一个主考官单独进行面谈或一个被试者与多个主考官分别单独面谈的方式。
(2)逐级面试:也称分层面试,是由多个人组成面试小组,侧重不同方面对被试者进行考查,逐级淘汰。
(3)分次面试:也称初试和复试
(4)群体面试:是多个被试者与一个主考官面谈或多个被试者与多个主考官进行面谈的方式。
[切记] 在考官发问未结束前不要抢答。要积极回答问题,争取机会。不可随意迎合别人的见解,不可驳斥别人的意见。在别人发言时,不可漫不经心。
3、根据面试的内容分类
问题式面试、情景式面试、压力式面试、引导式面试、综合式面试、邀请实地考察
常用的情景性测评方法
①无领导小组讨论
在5-7人的小组中,不指定负责人,大家地位平等。
在既定的背景下或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
施测者不参加讨论,给定讨论问题及所要得到的目标及时间限制等。
施测者一般坐在讨论室隔壁,通过玻璃洞或电视屏观察整个讨论过程,或者录音。目的:考察被测评者的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想象能力、辩论说服能力以及非言语的沟通能力。
[案例1] 某市市政府信息处的重要职责是把关于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每日摘要向市领导呈报一项。
其一:某居民小区公厕年久失修已停用近一个月,附近居民室内又无厕所,每天为此要到一里之外的公厕跑几趟,很不方便,给年迈体弱多病及婴幼儿增添了很大困难,居民呼吁市政府解决此问题。
其二:某市一家中型企业,常年开不出工资,负债累累,本年初通过竞选厂长及领导班子后,通过挖潜、转向、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制度,半年时间使企业扭亏为盈„„
假如你已被市政府信息处录用,你认为应该把上面两条信息的哪一条上报市政府的领导?
[题解]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说,上报哪一条都不会错,关键是看参测者上报的理由、依据是否充实,材料是否严谨、有说服力。
[案例2] 一架私人飞机坠落在荒岛上,只有6个人存活:
1、孕妇:怀胎八月
2、发明家:正在研究新能源(可再生、无污染)汽车
3、医学家:今年研究艾滋病的治疗方案,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4、宇航员:即将远征太空,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新星球
5、生态学家:负责热带雨林抢救工作组
6、流浪汉
这时,逃生工具只有一个能够容纳一人的橡皮气球吊篮,没有水和食物。那么,应该由谁乘坐气球离岛呢?请说明理由。
[案例3] 海上自救
[情境]:你们正乘一艘科学考察船航行在大西洋的某个海域,考察船突然触礁并迅速下沉,队长下令全队立即上橡胶救生筏。据估计,离你们出事地点最近的陆地在正东南方向100海里处。救生筏上备有15件物品,除了这些物品以外,有些成员身上还有一些香烟、火柴和气体打火机。
[问题]:现在队长要求你们每个人将救生筏上备用的15件物品按其在求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列,把最重要的物品放在第一位,次重要的放在第二位,直至第15件物品。请你们一起讨论,在15分钟内定出一个统一方案。并说明排序理由。
附:排序用的物品
指南针、小收音机(一台)、剃须镜、航海图(一套)、饮用水、巧克力(二公斤)、蚊帐、二锅头酒(一箱)、机油、钓鱼工具(一套)、救生圈、驱鲨剂(一箱)、压缩饼干(一箱)、15米细缆绳、30平方尺雨布一块
[案例4] 一个人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取决于许多重要的因素,例如: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比较主动,待人热情,为人老实,办事能力强,占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广泛,乐于帮助别人,对他人的内心世界有很好的洞察力,豁达、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健谈,幽默,为了朋友能够牺牲个人利益。言谈举止有风度,情绪稳定性好,独立、有主见。
请你分别从上面所列出的这些因素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和一个最不重要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②“文件筐”测验——公文处理测验
对管理人员潜在能力进行测定的有效方法。被测评者将扮演某一个领导者的角色。
要求被测评者采取措施或做出决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这些公文处理完毕,一般情况下,无人协助;但在人员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派一个秘书或助手。如2小时
拟任省人事厅办公室主任;
功能:反映被测评者在管理方面的组织、计划、协调能力和分析综合、判断、决策的能力,以及分派任务的能力等。此外,还反映了对事物的主动性、对信息的收集能力和利用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条理性程度和对外界环境的敏感程度。
③模拟面谈
由施测者的一名助手扮演与被测评者谈话的人,这个人是经过培训了的,他的行为将遵循一种标准化模式。
比如拟任下属、客户或记者等。这个人可以向被测评者提出问题、建议或反驳被测评者的意见,拒绝被测评者的要求等。如故意刁难(外国记者问周恩来)
功能:主要考察被测评者的说服能力、表达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等。
④案例分析
让一个被测评者阅读一些关于组织中的问题的材料,然后让他准备出一系列的建议,以提交给更高级的管理部门。
功能:考察被测评者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它既可以考察一些一般性的技能,也可以考察一些特殊性的技能。
三、面试题型
1、背景性问题
通常是有关应考者背景的问题。在面试开始时,往往用3-5分钟时间来了解应考者在工作生活方面的一般情况、教育和工作背景等方面的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让应考者放松,自然进入面试情境,形成融洽交流的面试气氛;二是验证和澄清简历上的有关个人信息;三是为后续的面试提问提供引导,便于深入面试。
问题样例:请你用5分钟时间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
2、意愿性问题
意愿性问题是考察应试者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应试者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问题样例:根据专业和能力情况看,你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很广,为什么选择国家机关而且特别选择了我部门?(考官可就事业追求和现实生活需要两方面对应试者加以追问,甚至给应试者以压力,考查其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并尽可能全面了解应试者对事业和生活方面的真实要求,再与职位能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相比较)
3、知识性问题
知识性问题主要是考查应考者对所要从事的工作所必需的一些一般性的和专业性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知识性问题包括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和专业性的知识。常识性的知识是指从事该工作的人都应具有的一些常识。例如一个财会人员应了解一些
必要的财务制度,一个人事经理应了解必要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法规。专业知识指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
问题样例:如何理解间接正犯的构成。
对于此类问题的回答并没有什么窍门,只有靠应考者自己平时的积累和扎实的基础。
4、智能型问题
智能型问题是通过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考查应试者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应试者对社会的关心程度。这类题一般不是要应试者发表专业性的观点,也不是对观点本身正确与否做评价,而主要是看应试者是否能言之成理。
问题样例:目前社会上“献爱心,捐助危重病人”的活动很多,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如果不仅谈到了“爱心、互助”的意义,而且能进一步提出我国医疗制度现状及改革、发展方向,则表示该应试者考虑得较深。
5、连串性问题
连患性问题一般也是为了考察应试者的压力承受性,包括在有压力的情境中的思维逻辑性和条理性等,但也可以用于考查被试者的注意力、瞬时记忆力、情绪稳定性、分析判断力、综合概括能力等。
问题样例:我想问三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要想到我们单位来?第二,到我们单位后有何打算?第三,你报到工作几天后,发现实际情况与你原来想象的不一致时你怎么办?
对于此类问题,应考者应该有思想准备,特别是对自己的选择究竟是怎么考虑的,要如实反映,不要说大话、空话,要从自己的价值观和志向方面对自己进行剖析。
6、压力性问题
这种问题通常是故意给应考者施加一定的压力,看看其在压力情境下的反应,以此考查应考者的应变能力与忍耐性。此类问题可能会触及应考者的“痛处”。
问题样例:你的领导让你送一份急件给某单位,第二天却发现送错了单位,可领导不但不承认错误,还生气地指责你马虎大意。此时,你会怎样表白自己,既不影响工作,也不加剧你与领导之间的矛盾?
7、引导型问题
这类提问主要用于征询应试者的某些意向、需求或获得一些较为肯定的回答。如涉及薪金、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问题,宜采取此种提问方式。
问题样例:你上班后的前两个月可能要到外地出差,你可以做到吗?
8、迂回型问题
当主试者觉察应试者不太愿意回答某个问题而又想有所了解时,可以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
例如,对于“政治问题”许多人不愿意真正表白自己的观点,此时可以迂回地提问:“你的伙伴们对这个问题或这件事是怎么看的?”应试者因此会认为说的不是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不会暴露自己的观点,因而心情放松地说了一大通,其实其中许多都是他自己的观点。
9、行为型问题
行为型问题是用于考查应试者行为技巧和能力的试题形式,如考查人际关系的意义和技巧,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解决平级组织间矛盾问题的能力,以及着重考查其人际沟通以及与同事建立信任关系等行为技巧和能力。
问题样例:生活、工作中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请你回忆一下,你遇到的最难打交道的一个人或几个人;为了把事情办成,你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从中你得到了什么经验没有?
四、面试测评的主要内容
仪表风度、专业知识、工作实践经验、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工作态度与敬业精神、求职动机、业余兴趣与爱好
第五篇:传染病学重点概述
传染病学重点概述
1、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2、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
3、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4、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5、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6、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7、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8、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9、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0、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11、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2、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3、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5、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6、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
17、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8、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19、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性。
20、再感染:指同一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称为再感染。
2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2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23、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称为恢复期。
24、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25、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26、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7、准种:即HCV感染后,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
28、免疫重建:通过抗病毒治疗及其他医疗手段使HIV感染者受损的免疫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称为免疫重建。
29、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IRSI):在免疫重建的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热、潜伏感染的出现或原有感染的加重或恶化,称为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
30、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症状的全身感染综合征。
31、菌血症:若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迅速被人体免疫功能所清除,未引起明显毒血症的即称为菌血症。
32、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栓塞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
33、严重败血症:当败血症导致组织灌流不足或器官功能障碍,引起感染性休克或一个以上器官衰竭者称为严重败血症。
34、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35、外源性感染: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医院内患者、工作人员或探视者,以及医院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医院感染。
36、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皮肤或腔道等处定植的条件致病菌,或从外界获得的定植菌由于数量或定植部位的改变而引起的感染。
37、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感染后免疫。
38、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水、食物、苍蝇、手、吸血节肢动物、血液、土壤等。
40、自然疫源地: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41、稽留热:
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42、传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亦称为传染。
4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指在免疫缺陷病毒的直接与间接作用下,CD4+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免疫缺陷,易致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这一慢性致命性传染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44、窗口期:急性乙型肝炎在HBsAg消失后,但尚未出现抗-HBs之前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传染病学重点
第一章
总论
1、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2、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清除病原体
(二)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三)显性感染
(四)病原携带状态
(五)潜伏性感染
3、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侵袭力
(二)毒力
(三)数量
(四)变异性
4、C反应蛋白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标志。
5、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感染动物。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三)人群易感
6、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病原体
(二)传染性
(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
(四)感染后免疫:感染后免疫如果持续时间短,可出现下列现象:再感染和重复感染。
7、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通常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①发热:
A.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的程度可分为:a.低热:体温为37.5~38度;b.中度发热:体温为>38~39度;c.高热:体温为>39~41度;超高热:体温41度以上。
B.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I:体温上升期
II:极期
III:体温下降期
C、热型及其意义:
I、稽留热:体温升高超过39度且24小时内体温高低相差不超过1度,可见于伤害、斑疹伤寒等。
II、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高低相差超过1度,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
III、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
IV、回归热:可见于回归热
V、不规则热: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
②出疹:
水痘、风疹第一天出疹;猩红热第二天出疹;麻疹多于第三天;斑疹伤寒第五天;伤寒第六天。
水痘的出疹主要分布于;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同时有黏膜疹(科氏斑)。
皮疹的形态可分为四大类: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③毒血症状
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8、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甲类:①鼠疫;②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级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发、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临床表现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后早期产生IgM型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型抗体则是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的标志,可长期存在(二)
乙型肝炎病毒(HBV):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①大球形颗粒;②小球形颗粒;③丝状或核状颗粒。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抗原抗体系统:
①HCV
Ag与抗-HCV: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如果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
②HCV
RNA:HCV
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标志。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流行病学】
(一)甲型肝炎
①传染源: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高峰期后1周。
②传播途径: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
(二)乙型肝炎
①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
②传播途径:a.母婴传播;b.血液、体液传播;c.其他途径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
④流行特征:a.有地区性差异;b.有性别差异;c.无明显季节性;d.以散发为主;e.有家庭聚集现象;f.婴幼儿感染多见。
(三)丙型肝炎
①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②传播途径:a.输血及血制品;b.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液透析;c.生活密切接触传播;d.性传播;e.母婴传播。
③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四)丁型肝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五)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似。
【病理解剖】
(一)基本病变: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干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干细胞再生。
(二)各临床型肝炎的病理特点:
(1)
急性肝炎: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形成点、灶状坏死。
(2)
慢性肝炎
(3)
重型肝炎:①急性重型肝炎:坏死肝细胞占2/3以上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坏死面积小于1/2
③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亚大块或大块坏死,大部分病例尚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
(4)
肝炎肝硬化:①活动性肝硬化;②静止性肝硬化。
(5)
淤胆型肝炎
(6)
慢性无症状携带者
【病理生理】
(一)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
(二)肝性脑病:
(1)
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
(2)
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
(3)
假性神经递质假说
***肝性脑病的诱因:大量利尿引起低钾和低钠血症、消化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合并感染、使用镇静剂、大量放腹水等。
(三)出血:①凝血因子减少;②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③骨髓造血系统受到抑制;④DIC及继发性纤溶;⑤胃粘膜广泛的糜烂和溃疡;⑥门脉高压引起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
(四)急性肾功能不全
(五)肝肺综合征
(六)腹水
【临床表现】
(一)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
急性黄疸型肝炎:
可分为三期:①黄疸前期;②黄疸期;③恢复期
(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二)慢性肝炎:
(1)
轻度: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肝功能指标仅1项或2项轻度异常。
(2)
中度
(3)
重度: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
(三)重型肝炎:
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ALF):发病2周内出现以II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
③慢加急性重型肝炎
④慢性重型肝炎
(四)淤胆型肝炎
(五)肝炎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
减少的“三少”现象。
(二)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
(三)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目前临床上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
②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
80%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肝病时血清AST升高,提示线粒体损伤。
③乳酸脱氢酶
④r-氨酰转肽酶
⑤胆碱酯酶: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
⑥碱性磷酸酶
(2)血清蛋白
(3)胆红素: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重型肝炎常超过171umol/L;胆红素含量是反映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4)PTA(凝血酶原活动度)≤40%是诊断重型肝炎或肝衰竭的重要依据。
(5)血氨: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提示肝性脑病存在。
(6)血糖
(7)血浆胆固醇
(8)补体
(9)胆汁酸
(四)甲胎蛋白(AFP)
(五)肝纤维化指标
(六)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
A.抗-HAV
IgM: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而可靠的血清学标志。
B.抗-HAV
IgG
(2)乙型肝炎
A.HBsAg
与抗HBs:HBsAg
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B.HBeAg与抗HBe:HBeAg的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长期抗HBe阳性者并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或无传染性。
C.HBcAg与抗HBc:抗HBc
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
D.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E.组织中HBV标志物的监测
(3)丙型肝炎:
A.抗-HCV
IgM和抗-HCV
IgG:HCV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抗-HCV
IgM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抗-HCV
IgG阳性提示现症感染
既往感染。
B.HCV
RNA
(4)丁型肝炎
(5)戊型肝炎
A.抗-HEV
IgM
和抗-HEV
IgG:抗-HEV
IgM在发病初期产生,是近期HEV感染的标志。抗-HEV
IgG
在急性期滴度较高,恢复期则明显下降。
【并发症】
①肝性脑病
②上消化道出血
③肝肾综合征
④感染
【临床诊断】
①急性肝炎:起病较急,ALT显著升高。黄疸性肝炎血清胆红素正常或>17.1umol/L,尿胆红素阳性,病程不超过6个月。
②慢性肝炎
③重型肝炎(肝衰竭):主要有肝衰竭症候群表现。
④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3周以上,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⑤肝炎肝硬化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病原学】病毒包囊中有两种重要的糖蛋白,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是主要的抗原变异形式。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从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临床表现】
(一)典型流感: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查体可见结膜充血。肺部听诊可闻及干啰音。
(二)轻型流感: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
(三)肺炎型流感:多发生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起病1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可伴有心、肝、肾衰竭。体检双肺遍及干、湿啰音,但无肺实变体征。
【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为继发性细菌感染。
(二)肺外并发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和瑞式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大单核细胞也可增加。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二)病毒分离
(三)血清学检查
【治疗】
(一)一般治疗:高热者予解热镇痛药;儿童忌服含阿司匹林成分的药物。
(二)抗流感病毒治疗:
①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
②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
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常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
【治疗】
(一)隔离
(二)一般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四)重症患者的治疗:①营养支持;②加强血氧监测和呼吸支持;③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④防治其他并发症
三、甲型H1N1流感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典型患者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急速发热、数小时内达38度以上,可呈稽留热、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可伴有畏寒或寒战,有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
第三节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均含有病毒。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四)流行特征
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见
【病理】麻疹的病理特征是感染部位数个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临床表现】
(一)典型麻疹
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期:
①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此期主要为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炎症所致的卡他症状,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90%以上患者口腔可出现麻疹黏膜斑(科氏斑),它是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科氏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
②出疹期: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进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遍及全身,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
③恢复期:皮疹消退,可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疹退时有细小脱屑。
(二)非典型麻疹
①轻型麻疹
②重型麻疹:多见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
A.中毒性麻疹
B.休克性麻疹
C.出血性麻疹
D.疱疹性麻疹
(三)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再接触麻疹患者时出现。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肌痛、腹痛,无麻疹黏膜斑。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二)血清学检查:IgG抗体恢复期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即为阳性,可以诊断麻疹。
(三)病原学麻疹:
①病毒分离;②病毒抗原监测;③核酸监测
【并发症】
(一)喉炎
喉炎以2~3岁以下小儿多见,继发于细菌感染导致喉部组织水肿,极易引起喉梗阻。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严重时须及早做气管切开。
(二)肺炎
肺炎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咳脓痰,患儿出现鼻翼扇动、口唇发绀,肺部有明显的啰音
(三)心肌炎: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发绀,听诊心音低钝、心率快。
(四)脑炎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鉴别诊断】
①风疹:发热1~2天出疹、皮疹分布以面、颈、躯干为主。1~2天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常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②幼儿急疹:突起高热,热退后出疹。
③猩红热:口周呈苍白圈
④药物疹:皮疹多有瘙痒,停药后皮疹渐消退。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初次接种时间为8个月。
第四节
水痘和带状疱疹
用阿昔洛韦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每天600~800mg。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可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四)流行情况:感染后一般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病理】腮腺炎的病理特征是腮腺非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腮腺管口早期有红肿。
腮腺肿胀具有特征性:①淀粉酶:增高;②肿大时间:1-3-7;③肿大顺序:一侧-双侧-颌-舌下腺;④色泽:亮而不红;⑤质地:坚韧、触痛,局部皮肤温度高;⑥边界不清;⑦腮腺导管堵塞、红肿,无脓。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尿常规和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
(二)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90%患者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血脂肪酶增高,有利于胰腺炎的诊断。
(三)脑脊液检查
(四)血清学检查: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M抗体可作出近期感染的诊断。
(五)病毒分离
【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并发症、生殖系统并发症以及胰腺炎、肾炎。
【鉴别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和化脓性腮腺炎鉴别
项目
流行性腮腺炎
化脓性腮腺炎
病原体
腮腺病毒
细菌
传染性
有
无
发作次数
一次,终生免疫
可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
学龄儿童
各年龄段
部位
两侧
一侧
病理特征
非化脓性
化脓性
肿物表面皮肤
发热而不红,触痛
红肿,压痛明显
腮腺管口
早期红肿
挤压可有脓液流出
起病
急缓不一
急性起病
并发症
可有胰腺炎
不伴有胰腺炎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正常
升高
抗生素治疗
无效
有效
【治疗】可试用利巴韦林。
第六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犬和兔。主要传染源为鼠
(二)传播途径:①呼吸道传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②消化道传播
③接触传播
④虫媒传播
(三)易感性:普遍易感
(四)流行特征:姬鼠传播者以11~1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
【病理生理】①休克;②出血;③急性肾衰
【病理解剖】本病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
(一)发热期:发热是本病最早出现的必备症状。热型以弛张热为多。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
(二)低血压休克期: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
(三)少尿期:一般认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和腹泻等,常有顽固性呃逆,可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和抽搐等症状。
(四)多尿期: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以下三期:①移行期:每日尿量由400ml增至2000ml;
②多尿早期:每天尿量超过2000ml;
③多尿后期:每天尿量超过3000ml.(五)
恢复期:尿量恢复为2000ml以下。
临床必备三大主症:发热、出血、省损害。
充血(三红):①皮肤三红:颜面、颈、胸潮红(醉酒貌);②黏膜三红:眼结膜、软腭和咽部;
三水肿征:球结膜、面部和眼睑。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第三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均升高,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
②尿常规;③血液生化检查;④凝血功能检查;⑤免疫学检查;⑥分子生物学方法;⑦病毒分离;⑧其他检查
【并发症】
(一)腔道出血
(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三)肺水肿: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②心源性肺水肿
(四)其他:包括继发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和肝损害。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特症
(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尿蛋白大量出现和尿中带膜状物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鉴别;
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
少尿期应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相鉴别
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
腹痛为主要表现着与外科急腹症相鉴别
【治疗】“三早一就”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一)发热期:治疗原则是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是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
(三)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透析疗法的适应症:少尿持续4天以上或无尿24小时以上,或出现下列情况者:①明显氮质血症,血BUN>28.56mmol/L,有严重尿毒症表现者;②高分解状态,每天BUN升高>7.14mmol/L;③血钾>6mmol/L,EKG有高耸T波的高钾表现;④高血容量综合征)
(四)多尿期:治疗原则是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补充营养
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传播,流行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乙脑主要通过蚊叮咬而传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
(四)流行特征: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
【病理解剖】可出现以下病变:
①神经细胞变性、坏死;②软化灶形成;③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④胶质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三大主症:高热、抽搐、呼吸衰竭
(一)典型的临床表现
可分为四期:
①初期:为病初的1~3天,发热,伴有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和嗜睡,此期易误认为上呼吸道感染。
②极其
:a.高热;b.意识障碍;c.惊厥或抽搐;d.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
e.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f.循环衰竭
③恢复期
④后遗症期: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
(二)临床分型
①轻型
②普通型
③重型
④极重型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10^9/L
(二)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三)血清学检查:
①特异性IgM抗体测定:该抗体在病后3~4天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②补体结合实验
③血凝抑制实验
(四)病原学检查
【诊断】
(一)流行病学情况:季节性(夏秋季,7、8、9月),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二)临床特点: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三)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一)中毒性菌痢:常于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和感染性休克。作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镜检粪便,可见大量脓、白细胞。
(二)化脓性脑膜炎:有皮肤、黏膜瘀斑
(三)结核性脑膜炎:脑膜刺激征较明显
(四)其他病毒性脑炎
【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隔离于有防蚊和降温设施的病房。
(二)对症治疗
第八节
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经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血清病毒阳性而HIV抗体阴性的窗口期为2~6周。
(二)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播;②血液接触传播;③母婴传播
(三)易感人群: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静脉药物依赖者、性乱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病理解剖】AIDS的病理特点是组织炎症反应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多。病变主要在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
【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期:
①急性期:发生在初次感染HIV的2~4周,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②无症状期:此期具有传染性
③艾滋病期:为感染HIV的最终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
A.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a.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b.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c.持续时间三个月以上
B.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a.呼吸系统:人肺孢子菌引起的肺孢子菌肺炎,表现为慢性咳嗽、发热、发绀、血氧分压降低,少有肺部啰音。胸部x线显示间质性肺炎。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尿蛋白阳性。
(二)免疫学检查:HIV特异性侵犯CD4+T淋巴细胞。
(三)血生化检查
(四)病毒及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检测:
①分离病毒:患者血浆、单核细胞和脑脊液可分离出HIV
②抗体检测:HIV-1/HIV-2抗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③抗原监测
④病毒载量测定
⑤耐药监测
⑥蛋白质芯片
【诊断】
诊断标准:
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之以下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艾滋病。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一个月以上,体温高于38度
(2)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次数>3次/天。
(3)6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感染
(6)肺孢子菌肺炎
(7)反复发作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作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HIV抗体阳性,虽无上述表现或症状,但CD4+T淋巴细胞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治疗】
(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目前抗反转录病毒有六类30余种,分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融合抑制剂(FIs)、整合酶抑制剂和CCR5抑制剂
(二)免疫重建
(三)治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四)对症支持
(五)预防性治疗
第九节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最常见。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以夏、秋季节最多。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婴幼儿,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污染的手是传播中的关键媒介。
(三)易感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3岁以内婴幼儿易感。
【病理解剖】皮疹或疱疹是手足口病特征性组织学病变。
脑膜脑炎、心肌炎和肺炎是手足口病的三个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
(一)轻症病例:发病期主要以手、足、臀皮疹及口痛为特征。婴儿可表现为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较早,起初为粟粒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或口唇。
(二)重症病例: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手足口病皮疹特点:①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屁股四个部位
②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③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诊断】
(一)临床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①好发于4~7月;②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③常在婴幼儿集聚场所发生。
(2)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或不发热;口腔、手、足皮肤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肛周黏膜也可有类似表现。如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表现加上下列并发症一项以上者为重症病例:①肺炎;②无菌性脑膜炎;③
迟缓性瘫痪;④肺水肿或肺出血;⑤心肌炎
具有以下临床特征,年龄<3岁的患儿,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萎靡、呕吐、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③呼吸、心率加快;④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⑤高血压或低血压;⑥外周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⑦高血糖
(二)实验室确诊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
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
休息及饮食
(3)
口咽部疱疹治疗
(4)
手足皮肤疱疹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病原治疗:可选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四)重症病例的治疗
第三章
细菌性传染病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一、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