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雅克贝汉《微观世界》影评
一花一世界
——《微观世界》影评 影片描绘的是微观世界的场景,却用了远景作为开头,像是在广阔的云层下方,无垠的森林中间,偶然发现在草丛的掩映之下,由各种微小生命组成的世界里的盛景。童声合唱的圣洁的咏叹调,正是用来赞颂微小生命的巨大力量,这个世界的魅力绝不输于我们居住的世界。
导演先是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里的居民,沿着草茎攀爬的蚱蜢,在小草的森林里穿行的甲虫,树枝上颜色怪异的舞动的毛虫,有的在午间小憩,有的在享用美餐。它们可以把自己伪装成一片树叶、一根草枝,可以将自己的身形掩映在树叶下面,也可以在枝头尽情的攀援,他们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黎明,在某个地方的一块草地上,这里隐藏着一个昆虫的世界……对于昆虫来说,最小的石块也可以变成山脉,最小的水坑也象海洋那样广大。在这里,时间以另外的方式流淌:一小时就是一天;一天就是一季;一季就是一生。为了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应当学会安静地倾听它们的呢喃” 整部电影里面唯一的解说词,让我们了解到,参观这个世界并不需要语言。电影细腻的镜头,告诉我们从陆地到水中,虫子们从清晨到夜晚的生活,让我们逼真地看到一群被忽视的小生灵的生活。在我们不注意的角落,在另一个时间的范畴里,这些虫子也在努力地活着,日复一日,在一个缩微的天地中忙碌于生计,经历着风吹雨打,并遭遇着爱情和生死。
一滴露珠,一个小水坑就可以为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旅行者们解渴,一个小石块也可以成为一座山峰,人类眼里微小到足以被忽略的景色,在雅克·贝汉的眼里也可以成为值得去赞颂的一个世界。在蜜蜂采蜜的时候刚好将花朵雄蕊上的花粉沾到蜜蜂身上的植物,用形状和激素来欺骗雄性昆虫用来传粉的花,饲养蚜虫赶走吃蚜虫的瓢虫的黑蚂蚁,都是这个世界里面智慧的表现。而织好网等待猎物上钩的蜘蛛,辛勤的搬运比自己体型大很多倍的谷物的蚂蚁,顽强不懈推着卡在树枝上的粪球的屎壳郎,都是这个世界里的生存的艰辛。树枝上的两只瓢虫,小心翼翼缠绵的两只蜗牛,是这个世界里的爱情。破蛹而出翩翩飞舞的蝴蝶和一个个绽放的花朵,是这个世界里的美丽。
大地会因为缺水而龟裂,干旱的砂石地表也能这样和之前绿油油的景象衔接起来。在鼓点声中,地面上出现了一条毛毛虫迁徙的队列,这些“近视”的小生物们一只追随着另一只的气味,从同伴吐出的丝上爬过,一起去寻找食物,一队被另一队挡住,两队逐渐汇合成一队,绕成一个圈,最后聚成一团。清脆韵律的鼓点声,描绘出毛虫煞有介事的长征景象。干旱让居民们口渴不已,仅剩下的小水坑周围围了一圈不同的前来喝水的昆虫,一只喝到水的蚂蚁吐出水喂给另一只蚂蚁,体现出了这个世界的温情。蚂蚁们倾巢出动搬运谷物,蜜蜂们采蜜喂养幼虫,蜜蜂与蝴蝶破蛹而出,这些平凡的生活景象,不仅仅是人类世界的专属。在军乐节奏的配乐中,一只屎壳郎骄傲地推着一只的粪球进入了镜头,它动作麻利,推得奇快。上坡时,它大头朝下,后足奋力去顶,爬上一个破,又和粪球一起滚下来。前方出现了一只倒刺,深深扎入粪球。可怜的屎壳郎左推右推,用后足顶,用大头推,拱得几乎挖地三尺。最后,它终于将粪球顶出了细刺,又一路向前推。镜头越拉越远,还原到真实的尺度时,那只巨大的粪球不过是块微小的土粒。而这只屎壳郎,依然征途漫漫,像极了不屈服的人类。在我们看来,那不过就是一只粪球,而在它看来,那粪球无比巨大无比珍贵,它为此付出了所有的力气。
期待已久的雨终于落下,雨点落在地面和池塘的镜头被放慢,显示晶莹剔透的皇冠效应,每一滴雨露、每一滴溅起的我们看来极不起眼还有些讨厌的水珠,在小世界的臣民都意味着灌顶之祸,或者是灌顶之趣。谁知道呢,青蛙在池塘里发呆,蚱蜢在花瓣下躲雨,蚂蚁们四
下逃窜。间以紧凑的弦乐齐奏,还真有那么回事。不过雨霁风凝,小世界再次成为众乐园,困在泥潭里的蚊子挣扎着想要再次飞起来,蚂蚁们忙着修建在暴雨中毁坏的巢穴,蜗牛在雨坑中喝水,有几百只脚依然行动自如的蜈蚣,以及两只激烈决斗的甲虫从树枝上打到地上。
一片小池塘就是它们的大海,蜻蜓就是可以自在翱翔的鸟,水蜘蛛向水下搬运气泡建造自己的水下餐厅,蚊子像芭蕾舞者一样从卵中华丽的钻出,展开双翅,一只水面上行走的昆虫与一只失足落入水中的蜻蜓搏斗着,却在战斗激烈时葬身鱼腹······
夕阳西下,繁星满天。月光下舞动着两把大刀的螳螂,在花朵里抱着花蕊睡着的蜜蜂,被夜间闭合的花瓣包裹,像是被花温柔的盖上了被子,刚产完卵的青蛙也渐渐地迷上了双眼,钻进了池塘,这是一个同样静谧的夜。夜晚也是蝙蝠和夜行昆虫的天堂,它们像是侦察兵,舞动翅膀在夜色中行进,它们是夜晚的王者,这里也有一个生机勃勃的夜晚,在我们的睡梦中悄悄地绽放。
看着无数只毛毛虫一丝不苟的排着队,;看着一群蚂蚁搬动着比自己个头还大的麦子和玉米粒;看着蝴蝶和蜜蜂从幼虫长到可以飞翔;看着两只甲虫在树枝上决斗直打到地上;植物们也很可爱,在镜头下动了起来,从含苞,到绽放。它们也是生命啊,不会比人类低级的生命。
以昆虫之小,它们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一只雉鸡在蚂蚁的眼里就是恐怖的巨人;一只织网的蜘蛛可以倾刻将蝗虫用丝包成木乃伊;一株食虫草可以杀蜜蜂于无声无息;一场不起眼的雨足以给昆虫们的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看着这些微小的昆虫生活在如此危机四伏的世界上,突然明白了影片的旁白:“对于它们,最小的石头就可以变成山脉,最小的水坑也象海洋那么广大”。
导演扩大处理了为人们所忽略的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使得这个部分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平等化。尽管,其实它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就是这个平等让这部电影异常动人。在雅克·贝汉的眼中,动物们拥有与人类同等的生命,它们理应受到同等的尊重。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只有雅克·贝汉花费了15年的时间去拍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去实现他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景仰,也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难得的艺术作品。
为影片增色不少的还有它的音乐,细心地观察便不难发现这些在恰当的时机出现的音乐,都是代替语言来表达导演的心声,在蜗牛悉心缠绵是赞叹它们的爱情,在毛毛虫排队行进和甲虫决斗时对它们力量的肯定,在蚊子出壳时对平凡生命的赞美。音乐将整部影片拟人化,昆虫们的全部行为都可以通过音乐与人类的行为连接起来,更加肯定了这个小世界的伟大。
只要下一场雨,世界便天翻地覆,可是昆虫们依然生生不息。无论是多简单的生命都能拥有精彩的生存过程,这是我们于生俱来的权利,昆虫们都能拥有如此繁华盛开的生命,何况是人类。
第二篇:《微观世界》影评
不得不承认,镜头下这个绝妙的迷你世界几乎让其他任何生命蓬勃之地黯然失色,即便是亚瑟的迷你墨王国都无法引发我们如此强烈想要缩小自己置身其中的冲动。然而顶级的摄影、顶级的配乐并不等于顶级的纪录片,至关重要的叙事环节在片中基本缺失,没有了把这个世界的万般景致串联在一起的主线,也终究只能是一版超豪华的昆虫集锦音乐录影带。就像一个充斥着巨星而拧不成一个整体的球队,也许广告和门票收入赚翻了天,却无法站上世界之巅。
早上起来把《Microcosmos》给看了
因为我是极没有耐性的人
看鸟一直飞阿飞一点都不好玩
还有企鹅。很肥很可爱。可是可爱了半个钟头后
我觉得他们太遭罪。。大冬天冻个半死。还得养孩子。跑老远找吃的我就觉得累。。觉得这么可爱的东西这么遭罪我看了难受
可是这个《Microcosmos》却不一样。。因为至少拍的是不同的虫子
它让我想起很多童年的回忆。。小时候刨蚯蚓养蜗牛
还有一大堆的花花草草
导演把很卑微的生命也拍的很美好
相信没有人在现实生活中会去观察爬满毛毛虫的树叶
想了我心里就发毛
可是在导演的镜头里。。毛毛虫变成了美妙的生命
我甚至开始想那些毛看起来还不错。。不知道摸上去怎样
导演给我们描述的是一副昆虫世界的众生像
在这个世界里也同人类社会一样存在着温情、杀戮、诱惑和爱
我很喜欢那对蜗牛拥抱的画面。陪着及其煽情的音乐
像极了一对情侣在忘情地缠绵悱恻
蜗牛的壳和肉体甚至都在散发出温柔的光芒
还有屎壳郎费力地对付着它的粪球
蜘蛛在水下给自己造了个泡泡当餐厅
毛毛虫排着像小火车一样的队伍赶着去开会。而且还有人插队
两只天牛顶着火红的大角单挑
这些小生命在他们的小世界里活得相当认真
我想我也该像他们那样认真
认真对付自己的粪球
认真储备我的粮食
认真情理自己的巢穴
认真拥抱我的爱人
认真地单挑(如果有必要的话)
哈
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更出名是在拍摄《鸟的迁徙》(Le Peuple migrateur)之后,从那部几乎没有人声的片子中,人们一方面得以从鸟的眼中观察这个星球,另一方面无不
为其技巧之精湛感叹,他是怎么做到的?鸟是怎么做到的?
事实上我认为《鸟的迁徙》更为取巧的,就是那唯一的一句台词——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
而,之前这部1996年的《微观世界》(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虽然没有提纲挈领的诗性主题,没有摆脱人的视界——我指的视界是角度而非对象——所能承载的内涵,精致如手工雕琢的视窗展示,精确至毫厘不爽的场景切换,如果再包含饶有趣味的音响配合,已经尽显贝汉小组的鬼斧神工,天籁传承。
影片开头却不是小的世界,人们看到的是犹如一枚摇曳在天际的蒲公英籽的视角,法语童声班合唱清澈圣洁,伴随人们穿行云端。字幕过去,镜头突降,拨开云雾是生意盎然的原始草原,再快,再快,嗖忽间我们的世界降临地面,抬头再看时,原本高亢辽远的天空已经被草茎四分五裂,童声嘎然而止——我们终于来到了微观世界。
接着是迅速切换的短镜头,半静态的,对象是各个小世界的臣民,透明的,辛劳的,给人最为生意盎然的一瞥。
镜头再次拉开,如同故意吊观众胃口似的,男子的短暂独白——事实上这部影片我没听懂一句台词或是歌词——只是过场,无关紧要,让人在小景深、虚影像间找寻刚才丰满的镜头、小世界的存在。实际上,镜头再次降低到草间,雨后初霁的勃发的草地,透射着阳光反射着草茎的串串水珠,音符般排列,被刻意快放了蒸干的过程,不过沉浸在其中的人们的眼球定是毫无察觉,模拟水珠的背景乐太轻佻愉快,初出地穴的蚂蚁太慵懒贪婪——小世界果然无处不在。
导演惯用的手段,一是在每一组镜头切换的时候都拍摄一组远景,缓慢的旋转镜头,从远处的山水扫过,搜寻的意思,看了几遍就知道,他这种貌似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行为,最终导致的还不是落在脚下的觉察,绕是有趣。
二是,最为出彩也最显手腕的,是原始影像被赋予了乐感——当然是人造的,不过这样的人造在真正美好的自然面前,加以精确编排,倒也不显雕琢痕迹……
第8分钟,被快放的藤本植物的攀援,在空中划过圆的轨迹,一圈一圈,背景乐竟然由蜜蜂的振翅放大,貌似小提琴的伴音,蜂随影动,百花疯狂。
第15分钟,浪漫的法国人再次显示了对爱情的敏感,女声极富张力,更有张力的是两只缠绵的蜗牛,导演在这里毫不吝惜时间和镜头,让两只蜗牛旁若无人——如果他们也懂这个词的话——的展示他们的幸福,皮肤饱满的粉色具挑逗意味,极其配合的相拥在一团浓得化不开的绿色中间。
第22分钟,之前已经铺垫了很久的烦躁的嗡嗡声,花朵谢了,蜜蜂忙乱了……一具定音鼓,敲响了大地龟裂的序曲,不知从哪里捕捉到的干旱的砂石地表居然能这样和之前绿油油的景象衔接起来。地面一条极长的毛虫迁徙的队列,沙锤、手鼓、定音鼓交相配合,制造出毛虫煞有介事的长征景象——这些毛虫既有秩序的将两队排成一对,也确实让人惊讶。
第30分钟,屎壳郎带着他的作品闪亮登场,军点鼓似专门为其打造,他快,鼓点声急,他慢,提琴悠扬……最后镜头愈拉愈远,显示征途漫漫,我们的屎壳郎如西西弗斯,百折不挠。
第44分钟,终于下雨了,雨点落在地面和池塘的镜头被放慢,显示晶莹剔透的皇冠效应,每一滴雨露、每一滴溅起的我们看来极不起眼还有些讨厌的水珠,在小世界的臣民都意味着灌顶之祸——或者是灌顶之趣,谁知道呢,青蛙在池塘发呆,蚱蜢在花瓣下遮盖,蚂蚁们四下逃窜……间以紧凑的弦乐齐奏,还真有那么回事……不过雨霁风凝,小世界再次成为众乐园。
……
这部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裁减得饱满均衡,而色效也被认为“简直可以用来测试器材的还原保真度”,据说雅克在拍摄这部影片“费时15年研究规划、两年的摄制器材设计、3年的实际拍摄而完成”,最终获得凯撒大奖也实至名归。
现代的拍摄技巧、古典的音乐配合,在这个纯洁自然的微观世界完美结合。
与《鸟的迁徙》一样,此片同样出自于法国导演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之手。不同的是,前者历时三年多拍成,而《昆虫世界》的拍摄时间则长达十五年。
在《鸟的迁徙》中,我已经惊讶于画外音的稀少,没想到《昆虫世界》里的旁白更加惜音如金。只在影片最开始时,当镜头不断推向一片茂密草海深处时,才出现了短短两分钟的画外音:
“黎明,在某个地方的一块草地上,这里隐藏着一个昆虫的世界……对于昆虫来说,最小的石块也可以变成山脉,最小的水坑也象海洋那样广大。在这里,时间以另外的方式流淌:一小时就是一天;一天就是一季;一季就是一生。为了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应当学会安静地倾听它们的呢喃”(大意)。
这之后,影片再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全片让画面和声音自己来说话,用唯美的画面和逼真的拟音将一个微小尺寸里昆虫的世界放大在我们眼前。
清晨,一只沾满露水的毛毛虫轻轻爬上湿漉漉一枝草;
一只胖胖的绿色虫子占满整个画面,它有让人发笑的一张花脸和一脸的憨态可鞠; 一只红通通的七星瓢虫爬过一片叶子,背景被虚化,画面简单成鲜艳的红和柔和的草绿,构图的角度相当讲究;
几只蚂蚁围着一只大大的露水,那水珠圆润晶莹,渐渐滑落。
……
影片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告诉我们从陆地到水中,虫子们从清晨到夜晚的生活,让我们逼真地看到一群被忽视的小生灵的生活。在我们不注意的角落,在另一个时间的范畴里,这些虫子也在努力地活着,日复一日,在一个缩微的天地中忙碌于生计,经历着风吹雨打,并遭遇着爱情和生死:
在丁丁咚咚的音乐中,一群蚂蚁正在勤劳觅食:有的使出浑身力气拖着细小的麦穗;有的兴冲冲地衔着一只葵花籽;有的拉着一只饱满的玉米粒,有的举着一只小蒲公英。它们拉着拖着举着所能找到的有用东西,小心地贮藏到仓库里;
在军乐节奏的配乐中,一只屎壳郎骄傲地推着一只的粪球进入了镜头,它动作麻利,推得奇快。上坡时,它大头朝下,后足奋力去顶;前方出现了一只倒刺,深深扎入粪球。可怜的屎壳郎左推右推,用后足顶,用大头推,拱得几乎挖地三尺。最后,它终于将粪球顶出了细刺,又一路向前推。镜头越拉越远,还原到真实的尺度时,那只巨大的粪球不过是块微小的土粒。
以昆虫之小,它们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一只雉鸡在蚂蚁的眼里就是恐怖的巨人;一只张网的蜘蛛可以倾刻将蝗虫用丝包成木乃伊;一株食虫草可以杀蜜蜂于无声无息;一场不起眼的雨足以给昆虫们的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看着这些微小的昆虫生活在如此危机四伏的世界上,突然明白了影片的旁白:“对于它们,最小的石头就可以变成山脉,最小的水坑也象海洋那么广大”。
为影片增色不少的还有它的音乐,《鸟的迁徙》一片中的音乐似乎也出自Bruno Coulais之手,他经常采用人声的哼唱表达纯美宁静的氛围。
在清澈的女声吟唱中,两只蜗牛交颈缠绵。它们小心地伸出触须,试探着对方,又飞快地弹开,就象人类初初遭遇爱情时的紧张和羞涩。之后它们温柔缠绵,交融一体。
在越来越高扬的音乐中,我们体会到蜗牛在爱情中不断飞扬。这组画面是如此感人,以致于一个朋友对我说过,他家里曾经有一个小院,为了院子里的花,每年他都会杀死很多的蜗牛。但自从看了《昆虫世界》里这组画面后,他再也没有碰过一只蜗牛。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对毛毛虫行进时的音乐,轰隆隆的打击乐后,忽然出现了十分滑稽的节奏感很强的沙沙沙的音乐,一队头尾相连,象军队一样整齐的毛毛虫占据了画面。它们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地爬行。之后一队变两队,两队变成了一个环形的圈,拱拱地蠕动。虫子们的秩序让我想起了人类世界里严密的组织和组织里服从纪律的人们。
这部影片我看了三遍,越看越觉得虫子的世界何尝不是个微缩后的人类社?而人类的圈子何尝不是个放大后的昆虫的世界?正如那只奋力推着粪球的屎壳郎,在它看来,那粪球无比巨大无比珍贵,它为此付出了所有的力气。而在我们看来,那不过就是一只粪球;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这熙熙攘攘人世间,一群为利为名为女人为房子而奔走的人们同样觉得自己所推所追赶的东西是如此重要,但假若有上帝,当他站在很高很远的天空看到这群忙碌兴奋的人们时,在他的眼里,这些人与那只推粪球的屎壳郎有什么不同?
第三篇:法兰西式的浪漫情怀-《微观世界》影评
论《微观世界》中法兰西式的浪漫主义情怀法国浪漫主义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今天我们就以影片《微观世界》来大致阐述一下,影片是如何体现法国浪漫主义情怀的,并分析其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浪漫主义的关键点在哪。
纪录片《微观世界》,是1996年嘎纳电影节技术大奖。1997年获得法国恺撒奖8项提名,并最终夺得最佳制片,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音乐,最佳剪辑5项大奖。即使这么年代久远的片子,在今天看来还是有许许多多可圈可点之处。
《微观世界》这部纪录片以动物的视角来展现昆虫的世界,画质非常出众,画面显得异常透彻、干净,而声音方面,整部纪录片除了开篇的一小段描述之外,几乎没有人声,全由昆虫的窸窸窣窣和巧妙的配乐构成。但是整部片子却不显得沉闷,因为它不单纯是一部“说教式”的纪录片,它就像是由昆虫们粉墨登场倾情出演的一部剧情片,诉说着昆虫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纪录片处处洋溢着法兰西式的浪漫情怀。
电影《微观世界》里有这样一幕,两只长途跋涉的蜗牛,各自有各自的方向,某一天恰好不偏不倚地出现在对方的面前,敏感而细致的触角,渐渐伸长,是向对方及命运的试探,触到又缩回来,仔细揣摩与酝酿,终于,彼此同时向前、再向前,直至身体完全的揉和在一处。在雅克·贝汉的镜头下,它们的肌肤湿润而柔软,所有的感官细胞都极致地张开,闪烁着晶莹的渴望。它们的一生中能有多大的几率能让它们在长途跋涉之后能碰见与自己一样的同类,与自己一样有着相同的外壳、气息,甚至梦想。这样的相遇,会是如何的让人激动。毕竟,一辈子的运气,也许都积聚在这一刻而发散,没有前言,没有后语。这是我看到过的影片中最性感的一幕,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感恩。
此外这部纪录片运用了拟人化叙事的手法,注重用生物共有的感情来打动人,它不注重于介绍昆虫们的生活习性,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昆虫们的生活娓娓道来,而且很成功地“用画面讲故事”。我们看到屎壳郎锲而不舍地推动粪球时,会被它的执著感动;看到毛毛虫秩然有序地排队前行的过程中,突然遇到另一队毛毛虫,秩序被打乱时,我们也会跟着它们惊慌;看到蚂蚁们背着比它们自己还要大还要重的食物时,会不自主地钦佩蚂蚁们的勤劳艰辛……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昆虫们和我们一样,会有亲情、爱情这些情感,也会争强好胜,也会和爱侣缠绵甜蜜,也会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感到害怕。当然影片在处理上还是有些尚待商榷的地方,比如在画面剪辑时,非常混乱不堪,只是一堆凌乱的镜头堆砌起来,让人无法理解。不过也许是因为当时剪辑技术的发展没有今天进入数字时代这么迅速的缘故吧。还有在蜘蛛捕虫的那一段,明显是人把可怜的虫子扔在蜘蛛网上的,摆拍的痕迹太过明显。最后虫子的配音也有点不太对劲,给虻配的振翅音倒更像是蜜蜂的声音。
不过也许正像这部纪录片几乎没有使用传统纪录片配加的演讲模式一样,为的就是使我们更多的关注画面拍摄所要表达的本身,而不受其它干扰。所以,对待这部影片的利弊上,更多的应该从影片所要传递的东西来说。影片背后传达出的平等的观念才是这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法国的纪录片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很炫的技巧,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讲述方式去吸引我们,让我们去感受,去领悟,这种纪录片所包含的人文气息是很多其它同类纪录片所难以企及的。
总而言之,影片《微观世界》用一种浓厚的法兰西式浪漫情怀,为我们展现出了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让我们理解昆虫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去尊重,平等的对待生命。我想,这才是它真正出彩的地方。
第四篇:12怒汉影评
《12怒汉》影评
本人一直很喜欢推理、悬疑之类的电影,平时也很喜欢看辩论赛。因此这部电影很符合我的喜好。
《12怒汉》这部影片讲述了12个普普通通、素不相识的人为了一桩杀人事件而坐在一起组成了陪审团,来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名年仅18岁的少年是否有罪,决定他是应该活着还是死亡。经过了漫长的庭审,终于到了陪审团的裁决阶段,在已经有11个人裁定疑犯有罪的情况下,8号陪审员Davis(虽然名字结尾才出现)觉得事情可疑,坚持继续讨论下去,并且凭借自己的耐心与智慧说服了其他陪审团成员改变了原意。
全片只有一个场景——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几乎所有的情节都在这间屋子里发生,可是布景的单调并不影响影片的精彩程度。整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就如同看侦探小说,推理动漫或电影的感觉,一个接一个的疑点地出现,吸引着人们的兴趣,同时牢牢地牵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使其不会因为场景的单调而感到乏味从而失去继续看下去的动力。原本看上去合情又合理的地方,在经过仔细推敲和实际验证后,就显得不那么站得住脚了。本片主要有五个疑点,正是这些疑点的提出使陪审团成员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一、住在案发现场对面的女证人说在她看见杀人经过时正好火车经过,而另一名证人跛脚老伯听见少年说:“我要杀死你!”这句话。实际上,火车经过时的噪音不可能使人听到这句话,就
算能听得见,也不能确定声音就是少年的。
二、跛脚老伯说他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后隔了一秒,听到有物体倒下的声音,他花了15秒从卧室穿过走廊到大门后,正好看见少年仓皇逃逸。但经由8号陪审员实际模拟发现,像他一样的跛脚老伯根本无法奔跑,以他的走路速度,大约需41秒才能从卧室穿过走廊到大门,他却谎称15秒。十二人中年纪最大的九号陪审员认为:跛脚老伯穿着破烂,这辈子一事无成,没人在意他,但他在这案子中却是主要证人,他享受这种被瞩目的感觉,因此他说了谎。
三、少年说去看电影却不记得电影的名字,主演的名字等重要信息,因此其不在场证明不能成立。并且因为被认为是在撒谎,也给法官和陪审团成员留下了很坏的印象。但8号陪审员认为,少年与父亲争吵后,情绪不稳定,回家后发现父亲已身亡,警察问话时,少年情绪太过紧张,才会脑袋一片空白。为了证明这点,八号陪审员一直询问四号陪审员这几天晚上做了什么,结果四号陪审员前几天也去看了电影,却记错片名,也记错演员名字;四号陪审员是在没有压力之下回答,就错误连篇了,更何况是少年呢?
四、少年的父亲身高要比少年高,若是要杀一个比自己高的人,一般人是不会高举刀子再刺下。有位陪审员幼时常看人械斗,他清楚知道,本案的凶器在使用时一定不是高举刺下。更何况少年对刀子很了解,不可能出现目击者看见的情景。也有一位陪审
员说作为凶器的刀子少年确实买过,而且店主还有印象,因此认定少年就是凶手,其坚持的自己的刀子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丢了的说法不成立。但8号陪审员在其他地方买到了一把一模一样的小刀,否定了这位陪审员的说法。
五、对面的女证人说他晚上辗转难眠一个小时,在午夜十二点十分正好瞥见少年行凶;但该女证人出庭时鼻梁上也有眼镜压痕,证明其经常戴着眼镜。而正常人是不会戴着眼镜睡觉的,因此可合理地推断她瞥见少年行凶也是在没戴眼镜的情况,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并不能确定那就是该少年。
以上五个疑点随着情节的发展一点点被发现、推敲,整个过程衔接紧密,跌宕起伏,一个可疑之处的提出往往要经历一次表决,包括匿名纸条,举手,口头“guilty or not guilty”三种方式。结果从悬殊的11:1到10:2到8:4再到持平的6:6,之后逆转的3:
9、8:4,再到最后的1:11,只剩下最后一个人坚持声称少年guilty。但实际上,他已经承认了少年是not guilty的,只是由于其儿子也为不良少年而产生的偏见使他一直坚持,最终他也被说服,放弃了自己的立场。炎热下午的漫长讨论终于有了结果,少年被宣判无罪。
这种逐步发现疑点并层层剖析的模式给人一种观影的快感,与此同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物间的对话“暗藏玄机”。某个陪审员说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必然犯罪,因为他们连英语都说不好,旁边一个人马上指出了其语法错误。还有那个性格易冲动、顽固坚
持到最后的陪审员在8号陪审员的刺激下说出:“我要杀了你!”当然他是不可能执行的,从而否定了他的观点:当一个人说出要杀人的话时是不可能不有行动的。这种自己的打自己的嘴的“笑点”与推理一样引人入胜。
我想简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人性
其实可以说,那些最后改变主意的陪审员也许并不是因为某个人就做出改变,他们选择无罪的理由几乎都是“有了合理的质疑”。8号陪审员最初提出少年无罪时也并非确认其无罪,只是因为他不想轻易草率地把一个活生生的少年送上电椅。任何人都不能因为私心就轻易的“夺取”他人的生命。影片中,大家各自己有自己所忙,有的人要上班,有的要回家,有的要看球赛,因此到表决阶段时都因为想快点结案而不经思考做出了“合情合理”的裁决。确实人都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连最公平公正的法官也不例外,但是最终还是他们的“人性”战胜了私心和“想当然”正确的结果,少年最终被判无罪可以说是8号敢于质疑的结果,但也可以说是陪审团成员被自己的人性说服了。
二、制度
少数服从多数是人们一直以来所遵循的,但在拥有一定的逻辑和制度下,少数也可以说服多数,本片就是一个例子。每当8号陪审员提出一个疑点,总会有人反驳他,言辞还很激烈。但当他说明其合理性时,反驳的人就会倾向于无罪。同时,在“多数”通过并不代表能
够执行,必须全票通过方可执行的这种的制度下,才给了8号陪审员质疑的机会。只有在合理的制度下,才有可能使团体成员由各执己见到达成共识。
三、事实
引起事情偏离真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偏见和固执。其实仔细回想一下,本片并没有告诉我们真相,少年到底是应该有罪还是无罪并没有提及,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12个互不相识的人坐在一起谈论一下午同样为了不认识的人最终能够排除个人偏见和固执达成一致。没有什么比先入为主的偏见更容易歪曲事实了,片中最顽固的那位陪审员就是因为自己的偏见而做出了选择。
(二)不正当诉求。片中两位没有出场的重要人物——两们证人,他们之所以做出偏离事实的证言,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重视,这种不正当的诉求引发了他们对事实真相的夸张甚至有可能是歪曲。
(三)冷漠。事不关己的态度让人有时懒得去深入思考。片中有人要看比赛,有人想着工作,有人想着家庭,都想“速战速决”赶快结案。这引起了8号陪审员的不满,他对其中几人说过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假设自己是将要被处决的那个男孩会如何如何。好在有负责任的陪审员存在,否则,草草结案无法体现制度的公平公正,不管少年是不是真的无罪。
(四)从众心理。
Guilty or not guilty,仿佛两个帮派,一方人数多,就好像心理占有优势。“你是哪一边的?”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帮派意识。人数多的一方总想着以各种方式手段拉对方“入伙”,当其拒而不从时,往往会引发更大的争执。少数的一方很容易在压力之下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事情偏离真相。本案中,最开始1:11时,8号陪审员就遭到了其他人的“围攻”,幸运的是他成功的摆脱了从众心理,始终坚持着他的疑问。
这确实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很少有电影能让我聚精会神的从头看到尾,这是其中之一。简简单单的布景发生的事情却一点也不简单,情节紧凑、辩论精彩,主题也同样深刻,令人回味。
第五篇:12怒汉影评
12怒汉影评
这是一场通往进步的争论,是一场陪审团正确地发挥作用的争论。
证据确凿,人证物证皆在,似乎可以直接判决。但这只是表象,被告律师的不作为,证词的疑点,理性并不能放过它,于是精彩的论战在争吵中展开,并且最终陪审员们拨云见日,把合理的怀疑确认,认定从理性或常识角度,被告不应该是有罪的,因为证词的正确性并不为事实证明。陪审员们还坚持着一个原则,起码是那个八号陪审员所坚持的:无罪推定。当事实和证词不够有效证明嫌疑人有罪,他就是无罪的。形成对比的有罪观点的持有者的理由都莫名其妙,看起来都不是本着法律精神或正义精神的。同时逻辑的推展用理性抵挡了人们随意的猜想假设,帮助十二个陪审员探究出相对符合事理的说法,也给出了一个更合理的结论:男孩无罪。一条一条事实被推翻,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1.何为有效证据?2.陪审团制度的不足?3.权利和义务真能统一吗?要是没有那个八号陪审员,真相是不是就要被掩盖?
第一个问题,由十二怒汉的争论显现出来:法庭上提出来的那么多看起来无懈可击的证据和证词却在电影后来的推论中被一一击破,这个我们很难讨论,毕竟这不是法律问题,一方面是认识的不足,康德很早就怀疑了理性的认识能力,我们在此不多做探讨,这个问题在法律哲学和心灵哲学的范
围,也只能由哲学家们探究。第二个问题,陪审团制度的不足。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中国的很多地方(如政府、机关等)都是外行领导内行,这句话我觉得同样适用于对陪审团制度的讨论。陪审团成员是从与案情毫无关联的人中间选出,并且一定确保了对案件的无知,他们的职责是在法庭上了解情况之后,经过律师的引导、法官的领导和对事实的掌握,从普通人的逻辑出发,认定事实是否成立或有效。本片的事实本身并不是确定有效的,它存在很多疑点,这些在庭审时由于律师、证人等的原因并没有被提出来,而且由于陪审员的私人原因,差点就放过去了。所以可以看出陪审团制度的缺陷:一方面是人的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不能保证完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陪审团只是为了满足所谓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和公平民主的原则,而不是为了案件和事实本身。而且有时复杂的事实很难说得清楚或者探究明白。第三,陪审团对于事实和被告人以及整堂审判,行使的是决定事实的权力,要履行的是负责和保证正义的原则,很多时候就会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本片开始时就上演了这一幕:除了八号陪审员之外的十一名陪审员,都没有认真对待。
我们再来讨论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是指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有罪,那么被告被假定是无罪的。八号陪审员从一开始的坚持不仅仅是从道义的角度,他无形之中也坚持了无罪推定:既然证据和证词存在可疑之处,那么被告不应
该被判刑。影片中还提到一段说法:这个案子将成为悬案,交给下一个法官和下一拨陪审团来裁决吧。这个就是“疑罪从挂”,是对案件不负责任的表现,隐隐反映了有罪推定的想法。就是说既然证据不足,我们也没决定出来,就先认为被告有罪,交给下一拨人再来处理吧。这样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一定要杜绝之。
总之,管中窥豹,我看到的就是这样,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的法律影片,评分也非常高,演员的精彩对白、震撼人心的争论,反映了导演的深刻思考,也提醒我们:法律不是完美的,并且,人类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创造出的政治制度、法律条文等,在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更耐心谨慎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