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识就是力量——教育随笔许敬
知识就是力量
教学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的探索各式各样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内驱力的因素或是方法,而我认为所有一切力量的来源都是知识本身。人们因为遇到了困难而想要去知道方法,学生因为遇到了未知而想要去探索新知,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它以一种博大和神秘的艺术氛围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让你不得不要去探究它。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多,就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未知”,这也就更加印证了知识的无穷魅力。
古人云:“学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探索一切知识的开端,是思维的起源,是创新的基础。现代课堂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我认为有相当的合理性。学生的认知是有一定的层次性的,当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后,对于新知识的探究和接受,其实是并不需要完全由老师灌输的,他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够理解和掌握。当他真正地靠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把新知转化成了自己的东西以后,自然会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自信和激发其继续探索更多新知的潜能。这难道不是一种好的方法吗?而我们老师唯一要做的,就是真正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或处于他们能力范围以外的地方给予适量的引导和讲解,这才是今天教师所应该扮演的真正角色。
我常常想,如果哪一天我能把数学课上成语文课那样,既能让学生在掌握用新知去影响生活的能力的同时,又能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成功体验,也许那时我的教育就真正的成功了。我始终认为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就像是我在数学课上常常会把遇到的知识拓展一样,或者以另一种表现手法来呈现的时候,学生那种投入的眼神让我很是感动,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
举个教学实例,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曾经遇到过这样一类问题,说甲、乙两辆火车分别从沪宁两地同时相对开出,两地的距离和两车的速度都已知,求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遇。因为班上大部分同学的父母都是农民,所以很少有几个人在假期里做过火车,出过远门。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问大家知道沪和宁分别代表哪两个城市吗,尽管只有几个孩子能答出,但是看得出大部分的同学已经有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我不仅告诉了他们沪和宁分别代表了什么城市,还给他们讲解了对于这两个城市的印象,以及火车的发展历史,从最早的蒸汽机车到今天的高铁、磁悬浮,借机来鼓励激发她们学习的动力。不仅如此,我还找了两名同学把这个题目的场景表演了一下,下面的同学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真正的理解了题目的含义,解决的办法也就油然而生。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样上课不是跑题了吗”?可是当你看到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后的那种兴奋的眼神,那种发奋读书以期走出去的强烈愿望之时,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的确,知识本身的力量就是最巨大的,它比任何的外力都来来的更加有效。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做比说难,也许大家都会说,可是能做到的却又寥寥无几。本身新的上课模式对我们脑海中旧有的观念就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可是当时代发展的潮流已经无法阻挡的时候,我们唯有适应环境,改变观念。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可人世间的事情,又有哪一件不是像破茧而出般的凄美呢,只有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才能绽放出动人的奇葩。
黄川中心小学许敬
第二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
伟大的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仿佛一只有力的铁拳,冲击着无知者的心灵,让世人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知识就像是在茫茫海上的长夜明灯,给身处黑暗的人带来力量和光明。霍金身患疾病,无法动弹,但他不惧困难,用知识的力量点亮人生,从绝望中走向五彩的世界;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老师都说他是个笨蛋,但他从不自暴自弃,用知识书写着自己的成就;海伦·凯勒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她的人生达到了最低谷,但她不放弃努力学习,用知识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他们在最初都不被人看好,但是经历了各种磨难,他们最后却收获了成功,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佩。是知识证明了他们,他们凭借知识的力量,让世人认识了他们的智慧。
知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生活上的富有,更可以提高我们的内在修养,丰富我们的内涵,开阔我们的视野。
知识就是力量!
第三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她就出自弗朗西斯 培根之口。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作为16-17世纪一个兼顾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用他独特的视角,洞析哲学伦理处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随笔》。虽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却能从中品出多种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混迹官场的厚黑学。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第四篇:知识就是力量
第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生命,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文明传承的工具,知识是人类涉过谬误之河、到达真理彼岸的舟楫,知识是人类开启灵智的钥匙等等。这些命题,各有偏锋,各有侧重。我方认为知识比兴趣重要,表现在知识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延伸。比如,在科技活动中,我们为了搞清楚“鄱阳湖为什么从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上升为第一大淡水湖?”,“长江会不会成为第二黄河?”等研究课题。知识与兴趣的关系,就如人与人的交往一样,只有相识才能相知再到相交。如果一个人与对方陌不相识就不可能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说,如果人对某一知识一无所知,就不可能对他产生兴趣。比如,一个对音乐一点也不懂的人,哪怕表演再出色、琴声再动听,他也会无动于衷,真所谓对牛弹琴。我认为应该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才有可能逐步对其产生兴趣。所以应该把知识摆在第一位,兴趣摆在第二位,知识比兴趣重要
第五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四个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的重大科技发明。
2.技能目标:①通过列举身边的实例,来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②通过体会知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理解知识与文明生活的关系;③让学生学会从知识和学习两个方面来阐述教育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享受文明生活,更要创造文明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出发,通过列举身边的人和事的变化,感受知识(科技)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知识和科技的作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体会学习化社会具有终身教育和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多样化的特点。
2.收集自己身边的实例,试着阐述学习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
二、学习重点
重点:理解学习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作用;了解学习化社会的特点,体会终身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收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关于“学习改变命运”的实例
四、自主学习
袁隆平教授年轻时候曾做过这样一个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袁教授后来发现,虽然他还不能把水稻变的如此巨大,但通过生物技术却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他发明的水稻杂交技术,不仅使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还将成为21世纪解决全人类吃饭问题的法宝.请问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为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做好准备。
课后作业:以“书籍带给我们什么”为题写一篇文章,结合自身谈谈读书的收获。
知识点补充:
知识的含义:包括书本知识、实践知识、社会经验、人生感悟……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又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技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
发明:创造(新的事物和方法)。
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或东西。
学习: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
五、交流与体验
我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有:
经过小组合作,我还存在疑惑的问题有:
六、释疑解惑
全体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小组合作中仍未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