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将以“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

时间:2019-05-15 15:0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将以“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将以“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篇:陕西将以“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

新华网西安1月18日电(记者 张军)记者从18日召开的陕西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获悉,陕西省将以“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到2015年,使“一村一品”模式覆盖全省40%以上的行政村,较大幅度提升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发展“一村一品”即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根据规划,陕西省将以行政村为单元,选择“一村一品”基础较好的1000个村作为示范村率先发展,同时再确定1万个村推广示范村经验。重点在产业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与组织程度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育、扶持,最终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陕西省要求各级财政从2007年起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尽快形成“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投入保障体系。对确定的示范村、推进村,要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率先解决好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等问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目前陕西全省已有1000多个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其中种植业类670多个,畜牧业类300多个,加工、手工艺、旅游观光等非农产业类50多个。这些村庄从事主导产业(产品)生产的农户已占70%以上,来自主导产业(产品)的收入已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第二篇:发展一村一品

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召公镇“一村一品”建设干部培训案例

“一村一品”工程是指一个村(县、乡)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经济发展之路,实施“一村一品”是发展镇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是乡镇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推动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一、主要做法

(一)抓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聘请西农及省农牧良种场专家教授进行讲座,宣传 “一村一品”专业村典型和经验,在全镇营造发展氛围,增强群众的发展意识。并把“一村一品”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

(二)抓调研,做好发展规划。在各村确定各自重点“一村一品”发展项目的基础上,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坚持经常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提出了建设“畜牧强镇、果业大镇、商贸名镇、特色兴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农民增收规划》、《生猪发展规划》、《果业发展规划》、《关于鼓励全民创业、建设殷实家庭、发展非公经济的意见》及《创建良种大镇发展规划》等五个规划,确定了生猪、苹果、铁门、良种、农机、西甜瓜为我镇重

1点发展产业,为我镇“一村一品”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争项目,抓典型示范,发挥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现代果业项目、省级万头养猪村建设项目等,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和标准化果园。每个示范村实行一名领导包抓、一名干部包村、邀请上级技术服务单位统一实施,在重点抓好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的同时,对全镇所有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村要有一个示范组,每组要有一个示范点,并突出连片开发和建设,建基地、上规模,形成了一批“精、专、新、特”的“一村一品”产业基地。

(四)抓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提高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我们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推广名、特、优主导品种、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主推技术。通过科普赶集、现场会、组织邀请专家技术人员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好、市场意识和应用科技能力。

(五)抓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引导“一村一品”示范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村,镇政府积极与县农业局联系,协助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村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六)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快推进公路建设。主动对接、抢抓机遇,五年共水泥硬化镇村道路108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镇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0%以上。二是积极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00多万元完成了冯家山十五支、十六支灌溉主渠道改造工程,新建改建抽水站16座,维修水利设施26座,衬砌渠道56公里,有效提高了耕地保灌和抗灾能力。三是多

方协调,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几年来共对9个村的农网进行了改造。

二、取得的成效

从2007年开始,在省、市、县各级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特色农业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2007年以来,生猪、苹果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陕西省原种猪场、灵护万头养猪村、扶风昌兴二元母猪繁育场、召光朝阳生态养殖场等一批重点养殖企业、养殖村相继建成投产,新建百头养猪场53户,50头以上养殖养猪场120户,全镇生猪存栏5.3头,2010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6360万元。积极实施财政支持现代果业发展项目,新建标准示范园1.8万亩,同时沙石硬化生产道路23公里,新打中深灌溉井18眼,配套低压线路、渠道衬砌、压埋输水暗管等基础设施,全镇苹果面积达到2.8万亩,2010年实现苹果收入超亿元。目前全镇形成苹果专业村6个,西甜瓜种植村2个,小麦良种繁育专业村5个,秦川牛养殖村1个,生猪养殖专业村4个,农机专业村1个,铁门加工专业村1个。新庄村秦川牛、作里村农机、召公村苹果被市上命名为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9个村被县上命名为“一村一品”建设推进村,2008年1月召公镇被陕西省“一村一品”办公室评为 “百强乡镇”。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016元,增长到2010年的5056元,年增长幅度在25%以上,打破了前几年增长幅度在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三、存在困难及问题

虽然我镇在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制约”:

1、受整体发展规模较小的制约。一些村的领导对发展“一村一品”农业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缺少统筹规划,“一村一品”大多还处于原材料生产阶段,加工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一村一品”发展还没有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较低。

2、受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的制约。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较少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3、受资金紧缺的制约。资金上的紧缺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尽管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仍然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同时,由于资金紧缺,对“一村一品”缺少扶持,任其兴衰成败。

4、受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制约。目前,我镇“一村一品”发展总体上仍未摆脱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难以发挥生产组织、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功能。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龙头企业较少,中介服务组织松散。

5、受农民素质低的制约。近年来,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劳务,留守农村搞种养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儿童,科技文化素质低,传统务农观念浓厚,思想比较守旧,制约了“一村一品”农业的发展。

四、几点体会

经过几年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发展“一村一品”农业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龙头带动和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品品牌为关键、以市场体系建设为突破、以帮扶支持为保障,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做优龙头,培育载体,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

1、以培育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培育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效抓手。着力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首先是引导龙头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品保护价,真正建立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连接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原料,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其次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一方面减少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矛盾,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直接利益。

2、以加快科技创新为支撑。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要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一是在目标上,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二是在方法上,要采用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三是在措施上,要强化对示范村的技术服务和农技推广,由示范村、农村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单独或合作实施,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新优良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加工、包装新技术。

3、以打造产品品牌为关键。提升“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层次,必须推进品牌运作。一是要突出发展规划。结合品牌农业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明确“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二是要突出品牌重点。着重选择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项目和我镇已经形成的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品作为品牌重点加以培育。三是突出宣传推介。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精心做好品牌策划,精选一到二个重点加以突破,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杨凌农高会等各种展示推介的平台以及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地宣传推介。同时,大力宣传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的好典型、好经验。

4、以完善市场体系为突破。市场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的重要载体。一是重点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农产品相对集中、交通比较便利的镇区街道等地方规划建设专业市场,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二是积极培育无形市场。鼓励培育农村产业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坚决清除阻碍农产品流通的关卡,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无阻。三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为农民、为各类农产品市场提供信息,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服务农民的一项重要职能进一步加强。

5、以加大帮扶支持为保障。要把抓好“一村一品”农业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发展“一村一品”农业摆上“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

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镇村组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考评工作。通过督促检查,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三是加强信贷支持。积极与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联系,加强对“一村一品”项目的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提高“一村一品”资金投入总量,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四是加强协调。各相关单位要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方面,支持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上下同心协力,各部门齐抓共管,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良性机制。五是加强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市场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

第三篇:“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把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突破口,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5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其中“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全县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4大类35个,其中食用菌17个,蔬菜种植6个,小杂粮种植2个,畜牧业9个,林果业4个,农产品加工2个,民间工艺及观光农业4个。2010年,全县“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9952万元,从业人员20446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 1

达6422元。

(一)主导产业日益凸显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全县18个示范村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优质杂粮、绿色蔬菜、食用菌、林畜产品、剪纸文化五大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12家,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合作社62个,带动2.4万户农户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特色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转变。全县“一村一品”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示范村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示范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县18个示范村特色产业经营收入达6386万元,特色产业人均收入6238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农民收入的增加,示范村农民在良种的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改变,示范村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三)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建基地、强龙头、抓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龙头、基地、农户有效连接起来,围绕优势产品的生产,产品的开发、加工、销售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形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林畜产品加工、小杂粮加工等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拓展了生产经营领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

全县立足五大特色产业优势,扶持壮大了一批新兴企业。全县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59个,其中6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级“513”工程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市场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非农三产型等多种“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是搞好“一村一品”工作的关键

为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县农委,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事务。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是引领“一村一品”正确发展的方向 我县“一村一品”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经营为目标,着力培育食用菌、小杂粮、蔬菜、林畜

产品等特色产业。为了提升五大主导产业,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三)突出重点是确保有限资金捆绑使用的重要举措 “一村一品”项目资金对农村产业化发展仅仅是杯水车薪,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对于启动好、引导好和实施好项目至关重要。因此,我县将“一村一品”项目纳入农村产业化考核目标,对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镇**村按照“项目不变,集中使用资金”的原则,围绕抓好“一村一品”示范工作,在全村重点推进食用菌种植产业,积极试验示范,大胆尝试新技术,仅集中制菌种和菌袋生产,就为大棚户增收不少。2010年,全村食用菌年产值302万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6315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

(四)搞好各类适用技术培训是优化服务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全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一村一品”优秀技术骨干。组织村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一村一品”典型,学习借鉴山东的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县农委、扶贫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农民的技术培训,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一村一品”项目高端起步奠定了工作基础。各乡镇农技站围绕“一村一品”,制定服务措施,强化服务职能。每个示范村都有一名包扶领导和一名专职技术干部,做到包扶到村,技术服务到户,确保“一村一品”顺利实施。

三、存在问题

我县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守旧,认识不到位。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较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降雨丰沛、农业丰收,降雨少,则农业减产,土地流转慢,不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我县龙头

企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作坊式的企业多,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相对较少;粗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循环项目少。我县最大的资源是农产品资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与农业大县地位极不相称,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形成的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五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县矿产资源少,工业企业较少,社会投资渠道少,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上,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金融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因企业及农户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不能保障产业发展,资金仍是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瓶颈。

四、发展建议

一是把发展一村一品真正放在“三农”工作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形成各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是省、市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项目,增加资金投入,信贷部门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做到申请一笔,信贷一笔,见效一笔。

三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加快发展一村一品。

四是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第四篇: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县自2003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下面就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经验体会、问题困难及发展意见等,报告如下:

一、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从2003年开始,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从2003年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全县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乡2个(白莲专业乡一个,烟叶专业乡一个),专业村23个(其中白莲专业村10个,烟叶专业村13个),带动近10237户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白莲、烟叶两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区间。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1280元,增长到现在的1900元左右,增长幅度在48%以上,打破了近几年以来增长幅度在10%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我县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县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白莲种植突出良种繁育,2003年开始,我县分别引进太空莲1号、3号、36号、建选17号,建立了以县农科所为龙头的优质白莲良种繁育基地。白莲种植面积从2001年前的4万亩左右,增至6万亩左右,实现产值8000万元左右。烟叶种植突出推行地膜覆盖、热烘循环烤房等新技术,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实现产值6500万元左右。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2003年以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从2004年开始,我县分别在**、**两个乡成立烟叶、白莲两个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针对我县**乡农民烤烟技术较差,且白莲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水平较高、结合地理环境等优势,我县对**乡5个村大力推行白莲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实施了白莲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跟踪服务指导。2006年,龙岗乡种植白莲面积达6077亩,实现白莲总产值165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超过全县人均纯收入22%。**乡的烟叶种植面积达1073亩,实现烟叶总产值154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01元,超过全县人均纯收入20%以上。由于这两大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加上受农产品市场经济的影响,**、**两个乡纷纷成立烟叶协会和白莲保鲜协会,大大加快了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进程。协会的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有了保证,规范了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农民种植农业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县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我县已拥有白莲产品加工企业5个,开发白莲系列产品7个,主要有莲子奶糊、莲子薏仁糊、白莲速溶粉、莲子八宝粥、莲心茶、莲子罐头及白莲速冻保鲜等产品。到2005年白莲产品深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有利于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跳出农村抓发展,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二、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点”。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一村一品”工作能否有效地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我县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县委、县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

大举措来抓。实践证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进、壮大一批能够把“一村一品”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我们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三项工作:一是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2004年2月,我县对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使刚刚换届的新一届“两委”主干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二是支持本县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种养龙头企业努力扩大规模,带动优势农产品生产,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农工商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县是全国主要产莲区之一,港、粤客商纷纷来我县投资兴办白莲保鲜加工厂,启动白莲冷藏保鲜加工项目,形成了年保鲜加工白莲4500吨的生产能力。经过冷冻技术处理和保鲜加工的白莲后,贮藏时间少则15至20天,多的可长达6个月。由于保鲜白莲新鲜如初,保留了鲜莲的鲜味原汁及其内在的营养物质,因此备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销售价格上扬近一倍,产出效益得到明显增强。美国大成投资公司与**连心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投资3000万元开发生产高科技产品“莲心降火清咽含片”,苦莲心因此成为农民眼中值钱的“香饽饽”。县二食品厂通过外引内联,由**黑五类食品公司投资150万元改建100吨的藕粉生产线,生产的精制藕粉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乡红心地瓜种植面积500多亩,年产鲜地瓜370余万公斤,福建客商依托这一农产品资源优势,投资近100万元兴建红心地瓜干脯厂,年加工成地瓜干脯100万公斤左右,创产值250余万元,开发的“小蜜蜂”地瓜干脯荣获“**省绿色食品新产品”称号,产品俏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城市和港澳台地区。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服务体系作支撑。我们为此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有效开展互帮互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有效提高信贷担保能力,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我县**乡具有悠久的白莲种植历史,针对当前鲜莲销售市场行情看好,鲜莲倍受消费者青睐的新特点,本着服务莲农、做大做强鲜莲产品销售的宗旨,在县农业部门和乡政府的引导下,于2003年6月筹备发起成立“**县**乡白莲保鲜经营协会”,经营鲜莲、草莲保鲜和销售业务,2004年2月,在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三年来,会员人数由成立之初的19人发展到现在的118人,会员分布区域由原来的**乡发展到我县的**、**、**、**、**等乡镇及**市的**乡、**镇,协会带动白莲种植户由原来的1000余户扩大到现在的8000余户,加入协会由当时的动员加入到现在的申请审批加入,基本实现“哪里有白莲生产经营,哪里就有协会的服务活动”。2006年以来,我县大力推进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化链条,目前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67个,其中规范化发展38个,还有一部分协会正在创建中,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市场准入水平。2003年开始,我县分别引进太空莲1号、3号、36号、建选17号,建立了优质白莲良种繁育基地。县设立了白莲品牌实施基金,县政府每年安排了2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基地建设、科技攻关、产品开发深加工、品牌申报认证和建立信息网络平台等。组建了白莲专业合作协会,通过招商引资,融集民间资本等形式,全县白莲生产、加工、销售总投入已达到5000万元以上。

三是开展部门定点挂钩服务,帮扶“一村一品”发展。农业部门和县直有关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支持“一村一品”发展。

4、关键在于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始终将致富农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发展“一村一品”,目的是为了致富农民,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突破,要害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业,着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搞特色经营,推动“一村一品”的实施。

三、我县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1、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建设。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方面。近年来,尽管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建设落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我县70%以上的村民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蔬菜种植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3、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

四、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意见建议

1、强化领导体系。继续把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摆在“三农”

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督查制度,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集中抓好典型宣传。建议宣传部门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3、建议上级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对基层农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扶持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力度,强化和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进和配置的“绿色通道”。逐步增加基层农业科研经费,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4、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近期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精心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利用各级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客商进行推介,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发展“一村一品”。

第五篇: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2002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

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下面就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经验体会、问题困难及发展意见等,报告如下:

一、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从2002年开始,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按照“平川蔬菜上设施、丘陵红枣加果仁、畜牧特色抓奶牛、水果科技增效益”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从2002年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全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余家,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100个(其中蔬菜专业村21个,水果专业村10个),带动近3万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6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进程加快,蔬菜、红枣、养殖、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开始,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打破了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在5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先后被授予省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省级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区)称号。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我区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区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传统小杂粮(谷子)等,玉米从2001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4万亩左右。瓜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菜的蔬菜瓜果类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1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林果业上,突出抓好红枣的规模扩张,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业上,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突出抓好奶牛养殖基地,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764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2003年以来,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的建设“两区三带”特色产业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形成了“三线四片”优势区域,即,108国道沿线18万亩、榆长公路沿线10万亩、太旧高速公路沿线6万亩,茄果类蔬菜优势区15万亩、结球叶菜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根茎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设施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优势区面积达到25万亩,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一方面,利用榆次工业园的品牌优势,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农副产品

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年产值可达16亿元。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年消耗面粉就达8万吨。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去年引进的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

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将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四是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针对我区十年九旱、生态脆弱、投资缺乏的实际,我区采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过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租赁承包、个人自办等方法,尽一切可能吸纳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0万亩节水工程全面铺开,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井渠结合灌溉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去年新发展达标节水面积6.5万亩,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根据立地条件,采取公路集雨、修建集雨场集雨等形式发展丘陵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旱作示范园一户一井一菜园,户均年收入2000元,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兴水富民的成功经验,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水土保持生态流域工程建起什贴镇十里沟流域综合治理万亩精品工程。耕地保护和开发工程先后铺开乌金山镇聂店村等1500亩高效田造地工程和3000亩土地复垦工程。去年开工建设的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五是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我区十分重视本地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推广和应用。市政府提出的以108国道为轴线,打造“绿色科技园区”的规划,我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重点建设好1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也就是榆次区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目前前期规划已经制定。张庆乡利用怀仁醋业品牌资源打造醋业园区,现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去年成立怀仁醋业协会的基础上,又组建了怀仁酿醋集团公司,力争年新增醋产量2万吨,形成8万吨的生产规模。此外,根据市政府“兴办10件实事”、建设60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的安排,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包括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对提升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典型示范作用。北田镇张胡温室蔬菜示范园区,由于菜农在生产中注重新科技、新品种的应用,温室西红柿效益位居全区前列,先后被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西农大农科教示范基地。根据晋中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园区建设安排,今年我区新增4个科技示范园区(东赵乡石羊坂温室蔬菜示范园区、东阳镇彭村无公害农业示范园区、张庆优质玉米示范区、什贴优质谷子示范区),总数累计达到了16个。在东阳镇东阳、彭村建立了5000亩蔬菜病虫无害化生态控制示范区,辐射带动区10000亩。在6月份山西省蔬菜病虫无害化生态控制示范现场会上,全省11个市20多个重点县农业植保部门近百名专家参观了该示范区,一致认为我区无公害蔬菜病虫无害化建设全省领先,值得全省各市推广和借鉴。石羊坂温室园区去年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1万元以上,纯收入比种粮翻番50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29套温室。

六是粮经兼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提高。200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44.6万亩,比2003年增加10.6万亩,增长31,被市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第一名的荣誉称号。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总播种面积48.12万亩,比去年增加3.52万亩,增7.8。

七是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区委、区政府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一向抓在手上,十分重视,每年举办多类形式、多个方面、多种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如2003年的“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2004年的全区乡镇技术骨干综合培训、今年组织的“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信息,进百村、入千户”服务活动、“20万人农技培训工程”、“289培训工程”、“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十乡廿村农业信息网络推广示范培训活动”、“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工程”等系列活动。仅近三年来就培训农民达58万余人次。同时组织科技骨干“走出去”,外出学习参观,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去年5月,我区组织6个乡镇和重点村参观了永济核桃和扁桃基地。以前我区农民对种植核桃有误解,认为“桃三杏四梨五年,核桃要等十五年”,通过参观速生核桃(三年生),农民发展核桃、扁桃的热情明显高涨,计划用三年时间发展扁桃、核桃3万亩。通过常年培训,农民的技术素质和科技人员创新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八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和安全执法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成为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5年我区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6个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截至目前,全区新认定产地23万亩,累计达到35万亩,使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71.8;新认证番茄、黄瓜、苹果、梨、枣、小米等产品21个,累计达到38个。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标准化规程。《榆次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已编写完成,将向全区广大农户免费发放1万册,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有利于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跳出农村抓发展,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二、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点”。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

“一村一品”工作能否有效地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我区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区委、区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一村一品”工作专项列入了我区“十一五”规划。实践证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进、壮大一批能够把“一村一品”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企业)。

我们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今年2月,在由榆次区委组织部、区农委联合举办农村“两委”主干培训班,对全区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使刚刚换届的新一届“两委”主干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省委党校教授范俊彦、山西农大教授王文昌等领导学者进行了专业授课,使全区500余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耳目一新,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石羊坂村支书边旭东,舍小家顾大家,卖掉自家70多只羊,克服重重困难,带头发展温室蔬菜;石羊坂集体收入匮乏,两委干部把仅有的转移支付工资1.5万元全部拿出来支援温室建设,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

二是支持本区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晋中顺康养牛合作社是榆次区修文镇农民在原来修文镇奶牛养殖协会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合作社为推进奶牛产业快速发展,与我区博瑞乳业公司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建设了奶牛养殖示范园,这项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奶牛已全部入园生产。整个园区工程投资240万元,建成饲养房22套,无菌挤奶台一栋,兽医站及合作社办公室一栋,沼气池40个,建有消毒室两个,消毒池一个。目前,园区奶牛已达400多头。

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农工商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2005年,我区为弥补某些地区不宜种植红枣的空白,发挥当年新引进的威特食品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栽植美国大杏仁及核桃5000余亩,22000株,新栽植规模排全省第一。今年我区又把美国大杏仁和核桃种植加工作为一项特色产业来抓,新增树生果仁面积1万亩,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全区大杏仁和核桃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服务体系作支撑。我们为此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有效开展互帮互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有效提高信贷担保能力,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榆次区张庆乡怀仁村具有悠久的酿醋历史,在全体醋农的推动下,山西四眼井酿造实业有限公司、榆次怀仁春润酿造厂等5家企业牵头于2002年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11个,会员120名。2004年开始筹备成立醋业合作社,2005年11月份正式注册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合作社”。目前,醋业合作社已有社员单位5个,社员50个,有230个加工户参与合作。2006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化链条,目前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94个,其中规范化发展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目前在市工商局正式登记的已达13个,正在筹备成立准备登记的10个。

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市场准入水平。乌金山镇在温室规模发展的同时,按照“旧棚调结构,新棚上档次,旧点扩规模,新点求突破”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投入。2005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张胡温室园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引进高效抗老化eva新型塑料膜150亩、示范防虫网50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150亩,自动卷帘机42套,新品种对比试验20亩,营养模块育苗20亩等。在新品种试验推广应用方面,大面积推广了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佳、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卡依洛、抗基因003、法国利玛、红皇后2号、韩国大红、金宝皇、东胜3号、红师等。推广应用了二氧化碳发生器、臭氧杀菌器、高效育苗模块等新技术。园区农户石瑞玲采用西红柿落蔓换头延秋新技术,一次定植,二次收获,亩产量达到2.5万公斤,亩收入达到3.6万元。此外,园区还积极调整棚内种植结构,现已建起山东无核早红葡萄温室9套、台湾洋香瓜温室8套。温室西红柿百米单棚平均纯收入达2.9万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75。园区典型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辐射全区10个乡镇、4万亩蔬菜基地建设。

三是开展部门定点挂钩服务,帮扶“一村一品”发展。区直农业部门和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石羊坂村2004年11月拉开了建设温室蔬菜的帷幕,对于这个贫困村来说,资金不足是影响建温室的关键问题。为帮助农民尽快建起温室,区、乡及各部门领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关注。副区长宁山岗专门召开了农口部门协调会;水利局帮助打旱井、建水塔,解决了水的问题;农业中心负责帮助建沼气、滴灌;蔬菜中心抽出专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科技局为农民培训棚面集雨技术,并解决了高压电;乡政府帮助村民办贷款,每户贷给8000元;结对子单位贝斯特公司捐助了3万元;驻村扶贫单位晋中建设局的刘巨荣个人捐助4000元。园区一期工程100万元投入中,就有30万元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使这个贫困村的31户农民在去年10月建起了温室。

4、关键在于推进“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形式,始终将致富农民作为根本出发点。

发展“一村一品”,目的是为了致富农民,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突破,要害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业,着重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搞特色经营,推动“一村一品”的实施。该基地由晋中市富通绿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是一个集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基地。该公司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利益经营方式,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引进国内外100多个新品种,经营户辐射榆次10个乡镇和太谷、平遥等周边县市,种苗推广面积达到36000多亩,产品行销8个省市。在果品销售上,实行品牌战略,统一生产、统一回收、统一品牌、统一投放市场的营销战略。在代理“魏榆”牌商标的同时,注册了自己的无公害商标“悦田”。在山东寿光、威海、北京、天津、石家庄、呼市、大连等25个销售网点均设立了办事处。年蔬菜交易量达5000万公斤。该基地建立三年多来,带动周边农户1200余户,为农民增收150万余元,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近千人,同时有效拉动了当地运输业、销售业的发展。修文万亩芦笋基地完成合众社改制,注册成立绿野芦笋开发公司,新增基地2200亩,实行定单生产,预计亩收入2400元以上。

三、我区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1、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建设。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方面。近年来,尽管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建设落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石羊坂温室园区供水能力目前仅能勉强维持一期工程31个温室,二期工程建成后,园区温室总数将达到60个,供水矛盾相当严重。张胡村有一眼120米深井,但位置在村北,而温室园区却在村南,温室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北田镇西祁村去年建成内径120米的温室6套,每棚收入在3万元以上,农民建棚积极性很高,今年一下子又报了20户,但水利条件跟不上,发展受到影响。即使是平川乡镇,水利问题也很严重。修文镇3.5万亩土地,只有50眼井,平均每眼井要供应700亩地用水。

2、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东阳村90以上的村民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蔬菜种植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在走访东阳村种菜户刘利发时,发现他还不知道本镇蔬菜注册了“晋一鲜”商标。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东长寿村支书丁福友的福大蔬菜加工项目搁置多年没有开工建设。郭村芦笋种植面积近千亩,正在打造以郭村为龙头的修文万亩芦笋基地,但加工方面还是零,托盘保鲜膜包装项目尚处于意向阶段。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3、农村政策还不够宽松。人们反映最集中的政策问题是农村土地政策。演武村养殖业发展,由于受去年国土部五不准政策限制,养殖园区扩建、改建受到影响。

4、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调研统计数字表明,农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只有6.3年。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石羊坂村种植温室蔬菜积极性非常高,但农民第一次种菜,技术还不过关,农户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最高的已达12000元,而低的只有4000元。村民边有才自己动手,建起了园区第一个手动卷帘机,但由于技术原因,现在停用了。

5、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山西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项目(串串红农贸),虽与省委后勤中心达成共建协议,但由于由于资金等问题,目前尚处于筹建阶段。

四、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意见建议

1、强化领导体系。继续把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督查制度,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把培养、吸引、使用“一村一品”人才列入省、市、区(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建议省、市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每年为每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下拨一定经费着重用于干部培训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辟人才培养、引进和配置的“绿色通道”。

3、完善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全市乃至全省的“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省、市、县和示范点完整的规划体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一村一品”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4、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近期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精心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利用省、市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客商进行推介,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榆发展“一村一品”。

5、集中抓好典型宣传。建议省、市、区(县)宣传部门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下载陕西将以“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将以“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汉市新洲区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新洲区“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摘要:“一村一品”是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经济发展模式。文章介绍了武汉市新洲区“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

    巴楚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5篇

    巴楚县2010年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围绕年初提出的“做......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各级有关部门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强化指导服务,一村一品取得了平稳......

    南宁:抓好四个突破口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南宁:抓好四个突破口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座落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近年来,南宁市依托中......

    赤城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赤城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赤城县辖9镇9乡,440个行政村,人口29.6万,其中农业人口24.9万人,农户9.1万户。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6亿元,其中一、二、三产增加......

    岐山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岐山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岐山县辖11镇3乡,144个行政村,耕地53万亩,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农户9.9万户。境内水利条件较好,地势平坦,耕地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先......

    关于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调查报告

    关于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调查报告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现代农 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

    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2002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