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一村一品的建议与思考
发展一村一品的建议与思考
黄云开
福建省屏南县农业局经管站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近年来,屏南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主要做法与成效
屏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一村一品” 项目发展工作,将其摆上县里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发展“一村一品”项目专题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乡镇长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7月,中共屏南县委、县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抓好2011年事关全县发展大局10件要事的通知》,将“一村一品” 项目工程列入农村“六个一”示范工程之一。制定了《屏南县“一村一品”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屏南县实施“一村一品”项目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与主要措施。屏南县农业局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努力做好“一村一品”项目发展的牵头组织与业务指导工作,有效促进了全县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
各乡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纷纷成立了“一村一品” 项目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时选定了屏城乡上汾溪村、长桥镇半圳村、路下乡凤林村、甘棠乡浙洋村、熙岭乡塘后村、代溪镇北圪村、棠口乡贵溪村、双溪镇双溪村、寿山乡前圪村、岭下乡富竹村等10个村做为发展“一村一品” 示范项目专业村。
在“一村一品”示范专业村的典型示范与辐射带动下,屏南县“一村一品”农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2010年底,屏南县共有符合“一村一品”相关条件的专业村29个,占全县158个行政村(社区)的18.35%。其中:蔬菜瓜果类专业村12个,食用菌类专业村8个,林业类专业村3个,水果类专业村5个,农产品加工类专业村1个。主导产业从业农户数5624户,占专业村总
户数的69.42%;专业村主导产业总收入12594万元,占专业村农林牧渔总产值的74.92%。2010年,专业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510元,比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519元)多991元,增加21.93%。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的地方对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的认识较肤浅,在指导、规划与投入上缺乏力度,资源和区域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2 整体产业规模小
目前,屏南县“一村一品”专业村主导产业除了蔬菜瓜果、食用菌、水果、林竹等已具备一定规模外,农产品加工与服务等其他产业规模小,且零星分散,难以形成大市场,规模效益不明显。
2.3 产业链条短
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基地连接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户与市场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初级加工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2.4 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弱
虽然屏南县农业系统在农业信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各专业村迫切需要的各种信息、服务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对市场信息分析预测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2.5 资金投入不足
屏南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财力匮乏,产业投入不足,发展后劲有待增强。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屏南县“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6 品牌意识薄弱
“一村一品”专业村的主导产品规模总体不大,品牌效益难以体现,品牌建设积极性不高。对策
3.1 完善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一村一品” 工作的领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找准产业发展切入点,确定产业
发展方向,科学制定“一村一品” 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一村一品”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3.2 强化科技支撑
一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二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五新” 入村、入户,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要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制订“一村一品” 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四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3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一村一品” 农业的发展。二要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使上规模、上档次、强带动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各种农民专业组织相联结,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
3.4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要围绕主导产业,以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为重点,开展农村人才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切实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人才保障。
3.5 加大扶持力度
财政、税收、工商、信贷、保险等方面都要制定和落实扶持措施,推动“一村一品” 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支农力度,着力化解“一村一品” 发展的资金瓶颈。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业务,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提高“一村一品”专业村的抗风险能力。
3.6 抓好品牌培育工作
加快品牌培育,支持和鼓励示范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开展原产地保护、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努力扩大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7 做好典型示范工作
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宣传“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组织开展“一村一品”现场观摩和专业大户现身说法谈致富活动,及时总结和交流工作经验,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促进“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健康发展。
第二篇:富平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实践与思考
富平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富平县委办公室:郑玛岗
近年来,富平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稳粮优果、壮羊兴奶、扩柿增菜”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整合资源、调优结构,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中走出了一条富平特色之路。
工作成就
富平县通过多年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在全县形成了“抓名村、育名品、重示范、广辐射”的良好局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成就一:实现了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村一品”的发展,带动全县形成了3万亩甜瓜基地,11万亩早熟苹果基地,8万亩蔬菜基地,10万亩花椒产业带、5万亩红苕基地。建成千头奶牛大乡2个,万只奶山羊大乡6个,20万只养鸡大乡2个,万头养猪大乡3个。
成就二:实现了农民与企业有效对接。红星乳业有限公司在全县的奶山羊示范村建造了20座机械化挤奶站,羊奶收购价大幅提升;同时,有16户企业以不同方式与示范村实现了对接,农民的组织化普遍提高。
成就三: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实施一村一品聚集了产业效能,提升了产业水平,全县从事“一村一品”生产的农户人均收入达到4100元,“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1-
入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16元。
成就四: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村一品”发展中,富平县成功探索出了“畜—沼—草”、“畜—果”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王寮镇双杨村奶山羊的“畜—沼—草”发展模式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
2010年,全县确定了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8个(其中奶山羊示范村30个),数量居陕西省首位。“富平奶羊驰中外,瓜菜生产无公害,柿饼加工卖老外,流曲琼锅销得快,宫里石刻人人爱,早熟苹果受青睐。”已成为广大群众对富平“一村一品”的真实写照。
主要做法
措施一:领导推动。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经常深入乡镇村组,指导“一村一品”工作开展。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制定了柿果、畜牧业、瓜菜等发展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一村一品扎实推进社会新农村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引导全县农业发展走“一村一品”之路。
措施二:典型带动。结合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围绕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了曹村镇马坡柿子专业村,王寮镇双杨、刘集镇龙泉奶山羊专业村,张桥镇埝田甜瓜专业村,梅家坪镇车家早熟苹果专业村等示范村,通过宣传典型,展示典型,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加快了
产业发展步伐。目前全县已培育出了富平甜瓜、流曲琼锅糖、宫里石刻、老庙花炮等一批知名品牌。
措施三:龙头拉动。动员和支持17户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对接关系,帮助示范村建立生产基地,收购产品,推广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延伸了专业村的生产链,提升了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陕西红星乳业公司通过建立奶山羊挤奶站,以高出市场0.4元/kg的价格收购奶农鲜奶,加工“美羚牌”羊奶粉,产品远销京津、沿海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既增加了奶农收入,企业也得到了发展。
几点建议
近年来,富平县“一村一品”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还存在诸如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资金缺乏,技术支撑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下一步发展中,必须按照“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发展思路,强化措施,努力实现基地建设要有新格局、技术服务要有新水平、生产经营要有新突破、资金投入要有新增长四大突破。
建议一:挖掘特色育名品。抓住柿果、奶畜、瓜菜等特色专业村和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地建设,力争把富平奶山羊打造成为陕西畜牧业的名牌和全国最大的关中奶山羊核心产区,全国柿子生产加工大县和全省中早熟苹果核心产区。实施“一村一社一企一牌”战略,充分借助报纸、网络等各种
媒体平台,强势宣传,着力打响富平柿饼、羊奶粉、琼锅糖、甜瓜等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议二:科技创新强服务。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百千万科技致富示范工程,重点抓好16个科技示范村和300户科技示范户,以点带面,提升整体科技应用水平。加强示范村科技示范基地和生产示范园区建设,使其成为技术输出基地,培训引导基地,信息集散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展示基地,带动推进村快速发展。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富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争取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加快富平柿饼、琼锅糖、九眼莲等原产地保护申报工作。加强农民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2010年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390户,全县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争建成50个具有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优势农产品、与社会利益紧密、营销功能齐全的规范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建议三:舞活龙头求提升。壮大涉农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参与“一村一品”建设,与示范村对接,与主导产业、产品对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良性局面;加强陕富面业,陕西红星乳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开发系列产品,开拓广阔市场,力争把我县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和中国最大的羊乳品加工基地。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发展精细农
业、现代农业,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建议四:加大投入促发展。发展一村一品,投入是关键。要统筹涉农项目,继续采取财政投入、涉农资金捆绑倾斜、包扶单位资助扶持、信用机构融资贷款等办法,加大对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水、电、路,网络信息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改善示范村的生产条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中共富平县委办公室:郑玛岗;邮编:711700)
第三篇:发展一村一品
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召公镇“一村一品”建设干部培训案例
“一村一品”工程是指一个村(县、乡)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经济发展之路,实施“一村一品”是发展镇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是乡镇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推动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一、主要做法
(一)抓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聘请西农及省农牧良种场专家教授进行讲座,宣传 “一村一品”专业村典型和经验,在全镇营造发展氛围,增强群众的发展意识。并把“一村一品”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
(二)抓调研,做好发展规划。在各村确定各自重点“一村一品”发展项目的基础上,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坚持经常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提出了建设“畜牧强镇、果业大镇、商贸名镇、特色兴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农民增收规划》、《生猪发展规划》、《果业发展规划》、《关于鼓励全民创业、建设殷实家庭、发展非公经济的意见》及《创建良种大镇发展规划》等五个规划,确定了生猪、苹果、铁门、良种、农机、西甜瓜为我镇重
1点发展产业,为我镇“一村一品”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争项目,抓典型示范,发挥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现代果业项目、省级万头养猪村建设项目等,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和标准化果园。每个示范村实行一名领导包抓、一名干部包村、邀请上级技术服务单位统一实施,在重点抓好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的同时,对全镇所有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村要有一个示范组,每组要有一个示范点,并突出连片开发和建设,建基地、上规模,形成了一批“精、专、新、特”的“一村一品”产业基地。
(四)抓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提高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我们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推广名、特、优主导品种、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主推技术。通过科普赶集、现场会、组织邀请专家技术人员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好、市场意识和应用科技能力。
(五)抓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引导“一村一品”示范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村,镇政府积极与县农业局联系,协助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村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六)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快推进公路建设。主动对接、抢抓机遇,五年共水泥硬化镇村道路108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镇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0%以上。二是积极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00多万元完成了冯家山十五支、十六支灌溉主渠道改造工程,新建改建抽水站16座,维修水利设施26座,衬砌渠道56公里,有效提高了耕地保灌和抗灾能力。三是多
方协调,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几年来共对9个村的农网进行了改造。
二、取得的成效
从2007年开始,在省、市、县各级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特色农业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2007年以来,生猪、苹果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陕西省原种猪场、灵护万头养猪村、扶风昌兴二元母猪繁育场、召光朝阳生态养殖场等一批重点养殖企业、养殖村相继建成投产,新建百头养猪场53户,50头以上养殖养猪场120户,全镇生猪存栏5.3头,2010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6360万元。积极实施财政支持现代果业发展项目,新建标准示范园1.8万亩,同时沙石硬化生产道路23公里,新打中深灌溉井18眼,配套低压线路、渠道衬砌、压埋输水暗管等基础设施,全镇苹果面积达到2.8万亩,2010年实现苹果收入超亿元。目前全镇形成苹果专业村6个,西甜瓜种植村2个,小麦良种繁育专业村5个,秦川牛养殖村1个,生猪养殖专业村4个,农机专业村1个,铁门加工专业村1个。新庄村秦川牛、作里村农机、召公村苹果被市上命名为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9个村被县上命名为“一村一品”建设推进村,2008年1月召公镇被陕西省“一村一品”办公室评为 “百强乡镇”。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016元,增长到2010年的5056元,年增长幅度在25%以上,打破了前几年增长幅度在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三、存在困难及问题
虽然我镇在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制约”:
1、受整体发展规模较小的制约。一些村的领导对发展“一村一品”农业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缺少统筹规划,“一村一品”大多还处于原材料生产阶段,加工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一村一品”发展还没有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较低。
2、受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的制约。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较少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3、受资金紧缺的制约。资金上的紧缺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尽管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仍然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同时,由于资金紧缺,对“一村一品”缺少扶持,任其兴衰成败。
4、受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制约。目前,我镇“一村一品”发展总体上仍未摆脱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难以发挥生产组织、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功能。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龙头企业较少,中介服务组织松散。
5、受农民素质低的制约。近年来,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劳务,留守农村搞种养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儿童,科技文化素质低,传统务农观念浓厚,思想比较守旧,制约了“一村一品”农业的发展。
四、几点体会
经过几年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发展“一村一品”农业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龙头带动和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品品牌为关键、以市场体系建设为突破、以帮扶支持为保障,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做优龙头,培育载体,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
1、以培育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培育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效抓手。着力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首先是引导龙头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品保护价,真正建立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连接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原料,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其次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一方面减少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矛盾,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直接利益。
2、以加快科技创新为支撑。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要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一是在目标上,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二是在方法上,要采用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三是在措施上,要强化对示范村的技术服务和农技推广,由示范村、农村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单独或合作实施,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新优良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加工、包装新技术。
3、以打造产品品牌为关键。提升“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层次,必须推进品牌运作。一是要突出发展规划。结合品牌农业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明确“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二是要突出品牌重点。着重选择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项目和我镇已经形成的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品作为品牌重点加以培育。三是突出宣传推介。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精心做好品牌策划,精选一到二个重点加以突破,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杨凌农高会等各种展示推介的平台以及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地宣传推介。同时,大力宣传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的好典型、好经验。
4、以完善市场体系为突破。市场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的重要载体。一是重点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农产品相对集中、交通比较便利的镇区街道等地方规划建设专业市场,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二是积极培育无形市场。鼓励培育农村产业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坚决清除阻碍农产品流通的关卡,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无阻。三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为农民、为各类农产品市场提供信息,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服务农民的一项重要职能进一步加强。
5、以加大帮扶支持为保障。要把抓好“一村一品”农业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发展“一村一品”农业摆上“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
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镇村组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考评工作。通过督促检查,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三是加强信贷支持。积极与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联系,加强对“一村一品”项目的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提高“一村一品”资金投入总量,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四是加强协调。各相关单位要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方面,支持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上下同心协力,各部门齐抓共管,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良性机制。五是加强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市场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
第四篇:对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思考
国家农业部“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自治区“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行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笔者以此为契机,对乌苏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村一品”是一个形象说法,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可以是一村两品,也可以是一村几品。所谓的村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几个村,甚至是一个镇或几个
镇。“一村一品”强调的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产品,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这个主导产业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可以是商贸、餐饮、休闲、文化等行业。发展“一村一品”是做大做优区域特色产业的重要措施,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乌苏市实现生产总值52.64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第一产业14.89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26.25亿元,增长48.3%;第三产业11.5亿元,增长11.4%。现有乡镇个数17个,村委会个数135个,乡村户数4.56万户,乡村人口数15.5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2147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农作物总播面积108.88万亩,其中:小麦8.99万亩,玉米9.57万亩,油料3.25万亩,棉花73.26万亩,番茄6.56万亩,瓜菜3.73万亩。
为掌握乌苏“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在各乡(镇)选择经济发展较好、具有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15个村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乌苏“一村一品”在目前发展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5个村均为农产品生产型专业村,其中棉花种植专业村7个,番茄种植专业村3个,玉米种植专业村1个,水稻种植专业村2个,瓜菜种植专业村2个。无涉农服务型及非农产业型专业村。
2、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联系更为密切。15个村主导产业中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村10个,占66.7%。主导产品销售收入1.2亿元,其中通过龙头企业销售0.46亿元,占38%。尤其是在玉米、番茄产业发展上,龙头企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农村专业合作社初步得到发展。15个村农户数2776户,其中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数1285户,占46.3%,将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4、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番茄、水稻、蔬菜7个种植村种植总面积1.88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规模1.3万亩,占69%,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基地。
5、“一村一品”发展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所调查的村已经接近和达到“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产值)占全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的经营活动,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20%。
总体来说,乌苏“一村一品”发展刚刚起步,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类型较单一,各专业村主导产业基本为农产品生产型,规模化、多样性尚未形成;二是尚未编制出全市“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还需加强;四是“一村一品”品牌培育步履艰难。五是群众思想认识不深,部分群众对“一村一品”知识不了解或了解甚少。
近两年,笔者在山东、江苏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感触颇深,通过借鉴外地发展经验,结合当地实际,认为在“一村一品”近期发展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通过成立“一村一品”发展组织领导机构,理顺关系,搞好服务,为“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重视规划编制,及早定位“一村一品”发展框架。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对全市各村的区域资源、传统产业、优势产品进行调查分析,深入挖掘能体现本地特色的资源,结合“四区一线”产业化发展战略,选准 “一村一品”发展定位,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在发展框架上,按产业类型分为农产品生产型、涉农服务型及非农产业型专业村,主导产品涉及特色种养殖、林果业、休闲农业、涉农服务业、乌苏啤酒文化、民族手工艺品等内容。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08年底,全市已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4个,通过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继续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使之成为 “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发展有效的组织载体。
4、培育“一村一品”品牌。乌苏的枸杞鸡蛋、四棵树大米在创品牌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提供了很多借鉴和思考。在“一村一品”品牌培育上,一方面需注重已有“农家品牌”的商标注册,如九间楼红薯、沙梁子
第五篇:“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把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突破口,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5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其中“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全县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4大类35个,其中食用菌17个,蔬菜种植6个,小杂粮种植2个,畜牧业9个,林果业4个,农产品加工2个,民间工艺及观光农业4个。2010年,全县“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9952万元,从业人员20446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 1
达6422元。
(一)主导产业日益凸显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全县18个示范村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优质杂粮、绿色蔬菜、食用菌、林畜产品、剪纸文化五大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12家,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合作社62个,带动2.4万户农户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特色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转变。全县“一村一品”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示范村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示范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县18个示范村特色产业经营收入达6386万元,特色产业人均收入6238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农民收入的增加,示范村农民在良种的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改变,示范村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三)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建基地、强龙头、抓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龙头、基地、农户有效连接起来,围绕优势产品的生产,产品的开发、加工、销售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形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林畜产品加工、小杂粮加工等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拓展了生产经营领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
全县立足五大特色产业优势,扶持壮大了一批新兴企业。全县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59个,其中6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级“513”工程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市场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非农三产型等多种“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是搞好“一村一品”工作的关键
为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县农委,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事务。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是引领“一村一品”正确发展的方向 我县“一村一品”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经营为目标,着力培育食用菌、小杂粮、蔬菜、林畜
产品等特色产业。为了提升五大主导产业,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三)突出重点是确保有限资金捆绑使用的重要举措 “一村一品”项目资金对农村产业化发展仅仅是杯水车薪,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对于启动好、引导好和实施好项目至关重要。因此,我县将“一村一品”项目纳入农村产业化考核目标,对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镇**村按照“项目不变,集中使用资金”的原则,围绕抓好“一村一品”示范工作,在全村重点推进食用菌种植产业,积极试验示范,大胆尝试新技术,仅集中制菌种和菌袋生产,就为大棚户增收不少。2010年,全村食用菌年产值302万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6315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
(四)搞好各类适用技术培训是优化服务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全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一村一品”优秀技术骨干。组织村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一村一品”典型,学习借鉴山东的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县农委、扶贫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农民的技术培训,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一村一品”项目高端起步奠定了工作基础。各乡镇农技站围绕“一村一品”,制定服务措施,强化服务职能。每个示范村都有一名包扶领导和一名专职技术干部,做到包扶到村,技术服务到户,确保“一村一品”顺利实施。
三、存在问题
我县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守旧,认识不到位。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较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降雨丰沛、农业丰收,降雨少,则农业减产,土地流转慢,不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我县龙头
企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作坊式的企业多,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相对较少;粗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循环项目少。我县最大的资源是农产品资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与农业大县地位极不相称,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形成的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五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县矿产资源少,工业企业较少,社会投资渠道少,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上,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金融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因企业及农户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不能保障产业发展,资金仍是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瓶颈。
四、发展建议
一是把发展一村一品真正放在“三农”工作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形成各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是省、市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项目,增加资金投入,信贷部门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做到申请一笔,信贷一笔,见效一笔。
三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加快发展一村一品。
四是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