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主法制建设如何得到加强?
2009年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层民主制度继续完善。在农村基层民主方面,村委会组织法(修订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政策性意见,12个省份完成了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经验在全国推广;命名表彰了第四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期3年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向“五个全覆盖”方向发展。在城市基层民主方面,加强了对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的政策指导,人户分离的城镇居民、选派到社区工作的机关干部、复退军人和大学生以及居住在本社区一年以上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均可以在自主选择的前提下行使选举权利,16个省份完成了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直接选举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市社区普遍建立了居民代表大会和协商议事委员会,居民评议会、社区听证会等制度逐步推行,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深入开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60万个农村村民委员会,有8.4万个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是政府法制工作取得新成绩。2009年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法律议案5件,制定行政法规22件。立法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渠道不断拓宽,重点推进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法制环境的立法工作。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进一步健全,地方性法规、规章做到了全部报备,有力维护了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行政复议工作程序进一步细化,大量行政争议通过行政复议得到了有效解决。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执法裁量权进一步规范。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加紧研制。
三是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不断加强。政府、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继续加强,专项法律服务活动和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法律服务进一步向社区、乡村、老少边穷地区延伸,为群众就业、就学、就医提供了更多的法律服务。开展“人民调解进万家”等主题活动,排查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仅乡镇一级得到调解并达成书面协议的事项有750多万件。法律援助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加快建立,“法律援助便民”活动广泛开展,法律援助的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对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切实加强。
四是信访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出台了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和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新时期信访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加强了对信访案件的自查和联合督查。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五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警力布局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壮大,技防、物防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继续完善,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以及重点人群的帮教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扫黑除恶、治爆缉枪等社会治安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着力维护新疆、西藏及其他藏区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顺利举行,维护了全国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六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进。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不断落实和完善支持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扎实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事业、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139个边境县(旗)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全部纳入兴边富民扶持范围。出台了进一步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隆重召开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总结了新中国60年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功经验,表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营造了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进一步加强,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集体宗教活动管理办法、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指导和推动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和中国佛教协会制定了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宗教事务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华侨农场改革发展顺利推进,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继续实施,海外侨胞对祖国的感情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第二篇:民主法制建设
河源市依法治市办公室
(2008年4月24日)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调研工作安排,我办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依法治市办公室主任曾瑞凤同志带队下,组成调研小组,围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这一主题,于3月24—26日先后到龙川县(其余五个县区按照要求自行开展调研并上报书面材料)、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开展调研活动。调研活动采取听汇报、实地察看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把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作为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注重法治和民主的有机结合,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2003年以来,我市在实施“四五”普法和“五五”普法规划中,启动了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试点工作,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市有2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8个村(社区)被评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市、县、镇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制定了《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考评制度》等文件。2008年市委、市政府已将扩大基层民主纳入“七大”建设的考核内容之一,并细化了考核指标。龙川县还制定了《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职责分工和挂点联系镇制度》,推动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
2、健全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一是健全民主选举制度。自 1999年以来,我市依照“一法两办法”的规定普选产生了三届村委会成员,在2005年第三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首次实行选举观察员制度,对选举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和选举秩序混乱的村,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和纠正。二是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制订了村民自治章程及相关的村规民约,明确农村干部群众的权利、义务和农民群众对村务的管理权,做到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三是规范民主决策制度。建立民主议事程序,制定议事规则,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尤其是与农民群众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并对民主决策程序加以制度化、规范化、防止决策随意化。四是推进民主监督。目前,我市已全面推行村账镇记,加强了对民主理财的指导监督。各地按照《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的要求,建立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和设立村务公开栏,发挥村务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村民议事会等组织的监督作用。如龙川县登云镇认真抓好村帐镇记,实行财务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登云镇天云村还积极探索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新路子,参照镇“四长”接访日制度,每季开展一次村民“民主日”活动,把村务公开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村民自治的新亮点。
3、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契机,深化农村基层民主法治教育。我市自2003年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以来,成立县(区)、镇、村三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机构,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九条标准和六有要求”扎实开展创建活动。针对基层群众的特点,市、县两级普法部门联合开展“法律进乡村”、“法制图片巡回展览”和“百案进千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龙川县佗城镇枫深村把普法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制订切实可行的普法教育方案,邀请镇司法所、派出所、国土所、林业站工作人员不定期到学校、村委会给小学生和村民上法制辅导课,增强了学生、村民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三年来全村无出现吸毒人员、无发生
刑事案件。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的民主法制观念,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强化农民群众的权利义务对等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同时,还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员工作。如源城区在所辖的31个行政村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了专职调解员,从2007年1月起区财政每月给予调解主任100元、调解员50元的工作补贴;连平县加大对村级调解员培训力度,每年在各镇举办1-2期村级调解员培训班。不断提高调解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化解农村基层矛盾纠纷的能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够到位,民主法治意识淡薄。一是部分领导缺乏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正确认识,没有将民主法治建设摆到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同等重要的位置抓落实;二是一些村民法制意识不强,参政议政意识淡薄,自主能力弱;三是部分村级班子成员素质较低,法制观念不强,民主治村意识及能力较差。
2、制度执行不落实。目前,我市大部分的村都建立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议事等制度,明确了操作规程。但这些制度在村务管理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部分村干部对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心存顾虑,表现为不想公开、不敢公开、不会公开,导致公开不及时、内容不规范。有的仅成为应付上级的各种考核、验收的摆设而已。
3、农村法制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村基层法制宣传的力度、深度、广度不够,普法工作存在着死角和盲点,法制教育的形式单一,效果不够明显,基层调解员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法律教育培训。
第三篇: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制度
一六三团中学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
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为认真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
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巩固
我校学生“零犯罪”的成果,现建立我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制度:
一、建立健全法制教育的组织工作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法制教育的副校长(或政教主任)以及团队负责人等为组员的法
制教育工作小组。
二、建立健全法制教育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制订法制教
育工作制度,明确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责。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全校法制
教育工作,制订法制教育工作计划,检查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指导
全体教师在主题班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法
制教育内容。
三、加强重点学生教育。学校要重点调查特殊家庭学生的校内外
表现,对父母外出经商、打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在校
日常行为异常的学生建立档案,进行跟踪,对后进学生进行结对帮扶,经常与被帮扶学生谈心。
四、认真落实法制教育重点内容。涉及中小学生的法律、法规很
多,学校要根据学生特点,认真学习我局印发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教育,每次教育活动突出一个
重点。
要重点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法律条款。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学校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读书竞赛、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学校法制教育要与德育教育、科技文化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转化后进生教育等结合起来,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一六三团中学
第四篇:中外民主法制建设
专题
二、中外民主法制建设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和法律
1.法治思想:①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治国“以法为本”,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有积极意义。②明清时期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2.中国古代的法律文件
①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②明太祖制定了《大明律》,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同时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二)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民主政治的追求
1.农民阶级:洪仁玕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
2.对君主立宪的追求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倡导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但他们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由于顽固势力的阻挠和镇压,变法最终失败,君主立宪制没有建立。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 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1)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希望通过议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结果宋教仁被刺杀。
(3)“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先后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革命运动,但均遭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派提倡民主与科学,对封建思想进行猛烈批判。
(三)中国共产党为追求民主政治进行的努力
1.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指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工农武装割据”,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了宪法大纲。
4.抗战时期,在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5.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6.抗战胜利后,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北平谈判,努力争取和平民主,后通过军事斗争,推翻了蒋介石独裁政权。
7.1949年9月,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民主党派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8.1954年,(四)中国近代史上实现民主政治的三次机遇
④《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蒋介石制定,它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⑤《宪法大纲》: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的? ①召开新政协会议,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制定了《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③在工矿企业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④召开
实施,且缺乏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导致辛亥革命不可能取得完全胜利。
历史结论: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使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4)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 的努力及失误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的努力(本专题
第五篇:长寿区民主法制建设概况
重庆市长寿区民主法治建设概况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牢把握“五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区工作要求,始终把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法治长寿”建设,全力打造“平安长寿”,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区民主法治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民主法治建设成效
(一)着眼于组织领导,完善民主法治工作机制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工作,一是成立了区领导任组长,法院、检察院等15个单位为成员的长寿区法制建设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区法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工作协调、检查指导、考核验收和总结推广经验等工作。各街镇和区级各部门都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都作为法治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法治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区委同各街镇和区级各部门、各单位签订了法治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将各单位完成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列入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法制建设工作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
(二)着眼于自身建设,重点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区委常委会作为全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时刻切实加
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一是着力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贯彻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今年以来召开23次常委会议,研究109个议题。带头推动强化落实,带头开展创先争优,带头开展“三项活动”,带头保持廉洁勤政,担当起新时期引领长寿改革发展的重任。
二是全力支持政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区政府围绕区委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紧紧扭住“七件大事”,加快转变职能,进一步健全职责体系,强化规划引导和市场监管,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落实力和执行力更强。
三是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支持作用。区人大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区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成效明显,做出重大决议18项,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19个,决算、审计和计划执行报告5个。区政协牢固树立“团结和谐、创新有为”理念,开展助推发展、联系群众两项活动,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专题调研,开展“两园一廊”、长寿湖旅游等专题视察,认真履行各项职能,助推长寿科学发展。
四是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切实保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加大政法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政法干警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召开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暑期谈心会等党外人士会议,实现联系制度“两个提升”,成立长寿区党外知识分子联
谊会,在重大问题上广泛征求党外人士意见,最大程度激励他们参政议政。
(三)着眼于民生主导,全面推进司法改革创新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司法改革。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司法领域得到充分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为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进一步完善司法公开。在政法系统实行阳光政法,推广案件信息查询系统,增强政法工作透明度;积极推进涉诉信访工作信息化建设,方便群众网上信访和查询;开通运行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实行执行信息全程公开;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走访活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检察机关在新闻媒体、网站刊登检务公开内容,及时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通报检察工作情况。公安机关将执法依据、内容、程序等可向社会公开的内容全部公开,切实增强执法工作透明度。
三是强化司法保障功能。公安机关在依法打击严重暴力性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的同时,积极参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和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检察机关受理了侦查部门提请批捕、批准逮捕、移送起诉的大量案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法院大力推行巡回办
案、田边法庭等制度,努力为群众诉讼提供方便。
(四)着眼于普法教育,努力提升公民法律素质
以“五五普法”为主线,通过强化普法重点对象教育带动全民普法教育,不断提升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一是普法内容重点明确。重点围绕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习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习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围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是普法对象重点明确。重点推进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制度化,坚持公务员学法考试考核等制度,进一步督促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着力推进青少年学法多样化,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区各中小学中聘请法制副校长,合理安排法制教育课。全力推进农民学法实用化,培育农村学法带头人、学法中心户等一批“法律明白人”,深入宣传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企业人员学法针对化,组织开展百名律师、经济工作者进百家企业讲法活动和开展法律服务、法律顾问活动,开展“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型主题宣传活动,送法进企业,提高企业员工依法维权、企业管理人员依法管理的法律意识。
三是普法形式多种多样。在全区深入推进 “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 “法律八进”活动,使法制宣传工作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使法律知识普及范围覆盖广泛。开展“平安重庆·法治同行”网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全区共有16000余名群众参加了网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广泛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开设法制宣传专栏,扩大法制宣传覆盖面,如长寿有线电视台的《普法在行动》、《长寿日报》的《普法在行动》、长寿政府门户网的“法律服务”专栏等。
(五)着眼于创建目标,全力推进法治长寿建设
以建设“法治长寿”为目标,以“民主法治村(社区)”、“学法用法示范机关”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创建活动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为民主法治创建工作注入新亮点。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出台。。文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结合“平安长寿”建设总体目标,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各行各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法治监督体系等方面都迈上了新台阶。
二是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以村民自治、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四民主两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222普法示范工程” 等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民主化、法治化管理水平。全区共有区、市、全国级民主法治村202个、民主法治社区20个,分别达到村、社区
总数的91%、87.5%。今年7月,八颗镇梓潼村等5个村、晏家街道曹家堡社区等2个社区分别被命名为重庆市第五批“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第三批“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三是扎实推进专项治理。针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食品卫生、房地产市场、节能减排等专项治理活动,切实解决好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创建工作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存在的不足
(一)对“法治长寿”建设的认识有待提高
个别单位、领导对法治建设工作认识还不够到位,缺乏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法治建设是“软指标”的误区,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法治环境是我区以民生为导向、“缩小三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法治长寿”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协作形成合力,要有明确的、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长效规划。但从实际工作来看,全区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统一的工作制度和职责,部分单位并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去部署、开展工作,尚未形成合力,工作推动较为困难,导致有些任务无法落实或无从掌握。
(三)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制度有待健全
部分单位存在着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制度不完善乃至缺失的问题,缺乏从制度的层面运用有效手段或措施来推动依法、科学决策。虽然实际工作中能按民主、法治的理念操作,却没有完善的制度规定。
三、下一步改进措施
为不断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向纵深发展,我区将按照中央市有关工作要求,结合当前形势和长寿区“十二五”规划任务,以量化评估体系为基础,以法治指数为度量,以争创全国“法治区工作先进单位”为目标,以法治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强化“长寿法治指数”成果运用,推进“六五”依法治区普法教育规划建设进程。
(一)推进三项机制新突破
一是突破工作机制。制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意见及议事规则,保障法治建设日常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二是突破决策机制。制订出台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决策程序规则,推行程序控权,规范公权运行机制和程序,巩固法治建设成果。三是突破考评机制。将全区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单位全部纳入法治考评,扩大考评对象,开展基层站所法治评议活动;建立行政处罚通报制度,完善评估体系,制订程序,完善考评机制。
(二)推进两个载体新突破
一是创建“法治村、社区”。加大依法行政先进典型的培育,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
二是创建“法治企业”。以诚信、法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积极鼓励广大企业参与到“六五”普法活动中来,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
(三)推进民生服务工程建设
围绕土地、户口、交通秩序、民工权益、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等,广泛征集实事项目,大力实施法治服务民生的各项实事工程。搭建公众广泛参与、广泛享用的平台,营建共建共享的法治建设氛围。完善“大接访”工作机制和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处理和权益保障机制。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交巡警和校园安全新型警务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完善监管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成国家级安全保障型示范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饮食用药安全健康。建立以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卫生、事故灾害等为重点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安全预警、应急救援、社会动员等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建成全区综合性应急救援基地和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实施交通安全“生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