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寻生命的真实7.30
探寻生命的真实
——阅柴静《看见》
二、三言
热爱着生命最真实一面的人,是生活中的勇士。
柴静,一位我欣赏的新闻记者,用独特的新闻切入视角,让掩藏于面具之下的真相清晰浮现,接受着众人的审判。她对事实的执著探索,往往让虚假无处遁逃。
双休两日,将《看见》读完。非典狙击战、汶川地震、卢安克与留守儿童……柴静用朴素、干净略带诙谐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镜头背后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新闻的记录者与见证者,她尽最大程度地去抑制自己的喜怒好恶情感,给大众还原出新闻事件的本身。在她笔下,你可以听到社会各阶层的发声,也可以看到社会的各种切面,有丑、有美、有发指、有动人。但无一例外的是,她报导中的不加修饰的要命的真实,其存在的本身就足以迫人思考、逼人深思。
对于真相。有人恐惧,有人逃避,也有人直面。
逃避受到伤害是人类的本能,于是掩耳盗铃者不计其数。他们宁愿躲在“安全”的角落做一只鸵鸟,把头埋入沙尘中去抵御内心的恐惧,也不敢抬起头去一探究竟。“事实”,对他们而言,已被自我剥夺探寻的权利,注定只能是听说而已。
而另一类人则完全迥异。他们视探寻生命的本质,为人生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在这种价值导向下,他们不畏条件的简陋与艰险,不畏来自敌对势力的虎视眈眈及威逼利诱,从繁琐的表像中,抽丝剥茧,层层屡清,直到真相大白。尽管有时候,它们就像水溶于水中一样,让人浑然难分。但这决挡不住勇敢者的跋涉探索步伐,一如箭在弦上。
我很欣赏柴静的这段话,“真实,有时候就在我们痛哭涕流中溜走,就在我们徘徊无措中潜逃。”有时候,我们拼尽全力后,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成果。于是有人气馁了、放弃了。只有,心中怀有坚定信念的人,即使是在徘徊无措、痛哭涕流后,仍能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心态继续前行。而这种人最令我欣赏。归根到底,我们以何种力量去面对,折射出的是一个人人生态度的总和。
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我相信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不厌恶、不躲避、不排斥,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是坦然地接受,更是从股子里迸发出的能量。它是一种重新审视世界的新生,更是褪去虚饰之后的内心反省。
真实——以一种最接近母体的语言,述说着生活的真谛。
但唯有此,存在才有千钧之力。
第二篇:《品味浓浓母爱探寻生命意义》
品味浓浓母爱 探寻生命意义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它记叙了作者刚刚瘫痪的一段时间情绪暴躁,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的情况下,母亲用重病缠身的坚强身躯照顾儿子,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研读文本,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的情况下,本课我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来组织教学:
1、了解背景 感知文本
2、咀嚼文字 品味母爱,3、紧扣文题 升华中心
作家萧红这样认为: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家的情感熟悉起来,甚至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查找史铁生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对作者在文章中的种种不理智的表现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课堂上,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一下,21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一个对未来人生充满美好憧憬的年龄,此时作者却双腿瘫痪,人生的一切追求转瞬间化为泡影,他的心情会怎样呢?感同身受地体会作者内心的苦闷、绝望与行为上的暴怒无常。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在写法上通过刻画人物来表现主题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来品读这些句子,并创设情境来指导朗读,用朗读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沉浸在有韵味的文化语境中,在情感升华的同时提升思想境界。
如在品读句子“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活儿,好好活儿……‟时,我让学生抓住其中的“扑”、“抓”、“忍”与“好好活儿”来体会母亲内心的痛苦与身心俱疲的人生苦难。给出这样几个问题: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母亲在一扑一抓的同时,忍住的除了哭声还有什么?让学生在品词、品句的同时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体会表面坚强的母亲是忍着巨大的心灵折磨来唤起儿子活下去的欲望,让他来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好好儿地活下去。
除此之外,对其中描写母亲语言、神态的细微之处也不乏多次品读,用朗读促理解,用朗读促发现,在发现中加深理解。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有人这样评价史铁生的作品:“怀旧但不伤感,冲淡悠远充满寓意。”“朴素而平淡的亲情主题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秋天的怀念》一文,如果把主题停留在母爱的层面上,不能把作品的魅力原汁原味的呈现出来。史铁生在这篇文章中渗透了生命的“苦难意识”,作者用笔写下的不仅仅是对母亲的怀念,更是对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茫茫的无限的探寻和思考。因此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秋天是母亲去世的季节,每到此时,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便悠悠升起。这个令人难忘的秋天,母亲给予作者的只是平凡而伟大、悄无声息而又感天动地的爱吗?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我”身体残疾时,是怎样面对命运的不公,母亲身患绝症时又是怎样含辛茹苦地照顾儿子,想方设法地为儿子找寻生活的方向,捡拾活下去的勇气。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文章最后的话: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让孩子们对“好好活”三个字包含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有人说,母亲希望我重新振作起来,面对苦难,坚强地活下去;有人说,牢记母亲的话,勇敢活下去,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有人说,孩子重拾生活下去的勇气,才是母亲最终的心愿。
在作者怀念中的秋天,母亲的爱值得他回味,从母亲身上收获的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是他一生中享用不尽的财富——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任何现实的功利目的,而在于创造并享受美好生活的精彩。
《秋天的怀念》将母爱透过秋天展现在人们面前,让我们品到了母爱的浓厚,怀念中的秋天,我们与作者一同探寻到了生命的意义:对命运的坎坷与艰辛,要勇敢面对,创造出人生的精彩。
第三篇:生命的真实杂文随笔
姓名,由姓和名组成,也称名字。每个人的姓名,都是与生俱来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也饱含着父母的殷殷寄托和牵挂。
而对于一位写作者来说,一般还会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笔名。曾经很多人好奇地问我,我的笔名为什么叫荔溪老农?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对于寄托了我太多情感和印记的笔名,我真的是一言难尽。所以,我经常会含糊其辞抑或三缄其口,一笑而过。
为了一些不必要的纷扰,也不想让自己的名字像荔溪山水那样一直离奇神秘,现在,我觉得有必要揭开这面纱,隆重地介绍我的笔名给更多的人。
在我心灵深处,荔溪永远都是最美丽的地方,美的如我的笔名一样生动形象,淳朴实在。青山绿水,吊脚木屋,古朴典雅,温情秀美。作为湖南湘西“哇乡人”的主要集居地,独特的地方语言、浓郁的风土人情,神秘的“哇乡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已沿着那条荒草覆盖的茶马古道徜徉千年。
“老农”作为整个笔名的中心词,不但符合我的真实身份,尤其它还散发淡淡的泥土清香。勤劳,朴实、善良,默默耕耘,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都在“老农”二字里。“荔溪”作为对“老农”的修饰,是警示自己不忘初心,不过飞多高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窗外落叶缤纷。荔溪老农荷一把锄头走进广袤斑斓,用力如牛、虔诚如祭的他们背负青天烈日,埋首于脚下的母土,用执着给大自然注入了一种活力与春夏秋冬的灵性。他们,是伟大的征服者,是辽阔田野的主人,就像我的笔名“荔溪老农”一样简单而又真切。
久居闹市的人,哪怕你曾泛舟烟雨江南,看遍江南美景;抑或策马西风,阅尽北国风光,若有生之年能去一次荔溪,感受一回做老农的滋味,泡染一回泥土的芬芳,定会让你铭心刻骨,醉美一生。
写作就好比老农如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我知道什么一定要写,什么一定不能写,有人问我:“你希望你的文章成为流行还是经典?”我回答:“当然是经典。流行的东西就像山里的雪,瞬间化为乌有;只有经典的东西才会像家乡那条荔溪,清澈甘甜,经久不息。”
记得有人说过,文字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当读者看到你的文章,首先想到的是你的笔名,而不是姓名。在这方面我认为莫言做的非常好,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笔名早已童叟皆知,真实姓名却鲜有知晓。在我还不了解莫言时,最先吸引住我的是他的笔名。“莫言”的意思可能就是不要说话,要低调的近乎沉默寡言,只重耕耘,不问收获,这好像和我的笔名有点异曲同工。
创作出传世佳作,关键不是才华,而是心态。很多时候,一个稳重质朴的笔名,也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心态。一个没有淳朴健康心态的作者,只会把自己变成污浊的始作俑者,进而污染世界。成功的人,一般不是才华横溢的人,而是,最能以“老农”般亲切和蔼的态度,给人以山泉般清新好感的人。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落日在他乡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消失,天空像是末日的昏暗天气将一切笼罩。古人笔下的情,和雾霾下的景互相交融,凄迷而朦胧。摇曳的霓虹灯下,醉意阑珊的路口,经常会有摇摇晃晃的身影穿梭于浮躁的街巷。醉眼朦脓中,笔名里的乡愁,乡愁里才有的平和和安逸,会让你漂泊的情怀,有些许“采菊东篱下”的悠然。
我们都是故乡洒向海角天涯的种子,用笔名给自己盖一所温馨的房子,困了累了,就把诗心和真情在这里安放。有几分沧桑,也有几分接地气的赶脚。
我不拒绝生活的白眼和鄙视,面对挫折,就把难以释怀的心情,化成笔名里的淡然。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饭,自我感觉良好就行。撷一抹山里的时光,沉淀喧嚣岁月。春来的日子,播种希望;秋收的季节,收获理想。守一方心灵净土,许流年淡薄时光,这种生活方式才是我喜欢的。我在取笔名时考虑到既要能够概括乡愁里的风花雪月,又不至于忘记自己来自哪里,将去向何方?想到这些,脑海里立即就浮现了四个字:荔溪老农。
不忘本,不虚浮,笔名就这样敲定了,不奢望被人铭记,只希望你看到我时印象中除了姓名,还有我的笔名。因为只有在你对我笔名的呼唤中,我才可以体会到生命的存在感和一份生活的真实。
第四篇:关注生命探寻智慧 幸福人生
关注生命探寻智慧幸福人生
——特色教育在物质均衡视角下理应达到的精神层面
江苏.宿迁伏军
新课改下的教育应该是以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育。社会密切关注教育的均衡,家长渴盼子女教育的优质。众多期待下迫使教育中人不得不去探索去追问如今的教育。特色教育既是立校的根本,也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所必须的元素。我个人认为特色教育在物质均衡情况下理应达到一定的精神层面,就是:关注生命探寻智慧幸福人生
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立人为先,特色教育首先从尊重生命开始
首先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学生是富有灵性的带有个性的生命体。评价的单一仅让一小部分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其余的都成为伟大的陪衬。久而久之,则滋生对抗,产生破坏,耗费教育精力,增加教育成本。如果我们能够承认差距,认同个性,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给他们提供个性的舞台,才华施展的空间,教育的场景会是另一方模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生处于爱的氛围中很难对集体做出伤害的选择。因为尊重,所以认同,从而引起行为的改变,最终归属教育的主流。
其次注重学生的品德修炼与提升,德育始终是一切特色教育的灵魂与主旨。德育可以润物无声进行,也可以大张旗鼓渲染,改变分数第一品德就高尚的一元评价观,尝试着多维立体式评价,肯定和赏识的应该是绝大部分学生,而非极少部分。
2、科研为重,特色教育必须打开智慧的大门
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研对内可以完成特色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转变。可以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深入的研究,可以完成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教师的整体科研对外可以打造学校品牌,提升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环。
教育科研最终生成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反过来促进教育科研。教育智慧离不开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和自我行动的研究,在研究中逐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时代特色浓郁的教育理念,进而推动教育管理健康规范有序开展,引发课堂教学的变革,升华课堂教学模式。
3、文化为本,特色教育最终成就师生的幸福
特色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成就师生的幸福。让教师由衷感觉到职业的神圣和育人的责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精神的愉悦,内心的充盈。诚如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种生活应有文化元素,彰显文化内涵。师生应该阅读经典,走进古典,与哲人对话,和名家畅谈……用文化去铸就校园独特的持久的美丽。师生所拥有的教学文化层次直接影响到特色教育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走不出狭隘的学科知识壁垒,就无法形成厚积薄发的文化整合体系。
第五篇:探寻英雄人物
探寻英雄人物事迹,重塑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之所以上下五千年灿烂不熄,是因为英雄们将文明的圣火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是因为英雄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中华民族敬英雄、爱英雄,炎黄子孙英雄辈出;中华大地育英雄、造英雄,华夏儿女英雄代增;英雄故事在我们脑海中萦绕、在山川回荡;英雄精神在我们血液中流淌、在历史中传递。英雄成了人们学校的榜样,英雄的精神形成了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五千年历史长河逐步形成,并在逐步完善,不是千古不变的。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
一、谁是民族英雄?
英雄者,乃胆识过人、聪明智慧、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汉代文学家刘劭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无不敬畏;英雄者,深明大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但是,无论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其本旨都离不开“国”“民”两字,头顶正义、肩扛民族、手托国家是英雄永恒的担当。英雄是时代的辉煌、历史的记忆,英雄是国家荣耀、民族的偶像。
英雄不论成败、不问出处。在抗击外来侵略时,民族英雄是为捍卫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抗争的人;在民族和平发展变革时,民族英雄是为本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习近平指出:“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
二、中华民族英雄辈出
在物华天宝的中华大地上,英雄如天上星群,数不胜数。无论在民族危难之时,还是在民族和平发展之时,总有人挺身而出,为国利益和安全奉献,为民族大义和尊严付出。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受尽欺凌的近代,无数民族英雄奋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保家卫国,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涌现出林则徐、郑成功、戚继光、邓世昌、丁汝昌、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大批抗击外敌入侵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如“三元里抗英”、“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习近平指出:“近代以后,面对强敌的一次次入侵,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不断集结起队伍,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奏响了无数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他强调:“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
在近代民族复兴的和平变革时期,也同样涌现出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何子渊、陈嘉庚、钱学森、邓稼先、同盟会、爱国华侨团体等大批民族英雄和英雄团体。无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商人,还是海外华侨,他们中间都涌现出大批民族英雄,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利益与安全、尊严与荣誉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习近平指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他们的名字书写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明华章,他们的名字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们的名字捍卫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尊严,他们的名字装点了华夏灿烂星空,他们的名字美化了中华大好河山,他们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三、最伟大的英雄团队 在近代抗击外敌、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孕育和锻造了一个伟大英雄团队,就是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团队,她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而这一伟大概念真正深入每一个炎黄子孙心灵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的观念深入人心,全民全面抗战打破了原来的地域、阶层和种族隔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在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行动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共御外敌。” 在民族存亡续绝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海内外华胄“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四万万众,坚决抵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特别是已经对峙十年之久的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计前嫌,携手合作,共赴国难,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指出:“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这一伟大胜利,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他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一伟大胜利,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载人类和平史册!”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抗击者;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政治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成为抗日战争正确战略的提出者、指导者和引领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习近平指出:“要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他说:“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个历史任务相互衔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那么,必须走什么样的道路、必须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必须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来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才能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主张争论和较量的实质,是不同的历史道路、社会发展方向之争。实践证明,封建官僚们进行的所谓自强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反抗斗争,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想在中国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方案,都先后在近代中国一一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都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从近代中国波澜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因为不触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根基的改良主义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因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各种方案尝试全部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因为其他各种政治力量都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唯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才使受尽屈辱、濒临危亡边缘的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才向世人彰显和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历史真理”。
四、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没有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是: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延安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5、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6、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7、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8、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9、“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10、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奉献。
11、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2、近代化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它可以分为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弘扬中华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
五、中华精神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
中华精神融会古今,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的发展史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自强精神是一种具有强势张力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测宇宙的变动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包含民族的自强和个人的自强两个层面。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与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自强不息,不仅是指在常境和顺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奋斗。历代俊彦豪杰追寻“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怀激情,力行“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自古以来,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范例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仍发愤作《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其精神皆垂范后世。
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认同。仁爱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易经中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强调一种“仁”的精神。《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也体现了仁爱宽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与人友好相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诸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则达到了极致。墨家主张“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境界,此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孟子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是对仁爱精神更具深义的阐发。概而言之,仁爱精神涵盖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个方面。这样的仁爱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勤奋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奋,是我们民族历来推重的美德之一。我们民族的传统认为,勤奋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和勤于劳作。手不释卷,孜孜不倦,谓之勤学;霄衣旰食,励精图治,谓之勤政;胼手胝足,持业不辍,谓之勤劳。勤奋,包含勤勉与奋发有为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于奋发有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俓,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许多广为流传的古训俗谚,体现了我们民族所崇尚的勤奋精神。自古以来,以勤奋精神立学、立言、立德和立业者恒河沙数。悬梁刺股,苇编三绝,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佳话传说。正是这样的勤奋精神,激励着我们的民族世世代代奋斗不息。探索精神是中华文明发展昌盛的强力推进器。中国历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为人生的重要目的。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则和价值标准两个方面,即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强调通过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寻价值。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因而,这样的探索被赋予崇高的意义。故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虽九死不悔。此外,这样的探索,不仅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罗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纷呈,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创造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领风骚数千年。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累累硕果,更是风采卓异,璀灿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宝。
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于智能和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与五千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各方面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或发明创造相伴随。以科学技术为例,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指导下所着《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指出,当代世界的基本发明和创造,可能有半数以上来源于中国的古老文明。他列举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除了“四大发明”,在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毒气、枪炮、降落伞、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蒸汽机的核心设计,几乎都源于中国的发明。李约瑟博士认为,“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举世公认。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僵化和由此导致的国势衰弱,这样的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和压抑。新中国的建立为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开辟了天地,但是长期存在的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这种发展的巨大潜力。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和生产力大解放,是中国人民得以充份发挥智能和创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来中国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各方面的创新发展如同熔岩喷发,不可遏止,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业绩,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和创新力。
气节精神是天地间的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气者,乃正气、骨气;节者,为节义、节操。中国传统精神认为,人的生命包含着价值因素,是生命价值的载体。生命,只有承担了道义,才是可贵的。因此,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以气节操守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就是这种精神的凝聚。孟子万世传颂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中华气节操守精神的经典标尺。文天祥以生命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树立了气节精神的丰碑。五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具有这样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民鞠躬尽瘁,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舍身取义。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国魂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爱国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重于一切,爱国就是要卫国和兴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嘉行懿德广为人民所传颂。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以炽热的爱国激情“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邓公年七十四,壮心不已,掀动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间打造出一个富强的中国,正是因为他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样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革命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外抗强暴,内拒奸恶的利剑。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为着追求自由和幸福,追寻光明和进步,为着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从不畏惧,绝不屈服。在上古和中古时期,一次次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统治者,迫使他们做出调整政策的让步或是导致改朝换代,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改革精神在中国有久远的传统。《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反对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为着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促进国家的强盛,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殚精竭虑,不畏艰难,不顾身家性命力促变法改革者。战国时期有商鞅变法。商鞅主张“便国不必法古,利民不循其礼”。韩非力倡变革思想。他认为“世异必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之为备”。西汉时有晁错之变法。北宋有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代又有张居正变法。近代的“戊戌变法”更为世人所熟知。他们或是力主改革土地所有制,废止世袭特权,巩固封建统治;或是建言削蕃,加强中央集权;或是改革税制以缓解社会矛盾;或是变法以求富国强兵。无论成败,他们的努力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了时代精神。他们的思想或主张在当时或是后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实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当代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目标的改革,更是一场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除旧布新的伟大创举。仅仅二十余年,中国面貌一新,走上富强之路。改革精神在神州大地从来没有这样深入人心并展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开放精神在中国经历了由重在政治交往的开放,到以有限地引入西学为目的开放,再到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尚书》中提出的“协和万邦”的开放思想指向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对异族异域的融会。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也是一种政治交往。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汉唐以来,由于中国的强盛,统治者以中央王朝自居,因而其外交策略多有俯视世界的意味。例如,汉初陆贾提出将“宽博浩大,恢廓密微,附远宁近,怀来万邦”作为汉王朝的外交指导思想。此外,由于中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也使得中国难以认识到向外国学习和与外国的经济交往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形成虽然对于沟通中西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它对于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发展的影响只是局部性和阶段性的。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则更是以宣示国威为其宗旨。直到近代,在列强倚仗坚船利炮欺凌的压力之下,国人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落伍。从而有冯桂芬提出”学西方,谋自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魏源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后有”中体西用“之倡和洋务运动之兴。中国旨在接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开放意识逐渐觉醒。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和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迟滞状态的紧迫性使以开放求发展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邓小平以求实精神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全面开放。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放精神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并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迁.六、民族复兴大业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需要重塑中华民族精神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中国梦。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为之共同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团结各族人民。”
回望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华夏民族一直昂首走在人类的前列。然而自1840至新中国成立,我们的民族曾在一百余年的近代工业和枪炮争斗中跌倒,受尽侮辱和欺凌。曾几何时,我们还是被文明遗忘,被列强践踏掳掠,被嘲笑为猪猡病夫,被集体用机枪扫射的东方一族贱民。
是什么力量使我们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是什么力量使我们能够重新站直身躯?是什么力量使我们让列强们感到恐惧?是什么力量使我们抛弃自卑,重燃在民族竞技场上夺冠的信心?
那是因为在这个星球上有着五分之一的人类流着同样的血液,是因为这个民族有着无与伦比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高山大海般的胸怀。是因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有一种共同的历练几千年而不变的精神。而这一切力量中最大最关键的力量不是别的,那是因为几万万的炎黄子孙曾经被一种称作“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动员了起来,组织了起来。对,几万万乃至十几万万人民被动员并组织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奋斗,想想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力量!这是一切力量中最伟大的力量,这是解释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切奇迹产生的钥匙。这也正是令帝国主义和西方列强恐惧的真正原因所在。
习近平强调:“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能自救。审视现在,全党要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也必须牢记,把蓝图变成现实,还将走很长的路。必须为之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然而,当初那种让列强恐惧,让睡狮醒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神奇的力量正在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无情的荡涤、冲刷而渐渐变得苍白无力。充满铜臭的功利主义正在侵蚀我们民族每一个健康的细胞。多少世人在金钱和商品的追逐中变得势利、冷漠、狭隘;多少公仆在钱权交易中已经或正在堕落、变节、腐烂。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建立起无数的高楼大厦,但我们的精神家园却日渐荒芜。我们的钱包日益饱满,而我们的脊梁却日见弯曲,我们的飞船已经远征太空,可我们的眼光却已囿于卧榻餐桌之前。
我们的精神正在焕散,我们的灵魂正失落,我们的信念正崩塌,我们的力量正在萎缩。脑满肠肥人民公仆们,腰缠万贯的肥商巨贾们,汲汲于绿卡的莘莘学子们,满嘴洋文的专家学究们:
你是否知道我们曾有过开疆拓土、崇军尚武的汉唐之风? 你是否还记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须努力”的遗训?
你是否能够领会“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 你是否能够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你是否有过“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气慨? „„
长此以往,我们将凭什么重新凝聚起13亿苍生成为一个战无不胜的整体?
我们将凭什么说服十亿工农在无孔不入的资本面前放弃牢骚和怨言? 我们将凭什么指望我们的战士再次用血肉之躯勇敢地堵住敌人的枪眼? 我们将凭什么让台湾人民长夜猛醒,良心发现,重归家门?
我们凭什么来反击帝国主义者在世界到处挥舞的民主和人权大棒? „„
为什么我们会在虚伪的“民主”叫嚣面前总是显得羞愧难当,无言以对? 为什么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权”大棒愚弄而手足无措? 为什么我们的国际弟兄在横遭恶霸欺压时,我们只能保持沉默,袖手旁观? 为什么我们的英雄在敌人的导弹和飞机下丧生时,我们只能作无力的抗议? 为什么数以千万的民众崇拜一个无知狂徒,练功打坐,追求“园满”? „„
一切的一切,都因为失去了我们原有的信念,迷失了我们原有的方向。我们空有一万亿美元GDP的庞大躯体,但我们却已近于成为精神的侏儒。我们虽然已有足以毁灭任何一个敌国城池的核武,却找不到一件有效的精神武器同一钱不值的“民主”、“人权”较量。我们已开始远离甚至唾弃曾为我们献出一切却依然贫贱的工农阶级,再也没有“咱们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力量作为我们强大的后盾。
金钱和商品是我们的必然追求,但他绝不是我们追求的全部。它能给我们带来富足,带来虚荣,但他也带来自私和狭隘,带来堕落和胆怯。资本可以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一时的繁荣,但不一定带来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必然的强大。
习近平号召:“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不但要有富足的生活,而且要有坚定的意志、良好的风尚和不朽的精神。我们需要一部份人先富起来,但我们决不能扔下仅得裹腹的十亿苍生。因为我们的力量曾经来自于,而且将来也只能来自于我们的工农大众——用共同的、坚定的民族信念武装起来的工农大众。精神的家园如果我们不去耕耘播种,就会杂草丛生,逐渐荒芜廢弃。劳苦者如果我们不去亲近,不去尊重,他们的痛苦和绝望就会变成国家和民族的痛和绝望.“共产主义”作为那个时代的信念,也许曾经代表的只是工农劳动阶级的理想和益,无法满足当今新兴有产者和权力者们的兴趣。当然,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信念仅仅只能代表某一个阶级的理想和利益是显然不够的,他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某些新兴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的抵制和抛弃。特别是在以苏联为首的西方共产主义世界崩塌之后,资本市场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原有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我们的工农大众也对共产主义失去了信心,开始动摇这个曾经让他们翻身作主不断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信念。
随之,我们的人民开始迷惘。有的开始练功打坐寻求圆满;有的修庙宇,求仙拜佛,寻求庇佑;有的悬梁刺股,十年寒窗,只为一张绿卡,成为美国公民;有的则为追求所谓的民主自由,不惜卖国求荣,甚至如狗般受人豢养;而更多的是完全陷入了对金钱和权力的崇拜和追逐。贪欲,欺诈,冷漠,淫糜之风充斥弥漫世人的心灵。
一个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轻易放弃自已理想和信念的民族将会同前苏联一样是即将面临崩溃的民族。
今天,已经到了我们猛醒并振作的时候了。必须尽快建立一个全民族共同的、崭新的、融汇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的理想和信念。
这个新的理想和信念必然是: 以民族主义为支柱的,以民族自信为基础的,以民族文化为本质的,以英雄主义为形式的,以富民强国为宗旨的,以国家利益为依归的。
可喜的是我们国家的领导者已经及时的意识到了民族信念缺失的危机。但理想和信念的建立仅仅只靠领导者的提倡和政府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如下几个方面的大力配合才能取得成功:
一是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酝酿和参与,二是社会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宣导,三是对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认同,四是对中国先秦至汉唐民族精神的重新认同。五是对西方价值观渗透有效反击,六是从根本上建立民族自信,摈弃洋奴哲学。自晚清洋务运动至今,我们在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面前曾经经历了一个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过程;而对我们自已的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文化则经历了一个破坏破坏再破坏的过程。我们的确已学得太多也破坏得太多了。
现在是该我们拿出勇气和创造力来建立我们自已的东西的时候了。而这个需要建立的不是别的,就是我们新的民族理想和信念——我们新的民族精神脊梁。
我们商品已经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航空母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深远的海洋。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高高地竖起一面全新的民族理念大旗,凝聚起地球上近五分之一的灵魂,并将他插到每一个有人类居住的地方。
我们也要设立属于我们自己的“诺贝尔奖”,理直气壮地推销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要制造出属于我们自已的“胡罗卜和大棒”,扫荡精神殖民者的“民主与人权”。
总之,我们不能忘记一条永恒的真理:中华民族精神才是巨龙腾飞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