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 作文 突围
突围
人的一生有很多的不如意,然而,突破它们将会达到人生的最高点,它们将是最美丽的片段与回忆。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喜欢养蚕,它们的生命特别的短暂,这是让人值得可惜的,它们吐丝,结茧,突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它们来说也正是一次生命的考验。
以前发现它们从茧中出来时太慢了,于是,就自己拿剪刀帮它们把茧剪破。最后才发现,是我错了,因为它们在茧中是在磨练自己,然后,通过自己弱小的力量将茧一点一点的钻破,最后再从茧中出来。而到那时候它们的翅膀就变硬了,可以自己去飞翔了。被我剪掉的那些茧中的蚕呢?它们有的经受不住考验,在茧中死掉了,有的虽然还活着,但始终飞不出茧壳,而那些自己突破茧壳重获自由飞翔的飞蛾们,它们是经过在里面磨砺,锻炼,虽然克服了那个障碍,获得了新生,从茧中突围了出来。这,是一次生命的考验。
人何尝又不是这样呢?还记得第一次学游泳的时候。因为从小就怕玩水,就连洗澡也不会在浴盆里洗,导致我对水产生一种恐惧,打死也不愿去学,最后,还是被教练拖着去的。不论我怎么哭怎么闹妈妈都铁定了心让我去学。
下水的时候,即使是在浅水区,我也没敢下,最后,还是一点一点地往水里走,我站在一个角落,心想:没事儿,就当洗个澡吧。于是,我就看着别人练习,教练走过来说:“你妈妈说一定要让你学会,所以„„”我无辜的眼神看着他,说:“教练,知道你最好了我真的不想学。”他说:“就算你现在哭也没用。”我被教练拉着强迫地学,在队里,我惹他生气了几次,最后,他将我放进深水区,让我自己练深水区的感觉和在浅水区不同,在深水区就像是走进了死亡的边缘,就感觉像要窒息了一样,我用教练教我的动作往上浮,然后向上拼命打水。其实,上岸了才知道,在水里泡着的感觉真的很舒服,不久,我就心甘情愿地想学游泳,不论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在队里,我不再顶撞教练,跟着他很认真的学,即使感冒了,也会照常地去练习,不久之后,我终于练成了。
人的一生就是在突围中度过的,突破那些障碍,你将获得成功,创造出更美的自己。
第二篇:“突围”材料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你对“突围”有什么经历、体验或者看法?请以“突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分析】
“突围”是指突破包围。“突围”的反面是保守、封闭、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突”是“突破”,有主动含义,应为意识到被“围”后主动的“突破”。
显然,这里的 “围”不是一个实指,而是一个喻指,喻指的内容非常广泛。客观上指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世俗的束缚等;主观上指容易让人们产生懈怠、依赖、不思进取心理,从而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如舒适的生活、过于优越的环境等。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围”,你的情感可能是你的“围”,你的事业可能是你的“围”,你的环境可能是你的“围”,等等。
建议考生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个性化的体验、认识。只有具有人文的大视野,有思想高境界的文章才能出类拔萃。
第三篇:突围——读后感
《突围》——读后感
作为首个中国企业案例系列,《突围》一书引以前车之鉴如何教你(企业)在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可以长盛不衰。该书出于郎咸平教授,而书中案例大部分由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在其指导下完成,重点针对企业经营与战略管理和股市操控等课题的探讨。在我的感官世界里,郎教授是个直言不讳的人,而为民代言,披露现实的风格更加吸引我。
《突围》这本书大概写于2005年,反映上个世纪到本世纪初(2004年)国内外企业如何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经历荣辱兴衰。概括的讲就是引用案例,通过理论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并且站在客观一面分析各个企业为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胜出或是淘汰的原因。本书共有四大部分,依次是战略分析、战略转型、战略整合和战略控制,而每一部分都有两章组成。9
第一部分“战略分析—我们在哪里?什么是企业应有的战略?”
郎咸平从目前国内的标杆性企业入手,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放眼中国经济的大环境,论述“我们在哪里”和“未来的财富规律是什么”等问题。文章一开始就提起联想,联想在国际化进展裹足不前、主营的PC业务也无法继续提升的压力下,想到了多元化战略。但其结果依然遭遇瓶颈,时至目前(05年左右)尚未摆脱。在这里,郎教授告诉我们并非企业有资金就可以随意投资某个行业(IT),也不能高估自身的实力而盲目的制定计划(联想打入世界500强,几年内营业额从200亿增长到600亿)。由于联想在进入新业务时并没有详细的发展蓝图,未能加以善用和融合该资产导致其资产回报率从2001年的19%下降到2003年的12%。究其根本是因为联想始终抱着那个“哪个行业有潜力。就进入哪个行业”的惯体位性思维。别外一点,在谈到企业是“先做大再做强”还是”先做强再做大”的问题。联想试图通过收购而扩展义务,但结果是一周内联想的CAR由10%下跌至-6%,原因在于联想根基未深,电脑品牌的知名度也仅限于中国大陆,很难开拓海外市场。对此,他认为正确的思维是先做强,然后做大。联想作为一个向高科技迈进的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而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其结果必然失败。
联想如果想进入世界500强,必须在一下几方面有所突围:
1、认清事情的本质,选择正确的途径,而非盲目推崇和陷于僵化的思维——自主创新。
2、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的快速反应,控制成本,同时拥有一套完善的工序流程制度。
3、拥有整体发展战略,引进海外专业人才,建立与战略想匹配的文化。
4、解决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主营业务的影响。
我们要认清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金融政策尚未稳定;美国对于中国企业的态度捉摸不定;企业家对做大、做强的理念领悟不深。
现阶段国企是经济主流,如果把国企做好卖给大众然后让职业经理人介入,这就类似于英国的藏富于民,直接把财富由国有转给每个百姓。个人觉得这样做更好的杜绝贪污腐败的现象,在产权国有的前提下是很好的。这些年来,企业私有化进程不断推进,符合中国产权改革的现实情况。但是,问题在于法律缺位下的合法性和买卖双方自定价格的交易,致使国有财产流入私人口袋。因此,完善法律体质相当的重要和紧迫。
当金融政策掌握企业家的财富,国家该如何应对?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想知道答案。本书认为,不能通过加息解决物价指数居高不下的问题,调整利率在以控制经济过热为目的的宏观调控中没有什么效果。而提高利率会使对利息调整敏感度高的企业(私企)带来打击,从而导致经济衰退。最好的保护措施就是固定汇率制,这个“动作”企业办不到唯有国家能办到。
相对于联想,韩国的三星、LG、现代将对我们有所启示。就三星而论,它作为电子产业的后来者,完全认清企业与其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去开发若干年后未必领先的产品和技
术,不如花较少的资金直接购买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IT技术是不可能被隐藏的。
第四篇:苏东坡突围
黄州赤壁,一个不起眼的荒凉地方,却是成就苏东坡后期风格的重要里程碑。这样的一个转变是由乌台诗桉为楔子的,苏东坡确实有才,他的名望与成就是当代无人能敌的,他弟弟苏辙曾言:「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余秋雨也在文中提到了,他太完美、太出色,他的锋芒不用特别磨亮便显眼地太过刺眼了,这样的情况,不免引起同代文人与政敌的斜眼。苏东坡像一个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空间的战士,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巨大痛苦进行突围,但同时困境磨炼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与山水对话,与古人交谈,向文学领域进军,成就了文学史上一代“大文豪”的美名,完成精神上的突围,同时也成就了余秋雨的这篇《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突围》全贯整篇文章都围绕在“突围”二字。思想的突围,自我的突围。苏东坡受“乌台诗案”的影响被贬谪到黄州。他在黄州寄给友人的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并且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这就是苏东坡突围的含义,而不是单纯指突破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桎梏。而是指苏东坡在心理上,在文学艺术上的自我“突围”。
苏东坡走出“乌台诗案”阴霾。在黄州赤壁完成了中国文化史最伟大的转变之一,即从政治文人蜕变为纯粹文人。苏东坡“突围”的标志即是前后《赤壁赋》的诞生。苏东坡突围。突何围?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一直有贬官文化成分,这成分挥之不去。于是,情由贬生,文由情显,景由文名。很多古迹遗存正因为这些迁客骚人的墨韵点染而名扬千古。譬如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浔阳江畔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贬官文化还衍生另一种文化——隐士文化。人世之积极性被排挤和打击,士大夫们不由得渴望归隐,转而寄情于山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是一种无奈的超脱。贬官文化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情结,因此“人世不得而转念出世”是一种怪诞的逻辑,但苏东坡没有陷入其中,他成功地以坦荡、豪放与达观突围了。在《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客人便是贬官文化的生动体现者,因为渺小,所以不犯天道,所以无为逍遥。而智慧的苏东坡却悟到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思。认为不必愁思前路,而应好好活在当下。对于贬谪,他已无愁与苦,即使流放海角天涯,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荡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
苏东坡突围,是一种双向思维,有如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味地追求美,处处皆美,美即丑了。道家给了中华文化一种双向思维,让传统思想主流也能流淌一点鲜活的血液。这样相反相成地看待事物,才能保持事物独立的美。王国维先生曾论述词的境界大小在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无我”为上品,“无我之境”有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以花之态度现出人之怅惘,高妙至极。“无我”乃是我独立于事物牵缚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观中透着理性,从容里暗含敏锐。这才是突围之道,苏东坡深谙此道。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全文之旨在此晶现,同时,亦是我最喜爱的一段。对于成熟的阐述,作者给了多方面的切割研磨,就像砖石经过车工之后的亮彩。抽象,却又很实际。实际在作者给的抽象概念很明确,大致上可以类推得知;抽象在,这样的成熟有谁可以做到呢?苏东坡终究成为一个完人,在于他体现了这种近乎完美的生命情调。以此为前提,经典方能诞生。方能有无晴无雨的生命认识。
「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这些经历改变了苏东坡的处世的态度,也改变了他作品的风格。来到黄州以后他所写作的内容不再是年轻时充斥着抱负心的政治暗喻,而是展现出一种苍凉孤寂,却又与大自然为朋,豁达的人生观。《定**》当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访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簑烟雨任平生。」在这里,他的心境已同大自然合而为一,而他所叙述的主旨,也转变成了宽广的人生忧患的展现。他的作品也逐渐回归纯朴原始,与大自然为伍。欧阳脩说:「文穷而后工」,这些惨痛的人生经历使苏东坡愈发地成熟,也使他的作品昇华成为一种更纯粹的文学。
气势如虹的《赤壁赋》,是苏子与客人的对话,也是苏东坡其自身悲观与乐观的交锋。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实现了其人生态度的飞跃。自此,那个颓废、消沉、抑郁的苏东坡倒下了,一个乐观、洒脱、豪迈、豁达的苏东坡跃然于世。苏东坡以不屈的意志冲破了桎梏与囚笼、锁链与监牢的束缚,似雄鹰般坚毅顽强地飞向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晴空,也似那暴风雨中避过一次次风雷和怒涛侵袭的海燕,冲出乌云,划破云霄,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现实毕竟归于涩意,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尽受了官场的炼狱洗礼,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当身边的繁华似潮水般退去,往昔的得意如梦一般消失得不留痕迹。只有眼前南国的山水,静默,静默,提醒着生活的继续。强烈的反差,巨大的转折,往往最能体现文化大师和“文化群小”的本质区别。烈火不会毁灭真金,而只会让它更加光彩夺目。清贫得不能再清贫的生活,寂寥得不能再寂寥的山水,和苏东坡本人以及他的遭际一起,用智者的沉默,把文化酵得愈醇愈浓。
寂寞让世人难耐,只有智慧之人,才能体味到这寂寞中的清纯和朴实;荣华惹世人追逐,只有高洁之人,才能看透这荣华背后的无奈与疲惫;灾变令世人痛苦,只有明达之人,才能领悟这灾变之外的永恒与淡然。智慧如苏东坡,高洁如苏东坡,明达如苏东坡,才能由挣扎而超脱,由突围而升华。
所以,生命是一江奔流不息的春水,它从最高处发源。有着勃勃的生气,蜿蜒曲折,但却永不停息。其实,我们只是宇宙大气中的一息,最终会落叶归根。生命中不会总是快乐的,时常会夹杂些痛苦,它们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也未尝不美丽。苏东坡的突围,也许是快乐最好的理由。伟人如是,常人亦如是。然而我之确信,在于生命中够多的云翳,终将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苏东坡之突围,不仅是生命对压迫的突围、文化对时代的突围,更是他的心灵对自我的突围。当潮流洗去了偏激,潮流才能成为主流。苏东坡之幸,幸在他及时地迈进了最高境界。他的锐气,已不再是小小的锋芒,而是蕴藏于厚重之中、洋溢于旷达之间的不竭内力;而正是这并不显山露水的内力,让苏东坡的文章如奔涌的热血,随着时代的脉搏,一波一波地,向后世涌进。参考文献
am00000.(2016年12月16日).山居笔记.检索来源: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item/%E5%B1%B1%E5%B1%85%E7%AC%94%E8%AE%B0
Riana.(2011年8月1日).《余秋雨:蘇東坡突圍》閱後心得.检索来源: 痞客帮: http://vampirewei.pixnet.net/blog/post/34598987-%E3%80%8A%E4%BD%99%E7%A7%8B%E9%9B%A8%EF%BC%9A%E8%98%87%E6%9D%B1%E5%9D%A1%E7%AA%81%E5%9C%8D%E3%80%8B%E9%96%B1%E5%BE%8C%E5%BF%83%E5%BE%97 太阳下的风.(2016年7月14日).苏东坡突围.检索来源: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item/%E8%8B%8F%E4%B8%9C%E5%9D%A1%E7%AA%81%E5%9B%B4 张筱星.(2015年10月15日).《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检索来源: 第一文库网: http:// 曹慧琳.(2017, 3 12).读《苏东坡突围》有感.Retrieved from 第一文库网: http:// 林郁芳.(1995年8月10日).山居筆記-蘇東坡突圍.检索来源: 中学生网站: http:// 苏东坡:我们何以突围.(2017年3月12日).检索来源: 第一文库网: http:// 苏东坡突围.(2016).检索来源: 范文网: http:// 陳毓.(2013年1月11日).〈蘇東坡突圍〉─現實燃燒後的新我.检索来源: 痞客邦: http://leisurely770.pixnet.net/blog/post/215742713-%E3%80%88%E8%98%87%E6%9D%B1%E5%9D%A1%E7%AA%81%E5%9C%8D%E3%80%89%E2%94%80%E7%8F%BE%E5%AF%A6%E7%87%83%E7%87%92%E5%BE%8C%E7%9A%84%E6%96%B0%E6%88%91
第五篇: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一)
说起苏轼,无论在书法上,绘画上,还是在诗词文坛上,均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时候,觉得他拥有和孔子一样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世界上,有三种对社会有益的影响的三种人,一种是名人,他在这个阶级里,属于最低层,其流传的时间与影响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种认识伟人,流传时间与影响比名人更深一层,但这阶级的人,人正反两面人都很均匀。而苏东坡,也是这三种人之中,最高级阶级的人——贤人。所被当时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对后代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受到赞赏也是最高的,而作为当时的苏东坡过着连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残酷的刑罚,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连苏东坡的弟弟也说:“苏东坡所受的这一切,源于大的才华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开端,并不一定有好的结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在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下,被受监时,但苏东坡仍甘愿在人民中为人民做贡献,尽自己所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改良环境,改善生活,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也是苏东坡高贵情操,乐观,智慧,为别人着想,如促完美之人,却交上世俗之友。这也使苏东坡孤独一生,一无知己,也无知音。作为一代贤人,真不容易,同时,也为他们的经历感到悲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涛声依旧,时代虽已远去,但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永不离去。
作家余秋雨为我们展现了苏东坡的生命线。他高高在上,却又可亲、可爱;他被贬黄州,却又舍生忘己。我从中也明白了为什么文人那么衷爱于苏东坡,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
正如他所言“高处不胜寒”。“乌台诗案”的飞来横祸砸向他,躲也躲不过,反而让那些无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钻了空子。他被无数肮脏之手推进了监狱,“诟辱摧残”,差点葬送了性命。最终得以苟全性命、贬谪黄州。于斯,苏轼的一段与“黄州”休戚与共的人生拉开了序幕。
经历了生死折磨,看尽了人世炎凉,东坡开始在此思索,悔不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自我的检讨,又怕因此连累亲友,重情重义的他便想“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苏轼《临江仙》)入黄州,生活困苦,却在这里又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这种洒脱、飘逸的豁达之大怀,“如积水空明”,随缘自适。
文末,余秋雨谈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黄州这块贫瘠之地,给了苏东坡成熟,让苏东坡看透了风尘,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也就此明白了何为“苏东坡突围”,不仅指苟全性命于小人围攻、退而居山中归隐,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郁,思想性格与才华变得成熟了。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二)
我特别喜欢余秋雨先生关于“成熟”的这段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字,留给我们的是不尽的感喟。
[简评]:昨天和一位编辑聊天,他问我“你最喜欢古今中外的哪位文人?”“苏东坡。”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他立即背出了《记承天寺夜游》。我笑曰,我刚教过这篇课文。对方惊喜道:“好啊!已经入中学教材了。的确是美文呐!”——苏东坡,就是具有这样的魅力。他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符号,一点就着……
第一次接触《记承天寺夜游》,就被它深深感染了。那“积水空明”、秋潭月影的意境,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豁达与悲凉,被苏轼大气晓畅的文笔精妙地传达给了后人。于是,我们在他的文字里物我两忘,在他的思想里休戚与共。
终于要讲第四单元了,我迫不及待地把这篇课文前置,学生问为什么,我说,老师喜欢苏东坡,喜欢《记承天寺夜游》。花了一堂课的时间为他们深情朗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孩子们听得入了神,陶醉画满他们的脸上、感动写满他们的双眸。回家挥笔写下了他们的读后感作业。
这是他们有始以来写得最棒的读后感,因为他们动了情,“我手写我心”,涌现出了众多佳作,以上便是管中窥豹的一斑——语文本就是最有灵性的科目,只要你屏息去聆听,就会倾听到她的悦耳之音,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就能体会到阅读升华之快感;这是我有始以来最惊喜的一次批阅,因为我本以为十四五岁的孩子未必能读懂此文、能读懂苏东坡,我不敢奢求,只愿能给他们闭塞的少年时代哪怕一点点的文化熏陶。但他们用文字告诉我,我错了。孩子们的想法震撼着我,感动着我,蒸馏着我。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为师以来,我从不知这种快乐为何物,直教君子生死相许?然而,这次批阅的体验终于告诉了我久违的谜底——以学生为知己,互相激撞出思想的花火。哪怕这种快乐只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茫茫教书匠日子中的一刹,我已为之沉醉。但愿长醉不愿醒。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三)
说道《苏东坡突围》一文,毫无疑问,大家先是想到苏东坡,即苏轼本人啦!苏东坡乃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当时宋朝名声赫赫的大诗人。《苏东坡突围》写的是苏东坡的才学出众,惹来朝中和小人的妒忌而遭到战战克克的不幸,进而是坎坷的一生。在全文中,无不流露出作者对苏东坡遭奸人迫害而被贬至黄州的惋惜之情。最令我感触内心的是当时官场的腐败黑暗,嫉妒成风,如此阔大的朝廷竟容不下一个有才能的人,君主昏庸无能。面对众人对苏东坡的诽谤,宋神宗竟叫李定去查清事实真相,叫这个也有份诋毁苏东坡的人去调查苏东坡,不觉令人可笑,当这又是铁一般的事实,可笑之余有乏起对那些小人的痛恨之情。当苏东坡被抓,面对阵阵令人毛骨悚然的严刑,他尚且能暂时坚守自己的操洁,但古代的封建制度容不下他这份执着,面对永无止境的严刑拷打,苏东坡他倒下了,他的意志倒在那些含沙射影的笑声中,含着泪承认那些虚无飘渺的罪名,但他并不颓废,以诗歌来缓解自己的愁绪,将自己的忧与愁,寄托在这字字诛之的诗词上面。而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苏东坡已绝望地写给弟弟一首道别诗,但柳暗花明又一村,苏东坡平时的为人赢得许人的尊敬与爱戴,杭州的百姓站出来了,他平时的官友站出来的,连病得奄奄一息的太皇太后也站出来了,为这个不可多得的大文豪求情,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前程求情。皇上终究抵不过众人的祈求,心一软,命人把苏东坡放了,但又没那么顺畅,不是会苏州,是被贬至黄州,远离生活数年的故土,来到这个陌生而荒僻之地,对苏东坡而言,又何曾比困狱之刑要好多少呢?
时光的脚步渐渐地挪移,苏东坡带着惆怅消逝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接着是接二连三的泣声,留下的,只有他那充满忧愁与无奈的诗词,镶嵌在人们脑海的深处。然而,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又不得不反思现代的社会,贪官仍然放纵,鱼肉百姓。嫉妒的浪潮也难以避免,才华出众者往往还是遭小人迫害,得不偿失,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社会,有些事不可避免,正如像苏东坡那样的人,在他那个社会乃至现在,总有些东西不能很好地掌握在手中,应学会适当鄙弃。正如高尔基所说:“社会,我们只能适应它。”换个角度来谈,那就得归结到个人人生历程中来了,如果我们是当时困在狱中生不如死的苏东坡,或是被贬黄州过着行尸走肉生活的苏东坡,会不会毅然地选择死亡?还是苟全性命于乱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