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农村体制改革情况报告(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5 15:4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县农村体制改革情况报告(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县农村体制改革情况报告(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XX县农村体制改革情况报告(xiexiebang推荐)

尊敬的某某,各位领导:

根据州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某某县农村体制改革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某某今年的经济情况及特点

今年以来,某某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落实省、州各项工作部署,沉着应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困难,抓住机遇大干快上,虽然洪涝灾害给全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由于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工作组织有力,加之主要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销售良好,对外贸易活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同步提高,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完成生产总值*****万元,同比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万元,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万元,下降*.**%;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万元,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增长*.**倍,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万元,增长*.**倍;县级一般预算收入****万元,增长**.*%,一般预算支出*****万元,增长*.*%。表现出以下特点:

㈠农村经济复苏,粮食生产出现转机,小春种植积极性高涨,农民收入出现可喜的变化。随着中央*号文件及若干重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农村税改、粮食直补、农产品价格回升的拉动,其成效在某某表现的非常明显。大春粮食在两次大灾造成****多亩绝收的情况下,增产***吨,增*.*%,冬农开发和畜牧业收入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渠道,2005年冬农开发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已落实小春备地******亩,种植******亩,占任务数的**%。其中,订单农业****亩,占任务数的**.*%。小春种植有望突破**.*万亩的发展目标。

㈡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电力开发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由年初的高位增长逐月匀速回落并呈现稳步较快增长走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性行业和非国有单位投资得到加强。*-10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其中,电力投资完成*****万元,占**.*%;**家在建电站进展顺利,某某正逐步成为商家投资开发的新热点。

㈢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在国际经济稳步回升,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县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10月,完成进出口总额*****万元。其中,进口总额*****万元,增**.*%;出口总额*****万元,增**.*%;外贸发展对县域经济的促进日益明显。

㈣财政收入增长,金融运行平稳。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10月,全县实现财政收入****万元,增长**.*%;一般预算支出*****万元,增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万元,增长*.*%,贷款余额******万元,增长*.*%,现金收支回笼速度加快。

㈤灾后民房重建有序展开。目前,完成倒塌恢复建设***户、重损修复****户,倒塌在建***户、重损在修***户,已拨付第一批资金***万元。同时三个统建点的征地工作也在积极进行,并已完成***户****立方米的石料备料工作。

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成效及****-****改革准备情况

我县自2002年实施县对乡镇“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额补助和定额上解、超收分成、减收扣减体制补助”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充分调动了乡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财政改革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㈠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成效明显。2003年乡镇财政总收入完成****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万元的**.*%,比县下达乡镇收入基数****万元超收****万元,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万元,比县下达基数****万元超收****万元,实现乡镇超收分成收入***万元;“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万元,比县下达基数****万元超收****万元,实现乡镇超收分成**万元,超收分成两项共计***万元。同时,县级财政也得到了乡镇上解财力***万元。

2004年*—10月,乡镇财政总收入组织完成****万元,占*—10月全县财政总收入的**.*%,为乡镇级年初预算****万元的**.*%,高于执行时间进度要求**.*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执行数****万元增加****万元,增长**.*%,乡镇财政总收入完成进度明显快于县级财政总收入,高于县级财政总收入入库进度*.*个百分点。有**个乡镇已完成全年县下达收入任务基数,有*个乡镇未达到县下达收入任务基数时间进度要求,其中有**个乡镇l—10月已实现乡镇超收分成奖励***万元。

实践证明,发挥两个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该体制是“双赢”的体制,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一是锻炼了乡镇党委政府管理经济和财政工作的本领,提高了乡镇党政领导驾驭市场经济的领导能力,加深了对财源培植重要性的认识。各乡镇已根据各自乡情在认真分析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行之有效的产业调整,加强了绿色产业经济作物的开发,做到“坝甜山香”,同时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开办企业,为财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对一些必须的经费支出,从过去等、靠、要的被动局面,转变到积极挖掘税源增长点的有利局面;三是县财政2002年至2004年10月安排乡镇机构运转、政权建设转移支付、专项补助以及各乡镇实现的超收分成收入共计****万元,让乡镇得到更多的实惠,极大地增强了乡镇财政实力,有力地促进了乡村两级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㈡****-2007年县对乡财政改革准备情况。截止今年底,我县第一轮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已结束,即将开始新一轮改革工作。目前,正在全面开展摸底调查,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某某县2005年至2007年县对乡镇财税体制改革管理方案,新方案与上一轮管理方案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核定基数时,充分考虑政策造成财税减收因素,更加符合乡镇发展实际;二是提高了对乡镇机构运转经费和政权建设经费转移支付标准,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是在税源划分上给予乡镇更大的空间,放宽了乡镇超收分成部分的使用范围,更大程度的调动乡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四是管理和具体操作更加规范。

三、教育体制改革情况及存在问题

㈠基本情况

全县(含国营农场)有幼儿园**所,在园(班)幼儿****人;小学***所(其中完小***所),在校学生*****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占**.**%;普通中学**所,完全中学*所,在校初中生*****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占**.**%;在校普通高中生****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占**.**%;职业高级中学*所,在校学生***人(其中职高生***人,初中生***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占**%;教师进修学校*所,乡镇成技校**所(其中独立建制的*所),行政村级成技校**所。全县现有在编教职工共****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人,初中专任教师***人,高中专任教师**人,职业高级中学专任教师**人。

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1.撤销乡镇教办,组建中心学校,建立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2002年10月*日起,我县撤销了**个乡镇教办。由中心学校履行原乡镇教办的管理职能,乡镇中小学校长由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归口管理,乡镇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投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拓宽筹资渠道。二是根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停止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通过转移支付,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的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增长。三是完善贫困生长效救助机制,加强对“三免费”的管理。四是2003年9月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保证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五是出台了《某某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号召全县干部职工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的决定》。从2004年至2007年用四年的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实行捐资助学,在职干部职工按年工资总额的*%捐资、离退休干部职工及乡卫生院的全体干部职工按年工资总额的*%捐资。2004年共捐集资金***万元,捐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六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积极推动政务、校务、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

3.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4年9月**日,我县教育系统竞聘工作已全部结束,全县共有****人签订了聘用合同书,并根据实际妥善安置了富余人员。目前正在部分中小学进行校长竞聘上岗的试点工作,今后将逐步扩大到全县。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符合学校实际的分配激励机制,每年有计划的选派部分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培训,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4.扩大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半寄宿制办学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按照“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集中办学为方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某某县****-2006年初等教育校点布局调整规划》。通过三年学校布点调整,至2006年底,预计全县小学学校数可由***所减少到***所,教学班减少***个;寄宿制、半寄宿制小学从**所增加到**所,寄宿学生由****人增加到****人;完小由***所减少到**所;初中预计增加**个教学班,增加在校生****余人,寄宿学生增加****余人,增加教师***人。目前,根据《规划》要求,已对部分长期不能正常招生的村完小、高小点、一师一校校点和不具备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差的学校进行了重新调整布局。

5.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县2004年已被省列入秋季新增**个义务教育起始年级(一年级、七年级)实验推广县之一。为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稳步、有序的开展,县政府出台了《某某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目前,我县已按《方案》要求完成了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课改工作正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㈢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1.公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实施“两基”历史欠账大。我县教育工作点多面广,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重,2003年全县仍有中小学危房面积*****平方米,其中需立即拆除的D级危房*****平方米,师生安全存在严重隐患,中小学教学仪器、图书配备普遍不足,音、体、美教学器材配备几乎是空白。加上实施“两基”历史欠账,所需经费多,教育事业发展投入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突出,严重制约教育发展。目前仅“两基”尚有***.*万元缺口资金无法解决。

2.“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困难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事制度改革,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自主择业,新的就业观尚未形成,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部分农民家庭生活困难,无能力承担子女教育所需费用;三是部分家庭,因家庭主要成员吸毒,家庭经济崩溃,无力供养子女上学;四是课程改革滞后,因材施教落不到实处,致使部分学生因基础差,失去自信心而辍学;五是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音乐课等专业教师,课外活动少,办学没有特色吸引学生。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造成“两基”验收后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低、大量初中学生流失。小学生毕业升学率只达到**.*%;初中毛入学率只达到**%;上学年末初中学生辍学率高达**.*%。

3.校点多且分散与生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县山区乡镇多,群众居住分散、加之校点设置因受传统的行政区域界线和群众攀比思想的影响,造成校点多而散、办学规模小,大量的农村学校缺乏教育教学必备的设备,教师不安心在这些地区工作,办学效益质量低下。全县虽然通过校点布局调整撤并了一些校点,但现在仍有小学***所,其中一师一校点还有**个,校点布局调整压力大。

4.教育局下属各事业单位已按《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开展了人事制度改革后,落聘人员安置难以解决。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5.非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滞后。①学前教育虽有发展,但儿童早期教育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一是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各级财政对幼儿教育经费投入少,幼儿教育设施少、档次低;二是公办幼儿园活力不足,私立幼儿园管理不够规范;②高中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差距大,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和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我县高中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③职业中学近几年虽然通过与内地大中专学校联合办学,拓展了办学路子,扩大了教学专业及学历层次,但是由于受教学设施、师资、学校管理、社会认知、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仍造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校知名度低,招生困难。非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滞后。

6.课改经费计划三年时间投入***万元,目前仍无法落实。

四、乡镇行政区划改革进展情况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全省农村税费改革第三次会议精神,我县及时召开了涉及乡镇体制改革的成员单位领导会议,就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统一了思想,确定了改革目标,进行了专题调研,初步提出了某某县乡镇区划改革方案,待县四套班子审定后即可上报州。

五、请求

㈠那邦公路水毁恢复建设资金。那邦公路是我县最重要的口岸通道,也是我州、我省甚至诸省连接的重要通道,是实施大通道建设的组成部分。“*·*”灾害使某公路严重受损,急需进行恢复建设,预算工程总投资****万元,请求州给予补助解决***万元。

㈡干部交流公用住房建设缺口资金。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交流到我县异地任职的领导干部逐年增多,而我县原有公房都进行了房改,交流来的干部目前只能靠租房居住,既增加财政压力,又给交流干部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诸多不变。经县委研究,拟建盖一栋**套(***平方米/套)的单元式交流干部公用住房,经预算需资金**万元,尚缺口**万元,请州政府给予解决**万元。

各位领导,我县农村体制改革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省、州的统一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努力实现某某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第二篇: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杨陵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所,其中初级中学5所(城区1所、农村4所),小学24所(城区3所、农村21所);在校学生12951名,其中初中学生5715(城区1524名、农村4191名)名,小学生7236(城区2484名、农村4752名)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823名,其中农村初中教师356名,农村小学教师467名。

自2005年以来,根据国家、省、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关心指导下,我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实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收效。2008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情况及收效

1、“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全区从“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四个统一”,即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发放;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学校领导班子的选拔、配备、使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避免了原体制财权与事权分离,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更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区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优化配置现有教师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打破了乡(镇)界限,使经费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门重复建设,对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进一步理顺了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2007年8月,经区委会议研究,撤消了4个乡镇教育组,农村普通小学划归乡镇中心校管理,农村初中由区局直接管理。精简了人员,简化了办事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2008年6月,按照区委安排农村中小学党组织归属区局管理,彻底改变了学校党政管理两张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权,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人事合理流动、均衡发展。

3、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5、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区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工作实际调整了中小学领导班子,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为学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学校工作有了较大起色。与此同时,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教师队伍现状,区局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出台了学校领导干部管理规定、学科骨干教师、带头人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使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工作常规化,有效的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教育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学校网点调整工作逐步落实,办学条件得到提高。自2005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村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后撤并了杨村乡乔家底小学、李台乡杜家坡小学、五泉镇汤家小学、大寨乡杜寨小学等10所小学,优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资源。新建了杨村乡川口小学、李台乡陈小寨小学、杨村乡中心小学、五泉镇茂陵小学、王上小学等5所学校。抢抓机遇,利用上级项目支持,新建、改建、维修了部分学校教学楼或办公楼;农村中小学全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建成了18所农村中小学新农村卫生新校园。“两基”工作中,全区共配制课桌凳2200套,价值40万元,购买价值78万元的实验器材,添置30万元的各类图书。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促进了我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发展。

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区上设立了基础教育资金管理专户,教育经费拨付达到了三个增长中的“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教师工资、学校办学经费、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等到了落实。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实行区级预算管理、分期拨付经费、严格审批报帐、审计监督制度,理顺了新机制运行下的上下级财务关系,保证了各项资金按时拨付、合理使用,增强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宣传力度不够、责任不明确。虽然“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三年多,但社会对这种管理体制的形式和职责了解不多,习惯于多年来的老管理模式。乡镇对此认识不够,认为目前学校的管理是教育部门的事,与乡镇无关,办学积极性不高,责任不强,缺乏支持、监督和指导。在学校建设、合校后的学校资产处置等问题上常常出现扯皮、推诿等现象,个别学校用地产权不明,存在租用关系等问题,影响了学校发展。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教育发展。随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是区本级,而区本级财力不足,难以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如工资改革后,教师工资的津贴部分不能得到落实,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不利于教育系统稳定。学校维修、改造资金难以保证,上划之前乡镇、村对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现在没有了,学校维修、改造给教育部门、学校带来了较大困难。

3、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45岁以上占40%),薄弱学科无专职教师(体、音、美等学科);初中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代课现象严重(占34.4%)。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科门类增加,教师培训经费不能保障,普遍存在教师课业负担过重,工作量大、知识老化等现象,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4、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虽然,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相对滞后。目前,21所农村小学除李台乡永安小学外(99年购置22台微机,配置偏低,需更新)均没有微机室,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开设,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5、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艰巨。我区学校多年来因“两基”达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危漏校舍改造和“两基”提高等共举债1666.8万元。近几年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经过努力以偿还655.5万元,尚欠债务(含利息)共计1123.9万元。债务化解任务给本来就经费紧张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影响了教育工作的稳定和发展。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营造全社会齐抓教育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建立乡镇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增强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后,乡镇、村对教育的投入相对减弱,学校本身又无造血功能,教育行政部门无力投入,影响了教育发展。因此,区政府应积极执行上级相关精神,保证教育政策得到落实,教育经费足额拨付,特别是教育建设资金要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减少浪费,保证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到位,真正体现“以县为主”,促进全区教育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结合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设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保证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办好杨凌教育网站,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教学和交流服务。完善教育人事体制改革,加大教师合理流动,整合师资结构,科学配套师资,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充实紧缺教师。强化教师队伍考核,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长,使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和教学的中坚力量。

4、加快农村小学合校并点步伐,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学校网点调整布局,科学制定学校发展长远规划。将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与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建立“以县为主”的学校危房改造和新建规划的长效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5、统筹安排专项资金,逐步化解义务教育债务。“两政一教”债务化解情况复杂,牵扯面广,欠债年限较长,数额较大,要一次性解决存在一定难度。建议政府成立清欠小组,制定清欠计划,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各部门协调一致,分批次逐步化解债务,彻底解决教育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同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制定配套制度,杜绝新的教育债务发生,给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三篇:县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深化改革促发展 创新机制增活力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搞好医疗卫生工作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上栗县医疗卫生系统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在基础设施薄弱、队伍参差不齐、多数乡镇卫生院濒临倒闭的不利条件下,一跃成为硬件设施全省一流、医技人员业

务精通、医疗收入连年翻番的农村卫生工作强县,连续三年全市卫生系统综合考评第一。为总结推广经验,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对上栗县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凸显改革成效的三大亮点

基础设施全省各县区一流。新建的县人民医院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集医技住院大楼、综合办公大楼和门诊大楼为一体,医疗器械、设备先进,硬件设施领先全省绝大多数县区医院。改建后的县中医院交通便利、就医方便,被省卫生厅领导誉为“发展变化最大、发展思路最清、成效最显著、医疗环境和住院条件最好”。县疾病控制中心规划科学,理念先进,设施设备及人员队伍齐全,得到省级专家的好评,是全省县级疾控中心样板实验室。各乡镇卫生院环境舒适,设施完备,有的乡镇卫生院还配备了病人与医务人员联系的传呼系统。全县88所村卫生室(所)业务用房已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正朝100所的目标迈进。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全县医疗卫生系统业务总收入从2003年的800余万元增长到去年的6900万元,今年1-8月份已经达到了5000多万元。在业务总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群众负担不升反降,住院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了21.9%和12.15%,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医、药费用比例趋于合理,走出了“以药养医”的困境,2007年1-8月数据显示,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41%,达到了省级医院医药收入比的水平,实现了“以技养医”、“以医养医”的良性发展。社会效益同步增长,2005年上栗县人民医院成为首批14个被省卫生厅授予“群众满意医院”的县级医疗机构之一,2007年县中医院被评为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上栗县被评为了全省创建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全县已有4所市级“农民满意乡镇卫生院”,8所市级“母婴安全卫生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持“三个全省领先”。一是报销手续之便全省领先。首创了“乡镇医院直补”,实行“即医即报”,定点医疗单位全部设立直补窗口,农民出院当日即可领取补偿款;实行“限时报销”,在县外住院的参合农户,出院后只需将相关手续交至乡镇农医所,15天内可领取报销款(省里的标准为20天);实行“电话预约送款”,登记了所有报销医药费的参合农民的联系电话,对居住分散且路途遥远的农户给予特殊照顾。二是补偿比例之高全省领先。上栗县新农合最高报销率达70%,实际补偿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可报销费用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三是受益面之广全省领先。结合本地实际,将住院分娩纳入补偿范围,将8种门诊大病纳入住院补偿范围或定额补助对象,扩大了受益面,1-7月以来,受益人口达5万多人次,总受益面列全省99个县市区的第15位。

二、优化资源配置的“五个统一”

1、收支管理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卫生部确定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县,也是卫生部通报的试点工作先进县,上栗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卫生系统会计核算中心,对全县23家医疗卫生单位实行统一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一方面,严格收入标准,实行一个标准收费,公开药品价格,防止暗箱操作,需要减免的特殊困难群体一律经过县卫生局批准,杜绝乱收费,收人情费。另一方面,改革投入方式,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实行“资金捆绑”使用,每年由各乡镇卫生院出资,筹集一至两百万元,分期分批建设各乡镇卫生院,两至三年时间内完成了所有乡镇医疗机构改造。

2、人员调配统一,提高素质促交流。全县建立了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上下流动机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选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挂职;选拔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优秀业务骨干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跟班,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学科带头人到市级、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设立了医疗培训中心,每年举办2-3期业务培训班,聘请省级医院专家给医务人员授课,今年已培训300人次。鼓励参加学历教育,组织了54名乡村医生报名参加中医中等学历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对各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公开选拔,对普通医务人员实行逢进必考、双向选择和末位淘汰制。

3、药品采购统一,降低价格惠群众。推行

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县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采取限价竞价为主、议价为辅的方式,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保证了药品质量,减少了流通环节,控制了药品的层层加价。今年1-9月,通过全品种集中采购,药价平均降幅达到了30.36%,让利群众200余万元。

4、设施配备统一,好钢用在刀刃上。全县按照中心卫生院及普通卫生院的设备配置标准,对省级下拨设备进行统一调配,为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五大件”基本医疗设备,即: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下腹部手术设备和一般检验设备。对村卫生室(所)则结合民生工程要求,按照诊断室、药房、注射室、观察室和治疗室“五室分开、配套齐全”的要求,抓好村卫生室(所)标准化建设,统一购置了制度牌、科室牌和医疗设备(资料柜、体重计、高压消毒锅、毁形器)。

5、操作规程统一,规范服务保质量。统一印发了临床诊疗规范,全县卫生系统临床医生人手一册,要求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减少人为错误,提高医疗质量。统一印制了病历,制定了奖惩措施,发现不合格病历3次以上责令责任医生下岗,对单位负责人诫勉谈话。

三、值得借鉴的四点启示

1、抓投入,政府支持是基础。县人民医院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中医院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疾控中心建设投入500多万元,村卫生所(室)建设投入100万元,加上设施购置、人员培训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06年,全县财政支出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达2638万元,占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6.2%,今年1-7月,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已达2000万元。除县本级财政的直接投入外,还努力争取了上级部门和乡镇、村的支持。一是以项目为载体筹集资金。积极与省、市卫生部门进行业务联系,取得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争取了医疗卫生建设项目22个,建设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二是利用政策减少开支。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设时,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争取土地全部划拨,规费全部减免,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三是同步建设节约资金。上栗县规定,在规划建设村委会时要规划村卫生室(所),村卫生室(所)建设要与村委会建设同步,建成后由县卫生局给每个卫生室(所)配套3000元,不足资金由村里补助。在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上栗县医疗卫生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短短三四年间跻身全省农村卫生先进县区行列,为全县40多万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树形象,群众观念是根本。上栗县医疗卫生工作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给群众带来最大的实惠。一是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以“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为载体,连续几年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好评,据调查,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已经达到了90%以上。二是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主动上门走访、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恳谈会、建立投诉机制,广开渠道倾听民意,仅今年就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20余次,登门走访调查群众3000多人次,针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先后推出10条卫生行政机关政风建设措施、15条公立医院行风建设措施。三是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出台“三免四减半”等一系列惠民医疗政策,对特困户、低保户、70岁以上老年人、在乡老复员军人、农村独生子女及二女户等,实行“三免四减半”。三免即门诊患者免交普通门诊挂号费、肌肉注射费、小换药费,四减半即住院病人的“三大常规”检查费、胸片检查费、普通床位费、三级护理费等各减50%。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群众观念贯穿在上栗医疗卫生工作的每个过程、每个环节、每个时候。例如,提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有关负责人屡次表示希望在现有报销比例为70%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提高,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合的实惠,还谈到将与民政等部门合作,降低困难群体就医付费门槛,特殊情况下实行“零付费”,确保无一人因病返贫,无一人因贫困有病得不到治疗。

3、促改革,创新机制是关键。国务院《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上栗县认真贯彻《意见》精神,对医疗卫生系统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自2004年11月起,将原本下放到乡镇的卫生院和下放到村的村卫生室(所)管理权收回, 由县卫生局按照职责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实行机构、财务、人事的一体化管理。实践证明,上栗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正是源于这次一体化管理改革。改革之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即人、财、物由地方管理,上级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县里管不了,乡村管不好的局面,不少患者小病自己吃药了事,大病 “舍近求远”到更高一级的医院机构治疗,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被架空,有的已经濒临倒闭。面对这些问题,上栗县坚定地推进了一体化管理改革,对全县医疗卫生系统进行通盘考虑,实施全县医疗系统一盘棋的发展战略,开展横向互助,乡镇之间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五指并拳,形成合力,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进行纵向联合,县乡村对口管理,对口帮扶;实行一级管一级,村卫生室(所)接受乡镇卫生院管理,乡镇卫生院接受县医院管理;倡导一级帮一级,县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对口帮扶村卫生室(所)。通过横向互助、纵向联合,全县医疗卫生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在一些地方普遍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的情况下,全县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4、强管理,监督制约是保障。率先实行“乡镇医院直补”后,有专业人士对此表示质疑,担心简化手续、缩短时间会产生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新农合资金的跑冒漏,但上栗县用完善的医疗卫生监督制约机制打消了有关专业人士的顾虑。县卫生局规定,县、乡、村要定期公示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补偿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并于每月5日前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帐,不定期对补偿对象进行电话回访。在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坚持报销费用卫生、财政双印鉴制度,形成了财政管钱、卫生管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为全面客观了解和掌握新农合情况,该县成立了联合检查组,对全县各乡镇农医所、定点医疗单位的费用补偿、基金管理及医药费用控制等六个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书面反馈,检查结果在全县通报。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为杜绝医疗中的腐败,上栗县将监督制约机制渗透到医疗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日常监管和定期巡查相结合,自我管理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为加强日常监管力度,投资三十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覆盖全县卫生系统的局域网,对医疗卫生收费情况进行全程监控。执行定期巡查制,每半年由县纪委牵头,对全县医疗卫生系统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情况严重的予以处分。开展廉政教育,组织医务人员开展拒收“红包”的签名活动,各医院向患者发放行风监督卡片,公开系统内八项行风纪律、八项服务承诺和投诉电话。通过教育整治,严格监管,使医务工作者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摆在首位,自觉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基本杜绝了收受“红包”,开大处方拿“回扣”的现象。

第四篇: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杨陵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所,其中初级中学5所(城区1所、农村4所),小学24所(城区3所、农村21所);在校学生12951名,其中初中学生5715(城区1524名、农村4191名)名,小学生7236(城区2484名、农村4752名)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823名,其中农村初中教师356名,农村小学教师467名。

自2005年以来,根据国家、省、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关心指导下,我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实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收效。2008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

一、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情况及收效

1、“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全区从“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四个统一”,即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发放;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学校领导班子的选拔、配备、使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避免了原体制财权与事权分离,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更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区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优化配置现有教师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打破了乡(镇)界限,使经费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门重复建设,对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进一步理顺了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2007年8月,经区委会议研究,撤消了4个乡镇教育组,农村普通小学划归乡镇中心校管理,农村初中由区局直接管理。精简了人员,简化了办事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2008年6月,按照区委安排农村中小学党组织归属区局管理,彻底改变了学校党政管理两张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权,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人事合理流动、均衡发展。

3、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5、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区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工作实际调整了中小学领导班子,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为学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学校工作有了较大起色。与此同时,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教师队伍现状,区局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出台了学校领导干部管理规定、学科骨干教师、带头人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使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工作常规化,有效的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教育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学校网点调整工作逐步落实,办学条件得到提高。自2005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村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后撤并了杨村乡乔家底小学、李台乡杜家坡小学、五泉镇汤家小学、大寨乡杜寨小学等10所小学,优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资源。新建了杨村乡川口小学、李台乡陈小寨小学、杨村乡中心小学、五泉镇茂陵小学、王上小学等5所学校。抢抓机遇,利用上级项目支持,新建、改建、维修了部分学校教学楼或办公楼;农村中小学全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建成了18所农村中小学新农村卫生新校园。“两基”工作中,全区共配制课桌凳2200套,价值40万元,购买价值78万元的实验器材,添置30万元的各类图书。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促进了我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发展。

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区上设立了基础教育资金管理专户,教育经费拨付达到了三个增长中的“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教师工资、学校办学经费、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等到了落实。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实行区级预算管理、分期拨付经费、严格审批报帐、审计监督制度,理顺了新机制运行下的上下级财务关系,保证了各项资金按时拨付、合理使用,增强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宣传力度不够、责任不明确。虽然“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三年多,但社会对这种管理体制的形式和职责了解不多,习惯于多年来的老管理模式。乡镇对此认识不够,认为目前学校的管理是教育部门的事,与乡镇无关,办学积极性不高,责任不强,缺乏支持、监督和指导。在学校建设、合校后的学校资产处置等问题上常常出现扯皮、推诿等现象,个别

学校用地产权不明,存在租用关系等问题,影响了学校发展。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教育发展。随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是区本级,而区本级财力不足,难以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如工资改革后,教师工资的津贴部分不能得到落实,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不利于教育系统稳定。学校维修、改造资金难以保证,上划之前乡镇、村对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现在没有了,学校维修、改造给教育部门、学校带来了较大困难。

3、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45岁以上占40%),薄弱学科无专职教师(体、音、美等学科);初中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代课现象严重(占34.4%)。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科门类增加,教师培训经费不能保障,普遍存在教师课业负担过重,工作量大、知识老化等现象,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4、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虽然,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相对滞后。目前,21所农村小学除李台乡永安小学外(99年购置22台微机,配置偏低,需更新)均没有微机室,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开设,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5、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艰巨。我区学校多年来因“两基”达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危漏校舍改造和“两基”提高等共举债1666.8万元。近几年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经过努力以偿还655.5万元,尚欠债务(含利息)共计1123.9万元。债务化解任务给本来就经费紧张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影响了教育工作的稳定和发展。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营造全社会齐抓教育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建立乡镇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增强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后,乡镇、村对教育的投入相对减弱,学校本身又无造血功能,教育行政部门无力投入,影响了教育发展。因此,区政府应积极执行上级相关精神,保证教育政策得到落实,教育经费足额拨付,特别是教育建设资金要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减少浪费,保证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到位,真正体现“以县为主”,促进全区教育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结合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设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保证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办好杨凌教育网站,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教学和交流服务。完善教育人事体制改革,加大教师合理流动,整合师资结构,科学配套师资,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充实紧缺教师。强化教师队伍考核,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长,使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和教学的中坚力量。

4、加快农村小学合校并点步伐,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学校网点调整布局,科学制定学校发展长远规划。将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与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建立“以县为主”的学校危房改造和新建规划的长效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5、统筹安排专项资金,逐步化解义务教育债务。“两政一教”债务化解情况复杂,牵扯面广,欠债年限较长,数额较大,要一次性解决存在一定难度。建议政府成立清欠小组,制定清欠计划,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各部门协调一致,分批次逐步化解债务,彻底解决教育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同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制定配套制度,杜绝新的教育债务发生,给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五篇: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之我见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之我见

在佛山市党校学习的短短两天期间,课堂上的收获很大,课外的收获更丰富,在与同培训的学员交流和外出参观顺德先进村居的过程中,得到的知识与经验比平时工作中得到的更多。在南海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程度高,城与乡的界限划分越来越模糊,应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改革的重点。所以,必须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范围,合理划分管理权限,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切实加强政府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市场监管、防灾救灾等方面的职能,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及时解决民生问题。

二、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优质服务上来;转到加强社会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逐步理顺管理权责关系。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承担的职责任务。镇级职能部门不得随意向村指派工作。确需村级配合做好有关工作,或确有必要委托乡镇承办有关事务,要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进一步扩大农村管理权限,重心下移、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四、加强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按照不同类别,规范机构设置,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积极探索建立组织、机构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互相配合的编制监督管理机制,推行和完善各项制度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根据职能定编定岗定员,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竞争上岗,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五、强化现阶段社区服务中心改革。通过上级部门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把相关权力下放到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开展聘用人员改革,把社区综合管理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综合执法队伍等机构和人员交由镇级统一管理和调配,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理顺管理、服务、执法的关系,使社区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六、强化农村治安管理。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下,农村居住流动人员数量增长迅速,在地域广、范围大,警力少、装备落后、经费短缺的农村,难以对违法犯罪进行有效打击和防范。首先,通过进一步完善对人口的管理,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户籍制度社会经济管理功能不强的问题;第二,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切实扭转漏管失控状态,第三,推进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 提升群众安全感,把排查整治作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在城乡地区切实推进治安管理改革,优化城乡地区治安环境,增强城乡居民安全感,有效管理城乡往来人口,做好城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农村体制改革是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必须在合理优化资源,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改革进程。

下载XX县农村体制改革情况报告(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县农村体制改革情况报告(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县农村体制改革情况报告(最终五篇)

    XX县农村体制改革情况报告 尊敬的某某,各位领导: 根据州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某某县农村体制改革情况作简要汇报。一、某某今年的经济情况及......

    浅议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探索

    浅议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用地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模糊、产权主体缺位等,农村经济在城市化的快速......

    乡镇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乡镇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乡镇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乡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乡镇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乡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自治区人......

    农村医疗体制改革问卷(合集五篇)

    调查问卷 您好!为了了解农村医疗体制相关问题,推进该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特做出如下问卷,真诚的希望您能够认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本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请勿担心您填写的数据泄......

    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2011年11月15日 17:30 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4 陈晓黎 摘要:当今社会“三农问题”已......

    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1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农村饮水工程普遍存在着涉及面广、投资集中、政策性强的特点,并且工程资金投入量多、见效较慢,这些都加大了工程运行管理的难度。......

    在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

    在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 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9月18日) 李 昌平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农业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精神,推动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