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2009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 2009 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09 年即将毕业的 611 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国 务院总理温家宝 1 月 7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 的七项措施。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值得深入分 析。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供需分析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 559 万人。2003—2007 年,教育部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 30.08 万人增长到 39 万人,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 152.46 万人增长到 352.1 万人,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 5.21 万人增长到 56.69 万人。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为此,笔者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全国部分 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统计数据,2003 年第三季度、对 2008 年第三季度高校毕业生供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1)劳动力市场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例方面,2003 年为 17.7%,2008 年为 22.7%,上升了 5 个百分点。第三季度需求人数从 47 万人上升到 100 多万人,说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吸纳能力。(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占整个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的比例方面,2003 年为 23.7%,2008 年为 28.4%,上升了近5 个百分点。第三季度求职人数从近70 万人上升到近140 万人,说明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有了 较大幅度的增加,与劳动力市场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同步增长。(3)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求职情况比较。2003 年,劳动力市场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人数与进入劳动 力市场的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人数之比为 0.65,本科生则为 0.71,研究生为 1.19; 2008 年三者分别为 0.77、0.77 和 0.96,说明劳动力市场对专科、本科毕业生的容纳能力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专科)就业形势稍好。对研究生而言,虽然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有所下降,但整体上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 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对高 校毕业生的质量、层次、能力要求也越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对高校毕
业生的数量需求越大。2000—2004 年,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分别累计为 366.81 万人、234.81 万人和 159.32 万人,同期东、中、西部区 域就业人口规模增加值分别为 1814 万人、500 万人和 816 万人。社会各部门及企业因职工退休而带来的大学生就业规 模没有统计。相比较而言,东部区域劳动力市场容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最强,西部区域次之,中部区域较弱。影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1.高校毕业生层次 2003—2007 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规模从 92.96 万人增长到 199.59 万人,专科毕业生规模(主要是高职院 校毕业生)从 94.79 万人增长到 248.2 万人。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统计,同期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对本科层 次人才的需求规模从 34.55 万人增长到 116.55 万人,对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规模从 112.86 万人增长到 258.08 万人。通 过比较可以看出,相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本科毕业生规模偏大。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反映了产业经济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要求。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在劳动力市场对专科层次人才需求的带动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2.高校毕业生专业需求程度 根据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2007 年 11 个一级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 为:哲学 82.27%;经济学 84.71%;法学 79.45%;教育学 80.28%;文学 84.58%;历史学 84.18%;理学 87.30%;工学 90.57%;农学 89.78%;医学 77.28%;管理学 85.19%。近年来,受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的拉动,特别是制造业的需求,劳动力市场对工学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使工学 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所有 11 个一级学科中最高。2004—2007 年,工学类专业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规模分别为 81.21 万 人、109.1 万人、134.17 万人、159.41 万人,相应的就业率分别达到 91.55%、90%、92.39%、90.57%。根据对接受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本科毕业生最多的 10 个省市统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 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法学、会计学、英语、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软件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水平。3.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 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他们主要在本省范围内就业,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是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2007 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本科毕业生中到东部 11 个省市
第二篇: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区,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09年即将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高校
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值得深入分析。
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供需分析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2003—2007年,教育部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30.08万人增长到39万人,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52.46万人增长到352.1万人,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5.21万人增长到56.69万人。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为此,笔者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统计数据,对2003年第三季度、2008年第三季度高校毕业生供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
(1)劳动力市场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例方面,2003年为17.7%,2008年为22.7%,上升了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需求人数从47万人上升到100多万人,说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吸纳能力。
(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占整个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的比例方面,2003年为23.7%,2008年为28.4%,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求职人数从近70万人上升到近140万人,说明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与劳动力市场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同步增长。
(3)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求职情况比较。2003年,劳动力市场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人数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人数之比为0.65,本科生则为0.71,研究生为1.19;2008年三者分别为0.77、0.77和0.96,说明劳动力市场对专科、本科毕业生的容纳能力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专科)就业形势稍好。对研究生而言,虽然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有所下降,但整体上就业形势相对较好。
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层次、能力要求也越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对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需求越大。2000—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
区域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分别累计为366.81万人、234.81万人和159.32万人,同期东、中、西部区域就业人口规模增加值分别为1814万人、500万人和816万人。社会各部门及企业因职工退休而带来的大学生就业规模没有统计。相比较而言,东部区域劳动力市场容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最强,西部区域次之,中部区域较弱。
影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1.高校毕业生层次
2003—2007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规模从92.96万人增长到199.59万人,专科毕业生规模(主要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从94.79万人增长到248.2万人。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统计,同期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规模从34.55万人增长到116.55万人,对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规模从112.86万人增长到258.08万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相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本科毕业生规模偏大。
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反映了产业经济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要求。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在劳动力市场对专科层次人才需求的带动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
2.高校毕业生专业需求程度
根据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2007年11个一级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哲学82.27%;经济学84.71%;法学79.45%;教育学80.28%;文学84.58%;历史学84.18%;理学87.30%;工学90.57%;农学89.78%;医学77.28%;管理学85.19%。
近年来,受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的拉动,特别是制造业的需求,劳动力市场对工学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使工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所有11个一级学科中最高。2004—2007年,工学类专业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规模分别为81.21万人、109.1万人、134.17万人、159.41万人,相应的就业率分别达到91.55%、90%、92.39%、90.57%。
根据对接受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本科毕业生最多的10个省市统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法学、会计学、英语、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软件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3.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
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他们主要在本省范围内就业,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是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
200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本科毕业生中到东部11个省市就业的比例为58.5%,到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0.2%,到西部12个省区就业的比例为21.2%,说明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区,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
业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
2007年,接收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本科毕业生数量最多的10个省市是广东、江苏、湖北、上海、北京、山东、四川、陕西、辽宁、浙江。
4.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
大学生就业目标主要通过就业待遇、就业岗位、个人发展等方面体现,并影响到职业开发和职业决策。
根据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流向分析,2007年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为:考取研究生占23.26%;国有企业占13.23%;三资企业占8.48%;其他企业占18.75%;出国升学占3.32%;机关占2.03%;中初级教学单位占1.91%;科研设计单位占1.14%;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到高校、医疗卫生单位就业。其中,到机关、高校以及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近年来,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根据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统计,2004—2007年自主创业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0.31%、0.28%、0.75%、0.33%。
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自2002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显现出来。一方面,国家自1999年高等教育实行大规模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了。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就业挑战,促进大学生就业。
(1)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于近期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七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教育部制定的扩大就业的相关政策,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第一线工作;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等。
(2)省级政府在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建立和完善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产业部门统一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加强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的合作,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
(3)建立和完善全国和区域的人才需求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注重大学生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和职业决策。
(4)适应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各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办学格局;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经
济、社会、文化、国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紧缺人才。”
(5)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化,灵活就业、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求职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例如,过去一般每年第三季度高校毕业生供需规模最大,第二季度、第四季度相近,第一季度最小。但2008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出现了常态化趋势。前三个季度需求规模分别为112.25、110.79、107.46万人,求职规模分别为129.07、141.82、139.39万人。对于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需要及时加以研究,以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夏鲁惠/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第三篇: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待业人数约为34万,占总人数的30%。到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比2001年增加了近两倍。而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媒体调查报道称,2007年可能有六成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2008年有550万。(预计2009年将与2008年基本持平)009年毕业大学生请关注: 应届生频道--为2009届毕业生提供-名企业最新招聘信息,2009校园招聘信息.校园宣讲会等招聘信息
据抽样调查结果,2006年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签约的大学生占60%,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还没找到工作的占25%。也就是还有还有40%(约165万)人待业,这批人加上2007年的495万应届生,2007年就将有660万大学生需要找工作,创下历史新高。而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市场提供的职位中,有意要招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事业单位,总共也就只能给大学生提供不到三百万的职位,约为该年毕业生的五成。
此外,还有二十多万的中专毕业生,已在2005年突破百万大关的研究生,还有博硕生,几千万大军将共同竞争上岗。为此,有专家预言,2007年至少有六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求职面试,你准备好了吗?
在整个应聘过程中,面试无疑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事关成败。同时,面试也是求职者全面展示自身素质、能力、品质的最好时机,面试发挥出色,可以弥补先前笔试或是其他条件如学历、专业上的一些不足。在应聘的几个环节中,面试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环。求职面试,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CJY002)研究成果之一,福建省教育科学基金课题(03SJY03)研究成果之一,国务院侨办基金项目成果之一,泉州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之一。]
[张向前,亦名张退之,1976年6月生人,男,汉族,福建仙游人,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国立华侨大学人力资源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经济管理与经济法等研究。
联系地址:福建泉州国立华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向前收邮政编码:362011电邮及电话附文尾。]
据教育部今年4月发布的资料,2004年全国有280万高校毕业生,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32%。全社会新增劳动就业岗位900万个,其中有500万个要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剩下的就业岗位,除了要解决280万大学生就业,还有200多万的中专毕业生等待就业〔1〕,加上多年积累下来的待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局面相当严峻,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最大难题。是不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太多了!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8.3%,到2002年达15%,1997年世界平均毛入学率17.8%,发达国家平均是61.1%〔1〕,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大学生为什么还是面临着就业难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新变化
最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就业产生不少新变化。首先,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竞争。近几年来,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他们不但提供了人才短期培训,不少教育机构还与国内大学
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挑战了中国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不少的竞争对手。其次,人才市场更加偏重“好”专业。所谓的“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重要因素之一即大学所学专业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学校不合适市场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同时,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第三,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强劲对手。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009年毕业大学生请关注: 应届生频道--为2009届毕业生提供-名企业最新招聘信息,2009校园招聘信息.校园宣讲会等招聘信息
2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2004年7月23日)报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第四篇: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过去的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及今后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1、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
2、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3、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
4、国内重大自然与社会事件对就业的影响是喜忧参半。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总的可概括为:
一个主要矛盾: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三个基本特征:
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时并有 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
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 一个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上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1.中国高等教育跃居世界第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综合报告指出,中国高校在校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2001年高校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茅20日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位居世界第一。报告说,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高等教育规模上超过美国。2007年 1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570万人和42.4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
2.大学生就业进入高峰
1)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毕业生人数大增: 年 毕业人数(万)同比上年增长(万)2009 611 52(9.7%)2008 559 64(12.9%)2007 495 82(19.8%)2006 413 73(21.5%)2005 340 60(21.4%)2004 280 62(29.2%)2003 212 67(46.2%)2002 145 30(26.1%)2001 115 8(7.4%)2000 107
3、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数量减少
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十五”期间(十五是指第十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7年开始的,那么到了十五就是2001-2005),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升至峰值(4650万)。加上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750万),每年城镇需安排就业人数达2300万人。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供大于求1500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7%,实际失业率在5 —6%。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数3000万人。
与此同时人才需求下降 企业单位——减员增效 政府机关——精简机构 事业单位——下岗分流
三、大学生就业的前景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三)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 3 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四)此外,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
美国的补偿措施就包括联邦政府贷款减免政策、各州贷款减免计划、军队贷款偿还计划(激励毕业生到军队服役)、美国护理教育贷款偿还计划(受益的护士在护士短缺地区合格的机构提供服务)等。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五)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将会逐步改进大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
第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第二,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 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第三,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四)大学生应了解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1、大学生要成功就业,除了要清醒地了解当前严峻的形势外,还需要了解当前就业政策: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思路是“管而不包、加强指导、重在服务”。 基本机制是“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基本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新的就业制度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为了应对严峻的2009年就业形势,拓宽2009年大学 毕业生 就业渠道,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商讨推出四项2009年就业 政策。
据了解,四项就业新政策主要包括:对在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 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扩大实 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各类院校 毕业生 的新政策;扩大招收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的规模等。
2、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
这里的“观念”既有社会的观念,也有大学生这个群体自身的观念问题。社会舆论应该通过较为广泛的社会传播渠道和积极的舆论引导,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平稳就业。近年来,某些媒体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良行为无限制地夸张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认识,助长了不利于大学生及其就业的偏见。
了解当前主要的就业途径。
“小”是中小企业。“三”是第三产业。“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非”是指非政府部门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外”是劳务外派、劳务输出。
3、提高自身素质
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同时,大学生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4、大学生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要想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实现我们的职业发展目标,获得人生的最大成功。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要想成功,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目标和并制定详细的计划,也就是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
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
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还是被撞的“头破血流”。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些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人们普遍关注 8 的一个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从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看,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在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缩紧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现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变得比往年更难了。最近有很多新闻都谈及目前我国的制造业萧条,比较典型的是长三角洲与深圳的制造厂。他们因为人民币升值,失去了人口红利的优势,被迫压低人力成本。无视GDP发展与工人提高待遇需求的失误,首先形成了民工荒;其次,因为成本无法负荷大量倒闭。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众多行业迎来了裁员寒流。记得今年春节的时候,“财源滚滚”都用于“裁员滚滚”的谐音,成了新春祝福的忌语。随着大批失业人员的增加,这些人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和应届大学生“抢饭碗”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更重要的是企业本身对人才的需要不再如同前几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到处是机会,到处都能发财。在此前到处可见有公司企业动辙在一个学校招聘几十甚至上百个毕业生,尤其是那些理工专业的学生更是一个个整天悠闲度日,不怕无人问津。然而经济危机一来,一些曾经的聘人大户开始缩小他们的名单,更有一些干脆取消了一些校园招聘会行程。象往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到现在这个时间,起码有40%—50%的签约率,现在只有20%多。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及毕业后的出路选择都随着这次危机重新进行了“洗牌”。前几年愈演愈烈的留学热随着欧美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出现了降温的苗头。而国内的就业环境也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和模式在这次危机中显示出了些许优势。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也对人民币汇率、新型人才的需求及移民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许多原来打算出国深造的学子也正重新理清他们的思路,重新衡量出国留学的投入回报比。当然,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原本计划毕业后找份工作谋生,随着经济形势的动荡又拿起了课本投入考研的复习中。
二、影响就业的其它因素
1、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从毕业生总量看:全国应届学校毕业生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11万,总量压力持续增加。而从就业来看,2008年应届毕业生未就业的有168万,再加上今年的应届毕业生,2009年需就业高校毕业人数达780万左右,形势十分严峻。另从我市情况来看,2008年毕业生为3703人,回富毕业生2636人,已实现就业1687人,未就业949人;2009年毕业生为3796人(不包括师范类),师范类毕业生为300余人,总计4096人。虽然今年毕业生总体数量与去年变化不大,但由于前两年积累沉淀一部分未就业毕业生,再加上一部分外地生源毕业生来富找工作,毕业生就业压力还是很严峻的。
2、一些用人单位瞄准当前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形势,招聘人才设置条件高,用人向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毕业生倾斜,致使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不断增加和往届一些就业不理想的毕业生不断跳槽,挤占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而一些低端岗位聘用农民工等,使毕业生就业重心下移受阻。
3、公务员法的实施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增加,机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数量进一步减少。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造成困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之道也绝非单一措施或方法就能够凑效。这一问题涉及全社会,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政府:发展经济,创造机会,实施专项政策。
从政府层面,出台政策,创造机会,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根据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与此同时,国家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和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相应地,中央银行调整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将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这些刺激经济的政策将从根本上为就业需求的扩大提供了保障。比如说,我市在政府的支持下,及时促成了浙丰小额贷款公司的挂牌,极大缓解了我市部分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
促进大学生就业还需专项政策的实施:第一,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第二,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第三,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渡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以我市为例,目前我市在政府层面也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进一步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富阳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试行)》,市财政每年增加1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经费”用于资助符合条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我市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今年,我市提出了实施毕业生“212”就业工程,即资助毕业生自主创新项目20个以上,实训毕业生1000人次左右,解决毕业生就业2000名。创造条件推进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业的服务平台;(2)进一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民营企业就业。一是实施农村和社区招聘计划。我市从2007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实现村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目前已招收223余名大学生进村(社区)工作。今年确保推出岗位88个,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都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目标。二是实施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计划。政府有关部门及所属服务机构要为其提供就业落户、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人事代理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三是实施事业单位招聘计划。今年力争实现招聘高校毕业生300名左右的目标,特别是教育卫生文化等系统,以加快推动基层卫生文化服务机构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建设为契机,更多地吸纳高校毕业生;(3)进一步强化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一是突出重点做好未就业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二是做好失业登记和就业帮扶工作。三是做好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重点帮扶工作。四是积极搭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交流平台。
2、高等学校:面向市场,提高质量。
从学校角度,首先有必要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可以看到,一般而言,工科就业好于理科,理科就业又好于文科。在整体就业不景气情况下,名牌学校、名牌专业毕业生仍供不应求。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国有本科就业率,原因值得深思。以去年我市春、夏两季人才交流大会为例,提供5300多个就业岗位中,技能型人才需求岗位占三分之一多,而我市1600多名大专高职类毕业生中这类人才仅占7%,大量集中在计算机、财务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方面。其次,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要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就业信息发布的充分、及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多花功夫,并非不可能。每所学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近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
3、大学生:准确定位,提高能力。
从大学生与研究生本人角度来看,自我定位和好的心态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普通劳 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反过来,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接受的一个现实是: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或者说大学生成了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不能再抱着过去“天之骄子”的态度不放,非国有单位不去,非铁饭碗不算工作,工资待遇非优厚不干。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涌向体制内,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才积压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现在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话题之一是“你考公务员了吗?”当前参加公务员考试是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要择业手段。浙江省公务员报考比例从2005年到2008年分别为19.46:1,47.46:1,58.24:1,60.98:1,四年高了近三倍。我市2008年招考公务员34人,报名2942人,今年将招考录用公务员39名,应考人员2827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事实表明,凡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基本上还是可以找到自己工作岗位的,当然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己兴趣爱好一致且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没有错,但现在早已不是一次分配定终生的时代了,因此也没有必要要求一步到位,我赞成“先就业,再择业”。其次,要及早准备、早动手。减少依赖、等待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因为确实有少数毕业生消极等待,怨天尤人,这样的心理不能促进就业。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必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再次,要练好内功,学好本领,有真本事。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不这样讲了,但无论怎样,扎实的知识积累是基础,是关键。毋庸讳言,大学生中有人四年“混文凭”,几年前一个高文凭的确可以帮你找到好工作,现在不行了。必须认识到我国已由“学历型”社会转向了“能力型”社会,而且这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整体上,还需要全社会提高信心,正如温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重要。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多管齐下,我相信大学生就业的春天一定不会太远。
第五篇: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
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窗体底端自 1998 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 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 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 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 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原因分析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 2002 年的 145 万猛增 至 212 万人,2004 年再增 68 万,达 280 万人,2005 年毕业达到了 338 万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约有758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而到2012年这一数字可能再创新高。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年紧过一年。“如果我不在招聘会上,那么我就一定在去招聘会的路上”。这是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忙碌状态。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 惹的祸!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一方面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体数量较大,这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根源。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如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的萎靡;近期全球股市的动荡;美元的贬值及美国的债务危机等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并进而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大学生在大学中接受的教育,学到的知识在与现实需求相对接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矛盾。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第四,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预期与当前的社会现实存在矛盾。大学毕业生都期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稳定体面的职业,而这类职业的供给量毕竟是少数,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岗位的供需结构矛盾和数量矛盾。大学毕业生相对来说都不太愿意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而更愿意在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工作。由此可见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突出方面。
二、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地方和高校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创新工作方式,加强服务引导,不断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
政府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妥善安排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要求相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政策优惠的几个重点是: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大学生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大学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及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在这几个方面给予了相当大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例如,对选择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的代偿以及在将来的发展中给予优先考虑。河南省把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省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深入实施“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贫
困县”等项目,还单列200万元专项经费,成立了“河南省农村发展与管理学院”,开通了“中原大学生村官”网,为大学生村干部提供服务指导。据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介绍,目前河南已选聘大学生村干部3.9万人,总量居全国第一。
同时,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培训、项目支持、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服务,对高校毕业生申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发照。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还可提供3万元至5万元的贷款担保。
今年3月至9月,河南将组织举办1000场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组织省内外大中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及扩大内需投资开工建设项目单位、职业中介机构10000家进场招聘。另外,省、市两级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高校将充分发挥所属网站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功能,适时收集企业空岗信息,定期分行业、分专业地发布毕业生信息、岗位信息和相关政策信息,开展专业化的“网络联盟招聘”活动。
河南还将组织1000家用人单位进校园送岗位、100家院校进企业送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帮助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一些高校内部还将通过举办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高校毕业生创业风采展示等活动,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自主创业热情。
河南省把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省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深入实施“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贫
困县”等项目,还单列200万元专项经费,成立了“河南省农村发展与管理学院”,开通了“中原大学生村官”网,为大学生村干部提供服务指导。
三、大学生应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结合。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假期实习的机会亲身投入到社会中去,积极向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们学习,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让我们的专业知识能够得到用武之地,更好的发挥专业技能,更好的服务于将来我们就业的岗位为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我认为,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实际也是很迫切的事情,是我们能够实现就业的“硬实力”。
其次,我们在完善业务能力与实际需求的衔接之外还应当努力地适应现代职场的环境。特别是掌握得当的择业方法和求职技巧。因为,这是我们能够踏入工作岗位的“敲门砖”,是就业工作的前提。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资源。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了解现在招聘应聘工作的模式和技巧。另一方面我们平时就应当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对于我们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来说,更应当热心关注当今的经济发展态势和一些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些对于我们将来的就业势必会起到相当大的助推作用。
第三,我们要做到善于抓住机遇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就业。
其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假期实习的机会寻找自己比较喜欢的企业或者说是岗位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处理好实习岗位内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自己将来踏入该行业或者说在相关行业求职时可以获得较高的“印象分”,对于将来的就业之路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结合我校“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毕业生为主角"的就业工作运行体制,充分利用学校、学院为我们提供的就业机会实现就业。例如学校每年都要进行的“校园招聘”就是一个促进我们就业的非常好的一个平台,我们要主动大胆的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再者,我们要确立一个多渠道就业的就业观。而不能只将就业目标局限在个别行业或个别岗位,这样的话我们成功就业的机会就会降低很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我们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而将就业面扩大化无疑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结语: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日益增多的大学毕业生团体和经济的不稳定性都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背景,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们一方面要端正心态积极面对,做好求职心理的准备,掌握适当的择业方法和求职技巧。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要求,从而实现更好的就业。对于我们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来说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