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财政工作总结及2007年财政工作思路

时间:2019-05-15 16:1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6年财政工作总结及2007年财政工作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6年财政工作总结及2007年财政工作思路》。

第一篇:2006年财政工作总结及2007年财政工作思路

文章标题:2006年财政工作总结及2007年财政工作思路一、二00六年财政工作情况

二00六年是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第一年,为实现“十一五”我县财政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积极创新理财思路,大力推

进财政改革,全力支持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财政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财政与经济初步呈现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一)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至11月底,全县财政收入完成44953万元,占预算的89.9,比上年同期增收5605万元,增长14.2。其中:上划中央收入完成2229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420万元,增长1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66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3185万元,增长16.3。

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部门累计完成28788万元,占预算的87.2;地税部门累计完成9746万元,占预算的97.5;财政部门累计完成6419万元,占预算的91.7。财政支出完成57500万元,保证了工资的按时发放,保证了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必须保证的社保支出,保证了政府安排的重点支出和全县的社会发展需要,收支结构和支出效益也逐步提高。

(二)财政改革取得新突破

2006年,我县深化多项财政改革措施,走在全省县级市县前列。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创新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将财政补贴农民的资金集中实行“一卡式”发放,共发放16类补助7164万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深化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改革,减少财政管理层级,规范县乡财政管理,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率先推进公共财政支出改革,部门预算、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和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全面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初步构建了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框架。不断完善和创新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收方式,把该征的税坚决全额征收上来,至11月底两税累计入库1283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财政支农进入新阶段

2006年我县严格贯彻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农民受惠持续增加。一是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向农民及时全额发放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清理核实农业税垫税情况。二是财政支农投入不断加大,全县农林水气等支出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增长,重点支持了农业产业化、测土配方施肥、农村饮水养殖小区建设重点工程。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96万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财政支农资金得到初步整合,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形成合力,提高效率”的要求,建立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工作机制,并在部分项目开展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试点,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县乡财政困难得到进一步缓解

一是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累计安排工业园区及城市建设资金1500万元,带动了金融和民间资金,培育了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减轻乡镇财政负担,增加对乡镇的财力补助,增强了乡镇财政的保障能力,保证了乡镇正常动转。三是建立乡镇财力最低保障机制和财政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实行乡镇预算统编、支出统管,乡镇工资实现了正常发放,政府债务得到了初步控制,基层财政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五)支持全县经济发展

2006年,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支持了事关__长远发展的项目和工程的建设。累计争取国债资金3081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教育、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建设,申请国家开行贷款,多渠道筹资,支持“5511”工程的实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了鑫泰化工、天都纸业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我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顺利加入省担保集团再担保体系,担保中心为企业提供担保融资1255万元,为70户下岗职工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争取徽商银行设立__支行,全方位促进我县金融体系发展。积极清理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全县社会事业又有新发展

至11月,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拨付资金3663万元,全县4536名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基本实现了“两个确保”。初步构建了城乡特困群体救助体系,今年拨付低保补助资金772万元,拨付225万元救灾资金,保证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一方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经费管理体制,建立老师工资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投入资金500万元,改造危房一万平方米。安排农村远程教育工程568万元,安排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486万元,对部分家庭困难的寄宿生予以生活

第二篇:财政工作思路

通过对2011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的总结,分析当前财政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财政局对2011年明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上级经济工作、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切实履行财政职能,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完善税收精细化管理,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努力构建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强化财政监督,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努力提高财政运行效益。

(二)总体目标:

1、财政收入。XX年财政收入初步按18%的增速计划为4.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2亿元;相应的,地方财政支出XX年预计达到5.2亿元,比2011年增长18%。

2、社保基金收入。XX年我县社保五项基金(企业养老保险、事 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目标收入为8000万元,比2011年计划数6360万元增长1640万元,增幅26%,力争达到1亿元。

3、政府非税收入。计划XX年全县进财政专户资金达2亿元,其中纳入部门预算单位的政府非税收入达到8600万元。(含公检法司系统),比去年的7383万元增长1217万元,增幅16.5%。

4、国有资产收益。XX年国有资产收益计划达到247万元,比XX年的198万元增长49万元,增幅24.5%。

(三)具体措施

1、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的投入,巩固壮大地方财源。XX年要继续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武汉经济圈”的有利时机,加快某某地方财源建设步伐,逐步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某某财政。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今后财政资金投入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两块:一方面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通过综合财政预算一块,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安排一块,全面建立某某经济发展基金,彻底解决县乡骨干企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培植效益型骨干财源。农业方面,在巩固现有农业财源的基础上,要建大基地、上大项目、办大企业,努力实现名牌战略,走高技术、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之路。工业方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走产品深加工发展之路,以县鸿竣铝业为龙头,带动县、乡、村以及个体办铜铝矿,形成冶金行业集团;加快华新水泥厂六号窑二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以六号窑为支点,来辐射和带动某某县整个建材行业的全面发展和壮大。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继续大力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在财政优惠政策上,对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落户某某,为某某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后续力量。同时积极引导金融资金,吸纳民间资金,继续打造仙岛湖、七峰山等生态旅游景区的“拳头”项目,加快物流、咨询信息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形成地方财力的强大支撑点。四是积极净化发展软环境。充发发挥财政部门经济综合监管职能,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从制度上遏制“三乱”行为发生,同时严格贯彻和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效率,解决好行政缺位和越位的问题,推进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改善。五是加快发展硬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经济、引导经济发展职能,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工业园区“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的前期发展作好铺垫。六是抓好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的开工,特别要抓好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和“月亮”型财源,一手抓新上项目质量的提高,一手抓好新上项目总量增加。七是加快国有资本营运。以深化国有资产体制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资本营运,资产重组,促进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抓好产权交易,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以存量带动增量,以较少的国有资本吸纳更多的民营资本,以更好、更快、更大的规模和速度发展某某经济。

2、努力深化改革,构建完善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改进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健全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和审核程序,逐步完善行政经费定员定额管理,完善项目评价绩效评价体系,促进财政支出效益的最大化,完善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逐步将基础建设、科技三项费等安排到具体项目,建立对预算编制、执行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机制。二是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国库单一帐户制度和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将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三是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建立日常支出评价与专项支出评价相结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预算安排提供科学依据。四是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实施对采购资金的集中支付制度,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质量。五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大力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把依附政府权力和运用国有资产运营取得的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从体制上规范收费收支行为,防止截留、挤占、挪用财政性资金和私设“小金库”乱发滥发钱物问题,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六是全面启动“金财工程”建设。继续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财政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七是切实抓好县、乡财政体系调整。逐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乡财县管”,规范县直与乡镇、县直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分配关系,积极寻求解决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的新途径,努力扭转和缓解乡级财政困难局面。

3、深化征管改革,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圆满完成。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收入管理责任机制,形成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财税部门抓协调,抓落实,抓入库的工作局面;建立激励基金,重奖在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和上交税收贡献大和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真正做到把财政增收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是坚持依法治税,以《税收征管法》为准绳,提高税收征管能力;完善纳、护、协税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合力;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杜绝人情税、关系税,堵住收入流失漏洞;加强督办检查力度,确保税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进一步完善社保费征缴体系建设,实现税费“同申报、同征管、同稽查”。继续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和拓宽经营城市理念,扩大生财范围。积极参与城市资源资本化运作,把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附属的冠名权、广告权、经营权等资源作为资本来经营,全额纳入财政专户储存,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财政收入。

4、加大“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以财政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支农投入机制,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推进农业发展。一是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管理。要形成上下一线、部门协调、慎密规范的支农资金管理体系。建立县、乡、村三级上下一线的管理体系,并加强与有关涉农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做好支农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支农项目库制度。各支农项目规划要相对稳定,项目申报从项目库中提取,在申报项目时,要明确具体项目承担单位、责任人、资金需求量等,加强项目竣工决算的管理工作,完善项目财务,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扶持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支持推进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建设,集中力量搞好苎麻、腊米、湖蒿等农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同时大力支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经济薄弱村办公用房建设、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资金的落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严格执行财政监督法规为保障,提升财政监督工作水平

继续坚持以服务财政中心工作为主线,以建立健全财政监督运行机制为保障,不断提高监督工作质量和层次,提高财政资金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实现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紧密融合,做到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和规范监督。一是明确财政监督的目标,处理好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财政改革的关系。监督工作不能在查处问题上停滞不前,对检查出的问题要从制度上、管理上找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议,以推进财政改革的发展。二是落实全方位监督的要求。在监督方式上要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调查监督、事中跟踪监督和事后专项检查全过程监督转变,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检查体系,使财政监督的内容涵盖财税政策执行、会计信息质量、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以及内部监督制约等各个方面。三是注重对检查资料的利用,扩大监督检查成果。通过对某类专项资金的检查,研究该项资金的运行规律,找出现行政策中易出现漏洞的环节,分析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加强该项资金管理的建议,从而扩展监督检查的成果。四是规范监管行为, 防范监督风险。涉及需要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办事,事前要告知,该组织听证的要组织听证,严格按法定程序,依法行政,依法处理,规避诉讼风险,树立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五是建立综合考评制度, 实施奖惩挂钩。逐步完善业绩综合考核评价制度,重点关注监管工作质量、制度建设进展情况和内部管理水平。对综合考评结果予以通报, 并以一定的形式将每年的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 以提高监督工作层次和成效,推动机制建设步伐。

6、增强四种意识,建立“四型”机关,一是增强学习意识。创建学习型机关。着重树立现代学习理念、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形成全局上下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个人”的氛围,以此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二是增强廉洁意识,建立廉政型机关。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事。进一步明确内部管理职能,为监督创造有利条件;推进内部审计规范化,规范权力运行监督。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筑反腐败防线,增强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倡导“一帮一”结对活动,切实预防干部违法乱纪的机率,以教育的强化来提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增强调研意识,建立调研型机关。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安排,对照全县“十一•五”规划,深刻领会上级各项经济财税政策,结合本单位、岗位实际,深入开展调研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理财治税的水平。四是增强服务意识,建立服务型机关。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致力于提高信息化水平,通过科技进步达到管理效益和服务质量的最优化。

第三篇:财政局财政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财政局财政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今年,我县财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财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投身“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活动,紧紧围绕“挺进全国十强县”的总体目标,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狠抓作风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今年财政工作简要回顾

一、强化征管,助推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今年以来,全局干部职工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通过不断强化综合治税措施,突出重点税源的管理和稽查,加强项目和资金调度,在极其困难的局面下,财政收入仍保持了适度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税收支运行比较平稳。今年我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80.01亿元(含国土收入50.23亿元),为调整预算178.53亿元的100.83%,同比增收29.63亿元,增长19.70%。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4.97亿元,为调整预算62.78亿元的103.51%,同比增加10.33亿元,增长18.90%。完成地方财政收入(市口径)130亿元,同比增加9.41亿元,增长7.82%。财税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5%。为我县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排名跃居全国第8位,全国百强县排名至13位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优化支出,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个共同”理念,我局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确保了重点工程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及教育事业等民生支出的需要,并始终坚持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今年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1.42亿元,同比增加13.60亿元,增长17.47%。其中,全年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支出达71.17亿元,充分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年财政教育支出11.3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2.36%,重点支持基础教育学校、中职学校、高校的新建和改扩建,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高中及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职学生奖助学金等政策。我县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荣获全省教育督导评估三项第一。二是助推医药卫生改革。将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范围,使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县村级卫生室推广。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养老保险基金征管,全年拨付养老资金9.87亿元,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提标工作,企业职工养老金标准人均提高160元,城乡居民养老金每人每月提高到90元。四是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全年拨付低保资金8194万元、抚恤人员补助2700万元、特困医疗救助资金2603万元,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完善了城乡大病救助体系,重点对低保对象、五保户、特困优抚对象及患重大疾病人员实施救助。五是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全年累计组织发放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51项,累计发放180万户次,发放补贴资金2.3亿元。支农资金重点向水利基本建设配套、防汛抗旱、农田水利等重点项目倾斜,县财政安排涉农资金11.46亿元。积极推广农业保险,全年县财政安排补贴资金188万元。六是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全年农业、科技、农开等相关专项资金对农业产业发展共计投入7857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湖南湘丰茶叶有限公司1万亩生态茶园及茶叶加工提质改造项目成功立项,获上级财政资金1400万元,创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单个项目财政扶持金额最高纪录。七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年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城乡公交一体化配套设施等交通建设项目资金1.78亿元。安排县城及周边街道办事处辖区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建设项目资金4.65亿元。积极发挥生态创建奖励资金的社会效应,县财政拨付365万元资金奖励20**年创建成功的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村、80个市级生态村。

三、细化管理,推动理财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全年办理产权交割16宗,处置办公设备5.03万件。强化基金管理,全年基金累计结余86.54亿元。同时,开展了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重新核定了县直机关和事业单位车辆编制数,加强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管理。二是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不断完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制度,建立了非税收入执收成本核定机制,开展了非税收入执收工作绩效考核。全年完成非税收入16.20亿元(不含基金),同比上年增加4.78亿元,增长41%。三是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全面清理村级“三资”,建立并在全县推广应用村级“三资”交易平台。化解乡村垫交农业税费债务627.9万元。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全年审批奖补项目137个,各级财政奖补资金投入2096.8万元。大力开展标准化财政所创建活动,全县有六家财政所通过省厅考核验收合格,北山和榔梨两家财政所获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四是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全年累计完成1105个财政性基本建设项目预(结)算的评审,送审金额41.99亿元,核减金额6.98亿元,核减率15.95%。在全省率先推进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建库管理,基本解决了因预算编制质量差、评审员耗费精力大的现状。五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积极参与了全县重点项目、会计监督检查和全县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管理、农村环境治理资金等重大专项检查。按时汇总上报县直各单位、镇(街道)报送的“四项费用”公示表,将四项费用管理纳入对各单位年底绩效考核的范畴。六是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全年举办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30期,培训人数达4500人。组织5779人参加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是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最多县。七是加强工资统发管理。全年审核工资支付2167笔,退回错误工资支付98笔,统发工资总额3.79亿元。及时准确办理各单位申报的工资异动,全年办理调资9.12万人次。积极参与开展“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八是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构建了包括指标管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收入横向联网、公务卡管理、非税收入管理、资产管理、投资评审、转移支付、统发工资等多个系统的财政信息化“大平台”。

四、深化改革,激发财政运行机制活力

一是预算管理不断创新。完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体系,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建立了部门正常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进预决算公开试点工作,县安监局等七家单位公开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开展了重点项目绩效评价,选择了县农业局的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普查项目等六个财政重点项目进行预算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将政府投资预算纳入财政管理。二是国库支付改革不断完善。全年157个国库集中支付单位(专户)通过支付系统支付资金7.45万笔,金额70亿元。重点加强了财政资金支出管理,在审批单位支付申请时退回各单位各类不完善、不真实、不合规的票据256笔,金额3925万元。三是政府采购成效显著。创新政府采购监管方式,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政府采购覆盖面达99%以上。全年审批下达2635批次采购计划,备案合同2580个,采购预算9.63亿元,签定合同金额8.6亿元(含经开区),节约资金1.03亿元,节约率为10.7%。四是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提升。严格执行政务服务操作流程,做到“一门受理,限时办结”,政务服务实现全年“零投诉”。窗口全年对外发布政务信息189条,办理联合报建业务收费审核业务160笔、地价款征收业务376笔、土地出让金征收业务172笔、土地收益金征收业务182笔。五是“双控管理”纵深推进。“双控管理”项目单位较去年同期增加8个,将长沙县和润砂石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投资公司和长沙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4个项目指挥部纳入“双控管理”,加强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监管。六是债务管理进一步加强。首次对政府性债务规模实行总量控制,政府性债务规模申报实行“一上一下”的程序。将债务规模申报与部门预算编制同步进行,开展债务单位的三方对账工作。同时,编制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报表。七是相关科室职能发挥更加充分。行政政法、综合等业务科室在经费保障、资金监管、项目争取、依法行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建立了合理的财政投入机制,控制行政成本,为全面压缩和削减一般性公务开支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五、多措并举,展现机关建设新风貌

一是重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将中央、省、市县关于改进作风的相关文件汇编成册,发放到每个干部职工手中。通过召开作风建设大会、利用短信平台、局机关电子显示屏宣传作风建设相关规定。安装门禁系统,强化上班纪律。严格执行“厉行节约”的相关规定,严控公务接待和外出用餐,全年“四项费用”同比上年下降50%。二是改变公务用车管理模式。局机关公务用车实行派车制,节假日及非上班期间局机关公务车辆一律集中停放在局机关院内,做到“要用车的有车用,不该用的没有用”,既保障了工作的正常运转,又节约了机关运行成本,同时杜绝了公车私用,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三是全面清理办公用房。按照全县清理办公用房的安排部署,迅速开展了办公用房清理整顿工作。执行过程中,做到了“政策落实到位,清理整改及时”,节俭办事,未添置新的办公桌椅。四是巩固文明单位创建成果。继续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荣誉。按照省市对省级文明单位的要求,继续做好文明创建工作,坚持“以创建促工作,以创建促形象”,认真开展第二期道德讲堂、两型机关建设、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等文明创建活动。局机关住宅区成立业主委员会。五是扎实开展党建党务工作。党总(支)部以“改进工作作风”为载体,扎实开展“党建知识网上竞赛”、“廉政教育”、“扶贫帮困”、“结对认亲、排忧解难”等活动。联合工会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扶贫帮困、乒乓球赛和村官文艺展演等文体活动。人教科、共青团、妇委会、群工站、关协等群团组织开展的老干、计生、义务献血、学雷锋、三关爱、志愿者服务、两帮两促、结对扶贫、关心下一代等活动非常扎实。今年,我县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和今后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持续高增长难度加大。从中长期均衡看,涵养壮大财源的任务较重,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机制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财政资源配置需进一步优化。面对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与财政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切实满足民生需求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三是政府性债务管理亟待加强。财政风险日益凸现,偿债压力越来越大,政府性债务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健全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第四篇:“十一五”财政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思路

“十一五”财政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区财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主动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不断更新理财观念,各项财政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十一五”财政工作回顾

(一)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18.16亿元,增加到2009年末的 36.12亿元,四年间增加了近一倍,年均环比递增25.76%。截止今年10月底,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57.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8.7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7.86亿元,增加一倍多,年均环比递增27.36%,截止今年10月底,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7.0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09%,提高到2009 年的6.41%。

(二)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保障作用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财政总支出达119.16亿元,年均环比增长17.32%(其中今年前10月支出34.1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区本级可用财力执行数)50.85亿元(含今年前10月,下同)。镇(街道)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2006年的0.7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1亿元,年均环比增长17.81%。区本级与镇(街道)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从2006年的9.87 :90.13调整到2009年的9.99 :90.01。

“十一五”时期,农林水事务支出由2006年的3543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290万元,年均增长32.76%(今年实际支出已达11887万元,同比增长74.65%);科技支出由2006年的2722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4746万元,年均增长20.36%;教育支出由2006年的2.3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83亿元,年均增长18.4%(今年累计支出已达31309万元);社保支出由2006年的3080万元增加到2009年6656万元,年均增长29.29%(今年实际支出已达9158万元,同比增长108.04%);医疗卫生支出由2006年的275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631亿元,年均增长31.9%(今年实际支出已达5579万元,同比增长44.87%)。

(三)各项财政改革取得进展,财政管理机制不断创新。(1)“十一五”期间,先后两次对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作了调整(2006年和2009年),明确区、镇(街道)两级的体制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范围及财权、事权,提高镇(街道)财政财务管理水平。(2)创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资金分配决策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意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把收费管理、票据管理、资金收缴全部纳入网络管理,增强财力调控能力;实行预算分类管理,经费分人员、公用、项目等三大类,按级次细分,按标准核实;于08年开始将教育系统的部门预算实施人大审议制度,促进预算公平、公正、透明。完善发展性财政资金预算项目的提出、筛选、论证和审核机制,实行建设投资项目评审制度;于0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保综合预算制度,加强社保资金的监控能力。(3)建立项目资金结余结转、重新分配的使用管理办法,对纳入核算中心单位的专项结余进行收回并重新安排,使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截止09年底,全区共有115家部门(单位)纳入会计集中核算。(4)建立政府采购预算制度,于08年实现“管采”分离机制,对公务出差人员实行住宿定点管理,对公务车辆实行“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保险”和“一车一账”管理,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5)积极构建以绩效评价为主的财政监督体系,出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不断完善财政监督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在全市率先建立绩效评价委员会制度,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效果不断提高。(6)07开始实行政府性债务申报制度,将减负消债纳入区对镇(街道)考核,加强债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确保经济平稳运行。(7)08年开发了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在全市率先建立和实现了行事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编制、政府采购、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动态监管机制。(8)贯彻落实公务员津贴补贴有关规定,对区各部门单位发放的津补贴进行清理和规范,全面实施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制度。(9)对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实行备案登记和引入竞争机制,规范项目预结算管理。(10)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以区公共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平台,对区运输总公司等6家国有公司的产权重新整合和划转,打造成总资产89.75亿元、净资产58.42亿元、下属控股子公司24家的国有集团公司。

二、2010年财政工作总结

(一)今年前10个月收支情况及全年收入预测。实现财政总收入38.37亿元,同比增长20.36%。其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84亿元,同比增长23.47%,为预算的103.84%。完成财政总支出34.19亿元,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1.47亿元,同比增长36.24%,为预算的108.49%。地方财政收入和一般支出执行,均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任务。根据当前宏观形势和我区经济发展,结合节能减排对经济的影响,以及1-10月税收总体入库情况,具体收入预测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2.3亿元,增长1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8亿元,增22%。

(二)今年来做好财政工作的主要措施(1)充分注重财政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实施“四大战略”和“两城”建设工作目标,努力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加大区本级财政投入,积极支持工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夯实财政增收基础。(2)执行好中央、省市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措施,及时兑现政府奖励资金1588.8万元,对规模化发展、自主创新、开放型经济、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利用等项目进行专项奖补,着力培育“三高二低”(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低污染、低能耗)产业。(3)按照“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要求,一方面,全力支持促内保增和民生改善,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各项重点支出占比不断提高。如一般预算支出中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等,增幅分别达到108.04%、58.24%、44.87%、203.08%和74.65%,完成预算的141.31%、107.97%、131.86%、295.15%和221.86%;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结余清理、加快省市专项拨付、强化用款计划管理等措施,进一步加快了预算执行进度,着力地支持地方经济和事业发展。(4)试编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计划,下达2010政府投资项目计划72个,进一步加强全区政府投资项目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初步建立了一本预算管吃饭、一本预算管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5)出台《国有基本建设项目实行集中财务核算制度》,在区公共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设立财务中心,负责全区国有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进一步强化项目财务管理。(6)强化单位公房出租管理,从4月份开始,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实行公开招租,截止10月底,共进行了8批次120余处房产公开拍租,合计招租底价为380.58万元,最后成交价为551.75万元,溢价比例达44.98%,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7)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区工业经济局、交通局、发改局等5家单位,实行首批集中支付试点。(8)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处置行为,实行分级报批制和核销鉴定制。(9)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意见》,严格实行支出“一支笔”审批,做到“支出按预算、开支按标准、审批按程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10)积极履行财政保障职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首次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划拨838.62万元,对就业容量大、就业贡献率高的51家企业,实施政府补贴制度;深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按有关规定,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列入预算,以解决城乡困难居民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提高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筹资标准,加大医疗救助力度;高度重视“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专项活动,出台《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按照每人每年50元保洁费标准多渠道筹资,设立农村环卫建设资金1000万元,重点用于农村环卫建设。

三、当前财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经济形势来看:当前,国家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已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影响,但从实体经济及我区情况来看,仍不容乐观:(1)生产成本上升压力,随着最低工资的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本币升值、银行加息等多重压力,工业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2)前三季度,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3.98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4.85亿元,增长23.4%,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1个百分点,居台州各县(市、区)末位,其它主要指标也处在全市中下游水平,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薄弱。(3)经济结构不合理,经过近几年来的调整,我区以劳动密集型、外贸出口型的工业经济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一批高利润行业和有一定规模盈利能力的企业,支撑工业生产和传统支柱企业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差,影响工业整体盈利水平。(4)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41.91亿元,同比负26.6%,其中,工业生产性完成投资14.42亿元,同比负61.4%,列全市倒数第一位,工业性投入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4.4%,制造业投资总量明显偏小,势必影响到工业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后劲。(5)今年来,我区工业品出口扭转了去年大幅度下降的态势,由去年12月份负的32.0%到3月份的32.0%,再到前三季度的34.0%,但仍比金融危机之前(2008年9月)的53.74%低19.72个百分点。

从财政收支运行来看:(1)由于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的原因,我区的传统产业缺乏增收亮点,在当前财政收入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大幅增长恐是难以实现。(2)在去年规范公务员收入的基础上,目前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全覆盖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教师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项目,将增加刚性支出近2亿元,而地方年均新增可用财力不足1个亿。同时,各种保障民生政策的不断出台,加大了对教育、社保、卫生、就业、环保、三农、科技等方面的投入政策,要求地方配套资金以及支出标准定额的提高,政策性支出的快速增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3)节能减排政策的强势推进,使一些工业企业和部分服务业的工业产值、经济效益和利润空间受到严重影响,很大程度影响到下阶段财政收入。(4)由于地方财政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较大,目前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房控政策,将导致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不稳定,对如何维持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将是一个重大考验。(5)重点工程投入大。随着我区一批基础设施工程的上马和续建,重点工程支出越来越大,如安置房工程、104复线、三山(黄礁)涂围垦、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工程等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财政压力越来越重。

三、推进财政改革管理的思路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经济管理的综合部门,从财政收支和管理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善用财税政策杠杆,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善于依法理财,分好切好财政“蛋糕”,这是今后财政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

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按照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发挥财税政策导向作用,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1)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财政牵动、多方出资、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宽财源建设的投入渠道。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整合各类产业扶持资金,积极支持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引导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2)扩大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范围,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对中小企业投融资、争创名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等,研究和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推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3)加大金融和服务业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地方金融、物流、建筑、仓储、中介等行业发展,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鼓励和引导企业主业和辅业分离,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地方可用财力的稳定增长。

(二)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建立健全财政管理体制机制。(1)进一步深化预算精细化管理,细化项目支出预算,逐步建立由政府公共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以及政府性项目投资和债务计划组成的综合预算制度。建立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经费等数据的动态管理。强化预算执行,解决半路追加问题。推行绩效预算模式,细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部门经费与绩效评估直接挂钩,增强预算的约束力。(2)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面和资金支付范围,在今年5家单位试点的基础上,确定区财政局、建设局等20家单位纳入11年试点工作,最终将所有部门预算单位和政府性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加强资金监管。(3)继续完善政府采购管理,研究实施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提高服务类采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政府采购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努力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效率和效益。(4)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研究制订相应政策,通过直接投入、补贴、贴息等多种方式,调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的积极性,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创新投融资体系。(5)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在继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6)建立健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机制,将乡镇所有财政资金纳入监管范围。特别是强化涉农惠农资金的监管,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继续加大对省市中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中心镇的集聚和带动功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发挥财政职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财政作为“庶政之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其基本职能所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向“民富国强”战略目标,这就意味着“建设财政”要向“公共财政”转变,“吃饭财政”要向“民生财政”转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是今后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但从现阶段财力的可调控能力来看,难以在短期内高水平地满足全部的民生需求,因此解决民生问题不能急功近利,只能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逐步构建保障民生的有效机制。改善民生既要积极有为,又要量力而行。要根据财力可能,逐步提高社保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切实执行好各项社保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可靠、稳定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支出保障标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五篇:2012年财政工作思路

2012年财政工作思路

(一)夯实财源基础,做大财政总量,壮大财政综合实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支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工业园区和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加强征管,进一步提高收入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及时批复和下达预算,规范追加预算管理,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三)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应用支撑平台推广实施和应用工作,注重财政改革、财政发展与财政管理的有机结合,在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切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和资金使用效益。

(四)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财政监督。从流程上构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财政运行机制,确保政府资金运转安全、高效;发挥财政监督作用,坚持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事前参与预警、事中跟踪防范、事后审核问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强民生资金、预算执行和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对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资金落实、会计信息质量等进行检查,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

(五)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坚持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促进农技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支持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公益性债务。

(六)落实民生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争取上级最大支持,推动我市公共财政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和谐。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突出重点,优先解决就业、扶贫济困、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养老等涉及最困难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社会薄弱环节,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大实惠。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率。加快资金拨付速度,完善“一卡通”绿色通道。

(七)多措并举助推居民收入倍增。大力支持资本的有机构成较低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各层次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对弱势群体转移支付的力度,支持和引导弱势群体参加技能培训,培养其自谋职业和自行创业的能力。

(八)实施“两基”工程。加强财政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推进财政“两基”工作贯穿于财政工作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修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2006年财政工作总结及2007年财政工作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6年财政工作总结及2007年财政工作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五”财政工作总结和财政工作思路.

    “十五”财政工作总结和财政工作思路 一、“十五”时期财政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和广大财政干部以“两个率先”总揽财政工作全......

    2012年财政工作思路(新)

    2012年财政工作思路瑞金市财政局2012年我市财政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

    区财政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模版)

    现将区财政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一、上半年主要工作(一)基本情况XX年是“xxx”规划的收官之年,是“三个发展”的启动之年,是xx新城建设的关键之年,当前的......

    2011年财政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思路

    2011年财政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思路 路桥区财政局 今年以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工作......

    “十五”财政工作总结和××年财政工作思路

    ××一、“十五”时期财政工作回顾ד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和广大财政干部以“两个率先”总揽财政工作全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服......

    财政工作总结

    财政工作总结(一) 一、XX年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县财政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xxxx重要思想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

    财政工作总结

    财政工作总结1 一年来,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下,我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在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今后的工作和......

    财政工作总结

    五财发〈2008〉19号五里坝镇财政所关于报送《二00八年半年工作总结》的报告县财政局: 随文呈报《五里坝镇财政所二00八年半年工作总结》, 请审示。五里坝镇财政所二00八年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