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营企业投资调查报告(2011年)
卢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关于对民营企业在卢龙联社投资情况的调查报告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从2005年改革开始,面向社会吸收股本金,充实自身的实收资本,企业也有了投资金融企业的机会。卢龙县农村信用社改革初期,便有5家民营企业参股。
一、民营企业参股金融的基本情况
卢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立以来,辖内共有5家民企业在县信用联社投资入股,共投资17万元。其中,2005年7月2日,秦皇岛鑫马腾祥食品有限公司在卢龙联社入股4万元,持股比例为0.02%;2005年7月17日,秦皇岛利金生贸易有限公司在卢龙联社入股5万元,持股比例为0.02%;2005年8月30日,宏达门窗有限公司在卢龙联社入股3万元,持股比例为0.01%;2005年7月30日,秦皇岛金兰电器有限公司在卢龙联社入股3万元,持股比例为0.01%;2005年6月20日,秦皇岛丘比特红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在卢龙联社入股2万元,持股比例为0.01%。由于以上企业在卢龙联社入股比例较低,故不参与联社的经营管理。
二、民营企业投资金融业的动机、资金来源和效果 政府及监管部门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当地民营企业的资金投向及运营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当前,我县民营企业入股县联社资本金额太小,不参与
经营决策,如果企业入股金额达到一定比例,企业参与经营管理,联社对入股企业的治理难度将加大。
截止到2010年末,上述五家民营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秦皇岛鑫马腾祥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600万元,资产总额为3618万元,利润额为156万元;秦皇岛利金生贸易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380万元,资产总额为1949万元,利润额为199万元;宏达门窗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万元,资产总额为1258万元,利润额为50万元;秦皇岛丘比特红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700万元,资产总额为3960万元,利润额为145万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些企业都是具备相当实力的。如果企业与联社强强联合,企业凭借自己的经营管理权,可以在某些产业投入大量资金,容易造成垄断,这样就不利于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民营企业在卢龙联社入股,其主要动机是在贷款方面享受一定优惠政策,如优先办理、利率优惠等。截止2010年末,卢龙县联社贷款余额为177132万元,而这五家民营企业在我联社贷款余额为2917万元,占比为1.65%,这五家企业入股以来累计在我联社获得贷款11947万元。截止2010年末,这几家企业在我联社贷款情况如下:秦皇岛鑫马腾祥食品有限公司在我联社贷款余额为760万元;秦皇岛利金生贸易有限公司在我联社贷款余额为610万元;宏达门窗有限公司在我联社贷款余额为700万元;秦皇岛金兰电器有限公
司在我联社贷款余额为0;秦皇岛丘比特红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在我联社贷款余额为567万元。这些企业对联社的依存程度增大,一旦发生风险,极易发生连锁反应,危及信用社的资金安全。因上述五家民营企业入股金额较小,不存在贷款入股现象。
三、民营企业投资金融业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参与金融业投资,其目的就是解决贷款优先及利率优惠的问题。金融机构应限制贷款企业入股金额及股金所占比例,不能让某些企业控股比例超过50%,否则,金融机构将在重大经营决策中没有决定权,公司治理难度将相当大。今后,应将发展企业法人股的重点向非贷款民营企业转移。
由于企业借助与金融机构的强强联合,容易造成垄断。一方面需要上级管理机构对相关企业的贷款投放从严审查,另一方面还需要当地政府及监管部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避免相关产业的垄断形成。
关联交易主要存在于金融机构对入股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主要责任就落在贷款的发放单位。贷款的发放单位应详实调查企业是否具备贷款主体资格以及企业贷款的真实用途,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以及贷后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及时掌握。
在未来若干年之内,卢龙民营经济将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趋势之一,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将有一个大发展。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入世后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投资领域,都要对个体私营企业开放,市场准入将大大放宽;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规划和相应的优惠政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
台。此外,发展小城镇的战略,也将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之二,民营经济产业机构和行业分布将会更加合理。随着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卢龙县将出现一大批民营高科技企业。当前很多民营企业都在进行转型,一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纷纷创办科技型企业。随着对民营企业进出口限制的解除,将出现一大批从事进出口业务的民营企业。产业分布上,民营企业将出现一、二、三产业合理分布、共同发展的局面。趋势之三,民营经济质量将有一个大的飞跃。很多民营企业都在进行“二次创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质量,增加适销品种,已成为民营企业的又一特点。
三、稳步推进产融结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只要风险控制得当,产融
结合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经营行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已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
卢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二○一一年二月十二日
第二篇:民营企业劳动关系调查报告
构建民营企业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民营企业劳动关系调查报告
2008年03月10日 10:56:21 中财网
民营经济已占非农就业的80%左右,其劳动关系状况对整个社会和谐具有重大影响。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在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民营企业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比过去有较大提高,劳动关系明显改善,总体和谐稳定。当前民营企业劳动关系仍有不少问题。大多数企业建立时间短、生产规模小、经营条件差、员工流动性大,许多问题产生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长期性。这是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观念看待、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重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分类推进劳动关系管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全国工商联将推进民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深入了解情况,工商联开展了“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状况”重点调研。黄孟复主席带队到北京、苏州、无锡、沈阳、大连等地调查,我们还在几个城市的区县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并联合劳动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开展专题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营经济已经成为
就业的主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空前发展,已经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就业占全国非农就业总数的80%左右。据统计,2006年全国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总数约4.3亿人,除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及劳务工9000多万人外,其余均在民营经济就业。到2007年9月,全国注册私营企业538万家,雇工5696万人,个体户2678万家,从业人员5429万人,私营个体就业共1.1亿多人。如果考虑私营企业普遍低报人数,大量个体户并未注册(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921万,从业人数9422万,比注册数高近一倍)等情况,私营个体实际从业人员可能达2亿。
二、民营企业劳动关系
明显改善,总体和谐稳定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人大、政府和工会按照中央的要求,在提高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水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改善企业劳动关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采取了较强的管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明显改善,总体和谐稳定。
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执行情况改善。据全国总工会2007年第6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抽样调查(简称“总工会调查”),2006年全国企业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68.8%;私营个体企业为47.3%,比2003年提高近17个百分点。据统战部、工商联第7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简称“工商联调查”),2005年样本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71.4%,比2003年提高8.8个百分点。据工商联2007年部分城市私营企业调查,2005和2006年样本企业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73.1%和74.6%。
二是劳动者工资收入明显增长,拖欠现象减少。劳动保障部统计,2004年3月以前10年,各地平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3.8次;之后至2006年底,调整了1.9次;2006年各地
最低工资标准比上年平均提高30%左右。据总工会调查,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367元,比2002年实际增长37.8%,其中私营企业为1204元,为全国水平的88%。据工商联调查,2005年企业员工年平均工资为13480元,比2003年增长67.8%,为当年国有单位平均工资的83%。据工商联2007年调查,80%的员工认为劳动合同确定的工资标准能够执行,95.7%认为工资能够按月支付。
三是工会组建率上升,作用日益扩大。总工会统计,2006年全国共有企业工会88.4万个,其中非公有制经济71.5万个,占80.9%,入会员工8161万人,员工入会率58.6%。据总工会调查,61.5%的员工所在单位建立了工会,其中认为工会发挥了作用的员工占63%。据工商联2007年调查,2006年企业建立工会比例为31.8%,员工参加工会比例为39.8%,其中67.8%员工认为工会有作用。
四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关系进一步稳定。劳动保障部统计,2006年末全国民营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约4500万人,比上年新增610万人,其中农民工1417万人。民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约1/4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据工商联2007年调查,员工参加工伤保险为62%,基本医疗保险为51%,基本养老保险为48%,失业保险为41%,生育保险为34.5%。
五是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广泛建立,劳动争议矛盾日益缓和。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县都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不少地方已向街道和乡镇延伸,形成了全国多层次的组织体系。不少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推动了劳动争议解决。据工商联2007年调查,11%的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25%的企业准备建立;认为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很好和可以的员工占7.43%和78.26%。据总工会调查,劳动争议最终以协商和调解方式解决的占68.8%;实行了工会与企业平等协商制度的,国有企业为27.5%,私营企业为13.7%;私营企业员工对与企业管理者关系融洽程度的评价值为3.64,高于国有、集体企业。
三、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
仍很多,有的还比较严重
劳动合同方面: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很低,签订集体劳动合同的较少,许多合同不规范,不少是流于形式,合同期限较短,合同执行情况不太好。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劳动执法检查反映,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个体经济更低。据总工会调查,50%以上的私营企业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建立集体合同的比例只有15.7%,员工对劳动合同履行情况的评价值为4.07,低于其它类型企业。
工资收入方面:部分企业仍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欠薪问题仍然困扰一些农民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不大,工资由企业单方决定现象仍较普遍,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过大,尚未形成普通员工工资正常合理增长机制。据总工会调查,民营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只有14.2%。据工商联2007年调查,工资由经营者决定的占1/3,由人力管理部门决定的占27.5%,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的只有2/5。
工会建设方面:多半私营企业尚未建立工会,不少工会存在行政化倾向,许多工会有名无实,工作形式化较突出,实际作用发挥不够。据总工会调查,民营企业建立职工大会制度的只有1/4,实行了工会与企业平等协商制度的只有13.7%。有的城市近年采取行政措施在很短时间内在民营企业广泛建立工会,工会领导多由地方工会或企业安排。据工商联2007
年调查,成立工会组织的企业只有31.8%,职工参会比例38.9%;近40%的职工认为工会很少活动或没有活动。
社会保障方面:员工参保比例不高,社会保险水平低,小企业普遍认为缴费负担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困难,很多农民工不愿参保。据总工会调查,全国各类用人单位没有给职工上保险的超过35%,农民工比例更高;除工伤保险外,民营企业保险缴费比例不到国有企业的一半。据工商联2007年调查,仍有一半的企业职工未参加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近60%未参加失业保险,38%未参加工伤保险。据重庆市工商联调查,民营企业员工五项保险缴费负担大约是工资的50%,企业支付4/5多,员工支付近1/5;许多小企业感觉负担重,不少农民工不愿缴费。
劳动争议方面: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不断上升,集体劳动争议比重扩大,部分案件处理难度增大。据劳动保障部统计,2000-2003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和涉及人数年增长36%和30%,其中私营企业为55%和11.6%,个体户为156%和43%,股份制企业为552.7%和122.6%。2005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31.4万件,比2004年增加20.5%。2004年劳动集体争议案件占7%,涉案人数占62.5%。私营企业劳动争议以裁决方式解决的高于调解方式,其中劳动者胜诉约占50%,企业胜诉占10%以上,双方部分胜诉占30%以上。
四、用发展的观点看待
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有几多:小企业问题多,新建企业问题多,乡镇企业问题多,农民工问题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问题多,欠发达地区企业问题多。之所以如此,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进程状况,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成熟程度决定的。我国私营经济迅速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发展于进入新世纪以来,总体发展尚不成熟。
一是大半为新建企业。全国私营企业1990年9.8万家,1995年65万家,2000年176万家,2007年9月538万家。近7年每年新增50多万家,2/3以上企业产生于新世纪。二是大多数为小企业。我国私营企业户均雇工10.6人,投资者2.5人,销售收入70多万元。538万家私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几万家,其余均属小型微型企业。
三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95%以上的企业从事加工生产、建筑劳务、一般流通与社会服务,以提供普通劳动服务为主。
四是企业素质普遍较低。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低,经营环境差,本小利薄言微,主要维持生存。经营者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管理能力普遍不高,雇员文化程度、工作技能、敬业精神普遍不高。
五是经营波动性和员工流动性大。受市场波动影响,多数企业经营变化频繁。雇员中农民工比重大,工作稳定性差,员工流动性大。企业生也快、亡也速,平均寿命不足5年。2006年全国注销和吊销私营企业32万户。
上述特点决定了多数私营企业经营状况不大好,管理不太规范,劳动关系难稳定、问题多。面对这种状况,要用客观的态度对待,必须看到这种状况的产生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长期性。要用发展的观念看待,必须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制健全,民营企业日益成熟,大量问题将在发展中逐步化解。
五、推进民营企业构建和
谐稳定劳动关系的若干建议
解决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要兼顾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和不断扩大劳动就业两个方面的客观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舆论手段,采取实事求是、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宽严相济的办法解决,决不能轻视与迁就,也不可过急与超前。
一是将劳动关系管理的重点转向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已经占企业的大多数,占非农就业的大多数,占劳动争议案件的大多数。国家在劳动关系宏观管理上应当从以公有经济、大中型企业为主转向以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主。后者劳动关系具有市场性强、变动性大、规范性弱、行政执行难、监管不易等特点,与传统公有制经济和大中型企业有重大区别。要转变传统管理思维、改革传统管理方式,充分认识、及时适应和正确把握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特点,积极引导其尽快实现劳动关系的规范、有序、协调、和谐、稳定。二是完善政策、改进监管要立足于既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推动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民营企业的强资本、弱劳动的状况具有一定必然性。国家在制定劳动政策、加强劳动监管时突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也要考虑保护企业的灵活用工机制,考虑几百万小企业、几千万个体户的人力成本压力,考虑如何鼓励他们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就业是劳动者的第一劳动权益,也是劳动者其它劳动权益的前提。必须同时兼顾保护劳动权益与扩大劳动就业。
三是按企业类型特点分类、有序地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提高合同签订率和监督执行力是完全必要的。但民营大中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要根据不同企业类型特点分类、有序地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和工作比较稳定的员工,重在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制、扩大劳动合同签订率、规范合同内容、严格监督合同执行。对小企业、特别只有十几人的微型企业及个体户,对季节性、临时性雇工,可按地区、行业的不同,分类推行比较灵活、简明的合同制度,既提供规范依据,又方便双方履行,有利于提高合同签订率和监督合同执行。
四是稳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企业逐步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民营企业工资监管,对小企业和季节性临时性员工,重在保障最低工资和防止工资拖欠。要根据地方与全国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情况和地区与行业的不同,逐年稳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重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地方工资与行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推动企业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健全薪酬激励制度,逐步建立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相适应的正常工资增长机制,保障工资按合同要求按时足额支付。
五是在小企业和个体户中推行弹性参保政策。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小企业和季节性临时性员工的客观情况,在缴费的基数、费率和方式上都要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降低参保门槛,实行“低进低保”的弹性参保政策。要制定专门针对个体户的保险政策,提供相关保险服务。要切实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难问题,尽快提高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加快实现省级和全国统筹。
六是增强工会组织自主性,推进行业、社区、街道与乡镇工会建设。在民营企业中推行工会制度,既要提高企业建会率,更要注重工会实际作用力。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健全职代会制度,提高职工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工会的民主性、自主性和谈判能力,减
少外部干预,避免企业变相控制。在一些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相应建立行业类工会组织,以维护同行业职工的共同利益。对无法单独建立工会的小企业和个体户,相应推进社区、街道和乡镇工会建设,将分散劳动者组织起来,代表和维护其共同利益。
七是坚持预防、协调和规范处理三者有机结合解决劳动争议问题的原则。预防,重在提高劳资双方法律意识,严格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等等。协调,企业内部重在建立劳资双方协商制度,建立专门的劳动关系协调机构,加强工会与企业的经常性协商工作,发挥工会在集体谈判和问题处理中的作用;企业外部重在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重要作用,协调解决地区、行业共同性劳动争议问题。规范处理,重在严格执行劳动争议处理法规,严肃争议处理程序,完善争议调解制度,增强调解处理约束力,建立健全集体争议和重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八是将工商联正式纳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之中。三方机制中的工会代表劳方、劳动部门代表政府,代表性、规范性和执行力都比较强,但单以中企联作为企业方代表就很不完整。目前多数县域没有中企联组织,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在地市县,因此,不少地区是以工商联和个体私营协会作为企业方代表。在省一级,有的地方实行了三方四家(或五、六家)协调机制,把中企联、工商联、外企协会和个私协会共同作为企业方代表,效果普遍较好。工商联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企业的助手。中发【2006】15号文件明确提出:“在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工商联既要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合法权益,又要与工会等人民团体密切配合,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目前已有200多万会员,其中企业会员80多万,组织网络已经覆盖至全国每个县和相当大部分乡镇和街道。建议将全国工商联正式纳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之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在发挥行业工会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行业商会协会在协调同行业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扩大其有序参与。
九是正确引导舆论,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社会氛围。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仲裁法2008年开始实施,应当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宣传“三法”,一要全面、正确阐释条款内容,减少社会各方可能产生的认识歧义,消除某些误解;二要在强调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兼顾宣传员工与企业双方的平等权利与义务关系;三要加强正面引导,多宣传先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典型经验,多树立正面形象;四要提倡各个地区各类行业规范有序执法,既要积极作为,又不能操之过急,避免引发新的矛盾冲突。
第三篇:民营企业党建调查报告
民营企业党建调查报告
【字体:大 中 小】 双击滚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县民营企业基本情况和党建工作现状,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事实依据。根据市联要求,白河县工商联利用近一个月时间对乡企、经贸、矿管、城建、交通系统63家民营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民营企业63家(不含粮食系统和通用白河分公司)共有员工2080人,其中党员130名,占员工总数的6.3%,成立党支部15家,占企业总数的24%。其中2002年以后新成6家,分别是驾校、长兴宾馆、大湾银矿、新立公司、城郊建司和双龙鞭炮厂,占成立支部的40%。有13家企业有1至2名党员和一家有4名党员,未成立支部,占企业总数的22.2%;有34家企业中没有党员,占企业的54%。从所调查企业看,本县民营企业大概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原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二是近几年招商引资所发展起来的;三是随着事业的做大由原个体户转型的民营企业。
二、基本特点
一是县委对非公经济党建工作高度重视。县委制订了非公经济党建工作联席制度;成立了专门机构,定期召开联系会议研究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包抓企业党建制度;成立了非公经济党委和工商联党组,使非公有制党建工作有领导、有指导、活动有方案。
二是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快,管理规范。目前,我县非公有制企业有3名以上党员16家、15家已成立支部、1家因员工和厂址都在本村就近挂靠。仅2002年以来3年时间在非公经济领域新成立党支部6家,占非公有制成立支部的40%,这6家都是从各个行业中脱颖而出的龙头企业,在这6家企业中管理人员就有党员11名,有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人。所成立的15家支部有5家隶属经贸局党委,2家隶属乡镇企业局党委,4家隶属企业所在地乡镇党委,1家隶属城建局党委,2家隶属交通局党委,1家隶属县直机关工委,做到了归口管理和属地管理.使党员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非公经济企业把党建工作列入总体规划之中,予以大力支持。15家非公经济党支部都能以支部为核心,经常组织各类活动,融合业主与员工的关系,并积极参
加企业的重大问题讨论,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赢得企业主的尊重。特别在成立支部的15家企业中有8家法人都是党外人士,但都给党支部有专门的活动室、活动经费,企业主经常列席支部生活并积极参加支部活动,给予支部以大力支持和信任,使支部能大胆开展工作。
四是非公企业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发挥。随着十六大对非公经济地位的确定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大多数企业主以认识到企业建党组织不仅是政治需要,更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企业文化的关键。例如:驾校的党员模范教练车,每周一的支部书记讲党课;通用公司的党员模范班组;安达公司、白龙公司近2年新发展党员5名。并都把评先进和模范是否是党员和积极分子相结合。
三、存在问题
一是党组织建设任务还很艰巨。全县63家民营企业当中有1—2名党员的13家,无党员的34家,未建立党组织,无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较多。有一部分改制企业党支部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二是企业党员流动量大,队伍不稳定。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流动量大,党组织关系不固定,有些企业在成立支部时有三名以上党员,但由于员工流动时进时出,再加上缺乏完整的党建工作机制,党员发展跟不上,党员队伍不稳定,支部工作有名无实。
三是典型带动不够突出,有些非公有制企业由于没有成立党组织,有党员而不能正常接受教育和引导,时间长了就淡忘了党员的义务,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建议和对策
一是建议县委把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纳入总体考核。要把非公有制党建作为主管党委及企业年终考核的硬指标,改变企业党建工作对政府的依靠心理,拓宽企业视野,引导企业把建立党组织与树立市场观念结合起来。
二是建议主管局党委及企业所在地的乡镇党委应加强对企业党建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对有1—2名党员的企业要创造条件建立支部,对无党员的企业要宣传培养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逐步消灭企业无党员的空白。
三是建议今后工商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在对企业审批和用工监察上把党支部建立和党员发展做为硬件指标来要求,有力的推进民营企业党、团、工会组织建设。(执笔人:白河县工商联 周远国)
第四篇:2005年1000家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
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经济运行中资源、环境的制约日渐突出,中外贸易磨擦不断加剧。为此,今年以来中央在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
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
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民营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去年减少7.8个百分点。
3、预期比较乐观,未来投资信心依然较强。
尽管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经营者仍对未来表现出乐观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3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7.0%认为“不变”,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去年大体相当,比国有企业高13个百分点。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显得比东部地区高,表示未来投资额会“增长”的比表示会“减少”的分别多54、50和45个百分点。
二、产品出口情况
1、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14个百分点。
2、中外贸易摩擦对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有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中外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分别为3.5%和11.9%,认为“略有影响”的为35.4%。
分行业看,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厂家影响不太明显,7成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从两方面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基础的薄弱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障碍。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是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除了融资难外,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展水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短缺”,55.6%选择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见表10)。
2、民营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需加强改善的力度。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9.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7.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目前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真正实现公平国民待遇的期望越来越高。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7.5%认为“未变”,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5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抱有更大的期望。
3、资源瓶颈制约尤其是能源紧张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的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铁路运输与去年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而能源紧张尤其是成品油紧张状况有增无减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意见建议
1、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或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希望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3、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对政府转变职能期望较高,希望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当问及当前最紧迫的改革是什么时,排在第一位的是政府职能转变,选择比重为65.3%,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在当前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寄予很大期望。另外,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几项紧迫的改革依次是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垄断性行业改革,以上选择比重均超过三成,分别为39.9%、37.6%、34.1%、33.3%和31.5%。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垄断性行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明显上升,应引起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溧水县民营企业运行情况调查报告
专业调查报告
溧水县民营企业运行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通过引进外来资本、企业深化改制、政府政策扶持及优化服务功能等一系列手段和措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逐步成为全县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最近我们对民营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今年8月底,全县共有私营企业1540家,投资人数3805人,注册资本25.94亿元,个体工商户7566家,注册资本2.43亿元。在民营企业从业人数约6.5万人,约占全县总从业人数的86.6%。1—8月份,新增民营企业585个(含改制转民营企业),较上年同期增加41%;新增个体工商户1734户,较上年同期增加53.5%;注册资本11.50亿元,其中新增民营工业注册资本17527万元;镇村干部“双联双带”企业67个,从业人数约5050人,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9.5%。
1—8月份全县民营工业经济完成情况: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工业现价产值 1
109.5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9.5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77亿元,实现工业利税5.42亿元,其中全县民营工业经济完成工业现价产值104.45亿元,销售收入75.97亿元,工业增加值21.92亿元,实现利税5.35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95.35%、95.49%、96.24%和98.68%。1-8月份,全县民营工业企业出口创汇1754.89万美元,占全县出口创汇的51.29%,较上年同期增加42%。全县民营企业投资额为21.8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7.99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投资的75.3%和66.8%。
二、全县民营企业整体运行趋势
我县民营企业,就党群组织、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法治环境等方面,总的来说,不同程度上呈现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其共性主要表现为: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已经普遍建立起新的法人治理结构。除少数个人独资或变相个人独资的私营企业外,无论是股份合作制,还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民营企业都无一例外地成立了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或执行监事,新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民营企业已成为被接受、受欢迎的组织领导形式。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工作事业心、责任心和危机感比较强,工作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目前,经营管理者在民营企业普遍持大股,且董事长或总经理基本处于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经营管理者在利益机制驱动、内部监督约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感到压力大;求生存、求发展的危机意识明显增强,自身的工作节奏加快,企业管理意识加强,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措施不断涌现。
三、企业干部优胜劣汰、能上能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巨大调整,引发了企业内部干部任用的变革。一方面能力不强、实绩不佳的经营管理人员不断被开拓创新能力强、管理内行、实绩突出者所淘汰,今天是干部明天是工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经营管理岗位、人员的调整呈现动态变化,更趋向于适应市场的要求。市场不需要就必须重新择业择岗。
四、企业党组织机构健全,并保持正常运行。从调查情况来看,改制为民营的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其党群组织设置正常,且保持适度的活动。少数企业党组织能够利用休息日和班后业余时间组织开展“三会一课”、时事学习,并积极寻求发挥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三、我县民营企业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我县民营经济在发展和运行中,虽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有的企业换了牌子,改善了产权结构,但运作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有的企业董事会成员与经理班子成员交叉任职过多,董事长、总经理一人担任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董事会、经理层职责范围划分不清,没有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设立监事会的企业不少职能不到位,很难真正发挥监督作用。
二、是缺乏可行性分析。一些企业经营者在进入市场之前没有进行深入细
致的分析,有许多中小企业是凭借的一种感觉加少量的科学依据就进入了市场。而当一旦进入了所从事的领域后,才发现自己有很多想法与实际有差距,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三、是企业培训员工意识不强。大多数中小企业很少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因为很多企业早期都是作坊式生产,大多感性管理,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技能差。由于企业经营者想节约成本,很少把钱投在员工培训上。当企业做大一些之后,一些员工感到不适应,工作上有压力。尤其是销售部门,想让人员素质技能与销售业绩成正比,提高员工素质的培训就必不可少。目前一些企业忽视或轻视对人才的培养,少数企业内部重才轻德的现象有所抬头,选人标准只着眼于给企业带来短期经济效益的考虑较多。
四、是企业干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力。民营企业除股东可以实行分红,一线工人多数推行按劳取酬外,多数仍然沿用过去的分配方式,传统的级别工资制,企业经营管理阶层除感到要凭良心为股东做些工作外,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效应,满足于完成岗位的基本要求。
五、是民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首先表现为不懂法,违规操作,导致自身权益受损。从调查和接触到的情况看,发生在民营企业中的法律纠纷主要有五类:第一类是因股权登记不规范造成纠纷;第二类是因挂靠而产生资产界定纠纷;第三类是经营不规范造成权益纠纷;第四类是技术权益纠纷;第五类是企业和分支机构、代销机构、销售人员之间产生的纠纷等。这些都是民营企业不
善于事前法律防范造成的。其次表现为不信法,致使权益受损时不能得到法律的及时救济。由于立法、司法和执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一些民营企业产生了对政策的依赖心理和对法律权威的不了解,认为法律是统治的工具而不是维权的武器。当其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更愿意上访而不愿意诉讼,更愿意找党委和政府而不愿意找法院,更愿意找媒体曝光,而不愿意找律师咨询。这就导致民营企业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六、是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有所削弱。一方面,面对改制后企业的新型组织形式,部分企业党组织一时难以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工作方式的转换不能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党组织开展正常活动的空间、环境有弱化的趋势,专职党政工干部减少,基础条件不到位,使得一些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难以扩大,号召有时显得比较乏力。
七、是企业合法权益受到外部侵害。政府侵权时有发生,民营企业感到无能为力。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国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民有、私有财产无所谓的思想影响存在,在执法中也难以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国有资产甚至外资资产权益遭到侵害时,有关部门执法严明,打击力度比较到位。但是,当私营企业雇员非法占有、挪用、卷逃资金时,有些地方往往不以犯罪论处,只按民事纠纷立案,有时甚至不了了之。司法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加之司法裁量权的滥用,使得民营企业受侵害的权益失去了最后的法律救济机会。
四、调查体会
全面分析上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民营企业运行才刚刚开头,企业自身还缺乏实践经验积累和深入思考研究的过程,尚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规范和不完善;二是领导层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工作习惯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企业的规范化运行。有的持谨慎观望、边走边看态度,对法人治理结构等新的形式、新制度尚抱怀疑、不肯定态度。有的受自身分析问题能力的局限,还不习惯用新的管理模式。有的好省事,习惯并看重传统做法等等;三是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还尚未配套形成。虽然民营企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在递增,虽然人们的思想认识已逐步认同并适应这种变革的趋势和要求,但是整个社会特别是政府的相关配套服务措施、机制并未形成。因此,民营企业在缺乏引导努力改造自己的过程中依靠人为因素、自身努力造成部分机制运行不畅当属在所难免,应在运行中逐步理顺和提高。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民营企业这样的市场主体,我们不仅要从管理方面求进步,还要从法律上加以规范保护!切实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