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战略

时间:2019-05-13 20: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伦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伦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战略》。

第一篇:伦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战略

论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战略

.王亚军深圳广播电视大学论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战略

.王亚军深圳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民营企业是我国一支新兴的、充满活力的经济力量,我国的民营企业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营素质也在稳步提高〔目前,民营企业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严峻挑战、而多元化作为分散经营风险、构成多个利润增长点的一种途径,必然会获得众多民营企业的青睐〔木文通过对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以及多元化投资经营中存在问题的阐述,从而分析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的影响因素,为其多元化投资经营提供一些建议,旨在为民营企业谨慎选择多元化投资战略提供参考、[关键词1民营企业投资战略多元化

多元化投资是企业寻求在不同产业中发展的产业组合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和实施多元化经营,当时普遍存在的高额利润,使很多企业形成了很高的盈利率预期和高增长预期,并使经营者衍生出一种急于扩张的心态。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一种做大的情结:希望不断地把企业的触角伸向其他领域,规模越做越大。这一情结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民营企业纷纷推行多元化经营,其中一些民营企业连多元化经营的真止涵义都不知道就匆忙上阵了,结果吃够了苦头。所以,民营企业多元化的战略实施要谨慎,应利用科学的方法与程序进行决策

一、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的理论基础

多元化投资,也称为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近年来,企业多元化经营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课题。目前,关于企业多元化动机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第一,协同效应理论。协同效应理论也称价值最大化假说。其中心思想是,多元化战略的目标是为股东或投资者创造价值,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多元化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企业进行多元化可以产生多种协同效应,如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营销协同效应等等。止是这些协同效应所产生的1+1>2的结果,多元化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第_,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也称风险分散理论。多元化经营实际上是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应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认为,金融资产投资组合可以由一种以上的金融证券构成。投资人可以通过持有多种不同证券的方式,将隐含在个别证券中的风险分散掉,但存在于证券与证券之间的共同 风险则无法分散。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的个别证券风险,称为可分散风险(或非系统风险)。至于那些无法用多角化投资分散的风险,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系统风险)。当这一原理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时,即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活动。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多元化投资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规避风险,实现资源共享,产生1}1>2的效果,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_另一种认为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会造成人、财、物等资源分散,管理难度增加,效率下降。其实,多元化作为经营战略和方式而高,其木身并无优劣之分。企业运用这种战略,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及所具备的内部条件是否符合多元化经营的要求。两者相符,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二、当前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存在的问题

随养全球经济一体化,开启了民营企业的创业浪潮。部分民营企业形成相对的规模经济,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分散风险,这些民营企业开始迅速扩张,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即混合兼并,经历过金融危机之后,及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化,国外购买力的下降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民营企业出现了以兼并国有中小企业为主要手段的多元化发展新高潮。在这些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凸显出以下几方 而问题:

i.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决策没有形成科学决策机制和程序

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实施家长制管理体制,创业初期取得成功,我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状沉并不能令人满意,公司治理结构普遍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公司止常运作。以“家长”所带来崇高威望,使得决策者极其自信,企业员工对“家长”极为拥戴,因而在体制上对“家长”的制约越来越薄弱。随养“家长”权力的扩张,决策就更加无序可高,这就使得重大的决策极易变成可以不经任何程序的“家长”的随意选择。这种决策的随意性和无程序性,是导致企业发生决策失误的重要根源

2.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经营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

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说主要是依靠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存在的巨大机遇,而不是完全依靠真止的原动力,企业家精神和成熟的管理能力。并且由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高速度,使他们没有时间来积累这些要素,尤其是管理能力,更谈不上多元化的管理能力。所以,在主业拓展能力尚未稳定之时,便忙于涉足其他产业,其风险是可想而知的3.无明确的战略发展方向,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

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目前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整体战略意识,无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对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估计不足,没有拟定企业各层次目标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明显的优势产品,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经营管理能力;生产经营项目繁多,生产经营转向频繁;投机思想较重,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4.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我国的一些民营企业对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条件领悟不深,他们实施多元化经营在相当大的程序上为了追逐高额的短期利益,以适应过高增长欲的需要。民营企业为继续实现高增长,不得不涉足新的投资领域,而不顾自身是否形成核心竞争力,不顾自己对该

领域是否熟悉,使多元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盲目性。这不仅使民营企业在新进入的领域里没有任何规模优势,而且还使企业丧失原有的优势,失去原有的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影响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战略选择的因素分析

多元化经营是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战略选择,也得到了诸多的实例验证_我国很多企业在规模扩张过程中采取了多元化经营的方式,但多元化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因多元化经营失误导致企业万损甚至破产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巨人集团在原有计算机软件行业技术优势存在威胁前提下,进入了与原有行业无关联的房地产和保健品行业,结果成t多元化经营失败的经典案例。与此相反,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如西安海星科技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厦门银鹭集团等都取得t多元化经营的巨大成功

为什么都是从事多元化经营,结果却如此不同,是什么因素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呢?目前国内学者对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因素和成功条件所做的分析不多,下而我们试图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入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i.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

从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影响其多元化经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而:一是市场的有效性和十预性;_是目标行业的选择

第一,市场的有效性和十预性。衡量市场有效性的依据之一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程度,一般来说,市场经济越完善,企业的经营也更具理性,选择多元化策略时也会更符合市场要求。市场有效}P}的另一依据是政府的十预程度。若政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十预过多,势必会扭曲企业的市场化行为,从而违背了市场的要求_政这是市场体制优于计划体制的最主要方而。剥夺市场主体的决策权,不仅侵犯市场主体的权利,还会直接降低市场运行的效率。地方政府强迫农民种植特定作物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剥夺决策权的例子。目前需要各级政府进行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项目明显过多,因此使市场主体缺乏应有的行为自由,这一方而导

致了资源的错误配置,降低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另一方而也提高了政府权力的含 金量,增加了政府腐败的可能性

第_,目标行业的选择。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对于目标行业的选择十分重要。民营企业在进行目标行业选择时,一般要看目标行业的吸引力,原有行业与该行业的关联性以及木企业的资源与核心竞争力等。目标行业的吸引力主要指该行业的竞争程度,进入障碍高低等_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目标行业吸引力越大,民营企业进入该行业越容易功。而行业间的关联性高低则决定了企业能否更好发挥原有资源的协同作用,达到1+1>2的效果。多数 研究表明,行业间关联性越高,企业多元化越容易成功。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选择目标行业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看到某行业赚钱就匆忙进入,而没有考虑自己进入该行业是否合适,这也是导致他们多元化经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2.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

从企业内部看,影响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而:

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资源,它包括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企业文化等。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决定I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和经营的范围,也是限制企业多元化扩张的关键因素一纵观中外多元化经营取得成功的企业,无不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L凭借自己强大的销售网络和促销能力,使产品在家电领域迅速发展;西门子的资木实力、品牌包容性和合作精神,也使得西门子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发展,成为经久不衰的长寿公司。这些都说明f企业多元化与其核心竞争力之间有养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他们在现有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可能仅仅是因为某种特殊因素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优先发展原来占有一定优势的行业,就开始寻求跨行业发展,结果原有优势行业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有些萎缩,而新开拓的行业又不能有效地培养起新

第_,投资风险分散效应。止如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所高,民营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经营风险,好比鸡蛋没有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即使某一个行业或产品出现了万损也可以通过其他产品或行业的盈利来弥补。企业生产单一产品,经验成熟,利润较高,但这样做风险很大,特别是在生产技术单一,或较高集中度的行业更是如此。一旦该产品的社会需求减少或者几个大企业操纵市场,一般实力较弱、技术水平较低、抗市场震荡能力较差的民营企业将而临巨大风险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因此,分散风险成为民营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的原动力之一

第三,企业原有公共资源的战略协同作用。协同作用也叫范围经济,它一般是指两个单位联合所产生的效益大于它们分开时的收益,即1}1>2的效果。民营企业如果存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的公共资源,如技术、营销或分销渠道等,则当它进行多元化经营时

就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节省大笔成木和费用。民营企业采用多元化战略后,新老产品、新老业务、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等各领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存在养资源的共享性,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但战略协同作用一般在相关多元化经营中效果比较明显,如果行业间关联度不大,则很难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非相关多元化主要优势在于投资风险分散效应,是财务导向的多元化。这要求公司决策者或管理者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或者说有非凡的经营能力。我国民营企业现状是缺乏这样的经理人才,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又选择与主营业务关联度不大的行业,很难发挥原有资源的协同作用,因而成功率不高第四,企业原有的经营模式。企业模式(范式)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营理念、企业制度、管理规则和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对规范和控制企业活动起养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民营企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时,它与环境和市场的交换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原行业形成的企业范式能否适应新的变化就成了影响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最

近几年,实施多元化扩张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通过资木经营迅速扩张的多元化企业,由于企业 经营方向和目标等战略问题的转变,而使得原有优秀的范式不再适应新的条件,而成为阻碍企业管理有效性的因素,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效率的降低。所以民营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还要考虑原有企业文化和范式的包容性和可适应性

四、民营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的建议

多元化经营木身并无所谓好坏,关键是如何充分地认识它,并加以有效的应用。这样,既能降低风险,又能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应该在自我剖析和吸取其他企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有自身特色的多元化经营道路_1.夯实基础,完善自身 一方而,把核心产品和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集中力量把企业培育成有较高知名度、具有核心优势、处于市场领导者地位、充分享受核心产品规模效益的企业,为多元化经营聚集足够的实力。另一方而,管理要跟上多元化步伐。民营企业应加强高层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管理机制的建立,重视企业战略规划与管理,塑造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为实施多元化经营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有层次地推进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分低、中高和极高三个层次。低层次多元化指超过70%的收入来自某一项业务中,高层次多元化指超过70%的收入来源于主导业务,各项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产品、技术和分销渠道等;极高层次多元化指不到70%的收入来自主导业务,事业部之间通常无联系。多数成功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都是遵循养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一民营企业切忌急于求成,忽视多元化经营的一般规律,盲目加快多元化进程,而应根据企业情沉和行业发展状沉及前景,有层次地推进多元化

3.致力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与各项业务相关的一整套复杂的资源和能力,是提供长期竞争优势基础的一组技能、技术、知识、管理、文化等的集合体。民营企业准备进入其它产业时,要按照专业化经营的要求,规划和组织实施,并谋求技术、产品和经营等方而在新行业的特殊优势,具有市场准入优势及进入新市场后的较强竞争地位,才能使其后来居上,很快形成在该领域内的稳固地位

综上所述,一个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要受到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来讲,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各项制度尚不健全,政府也还没有完全摆脱“管家婆”的角色,对企业十预过多,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还不是完全有效的。这就需要我国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尽快完成与国际市场经济的对接,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而从民营企业自身来讲,则存在养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却到处乱铺摊子的混乱状15},而且民营企业在选择目标行业时,也不综合考虑该行业的吸引力与自身的能力,大举进入关联度不高的行业,只图一时的小利益,而忽视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大利益。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时,应先在原有行业进行技术、管理等方而的革新,大力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进入关联性高或低的行业,充分发挥原有资源的战略协同作用,并不断调整原来的企业模式,使它能够适应企业在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过程中的要求_

参考文献:

[1]石英.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投资新领域.企业与企业

家,2011年4期

[2]许谈彬.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

策.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9期

[3]董忠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培训提升.现代企业,201()年第九期

[4] J鲜平.私营制造企业期间费用管理探讨.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1期

[s]刘友金.企业可持续多元化经营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第二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企业多元化投资战略探讨

企业多元化投资战略探讨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 2012秋)

摘 要

当今世界竞争环境已日趋激烈,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建立独特的企业特色。创新对企业的意义重大,我国的企业在创新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然而,企业创新能力从整体来说还是存在较大的缺陷,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需要从企业创新文化、创新体系、创新机制和创新政策等方面考虑。面对机遇和挑战,创新力才是所有企业持续发展和长盛不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力,现状,对策

Abstract:In today's world has been increasingly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enterprise which wants to survive must constantly innovation, establish a unique corporate characteristics.Innovation is critical to enterprises.Enterprises in China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but on the whole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in such a field and the capabilities to innovation.In a sense,there ha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for enterprises in China compared with those in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uthor believes in the thesis that to improv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should be endeavored in such aspects as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enterprises’ culture,from the preference for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system and so on.In face of such valuable chances and challenges,innovation should be a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demand for the forever development of all the enterprises in China.Key wore : Innovation;situation;strategies

目 录

摘要...........................................................1 前言...........................................................3

一、创新力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意义.................................4 1.1创新力的概念...............................................4 1.2创新是企业竞争的取胜之道...................................5 1.3我国企业创新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6

二、重构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7 2.1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企业家精神.................................7 2.2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9 2.3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政策.....................................11

三、我国企业创新动力缺少原因及对策分析.........................12 3.1企业决策者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和短视行为.....................12 3.2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法制环境.............................13 3.3自主创新政策落实不力......................................13 3.4关系网文化传统的影响.......................................13

四、促进我国企业创新的对策与建议...............................14 4.1加大R&D经费的投入力度,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14 4.2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15 4.3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17 4.4重视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17 致

谢......................................................18参考文献..........................................................19

企业多元化投资战略探讨

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固守一个产业、提供一种产品的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纵观现代企业发展史,多元化化为一种普遍的企业成长方式,在大型企业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全世界企业必须走的路子。中国实施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但是中国的企业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多的选择了多元化战略。国内实施多元化成功的案例不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了这种现象?怎样才能成功地实现多元化经营?这已经成为摆在国内企业界和理论界面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正是从这样的基点出发,产生了深入研究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念头。

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多元化战略文献、观点的基础上,首先从经济学、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社会法律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探讨克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原因。然后分析了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战略决策前,需要认真研究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只有在内外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才与成功的可能性。并研究了企业开展多元化战略时应该考虑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怎样选择多元化经营方向。如何根据选择的多元化经营可能来开展实施工作,等等。尤其是在分析了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开展多元化经营并不是没有限度的,于是对于企业应该如何界定最优多元化水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在多元化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的时候,就达到了企业最优多元化水平。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实践情况,分析了失败者居多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为了国内企业有效开展多元化战略提供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理论框架。

一、创新力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1.1创新力的概念

基本含义 包括:

一是在技术上,企业能否将科学的概念转化成为用户开发的产品,并且生产、制造和提供给消费者;

二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否能被用户认可,企业能否有效地说服用户接受自己的产品;

三是企业是否能有效地管理这一过程,并获得一定的财务回报 市场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首先需要决定针对什么样的顾客、开发什么样的产品;对产品如何定价,怎么说服客户、鼓励客户的购买,已及实际完成销售的行为。因此,企业需要具备完成下述三个方面活动的能力:

产品定义

在一个给定的市场上,企业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决定针对什么样的客户群体、开发什么样的产品,从而为企业的开发和生产经营活动确定目标用户群和产品。这包括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和产品定义等活动。收集用户的需求信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归类分析,找出有可能满足的市场需求。产品概念的产生、选择和测试,最终给出产品的定义。对于一个成熟市场而言,随着企业产品种类的增多,企业还需要根据客户和竞争的要求,进行有效的产品线管理。

产品营销

定价、广告与促销。一旦企业确定要开发产品,那么与产品相关的营销活动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这包括根据市场的情况对产品进行定价,通过广告和促销活动,吸引客户的注意,并影响和说服顾客购买目标产品,并教育客户如何使用创新的产品。

销售执行

销售、配送与服务。产品创新活动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创新活动的收益。这主要通过完成产品的销售来进行。因此,企业要建立销售渠道、配送体系,培训销售人员,并对销售活动进行监控,根据市场情况调整销售策略,有效 管理折扣、销售回款;以及为顾客提供培训、安装和售后服务等。

3技术能力

如果假设企业已知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能够获得商业利益,那么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在技术上实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即在技术上实现创新的想法。包括三个方面的活

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

1.2创新是企业竞争的取胜之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和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科技创新则是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竞争取胜之道,任何一个企业都应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来提高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呢?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政府除要支持企业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及时对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实行培训外,还要加强企业的专利申请战略,积极开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增强企业对自己技术的保护作用。充分发挥专利协会、行业协会等作用,引导企业建立专利管理组织,共同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合法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联合创新工作,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和市场竞争力。

2、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保证科技经费投入,引导建设科技企业创业中心等。许多中小型科技企业得到了创新基金的支持,坚定了自主研发的信心,部分技术创新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鼓励高端人才技术创业,缓解了我国科技人才就业压力。

3、政府要完善激励机制。比如,设立 ”优秀创新企业奖“、”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奖“、”优秀产品设计奖"等等,档次越高越好,甚至可以是国家级、世界级,5 覆盖面越广,越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聚集企业。评奖过程中不搞地方保护,不搞照顾,真正评出水平,使各种奖项成为湖州的文化品牌。各新闻媒体应该广泛宣传他们,让他们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4、制定措施促成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制定科研设施和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推动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机制,提高企业开放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各类机构所管理的科技资源对企业政策优惠的开放,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科技资源方面的有力支持。

1.3我国企业创新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创新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距甚远,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但在制造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只占全球的0.3%,中国的专利发明数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和韩国的四十分之一。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而且由于产业的技术创新尚未起主导作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步伐缓慢 经济增长缺乏强劲的后劲,分析我国企业创新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有:

1、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低,结构不合理。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规定,我国R&D/GDP的比重到2011年要达到2.0%,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靠国家财政的拉动。2011年,我国R&D/GDP的比重为1.47%,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中支持企业的比例仅约10%,而发达国家在同一发展阶段有50%左右的政府资金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到后工业化时期仍能保持到30%左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机点是技术创新的最基本动力。发达国家正是由于企业成为R&D的主体,使得技术创新能够与市场紧密结合,这些国家的技术创新才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2、技术研发重引进、轻消化、少创新,缺乏自主创新的氛围。目前中国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对外技术 依存度高达54%,而创新型国家的对外技术的依存度低于30%,美国仅为5%左右。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9%,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 6平。一方面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对企业,特别是对国企仍存在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一切由国家来管理。计划经济环境下形成的不利于创新的企业架构及心态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改变,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只关注任职期内的短期绩效,求稳思想严重,缺乏长远的创新战略和决心;另一方面是受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国家政策法律等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

3、企业创新机制不完善,组织结构不高效 企业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经济技术活动,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企业创新团队建设是基础。高效的组织结构可以使各种创新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各种职能界面的交流和整合得到完善,信息流通、企业员工间的交流和自我学习的渠道、质量 效率得到提高。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大部分的领导和职工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差,不愿承担创新风险决策层在处理一些重大项目的创新时,往往采用最保守的方法,顾虑重重。研究项目所需的实验材料统一到采购部申请采购,手续繁多、时间太长,延误研究进展,希望上级部门能够将采购权下放,但上级考虑到采购权下放后带来的财务风险,迟迟不批。

4、人才短缺,流失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企业缺乏高水平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据对945家企业创新状况的调查,在大型企业中缺乏人才的企业占45%,在中型企业中占41.3%,小型企业中占66.4%。并且,部分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人才为本。创新人才的不足,也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流失的科技人才他们具有特有的专长和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人才高比例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与技术秘密,带走了企业的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的重置成本,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以及工作质量,也影响了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最终将影响到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二、重构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

2.1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企业家精神

中国的未来以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全球的未来取决于中国深化经济改革的努力。目前的风险太多。这正是中国领导层重申对改革的强有力的承诺为何如此鼓舞人心的原因。中共已公开承诺多达60项政策和制度改革。如果获得实施,它们可以将中国转变为一个法制健全、公开竞争、鼓励企业家精神的具有活力的现代市场经济体。

然而如果缺乏胆量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艰难的改革可能就无法持续实施。在习近平上任前的几年,中共由于未能兑现许多改革承诺而令公众感到失望。习近平为何必须抓住当前的势头,通过大胆行动来将改革坚持到底,有三个原因。首先,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改革。习近平已经明确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中国梦:到2020年实现国民收入翻一番,并且到2050年中国庆祝建国一百周年时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像邓小平对实现现代化的高瞻远瞩集结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一样,习近平的“中国梦”是一个智慧的构想,能够团结和重新激发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着手完成一个共同的使命。如果说邓小平作为启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改革的伟大设计师而被人们所铭记,那么对习近平遗产的评判将可能取决于他完成未尽改革的能力以及在领导中国走向经济和文化辉煌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不过,中国的官僚体系对经济干预过度,腐败猖獗,国有企业效率低,私营企业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农村人口众多,这些问题都阻碍了中国的持续发展。要想让“中国梦”不止是白日梦,习近平就必须寻求完成切实的改革,释放中国的巨大潜力。其次,中国面临着各种迫在眉睫的挑战。其中大部分挑战无法用权宜之计或财政及货币刺激措施有效地加以解决。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增长引擎是出口和政府主导的投资支出,目前正明显失去后劲。此外,还有大量资本配置不当及经济严重失衡的问题。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日益加剧的社会紧张状态仍在持续。三中全会制定的蓝图中列出的广泛结构改革有望缓解这些不断积聚的压力,以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最后,强有力的改革是满足中国人不断上升的期望的唯一途径。中国目前的增长模式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然而,至少有1亿中国人(其中主要为农村居民)仍生活在贫困中。与此同时,中国刚刚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热衷旅游、精通互联网而且思想独立,他们要求生活质量得到持续的改善。这包括更清洁的空气和水、更安全的食品、更少的腐败和更好的公共服务。中国企业家渴望政府减少干预,渴望有更大的经济自由、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更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近年来,中国的富人和成功者纷纷移民海外,这种趋势值得警惕,8 因为它凸显出社会中的不满情绪。习近平可通过强有力的改革重振公众的信心。因此中国领导人明智地欣然同意推出将带来深远影响的结构改革,这令人感到安慰。有了宏大的计划,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执行了。若计划迟迟未执行或执行得不到位,将会令中国的穷人、企业家和中产阶级消费者失望,同时给国内外看空和怀疑中国的人提供口实。习近平的威信、中共的遗产和中国的未来皆系于此。凭借习近平果断的领导力,希望中国能够成功。

2.2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

1.我国已初步形成创新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内容涉及科技进步、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等与鼓励创新有关的若干法律法规,主要有鼓励科学与技术发明创造,从《宪法》规定“国家发展科学和社会事业,普及科学与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形成了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20世纪70年代末着手制定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同时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到20世纪80年代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一系列相配套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激励企业和个人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发展教育,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进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等。这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创新法律体系。

2.我国创新法律体系存在的不足

由于立法工作的不完善,很多与创新主要法律相配套的规则、条例和规定都没有出台。我国的科技进步法已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和自主创新活动的要求,缺少与技术相关的法律体系,缺少促进国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律。相关法律法规没有体现鼓励技术创新的原则或不能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如竞争法没有为企业的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金融法缺少对高技术风险投资企业的支持,税法 9 没有体现国家对自主创新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政府采购法没有体现政府采购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和引导,环境法更是缺乏激励企业创新的相关规定等。在一些重要的方面还存在法律的缺失,如反垄断法、保护商业秘密法等处于缺位状态。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法律多“指令”少“自主”。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附属物,实质上是一个生产车间。与此相适应,这个时期的法律多体现国家的意志和指令,国家配置社会资源,国家安排企业的发展方向、投资建设,企业没有自主发展的能力,法律没有为企业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依据三权分立的学说,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是国家最重要的三项权利,这三种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保证了国家权力结构的稳定。在我国,行政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行政权力的异常强大甚至干扰了其他两项权利的正常运行,表现在法律为行政权力的广泛介入,法律的管制色彩浓厚。立法本应反映广大立法者的意志而由于行政权力的过分干预,我国的法律不论公法还是私法都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法律在行政权力的指引下,为企业设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企业无法自主创新,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再探究法律缺乏创新的深层次文化根源,儒家的“中庸”学说难逃诘难。“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庸”,即平常的意思

二、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之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法律环境外,还有研发能力差、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对这些原因的分析也有助于对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环境这个问题的认识。

1.自主研发能力差

企业的研发能力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来说至关重要。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谋求新的大发展,其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是根本。只有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才能拥有创造力,企业也才能实现不断的自我革新,从而保持强劲势头。可以说企业研发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其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我国企业之所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其内在原因便正是企业研发能力比较差。

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缺乏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仅仅是单纯性的生产型组织,不注重对产品及生产技术的创新性研发,而一味单纯性地重复生产现有产品,坐吃山空,直至新的产品或新的技术被他人开发出来后面对产品被淘汰、企业破产的结局。有些相对技术先进的企业,也是更习惯于依赖对国外技术的引进,而不选择提高自己研发能力。

衡量一个企业的研发能力可以从是否设有研发部门、研发人员配备状况如何和研发经费投入多少三个方面来判断。总的来讲,设有研发部门、研发人员齐全、研发经费充足的企业,其研发能力要强于没有设立研发部门、研发人员配备量少、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的企业,相应的,其自主创新能力也要高于后者。那么,我国企业在这三方面的状况如何呢?

从研发部门的设立状况来看,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设立自身独立的研发部门,在设立了研发部门的企业当中又有一些企业的研发部门也只是一个门面装潢而已,只有少量的研究人员而构不成一种研究力量。从企业的研发人员配备来看,我国企业也显得十分单薄。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企业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缩写,意为“研究与开发”亦即“研发”)活动人员占国内R&D活动人员的比例均在50%以上,日本是69.2%、瑞典为67.0%、德国61.0%、英国为60.7%、加拿大为54.8%、法国为50.7%,而我国却只有41.1%,企业R&D活动人员占国家R&D活动人员的41.1%。研发人员的数量规模是企业强大研发能力形成的一大要素,企业研发人员数量的不足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研发力量和能力。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仍未形成,在产学研的结合中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但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200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全国192家中央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只占总数的2.5%,高级工程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才外流和流失

2.3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政策

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确有效的科技政策为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如何制定科学、有效、合理的科技政策是国家和各地区科技政策相关主体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文章基于此现实,系统阐述自主创新的内涵、科技政策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科技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依据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科技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同时介绍了国外科技政策发展现状及发达国家科技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趋势。从科技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导向作用、科技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协同服务作用、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的规 11 范保障作用四方面对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述。通过对前人相关理论、研究框架和其他国家现行科技政策的总结,对科技政策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要素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和重视企业案例调查方式,从金融政策、财税政策、政府作用、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实证分析科技政策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要素,探讨现行科技政策中实施的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以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科技创新,并暨此基础制定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来引导各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现有我市、区科技政策还存在着诸如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不足;科技创新政策偏重于知识的创造,缺乏科技知识的传播;培育企业创新行为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不甚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而言门槛过高,普惠性不强;科技扶持资金方面,灵活的风险投资和贷款贴息等多样化方式运用欠缺等问题。据此,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有效发挥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从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凸显政府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作用等四方面提出加强科技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

三、我国企业创新动力缺少原因及对策分析 3.1企业决策者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和短视行为

创新是一项长期、艰苦、无前人经验可循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长期积累,厚积而薄发,力戒浮躁和短视行为,这就需要企业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然而,国有企业在某些方面改革并不彻底,政企不分、所有者实质缺位并未完全消除,尚未形成数量足、素质高的企业家队伍,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的遴选和任命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他们往往更关心企业的眼前利益,把经济效益政绩化,以期赢得主管部门的好感,拿到更多的年薪,得到晋升或至少维持现状,对需要较长时间努力才能见效的自主创新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和必要投入。另一方面,改革开发释放出了众多的市场与政策机会,强大的利益诱惑使企业急于求成,为获得近期经济效益,寻找政策空档进行攻关,针对市场热点进行重复投资,技术创新则被放在极其次要的地位。我国手机产业目前的现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国产手机产业的发展策略上,早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民族移动通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然而,2000年之后的市场需求暴增使得获利变得异常容易,于是很多厂商选择了“技术让位”。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抢占最大的市场份额,而采取了整机引进方式,大组件组装方式,甚至 12 是OEM,而没有把利润用于手机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导致国产手机核心技术严重缺失,阻碍了国产手机的进一步发展。见了利益,忘了核心技术,短视害苦了中国手机产业[1]。

3.2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法制环境。

市场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体系发挥着提供信息、经济激励和决定收入分配等功能。但是,我国的市场体系还相当不完善,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行为还经常为原有体制的惯性所扭曲,价格机制不能保证所有产品都以最低价格参与交易的有效市场的出现。首先,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导致国有大中型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中,他们较其他类型企业承担更多的负担,企业自主权也相对较少,进行自主创新就得支付比其他类型更多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其次,我国知识产权、品牌保护等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加之社会监督机构缺失和惩治不力。再次,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各地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市场壁垒,致使创新产品不能正常进入相关市场,不仅降低了产品的有效销售规模,也提高了产品的销售成本,更重要的是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3.3自主创新政策落实不力

我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目标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动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但具体政策落实不完善、不到位,未能发挥政策合力的作用。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税负偏重。在折旧制度上,国家鼓励企业采用加速折旧,加速折旧实质上相当于企业从政府获得一笔优惠的无息贷款,这是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政策。折旧是企业自有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偿还贷款本金的主要来源,少提折旧意味着将严重损害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4关系网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明素有编织关系网的偏好,因为关系网的存在能有效地把网络以外的竞争者排除在外,从而成为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来源,关系网极其导致的腐败现象,使某些企业陷入了利用行政权力营利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产生了对企业创造力的误导,对技术创新的冷落。企业领导人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经营与创新上,而是用于拉关系、走后门等途径上,企业的财力相当大的部分不是 13 用于主动从事研发活动,培育人员的技能与创新才能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而是用于经营关系网上。这种不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企业热衷于创立和营造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而冷于技术创新.四、促进我国企业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4.1加大R&D经费的投入力度,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使企业真正成为技

术创新的主体

政府投入力度明显加大

“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2010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4114.4亿元,是2005年的三倍多。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九五”以来最高值4.6%。“十一五”期间这一比重的平均值也由“十五”的3.8%提高到4.3%。全社会R&D总经费中来自政府的比重(24.0%)仍然偏低,不仅低于绝大多数OECD国家,而且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基础研究经费有所增长,但所占比重下降

2010年,基础研究的经费为324.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占R&D总经费的比例为4.6%,比“十五”末下降了0.8个百分点。基础研究经费来源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企业基础研究经费不足5亿元,占企业R&D经费的比例不足1‰。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与应用研究经费之和占R&D总经费的17.2%,试验发展经费占82.8%,两者之比已达1∶5。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维持在1∶1的水平。

R&D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有所减小

“十一五”以来,东部地区R&D资源集聚优势有所下降,其经费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的72.4%下降到2010年的70.6%。在全国31个行政区中(不含台湾、香港、澳门),R&D经费超过了500亿元的有江苏、北京、广东、山东四个省市,全部位于东部地区,这四个省市R&D经费分别为857.9亿元、821.8亿元、808.7亿元和672.0亿元,合计占全国总量的44.8%。

我国各地区R&D经费投入强度普遍增加。2010年,北京、上海、天津、陕西和江苏的R&D经费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均超过了2.0%,分别为5.82%、2.81%、2.49%、2.15%和2.07%。浙江、广东、山东、湖北、辽宁和四川的R&D 经费投入强度均超过1.5%,有6个省市的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1.0%,但仍有14个省市的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1.0%。

我国R&D总经费规模进入全球三甲

2010年我国R&D总经费为1043.2亿美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6.77元人民币折算),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R&D总经费第三大国。“十一五”期间,我国R&D经费总量先后超过了法国、英国和德国,与美国、日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3/5。

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近两年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R&D总经费出现了负增长或增长放缓的迹象。2010年OECD统计的R&D总经费(共41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R&D总经费的95%以上)约1.21万亿美元,我国所占份额为8.6%,比2005年的3.4%提高了5.2个百分点,而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所占份额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国对全球R&D活动的贡献进一步增大。

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仍处于全球中等水平

2010年,我国R&D总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76%,比2005年的1.32%提高了0.44个百分点,在40个全球主要国家中从2005年位列全球第24位提高到2009年的第22位。

在全球R&D经费投入最多的6个国家中,2009年,美国的R&D总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9%,德国为2.82%,日本为3.36%,法国为2.26%,英国为1.85%。而我国2010年仅为1.76%,低于欧盟25国1.95%的平均水平。

4.2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

一、近年来中国技术引进基本情况 :近年来,中国技术引进稳步发展。2001-2007年,中国共引进技术56031项,合同总金额1203.1亿美元。技术引进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获取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电子信息等行业是技术引进的主要行业,能源、环保领域技术引进大

幅增加

2001-2007年,电子信息行业累计引进技术263.6亿美元,占同期技术引进总额的21.9%。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也是中国技术引进的重 15 点行业,2001-2007年,上述行业的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分别为128.7亿美元、115.8亿美元、90.6亿美元和80.8亿美元。同时,中国能源与环保领域的技术引进发展迅速,在能源与环保技术领域也开展了许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7年,中国能源领域的技术引进金额占当年技术引进总额的20.6%,位居各行业首

位。

服务业技术引进增长较快

2001-2007年,中国服务业技术引进增长较快,从2001年的32.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91.9亿美元,并呈现出引进重点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移、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的特点。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技术引进的主要力量

2001-2007年,外资企业共引进技术633.0亿美元,占同期技术引进总额的52.6%;国有企业累计引进技术464.7亿美元,占同期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38.6%;民营企业累计引进技术22.7亿美元,占同期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1.9%,但占比逐年递增。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技术引进的主要力量。技术引进来源日趋多元化,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地

中国技术引进来源国别(地区)从2001年的54个,增加到近两年的70个左右,技术引进的渠道更加广泛。欧盟、日本和美国是中国主要技术来源地。2001-2007年中国从上述三个国别(地区)引进技术分别为414.7亿美元、250.8亿美元和248.3亿美元,从以上三个国别(地区)引进技术金额占中国同期引进技术总额的76.0%。从引进地区上看,技术引进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2001-2007年,东部11省市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金额827.0亿美元,占各省市技术引进总额的68.7%;中部6省市签订技术引进合同金额51.7亿美元,占比为4.3%;西部12省市签订技术引进合同金额仅为45.5亿美元,占比为3.8%。

研发投入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基本情况

近年来,中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的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也日益增加;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初步形成了鼓励再创新的良好氛围。

(一)研发投入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支出逐年递增,但总量仍 16 不大

2005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为245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4%,1995-2005年十年间,年均增速在20%以上,研发投入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首位,但远低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2.8万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为1250亿元,仅占销售额的0.76%,也远低于美国、日本和欧盟。

4.3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为了使技术创新人才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地激励。目前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和人才激励的研究较多,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系统地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显得更少,已有的研究内容其操作性考虑不足。在分析企业人才激励相关因素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心理行为特点的基础上,从激励过程与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几个环节出发,为技术创新人才打造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其实行职业生涯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创新人才进行团队管理、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另一方面,为了使激励机制在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激励机制的顺利实施还需要配套的激励方法,因。

4.4重视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

企业吸引顶尖人才首先靠招聘。但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许多行业都出现八成以上企业员工工作两年后就离职的现象。即使是名列前茅的企业雇主也无法避免这些问题。因此,顶尖人才越来越难掌握。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迈向新的人才发展模式,专家建议企业应重新审视人才招聘和发展计划。通过丰富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来吸引并留住人才。企业也可以在尝试创新的研发模式,同时更努力营造出有助于强化和奖励员工提高专业和个人发展的企业文化。

首先要投资发展内部培训。企业应提供技术能力以外的其他课程来克服这个缺陷。许多科学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都很强,但却缺乏领导和管理方面的专长。若企业能大量投资领导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就能培养出一批有经验的本地核心干部,引导未来的领导新秀,协助他们完成从优秀科学家到优秀管理者的转型。

培育创新人才。培训课程若要发挥效能,就必须针对候选学员制定明确标准。若是选择管理路线,毕业生加入公司时先从科学研究员做起,随后逐步晋升至特定领域的实验室经理或全球技术经理一职。不论在哪一个层级,公司都设立了一套清楚的考核标准,并且会向员工清楚传达,同时配合奖励制度的设置,表扬做出贡献的员工。

建立学徒制。学徒制有助于促进创新。企业可以考虑提供让研究员与资深科学家在特定项目上并肩共事的机会。个人助理并非行政职,而是提供有潜力成为管理人员的新秀晋升至高级职位的一个快速通道。公司可为资深研发科学研究员建立个人助理的职位,从而建立一个可以不断增长的创新人员网络。个人助理人选应该是具有高度潜力的科学研究员或工程师。

企业可通过其他研发模式来促进创新。企业也可以考虑建立专门负责单一产品的研发部门。此举可给予该部门更大的责任感,负起其特定细分市场的所有研发决策责任,甚至提高创新的发展前景。另一个鼓励快速创新的方式是,在产品尚未完善以前就上市。

营造孕育英才的企业环境很重要。相信一旦企业能同时解决企业文化问题,则上述方式将能发挥最大效益。在仓促招聘,让研发单位能快速运作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忽略了应该要建立有助于提升员工满意度的组织文化,例如对公司品牌的自豪感,属于同一个团体的归属感,以及对公司提供专业和个人支持的信任感等。公司必须同时将文化规范植入本地团队。通过内部通讯、小组会议和与高管一对一会面等方式肯定员工的成就,对于创造员工的公司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也相当有用。企业有责任了解员工的倾向,同时应该更努力营造员工自在表达内心想法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工作更自在,从而提高其创造力和生产力。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李大伦,企业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2]王海署,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3}夏鲁愐,企业文化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15 {4}王曌,企业再造[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42-46 [5]福布斯,福布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17:69-73

第三篇:海尔多元化战略分析

以海尔多元化失败分析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纵观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可以大致的分为5个阶段: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沪、热水器等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五、进军知识产业

可是最近几年,却是中国企业展开多元化反思最多的时期。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也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

07年10月23日上午,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电器,1169.HK)在此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通过一项惊人的决议——以9亿港元的总价,收购包括部分洗衣机和热水器在内的母公司资产。交易完成后,海尔电器的业务将从目前的波轮式洗衣机业务,扩大至滚桶式洗衣机及热水器业务。受此影响,当日海尔电器的股价出现小幅上扬,为0.27港元。毫无疑问,资产的注入,自然将有助于提升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然而,在这次股东特别大会上,一个本应引起投资者关注的细节多少被低调处理了——海尔电器一年多前还引以为豪的手机业务以4亿元的价格卖给母公司海尔集团。一买一卖之间,绝不仅仅意味着海尔电器简单的“吐故纳新”。今年上半年,海尔电器手机业务亏损3.97亿,加上去年造成上市公司的亏损数字,海尔一年多来一共海尔今日之多元化局面,但回头看看海尔2005年和2006上半年的业绩,保持亏损近8亿港元。自从2001年进入金融以来,张瑞敏以大开大阖的手法开创了盈利的仍然是近20年的传统业务——冰箱、洗水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业务。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不仅仅是手机业务,海尔几年来苦心经营的金融、电脑、药业、家居等多项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多年来海尔集团投资和进入的新业务几乎毫无建树,手机的巨亏只不过是海尔多元化面临严酷“大考”的开始。

业界不乏前车之鉴。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尤其是末期以来,国内IT和家电业

集体崛起了一批以“并购”为旗帜的整合者。它们在主业之外的领域里东奔西突,在金融、网络、通讯甚至药业等多个行业无不有其身影闪现。但是几年下来,这些多元化整合者们遇到的麻烦和困扰似乎大过他们享受到的果实,无一例外地表现出高负债率,以及并不乐观的赢利能力。

两年前,一度被视为中国高科技业代表的联想宣布在多元化方面的尝试全线失败,并于最近回归到联想专注PC的老路上来。接下来,在多元化战局中迷失了自我的澳柯玛陷入破产边缘,目前正在 “卖身”自救。即使是与海尔背景、身份相似的家电巨头——TCL,也由于整合面涉及四大产业,过于庞杂,现在也表现出了收缩和调整的迹象。

海尔目前在通讯业的局面,已经是秋后黄花,或可用“危险”来形容,海尔在信息产业包括海尔手机、海尔电脑、集成电路和海尔软件,但客观而言,除PC还在苦苦坚持外,海尔在信息产业其它领域的铺设均显现出疲态,有的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以手机为例,海尔目前在通讯业的局面,已经是秋后黄花,积重难返。据来自诺盛电信咨询的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海尔手机在GSM市场的排名位列于波导、夏新、联想、TCL、康佳等国产手机厂商之后,居第10位,市场份额仅占2.5%;而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移动终端和渠道综合报告2005-2006》显示,海尔GSM手机2005年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左右。海尔数年前重兵进入的手机业缘何一蹶不振?某知名咨询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信分析师表示,海尔手机销售不好,从自身来说,是产品、渠道、公司管理都有问题;从客观环境来说,现在竞争程度加剧,是所有的国产厂商都要面对的,海尔手机也不例外。不过,该分析人士认为,导致海尔手机销量不佳的主要原因还是其产品的质量问题,因为技术不成熟,软件硬件和做工的问题都很大,返修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造海尔手机不断降价,不仅严重削弱了利润率,还导致库存产品的积压。1999年9月,海尔集团首款手机——H6988型新品在青岛上市。该型号手机宣称“拥有强大的功能,玲珑纤巧,是目前国内最轻的便携式移动电话之

一。这种手机具有接通提示功能和快捷操作模式,采用大屏幕 4行汉字显示。” 两个月后,海尔集团与摩托罗拉结成联盟,联手开发手机产品,根据意向书, 摩托罗拉承诺执行生产技术转让计划及手机芯片和软件技术转让计划,提供最先进技术与海尔在移动通信生产制造及科研开发方面合作。然而,这项合作并没有坚持多久就流产,虽然拥有GSM和CDMA的两项生产牌照,但由于与联通的关系不佳,海尔后来数年中一直只生产GSM。早期,海尔的手机均来自台湾手机代工厂,2002年以后,为了减缩成本,海尔将手机外包全部交给国内的几个手机代工厂。2003年是国产手机最辉煌的一年,凭借渠道、价格和熟悉本土市场的优势,所占的市场份额甚至超出了国外厂商,海尔手机也是在2003年那一次市场井喷中成长起来的企业,而正是由于当时市场情形一片大好,让其对市场盲目乐观,从而将自身的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000万台。2005年,海尔一共生产了360多万台手机,其中出口了约56万台,2005年新增库存14万多台。至今,加上以前的数量,一共积压了近100万台。诺盛咨询一位分析师认为,随着国外厂商加大了对渠道的改革,在产品技术上推陈出新并进攻低端手机市场之后,市场竞争便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海尔手机与其他部分国产手机一样,原有的竞争优势丧失,结果之前推出来的产品由于跟不上市场及技术的变化,而积压了大量的库存。另一方面,由于对通讯行业本身不是特别了解,也没有技术积累,仅仅是看到短期前景,也想在通讯行业分的一杯羹就盲目上马,是造成海尔陷入如今困境的主要原因。

而就世界上顶级企业成功的完成多元化战略化转型的例子来说一般都会遵从以下六项法则:

1企业应不断根据市场技术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行业结构

2重视资源的共享,追求协同优势

3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企业整体战略

4在主要领域有效部署,发挥核心能力

5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6重视品牌延伸的有效范围

选择相关多元化,即与主业类似或相关的产业,而跨度太大的行业则被视为禁区。海尔除了家电主业外,先后涉足IT、医药、通讯、金融、餐饮等行业。多数观点认为,海尔在多元化上遭遇困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海尔的确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家电品牌,不过,怎么能将海尔与餐饮联系起来呢?也很难将它与药品联系起来。目前,海尔的多元化的“菜园子”里并非只有金融和电脑。海尔对外公开的产业还包括:通信、药业、物流、生物工程、家居集成等等,甚至还经营着餐饮业、旅游、烟酒糖茶等“小生意”。现在海尔几乎制造“一切用电的东西”,而且还制造机器人、芯片、特种钢、药品以及电动剃须刀。正是因为制造这么多的产品,海尔设立了数十家公司。这些公司在海尔集团内部进行复杂的关联交易,而且彼此参股。众多分散且又彼此交错的产业汇聚在海尔大旗下,但无论在投资关系还是投资收益上,连海尔自己都很难以看出端倪。在飞速发展的的步伐下,海尔没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品牌延伸的范围,不论是什么方面,都想理所当然的分一杯羹,导致自己的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发生冲突,使期望达到的协同作用吧、变成了相互抵制,相互阻碍发展。

从国内市场上看,手机和电脑利润也日渐稀薄,竞争日益激烈;海尔看好的药业和软件虽然目前利润可观,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短期内就可能遭遇一哄而上的竞争威胁;至于家居业,在缺乏上下游配套优势的海尔,从事这样的项目更是举步艰难„„海尔的药品、电脑、软件等业务单元的研发平台及销售渠道无法与其原有的冰箱、空调共享,这样就会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效率低下。熟悉中国家电业的人都知道,多元化在家电业已屡见不鲜,春兰、美的、长虹„„几乎每家重要的家电厂商都有过多元化的尝试,但其中的大部分最后莫不是以失败而结束。从战术而言,海尔在多元化战略中的人才选择不能说是成功的,甚至是拖累多元化发展的败因之一。在人才的选拔上,海尔坚持自己培养人才而很少外聘的原则,所以导致这样一个结果:非相关多元化领域的决策者仍然由家电领域的决策者担任。因而,手机、电脑、药业等的决策模式仍然沿袭家电的决策模式。而这直接影响到决策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新行业战略拓展的成败。而这也反映出企业更深层次的机制和文化方面的问题。而与其它公司相比,海尔从2001年正式开始的多元化,规模更大,布局更大,而投资路径则更让人感觉眼花缭乱。对于海尔来说,多年来大力铺陈的多元化格局能否走出华而不实的困境,进入有充沛盈利能力的良性循环?目前尚难断言。

影响多元化经营成败的因素有哪些呢?

1、供求矛盾及市场竞争的程度

供求矛盾与市场竞争程度是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初,部分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推行多元化战略,把经营范围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并且几乎无一例外地取得了成功。殊不知,当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成功是因为具备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当时是短缺经济

时代 市场空间很大;其次,企业的生产经营以扩大规模,提高产能为核心,市场竞争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绝大多数行业竞争疲软,行业壁垒尚未形成,这些都为新成员或新产品的进入提供了契机。因此,在这特定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成功也就顺理成章。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短缺经济在绝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部分行业生产相对过剩。在此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微利甚至无利、亏损经营。企业如果无视环境的变化,一味追求多元化,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风险。近些年,多元化经营所导致企业失败率的大幅度提高,就证明了这个道理。早期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初,多元化经营的理念甚为流行。但这些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市场化的资本运作缺乏经验。同时,由于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在投资决策方面往往缺乏应有的谨慎和制约,造成许多企业盲目投资扩张,其结果是战线拉得过长,主业模糊,各项业务间的协调不够,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某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可能运行的非常有效,但在另一阶段则可能变得有问题了”。这对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失败无疑是一种注释。

2、行业或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中的位置

按照市场营销学的观点,任何产品都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行业或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企业所采取策略也要有所区别。企业开拓新领域要力争进入到处于投入期或成长期的行业或产品中去,避免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行业或产品中,这是由于竞争能力、发展潜力和行业壁垒所决定的。因此,公司进入新的行业和新产品中,有时不但不能降低风险,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3、新进入行业与主业的相关性对多元化经营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相关性可分有形关联和无形关联。有形关联是建立在共同的市场、渠道、生产、技术、采购、信息、人才等方面,相关业务之间的价值活动能够共享。无形关联则指建立在管理、品牌、商誉等方面的共享。当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建立有形关联而不是无形关联时,其多元化的成功机会较大些。有形关联之所以成功,主要同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扩展到新领域,实现资源转移和共享,在新行业容易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决策要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多元化经营也应以新的行业或产品能否使自己充分发挥并增强优势为标准,判断自身现有优势能否延伸到目标行业或产品中。

有人提出,多元化经营相关性强不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因为同类行业或产品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要辩证分析。商界有一条很重要的法则,那就是“不熟不做”,只有最熟悉的事情做起来风险最小。

4、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根本依托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必须涉及到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为什么我们有些企业能够保持业绩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而有些企业是昙花一现呢?关键就是看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国外成功的企业,大多数只投资一个行业,在这行业里逐步培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再以此为基础逐步考虑多元化经营。不管企业实施何种形式的多元化,培养和壮大核心竞争力都至关重要。稳定而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和生存基础。企业应该通过保持和扩大自己熟悉与擅长的主营业务,尽力扩展市场占有率以求规模经济效益,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兼顾多元化。成功的企业在经营领域的选择上,都是首先确定自己的主营业务,积极培养核心竞争力,再以此为基础,考虑多元化经营。

现实中,部分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搞过度的多元化,这种做法不妥。因为,企业的战线拉得越长,力量就越分散,控制力就越弱。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部分大企业破产倒闭,过度多元化经营是重要原因。近几年,西方国家兴起主业集中,回归主业的潮流,昭示着企业对过渡多元化的反省。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科学的思路是在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2-3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实力的项目,形成对主业的强大支持,主业与多元化经营协调发展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经验和教训在经营战略选择的过程中,应该有先做实后做大的思想。否则盲目的多元化,资金技术和管理跟不上,新发展的业务会成为企业的包袱和累赘甚至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危机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实施多元化经营需要四个条件即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一般而言,除非现有产品出现市场饱合和需求下降或者竞争对手太强而难以维持销量,不要进行盲目的多元化。在从事新的业务之前一定要进行内外环境的分析,做好充足的准备,特别要注意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和未来业务前景的分析决策要慎重。金井多元化经营的时候要考虑到现有资源与新业务是否匹配,是否拥有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积累,不但要考虑多元化之间的协同作用,分担风险,获得规模优势,利用闲置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还要充分预算经营风险以及企业资金分散后产生的机会成本。

第四篇:正确认识企业多元化战略

正确认识企业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当前集团公司规模扩张的必然选择,然而,多元化究竟是否是集团发展心目中的“万灵丹”呢?众多经验表明,多元化经营更是一把“双刃剑”,导致诸多集团走到了生命尽头。之所以认为多元化是一个“陷阱”,是因为很多集团公司走进了多元化的种种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多元化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但不等同于证券的投资组合。证券投资风险的分散是将资金投入到不相关的业务中,而集团若投资于众多不相关业务,只能是徒有虚名,多个无序企业的杂合捆绑体。

第二,多元化可以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但不等同于只求做大。在一定程度上多元化可以降低外部交易费用;但企业规模过大,产业跨度过大,带来的管理机构庞大、员工集聚增加会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和内部交易费用的急剧增加,导致内部管理负担加重、运行效率低下。

第三,多元化可以增加利润多样性来源,但不能忽视集团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的有机协调。多元化满足了企业利润来源的多元化;但同时在企业扩张中,经常出现资金的紧张:从盈利性来看,企业必将保证那些入不敷出的部门以保证实体,与此同时放弃了其他项目成长所必须的资金,降低了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从风险性看,多元化经营资产结构性的管理目的在于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但是由于预期现金流动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实行多元化投资的企业把负债的结构性管理重点放在负债到期结构问题上,减少财务风险。

第四,多元化可以增强集团的竞争优势,但不等同于“喧宾夺主”,放弃主业。多元化的原动力是集团将核心能力的延展性利用于不同的产品和业务领域,但若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丧失了或削弱了核心能力,这样的集团只能是“昙花一现”,缺乏实质性资产支撑的集团非但不能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和整合,还会使资源分散,战线拉长,管理失控,核心竞争力大大削弱。

第五篇:关于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探讨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战略管理 学年学期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

学生姓名 盈雷明

学 号

105210440006

专业班级 10214111 指导老师 薛建改

对非相关多元化的探讨 【摘要】 企业发展壮大后,非相关多元化发展便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有的企业成就于非相关多元化发展之路,也有的企业被非相关多元化所拖垮。企业走向非相关多元化发展的理由多种多样,关键是如何把握非相关多元化发展过程。把握好了就是美味大餐,把握不好,将落入陷阱。

关键词:非相关多元化 多元化 核心竞争力 规模效益

一、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含义及优劣势 1.1非相关多元化战略 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增加新的、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战略,又称混合型多元化战略或复合多元化战略等,即企业所开拓的新业务与原有的产品、市场都没有相关之处,所需要的生产技术、经营方法、销售渠道等必须重新取得。例如,冰箱与生物产品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产品,因此既从事冰箱又从事生物产品生产的企业属于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又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20世纪80年代收购了美国业主再保险公司和美国无线电公司,从而从单纯的工业生产行业进入金融服务业和电视广播行业,这就属于非相关多元化战略。

1.2非相关多元化优劣势分析 1.2.1.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优势(1)分散经营风险。即“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企业可以通过向不同的行业渗透和向不同的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与相关多元化相比,这是更好的分散经营风险的方法,因为公司的投资可以分散在有着完全不同的技术、竞争力量、市场特征和顾客群体的业务之中。(2)能够使企业迅速地利用各种市场机会,向着更有效的行业转移,以改善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和灵活性。

(3)拓展企业成长发展空间。由于技术进步的影响,导致一批以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的出现,这既为企业向的产业领域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为企业实行多样化经营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多样化发展战略,进入高增长、高效益、高附加值的新型行业,以减轻在现有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压力。

1.2.2非相关多元化竞争战略的劣势

(1)企业资源分散。任何一个企业哪怕是像海尔这样的巨型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也总是有限的。多元化发展必定导致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分散于每一个发展的业务领域,从而使每一个欲发展的领域都难以得到充足的资源支持,有时甚至无法维持在某一领域中的最低投资规模要求和最低维持要求,结果在相关的专业化经营的对手竞争中失去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样化战略有时不仅不能规避还有可能加大企业失败的风险。

(2)管理难度加大。由于企业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经营,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多种多样的产品与市场,这些产品在生产工艺、技术开发、营销手段上可能不尽相同,这些市场在开发、渗透、扩张等方面也都可能有明显的区别,要管理好它们难度显著增加。此外多元化经营企业内部管理的复杂化还表现在对不同业务单位的业绩评价、集权与分权的界定以及不同业务单位间的作等。(3)营运费用增加。当一个原先在单一产业领域运营的企业准备进入另一个或多个产业领域时,必然要增加运营费用,主要包括学习费用、设备与技术的购置费用,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费用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费用的增加,特别是当这些经营领域暂时还无法提供净现金流量时,是否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巨大的冲击?很显然,这是一种很严重的风险根源。因此,企业在选择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时,要谨慎行事,切记盲目。许多事实说明,如果多元化战略决策不当或实施不力,不仅会导致新业务的失败,还可能影响已有业务的发展甚至殃及整个企业的前途。近年来,我国多元化经营失败的例证很多,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反省其失败的四大失误之一,就是盲目追求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巨人大厦的建设导致财务危机,几乎拖垮了整个公司。广州太阳神公司的战略一直是“以纵向发展为主,以横向发展为辅”,即以保健品发展为主,多元化发展为辅。但1993年开始,太阳神改企业原有的战略为“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齐头并进”,一年内上了包括石油、房地产、化妆品、电脑、酒店等在内的20个项目,结果远未达到预期效果,企业蒙受损失。

1998年,海尔以家电厂商的身份开始进军PC领域,在海尔集团计算机事业部下专门成立了海尔电脑有限公司、海尔3C连锁有限公司和软件有限公司负责经营海尔电脑。此后三年,虽销售量持续上升,但总体却一直亏损。2001年年底,海尔集团放弃电脑制造,将生产线并入彩电车间,该请台湾两家厂商做OEM.。几乎同时,北京、成都等地的海尔电脑开始断货,海尔电脑各地办事处关闭,海尔电脑开始进入冰河期。三年下来,海尔集团在电脑业务上总计亏损超过2亿元。二、企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趋势以及原因分析

2.1企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趋势 尽管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存在巨大的成本耗损,也面临着资金分散、主营业务不突出、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等诸多困难。但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却依然存在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偏好和倾向。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企业已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多元化经营形成高潮。在21世纪多元化经营趋势在某种程度有所减弱,但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已有95.2%的企业集团不只经营一种产品或服务,有的涉足的行业多达十几个,其中60.8%企业进行了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以广东省1998年数据为例,50家工业企业集团,平均总资产达32亿,但一级子公司达27个,所跨行业范围14个,几乎所有公司都进入房地产、金融等产业。有不少企业甚至没有经过相关多元化过度就直接进入非相关多元化中,例如在看到江中集团进入房地产试水成功之后,2006年汇仁集团由制药行业直接进入房地产行业。

2.2企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在全球企业经营日益走向专业化今天,我国许多企业仍然热衷多元化经营,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1.以“价格双轨制”为特征短缺经济时代,刺激企业采用非相关多元化的战略模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沿着价格双轨制向市场价格单轨制不断转化,社会供求也由非均衡逐渐走向均衡。改革开放之初,部分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推行多元化战略,把经营范围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并且几乎无一例外地取得了成功。原因之一是,当时是短缺经济时代市场空间很大;原因之二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以扩大规模,提高产能为核心,市场竞争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绝大多数行业竞争疲软,行业壁垒尚未形成,这些都为新成员或新产品的进入提供了契机。2.区域地方保护性行为,帮助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获取暴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不断建立,短缺经济在绝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在此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微利甚至无利、亏损经营。近些年,多元化经营所导致企业失败率的大幅度提高,就证明了这个道理。自我国在财政体制上实行了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扩大了地方的行政权力,本地区企业经营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的高低。当本地区的企业竞争乏力,经济效益下降,政府和部门往往用行政命令,排斥、限制、阻碍外地或者部门外企业的进入。毫无疑问,地方保护行为,致使市场非均衡发展。地区封锁的表现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二是限制本地商品、原材料及技术

流向外地市场。许多政府会有较强烈倾向支持当地企业,限制或妨碍其他地方企业参与本地竞争的行为,导致区域性优势存在。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许多地方较知名的企业纷纷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涉入当地房地产、金融产业,以充分区域性优势,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企业实行非相关多元化应注意的事项

3.1以掌握产业核心技术为战略核心,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受削弱。

稳定而具有相对优势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应该通过保持和扩大企业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主营业务,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以求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要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兼顾“一元化”与“多元化”。世界上优秀的企业,在经营领域的选择上,都首先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业务,并以此为基础,考虑多元化经营。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业务,以与原核心业务有关的一些特殊的技术、条件、管理或者资源为基础,不断推出新产品,使看好的市场越做越大。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搞一些“多元化”经营(这是实现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基础),又通过核心竞争力经营自己精通的主营业务的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引导具有更大的力量,能够取得很好的发展效果。例如,格力坚持技术自主创新,在产品研发投入上资金不设置上限,坚持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不动摇,良好的产品质量提升了格力品牌的影响力,同时赢得消费者信赖,巩固了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需要加快产业的技术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掌握关键的、核心的、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技术,进而形成产业自身独具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开始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时,需要主营业务提供雄厚实力和稳定保障来支持,这不仅仅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前提,更是企业避免因多元化的风险而遭受灭顶之灾的客观要求。如果主营业务已经陷人困境,欲用多元化使企业摆脱困境,企业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内建立新的优势,甚至还会使原来的经营领域受到连累而危及到企业的生存。

3.2科学选择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进入领域 一是要对新进入经营领域发展前景进行科学的预测。企业开拓新领域要力争进入到处于投入期或成长期的行业或产品中去,避免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的行业及产品中。这是由于竞争能力、发展潜力和行业壁垒所决定的。二是科学预测企业原有资源的运用效果。企业进入非相关多元化经营阶段,应当充分利用本企业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力、品牌、市场策略等方面的资源,这就需要企业对本身所具有的资源有正确的认识。三是所选择的经营领域应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移。对于已经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言,选择非相关多元化经营领域不能过多过滥,必须致力于寻找自身核心竞争力可以发挥作用的经营领域,而不应该去涉足核心竞争难以作用的经营领域。企业非相关多元化

发展要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出发,向外辐射,延伸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得竞争地位。四是要避免“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各地区,各行业普遍盯着少数热门的产品和行业,发展多种经营。有些企业除主业之外,从房地产到金融证券,从工业到农业,甚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多元化经营得到了一些眼前利益,却不利于企业做大。五是在选择经营领域时要避免盲目的非相关多元化。现实中,部分企业在选择进入领域时不加科学的分析研究,搞过度的非相关多元化,致使企业的战线拉得过长,力量过于分散,造成控制能力减弱。

3.3要注意规模经济的效应 一定的企业规模是实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企业规模大,就能享受到规模经济利益,从事多种经营。中国企业现在最缺的是集中度。除了少数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可一争高下,绝大多数领域,尤其是生产领域,规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实在小得可怜。尽管这样,国内一些大企业在发展战略上却不能从自身优势、特点出发,对未来形势缺乏冷静思考和总体把握,对市场、行业技术信息收集分析不足,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

3.4注意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中的文化整合 众所周知,文化是企业经营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从广域的层面上讲,文化解释并影响着企业运作的所有方面。经营多元化之后,往往会因为业务性质的差异而出现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如果无法通过有效的措施使文化上达到融合,可能会因“内耗”导致两败俱伤。海王是个典型的例子,海王原本想通过收购巨能钙达到保健品和药品的全面布局。然而由于文化的冲突,结果不仅巨能钙一落千丈,连海王也自身不保。因此文化整合对于多元化之后整个企业集团能否真正地协调运作有着关键的影响。海尔就深明此道,在收购每一个企业之后,总会首先对其进行海尔文化的复制移植,文化整合不完成,是绝对不会进行下一步工作的,所以得到了良好的收效。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应深入分析文化差异形成的历史背景,客观地判断其优劣利弊,判明文化融合的可能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吸收双方文化的优点同时摈弃其缺点,从而形成一种优秀的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文化,并实际稳妥地推行,使之达到真正的融合状态。四 结束语 个人认为,实现非相关多元化的规模经营,理应作为企业投资定位的首选。中小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和重点业务,不应为追求规模而投资那些连自己也搞不明白的项目。若主营业

务能赚钱,就不应急于扩张、盲目投资,而应将追求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的着眼点。众所周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独特的产品与技术、周到而细心的服务、知名的品牌、规范的管理与制度安排、健全的营销网络以及独到的企业文化理念。企业要培育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剥离那些不盈利、与主营业务不相适应的非核心业务,并将主要资源都集中到核心业务上来,即使涉足一些其他业务,也是为核心业务服务的。同时要保证资源投入与业务重点相匹配,追求规模效益、低成本领先战略和品牌效应,以技术求生存,以知识与战略储备规避风险,加强现金流、存货和财务风险等关键控制点的管理和控制。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中国已有一定基础的企业要想从优秀到卓越,获得永续发展,非相关多元化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要切记,非相关多元化一定要以核心能力为依托,同时在非相关多元化的过程中继续发展核心能力。另外,选择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时机和节奏一定要把握好,注意避开非相关多元化的陷阱。

【参考文献】(1)余应敏,“多元化战略”是“馅饼”还是“陷阱”2009-03-13(2)张艳梅,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16期(3)刘力,多元化经营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J].经济科学,1997(4)李敬,多元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魏杰,《战略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下载伦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战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伦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战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投资战略

    我国目前共有10支QDII基金 040006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 519696 交银环球精选 241001 华宝兴业海外中国 519601 海富通中国海外 183001 银华全球核心优选 486001 工银瑞信全球 0......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探讨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探讨摘 要: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来临,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其长期健康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而影响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的培养。论......

    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王晓梅 民营企业属于个体私营企业的体制范畴。因此,民营企业的兴起,主要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立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

    浅论大力发展电力企业多元化投资(精选五篇)

    党的第十六次报告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本着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的时代精神,我们认......

    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战略分析(推荐五篇)

    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战略分析在海外投资大潮中,过去投资的主力军始终是国有大型企业,而现在,民营企业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悄然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民......

    最新战略投资协议书集锦[范文大全]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都跟协议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签订协议能够保证双方合作愉快。到底应如何拟定协议呢?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

    企业多元化战略分析论文[5篇材料]

    摘要:五粮液集团有着自己的品牌群落以及品牌渠道,它的多品牌策略使其在白酒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数年来“五粮液”品牌连续在中国白酒制造业和食品行业“最有价值品牌”中排位......

    浅析杉杉集团多元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报告

    浅析杉杉集团战略报告目录1.前言 1.1杉杉集团 1.2报告简述 2.杉杉的战略制定环境分析 2.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2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3.杉杉战略浅析 3.1多元化战略 3.2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