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件线索汇报
综采三季度案件线索情况汇报
进入2013年三季度以来,综采二区为了进一步增强全体员工的遵纪守法的意识,专门利用周四时间组织了员工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日,此项活动得到了工区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职工的积极响应,三季度以来我们先后组织职工学习了与职工工作和生活相关的《矿山安全法》、《煤炭法》、《婚姻法》、《社会治安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常识,让员工进一步了解了自己在工作、生活以及社会活动中应该遵守哪些章程,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了法律所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教育和每周工区党政对全体职工的严密排查,我工区在三季度未发现违法违纪线索。
综采二区
2013年9月25
第二篇:案件线索管理
近年来,我们就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信访案件线索管理进行了一些思考,了解信访案件线索管理现状,剖析现行管理模式的弊端,结合上级纪委关于信访案件线索集中管理的新要求,提出一些对策及建议。
一、信访案件线索管理现状
一直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依据中央颁布的《信访工作条例》和《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在信访案件线索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制度健全,渠道畅通,运行稳定的管理机制。从总体情况看,现行信访案件线索管理模式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市、县市区纪委监察机关实行的是分级管理模式,因内设信访室,且信访量较大,信访案件线索统一由信访室管理,按照干部职级和反映问题重要程度,根据职责分工,分送相关领导审阅,分级负责,分级批办,分级检查督办,分级把关。市、县市区直和乡镇街道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的是直通车管理模式,因信访量和案件线索都较少,主要负责人在时间和精力方面能够做到逐件阅批,亲自督查督办。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人们的生活观念、工作条件、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群众的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反腐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信访案件线索管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现行模式在一些方面已呈现出不能完全适应的状况,需要改进和完善。
一是信访举报渠道呈多样化趋势。过去案件线索主要是通过来信、来电(电话、电报、传真)、来访这三个渠道获得,现在获取案件线索的渠道则越来越多,除传统的三个渠道外,大量的信访案件线索来源于互联网(网站、博客、邮件)、新闻媒体(报刊、电台、电视台)、手机短信等等,这些线索往往时效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处理不及时就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问题是这些线索不会主动送上门来,需要我们主动去搜集,鉴别和判断。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坐等案件线索上门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去寻找整理案件线索,把握解决和处理问题的主动权。
二是受理信访案件线索的职能机构增多。随着社会事务的增多,分工的细化,纪检监察职能的不断扩展,过去那种单靠信访室和案件室受理、承办案件线索的做法已不适应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实践证明,党风室、纠风室、执法监察室、监察检查室、干部室、机关纪委等都承担着信访案件线索受理和承办的任务,而且涉及的线索,少部分是信访室转来的,大量的线索来源于其他各个方面,这些案件线索的调查处理已成为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案件线索办理情况信息不够完整。按照现有职能设置,目前,市、县市区纪委监察机关还没有那个科室能够及时、准确、全面统计出机关案件线索的受理、承办情况。信访室只能统计出本室受理、转办、直办案件线索的情况。各案件室只能统计出本室受理、承办的情况。信访室也只部分清楚案件室的承办情况,并根据各级月报对办案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评比。其他各室受理、承办案件线索情况还未完全建立起报备机制,基本信息处于游离状态。
四是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各科室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案件线索的流转方向是单向的、分散的,相对封闭的,没有健全的回馈机制,大多数线索一转了之,不排除有的在流转的某个环节搁置、流失。缺乏统一的督办机制,科室之间无联系机制,分管领导之间不可能完全沟通,客观导致多头批办、交办、转办、督办,有关方面有时无所适从,浪费大量资源。缺乏内控机制,比如初核了结的线索,既不纳入审理监督,更不会纳入常委会研究审查,承办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应有的监督。
三、信访案件管理的解决思路与对策
1、完善信访举报功能,畅通案件线索举报渠道。信访室在继续受理来信、来电、来访三大传统渠道举报的同时,积极受理来自互联网、新闻媒体、移动信息等方面的举报,提出切实可行的拟办意见,及时呈送有关领导审阅。此外,纪委监察机关个人和其他科室收到的各类信访举报件,要及时送交机关信访室统一登记受理,按流转程序转办督办。拓宽信访室的工作职能,除增配优秀专业人才外,需要完善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支撑,比如:订阅大量的报刊杂志,配备先进的网络设施,依靠高科技手段收听、收看、搜集各类案件线索,从而确保案件线索举报渠道畅通。
2、完善案件监督管理职能,统筹案件线索管理工作。就目前来看,我区信访室较好履行了综合分析职能,部分履行了组织协调职能,案件线索管理等其他职能仍处于探索状态,没有形成有效规范的常态机制。特别是针对新时期案件线索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县、市、区一级由纪委信访室统筹管理纪委监察机关的案件线索,显得十分及时必要。信访室主要统筹管理本级管理对象的案件线索,对承办室实施程序监督,适时督查督办,动态掌握机关案件线索总体受理、办理情况,及时提供翔实、准确的信访信息和决策依据。乡镇街道纪(工)委和区直纪检组织,因信访量和线索量相对较少,应继续在直通车模式管理的大框架下,采用设立案件线索监督管理员岗位,配备专人,对本级案件线索受理、办理情况进行统筹管理,适时总结分析,把握总体情况,履行督查督办职责。
3、建立规范高效运行机制,创新信访案件线索集中管理模式。近年来,中央纪委多次要求各省市纪检监察机关要成立案件监督管理室,对案件线索实行集中管理。各地积极行动,大胆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集中管理模式,总括起来,大致分为两种,即集中直管模式和集中备案管理模式。
目前,部分纪检监察机关已具备建立案件线索网络集中统管的条件,建议先在省、市纪委监察厅(局)机关建立独立运行的案件线索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对案件线索实行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最直接的监督管理,将案件线索从受理、暂存、初核、了结、转办、调查、处理、立案、结案、移送、督办、归档等流转过程全部纳入组织和领导的监督视野,形成一个严密的、环环相扣的相互监督制约的链条。
具体操作流程是:信访室随时将收到的和搜集到的案件线索录入网中,将其中本级管理干部的线索在转交其他科室办理的同时,一并归类录入网络档案备查。各承办室随时将受理、承办的案件线索录入本室网络档案。为了保密需要,网页实行密码准入,各室只能打开本室的网页,做录入、修改、统计、下载和删除工作。根据工作需要,主要领导可打开所有网页,主管领导和分管领导只能打开分管室的网页。案管室承担监督管理职能,可打开信访室本级管理干部案件线索录入档案网页,以及各相关室的线索管理网页,及时归纳整理线索转办情况,了解每一个线索办理的进展情况和处理情况等,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督办。同时,按月按季进行归纳分析,综合机关总体案件线索受理和办理情况,为查办案件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
网络集中统管模式的优点是,能极大地调动各科室办理案件线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案件线索办理的时效性,确保案件线索管理信息的完整性。同时,领导同志可随时查阅信访室某年某月某日收到的信访件数,摘要内容及转办方向。可以查阅各相关室受理和承办案件线索的情况,评判工作绩效。通过网络平台能有机的把领导和组织日常监督同案管室程序性监督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克服目前案件线索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弊端。
第三篇:审计署如何发现案件线索
揭秘审计署如何发现案件线索:严格保密 专人专
办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出重拳反腐,截至目前已至少有30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落马。
对于过去一年多来的反腐力度,审计人员的感受比普通人更真切:工作量比过去明显增大了。2013年,审计署向司法、纪检和有关部门移送各类案件线索和事项400余起,涉及责任人员1300多人。这其中,涉及中石油的腐败案件线索就近20起。
由于审计工作本身并不具备查办案件的职权,发现一些案件线索后,将移送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如备受关注的铁道部刘志军案、民航系统李培英案、国家开发银行王益案、邮储银行陶礼明案等重大案件查处,都发端于审计。案件线索在审计发现后至有关部门办结前,均属于保密状态。
审计署每年都会在门户网上不定期公告“已办结违法违纪案件和事项处理情况”,向社会公开有关部门向审计署反馈的案件线索办结情况。
被公众称之为反腐“尖兵”和“利剑”的审计机关,是如何发现、处理、移送案件线索的?
“蛛丝马迹”牵出大案要案
备受关注的刘志军案,就是由审计署发现的线索“牵”出来的。事实上,很多大案要案的线索,都缘起于一笔资金或一份合同细微之处的不合规。今年以来,审计署公布了54起已办结违法违纪案件和事项的处理情况,财政部企业司综合处原处长陈柱兵受贿案赫然在列。他的落马,源于审计署的一次常规审计。
2011年5月,审计署一个审计组在对一家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下属的锰矿公司进行审计时,一项240万元的支出进入审计人员的视野——这笔钱支出的名义是向北京的两家工贸公司支付咨询费,分别为100万元和140万元。
咨询费?这么大金额?支付给冠名为“某某工贸”的公司,而且公司还在北京?面对一连串的疑问,审计人员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追查。
追查的结果果然不同寻常,众多矿业公司也与上述两家工贸公司签订了类似合同:帮助矿业公司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财政专项资金,“咨询费”金额为所获批财政专项资金的40%,而且约定财政专项资金获批后才支付。
很明显,“咨询费”与财政专项资金获批情况直接挂钩。“符合(申请)条件,直接去申报就行了,为什么还要通过中介呢?这明显不合理。”审计署相关人员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说。
近年来,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人或数人全程实施某一违法违纪行为已非常困难,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开始由本人亲自作案转为主动寻找“代理人”勾结串通作案,其通常做法是将原本可以按正常程序开展的行政审批、优惠政策执行、信贷发放等活动,转为要求对方通过中介方介入协助才能取得资金和项目,并最终通过中介机构获得巨额利益。陈柱兵案中,审计人员发现“咨询费”线索后,根据职业判断基本确定北京这两家工贸公司就是帮助企业申请财政专项资金的掮客,在收取高额咨询费的背后极可能存在更大的权钱交易。
发现线索,需要审计人员炼就“火眼金睛”。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的“火眼金睛”来自于“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邮储银行原行长陶礼明案,就源于数字化审计方式发现的疑点。2011年冬,审计署首次开展邮储银行总行审计。审计人员在浩如烟海的财务数据中通过分析发现,三家中介公司在帮助湖南高速等多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取得邮储银行数十亿元专项融资过程中,得到了上亿元的“融资顾问费”。如此高额的好处费,审计人员判断必然存在对邮储银行内部人员的利益输送。审计人员一路顺藤摸瓜,线索直指邮储银行原行长陶礼明等高管人员。
据审计人员介绍,很多大案要案线索都是在没有明显征兆,甚至“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揭示出来的。腐败分子赌博、包二奶、追求物质享受无一不需要“钱”,而“钱”的运行一定会有痕迹,会留在各单位的会计凭证和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账户的记录中。查账,正是审计人员最擅长的技能。当然,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活动,查账远不是审计的全部,审计还要分析数据、实地延伸、调查审核、询问函证等,以弄清事实的真相。为了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往往还要前往实地调查、到工商部门查询相关工商登记资料、去税务部门查询相关税收缴纳等情况。沿着资金流查询银行资金的真实流向更是司空见惯,遇到案情复杂的情况,审计人员经常要跑十几家甚至几十家银行的分支机构。
案件线索不会出现在审计报告里
审计是一项常规性的制度安排,更多地是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不是事先知道有了问题或案件线索才去审计。在常规性审计过程中,随着核查工作的深入,往往也伴随着重大案件线索的发现和查办。
“遵守保密纪律是审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在案件线索发现和查办的过程中,即使在审计署内部也是高度保密。”审计署相关人员介绍,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所有案件线索都被要求高度保密。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机关会出具一份审计报告,为确保相关部门案件办理顺利进行,审计发现并移送的案件线索不会出现在报告里。
在陈柱兵案中,当发现“咨询费”背后可能存在权钱交易时,现场负责人要求审计组成员高度保密,立即进行调查取证,尽可能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调查了解工贸公司的背景和经营情况。
审计组派出4个延伸小组,对支付两家工贸公司“咨询费”较高的矿山企业进行延伸调查,这涉及了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的6户矿山企业。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各小组完成了调查取证工作。这6户矿山企业的情况和上述锰矿公司一模一样,通过支付高额“咨询费”获得了财政专项资金。
在审计中,往往是检查A单位,因为资金或者事项延伸到B单位,再进一步延伸到C单位、D单位„„但最后可能发现了S单位人员的严重违规问题。据审计人员介绍,即便是审计组内部,也不是所有人员都了解全部案情。“为了保密,在追查案件线索的过程中,审计组通常会把任务分解,多数人只了解自己手头的事,整体情况只有极少数审计人员知道。”审计署内部对案件线索的查办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实行专人专办,即便是一个处室的同事,也不允许打听别人手头开展的工作情况。
最后,事实浮出水面:矿山企业在中介机构协助下套取专项财政补贴,有关审批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收取款物。
审计署将这一重大违法犯罪线索进行了移送,相关部门据此展开进一步调查。2013年12月,财政部企业司综合处原处长陈柱兵因受贿罪被判无期。查找案件线索紧盯重点领域、重点环节
据审计署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更好地发挥好反腐败的尖兵和利剑作用,近年
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对腐败案件易发多发领域、环节、手段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力求做到把握规律、突出重点、重拳出击。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2008年起,审计长在每年受国务院委托向人大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中,都会就“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情况”单列一部分分析,总结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特点,希望引起关注,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如审计长刘家义在2013年6月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审计工作报告就指出,2012年审计发现并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175起,涉及630多人。这些案件涉众性强、利益链条长,多为“窝案”、“串案”,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有的利用权力设租寻租,有的借助内幕交易或关联交易侵权牟利,有的实施方式网络化,有的侵害公众利益。
北青报记者分析这些案件特点,有的是传统类型的经济犯罪模式,如权力寻租、内外勾结、虚假交易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一把手”及手握实权者监督不到位;有的是新型经济犯罪模式,如利用网上银行大规模转移资金、借道“中介服务”等第三方进行权钱交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这类案件专业性和隐蔽性较强,相关领域监管存在空白等。
据审计人员介绍,近年来,审计机关在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工作方面“围绕权力、紧扣责任、追查资金”,做到“定准位、围绕权、紧盯钱”。即:一是锁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二是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三是强化对资金流向的跟踪,做到有的放矢、精准突破,严查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方面的重大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问题。
案件线索移送给司法、纪检监察等部门查处
审计长刘家义曾说,审计在反腐中扮演着“先行军”的角色。具体而言,这一定位体现在各级审计机关每年都会有大量案件线索移送相关部门查处。实际工作中,对发现的大案要案线索,审计署一般会将案件线索移送司法、纪检监察等部门查处。一条案件线索在移交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处理前,要在审计署内经过层层核实。“证据少一点的有一沓,多的能有两大箱。2012年有一件高利转贷的案件证据,就是满满两大箱的材料。”相关人员介绍说,这些证据也将移送给相关案件查办部门。
据北青报记者统计,审计署今年以来公告的54起已办结违法违纪案件和事项处理情况中,13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部门,12件线索移交公安机关,12件线索移
交检察机关,17件线索移交给政府部门。
为提高依纪依法查办腐败案件,严厉打击腐败分子的能力,审计署先后与中纪委、监察部建立了在查处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制度,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了在打击职务犯罪和腐败案件中的联动机制,与公安部建立了案件移送协调会商机制,形成了反腐败的工作合力。此外,审计署还建立了对审计移送案件的动态跟踪和查处通报制度。这些制度对强化审计的反腐败工作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审计署移送的线索或成为其他部门查办案件的线索来源,或为这些部门查办相关案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证据资料。如公安部网站公布查处的2013年十大经济犯罪案件,就有三起发端于审计署的线索移送,其中包括轰动一时的葛兰素史克涉嫌经济犯罪案、债券领域系列经济犯罪案件、招商基金总经理助理杨某等人“老鼠仓”案。
给制度“笼子”建造密实围栏
对案件线索的查处,审计人员有很深刻的感受。一直以来,审计署都在强化查处大案要案的意识:审计中发现违法违纪问题,无论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将案件线索厘清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李培英的例子经常被审计人员提起。2007年,审计署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时,以李培英为代表的利益集团,从一开始就通过各种途径试图阻止审计组的延伸审计工作,甚至动用各种手段打招呼说情、威逼利诱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最终克服障碍,将完整且有力的线索提交给司法机关。2013年全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15万多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4500多亿元,移送违法违纪案件线索2400多件,提交报告和信息12万多篇,发布审计结果公告1万多篇,推动建立健全制度5400多项。
十八大后,新一届政府多次强调,审计工作要做的,就是既要打“老虎”也要拍“苍蝇”,既要揪“硕鼠”也要捉“蛀虫”,坚决查处藏匿在群众身边、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贪小腐,使民生资金成为“高压线”,谁也不能碰,谁也不敢碰。
2013年底,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审计工作必须紧扣 “反腐、改革、发展”的总体工作要求,履行好审计法定职责,努力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充分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经济发展“安全员”、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的作用,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刘家义强调,要坚决查处大案要案,切实形成威慑;要紧紧盯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要坚持抓早抓小,做到防患未然;要监督权力运行,形成有效制约;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同时,注重分析案件背后反映出的制度漏洞、体制问题,给制度“笼子”建造密实围栏,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他说,要监督权力运行,形成有效制约。促进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深入揭示权责不对等、权力过于集中、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促进完善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
刘家义常常警醒各级审计干部,要“戴着乌纱想事,揣着乌纱干活”,时刻坚守依法履职和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职业操守和文明审计这条“保障线”、廉政纪律和保密纪律这条“高压线”,打造让党和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审计铁军。
全国审计系统9万多名干部同步视频聆听了审计长的“反腐观”。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刘家义在讲话中使用了两个形象比喻:一个是把贪官比作“硕鼠”和“蛀虫”,另一个将审计比作反腐的“尖兵”和“利剑”。
第四篇: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办法
XXX区食品安全违法案件
线索举报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及时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财政部关于印发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指导意见的通知》《XXX市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XXX市XXX区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和XXX市XXX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区食安办”)受理、转办、督办或者直接参与调查处理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
第三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区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据法定职责,负责辖区食品安全举报的受理、查处工作。
区食安办负责受理食品综合监督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区农业局负责受理种植养殖领域初级农畜产品、水产养殖环 节、禽畜定点屠宰的举报;区食药工商质监局负责受理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环节、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举报;发改、环保等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受理群众的举报;区食安办也可直接受理、转办各类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的举报。
第四条 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不得推诿拒绝,并尊重举报人的意愿,由其自由选择是否将所有信息予以保密;对属于本部门监管职责范围内的,应当详细记录举报相关情况,及时安排核实、查处,并对符合奖励范围和条件的举报行为及时予以确定。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予以立案,如构成犯罪的,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举报,应当告知其向有监管职责的部门举报,或者在受理后3日内以书面形式移交有监管职责的部门处理,同时告知举报人;对监管环节不明确的举报事项,以及跨区域、跨部门等需要协调的重大举报事项,应当报告区食安办进行协调,落实举报事项查处和奖励确定等工作。
第五条 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举报事项,畅通举报渠道,将举报电话、举报途径及其受理范围及时向社会公布。畅通举报渠道,并对举报事项及时记录在案,形成专门档案。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应加强举报信息的相互沟通,保证举报奖励工作的无缝衔接和有效落实。各地应遵循“集中、统一、高效”原则,适时推进食品安全举报受理资源的 整合。
第六条 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以下方式接报、受理举报人举报的食品安全案件线索:
(一)以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接报,应当形成接报受理记录;
(二)以来访形式接报,应当形成接报受理记录;
(三)其他相关部门移转的案件线索,应有接报受理记录。第七条 举报下列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之一,经查证属实的,属于奖励范围:
(一)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
(二)使用非食用物质和原料生产食品,违法制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或者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三)收购、加工、销售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四)加工销售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肉类,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肉类制品的;
(五)生产、经营变质、过期、混有异物、掺假掺杂伪劣食品的;或伪造、涂改食品生产日期延长明示保质期的;
(六)仿冒他人注册商标生产经营食品、伪造食品产地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食品生产许可标志或者其他产品标志生产经营食品的;
(七)对明确采取下架封存、销毁等措施退出市场的食品,而未依法才去相应措施予以退市的;或者将明确退出市场的食品再次流入市场经营的;
(八)销售、使用未取得合法检验检疫证单的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伪造、变造、买卖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检验检疫证单,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检验检疫证单的;
(九)未按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
(十)应当依法取得许可,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
(十一)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有重大影响的涉及食品、保健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奖励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举报人获得食品安全奖励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违法案件发生于本区行政区域内;
(二)有明确、具体的被举报方,具体的举报事实及证据;
(三)举报提供的线索事先未被行政主管部门掌握;
(四)举报的情况经查证属实并依法作出处理;
(五)确认申请和领取奖励的为举报者本人或举报者本人的合法委托人;
(六)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第九条 下列人员和情形不属于本办法奖励范围:
(一)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关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及其直系亲属的举报;
(二)假冒伪劣产品的被假冒方或其代表、委托人的举报;
(三)属申诉案件(复议、诉讼等)涉及的举报;
(四)已被执法部门掌握或查处的;
(五)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情形。
第十条 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均有权对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获得奖励,并应当符合下列原则:
(一)举报人原则上在举报时应当提供可靠线索或者必要的证据并留下真实姓名、有效联系方式,对于匿名举报并查处的案件,在结案后能够确定举报人真实身份,给与奖励;
(二)举报人举报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应当客观真实,并对举报事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虚报、伪报、谎报、诬告、诽谤陷害被举报人,违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同一线索被两个以上举报人分别举报的,奖励第一时间举报人;
(四)两个或两个以上举报人联名举报同一线索的,按一案进行奖励,由举报人共同署名领取奖金;
(五)对同一事件的举报奖励不得重复发放。
第十一条 根据举报人提供的线索与监管受理部门调查处理的事实结论相符合的程度及货值金额,对举报人给予一次性奖 励。奖励标准为:
(一)能详细提供被举报人或单位的违法事实和关键证据、票据,并积极协助案件调查,举报情况与违法事实完全相符,给予不超过该案货值金额5%(含)的奖励。
(二)能提供被举报人或单位的违法事实和部分现场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证据,并协助案件调查,经查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基本相符,给予不超过该案货值金额3%(含)的奖励。
(三)已取得部分重要证据或查办线索,但未对违法事实进行直接核实,也未配合案件调查,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大致相符,给予不超过该案货值金额1%(含)的奖励。
(四)货值金额无法估算的,根据提供线索的价值,给予200元至1000元的奖励;其中违法产品存在严重危害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可给予1000元至10000元的奖励。
(五)以上举报奖励的单项奖励金额最低不少于200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对举报违法制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地下“黑窝点”、“黑作坊”等的人员,以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内部举报人员,可适当提高奖励额度。经举报并查处的食品安全案件,涉及多个地区甚至更大范围,造成大量人员中毒或死亡,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涉案金额很大、社会影响很坏的重大食品安全恶性案件,对举报人的奖励,报经区政府批准,可以不受上述奖励标准的限制。
(六)特殊重大案件给予的超过奖励最高标准的奖金,由区 食安办和区财政局共同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 举报奖励等级由有关部门认定,认定不清或难以界定者,提交区食安委组织认定。
第十三条 案件调查处理部门应当自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或司法裁决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举报事实、奖励条件和标准予以认定,并提出书面奖励意见,向区食安办申报。区食安办应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审定并回复。在申报单位收到区食安办的审定回复后,应于7个工作日内将审定结果告知举报人。
第十四条 如奖励申报通过审批的,区食安办应在通过审批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举报人发送书面领奖通知,举报人应当自知晓领奖通知之日起2个月内,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区食安办领取奖金并办理签收手续。逾期不领的,视为放弃权利。委托他人代领的,受托人需持有举报人授权委托书及有效证件。如奖励申报未通过审批的,申报单位应在7个工作日内向举报人发送不予奖励通知书。
第十五条 区政府建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区食安办负责举报奖励的审核、奖金管理、奖金发放和信息披露等工作,并定期检查举报奖励制度的执行情况,向区财政局通报。举报奖励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资金的使用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举报受理单位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举报保密制度。未经举报人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公开举报人姓名、住所、工作单位或其他身份资料。
第十七条 新闻媒体在公开披露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前主动与区食安办或其他有关部门协作,提供案件线索或者协助调查处理,经查证属实的,按照本办法予以奖励。
第十八条 如举报人为国家公务员,并获得了食品安全奖励资金且贡献突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八章规定,符合公务员奖励条件的,由区食安办按规定程序报批,申请公务员奖励。
第十九条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和其他责任人进行问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举报材料,冒领奖金的;
(二)对举报事项未认证核实查办的;
(三)泄露举报人信息、向被举报人通风报信或帮助其逃避查处的;
(四)违反财经纪律使用奖励资金的;
(五)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区人民政府法制办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三年。XXX市X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 月 日印
(共印 份)
第五篇:案件线索排查和移送制度
案件线索排查和移送制度
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案件线索的收集。案件线索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日常督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其二是群众通过电话、信函、网络举报;其三是上级部门交办。案件线索的来源、基本情况、获取时间、案件线索发现(接获)者等等,要通过格式化的收集,为案件线索的进一步判别和排查提供原始的信息和依据,防止线索残缺和缺失。
第三条案件线索的报批。案件线索格式化收集记载后,由镇纪委提出拟处理意见,报请纪委书记审批。
第四条案件线索的排查。经报批的案件线索,由镇纪委牵头组织实施初查。
第五条案件线索的处置和移送。经过初查的案件线索,如在镇纪委处置权限内,则由镇纪委提出处理意见报请纪委书记审批;如需镇党委集体研究决定的,由镇纪委提出拟处理意见,经镇党委研究决定后报请镇纪委书记审签;如情节较为严重,影响较为恶劣,需移送县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的,移送县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
第六条线索的排查和移送在镇党委和镇纪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业务上接受县纪检监察部门的指导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