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景观规划初探

时间:2019-05-12 23:5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景观规划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景观规划初探》。

第一篇:区域景观规划初探

樊亚明:区域景观规划初探

(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广州510620)

【摘要】界定了区域和区域规划,景观和景观规划以及区域景观规划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区域景观规划基于的生态学、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及实现。

【关键词】区域 区域规划 景观 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

“看城市和乡村相互依赖的关系,„„领悟一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种能力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在我看来,在我们能够以任何尺度去建造以

前,我们必须发展将城市和乡村联系起来的区域规划艺术„„”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nford)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绝不受产权边界或行政边界限制的,因为河流是流动的,交通道路是连通,被污染的大气也在随风任意飘散。每块土地和每一片水体都与其他的土地和水体相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居住点、社区和城市都与周围的社

会、经济、政治、自然区域的条件相互影响,我们应当尊重这种关系。

区域景观规划概念的界定

区域和区域规划

区域(region)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由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政治学认为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则将区域看作是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而经济学视区域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认为整个地球是由无数区域组成。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D.Whittlesey)对区域作了比较全面和本质化的界定,认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也就是具有特定共性、同质

性、内聚力的区域。

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包括:(a)区域的客观性和物质性,即区域是客观实在的一种物质实体;(b)区域的地域性和可度量性,即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有明确的范围和边界,是可以度量的;(c)区域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即区域是有系统的,是可以划分层次的;(d)区域的开放性和耗散性,即区域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的系统;(e)区域的不重复性和不遗漏性,即按同一原则、同一指标划分的区域体系,同一层次的区域不应该重复,也不应该遗漏。

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做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及各分区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更有序地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nford)认为“区域规划

是对那些依靠土地、资源、构筑物等活动的有意识的导引和整合。”

景观和景观规划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其最早出现在《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后来景观又具有地理学和生态学上的意义。景观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a)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b)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c)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d)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

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俞孔坚,2002,2003)。

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俞孔坚,2003)。景观规划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利用景观学原理来指导景观建设。其内容包括视觉景现(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创造符合生态原则的环境空间)、人文景象(营造特定的精神环境)三大方面内容。但现阶段景观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景观规划师往往借鉴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目前,生态规划的思想,土地利用规划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等被广泛应用在景观规划领域。

区域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regional landscape planning):是指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是从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出发,基于规划地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区域景观规划着眼于在更大范围内,从普遍联系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研究某一点(譬如城市)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影响,从而更加科学、严谨、系统地规划区域景观。区域景观规划概念的提出应该说是对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的内容的有力补充,区域景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景观规划是更大范围和尺度的景观规划,有价值的区域规划应该从对人类的需求和景观的理解开始。因此区域规划,区域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和景观的不同层次上的规划。现阶段,人们对区域景观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对从大的尺度、自然

地理特征、气候区域差异、地理区域差异等因素而造成的区域景观特征和特色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有力的规划及保护。“新的区域模式将取决于景观的特征:它的地理和地形特征、自然资源,取决于土地利用、农业和工业方式、以及它们的分散与整合;取决于人类活动,包括形形色色的个人和社会活动”(Ludwing K.Hilberseimer)。

区域景观规划的原理

2.1 生态学原理

生态自然条件是区域景观规划的基础,笔者认为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是一切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和源泉。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有机体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此,笔者借鉴边缘效应和食物链

等生态学原理对区域景观规划进行论述。

2.1.1 边缘效应与区域景观规划

1942年地理植物学家Beecher发现,不同地貌单元生物群落的界面地带,结构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生境的物种于此共生,种群密度大,生产力水平较高,于是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edge effect)。然而Beecher的概念侧重边缘效应现象和边缘效应结果的叙述;而王如松、马世骏提出了边缘效应的一般概念: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它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种、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耦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被称为

边缘效应。

我们知道在现行的行政区划中,行政区划的交界,即所谓的边缘区(edge region)具有空间尺度上的层次性,往往是流域的沿边地带、国家的沿海与沿边地区、城镇间的分割带、自然生态单元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绿色交接带,等等。边缘区在自然景观、交通、经济、人文等条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城市土地利用层面上,贯穿于城市各层级空间的边缘区将各种用地、空间与活动连为一体,形成有序的城市整体结构,并蕴藏着源于相邻地域间生态关联的边缘效应。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就城市论城市,我们应当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景观规划,把城市溶入到更大面积的郊野基质中,把农田溶入到城市公园系统中,使城市景观规划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同时,充分结合边缘区的自然景观特色,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建立系统的城市景观体系。

2.2.2 食物链原理与区域景观规划

生态学上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关系。而能量在生态系统传递过程中形成的普遍的联系,使生物体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从而形成食物网(food web)。我们知道,区域内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牵一

发而动全身”,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正如前所述,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景观结构和格局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内在联系正如食物链一样,是不能破坏、割裂开的。在区域景观规划的环境规划中,我们更因该注重这种关系,不要只重视城市本身的环境规划与整治,而疏于对整个相关区域的环境规划与整治;只重视城市中心区的景观改造和建设,而疏于城市郊野景观的建设和城市绿化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只重视本地区的河段的污染整治,而疏于从源头以及整个流域的污染整治。因此,应该把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统一。如长江流域的景观系统中,由于上游地区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造成土地和森林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以致造成1998年大洪水对中下游的生命财产的极大破坏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巨大破坏。

2.2 区域规划原理

2.2.1 从杜能圈结构到城市空间同心圆结构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根据自己40多年经营农场的经验,假设在自然条件相同,生产成本也相同的情况下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从而得到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圈。这是最早以地租形式而形成的对农业景观的规划。Burgess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深入研究人口流动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分异现象,构成城市空间地域的同心圆结构。Burgess的同心圆学说是最早有关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从而为对城市市域景观规划提供了理论依

据。

2.2.2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Ösch)分别于1933和1940年提出的。所谓中心地(central place)是一个地域社会的中心,通常是一个城镇。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其空间结构。深入研究中心地理论,我们可以将其精髓和思想应用于区域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城市的发展本来就是从其特殊的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交通线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与中心地理论中均一的交通面的假定,使得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区顺着交通线延伸而形成梯形,从而增加了交通线上的城市密度。进而形成大都市连绵带。克氏六边形最优原则和廖士景观放射形式也是城市

景观规划中对城市形态和景观格局的研究方向和启发。

2.3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是(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模式是继Ian.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之后,又一次使城乡规划方法论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

其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化方案和对策及建议。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互补与协调,同时考虑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而不是建立封

闭的景观生态系统。

2.3.1 “班块-廊道-基质”模式

班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种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等景观(Forman and Godorn,1995),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班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在区域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景观内不同班块、廊道和基质的比例、大小、形状和相互联系,充分把握其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相互联系,从

而更好地把“班块-廊道-基质”模式应用于区域景观规划中。

2.3.2 最优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析

“集聚间有离析”(aggregate with outlines)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这一模式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分类集聚,并在开发的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班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stepping stone)。“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McHarg, 1969;Forman and Godron 1986;Franklin and Forman, 1987)。包括边界地带的“飞地”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度假和隐居机会;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是就业、居住和商业活动的集中区;高效的交通廊道联接建成区和作为生产或资源基地的大型斑块。这一理想景观格局又能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景观,从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观,到城市和农田景观。这应该是区域景观规划理论的重要依托和源泉。

2.4 可持续发展原理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观念。指出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基础,应当保护好后人的自然资源。认为应该将资源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考虑。而早在100年前,当工业化引起城市环境恶化,霍华德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以及其后人们不断对理想城市的模式的探讨,都显示人们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今天,在国际城市规划界出现了大量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文献。1992年,M.Breheny编著了《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形态》(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 form)。1996年M.Jenks等合写的《集约型城市:一种可持续的都是形式?》(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一书,提出了城

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操作方法。

笔者认为的基于区域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保留一系列的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把自然的基本元素与城市的基本元素集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2)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的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晰、逻辑的城市系统。(3)吸收独特的地区文化,塑造一个谐调的多样性城市层次空间。应该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区域景观规划必然带给区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的发展和新技术不断的运用的基础上,区域规划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如何借此机遇发展与区域规划相关领域的区域景观规划也是我们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而在我国现阶段,区域景观规划还只是一种概念上的提法,还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上来。笔者在此也只是基于所学所思和所想,而对区域景观规划进行初步的探讨。其间的有关概念和提法限于篇幅和才疏学浅,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但笔者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遥感和地理信息

系统技术的发展,区域景观规划必然迎来其研究和实践的高潮。

参考文献

1、重建工,同济大学合编.区域规划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宗跃光.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傅伯杰,陈立顶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张惠远.景观规划:概念、起源与发展.应用生态学报,1999.6月第3期

5、李团胜.大城市区域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56、陈勇.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67、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8、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9、张斌,高翅.着眼于景观的整体性与连续性.规划师,2002.410、赵建军.中心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611、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城市规划,2002.2

第二篇:景观规划理念

景观规划理念:坐拥城市便捷,拥抱公园生活,品味街区文化

昆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古迹和绚丽的民族风情。昆明气候温润,四季如春,是一座宜居之城。本案在景观规划中,将昆明的城市特点、地域文化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居住理念相结合。不仅打造出风景如画的景观空间效果,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和谐、生态的居住氛围。

1、坐拥城市便捷

景观设计首先配合规划道路,建立连贯、通畅的内部交通体系。景观道路共分为四级:居住区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道路和宅间小路。不同的道路设置满足消防、通车、人行和游憩功能。考虑道路与城市干道、建筑之间的通达性,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通行需要。设计一些公共休闲空间、娱乐体育设施、残障设施,为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多元的生活需要。身处大城市之中,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之余,在自己的社区中也能体验一种便捷易达的生活方式,有效的利用时间与空间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2、拥抱公园生活

无可比拟的优美山景、层林尽染,利用丰富的地形变化营造多种生态景观效果。在设计中加入水景元素,动静变化的水空间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观氛围。结合建筑的空间布局,在宅间组团中设计了一个个小型公园,以植物作为主要造景元素,体现昆明四季如春的自然繁茂之境,这里以百花为主题命名各个组团公园。漫步其中,与树木为舞,为花草为伴,感受自然之美。

3、品味街区文化

在景观设计中,结合社区内的道路和花园,以街区的形式串联各个建筑组团。这里的街区空间可以是一个水景花园、可以是一个健身广场,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邻里交流场所,营造浓郁的生活氛围。景观的营造在美化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户外交流、邻里生活来实现了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当一种氛围成为基调和符号在街区渗透,一种生活聚落所带来的归属感就油然而生,社区文化便形成了。街区文化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社区生活模式,它增加组团内的整体社区感和凝聚力,承载了现代居住理念的精髓。

第三篇: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

人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组成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构成了我们的环境,环境是构成自然的主体,然 而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因此,在本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 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 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规划理念,并却尽可能的解决和完善了人们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永恒的主题。

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居住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皆知。在本规划设计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内部环境中强调生活、文化、景观间的连接,以达到美化环境、方便生活之目的。因此,处理好“自然—住宅—人”的关系,就是小区规划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设计构想

构想一: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轴线。

⒈总平面布局: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共有五个组团构成主要围绕着中心广场区和中心水景区四周布置,以及南向沿街布置对外商业组团。小区四周分散设 置了四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在西南角面向南朗河,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北向、南向、东北向各有一个次入口。小区内组团之间由循环双车道相贯通,组 团内侧有单车道和尽端道路相连。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依山就水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2功能、结构形式:

结构分析

一轴两中心——以东南向城市干道为轴;以城市发展方向为重心

以服务规划区为中心。将住宅区与城市中心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发展

服务共存的原则。

一带一片——西向为南朗河沿河绿化带;东向为规划绿地片区。

做为两个生态区域,它丰富了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是不可缺少的生态资源,在本规划设计中得以的充分利用,更体现了当今“人与

自然”和谐的主题。

两 界——以纵向两条道路为界。

规划区南侧为公共设施用地,则在南侧考虑了对外商业价值,将住宅与商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该地段的商业价值,也体现了服务小区的规划设计的宗旨。

3.交通组织:

规划区内道路分为五类:

主入口道路红线宽度15m;次入口道路红线宽度14m;

小区内道路(双车道)红线宽度12m;小区内道路(单车道)红线宽度8m;小区内道路(宅前道)红线宽度5m.道路系统犹如人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将相关的器官、组织有机的联系起来,然而,道路系统也可以将各个功能、性质和用途不同的用地联系起来。

小区内部以双车道为主,并形成回路,是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单车道是连接区内各栋的直接交通;宅前道路是进入各单元的交通。

区内设置两条相对独立的机动车道,中间设特殊通道相连,以保证南北片区的机动车交通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机动车道和各地块之间均有方便的联系,各地块设有独立的机动车出入口。

4.绿化景观规划:

在空间上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并与水景、水系相结合“点”状绿化——院落绿化、节点绿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们休闲、游戏空间。

“线”状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以及道路沿线灌木绿化所行成的带状绿化,将点状绿化串连,形成绿化网络,起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延续空间的作用。

“面”状绿化——广场景观绿化、院落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形成的片状绿化,将景观分成块状,并形成联系三大绿化空间的纽带,是整个绿化形成系统,中心水景区更丰富景观系统,达到了多样化的绿化效果。

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

第四篇:景观规划作业

1、总体现状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地理坐标为东经113º27'-114º16',北纬33º24'-33º59'。城市建成区总面积51.8km2。总人口为47万人。漯河东与周口商水县接壤,西与平顶山叶县、襄县相邻,南和驻马店市的西平县相邻,北和许昌县相邻;东北与周口市西华县毗邻,西南同平顶山舞钢市为邻,东南同驻马店市蔡县相接。

2、树种种植现状

城市道路绿化现状模式为行道树+分车带(乔木+灌木。行道树:法桐、柳树。(注:内环路的行道树法桐为两排,间距为7m女贞为两排,间距为6m,柳树为两排,间距为7m。)

围绕漯河市城郊结合部的环线高速公路,选择植物单一,仅中间分车带有金叶女贞,两边护坡绿化仅为混播草坪。外环路绿化现状以及绿化景观设计模式为护坡+中央分车带(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混播草坪+金叶女贞+佛甲草。

3、漯河城市绿地景观总体结果分析

目前漯河市区绿地总面积1592.8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1742.8公顷农村造林绿化折合面积75万亩,森林覆盖率21%;乡级以上绿化通道2100公里,林网控制率达到96%,城市绿化覆盖率34.13%,绿化率达到31.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64m。

漯河市绿地总面积为13.08km2,其中公园绿地总面积为2.76km2,占绿地面积的21.10%,附属绿地总面积为2.11km2,占绿地总面积的1.68%绿,防护地总面积2.08km2,占绿地总面积的15.90%,道路绿地总面积2.10km2,占绿地总面积的16.06%,其他绿地总面积1.84km2,占绿地总面积的14.06%。公园绿地所占比重较高,其次为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生产率低比重最低。

4、结论

①绿地斑块数量不少,但分布与布局极不平衡,以附属绿地占绝对优势。

②绿地斑块形状规则,缺乏自然形状,人工痕迹较重,复杂形不够。

③绿量不高,缺乏乔木为主的复层群落结构,三维绿量(空间上来讲)较低。

④绿地景观多样性较低,分布不平衡。

⑤总体上绿地斑块破碎度大,尤以附属和防护绿地突出,防护绿地没有很好发挥其防护

2作用。

在漯河市域范围内,对水库、湖泊周边的林地、绿地进行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尤其是市域东北部的湖泊、池塘作为广义的湿地资源,应加以重点保护,充分利用现有的坑塘、洼地,在此基础上形成水面。

除了要对水库、湖泊的周边进行保护外,还应当对市域重要河流水系加以保护。对重要河流水系的保护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其中在绝对生态控制区,尽量以植被缓坡代替人工砌岸,主要布置生态绿地和园林绿化,除道路、桥梁、园林建筑小品之外,不进行其他性质的建设;在建设控制区,需对各类建设活动要进行严格审批,对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密度等给予控制。

三、现状主要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漯河市绿地的形式、面积、设计理念等都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指标,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绿地率总体水平稍低

漯河市所辖面积较广,所需绿地类型也相应较广。但相对于各类绿地来说,绿地率相对较低,体现在道路上为老树少,灌木多,乔木少,道路绿地的指标不够,树种规格小,道路覆盖率低。绿地形式相对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2绿化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不足

漯河市在城市街道绿化树种选择上主要以落叶树种为主,常绿树种过少,植物季相变化体现充分;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也没有注意树种的生物多样性,造成漯河市的绿化树种单一,缺乏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应结合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树种配置,同时,生物多样性不足的现状为病虫害提供了机会,影响了绿化树种的正常生长。

3缺乏统一规划

生产绿地少,面积小,质量不高,且分布不合理。难以满足城市绿地发展对树苗生产的需要和城市生态安全的需要,漯河市各区之间绿地不平衡,居住绿地、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破碎。

绿地系统的设置应与城市设计同步,即:需将绿地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力求绿地和城市和谐统一。但漯河市的各类绿地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城市建成后再建的,这样就难免会有一定的生硬之感。景观和城市的和谐程度未达到最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4街道绿化无特色

公园绿地类型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表现为以街旁绿地小型绿色斑块为主,区级的大、中型绿色斑块比较缺乏,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

街道绿化植物配置扎乱,植物长势较差。道路绿化覆盖率低,缺乏附带措施。由于对树种的选择缺乏科学全面的考虑,造成现有行道树种单一,生长良莠不齐,缺少街道绿化特色,种植形式混乱。道路模式过于简单,设计多为一版两带式,仅两侧有绿地。道路绿化带的植物结构过于简单,绝大多数仅有乔木一层,少乔、灌、草三层的复合模式。

街道是一个城市最常见的公用设施,其形象代表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漯河市城市街道绿化设计缺乏地域特色、地理差异性,形式较为单一:简单的绿化形式、单一的树种,无法表现漯河市的特色。对于漯河市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

5在绿化设计手法上,形式比较单一,趋同性比较严重

漯河市城市街道绿化景观的设计植物配置层次结构过于简单,缺少变化。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往往对于乔木和灌木两个层次考虑较多,而对于中间层次的植物考虑较少,很难形成复层植物景观,植物群落的景观效益未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6地域标识性不足

漯河市的道路景观绿化的标识性不足,不能让人很明确的透过植物的种植规模、大小、特色、高低、树种的配置方式等,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所以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上应该充分用植物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四、改进方案构想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以城市绿化可持续性发展,满足市民对环境的需求为目标,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为宗旨,以城市发展需要为导向,坚持以乔木树种为主体,乔、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植物造景原则,采用传统和现代园林设计手法构筑符合具有鲜明成都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城市街道绿化景观。

(2)规划原则

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立地条件的状况合理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采用引进适合本地地理、气候条件的外来优良树种。

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使城市道路功能结构和规划布局有利于提高居民生存空间质量。

3.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增加道路景观、绿地斑块与生物的多样性,积极开展城市多样性保护,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质量与区域生态平衡为目标。

4.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的原则。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注意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植物群落的构筑,不仅有美学、植物学上的要求,还须有生态方面的要求,根据周边环境及道路性质,考虑到植物的滞尘、隔音、吸收有害气体、降温增湿的功能。

5.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6.地域性区域性特色原则。规划反映出漯河市的地域特色,在规划设计上以地带性植被作为种植的理论模式,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

(三)具体措施

通过对漯河市绿地景观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对于如何进行城市绿地生态规划,有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重文化内涵

重视漯河市内外自然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同时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结合漯河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对给类园林绿地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形成漯河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与特色。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以及种植方面就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在花卉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此方面的考虑。

2.按照国家有关行业规定

应按照国家有关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规定,根据城市游憩要求,景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城市避灾防灾等要求,考虑城市现状建设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各类园林绿地类型与规模。

3.均衡布置各类绿地

各类公园绿地应均衡布置,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出游要求。各类带状绿地合理分布形成网络,公园绿地、生态绿地与绿色网络有机结合形成体系。

4.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

考虑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因素,合理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水平的绿地规模,使各类绿地的增加速度不低于成都市的发展速度。

5.合理配置各类景观植物

树种规划要重视使用地带性树种,坚持以适应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引进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制定合理的乔、灌、花、草比例,以乔木和灌木为主,同时要考虑植物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在对树种的选择中,也应该考虑到防火、防噪等因素,尽量是其利益最大化。

6增强各类绿地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增加群落的成层性,以提高绿地系统功能

绿地系统在城市发展中占有极大的地位,如果在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有意识地注重其系统结构的发展,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的极其有益的。目前漯河市的绿地规划在此方面做得不够好,应该努力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第五篇:乡村景观规划

《文献综述方法》课程论文

乡村景观规划

授课老师:王艳梅 院 系:林学院

专 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学 生:翟 耀 学 号:08202017 完成时间:2009年04月

乡村景观规划

翟 耀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总结近年来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分析乡村景观的类型,归纳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并重点研究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前景和重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乡村景观规划的趋势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类型;特点;发展趋势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Zhai Yao(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2)Abstract: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both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ly years.Analyze the types of rural landscape, i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emphasi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point out its shortcomings, and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future trend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rural landscape planning;typ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

1.1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国外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捷克、德国、荷兰等。一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始于50~6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起了推动作用。如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研究方法LANDEP系统,德国Haber等人建立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为基础的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统,都在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和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上起了重要作用。此外,美国Forman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以Van Lier为主席的“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the 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Multiple Use of Land)”简称ISOMUL,则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国从事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的著名学者组成的研究组织,在推进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保护和恢复乡村的自然和生态价值,协调城镇边缘绿地和乡村土地利用之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核心指导作用。他们提出了以“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s)”和“生态网络系统(ecological networks)”等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其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保护农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起了决定性作用。在韩国,分布于丘陵沟谷和河川平地之间的传统而安静的乡村群落和规划有序的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优美景观大大推动了本国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正如日本学者Masao Tsaji博士曾论述过: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要科学地协调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共资源(common goods)”的一面和“私有资源(private goods)”的一面,并且公共资源优化的实现就是通过严格限制和优化各种私有资源来达到的,同时他还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化经常受到忽视,而必须通过科学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或景观规划来保证。

1.2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在国内对农业或乡村景观问题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农业或乡村地理学方面进行的一些有关研究,例如郭焕成等在80年代末开展的“黄淮海平原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城镇化研究”,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经济问题,探讨了区域乡村发展机制与模式,因此严格来讲,这只是从乡村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与农村景观相关的一些问题。二是比较全面而积极地从景观生态学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目前其主要研究重点是针对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如黄土高原、西北农牧结合带以及土石丘陵山区等)和城乡交错带进行景观系统分析和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在1989年和1996年的第一、第二届全国景观生态学术研讨会和1998年沈阳亚太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研讨会上有比较集中的反映[1]。其中,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组织和推动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肖笃宁等先后主编出版了《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等2本具有代表意义的系统性研究文集。此外,景贵和、傅伯杰、陈昌笃、王仰麟、俞孔坚等在农业景观分析、景观系统分类、景观生态设计和布局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如景贵和的“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生态设计”,肖笃宁等的“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分析”,傅伯杰的“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王仰麟的“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等。三是目前在一些高强度土地利用区进行的乡村土地整理或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其侧重点主要在优化配置土地利用,以及调整不合理的乡村住宅用地和规模化合并农业用地,改善乡村景观面貌,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上,但并没有深入到更加具体的农业或乡村景观系统分析、景观模型研究和生态规划上去。当然,这部分工作应该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具体研究内容之一[2]。

从以上分析来看,对城镇化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已有一些不同侧面的研究;同时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也有很多基础,但是在系统地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推进。乡村景观的类型

从乡村景观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种植业景观:指观光功能的现代化种植,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如引进优质蔬菜、绿色食品、高产瓜果、观赏花卉,组建多种农业观赏园、自摘瓜果园、农俗园、农果品尝中心等。

林业景观:指具有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林果园、绿色造型公园,开发利用人工森林与自然森林所具有的多种旅游功能和观赏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森林浴,提供空间场所。

牧业景观:指具有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为游客提供观赏和参与农牧生活的乐趣。如草原放牧、马场赛马、猎苑狩猎等活动。

农村副业景观: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展出及其制作过程,都可以作为观光副业进行开发。如利用竹子、麦秸、玉米叶编制的多种工艺品,南方用椰子壳制作的具有纪念意义的茶具等,可以让游人观看艺人的精湛技艺,也可让其亲自参与制作过程。

生态农业景观:建立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绿色保洁食品,为游人提供观赏和研究良好生态环境的场所,形成新的农业生态景观。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及供灌溉和养殖的水库等生态农业典范。

风俗民情景观:田园风光,水乡景色,憨厚的民风民俗,美味的农家饭菜,是当代城市生活的人们节假日休闲的好地方。由此看出,乡村景观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特定文化渲染的综合产物,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资源,具有比单纯的应用价值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3]。3 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

3.1它涉及景观生态学、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建筑学、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综合性,是一种全方位的规划。

3.2它集中于乡村景观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根据景观优化利用原则,通过一定地点的最佳土地利用或一定利用方式的最优地点进行布局规划和设计。

3.3它不仅关注景观中的核心问题——“ 土地利用”、景观的“土”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3.4它的任务是协调土地利用竞争,提出生态安全上恰当、美学上满意的规划方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3.5它既协调了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又强调生物环境的多样性,以丰富多彩的空间格局为各种生命提供持续的、多样性的生息条件。

4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前景和重点

80年代以来,乡村城市化的冲击已经对我国的农业与乡村景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这一过程的特点是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以及向土地利用多样化、均匀化、易变性方向发展,其结果是使乡村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的错综镶嵌分布。农村各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断改变区域内乡村景观格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4]。例如,耕地遭到蚕食或被破坏,土地利用布局趋于零散和无序,乡村布局混乱而出现了所谓的“空心村”现象,以及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现象而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等。这种乡村景观时空格局的改变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不能满足农业或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显得日益迫切。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近郊区,是近阶段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重点地区。

乡村景观规划必须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3个层次的功能。传统农业仅仅体现了第1个层次的功能,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第1个层次功能外,越来越强调后2个层次功能。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状况存在差异,乡村景观规划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景观生态学和现代景观规划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仅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注重也只有最近10来年的时间。因此,今后有关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将主要集中在继续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以及一些重点区域的典型研究和应用实践。理论和方法论上的研究主要包括:(1)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方法和标准,这是研究和评价乡村景观状况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也是开展景观规划的前提。但是景观评价牵涉到评定景观多重价值的多个方面,建立一套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将是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2)景观空间模型的建立方法,这是描述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的一种手段,是建立未来景观规划模型的基础;(3)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乡村景观系统分析和规划的方法[5]。

乡村景观规划在一些重点区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1)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城市近郊区内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区域生态系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乡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具有强烈的异质性,景观的镶嵌度也很高,不是引进斑块就是残留斑块,耕地和其他非建筑用地斑块日趋缩小。农业主要为都市农业,以园艺业和设施农业为主,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该区域的发展易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2)生态脆弱地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主要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目的是改善胁迫或被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整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变的影响导向良性循环,优化和美化乡村景观,发挥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生态和美学综合价值,使之更加适于人类生存。如肖笃宁总结了我国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荒漠化地区的林——草——田镶嵌景观格局、平原农田区的防护林网络等几种景观生态建设类型即属于此类;(3)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些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这些地区由于快速的城镇化步伐和长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传统的乡村景观正在被“农村中的城市化”景观所取代。因此,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立一种和谐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现代乡村景观变得十分迫切。

5.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5.1观念认识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对其居住环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但往往缺乏乡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的指导,并且受到当前城市居住标准、价值观以及建筑形式等影响,误导乡村景观的发展。调查中发现,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乡村呈现出城市景观[6]。如有的村庄在规划建设时,提出了“建成城市风貌”的口号,一些在城市早已开始反思的做法却在乡村滋生、蔓延。殊不知,乡村居民在羡慕城市文明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自身有价值的东西,造成传统乡土文化的消失。乡村居民还缺乏规范的规划设计观念,自行拆旧建新,大量的、缺乏设计的平顶式、甚至没有外墙装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成乡村建筑布局与景观混乱的现象。把景观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种植。虽然一些地方有“见缝插绿,凡能绿化的地方都绿化”的意识,但不是通过规划设计,而是自作主张,完全随意行事。这些观念认识上的偏差都将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和畸形发展。

5.2规划设计方面

目前,虽然全国有63.46% 的村庄已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是总的看来,规划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总体布局大多千篇一律,有的采用城市居住区的布局模式,缺乏乡村的环境特征;有的形式单一,布局采用大片的行列式排列,实在无异于兵营,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缺乏乡村应有的自由、亲切的生活氛围和特色。建筑上盲目模仿城市类型的住宅或别墅,尤其是所谓的欧陆风格,更是造成建筑景观上的负面影响。乡村景观也是一样,似曾相识,毫无乡村特色而言。

这些问题在于规划设计不切实际。虽然设计人员已经认识到乡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他们往往又忽略了乡村的环境特征,将只适用于城市环境的设计规范生搬硬套到乡村景观和乡村住宅设计中去。设计缺乏对乡村居民的心理、行为进行充分的研究,造成使用不便,缺乏吸引力。规划设计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乡村景观的固有风貌,反而造成更多景观上的新问题,使得地方特色随着乡村的更新改造而逐渐褪色。

5.3生态环境方面

由于片面追求乡村经济的增长,造成对乡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基本农田面积减少,自然斑块面积减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使传统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等等。

大树、河(溪)流、池塘与自然植被等是任何一个乡村地区固有的特征。然而,乡村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很少考虑乡村这些所固有的自然元素。相反,原有浓荫的大树不见了,河边、池边的自然植被被毫无生气的混凝土驳岸所取代,还出现了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广场„„,这一切不但使乡村失去了田园景观特色,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7]。6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发展同样具有21世纪信息化、复杂系统化与可持续性的广泛特征,发展趋势集中在:

6.1乡村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景观资源是乡村资源体系中的一类特殊资源,有的是可再生资源,而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乡村景观资源的破坏意味着乡村景观资源的破坏与乡村景观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乡村景观资源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乡村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与技术是乡村发展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乡村景观资源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

6.2乡村地区现代化与乡村景观遗产保护

乡村地区的现代化过程迎来新的景观阶段,同时又将每一个阶段推进历史,历史性的景观成为新景观体系中的遗产景观,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重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遗产的保护是乡村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更是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遗产的保护模式与技术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趋势。

6.3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结合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结合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重要发展趋势。生态化、环境化和视觉优化与净化、环境艺术化、景观功能化使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客观需求以更大尺度景观环境为背景,将景观背景的生态特性、环境的艺术性和环境功能与规划设计景观的生态性、艺术性、功能性高度结合,形成景观相互渗透、功能协调的景观系统。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高度结合的理论与规划设计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6.4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乡村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景观空间。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是为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而对乡村整体人类生存环境的规划设计。其中,人居环境是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领域,乡村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居住功能和游憩功能等都是乡村景观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人居环境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成为新世纪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6.5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所提出的新的原则、目标与模式。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不是短期的规划设计,不是功利主义的规划设计,也不是规划设计的实验场,它是以整体人类生存环境为对象,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构建为主体,与地理环境系统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模式。寻找适宜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景观旅游规划模式是新世纪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

6.6乡村景观图谱的建立

新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主体产业类型。乡村景观资源图谱就是信息时代技术在景观科学中的重要应用,是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技术途径。景观图谱是景观数字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景观图谱形成乡村数字化的景观体系,实现数字化景观管理、景观模拟、景观模型与景观过程、景观演变以及景观旅游规划设计过程的数字化与工程体系化,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主导趋势[8]。

结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与自然景观高度结合的,因此要求我们在做规划时不仅要重视自然景观的保护,更要以长远的目标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做规划,尤其要注意贫困地区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要一味注重发展而损害了资源的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2] 杨 华.加快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破解“三农”问题[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4年10月

[3] 刘滨谊, 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05年 [4]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 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6] 邱国锋,张正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1. [7]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出版社,2003.

[8] 赵小芸.旅游投资在西部旅游扶贫中的效用分析【J】.旅游学刊,2004,(1)

下载区域景观规划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景观规划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景观规划——专业英语

    景观规划 朱利叶斯 .G y. 法布士 全部美国人口每天依赖于我们的国家景观去工作,生产食物以及娱乐休闲。美国每年有超过三百万亩的乡村用地转化成城市用地。我们每年建设约150......

    沿河景观规划说明

    目录 一、 文 字 说 二、 设 计 图明纸大 纲 一、前言 二、设计构思 三、设计依据、规范 四、景观植物及小品配置五、灯光设计说明 六、交通与园路设计说明七、环境容量分析......

    景观规划调研报告

    景观规划调研报告——现 与古 碰天鹅湖vs逍遥津1位置天鹅湖:政务文化新区 政务新区属于合肥市近些年新建成区, 服务设施建设尚未齐全,且公园距居住区也 有一段距离,所以该公园内......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汇报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课程论文 课 程:风景园林SEMINAR 论文题目: 关于如何传承文脉、构建个性化校园景观的思考---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 姓 名:应允芹 学 号:***......

    景观规划实习作业

    景观生态规划实习作业实习指导老师:李青松 实习对象: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 实习内容:(一)做一张A1大小的景观生态规划图。 (二)基于土地利用的景观要素分类图。 实习目的:了......

    城市景观规划考察报告

    城市景观规划考察报告5月12日我们来到五四广场,广场主体雕塑“五月的风”高30米,直径27米,采用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组合,以单纯洗炼的造型元素排列组合为旋转腾升的“风”之造型,......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张超魁 阜阳 236037 摘要大学校园的景观是对高校文化,历史及发展的体现,是一个大学发展、演变的精髓之所在。优秀的校园景观设......

    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德阳五中校园景观设计 论文摘要:校园的环境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随着中学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中学校园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