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沿河景观规划说明
目录
一、文
字
说
二、设
计
图
明纸
大
纲
一、前言
二、设计构思
三、设计依据、规范
四、景观植物及小品配置
五、灯光设计说明
六、交通与园路设计说明
七、环境容量分析。
八、供电设计说明
九、给排水设计与消防
十、主要设计指标和造价
安徽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涡河河道两岸景观景观设计说明
一、前言
亳州,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5000多年前,便有原始人类在此活动。3700年前,商汤在毫建都以来,曾三次成为中国古代都城,是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它既是衔接各方的通衢之所、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也是四方文化融汇之所,人文荟萃之地。神州的朝代兴衰,都曾在亳州大地引起强烈的震荡,掀起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漾起无数的文明之花。
亳州,美丽富饶,地腴物丰。历代以农为本,五业兴旺,手工业门类齐全,各种土特产品丰富,经济繁盛,是著名的商业都市。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艺术繁荣,科技思想活跃,文风炽盛,名家流派众多,拥有老庄文化、道教文化、建安文化以及药都文化、酒乡文化、涡河文化等浓郁的区域文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闻名天下。
亳州,钟灵毓秀,英雄辈出。千百年来,涌现出大批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书法家等著名历史人物,载入史册的有商汤王、老子、庄子、伍子胥、张良、曹操、曹丕、曹植、华佗、花木兰、嵇康、李绅、陈抟、孟汉卿、薛蕙、梁巘、张乐行、马玉昆等等。他们活跃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当时和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生活于 此、奋斗于此,留下了大量重要的踪迹。后人敬慕先贤英烈,立祠宇,建陵墓,祭祀凭吊,形成了众多绚丽多姿的名胜古迹。
亳州,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一是历史悠久,延绵不断。自原始社会至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一脉相承,各个时期的文物都有,尚无缺环。如果把亳州不同时代的文物古迹排列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系统、生动形象、翔实可证的“亳州通史”。二是品类齐全,内涵丰富。从馆藏文物到地面文物,各类文物一应俱全,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品种之多,门类之全,在全省首屈一指。三是规划宏大,广博浩瀚。
二、设计构思说明
1、河道整治工程基本概况
(一)流域概况
涡河是淮北地区跨豫、皖两省的骨干排水河道,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黄河南岸,流经河南省的开封、尉氏、通许、太康、杞县、拓城、鹿邑县和安徽省的亳州市谯城、涡阳、蒙城等县城,于怀远县城附近汇入淮河。河道全长380km,流域总面积15900km2。
涡河流域为黄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源地面高程为78m,河口地面高程为19m,总落差59m。流域平均地面坡降为1/6500,上游坡降为1/5000,中下游坡降为1/10000。
(二)河道现状防洪排涝能力
涡河干流惠济河口~西阳集,1982年以后开始实施涡河防洪应急工程,相继完成了涡河左岸亳州城区~大寺闸12.8km堤防,义门集~武家河口27.6km堤防和涡河右省界~大寺集长30.1km的低标准堤防,目前该河段排涝能力约为5年一遇的60%,泄洪能力约为20年一遇的70%。
涡河亳州市区~大寺闸左岸防洪堤长12.8km,堤顶高程39.20m~38.50m,堤顶宽3m,迎水侧边坡1:2,背水侧边坡1:2。亳州市区~大寺闸右岸防洪堤长13.85km,堤顶高程39.20m~38.50m,堤顶宽3m,迎水侧边坡1:2,背水侧边坡1:2。现状堤距 为320m~360m,两岸各有宽度不等的滩地。
(三)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位
安徽省于1974年对涡河的设计洪水进行了分析。1982年淮委对涡河亳州、蒙城两站的设计洪水进行了复核,报告的结论是维持74年成果不变,故以往的涡河治理规划均采用了74年成果。本次设计采用74年成果。5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1200m3/s,1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1500m3/s,2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2200m3/s,5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2500m3/s。,工程位于亳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设计河段是京九铁路桥~云渡路公路桥(张竹园)。根据有关规范和规定,防洪堤堤顶高程按20年一遇洪水位加超高2.0m确定,相应洪水位37.74m~37.10m。
(四)主要建筑物 1)河道整治工程
河道整治方案基本与《涡河近期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相一致。防洪堤堤线基本沿老堤线两岸布置,单边长为4805.3m。防洪堤堤顶高程为39.74m~39.10m,防洪堤断面采用复式断面。设计河底高程为27.98m~27.41m,底宽为60m,两岸开挖边坡为1:4,滩地高程32m~35m。根据《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岸亲水带宽度较小,特别是铁路桥~光明路段,因此,对该段的两岸滩地宽度进行了调整,右岸的滩地宽度减少30m,左岸的滩地宽度增加30m,河道中心线不变。铁路桥~光明路段右岸滩地宽70m,左岸宽130m,光明路~云渡路公路桥(张竹园)段右岸滩地宽100m,左岸宽100m。滩地外侧为浆砌块石挡墙,挡墙顶高程37.0m,挡墙顶部设休闲平台,休闲平台外侧设计堤距为300m,休闲平台宽10m,高程37.0m,外侧设防护栏杆。平台内侧与亲水带景观相衔接,堤顶高程为39.74m~39.10m,堤顶宽4m,为防汛道路。通过在下游修建挡水闸坝,使河道正常蓄水位保持36.5m。
2)闸坝工程
为改善开发区水环境,增强开发区的亲水性,拟在开发区云渡路公路桥上游修建闸坝工程。修建闸坝后,开发区河段正常蓄水位36.5m。枢纽泄洪标准按20年一遇设计,设计流量为2200m3/s,50年一遇洪水校核,校核流量为2500m3/s。
工程包括橡胶坝、泄洪冲砂闸及船闸等,工程布置如下:
河道在枢纽处通过渐变段由梯形断面变为矩形断面,河道主河槽设6孔泄洪冲砂闸,每孔净宽12m,闸底板高程27.40m,平面钢闸门控制出流。闸室顺水流方向长20m,闸室上游河底设置钢筋砼铺盖,长45m。闸室下游设挖深式消力池,池长30.0m。闸室正常蓄水高程36.5m。闸室设检修平台及启闭平台。河道中间设一孔船闸,按6级航道设计,净宽8m,船闸总长120m,上下游导航挡墙各30m。两岸滩地高程34.5m,左右两岸各布置橡胶坝一座,坝袋长各为100m,坝高2m,坝袋正常充水高程36.5m。橡胶坝闸室长10m,上游设钢筋砼铺盖,长10m,下游设护坦,长10m,在河道左右两岸各布置一个冲排水泵房。枢纽在下游侧设工作桥一座,桥长320m,桥面高程40.5m。
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涡河两岸。为了提升开发区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来亳州参与其经济建设,现对涡河两岸的堤塘改造和环境景观进行设计。
2、景观设计构思
在景观布局上,把握沿河的特征,贯彻总的规划设计理念,突出“人性化“、“园林化”、和“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绿色、环保、安全,同时具有亳州文化风格的环境。设计中保留了总的建筑规划对“亲水文化”的诠释,充分运用徽派建筑的表现元素来展示亳州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灿烂的古代文化。充分挖掘亳州的历史人文和涡河两岸的自然生态景观做为我们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以建筑、小品、雕塑、构筑为骨架,用丰富的绿化环境造景为之血肉,尽可能地优化景区小环境建设,从而提升景区的质量等级。
由于用地沿涡河两侧纵向发展呈带状趋势,而且长度约3700米,因此应对其分段设计,本设计沿用以横跨涡河两岸的大桥为自然分界点,将两岸各划分为三个部分,分段设计,使得每个段落既有中心,又相互联系。
两侧上段(京九铁路线边处)的用地较狭窄,又处于涡河右岸观光人流的起始点,设计中采用了富有徽派建筑特色的马头墙,墙面上是一组紫铜浮雕,镌刻亳州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事件,如成汤定都,楚霸中原,曹操起兵,祖嫡北仪,隋唐烽火„„等。浮雕墙围合成一小广场,做为人流聚散之地,中央的铺地以青石板铺砌,略高处两侧嵌以青砖,以形成强烈的放射状。紧接着浮雕 墙的是八角的碑亭,以碑刻形式向人们介绍亳州城的历史沿革。
上段与中段交接处在高架桥两侧是以中国原始第一村——尉迟寺遗址发掘现场为原形的,原本发掘的探方在这里被设计为 不同肌理的块面——或草地,或卵石,或水池,或黄土,其间放置亳州地区出土器皿为蓝本的雕塑小品,既美化环境又丰富人们的知识。
当人们穿过了尉迟寺遗址广场之后,就可以来到设置在水边的亲水平台,这里有蜿蜒的长廊,有临水而居的水榭,画舫,人们到了这里可以歇歇脚,喝喝茶,感受一下河水的气息,两岸的一片绿色,放松一下心情。并在此设置一游船码头,是在涡河水上观赏岸上景观的起点。
太极广场是以我们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和理论为蓝本而设计的,集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广场。广场的中心以道家的太极图式为铺地,并引入涡河的河水,使得广场的一半象似漂浮在水中,以表达老子以“道”为思想核心的哲学体系——“道亦道”、“无常道”及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天地万物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它们互相依存、相互联结。广场正中为一喷泉游泳水池,围绕水池是三个高耸的浮雕圆柱,上面雕刻着老子梦寐以求修炼成的仙人;浮雕柱座落于三个小圆形水池中,三个水池中的水向中心喷泉水池汇集,以形象的手法表现了老子一气化三清的传奇故事。广场靠着道路侧设立两片弧形墙,上面镌刻老子的《道德经》以及老子的线刻雕像,在两片弧形墙之间,以“孔子问礼于老子”以蓝本设立情景浮雕。
亳州地处平原,涡河两岸的地势平坦,少有起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得景观布置错落有致,同时充分利用河床清理过程中废弃的泥土,在堤塘内适当做一些堆山,这样既丰富了景致,又合理地平衡了一部分土方工程。同时在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高度控制,增加一些高耸或有一定规模、体量的建筑,在突出表现历史和文化的内涵的同时,注入一些旅游、娱乐的理念。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我们设计了一座“瓮城”(一座仿古的城池,内有城墙、城门、曹营点将台及观景台等建筑)和沿河边设计了一个仿“赤壁之战”的遗址,作为水上的一个景观点。
亳州是中国药材之乡,清代诗人刘开路经亳州有诗名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在河岸凸出处较大的地幅设置一中心广场,广场以芍药花为主题,结合原规划中的“中药材科技园”,主广场以铺地铺砌出芍药花的形象,周围辅以高低不 同的小广场、水上平台及水池,其形态以抽象的花瓣为造型,水广场上以膜结构塑造水上芍药的形态,高低错落,造型别致。广场面积为32000平方米,可作为演艺、大型聚会活动使用。广场的灯光配置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三级——普通照明结合 艺术造型、一般集会、大型或重要的演艺活动。
广场的北部以堆山为远景,山顶处伫立“古井亭”,井中有水,水流至山下的水广场中。广场的南面为祷雨台,来源于汤王宁可牺牲自我为民求雨的故事,台为八角二层,汉白石栏杆,上设五色土。
祷雨台的南侧为茶室,旨在创造一宁静的气氛。茶室为一合院,前面为水池,上有遗履桥,桥旁设雕塑,向人们讲述黄石公三遗其履以考验张良的故事。
最南端为一堆山,山腰中设一镇风塔,做为整个地段的标志性建筑,又有镇住风水的用意,塔八角,七层,石砌仿木结构。在涡河开发的详细规划中提到:右岸以文化公园为主。在突出一个文化主题的同时,我们强调环境的绿化率和亲水性,使涡河沿岸的形象发生极大的变化,营造一个现代化新兴的城镇景象。除了三座跨河的高架桥外,在所有通往带状公园的街道口,都设有徽派特色的牌坊,烘托其历史的氛围。
涡河左岸以绿化为主,做为西岸的背景,同时设立“日”、“月”、“星”三大主题广场表达亳州数千年的文化变迁,其间设立反映亳州人民生活及自然变迁的雕塑墙和小品。
为了保障整治后的涡河,在通航和水上游览的需要,我们在铁路京九线靠开发区一侧,设计了对应的两座货运船只的停靠、驳货码头,在相应的旅游景观点,利用一些亲水平台和水榭等建筑物,设计了五座游船停靠码头。
左岸的第一景就是“五行广场”,设计为五座旱喷泉和一水上平台,既作游人码头,又可以作为人们豢养水禽的嬉戏场所。整治后的涡河水水质较以前有很大的改善,能够豢养水禽就是环境治理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在第一座高架桥的左侧,设计了一座将中国古代建筑的元素用现代手法表达的、简洁而富有力度的门式造型,配以各式的门与墙体的片段,组成了一个小型的广场。采用新型的灯光设计,使得桥墩下的僻静处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在涡河的左岸设计的景观是一些与现代生活相接近的休闲、旅游、观光的场所。如造型新颖的水族馆、热带丛林植物园和 儿童游戏场,都是考虑开发区及其他地区的居民、观光客游览的内容,融入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在这些现代的广场和建筑物之间,穿插了自然景观、堆山及石林,营造出景致错落、树林叠翠。如在堆山坡上设计了“木兰 家坊”,建筑物采用园林风格的亭阁,由中式的长廊相连,依着山坡的高低起伏跌宕,颇具韵味。
在左岸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考虑涡河北面的规划尚不确定,预留了一些土地为今后发展所用,目前是作为绿化和广场的方式预留。
三、设计依据及规范
1、设计依据。
A、业主及代理机构提供的《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详细规划》 B、业主及代理机构提供的地测绘地形图及道路系统图 C、有关单位对涡河堤塘改造的设计方案 D、用地测绘地形图
2、设计采用的规范 A、《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B、《公园设计规范》 C、《堤防工程规范设计》
D、国家颁布的城市规划法及相关设计规范
四、植物景观配置
(一)规划原则
以总体规划为依据
因地制宜,使用、经济、美观
以植物造景为主
适地适树
表现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以人为本
(二)绿化以景观效果为主,结合总体风格和造景设想,对不同区位的配置区别对待。
1)、宏观上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配置的自然景观,衬以有较强几何形式感的花灌木,与地景形成特色。有意识地增以加阔叶、色叶等树种的比重,使得植物景观随四季变化,达到季季有景。在局部视点,根据需要对林相进行纯化,强化意境气氛,突出其某一季节的最佳景观效果。花灌木地景注重色彩的配置和大尺度花、叶质感的把握,以满足中心景观核的景观效果。2)、讲究绿化与地形的协调,以绿化结合地形,强化空间的界面效果,以符合宏观景观空间的格局和风格的要求。
3)、绿化以片植的方式为种植特色,根据林带的宽窄走势,加强色叶树种的布局联系。林间根据功能需要,可形成高木疏朗、芳草凄凄、山石微露、林端低灌相隔的高低两层的配置。花灌木地景在靠近林缘处点缀孤树,使花灌地景与林带的过渡衔接更自然。4)、沿景区内部游步道设单行行道树,以增加景观层次,调节景区中花灌地景空间开阔造成的单调。5)、植物选材除根据景观需要外,更注重乡土树种的运用。
6)、在江岸生态湿地上,强调原生态的保护,结合景观需要的原则,加以对亳州乡土树种松柏、竹、梅、芍、银杏、槭树、广玉兰的运用。树种选择
1、乔木:金钱松、马尾松、柏木、侧柏、黄兰、冬青、垂柳、旱柳、枫杨、榉木、柳杉、扑树、榆树、李、槐、皂荚、沙枣、梨、合欢、银杏、槭树等。
2、灌木:金叶女贞、红衣继木、紫荆十大功劳、火棘、黄杨、桐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法国冬青、杜鹃、油茶、三叶草、月季等。
3、藤本植物:紫薇、凌宵、爬山虎、车前子、紫藤、野蔷薇等。
4、草地:天鹅绒、狗牙根、肥田草、结缕草、马尼拉草。
五、灯光设计说明
在整个景观中,利用灯光在夜间会形成奇特的效果,并将加强或突出主要景点,使其成为整个景观的亮点。在整个灯光设计中,我们充分利用光本身所具有的透射、反射、折射、散射等性质,并考虑到光的强弱、明暗、柔和、层次、韵律等会给予环境不同的
空间个性。在具体的灯光运用中,我们还充分考虑到光源本身的冷暖色彩及光源的布置方式、光源的方向等因素,创造出不同的光艺术空间效果。重点区域光环境设计:
自然生态绿化区:主要用光环境设计来营造照明气氛,并利用树作为背景,来表现环境中的小品、雕塑等的轮廊、明暗和韵律;不同景点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重点景观做重点刻划,为满足人对空间安全性的需求,并加强了偏僻地点的照明。
仿古建筑及小品:按照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形特征,配以相宜的灯饰,烘托建筑的意境和氛围。在灯型的选择上,尽可能地古色古香。主题广场区:按照不同的主题,设计相应的灯光照明,满足人们休闲、集会、娱乐的要求,保障夜间照明的安全。
照明:以冷光源的荧光灯、汞灯照明为主,尽量使夜间绿地的外观翠绿、鲜艳、清新;表现景观树时,采用低置投射灯光和远处灯光相结合;表现绿地时,除合理地组织光源,还可把光源放在容器里,并注意草地的明暗变化。
六、交通与园路设计说明
景区通过防洪堤与外部城市干道取得联系。在防洪堤上景区中端及南端明智广场位置设两个入口,在防洪堤北段补设辅助入口,以此保证景区的人流疏散出入。其中中端的入口因靠近规划中的商业街和住宅区而被作为主入口。
景区内部道路分二个等级,均为游步道。考虑残疾人通行及服务运输需要而在必要位置设合理的坡道,以提供方便。由于景区呈南北向窄长走势,因而区内主游步道也从南到北贯穿。沿江岸的木板景观步道呈几何形蜿蜒曲折,根据环境,宽窄变化有致,与江岸有较大的落差,因而设装饰造型栏杆与低形灯柱。在主要观景位置,能保证有较大的人容量。除南北两端与景区内部联系 外,在景区内部的游步道保持3M的宽度,呈流畅的曲线组织起景观视线。另一个较小等级的景观道路,主要担负起主游步道的联系和增加林间绿地中活动空间。充分利用绿化空间的开合舒闲,或穿行于蔽天高木之下,或起伏于灿烂地景之中,达到使游人充分体验景观效果的目的。地形处理与竖向设计
按照现有的规划,本方案所坐落的位置地势较为平坦,容易造成平淡无变化。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调整人们的视线高度外,还通过人工堆山的方式,在右岸的景观中设置了两座高度为10余米的丘陵;左岸考虑供人们休闲、娱乐为主,广场采用跌落式,这样左右岸对峙,形成较为明显的环境对比。
七、环境容量分析。
一个合适的环境容量的控制对于景区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景观质量的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作为确定内部各种设施数量或规模的依据,也是今后管理上控制游人的依据。
由于右岸景区内有较大的地景空间,为了合理地安排游人驻足观赏、游览嬉戏、休息停顿的空间,参照《公园设计规范》中所指60平方米每人的标准外,另以线路法结合面积法对景区环境容量作了计算,然后综合权衡,得出合理结论。防洪堤在此不作景区内部考虑。
1、《公园设计规范》标准为60平方米/人,根据发展水平和需要,我们提高至80平方米/人。总面积为120000平方米,按80平方米/人计,周转率设为4,即一天计4批游客,则景区的日游客容量为120000/80x4=3750人。一年以250天计,则景区的年游客容量为250x3750=937500人。
2、线路法结合面积法。
1)、广场、休闲场地按面积法算,面积为120000平方米,按15平方米/人计,周转率为3,则一天可容纳的游客数为120000/15x3=2660人。
江岸景观步道与防洪堤也按面积法算,面积为14400平方米,按10平方米/人计,周转率为6,则一天可容纳的游客 数为14400/10x6=240人
2)、景区主游步道和林间小径按线路法计,道路长度分别为900、1200米。根据经验数据,我们提出游人线路间距指标分 别为4平方米每人和8平方米/人。游人步速以60m/分计,则走完两种线路分别需15和20分种。每天景区开放时间为8小时,有效时间为6小时,则一天游客人数为900/4x6x60/15+1200/8x6x60/20=8100人。
一年以250天计,则一年的游客人数为250x8340=2085000人。
八、供电设计说明
(一)、本工程位于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集休闲、娱乐等内容为一体的旅游景
(二)、电压:工作电压为380V/220V;照明工作电压为220V
(三)、本工程主要用电区域为:广场、道路照明及各景观装饰照明。
(四)、景区内各用电设备除表演舞台的控制在舞台区内外,其余均在茶室和水榭内控制。由配电房内引出的各干线或照明支线采用YJV22-1.0型电力电缆埋地敷设,埋地深度为-0.8米,过道路线进建筑物均需穿钢管保护。
九、给排水设计与消防
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J15-8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 其它专业提供的基础资料
2、设计范围
1)、绿化自动喷灌用水、道路冲洗用水等给水管线设计、广场卫生间用水、广场周围室外消防用水; 2)、道路雨水及绿地雨水、广场卫生间污、废水等排水管线设计。
3、给水系统
1)、用水指标与用水量
A)绿化喷灌用水:用水指标:1.5L/ m2.d(一天两次)用水量:180 m3/d B)道路冲洗用水:用水指标:1.5L/ m2.d(一天两次)用水量:74 m3/d
C)卫生间用水量:10 m3 D)未予见水量附加10% E)总用水量约为290 m3/d
2)、水源考虑从附近的市政给水管网引入两根DN150的给水干管,供本工程绿化喷灌用水、道路冲洗用水及广场卫生间、广场周围室外消防用水;给水管采用孔网钢塑管。
3、室外消防用水系统 室外消防用水量:15L/S
本设计在广场附近设置SS150-1.0型室外地上式消火栓,室外消火栓布置在室外给水管网上,其布置间距不大于120m,保护半径小于150m,室外消防用水由室外消火栓提供。
4、排水系统
1)、雨水排水量根据当地暴雨强度公式计算,重现期取一年,集流时间为5min。
2)、道路雨水及绿地雨水由雨水口收集后汇入本系统雨水管网,最终排入市政雨水管网,雨水干管管径为DN200~DN400;雨水管采用UPVC加筋管。
5、污、废水系统
污水排到室外经化粪池处理后与室外废水合流,最终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十、主要设计指标和造价估算
景观面积:
右岸
689819平方米
其中广场的面积分别为:
芍药主题广场
41379平方米
太极广场
12922平方米
尉迟寺遗址广场
9400平方米
仿古建筑物:
瓮城
7500平方米
镇风塔
3500平方米
茶楼
3750平方米
石舫、楼台
1250平方米
石拱桥
2座
碑亭
2座
仿古构筑物:
牌坊
9座
片墙
5帧
柱梁架
2组
祈雨台
1座
雕塑造型:
浮雕墙
8幅
名人塑像
10座
浮雕柱
3支
左岸 653418平方米 其中广场面积为:
五行广场 5248平方米
甲骨文造型广场 20930平方米
阳光广场 36000平方米
亲水平台 2832平方米
现代建筑:
热带丛林植物馆 10452平方米
水族馆 22000平方米
仿古建筑:
木兰家坊 2450平方米
亭 2座
绿化面积 600000平方米
景观区内水域面积 76000平方米
人工堆土 231100立方米
各类道路(包括堤顶道路)209700平方米
附属工程及设施包括:
小型泵站
变电所
污水处理站
垃圾处理站
公共厕所及管理用房
水电配套及照明工程
初步估计总投资为373,800,000元(静态投资)
第二篇:景观规划——专业英语
景观规划
朱利叶斯.G y.法布士
全部美国人口每天依赖于我们的国家景观去工作,生产食物以及娱乐休闲。美国每年有超过三百万亩的乡村用地转化成城市用地。我们每年建设约150万房屋和许多的用于商业、工业、公共机构和娱乐消遣的设施。我们将百万吨的废弃物处理并使之成为空气、水、油以及纵横交错的国家道路、铁路和输电线路及管道。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所有的这些活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所拥有的环境的质量和价值。
只有当我们广泛地使用景观规划原则时,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充足多样的景观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完好美丽的环境。景观规划发生于很多方面。目前,项目用地规划中使用得最广泛。国内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雇佣景观设计师在这方面努力。这样的结果是这些公司比其他没有具备这些规划知识的公司更具吸引力,更环保,更具经济意义。
美国风景园林之父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致力于景观规划的所有方面。他对成功的发起国家公园运动是最有帮助的。他规划了第一个城市社区,在河边保护公共滨河空间。他还将波士顿的三个社区连接起来,通过在19世纪80年代把莫迪河转变成壮观的带状公园。奥姆斯特德的学生查尔斯爱略特和爱略特的侄子,查尔斯爱略特II,在马萨诸塞特州将他的视线扩大到一个全州的开放的空间。这个赋有远见的学说至今仍在执行。
二战后,奥姆斯特德的传统在每一个层面继续。在20世纪60年代,伊恩·麦克哈格作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声音出现了。他的启发性书籍《设计结合自然》建立了当代景观规划的原则,使景观规划从成型的发展到响应自然地去保护临界景观资源。这一时期另一位景观规划的领导者菲利普·H·刘易斯在威斯康辛州进行了全州休闲规划并建立了遍及全州的环境保护廊道。在20世纪60年代这动荡的十年,环境保护运动为景观规划者提供了很多机会。他们被要求做出对临界土地的使用决定并评估大区域的视觉文化特征。他们开发了先进的程序去评估景观的质量。而且在他们的帮助下决定了城市化地带发展的数量和类型。
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景观规划者越来越多的与科学家合作以便于获得关于人类在景观中的影响的相关规律。因此,规划变得更加复杂。景观规划研究团体涌现,他们努力研发综合了科学知识的可以为智能的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基础的程序。目前的景观规划应适应不断增加的信息量并转向电脑的帮助。杰克·丹杰蒙,通过他的公司,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现在的领导趋向计算机化,开发了最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去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现在地理信息系统是确定各级土地利用政策的必不可少的软件。其他的景观规划倡导者,包括劳拉·米西格和艾伦·罗博尼特,使用这种程序预测和管理明尼苏达州的土地利用变化。目前的研究还被用来探索景观规划电脑技术在社区层级的效用。我们将会在不久后看到这种新出现的程序被使用于各种用地规划中。
景观规划的未来是充满光明与挑战的。景观规划已经成为现在各种土地利用中最具意义的。在信息时代,景观规划相较于以前能帮助我们更加智能的使用我们的资源。
第三篇:乡村景观规划
《文献综述方法》课程论文
乡村景观规划
授课老师:王艳梅 院 系:林学院
专 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学 生:翟 耀 学 号:08202017 完成时间:2009年04月
乡村景观规划
翟 耀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总结近年来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分析乡村景观的类型,归纳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并重点研究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前景和重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乡村景观规划的趋势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类型;特点;发展趋势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Zhai Yao(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2)Abstract: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both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ly years.Analyze the types of rural landscape, i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emphasi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point out its shortcomings, and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future trend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rural landscape planning;typ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
1.1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国外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捷克、德国、荷兰等。一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始于50~6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起了推动作用。如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研究方法LANDEP系统,德国Haber等人建立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为基础的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统,都在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和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上起了重要作用。此外,美国Forman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以Van Lier为主席的“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the 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Multiple Use of Land)”简称ISOMUL,则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国从事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的著名学者组成的研究组织,在推进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保护和恢复乡村的自然和生态价值,协调城镇边缘绿地和乡村土地利用之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核心指导作用。他们提出了以“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s)”和“生态网络系统(ecological networks)”等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其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保护农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起了决定性作用。在韩国,分布于丘陵沟谷和河川平地之间的传统而安静的乡村群落和规划有序的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优美景观大大推动了本国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正如日本学者Masao Tsaji博士曾论述过: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要科学地协调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共资源(common goods)”的一面和“私有资源(private goods)”的一面,并且公共资源优化的实现就是通过严格限制和优化各种私有资源来达到的,同时他还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化经常受到忽视,而必须通过科学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或景观规划来保证。
1.2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在国内对农业或乡村景观问题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农业或乡村地理学方面进行的一些有关研究,例如郭焕成等在80年代末开展的“黄淮海平原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城镇化研究”,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经济问题,探讨了区域乡村发展机制与模式,因此严格来讲,这只是从乡村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与农村景观相关的一些问题。二是比较全面而积极地从景观生态学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目前其主要研究重点是针对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如黄土高原、西北农牧结合带以及土石丘陵山区等)和城乡交错带进行景观系统分析和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在1989年和1996年的第一、第二届全国景观生态学术研讨会和1998年沈阳亚太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研讨会上有比较集中的反映[1]。其中,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组织和推动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肖笃宁等先后主编出版了《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等2本具有代表意义的系统性研究文集。此外,景贵和、傅伯杰、陈昌笃、王仰麟、俞孔坚等在农业景观分析、景观系统分类、景观生态设计和布局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如景贵和的“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生态设计”,肖笃宁等的“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分析”,傅伯杰的“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王仰麟的“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等。三是目前在一些高强度土地利用区进行的乡村土地整理或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其侧重点主要在优化配置土地利用,以及调整不合理的乡村住宅用地和规模化合并农业用地,改善乡村景观面貌,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上,但并没有深入到更加具体的农业或乡村景观系统分析、景观模型研究和生态规划上去。当然,这部分工作应该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具体研究内容之一[2]。
从以上分析来看,对城镇化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已有一些不同侧面的研究;同时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也有很多基础,但是在系统地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推进。乡村景观的类型
从乡村景观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种植业景观:指观光功能的现代化种植,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如引进优质蔬菜、绿色食品、高产瓜果、观赏花卉,组建多种农业观赏园、自摘瓜果园、农俗园、农果品尝中心等。
林业景观:指具有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林果园、绿色造型公园,开发利用人工森林与自然森林所具有的多种旅游功能和观赏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森林浴,提供空间场所。
牧业景观:指具有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为游客提供观赏和参与农牧生活的乐趣。如草原放牧、马场赛马、猎苑狩猎等活动。
农村副业景观: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展出及其制作过程,都可以作为观光副业进行开发。如利用竹子、麦秸、玉米叶编制的多种工艺品,南方用椰子壳制作的具有纪念意义的茶具等,可以让游人观看艺人的精湛技艺,也可让其亲自参与制作过程。
生态农业景观:建立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绿色保洁食品,为游人提供观赏和研究良好生态环境的场所,形成新的农业生态景观。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及供灌溉和养殖的水库等生态农业典范。
风俗民情景观:田园风光,水乡景色,憨厚的民风民俗,美味的农家饭菜,是当代城市生活的人们节假日休闲的好地方。由此看出,乡村景观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特定文化渲染的综合产物,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资源,具有比单纯的应用价值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3]。3 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
3.1它涉及景观生态学、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建筑学、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综合性,是一种全方位的规划。
3.2它集中于乡村景观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根据景观优化利用原则,通过一定地点的最佳土地利用或一定利用方式的最优地点进行布局规划和设计。
3.3它不仅关注景观中的核心问题——“ 土地利用”、景观的“土”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3.4它的任务是协调土地利用竞争,提出生态安全上恰当、美学上满意的规划方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3.5它既协调了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又强调生物环境的多样性,以丰富多彩的空间格局为各种生命提供持续的、多样性的生息条件。
4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前景和重点
80年代以来,乡村城市化的冲击已经对我国的农业与乡村景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这一过程的特点是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以及向土地利用多样化、均匀化、易变性方向发展,其结果是使乡村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的错综镶嵌分布。农村各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断改变区域内乡村景观格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4]。例如,耕地遭到蚕食或被破坏,土地利用布局趋于零散和无序,乡村布局混乱而出现了所谓的“空心村”现象,以及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现象而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等。这种乡村景观时空格局的改变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不能满足农业或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显得日益迫切。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近郊区,是近阶段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重点地区。
乡村景观规划必须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3个层次的功能。传统农业仅仅体现了第1个层次的功能,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第1个层次功能外,越来越强调后2个层次功能。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状况存在差异,乡村景观规划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景观生态学和现代景观规划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仅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注重也只有最近10来年的时间。因此,今后有关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将主要集中在继续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以及一些重点区域的典型研究和应用实践。理论和方法论上的研究主要包括:(1)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方法和标准,这是研究和评价乡村景观状况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也是开展景观规划的前提。但是景观评价牵涉到评定景观多重价值的多个方面,建立一套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将是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2)景观空间模型的建立方法,这是描述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的一种手段,是建立未来景观规划模型的基础;(3)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乡村景观系统分析和规划的方法[5]。
乡村景观规划在一些重点区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1)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城市近郊区内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区域生态系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乡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具有强烈的异质性,景观的镶嵌度也很高,不是引进斑块就是残留斑块,耕地和其他非建筑用地斑块日趋缩小。农业主要为都市农业,以园艺业和设施农业为主,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该区域的发展易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2)生态脆弱地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主要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目的是改善胁迫或被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整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变的影响导向良性循环,优化和美化乡村景观,发挥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生态和美学综合价值,使之更加适于人类生存。如肖笃宁总结了我国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荒漠化地区的林——草——田镶嵌景观格局、平原农田区的防护林网络等几种景观生态建设类型即属于此类;(3)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些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这些地区由于快速的城镇化步伐和长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传统的乡村景观正在被“农村中的城市化”景观所取代。因此,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立一种和谐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现代乡村景观变得十分迫切。
5.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5.1观念认识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对其居住环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但往往缺乏乡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的指导,并且受到当前城市居住标准、价值观以及建筑形式等影响,误导乡村景观的发展。调查中发现,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乡村呈现出城市景观[6]。如有的村庄在规划建设时,提出了“建成城市风貌”的口号,一些在城市早已开始反思的做法却在乡村滋生、蔓延。殊不知,乡村居民在羡慕城市文明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自身有价值的东西,造成传统乡土文化的消失。乡村居民还缺乏规范的规划设计观念,自行拆旧建新,大量的、缺乏设计的平顶式、甚至没有外墙装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成乡村建筑布局与景观混乱的现象。把景观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种植。虽然一些地方有“见缝插绿,凡能绿化的地方都绿化”的意识,但不是通过规划设计,而是自作主张,完全随意行事。这些观念认识上的偏差都将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和畸形发展。
5.2规划设计方面
目前,虽然全国有63.46% 的村庄已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是总的看来,规划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总体布局大多千篇一律,有的采用城市居住区的布局模式,缺乏乡村的环境特征;有的形式单一,布局采用大片的行列式排列,实在无异于兵营,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缺乏乡村应有的自由、亲切的生活氛围和特色。建筑上盲目模仿城市类型的住宅或别墅,尤其是所谓的欧陆风格,更是造成建筑景观上的负面影响。乡村景观也是一样,似曾相识,毫无乡村特色而言。
这些问题在于规划设计不切实际。虽然设计人员已经认识到乡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他们往往又忽略了乡村的环境特征,将只适用于城市环境的设计规范生搬硬套到乡村景观和乡村住宅设计中去。设计缺乏对乡村居民的心理、行为进行充分的研究,造成使用不便,缺乏吸引力。规划设计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乡村景观的固有风貌,反而造成更多景观上的新问题,使得地方特色随着乡村的更新改造而逐渐褪色。
5.3生态环境方面
由于片面追求乡村经济的增长,造成对乡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基本农田面积减少,自然斑块面积减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使传统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等等。
大树、河(溪)流、池塘与自然植被等是任何一个乡村地区固有的特征。然而,乡村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很少考虑乡村这些所固有的自然元素。相反,原有浓荫的大树不见了,河边、池边的自然植被被毫无生气的混凝土驳岸所取代,还出现了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广场„„,这一切不但使乡村失去了田园景观特色,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7]。6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发展同样具有21世纪信息化、复杂系统化与可持续性的广泛特征,发展趋势集中在:
6.1乡村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景观资源是乡村资源体系中的一类特殊资源,有的是可再生资源,而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乡村景观资源的破坏意味着乡村景观资源的破坏与乡村景观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乡村景观资源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乡村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与技术是乡村发展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乡村景观资源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
6.2乡村地区现代化与乡村景观遗产保护
乡村地区的现代化过程迎来新的景观阶段,同时又将每一个阶段推进历史,历史性的景观成为新景观体系中的遗产景观,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重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遗产的保护是乡村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更是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遗产的保护模式与技术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趋势。
6.3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结合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结合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重要发展趋势。生态化、环境化和视觉优化与净化、环境艺术化、景观功能化使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客观需求以更大尺度景观环境为背景,将景观背景的生态特性、环境的艺术性和环境功能与规划设计景观的生态性、艺术性、功能性高度结合,形成景观相互渗透、功能协调的景观系统。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高度结合的理论与规划设计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6.4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乡村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景观空间。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是为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而对乡村整体人类生存环境的规划设计。其中,人居环境是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领域,乡村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居住功能和游憩功能等都是乡村景观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人居环境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成为新世纪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6.5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所提出的新的原则、目标与模式。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不是短期的规划设计,不是功利主义的规划设计,也不是规划设计的实验场,它是以整体人类生存环境为对象,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构建为主体,与地理环境系统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模式。寻找适宜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景观旅游规划模式是新世纪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
6.6乡村景观图谱的建立
新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主体产业类型。乡村景观资源图谱就是信息时代技术在景观科学中的重要应用,是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技术途径。景观图谱是景观数字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景观图谱形成乡村数字化的景观体系,实现数字化景观管理、景观模拟、景观模型与景观过程、景观演变以及景观旅游规划设计过程的数字化与工程体系化,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主导趋势[8]。
结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与自然景观高度结合的,因此要求我们在做规划时不仅要重视自然景观的保护,更要以长远的目标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做规划,尤其要注意贫困地区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要一味注重发展而损害了资源的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2] 杨 华.加快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破解“三农”问题[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4年10月
[3] 刘滨谊, 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05年 [4]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 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6] 邱国锋,张正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1. [7]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出版社,2003.
[8] 赵小芸.旅游投资在西部旅游扶贫中的效用分析【J】.旅游学刊,2004,(1)
第四篇:景观规划作业
1、总体现状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地理坐标为东经113º27'-114º16',北纬33º24'-33º59'。城市建成区总面积51.8km2。总人口为47万人。漯河东与周口商水县接壤,西与平顶山叶县、襄县相邻,南和驻马店市的西平县相邻,北和许昌县相邻;东北与周口市西华县毗邻,西南同平顶山舞钢市为邻,东南同驻马店市蔡县相接。
2、树种种植现状
城市道路绿化现状模式为行道树+分车带(乔木+灌木。行道树:法桐、柳树。(注:内环路的行道树法桐为两排,间距为7m女贞为两排,间距为6m,柳树为两排,间距为7m。)
围绕漯河市城郊结合部的环线高速公路,选择植物单一,仅中间分车带有金叶女贞,两边护坡绿化仅为混播草坪。外环路绿化现状以及绿化景观设计模式为护坡+中央分车带(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混播草坪+金叶女贞+佛甲草。
3、漯河城市绿地景观总体结果分析
目前漯河市区绿地总面积1592.8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1742.8公顷农村造林绿化折合面积75万亩,森林覆盖率21%;乡级以上绿化通道2100公里,林网控制率达到96%,城市绿化覆盖率34.13%,绿化率达到31.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64m。
漯河市绿地总面积为13.08km2,其中公园绿地总面积为2.76km2,占绿地面积的21.10%,附属绿地总面积为2.11km2,占绿地总面积的1.68%绿,防护地总面积2.08km2,占绿地总面积的15.90%,道路绿地总面积2.10km2,占绿地总面积的16.06%,其他绿地总面积1.84km2,占绿地总面积的14.06%。公园绿地所占比重较高,其次为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生产率低比重最低。
4、结论
①绿地斑块数量不少,但分布与布局极不平衡,以附属绿地占绝对优势。
②绿地斑块形状规则,缺乏自然形状,人工痕迹较重,复杂形不够。
③绿量不高,缺乏乔木为主的复层群落结构,三维绿量(空间上来讲)较低。
④绿地景观多样性较低,分布不平衡。
⑤总体上绿地斑块破碎度大,尤以附属和防护绿地突出,防护绿地没有很好发挥其防护
2作用。
在漯河市域范围内,对水库、湖泊周边的林地、绿地进行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尤其是市域东北部的湖泊、池塘作为广义的湿地资源,应加以重点保护,充分利用现有的坑塘、洼地,在此基础上形成水面。
除了要对水库、湖泊的周边进行保护外,还应当对市域重要河流水系加以保护。对重要河流水系的保护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其中在绝对生态控制区,尽量以植被缓坡代替人工砌岸,主要布置生态绿地和园林绿化,除道路、桥梁、园林建筑小品之外,不进行其他性质的建设;在建设控制区,需对各类建设活动要进行严格审批,对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密度等给予控制。
三、现状主要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漯河市绿地的形式、面积、设计理念等都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指标,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绿地率总体水平稍低
漯河市所辖面积较广,所需绿地类型也相应较广。但相对于各类绿地来说,绿地率相对较低,体现在道路上为老树少,灌木多,乔木少,道路绿地的指标不够,树种规格小,道路覆盖率低。绿地形式相对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2绿化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不足
漯河市在城市街道绿化树种选择上主要以落叶树种为主,常绿树种过少,植物季相变化体现充分;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也没有注意树种的生物多样性,造成漯河市的绿化树种单一,缺乏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应结合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树种配置,同时,生物多样性不足的现状为病虫害提供了机会,影响了绿化树种的正常生长。
3缺乏统一规划
生产绿地少,面积小,质量不高,且分布不合理。难以满足城市绿地发展对树苗生产的需要和城市生态安全的需要,漯河市各区之间绿地不平衡,居住绿地、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破碎。
绿地系统的设置应与城市设计同步,即:需将绿地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力求绿地和城市和谐统一。但漯河市的各类绿地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城市建成后再建的,这样就难免会有一定的生硬之感。景观和城市的和谐程度未达到最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4街道绿化无特色
公园绿地类型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表现为以街旁绿地小型绿色斑块为主,区级的大、中型绿色斑块比较缺乏,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
街道绿化植物配置扎乱,植物长势较差。道路绿化覆盖率低,缺乏附带措施。由于对树种的选择缺乏科学全面的考虑,造成现有行道树种单一,生长良莠不齐,缺少街道绿化特色,种植形式混乱。道路模式过于简单,设计多为一版两带式,仅两侧有绿地。道路绿化带的植物结构过于简单,绝大多数仅有乔木一层,少乔、灌、草三层的复合模式。
街道是一个城市最常见的公用设施,其形象代表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漯河市城市街道绿化设计缺乏地域特色、地理差异性,形式较为单一:简单的绿化形式、单一的树种,无法表现漯河市的特色。对于漯河市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
5在绿化设计手法上,形式比较单一,趋同性比较严重
漯河市城市街道绿化景观的设计植物配置层次结构过于简单,缺少变化。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往往对于乔木和灌木两个层次考虑较多,而对于中间层次的植物考虑较少,很难形成复层植物景观,植物群落的景观效益未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6地域标识性不足
漯河市的道路景观绿化的标识性不足,不能让人很明确的透过植物的种植规模、大小、特色、高低、树种的配置方式等,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所以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上应该充分用植物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四、改进方案构想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以城市绿化可持续性发展,满足市民对环境的需求为目标,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为宗旨,以城市发展需要为导向,坚持以乔木树种为主体,乔、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植物造景原则,采用传统和现代园林设计手法构筑符合具有鲜明成都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城市街道绿化景观。
(2)规划原则
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立地条件的状况合理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采用引进适合本地地理、气候条件的外来优良树种。
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使城市道路功能结构和规划布局有利于提高居民生存空间质量。
3.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增加道路景观、绿地斑块与生物的多样性,积极开展城市多样性保护,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质量与区域生态平衡为目标。
4.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的原则。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注意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植物群落的构筑,不仅有美学、植物学上的要求,还须有生态方面的要求,根据周边环境及道路性质,考虑到植物的滞尘、隔音、吸收有害气体、降温增湿的功能。
5.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6.地域性区域性特色原则。规划反映出漯河市的地域特色,在规划设计上以地带性植被作为种植的理论模式,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
(三)具体措施
通过对漯河市绿地景观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对于如何进行城市绿地生态规划,有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重文化内涵
重视漯河市内外自然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同时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结合漯河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对给类园林绿地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形成漯河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与特色。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以及种植方面就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在花卉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此方面的考虑。
2.按照国家有关行业规定
应按照国家有关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规定,根据城市游憩要求,景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城市避灾防灾等要求,考虑城市现状建设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各类园林绿地类型与规模。
3.均衡布置各类绿地
各类公园绿地应均衡布置,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出游要求。各类带状绿地合理分布形成网络,公园绿地、生态绿地与绿色网络有机结合形成体系。
4.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
考虑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因素,合理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水平的绿地规模,使各类绿地的增加速度不低于成都市的发展速度。
5.合理配置各类景观植物
树种规划要重视使用地带性树种,坚持以适应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引进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制定合理的乔、灌、花、草比例,以乔木和灌木为主,同时要考虑植物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在对树种的选择中,也应该考虑到防火、防噪等因素,尽量是其利益最大化。
6增强各类绿地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增加群落的成层性,以提高绿地系统功能
绿地系统在城市发展中占有极大的地位,如果在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有意识地注重其系统结构的发展,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的极其有益的。目前漯河市的绿地规划在此方面做得不够好,应该努力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第五篇: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
人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组成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构成了我们的环境,环境是构成自然的主体,然 而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因此,在本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 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 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规划理念,并却尽可能的解决和完善了人们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永恒的主题。
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居住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皆知。在本规划设计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内部环境中强调生活、文化、景观间的连接,以达到美化环境、方便生活之目的。因此,处理好“自然—住宅—人”的关系,就是小区规划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设计构想
构想一: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轴线。
⒈总平面布局: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共有五个组团构成主要围绕着中心广场区和中心水景区四周布置,以及南向沿街布置对外商业组团。小区四周分散设 置了四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在西南角面向南朗河,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北向、南向、东北向各有一个次入口。小区内组团之间由循环双车道相贯通,组 团内侧有单车道和尽端道路相连。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依山就水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2功能、结构形式:
结构分析
一轴两中心——以东南向城市干道为轴;以城市发展方向为重心
以服务规划区为中心。将住宅区与城市中心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发展
服务共存的原则。
一带一片——西向为南朗河沿河绿化带;东向为规划绿地片区。
做为两个生态区域,它丰富了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是不可缺少的生态资源,在本规划设计中得以的充分利用,更体现了当今“人与
自然”和谐的主题。
两 界——以纵向两条道路为界。
规划区南侧为公共设施用地,则在南侧考虑了对外商业价值,将住宅与商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该地段的商业价值,也体现了服务小区的规划设计的宗旨。
3.交通组织:
规划区内道路分为五类:
主入口道路红线宽度15m;次入口道路红线宽度14m;
小区内道路(双车道)红线宽度12m;小区内道路(单车道)红线宽度8m;小区内道路(宅前道)红线宽度5m.道路系统犹如人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将相关的器官、组织有机的联系起来,然而,道路系统也可以将各个功能、性质和用途不同的用地联系起来。
小区内部以双车道为主,并形成回路,是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单车道是连接区内各栋的直接交通;宅前道路是进入各单元的交通。
区内设置两条相对独立的机动车道,中间设特殊通道相连,以保证南北片区的机动车交通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机动车道和各地块之间均有方便的联系,各地块设有独立的机动车出入口。
4.绿化景观规划:
在空间上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并与水景、水系相结合“点”状绿化——院落绿化、节点绿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们休闲、游戏空间。
“线”状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以及道路沿线灌木绿化所行成的带状绿化,将点状绿化串连,形成绿化网络,起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延续空间的作用。
“面”状绿化——广场景观绿化、院落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形成的片状绿化,将景观分成块状,并形成联系三大绿化空间的纽带,是整个绿化形成系统,中心水景区更丰富景观系统,达到了多样化的绿化效果。
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