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探索换届后新班子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换届后新班子运行机制
中共宿迁市宿城区委书记李健
今年1月、6月,我区乡镇党委和区委先后顺利换届。换届后,新一届区委围绕如何加强新班子建设、如何完善运行机制、如何推进科学发展等问题,按照党的十七大有关要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科学分工为总揽,完善常委负责机制。新一届区委按照“充分授权、各负其责”原则,采取“一三七”方式,建立责权一致、重点突出的常委分工负责机制,即:突出一个中心、强化三个基点、重抓七条主线。“突出一个中心”,就是突出区委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经济工作以政府工作为中心,实行党政交叉兼职,所有区委常委兼任区政府党组成员,参加区政府常务会议,加强区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加强常委会对政府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强化三个基点”,就是强化对科学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干部工作、社会管理、招商选资三项基点工作的领导,干部工作是热点工作,事关科学发展的组织保证,由专职副书记、组织部长协助书记分管;社会管理是基础工作,事关科学发展的稳定环境,由党政班子其他成员协助区长分管;招商选资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一项难点工作,事关科学发展的有效投入,由其他常委协助专职副书记分管。“重抓七条主线”,就是坚持抓重点、重点抓的思路,排出七条发展主线,集中精力抓紧抓牢,书记主持区委
1全面工作,主抓党的建设;区长主持区政府全面工作,主抓项目推进;专职副书记负责区委日常事务,主抓招商选资;常务副区长负责区政府日常事务,主抓城市建设;政法委书记主持政法委工作,主抓社会管理;工业经济和农业农村两条主线分别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常委主抓。这样的分工,充分体现了区委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有利于深入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充分体现了区委支持政府抓落实,有利于形成政府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了专职副书记作用,有利于形成抓党建促经济、抓经济强党建的良性互动;充分彰显了热点工作共同抓、基础和难点工作合力抓、重点工作用劲抓的工作理念,有利于形成聚精会神谋发展、和衷共济干事业的生动局面。
二、以崇尚实干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无欲则刚,实干则强。区委以崇尚实干为导向,坚持看人品、看能力、看实绩选用干部,真正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有为的人有位。一是大力选用基层一线干部。不拘一格选拔重点工程一线、项目推进一线、急难险重岗位上的干部,真正做到干部在一线选拔、人才在一线成长。这次区、乡党委换届,有6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当选区委委员,占委员总数的28%;有1名大学生村官当选区委候补委员,占候补委员总数的20%;有5名村居党组织书记和2名大学生村官被选进乡镇党委班子。二是大力选用实绩突出干部。牢固树立“要让组织找干部,不让干部找组织”的理念,上半年对全区科级以下干部进行拉网式、全方位考核,全面考准考细干部实绩,对在本职岗位取得突出成绩、为本系统工
作立下汗马功劳的干部,纳入组织视野,及时跟踪培养,适时提拔重用;对跑关系,实绩平平及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进行组织提醒或调整岗位。半年来,区委调整交流两批共86名干部,公示期间未收到一封人民来信,基层群众和干部普遍反映比较好。三是大力加强村居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三提四保”激励机制,提高村居干部政治、经济、培训待遇,保集体有经济收入、党建有专项经费、服务有专门场所、工作有宽松环境。经济待遇提高后,村干部年报酬突破1万元,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年报酬突破1.8万元,让村居干部有干头。每年拿出3至5名专项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奖励实绩突出的党组织书记,对特别优秀的党组织书记择优选拔担任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让村居干部有奔头。
三、以方法创新为重点,完善推进落实机制。决策贵在落实。区委把完善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作为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内容。一是实行项目工作法,让精力层层集中。项目是发展的第一支撑。区委坚持一切工作项目化、一切项目表格化,将全年重点工作编排为亿元以上工业、重点基础设施、为民办实事三大类项目,按序时进度、帮办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帮办人等要素编制表格,挂图作战,努力把各级干部的精力层层集中到项目推进上。二是实行条线工作法,让压力层层传递。区委明确条线分管领导对条线工作享有决策权、指挥权、奖惩建议权,承担相应领导责任,全区性工作会议改以往由乡镇街道和部门一把手表态发言为条线分管区领导登台发言;通过定期观摩考核,通报排名,挑起竞争,对不能完成目标任务单位和部门一把手实行问责,层层传
递压力,真正做到“千钧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三是实行激励工作法,让动力层层提升。乡镇党委换届后,区委统筹加强乡科级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一创四争”活动,加大表彰激励力度,让推进落实的动力层层提升。即:乡科级领导班子创建“团结和谐好班子”,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争当“亲民近民好搭档”、区直部门一把手争当“服务基层好班长”、副职领导干部争当“勇于担当好帮手”,其他干部争当“群众满意好公仆”。
四、以改进作风为保证,完善效能提升机制。作风决定效能,区委坚持把改进作风作为提高效能的根本保证。一是改进学风。强化本领恐慌意识,切实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修养,坚持集体学习制度,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市场经济、网络舆情、社会管理等知识学习,着力改善知识结构,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还适时组织学习《电话不给力背后是失落的民意》、《认准的事就一抓到底》等时评文章,强化党性锻炼和品行修养。二是改进会风文风。倡导少开会、开短会,少开大会、多开会办会,重要会议放在周末召开,一般会议实行现场会办或者放在班前班后召开;倡导讲实话、讲短话,领导讲话一般不超过3000字,一般会议和会办会分管领导自拟讲话提纲。精简各类通报,每天通过《宿城新闻》、手机短信平台和办公楼电子显示屏公布招商动态、项目推进、奖励批评等情况。三是弘扬亲民近民之风。坚持把一心为民作为自觉意愿和方法论,建立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竭力推进为办民实事工程,确保干部下得去、群众找得到、实事办得好,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臵。
4月份,区信访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时,专门在宿迁日报公告新址方位、乘车线路、下车站点等事宜,方便群众来访。7月下旬,在全区启动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区级领导和乡科级干部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两个月,其中,进村入户调研不少于一个月,驻村住户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5-7天。通过实地走访、驻村住户、分类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倾听基层诉求,了解民情民意;通过区级领导会办、区直部门承办、组织交办、干部帮办,破解发展问题、化解社会矛盾;通过开展区直部门服务基层办实事竞赛、部门职能十下乡、牵手奔小康、援助特困户募捐“四项活动”,积极兴办惠民实事,促进干群关系融洽、基层发展稳定、机关作风转变。同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带头弘扬清廉之风。
换届换出了精气神,换出了新活力、新景象。上半年,在全市目标考核中,公布的1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区有6项指标增幅居全市前两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和15.4%,首次超过GDP增幅。同时,信访总量明显下降,批次和人次同比分别下降41.7%、14.9%。
第二篇:市积极探索换届后镇党委工作运行机制
市积极探索换届后镇党委工作运行机制
党委工作运行机制
镇党委换届结束后,慈溪市根据党委班子配备改革和镇级内设机构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发扬民主、科学决策、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新一届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统筹协作机制。针对党委班
子配备改革后副书记职数减少的实际情况,结合镇级机关内设机构调整后的职能配置,制订出台领导班子成员岗位责任制,合理调整党委委员的工作分工,进一步明确交叉任职领导的工作职责,努力形成“各负其责、各尽其力”的工作格局。同时,实行层级分工负责制,明确书记负责全面工作,副书记协助书记负责政府或党务工作,委员负责各线工作,做到日常工作定期交流,重大工作集体研究,初步形成了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集体领导机制。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充分发扬民主,完善议事决策机制。换届结束后,市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各镇制定完善了《镇党委议事规则》,对镇党委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决策议事的范围、程序、环节、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提高了镇党委议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同时,对各镇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情况进行集中检查,指导各地着力抓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建设。各镇都按照有关要求,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指出不足、增进团结,进一步激发了领导班子成员干事创业的激情。
三、加强作风建设,健全联系服务群众的机制。市委修订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与群众联系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调查研究、结对帮扶、信访接待等制度。开展了新提拔领导干部“拜师学艺”活动,一些新任领导干部主动走访镇域内的优秀村干部、老干部和经济能人,学习基层群众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经济中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履行职责的能力。组织镇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学先进、争做马家富式好干部”活动,以优秀基层干部为榜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听取和收集社会各界对镇党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思路,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良好风气。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改进监督举措,构建岗位监督机制。举办了换届后镇党政一把手执政能力培训班,突出岗位监督方面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履行监督职能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制订了《领导干部问责实施办法(试行)》,对领导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规定职责,予以过问并追究责任,进一步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用权行为的监督。健全了干部工作义务监督员制度,探索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老党员和普通群众代表担任干部工作义务监督员,切实增强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亲属圈”具体行为的监督。
第三篇:换届后党委班子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研究
换届后县委领导班子
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研究
结合县委换届,我县对县委领导班子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县委常委分工负责制,做到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并根据中央、省、市委有关规定,对县委常委会的相关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印发了《县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关于需要县委常委集体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常委会议服务工作规范》、《落实“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行为规范》、《县委书记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县委常委会学习制度》、《常委会委员廉洁从政准则》、《关于进一步转变作风的规定》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议事和决策程序,全面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如何建立完善班子工作运行新机制,达到提高运行效率、扩大党内民主的目的,已成为当前县委领导班子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县对换届后县委领导班子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一、换届后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一)基本状况。换届后的县委常委会共有11人。常委分工情况:书记1名,副书记3名,其中1名兼任县人民政府县长(协助书记抓全面工作,主持政府全面工作),1名兼任纪委书记(负责党风廉政建设、政法稳定、精神文明、新闻宣传、统一战线、民族宗教、优化经济和旅游环境、城镇建设工作。负责与人大的协调工作),1名专职副书记(负责组织、干部和老干部工作、农业农村、扶贫开发、文化教育、国防建设、开放、社区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负责与县政协的协调工作)。
常委7名,其中1名兼任组织部长(主抓组织、干部、老干部工作),1名兼任常务副县长(协助县长抓政府全面工作,主持政府日常工作),1名兼任宣传部长(主抓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工
作),1名兼任政法委书记(主抓政法工作,协助分管副书记抓信访稳定工作),1名兼任县人武部政委(主抓国防教育、兵役、人民武装和军民共建、双拥工作),1名兼任县委办公室主任(主抓县委机关日常工作,协助分管副书记抓信访稳定工作),1名兼任农工委书记(主抓农业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协助分管副书记抓农村稳定工作)。县委常委均有从事企业、农业、政法、党务以及文化、教育和乡镇基层等某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具体业务和领导、管理工作的经验,班子专业配套、优势互补,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
副书记、县委常委、政府副职都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胸怀全局,密切协作,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
(二)面临的新情况:
1、履行职责上:一是过去常委工作一般有副书记分管,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如果常委工作独立性不强,大事小事都向书记汇报,同时常委之间也需要书记协调,容易牵扯书记过多精力。二是过去对涉及面广的工作由副书记协调,受习惯性思维影响,现在常委特别是新进班子的常委对一些涉及县委、政府其他负责人分管范围内的工作,协调不容易到位,可能产生推诿现象。三是要解决常委分工负责既要有“责”也要有“权”的问题,防止责、权不对等。
2、规范决策上:一是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什么事情由常委个人决定,什么事情必须提交常委会集体决策,应该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规定,既要防止超越权限,又要防止敷衍塞责。二是常委间分工相对独立,客观上造成对其他常委分管的工作缺乏了解,如果再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可能导致常委会的议事决策作用难以得到很好发挥;三是书记办公会如何在形式上改变,更好地发挥在议事方面酝酿讨论、统一思想的作用,值得认真研究。四是实行常委负责制,对班子成员素质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二、换届后县委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实践
换届以来,我县针对换届出现的新情况,从实际出发,在完善县委工作机制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班子内部分工情况:按照“授权充分、各负其责”的原则,首先结合每位常委的能力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工作量大致均衡,责、权、利相互统一。同时根据所担任的具体职务,各有侧重。其次,结合每位常委的分工,落实好岗位目标责任制。按照任务指标化、责任明确化、完成时限化和质量具体化的要求,把各项工作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班子成员,在负责自身分管工作的同时,都建立了乡镇、村、企业以及社区联系点,对联系点的党建、计划生育、招商引资、文明创建等中心工作都负有领导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以个体目标责任的落实来保证县委整体目标任务的完成。使常委工作既做到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胸怀全局,密切协作,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
再次,进一步落实党政交叉任职。县委换届后,已实现了1名县委常委与县政府副职的交叉任职。
二是决策议事、协调方面。我县县委书记办公会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由县委书记主持,也可由县委书记委托副书记主持。酝酿需要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对涉及全县党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意见;酝酿人事任免等事项,提交县委常委会审定;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及时研究,做出决定,并通报县委常委;必要时提交县委常委会审定;对县委常委会决定的重要事项的组织实施进行协调;负责处理一些可以不经县委常委会审议,但又不宜由县委书记、副书记个人决定的问题。书记办公会议商议问题时,应当经过充分讨论,如对议题产生不同意见,一般应当缓议,经进一步交换意见后再进行研究。会议确定的事项,由县委办公室负责督促落实。
县委常委会议一般两周召开一次,遇有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
必要时可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县委常委会议和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召开的具体时间由县委书记确定。县委常委会议由县委书记召集并主持。县委书记因故不能参加会议时,可委托县委副书记召集并主持。县委常委会议的议题由分管副书记征求分管常委意见后提出,经县委办公室综合协调,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把关审阅后,由县委书记确定。县委常委会议召开的时间、议题一般应提前两天通知出席和列席人员,会议有关材料应同时送达出席人员。有特殊原因或不宜提前送达的,可在会场分发。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事先要进行充分酝酿和沟通,形成初步意见。凡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的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论证。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议题,主汇报单位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在取得一致意见后方可提交常委会讨论。特别是有关人事、机构、编制、经费方面的议题,提交单位须先同有关职能部门会商,形成初步协调意见并报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初审。对有关重大决策要听取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各乡镇党委、县直部门党组、党委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及社会各界群众意见。讨论决定干部问题,会前一般要与有关县领导沟通。对干部的任免和奖惩,一般应先提交书记办公会进行酝酿。对涉及县科级干部党政纪处分的议题,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相关程序,经县纪委常委会讨论提出建议后,再提交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用、推荐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在县委全委会会议期间,由常委会提名,县委全委会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县委全委会闭会期间,由县委常委会研究提名,以书面形式征求全委会成员意见,根据多数委员意见,由县委常委会作出决定。近年来,我县公推团县委书记,采取了常委会票决制的办法;选拔任用东文山乡党委书记、其中口乡乡长、石亭镇人大主席,采取全委会民主推荐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了选用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增强了选人用人的透明度,效果很好。
县委常委会议须有半数以上常委到会方能举行,研究决定干
部任免事项时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委到会。常委因故不能参加会议,要提前向县委书记请假,可用书面形式表达意见。县委常委会充分发扬民主,做到畅所欲言。在对所议事项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由主持人集中大家的意见,提出决策建议,进行表决。表决可根据讨论事项的不同内容,分别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或记名投票方式。赞成票超过应到常委人数的半数为通过。末到会委员的书面意见不能计入票数。
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应认真考虑,如发生较大分歧,难以形成统一意见,除紧急情况外,应暂缓作出决定。对县委常委会集体作出的决定,常委必须坚决执行,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也可以向上级组织报告,但不得公开发表同集体决定相反的意见,不得在行动上违背集体决定。常委在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因故缺席,由县委书记、副书记或委托有关人员事先征求意见,会后通报情况。对应由县委常委会决定的事项,因情况紧急来不及召开常委会时,县委书记可商有关常委临机处置,事后应及时向常委会报告。县委书记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尤其要认真考虑和听取不同意见,善于集中正确意见,进行科学民主决策。
县委各常委对涉及分管工作的议题,要坚持从大局出发,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介绍有关情况,积极、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切实履行职责。对不属于自己分管的工作也要认真思考,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是监督方面:完善了民主生活会、党内情况通报、重大事项报告、谈话诫勉等制度,强化党内监督。定期向县人大、县政协和群众团体通报工作和征求意见,重视办理人大、政协的议案、提案和反映的社情民意。对县委决定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经济活动,要求县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提前介入、全程监督;对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每月通报进展情况,跟踪督查。
三、完善换届后县委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与建议(一)抓好学习培训,培养复合型领导人才。要按照领导带头、健全制度、联系实际、坚持经常的要求,结合深化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活动,结合县情和本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的教育,增强班子成员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执政为民的民本意识,以及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呼应的开放意识,与社会形态变革相协调的善治意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效能意识,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转化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立场和科学方法,转化为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
二是完善培训机制。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根据实际工作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领导干部的不同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有效解决供需脱节、学用脱节、培训形式单一的问题。在继续抓好基本政治理论培训的同时,应重点加强目前县级领导干部较缺乏的市场经济、公共管理、法律法规、外经外贸、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时代性。
三是要加强实践锻炼。要根据县级领导干部的不同情况,遵循干部成长的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实施实践锻炼方式。立足本职岗位锻炼才干。要把立足本职工作、履行好岗位职责作为锻炼县级领导干部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定目标,压担子,在工作上放手放权,在管理上严格要求,使他们在履行本职工作的实践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立足干部担当重任的需要外派挂职锻炼。坚持定期选派一部分县级领导干部到发达地区、上级机关,特别是到艰苦复杂的地方工作,到矛盾多、困难大、条件差的单位锻炼,使他们在不同工作环境的磨练中提高应变能力和组织领导才能。立足培养复合型领导人才多岗锻炼。加大县级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力度,有计划地推进跨部门、跨行业交流、发达县级与欠发达县
级双向交流、重要岗位定期交流,使他们在不同岗位的锻炼中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强本领,努力建设善于治县理政的高素质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保证。
(二)健全议事决策机制,严格确定决策程序。进一步健全提高议事决策水平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书记办公会的酝酿作用和常委会、全委会的决策作用。当前,要突出提高常委会的决策质量。从县级工作实际来看,第一,要科学界定决策内容和权限。要根据县委承担的职责,合理界定应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确保所有关系到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都纳入集体决策范围。同时,要明确界定决策职责,既要防止超越权限,又要防止敷衍塞责。在决定重大问题时,不仅要关注人、财、物的配置,还要关注建章立制、树立科学发展观等问题。第二,要严格确定决策程序。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十六字方针进行决策,并根据决策系统化的要求制定规范化的议事决策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第三,要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决策方案咨询论证机制、决策方案讨论确定机制、决策纠错改正机制、决策落实督办机制、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等等。
(三)完善县委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对权力的制约。要在班子成员中通过民主生活会等正常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监督,形成自我监督约束机制。要突出对“—把手”监督,严格执行班子成员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领导干部应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接受支部和党员群众监督。要发挥党内监督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常委分工公示、推进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制度。
要建立规范的常委会述职制度,完善述职评议制度,完善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党代表评议不称职责令辞职制度。尤其要强化对县级党政正职的监督,对县级党政正职要重点在干部选拔任用、重大问题决策和廉洁从政方面加强监督。督促他们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职责,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同时还要构建以考核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县市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
(四)完善县委选人用人机制,选好用准干部。一是逐步推行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由县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制度。二是完善选人用人“最终决定”制度。逐步将下一级地方党委、政府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纳入县委全委会或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范围。三是建立选人用人情况通报制度。继续推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四是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评议制度。各级党委常委会和主要领导干部在述职述廉活动中,应把用人权的行使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在相应范围内进行评议;也可由党代会代表或全委会成员对选人用人质量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上级党委评价考核下级党委和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五是建立用人失误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包括推荐提名失误责任追究、考察工作失误责任追究、任用决定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
第四篇:换届后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研究
换届后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文章结合县委在党委换届后的工作运转情况,对党委换届后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情况与换届前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正文】2006年党委集中换届,按照领导班子配备改革方案,减少了副书记职数,扩大了党政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建立了常委分工负责制,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在换届后逐步形成。围绕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县委组织部通过走访调查、座谈了解、征求意见等形式,对换届后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思考。
一、换届后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的主要变化 新一届县委班子选举产生后,磨合运行了一年时间,总体上看,班子面貌新、活力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常委基本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执政水平,运行情况良好。
一是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明显增强。换届前,副书记的职数多,使书记办公会成了事实上的决策层。党的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书记办公会不是一级决策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对重大问题,都是先提请书记办公会讨论,如讨论干部任免工作时,有正副书记、组织部长参加,已经超过了常委会的半数,这样的办公会,事实上已主导了常委会的决策。减少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能够有效地发挥党委常委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集中全体常委的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常委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实行常委负责制后,常委独立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直接对书记负责,避免了分工上的重叠和工作上的相互依赖,推诿扯皮。常委成了实施权力的主体,同时又是承担责任的主体,调动了常委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注重党政分工交叉,政府副职直接对主要领导负责,避免了减少了决策层次和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权责,极大调动了政府副职放手工作、主动用权的积极性,工作成效明显提高。
三是全委会职能作用得到强化。全委会是党代表大会闭会以后的领导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及其他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定,作出科学的决策。换届后,全委会委员数增加,覆盖范围明显扩大,议事制度不断健全,决策程序逐步规范,换届后已多次召开全委会,研究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人事问题,全委会的职能作用得到较好地发挥。
二、在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
1、在思想认识方面有待转变。部分同志对新老体制之间的区别认识不够全面,对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具体内涵及其运作方式不甚了解。有的认为换届后只是一个专职副书记代替了以前几个副书记的工作,其他基本没有改变;有的认为常委分工负责制就是常委直接向书记或常委会负责,这种新的领导体制可能导致副书记被架空。
2、在规范决策方面有待加强。全委会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责和权利,在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重要干部任免、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在常委会上研究决策,常委会职权过于集中,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在能力素质方面有待提高。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常委在领导层面的配角作用减弱,主角作用增强,部分常委在主动用权、独当一面、大胆决策上的能力素质有待加强。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对一些涉及面广,过去由副书记协调的工作,少数常委仍存在依赖思想,出现放不开、协调不到位等现象。
4、在制度保障方面有待完善。党委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的相对滞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 定》与现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存在许多不一致,常委分工负责制还没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制度作保障。
三、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换届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紧完善党委工作体制,是改进党委领导方式、提高工作水平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党章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大法,研究地方常委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应坚持以党章规定为指导,遵循“加强领导、明确职权,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协调关系、增进团结,提升素质、强化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建立健全地方党委常委分工负责制,明晰全委会、常委会、书记和各常委的职责和权力,切实实行分工负责、权责一致的领导体制。
1、明确全委会职责。党章第十条第二款第三条之规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建议抓紧制定《党的地方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工作条例》,实行党代表常任制,每年召开一次党代会,研究讨论重大问题,听取和审议党委工作报告。明确党的地方委员会的职责,将决定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任免干部的权力交给委员全体会,建议全委会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如遇紧急情况和重大事项可随时召开。
2、明确常委会职责。党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在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职权”。为此,要将常委会作为同级党委的执行机构,承担以往书记办公会、常委碰头会的职责,对提交党的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先行调查研究、沟通协调、酝酿讨论、提出方案。在常委会上,分管领导主要是说明情况,其他常委也应表达个人意见。
3、明确党委书记的职责。负责召集常委会议,确定提交党委全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集中集体意见形成日常工作的处理意见;日常工作中,负责与其他常委的沟通协调、个别酝酿,协调各常委之间的关系,指导常委完成分管工作任务;负责处理党委的日常性工作,包括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审签一般文件等。
4、明确常委分工的职责。常委分工的原则是全覆盖、不交叉。具体工作中,副书记根据常委会、或书记授权主持党委日常工作;各常委对分管部门的工作进行把关,对分管的综合性工作进行协调,对分管部门和分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向书记进行沟通,并负责向常委会、全委会汇报;各常委决定分管部门和分管工作中的日常事务。
(二)着力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能力。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以后,对领导干部的议事、决策、抓落实等方面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学习培训、实践锻 炼,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和能力。
1、抓好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新体制下要求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具备新理论、新知识,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的要求。要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突出抓好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增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政绩观。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工作水平。通过专家授课、定期研讨、阶段测评、外出观摩、上级调训等形式,切实抓好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内容应进行重点培训,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政策水平、开拓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具备与时俱进抓发展的本领。
3、摆正自身位置,提高履职能力。换届后,减少了副书记职数,对县委书记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以前安排副书记联系常委,变成现在直接面对常委,这就要求党委一把手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揽全局等方面的能力更强,民主作风要更好,自我要求应更严,更善于调动和发挥常委一班人的积极性,推进区域内各项工作开展。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对常委的全局意识、工作责任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常委的职权更明确,责任更重大。常委 要善于把握工作全局,增强宏观意识和议事能力,积极向常委会和全委会提出完整工作方案,协调处理好分管范围内的工作关系,独立完成日常性工作。
(三)完善配套措施。围绕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党内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
1、完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换届后的新机制对加强和改善党委领导提出了新要求,党委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思路、做决策上来,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党的领导,协调处理好与同级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关系,提升班子整体功能。
2、完善党委决策议事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工作规则,对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重要人事任免等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决定。进一步修订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相关制度,规范常委会、全委会的议事范围、程序和规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3、建立常委班子成员的常效监督机制。常委班子成员要定期全委会、或党代会报告工作,接受委员、党代表的评议、质询和监督。其中,“一把手”应该作为监督的重点,监督的关键是把好选举任命关口,实行定期述职、测评,接受上级党委专项巡视检查。党代会召开期间,书记人选 可通过一张“委员、常委、书记”的选票由代表选举产生;党代会闭会期间,中途任命的也要经过选举程序,由全委会通过“常委、书记”一张选票选举产生。书记的述职、测评一般应放在党代会上进行。上级组织对书记的专项巡视,应制度化、经常化。
第五篇:县级党委换届后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研与思考
县级党委换届后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研与思考
县级党委换届后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研与思考
县级党委换届后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研与思考
县级党委换届后,新的领导班子在带领全县党员干部发展县域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也为我们今后开展工作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为此,按照省、市委组织部的安排和部署,我们及时组织力量,对我县县级党委换届后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基本状况
换届后,我县县委班子从原来的13名常委减少到11名。常委中:书记1名,副书记2名,其中1名兼任县人民政府县长,1名专职副书记。常委8名,其中1名兼任纪委书记,1名兼任组织部长,1名兼任常务副县长,1名兼任宣传部长,1名兼任政法委书记,1名兼任县委统战部长,1名兼任县人武部部长,1名兼任副县长。年龄结构:最大的51岁,最小的35岁,平均年龄岁;文化结构:研究生4名,大专以上学历7人;性别结构:女干部1名。通过换届班子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分布有了明显改善,班子搭配实现了提升素质、优势互补,新班子呈现出团结有力、奋发有为的新形象。
二、县委班子运行的成效
1、常委分工更加科学合理。这次县级党委领导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为此,在常委分工时,我们注意根据常委任职经历、个人专长、工作量等因素,使常委分工既科学又合
理,从而促进每位常委各尽所能,一门心思用在工作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上,积极为促进本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献计献策。
2、常委会运行机制更加严密高效。为了保证常委分工负责制的顺利运行,我们规范了规章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完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按照“作决策、配干部、优环境、抓落实”的职能定位,进一步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二是完善决策机制。修订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全委会议事规则》,规范常委会、全委会决策范围、内容、规则、程序、方法,建立健全会前协调、准备材料、提前通知、充分讨论、逐项表决、做出决策、形成纪要的决策程序,明确工作请示汇报程序、酝酿沟通程序、决策执行程序,规范党委工作运行。三是完善督查机制。建立常委任期责任制、职责履行情况督查及通报反馈制度,实行“一月一检查、一季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全年一考核”。
四是完善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全面、便于操作的常委绩效考核评价办法,重点对责任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局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本绩效情况进行考评。五是完善监督机制。完善常委个人定期向常委会和全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完善常委分工公示制度,健全常委用人失察、决策失误、执行不力等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3、常委会成员履职能力明显提高。按照建设学习型班子的目标要求,我们定期对常委进行有关政策培训,使常委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同时,注重优化工作方式方法,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用以指导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了常委熟练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教育、协商、调解等基本工作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书记核心作用明显提高。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县委主要负责人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把方向、议大事、谋大
局上,用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责任把班子成员凝聚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大胆支持常委放手工作,使班子成员有职有权,积极履行职责。班子成员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补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三、存在问题
县级党委换届后,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的领导体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制度,是地方党委工作机制的重大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运行还存在一些亟待于探索和改进的方面:一是在新形势下,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对常委分工开展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而导致个别常委在思想观念和知识更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期不适应现象;二是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后,虽然每位常委分工明确了,但什么事项由常委个人决定,什么事情必须提请常委会议研究决策,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同
时,由于常委分工相对独立,因而增加了常委会内部沟通协调的工作量和难度,容易出现一些影响工作协调落实的现象;三是新的机制运行下,常委会议事、决策等运行的制度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四、建议和对策
1、完善县委能力建设机制。要教育引导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突出抓好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文选》、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政治理论;突出抓好新进班子年轻干部的培训。根据换届后干部能力素质的现实需求,组织开展“学习一个专题、研究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难题、推动一项工作”的活动,目前,应重点加强县级领导干部的市场经济、公共管理、法律法规、外经外贸、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增强培训的时效性、时代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和落实水平。
2、完善县委目标管理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县委决策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分管常委和责任部门。结合常委分工实际,进一步细化、量化常委工作目标,既要有业务目标,明确常委自身所处工作范围内的职责;也要有公共目标,明确常委在全局工作中担负的职责。同时还要建立常委协调落实机制,使常委工作既做到职责明确,又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
3、建立常委沟通协调机制。要建立常委沟通协调机制,使常委工作既做到职责明确,又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对于重大事项,要由常委向党委书记、政府正职、专职副书记汇报,酝酿提出初步方案,再提交常委会讨论。
4、完善党委监督机制。健全报告和通报制度,常委要向常委会、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有关工作和决策执行情况。同时要研究重大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责任追究办法,对责任追究的范围、内
容、方式、程序和时限作出明确规定,严格区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失职渎职责任和过失责任。